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375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G252
页数: 19
页码: 32-50
摘要: 本文章分为七节,分别记述了人口状况、气候特点与气象灾害、市十大基础工程、市十大产业项目、市10件实事完成情况、“两型”社会建设、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内容。
关键词: 株洲市 文献资料 综述

内容

人口状况
  2010年,全市共有1136576户,比2009年增加15808户,增长率为14.10‰;全市总人口3875509人(其中城镇人口1061689人),比2009年底增加7648人,增长率为0.19%;全市出生58174人,出生率为15.01‰;死亡58787人,死亡率为15.17‰;迁入33130人,迁出26318人;人口自然下降613人,机械增长6812人。在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1978997人,女性为1896512人,性别比为104.35:100,从绝对数来看,全市男性比女性多82485人。全市总人口中,天元区157305人,芦淞区191533人,荷塘区210965人,石峰区247278人,株洲县457417人,醴陵市1032290人,攸县784490人,茶陵县604617人,炎陵县189614人。
  气候特点与气象灾害
  气候特点
  2010年是近10年来株洲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影响最大的一年。全年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站(次)数为近10年来最多,全年株洲地区出现7次暴雨或大暴雨过程。12月共发生7站(次)暴雨,为历史罕见。除暴雨以外,5月出现长达11天的低温连续强降水过程。9月下旬出现长达8天的低温寒露风天气。夏季高温日数为1971年以来最多,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为1971年以来最高。尤其是雨水集中期结束后,株洲地区出现持续晴热高温天气,湘江水位持续走低,11月17日水位降至29.13米,再创历史新低,这是自2005年以来湘江株洲段水位连续6年刷新历史最低水位。2010年株洲地区气象灾害偏多。
  2010年,株洲地区为异常偏暖年,年平均气温18.5℃,比常年偏高0.9℃;平均年降水量为1769.7毫米,较常年偏多293.3毫米。气温异常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时数正常,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呈同时多发的特点。年内平均气温高、光照足、降水偏多,对农业属于正常年景。天气条件较适宜,树木生长情况较好,森林火险等级低,对林业属于偏好年景。入春较早、入冬正常,气温高、雨日少,对旅游而言是一个好年景。综上所述,2010年株洲地区气候年景正常。
  【气温】2010年,株洲地区年平均气温18.5℃,较常年偏高0.9℃,比上年偏低0.2℃,属异常偏高年份,仅次于1998年、2007年和2009年的第4高值。冬季平均气温8.3℃,较常年偏高1.3℃,比上年偏低0.4℃,为偏高年份。各县市冬季平均气温在7.3℃(株洲)~8.9℃(炎陵)之间,气温空间分布大致是西北部低、南部高。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北部低、南部高。春季平均气温17.2℃,较常年偏高0.2℃,比上年偏低0.8℃,为正常年份。各县市春季平均气温在16.9℃(醴陵)~17.5℃(茶陵)之间,气温空间分布大致是中部高、东北和南部低。夏季平均气温28.3℃,较常年偏高0.7℃,比上年偏低0.2℃,为偏高年份。各县市夏季平均气温在27.0℃(炎陵)~28.9℃(攸县)之间,气温空间分布大致是北高南低。秋季平均气温19.5℃,较常年偏高0.8℃,比上年偏低0.3℃,为偏高年份。各县市秋季平均气温在18.7℃(炎陵)~20.0℃(茶陵)之间,气温空间分布大致是北高南低。各县市4月、6月和10月偏低,其余月份均偏高。株洲各县市月平均气温在6.9℃(1月,株洲)~31.3℃(7月,攸县)之间。其中2月株洲(30.9℃)、攸县(31.3℃)和炎陵(31.7℃)最高气温为建站以来同期最高;8月醴陵(40.5℃)最高气温为建站以来同期最高气温,株洲(40.3℃)最高气温为建站以来同期第二高温。2010年株洲地区≥35℃天数为53.2天,较常年偏多20.7天,比上年偏多5.8天,属偏多年份。2010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5℃,出现在8月6日,年极端最低气温-3.3℃,出现在12月17日。
  【降水】2010年,株洲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为1769.7毫米,较常年偏多293.3毫米,为正常年份,较上年偏多720.8毫米。平均年雨日162.8天,较常年偏少4.8天,较上年偏多23.2天,属正常年份。各县市年降水量在1505.3毫米(茶陵)~2037.3毫米(醴陵)之间,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北多南少。各县市冬季降水量为194.0毫米,较常年偏少34.5毫米,较上年偏多97.2毫米,属正常年份。各县市冬季降水在162.9毫米(攸县)~227.7毫米(醴陵)之间,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为中部少、南北多。
