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382
颗粒名称: “两型”社会建设
分类号: D648
页数: 4
页码: 38-41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10年株洲市紧扣“两型”主题,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工作。
关键词: 株洲市 社会建设 文明建设

内容

2010年,株洲市紧扣“两型”主题,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工作。
  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建立健全改革推动机制,正式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6次统筹办主任及试点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试点工作碰头会等;安排统筹办人员进驻试点蹲点、指导。创新性制订《株洲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总体方案》和9个专项方案,并先后经市政府办公会议、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市委、市政府以株发〔2010〕10号文件下发《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意见》。认真测算改革成本,围绕将城区21.8万农业人口转为居民户口进行成本测算。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确定6个区域15个村(社区)先行试点,着重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等方面力争突破,形成了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特色。
  (二)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融资主体组建工作,交发集团已完成公司注册登记。教投集团组织构架调整完成,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株洲云龙房地产开发公司;云发集团完成华强、云峰湖片区开发、园区开发、龙母河流域开发、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子公司组建工作;天易集团已完成天易房地产开发公司组建任务,神农城商业经营管理公司和神农城文化旅游产业公司组建工作有序推进;成功组建市第一家股权投资基金——湖南伟大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发展上市公司,确定25家企业为拟上市公司,其中“天桥起重”成功上市,唐人神已获准上市。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省内第一家由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市商业银行积极参加“四行一社”重组,成立了华融湘江银行株洲分行;银太等7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正式营业,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达到8家,全年共发放贷款逾2亿元,294家(次)中小企业受惠。大力创新农村金融管理机制和金融方式与信贷产品,涌现出土地使用权质押贷款、商铺经营权质押、商标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20多种产品和模式。全年累放贷款22亿元,余额17.6亿元。天元区壹加玖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证抵押贷款290万元;湘江生态农业公司以“黄三爷”商标质押贷款150万元;株洲天地龙电源科技公司以核心专利—“超级蓄电池用双性极板”向浦发银行成功质押贷款500万元。
  (三)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创新土地储备管理。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株洲市地产集团组建方案》,地产集团组建有序推进。制定了《株洲市土地储备暂行办法》、《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工作的意见》,组织报批储备土地120人公顷。制定《株洲市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施细则》、《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资金管理办法》和《株洲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置换和交易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政策。醴陵市已完成100公顷废弃宅基地复垦和验收;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全市流转农村土地253333公顷,占全市农用地面积的28.5%,其中流转耕地5.3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3.5%。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制定下发《株洲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实施办法》、《株洲市村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要点》;建立了各类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奖励机制。
  (四)城区建设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城市建设和管理新体制,印发《株洲市推进城区建设体制改革意见》,明确改革的基本原则、市区两级城建事权和财权职责划分,构建科学规范、权责明确、管理有序、资源共享、运转协调、监管到位的城区建设体制。
  (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发《株洲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株发〔2010〕2号);出台《株洲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方案》、《株洲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株洲市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株洲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案》等配套方案;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参合农民261.3万人,参合率95.34%;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全市47个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网上统一采购和“零差率”销售,覆盖人口157.4万人,基层医疗机构次均门诊药品费用下降35.2%、次均住院药品费用下降36.9%。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113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新改扩建任务。
  (六)公立医院改革。市政府印发了《株洲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株政发〔2010〕13号),财政补偿、绩效工资、医保基金支付、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等13个相关子方案已编制形成初稿。推进了市政府主办的2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在推进企业医院改革、构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公立医院管办体制和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推行了门诊统筹和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即生即补”。其中市三三一医院、恺德微创医院通过改革分别通过了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心血管专科医院省级评审,成为国企医院改制典型。
