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386
颗粒名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分类号: F124.1
页数: 5
页码: 46-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10年,全市按照“三提要求”,突出“三大战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呈现“高开稳走、稳中提速、转中提升、又好又快”的良好局面。全年及“十一五”规划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关键词: 株洲市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内容

2010年,全市按照“三提要求”,突出“三大战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呈现“高开稳走、稳中提速、转中提升、又好又快”的良好局面。全年及“十一五”规划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台阶。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74.8亿元,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745.5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405.5亿元,增长10.5%。“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4.2%,较“十五”加快2.8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现价结构由上年的10.5:54.7:34.8调整为9.7:58.5:31.8。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工业比重为52.2%,提高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0.3%,提高0.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95.8亿元,增长15.1%,占GDP比重为54.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63.6亿元,增长10.2%,占GDP比重为12.8%。
  区域经济全面发展。2010年,城区生产总值650亿元,增长16%,占全市比重为51%;县域624.8亿元,增长14.8%,占全市比重为49%。城区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增长25.6%,县域47.5亿元,增长35.3%。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2.5亿元,增长34.6%,县域完成386亿元,增长54.9%。城区规模工业增加值367.4亿元,增长23.3%,县域完成238.4亿元,增长28.2%。醴陵、攸县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2010年,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91起,增长5.3%;死亡137人,减少17人,下降12.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1人,下降28.7%;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4人,下降7.7%;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2.06人,下降18.3%;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2.38人,增长4.8%。
  市场物价上涨较快。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9%,其中居住类上涨6%,食品类上涨5.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
  二、投资、建设、环保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8.5亿元,增长37.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46.6亿元,增长40.9%,城市基础设施完成171亿元,增长53.3%,工业完成投资419.1亿元,增长35.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49.1亿元,增长36.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7亿元,下降23.1%,第二产业投资391.1亿元,增长37.1%,第三产业投资355.3亿元,增长49.1%。全市重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60.3亿元,为年初计划投资的109.8%,其中基础设施类投资完成81.2亿元,产业发展类投资完成79.1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2亿元,年均增长38.1%,较“十五”加快12个百分点。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城市四大精品工程完成投资35亿元,湘江风光带河西城区段和神农城广场对外开放,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期和云龙职教城工程进展顺利。“四创四化”纵深推进,新增绿地面积481公顷,提质改造道路路面及人行道66条,亮化小街小巷33条,美化建筑物88栋,改造地下管网96处、老旧小区8个、门店橱窗200余栋,被列为国家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芦淞大桥建成通车,畅通了城市内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6项指标已有21项达标。荣获全省文明城市称号,创全国文明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创建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一举成功,跻身“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跃居61位,较上年前移21位。
  农村条件继续改善。2010年,全市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扩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8家,新改建农贸市场21个、农家店600个;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8个、农村清洁示范村7个。基本完成网株公路等4条干线公路改造,建成农村公路1135公里;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系统356个,新建农村沼气池8161座,20万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整理土地80多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6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59.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8.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1.8万名农村“五保”老人得到供养,10.5万农民领到低保救济金。天易示范区高塘村完成土地改革试点,实现“村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集体变国有”的历史性转变。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0年,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着力“两改四提”,45个项目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库,12个节能减排和5个限期治理项目稳步实施。大力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拆除工业烟囱284根,新建污水处理厂7座,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8.2%;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3.1亿元,实施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19个。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45天,良好率为94.5%;湘江株洲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99吨标煤/万元,下降14.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6%,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8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2.6%;二氧化硫削减率为4%,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为2.3%。“十一五”期间,全市GDP能耗累计下降22.8%,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7.3%,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约束性目标。