  春季平均降水量为791.0毫米,较常年偏多219.8毫米,较上年偏多339.2毫米,属偏多年份。各县市春季降水在638.3毫米(炎陵)~958.5毫米(醴陵)之间,春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为北多南少。夏季平均降水量为484.2毫米,较常年偏多30.8毫米,较上年偏多68.6毫米,属正常年份。各县市夏季降水在377.2毫米(茶陵)~573.5毫米(醴陵)之间,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为北多南少。秋季平均降水量为178.4毫米,较常年偏少44.9毫米,较上年偏多53.7毫米,属正常年份。各县市秋季降水在135.3毫米(茶陵)~263.4毫米(醴陵)之间,秋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为中部偏多。从各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来看,2月、7月、8月、10月和11月大部分县市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0%以上。12月各县市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0%以上;4月攸县、茶陵和炎陵,5月株洲和醴陵,6月醴陵和炎陵,9月株洲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80%以上。其中4月攸县(454.3毫米)降水量为建站以来最多,茶陵(383.8毫米)和炎陵(380.8毫米)降水量为建站以来第二多;5月醴陵(493.2毫米)降水量为建站以来最多;12月株洲(179.7毫米)、醴陵(205.4毫米)、攸县(179.2毫米)降水量为建站以来最多,茶陵(167.8毫米)和炎陵(147.6毫米)降水量为建站以来第二多。从各月雨日距平分布来看,1月、4月、6月和9月大部分县市雨日较常年偏多;2月、4月、7月、8月和10月大部分县市雨日较常年偏少。其中9月雨日较常年同期偏多4天以上;2月和3月雨日较常年同期偏少4天以下。
  【日照】2010年,株洲地区冬季日照时数为203.5小时,较常年偏少35.1小时,较上年偏少85.3小时,日照时数偏少。株洲各县市年日照时数在1409.1小时(攸县)~1638.0小时(醴陵)之间。与常年相比南部日照时数偏多,北部正常,中部偏少。其中攸县偏少130.2小时,茶陵偏少64.3小时,其余县市偏多37.6小时(株洲)~133.1小时(炎陵)之间。冬季日照时数为203.5小时,较常年偏少35.1小时,较上年偏少85.3小时,日照时数偏少。春季日照时数为313.3小时,较常年偏多28.6小时。夏季日照时数为607.6小时,较常年偏多8.6小时,较上年偏少26.0小时,日照时数正常。秋季日照时数为379.4小时,较常年偏少41.6小时,较上年偏少95.2小时,日照时数偏少。从各月日照时数分布来看,1月、6月、9月和10月日照偏少;4月和5月日照基本正常;3月、7月、8月、11月和12月日照偏多。
  气象灾害
  【寒潮、雨雪】1月,冷空气活动较频繁,阴雨天数较多,前半月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势力较强,气温较低且起伏较大。其中:1~2日、4~6日、9~10日、14日晚~16日、21~23日、26~31日共出现6次明显阴雨天气过程,其中4~6日受北方南下的强冷空气及高空低槽共同影响,出现一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廖莉芝张剑明)
  【2月、8月气温破历史纪录】2月,各县市平均气温均偏高,月内气温变幅大,月最高气温北高南低,在30.7℃(醴陵)~31.7℃(炎陵)之间,较历史同期最高气温醴陵偏低0.3℃、茶陵偏低0.1℃、株洲偏高1.8℃、攸县偏高0.9℃、炎陵偏高0.4℃,破历史同期最高气温。8月平均气温较历年除炎陵正常,其余各县市均显著偏高,月最高气温南高北低,在38.4℃(炎陵)~40.5℃(醴陵)之间,较历史最高气温醴陵偏高0.2℃,其余县偏低0.2℃(株洲)~3.2℃(炎陵)之间。其中醴陵(40.5℃)最高气温为建站以来最高气温,株洲(40.3℃)最高气温为建站以来第二高温。
  【暴雨洪涝】2010年,各县市年总暴雨次数在3次(茶陵)~8次(醴陵、攸县)之间,暴雨次数的空间分布大致是北多南少。年总暴雨次数较历年除茶陵(0.3次)偏少外,其余各县市均偏多,为3.1次(炎陵)~4.4次(攸县)之间。全年株洲地区出现5次较大暴雨降水过程,尤其是12月共发生7站(次)暴雨,为历史罕见。全年暴雨致使全市5县市113个乡镇126.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2470间,直接经济损失16.78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毁5.62亿元。
  局地暴雨洪涝(攸县4月17日,炎陵县4月21日,醴陵市5月6日):4月17日20时~4月18日20时受强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攸县24小时降水69.3毫米,加上4月初以来持续阴雨天气,4月1~18日攸县累计降水量达到364.5毫米,降水明显偏多,山塘、水库蓄水爆满,水位呈高位态势,全县各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情。全县受灾人口5.8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950公顷,成灾面积2060公顷,绝收面积890公顷;房屋倒塌260间,其中居民住房134间、41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50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310万元。4月21日14时~22日8时,炎陵普降大雨,部分乡镇出现暴雨,县城降雨量达64.4毫米,同时伴有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造成该县鹿原、三河、东风、船形等乡镇出现灾情。全县受灾人口2000人,成灾人口850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6人;直接经济损失150余万元,其中农业直接损失50余万元。5月6日,醴陵普降暴雨、局地出现大暴雨天气。醴陵市区降雨量达147.5毫米。区域自动站显示,100毫米以上的有7个站,其中醴陵玉茶监测站(181.1毫米)降水量最大。因连续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体滑坡、交通堵塞,造成醴陵30个乡镇、298个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50万人,成灾人口30万人,紧急转移安置4500人,因灾死亡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6万公顷,成灾面积1.2万公顷,绝收面积7000公顷;倒塌房屋103栋415间,损坏房屋520间;山体滑坡82处,损毁渠道、堤防220处,直接经济损失达1.65亿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500万元,水利设施经济损失9800万元。