  (七)户籍制度改革。《株洲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获市政府办公会通过并发文(株政发〔2010〕31号);争取省公安厅针对全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专门开发了一套应用系统;对城区8个试点村开展摸底调查,摸清了人口底数;天元区率先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已完成16个村的户改工作。
  (八)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下发《关于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后城市五区税收入库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新体制下的城区收入划分具体范围和预算级次,开始按新体制组织收入入库。确定市、县支出基数。对县的各类补助、配套资金数据及依据进行认真清理、核对,确定市与县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基数;组织完成市与省、市与县市区的往来资金对账工作;规范新体制下市本级对县补助的方法、方式和流程。
  (九)国有企业改革。千金药业、建材供销等6家公司企业基本完成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安置职工4600多人,处置资产2.4亿元;61家基本完成改革企业的遗留问题;59家企业基本完成了移交扫尾工作;市塑料八厂拖欠银行债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塑料二厂、印刷厂、无线电七厂等8家企业通过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电力电子设备厂、千金药业等12家公司完成资产处置变现;工业橡胶制品厂、水泥管厂、港务总公司等12家企业进入资产处置程序。
  (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前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主体改革任务,完成现场核实面积65.71万公顷,完成林权证发放面积54.18万公顷,占比分别为98%和80.8%。积极探索林业要素市场的建立和森林保险政策的制订等。炎陵县、株洲县、攸县林业要素市场已建立并正式对外开放。城市5区、炎陵、醴陵、茶陵、攸县等将林业行政事业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林业基层两站人员财政供养体制改革正全面推进。
  二、“两型”产业发展。一手抓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两型”化改造,全力打好园区攻坚战、旅游升温战,促进产业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向“创造”、从“黑色”向“绿色”转变,“两型”产业发展体系形成雏形。
  (一)深入推进“5115”工程。2010年,株洲电力机车公司销售收入实现160亿元,时代集团、株冶超过100亿元,唐人神等5家企业过50亿元。“5115”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增长40%。其中电力机车公司、时代集团、南车电机公司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40.5%、80.7%、141.3%,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致力打造“5大千亿产业集群”。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等“千亿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建设。全面启动轨道交通项目27个,汽车零部件项目32个,航空装备项目8个,陶瓷产业项目32个,完成总投资443.3亿元。北汽控股年产20万辆整车项目实现下线出车。中航通用发动机项目已经签约。株洲通用机场项目获批建设。山河智能通用飞机项目正式落户。投资40亿的变流技术产业园、投资35亿元的旗滨光伏玻璃产业基地、投资120亿元的攸县煤电一体化工程、中建五局光伏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时代电动汽车公司与辽宁曙光集团联合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投资578.7亿元,实施35个重点旅游项目,全面启动荷塘月色、神农福地、酒埠江4A景区创建等项目,神农广场和湘江风光带一期工程于国庆节前建成开放。华强文化产业基地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进入主题场馆建设,2011年可开园营业;炎陵县、茶陵县被评为湖南旅游强县。鹿原镇、酒埠江镇获批省特色旅游名镇。全年旅游人数达到1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亿元,分别增长28%和36.94%,创历史新高。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4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上年增加116家,达389家,建成省级示范点6家,建设各类种养基地1000多个,带动农户近30万户;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片14个,其中万亩高产示范片8个,6.67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达550户;农机业机械化率达60%;休闲农庄达到240多家,其中五星级的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9家,年产值过亿元的达20家。
  三、“两型”环境建设。以“城市提质战”为重点,巩固“五改”、“四创四化”、“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的成果,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污染减排扎实推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印发实施了《株洲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216项,全市工业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100%,“三同时”执行率和合格率均为100%。加强污染减排项目建设,对全市7座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重点减排项目实行一月一督查。攸县、茶陵县已通过减排验收;22个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项目获得国家认可,减排能力达到1.12万吨。全年完成436家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和环保型企业验收,关闭和停产企业82家,搬迁企业11家。加快推进环保监控平台建设,5个空气自动站实现与省站并网直连;对全市200余家企业的240余个排污口和92套环保设施进行废水在线监控。
  (二)湘江流域综合整治顺利推进。争取到国家7部委湘江重金属治理项目5个,专项资金8200万元;省级环保治理项目17个,专项资金1720万元;启动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129个;5县(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加快建设,醴陵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已投产运行,攸县、茶陵县、炎陵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积极推进;完成茶陵县大地钨业公司、株洲市海达集团新材有限公司等5家工业企业限期搬迁任务;完成51家涉重金属企业整治工作,其中取缔关闭7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10家,停产整治16家,限期整改18家;“一江四港”治理有序推进,霞湾港水变清一期工程、老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建宁港治理也已基本完成,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在国家三类。