  三、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高位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30.9亿元,净增26.2亿元,增长25%,加快2.8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增长22.3%。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均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幅。税收收入完成98.7亿元,净增25.3亿元,增长34.7%,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5.4%,提高5.3个百分点,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率达到96.9%,提高21.1个百分点。14个税收项目中,有7个税种增幅超过25%,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三个税种分别增长30.9%、25.3%和37.2%,三项合计净增16.4亿元,对税收增长贡献率达64.8%。全市财政总支出206亿元,增长60%;一般预算支出156.98亿元,增长28.57%。“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增长2.2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7倍,年均增长26.2%和26%,较“十五”分别加快10.9和12.8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稳中有活。2010年,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1135.9亿元,净增169亿元,增长20.2%,增幅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677.6亿元,增长16.2%,净增94.3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64亿元,净增79亿元,增长16.3%,增幅回落22.5个百分点。全市存贷比为49.7%,回落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6.6%,下降0.56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为46.7%,回落24.9个百分点。申报获批8家小额贷款公司,其中7家正式开业,累计发放贷款4亿元。“天桥起重”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交易,融资7.8亿元,“时代新材”增发融资8亿元。
  保险市场大幅回升。2010年,全市有保险公司30家,其中寿险15家,财险14家。实现保费收入27.4亿元,净增5.6亿元,增长25.7%,增幅加快21.4个百分点,其中财产保险收入6.8亿元,增长24.1%;人身保险收入20.6亿元,增长26.3%。各项赔款和给付额5.18亿元,增长2.3%,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3.17亿元,增长14.5%;人身保险赔付2.01亿元,下降12.5%。
  四、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201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4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9%;新增城镇就业5.07万人,失业再就业2.65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6万人,增加5.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6万人,增加1.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8万人,增加1.9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2万人,增加3.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5.5万人,增加1.3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9万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76.4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1.9万人,增加12.7万人。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达到800元/月和725元/月。改建乡镇敬老院6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为28%,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80元/人,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53元/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85621人,减少2007人;优抚对象35043人,增加1623人。全市48件为民办实事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2项超额完成任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105.8亿元,增长29.7%,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7%。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43元,增长12.7%,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2966元,增长19.5%,经营净收入为1844元,增长62.4%,转移性收入为4891元,下降4.4%,财产性收入为1044元,下降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58,增长17.8%,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为3794元,增长22.6%,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165元,增长11.5%,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为699元,增长23.1%。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分别增长8.2%和7.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9%,提高1.7个百分点,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3.6%,下降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上年的2.68:1缩小到2.56:1。“十一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8%和14.1%,分别比“十五”加快0.8和6.1个百分点。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有国家认定企业(集团)技术中心9家,国家安排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项,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8项。高新技术企业13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77.6亿元,增长32.8%,实现增加值268.9亿元,增长31.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0.4%,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19.7%,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申报专利2276件,增加376件;授权专利1680件,增加568件;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7项,省科技进步奖16项。
  教育水平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投入1.2亿元,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35所,20所省级实事校高标准完成;投资1000万元对城区8所中小学运动场进行塑胶改造;发放救助金50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7.14万人;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2.75万人。3~5岁幼儿毛入学率88.8%,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合格率100%,初中合格率达94.8%,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为零,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0.17%。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94.8%,提高15个百分点。高考总上线率98%,提高8.8个百分点,其中本科上线率63.1%,提高12.3个百分点。全面推广阳光体育手语操,执行学生阳光体育“123”计划,阳光体育形成特色。全市幼儿园740所,其中民办668所,在校幼儿9.75万人,教职工7806人;小学493所,在校学生21.5万人,专任教师1.22万人;中学37所,在校学生14.5万人,专任教师1.26万人。
  文体卫生协调发展。2010年,全市规划展览馆、市广电中心先后投入使用,华强文化产业基地一期即将建成;继续开展“新春音乐会”、“周周乐”、元宵节游园、烟火晚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选喜获文化部设立的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城市春天”合唱团代表湖南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华红歌会”大赛,一举夺魁。全市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工作,新发现文物点1852个,复查文物点556个,醴陵沩山村、株洲县朱亭镇、炎陵县中村乡申报全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顺利成功,实现了全市历史文化名村名镇零的突破。全市有线电视用户为48.6万户,增加2.95万户,有线传输线路6588公里;放映电影4.1万场,放映收入3148万元。
  2010年,成功承办了2009~2010年全国排球联赛株洲赛区比赛、全国体操锦标赛、亚洲及大洋洲荷球锦标赛、中澳篮球对抗赛等多个高水平体育赛事。全市有等级裁判员75人,等级运动员78人,荣获省级比赛奖牌473项;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60场次,参加人员2万人;举办全面健身运动项目146项,参加人员31.3万人;有各类体育场地1319个,其中体育馆15座、体育场34个,运动场204个、游泳池1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参加文体活动人数比例为69.4%。株洲籍运动员在羽毛球世锦赛获混双冠军,在广州亚运会夺6金1银,创造亚运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市体育代表团参加省十一运会,获成年组团体总分第二。
