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379
颗粒名称: 气象灾害
分类号: P462
页数: 2
页码: 33-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10年株洲市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寒潮、雨雪、暴雨洪涝、干旱、雷电灾害、龙卷大风灾害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株洲市 气象灾害 气候类型

内容

【寒潮、雨雪】1月,冷空气活动较频繁,阴雨天数较多,前半月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势力较强,气温较低且起伏较大。其中:1~2日、4~6日、9~10日、14日晚~16日、21~23日、26~31日共出现6次明显阴雨天气过程,其中4~6日受北方南下的强冷空气及高空低槽共同影响,出现一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廖莉芝张剑明)
  【2月、8月气温破历史纪录】2月,各县市平均气温均偏高,月内气温变幅大,月最高气温北高南低,在30.7℃(醴陵)~31.7℃(炎陵)之间,较历史同期最高气温醴陵偏低0.3℃、茶陵偏低0.1℃、株洲偏高1.8℃、攸县偏高0.9℃、炎陵偏高0.4℃,破历史同期最高气温。8月平均气温较历年除炎陵正常,其余各县市均显著偏高,月最高气温南高北低,在38.4℃(炎陵)~40.5℃(醴陵)之间,较历史最高气温醴陵偏高0.2℃,其余县偏低0.2℃(株洲)~3.2℃(炎陵)之间。其中醴陵(40.5℃)最高气温为建站以来最高气温,株洲(40.3℃)最高气温为建站以来第二高温。
  【暴雨洪涝】2010年,各县市年总暴雨次数在3次(茶陵)~8次(醴陵、攸县)之间,暴雨次数的空间分布大致是北多南少。年总暴雨次数较历年除茶陵(0.3次)偏少外,其余各县市均偏多,为3.1次(炎陵)~4.4次(攸县)之间。全年株洲地区出现5次较大暴雨降水过程,尤其是12月共发生7站(次)暴雨,为历史罕见。全年暴雨致使全市5县市113个乡镇126.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2470间,直接经济损失16.78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毁5.62亿元。
  局地暴雨洪涝(攸县4月17日,炎陵县4月21日,醴陵市5月6日):4月17日20时~4月18日20时受强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攸县24小时降水69.3毫米,加上4月初以来持续阴雨天气,4月1~18日攸县累计降水量达到364.5毫米,降水明显偏多,山塘、水库蓄水爆满,水位呈高位态势,全县各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情。全县受灾人口5.8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950公顷,成灾面积2060公顷,绝收面积890公顷;房屋倒塌260间,其中居民住房134间、41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50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310万元。4月21日14时~22日8时,炎陵普降大雨,部分乡镇出现暴雨,县城降雨量达64.4毫米,同时伴有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造成该县鹿原、三河、东风、船形等乡镇出现灾情。全县受灾人口2000人,成灾人口850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6人;直接经济损失150余万元,其中农业直接损失50余万元。5月6日,醴陵普降暴雨、局地出现大暴雨天气。醴陵市区降雨量达147.5毫米。区域自动站显示,100毫米以上的有7个站,其中醴陵玉茶监测站(181.1毫米)降水量最大。因连续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体滑坡、交通堵塞,造成醴陵30个乡镇、298个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50万人,成灾人口30万人,紧急转移安置4500人,因灾死亡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6万公顷,成灾面积1.2万公顷,绝收面积7000公顷;倒塌房屋103栋415间,损坏房屋520间;山体滑坡82处,损毁渠道、堤防220处,直接经济损失达1.65亿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500万元,水利设施经济损失9800万元。
  第一次暴雨过程(5月13日):5月13日,株洲市区、醴陵市和株洲县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24小时株洲市区降水达157.0毫米,醴陵市降水120.6毫米。区域自动站显示:5月12日20时~14日08时有56站降水超过50毫米,其中有28站降雨超过100毫米,有3站降水超过200毫米,最大为株洲县鸿仙中学207.6毫米。此次暴雨降水时间较为集中,导致山体滑坡,城市出现内涝。造成62个乡镇(街道),590个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7.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089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53万公顷,成灾面积8800公顷;倒塌房屋1159间,损坏房屋4385间;山体滑坡1901处,损毁渠道、堤防226处,损毁塘坝341处,鱼塘过水150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27亿元。