  (三)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推进。深入开展“四创四化”,拆除废弃烟囱90根,其中市区拆除废弃烟囱50根,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50天,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达95.8%;全市新建和提质绿化项目141个、拆围透(建)绿43处项目全面完成,新增绿地481公顷,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新建33条小街小巷路灯,改造10条主次干道路灯,亮化建筑物135栋,以及对3条主次干道142个门庭橱窗亮化改造;美化以湘江两岸为重点的建筑物88栋(处);改造卷闸门218张、地下管网96处,建设了4条特色街,被列为国家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进一步巩固,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一举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6项指标已有21项达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推进。印发实施《株洲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公交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入运营的电动公交车达到420台。
  (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推进。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制定出台《株洲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初步方案》,醴陵市、炎陵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整治方案获省环保厅批准,并分别获得中央、省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500万和1200万元的支持。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全年共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和生态村19个,炎陵县下村乡等3个乡镇通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全市11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已完成96.6%。
  四、“两型”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一)云龙示范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六纵四横三互通”路网骨架初具雏形。老株长路已完成提质改造;云峰大道建成通车;迎宾大道基本建成;云龙大道全面开工;华强路已完成2公里路基工程;云水路、玉龙路已启动征拆工作;龙头铺互通、云田互通、田心立交等“三互通”已与长株高速同步投入使用。同时,自来水配套管网、电网、天然气管网等工程正与路网建设同步推进。项目招商和建设有序推进,共策划包装重大开发项目80个,成功签约重点项目20个,合同引进资金600亿元、1.75亿美元;完成项目立项57个,其中正式动工27个;湖湘文化馆群及影视文化村等项目成功入驻;华强文化产业园、职教大学城、云峰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欧洲小镇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职教大学城已有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有色职院、湖南化工职院、铁路科技职院等7所院校入园。
  (二)天易示范区。主攻低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了《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千亿产业集群规划》和《风电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重点突出“两型”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湘水湾、北汽控股南方生产基地等产业项目。湘水湾项目已完成71.75公顷商住用地拆迁;海纳川汽车零部件项目已完成交地;时代风电联合厂房主体工程全面竣工验收;栗雨公园主体工程年底全面建成;开工建设中建股份非晶硅薄膜电池光伏幕墙项目。成功引进了高远电池、湘煤立达煤机·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中都物流等一批“两型”项目,引进资金近18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80亿元,占总产值79.5%,“两型”产业体系初步成型。
  (三)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切实加大治污减排力度,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工程、清水塘工业区含重金属废渣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并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全面完成21根废弃烟囱的拆除工作,共减排COD133吨、SO210714吨,全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98.7%,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园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株冶、智成等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有效推进,兴建常压富氧直接浸出搭配锌浸出渣炼锌、废水废渣资源化等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株化先后投资2.2亿元,新上了4万吨离子膜替代石墨烧碱清洁生产工程、硫酸污水处理污泥脱水项目等10大环保项目;霞湾建材利用株洲电厂粉煤灰加工新型建材项目,已有两条生产线投产;环美利用株冶的废渣回收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已投产。国际环保产业园已有环保装备制造等6个新项目签订入园协议,一期工程已启动建设;旗滨光伏玻璃基地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加强,铜霞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长石路完成了拓宽改造;环保大道已启动征地拆迁。
  五、“两型”文化建设。
  (一)深入开展“两型”创建活动。组织召开全市“两型”创建座谈会,全面安排“两型”创建工作,创建内容由10项增加到了12项,增加了“两型”小城镇、“两型”建筑创建;进一步完善创建标准体系,“两型”街道创建,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纳入创建体系,完成嵩山路蓄能地温中央空调综合节能工程等6个项目。
  (二)切实加强“两型”宣传。全年有关“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的新闻报道达300余篇。《香港商报》以《“两型”株洲爆发中国力量》为题,报道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情况;新华社通稿《“高碳株洲”求索“低碳发展”》影响很广;编印《两型知识手册》。精心组织开展“低碳一小时”、“低碳减排、创造绿色生活”环保宣传日、“低碳达人”、“民族和谐与‘两型’社会建设”论坛、“低碳骑行者”、“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签名、“低碳乐活大动员”、“服务三大战役、共建‘两型’社会”青年演讲比赛、“世界无车日”、“云田杯”自行车——钓鱼长株潭联谊赛等主题活动。
  (三)组织“两型”培训和研讨。年内,在市委党校举办一期为期1个月,100多人参加的“两型”社会建设改革业务骨干培训班。开展第4次“院士专家株洲行”活动,共邀请21位院士专家为株洲的“两型”社会建设把脉。与湖南工大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创办“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国内主要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的创建与发布。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株洲年鉴 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10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明军
责任者
王琳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