  2010年,全市有卫生机构1359个,其中医院63家,乡镇卫生院113家,妇幼保健院10所;有床位16558张,卫生技术人员19297人,其中执业医师6218人;诊疗895.4万人次,其中住院治疗47.9万人。村组设置医疗点2142个,增加59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65万人,参合率达95.3%,提高2.7个百分点,平均住院费用报销率63.5%。改造乡镇卫生院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2个。全面启动城区、株洲县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制度,就诊药品费用下降38%,160余万群众受益。市中心医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
  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9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增加值60.5亿元,增长4.1%,林业9.6亿元,增长4.5%,牧业46.5亿元,增长4%,渔业4.9亿元,增长7.2%。粮食种植面积400.2万亩,比上年增加5.2万亩,增长1.31%,其中优质稻170万亩,增长10.8%;粮食总产量184.5万吨,增产0.9万吨,增长0.47%,其中稻谷180.2万吨,增长0.2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7.2万亩,增长32.5%;蔬菜播种面积84.5万亩,增长6.9%;水果产量20.7万吨,增长5.9%。生猪出栏441.4万头,增长2.1%;出栏牛羊58万头,增长5.2%;家禽出笼1925.8万羽,增长2.3%;水产品7.4万吨,增长6.4%。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林权发证率达到94.1%。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00余家,加工产值超过150亿元。全市退耕还林1.65万亩,完成造林22.8万亩,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51万亩,森林覆盖率61.5%。
  (二)工业、园区、建筑和房地产业
  工业经济高位增长。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041亿元,增长32%;工业增加值665亿元,增长21.6%,提高4.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05.8亿元,增长25.2%,加快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长25.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9.5%。六大支柱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9.7%、29.6%和23.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分别增长18.1%、17.3%和12.3%。16家“5115”工程完成产值614.6亿元,增长37.4%,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6.3%。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58.2亿千瓦时,增长3.1%;水泥524.6万吨,增长38.2%;日用陶瓷60亿件,增长11.5%;电力机车772辆,增长80%;摩托车22.2万辆,增长1.3%;汽车2642辆,增长8.1倍,北汽控股南方基地顺利投产。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91.1%,提高28.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9.4亿元,增长41.7%,实现利税122.5亿元,增长40.8%,实现利润62.7亿元,增长43.7%,企业亏损面下降2.2个百分点。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株洲名列全省第二。“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9倍,年均增长17.8%,比“十五”加快4.9个百分点。
  园区经济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园区规划面积为229.7平方公里,新增45.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43.7平方公里,新开发7.4平方公里;园区内有企业1683家,新增224家,其中规模工业529家,新增85家。实现技工贸收入1356亿元,增长40.2%;完成工业增加值394.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9.3%,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386.6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3.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5亿元,增长63.1%,占全部投资的32%。
  建筑房地产业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有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18家,完成总产值205亿元,增长13.5%,实现增加值80.5亿元,增长14.3%,加快5.1个百分点。有房地产企业331家,完成增加值44.7亿元,增长6%,回落8.3个百分点;商品房竣工面积357.2万平方米,增长50.5%;商品房销售额153.5亿元,增长39.9%,其中期房123.3亿元,增长46.3%;销售面积513.8万平方米,增长19.5%,其中期房413.3万平方米,增长22.2%。
  (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电信业
  2010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增加值53.2亿元,增长15.1%,加快3.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交通投资75.6亿元,增长35%。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5公里,建成与在建里程达462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市货运周转量139亿吨公里,增长32.3%,公路客运周转量58.4亿人公里,增长31.7%。全市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为51.4万台,增长16%,其中汽车15.4万台,增长23.4%;公路运输汽车2.95万台,增长12.7%。全市私人汽车拥有量为12.1万台,增长28.8%,其中个人轿车60968台,增长33.5%,平均每百人拥有私车12台。城区公交车电动化率达70%,城区双燃料出租车比率达24%。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71亿元,增长35.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8.7亿元,增长36.1%;邮政业务总量2.3亿元,增长23.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9万户,增长5.8%;移动电话用户240.3万户,增长22.5%;国际互联网用户27.8万户,增长46.4%;平均每户电话拥有率2.8部/户,增长16.7%。
  (四)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市场保持活跃。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116.9亿元,增长32.8%,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家具类和餐饮类商品增长较快。按地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93.5亿元,增长19.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3亿元,增长17.9%。按行业分,批发业25.8亿元,增长17.4%;商品零售34.5亿元,增长19.2%;餐饮收入51亿元,增长18.2%;住宿业5.3亿元,增长33.6%。芦淞市场群进入全国十大服饰市场和服饰物流中心。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5件,株洲被确定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6%,较“十五”加快8.6个百分点。
  外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实际到位的省外境内资金125亿元,增长31.8%,加快3.5个百分点,利用内资项目260项,净增82项;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增长14.1%。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进口7.8亿美元,增长16.2%;出口6.9亿美元,增长46.3%,其中对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出口分别增长47.5%、72.4%和20.4%。
  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214.1万人次,增长26.7%,接待境外游客5.9万人次,增长43%;实现旅游总收入78亿元,增长30.3%,其中旅游创汇2308.7万美元,增长50.6%。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36家,旅行社46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神农城、湘江风光带、荷塘月色、神农福地4A景区创建等项目全面启动,鹿原镇、酒埠江镇获评省特色旅游名镇。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株洲年鉴 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10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