  第二次暴雨过程(5月21~22日):5月20~22日除茶陵外,其余县市先后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其中攸县48小时降水量82.6毫米,县内各乡镇普遍降水在50毫米以上,导致攸县全县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村285个,受灾人口7.8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77公顷,绝收面积637公顷,倒塌房屋57户223间,损坏房屋178户595间;山体塌方1028处,冲毁路面41.9公里,毁坏桥梁36座,损坏水库7座,冲毁鱼塘283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921万元。
  第三次暴雨过程(6月19~20日):6月19日20时~20日08时,12小时内降雨量株洲市区66.1毫米,醴陵市87.5毫米,攸县99.2毫米,茶陵县79.0毫米,炎陵县74.1毫米。全市区域自动站有56个站超过50毫米,5个站超过100毫米,最大降水出现在炎陵县县鹿原123.9毫米。各县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灾情,其中15.45万人受灾,紧急转移人口498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4万公顷,绝收1020公顷;倒塌房屋459间,损坏房屋281间,死亡大牲畜400头;山体滑坡89处,河堤塌方890多米,损坏堤防76处、护岸190处、水闸5座、灌溉设施262处、机电泵站35座、损坏塘坝107口,损坏渠道12000米,造成供电中断11条次、冲断公路21条次、通讯中断28条次,35个工矿企业停产;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95亿元。
  第四次暴雨过程(6月23~24日):6月23日08时~6月24日20时,株洲地区出现一次较强降水过程,强降雨主要集中在北部株洲市区、醴陵市、株洲县和攸县。36小时降雨量株洲110.3毫米,醴陵市187.2毫米,攸县76.1毫米,茶陵县22.1毫米,炎陵县17.7毫米。全市有68个区域自动站降水超过50毫米,31个区域自动站降雨超过100毫米。此次强降雨全市共有5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113.1万人,因灾死亡1人,紧急转移安置3504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2698公顷,经济作物损失3888公顷,损坏房屋3431间,倒塌房屋4351间,全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37亿元。
  第五次暴雨过程(12月12~15日):12月12~15日,株洲地区出现一次历史罕见的强降水过程,全市共发生7站(次)暴雨。11日20时~15日20时,降雨量株洲市区158.5毫米,醴陵市176.5毫米,攸县149.4毫米,茶陵县134.3毫米,炎陵县108.5毫米。本次过程影响时间较长,降水比较均匀,株洲地区未出现灾情。这次降水缓解了前期出现的干旱天气。
  【干旱】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株洲天气以晴热高温为主,降雨量明显偏少,蒸发量偏大,江河水位持续回落,全市旱情严重。出现5段全市大范围连续5天大于35℃以上的高温时段,全市局部地区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达30天以上。根据干旱级别划分标准,自7月下旬开始,炎陵及茶陵的局部地区首先出现轻旱;8月中旬末,全市绝大部分地区出现中旱;至8月下旬北部的市区、株洲县、醴陵市旱情基本解除;至9月30日,仅攸县、茶陵县局部地区维持轻旱;10月份,全市农业旱情基本缓解。但由于上游降雨减少,湘江株洲段水位持续下降,11月8日湘江出现历史最低水位29.14米,连续6年刷新历史最低,沿湘江城乡安全用水受到威胁。
  【雷电灾害】2010年,株洲地区主要发生雷击事件5起,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41.02万元。3月3日晚上12点左右,芦淞区五里墩乡白井村钟家湾组殷仁义家的电冰箱、电视机、所有的接电盒、开关、电源线几乎全部被雷电毁坏,房屋的墙壁被雷击了几个大洞,无人员伤亡。6月19日晚上9时前后,醴陵市金狮花炮制作厂制引车间遭受雷击,车间设备全部受毁,直接经济损失2.4万元。6月27日晚上7时58分,醴陵市白兔潭镇栎塘村3家花炮厂遭受雷击,30户村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8.4万元。7月23日下午16点50分左右,茶陵县腰陂镇马加村遭受雷击,造成1人死亡。8月5日19点40分左右,炎陵县策源乡长兴村1人在家遭雷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200元。
  【龙卷大风】7月22日18时40分左右,醴陵市王仙镇清潭村雷雨过后刮起龙卷风,造成一个3000平方米活动板房被龙卷风掀起卷到百米以外的河道上,近20台施工机械不同程度受损,有15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株洲年鉴 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10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廖莉芝
责任者
张剑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