  第一次暴雨过程(5月13日):5月13日,株洲市区、醴陵市和株洲县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24小时株洲市区降水达157.0毫米,醴陵市降水120.6毫米。区域自动站显示:5月12日20时~14日08时有56站降水超过50毫米,其中有28站降雨超过100毫米,有3站降水超过200毫米,最大为株洲县鸿仙中学207.6毫米。此次暴雨降水时间较为集中,导致山体滑坡,城市出现内涝。造成62个乡镇(街道),590个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7.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089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53万公顷,成灾面积8800公顷;倒塌房屋1159间,损坏房屋4385间;山体滑坡1901处,损毁渠道、堤防226处,损毁塘坝341处,鱼塘过水150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27亿元。
  第二次暴雨过程(5月21~22日):5月20~22日除茶陵外,其余县市先后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其中攸县48小时降水量82.6毫米,县内各乡镇普遍降水在50毫米以上,导致攸县全县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村285个,受灾人口7.8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77公顷,绝收面积637公顷,倒塌房屋57户223间,损坏房屋178户595间;山体塌方1028处,冲毁路面41.9公里,毁坏桥梁36座,损坏水库7座,冲毁鱼塘283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921万元。
  第三次暴雨过程(6月19~20日):6月19日20时~20日08时,12小时内降雨量株洲市区66.1毫米,醴陵市87.5毫米,攸县99.2毫米,茶陵县79.0毫米,炎陵县74.1毫米。全市区域自动站有56个站超过50毫米,5个站超过100毫米,最大降水出现在炎陵县县鹿原123.9毫米。各县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灾情,其中15.45万人受灾,紧急转移人口498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4万公顷,绝收1020公顷;倒塌房屋459间,损坏房屋281间,死亡大牲畜400头;山体滑坡89处,河堤塌方890多米,损坏堤防76处、护岸190处、水闸5座、灌溉设施262处、机电泵站35座、损坏塘坝107口,损坏渠道12000米,造成供电中断11条次、冲断公路21条次、通讯中断28条次,35个工矿企业停产;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95亿元。
  第四次暴雨过程(6月23~24日):6月23日08时~6月24日20时,株洲地区出现一次较强降水过程,强降雨主要集中在北部株洲市区、醴陵市、株洲县和攸县。36小时降雨量株洲110.3毫米,醴陵市187.2毫米,攸县76.1毫米,茶陵县22.1毫米,炎陵县17.7毫米。全市有68个区域自动站降水超过50毫米,31个区域自动站降雨超过100毫米。此次强降雨全市共有5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113.1万人,因灾死亡1人,紧急转移安置3504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2698公顷,经济作物损失3888公顷,损坏房屋3431间,倒塌房屋4351间,全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37亿元。
  第五次暴雨过程(12月12~15日):12月12~15日,株洲地区出现一次历史罕见的强降水过程,全市共发生7站(次)暴雨。11日20时~15日20时,降雨量株洲市区158.5毫米,醴陵市176.5毫米,攸县149.4毫米,茶陵县134.3毫米,炎陵县108.5毫米。本次过程影响时间较长,降水比较均匀,株洲地区未出现灾情。这次降水缓解了前期出现的干旱天气。
  【干旱】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株洲天气以晴热高温为主,降雨量明显偏少,蒸发量偏大,江河水位持续回落,全市旱情严重。出现5段全市大范围连续5天大于35℃以上的高温时段,全市局部地区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达30天以上。根据干旱级别划分标准,自7月下旬开始,炎陵及茶陵的局部地区首先出现轻旱;8月中旬末,全市绝大部分地区出现中旱;至8月下旬北部的市区、株洲县、醴陵市旱情基本解除;至9月30日,仅攸县、茶陵县局部地区维持轻旱;10月份,全市农业旱情基本缓解。但由于上游降雨减少,湘江株洲段水位持续下降,11月8日湘江出现历史最低水位29.14米,连续6年刷新历史最低,沿湘江城乡安全用水受到威胁。
  【雷电灾害】2010年,株洲地区主要发生雷击事件5起,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41.02万元。3月3日晚上12点左右,芦淞区五里墩乡白井村钟家湾组殷仁义家的电冰箱、电视机、所有的接电盒、开关、电源线几乎全部被雷电毁坏,房屋的墙壁被雷击了几个大洞,无人员伤亡。6月19日晚上9时前后,醴陵市金狮花炮制作厂制引车间遭受雷击,车间设备全部受毁,直接经济损失2.4万元。6月27日晚上7时58分,醴陵市白兔潭镇栎塘村3家花炮厂遭受雷击,30户村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8.4万元。7月23日下午16点50分左右,茶陵县腰陂镇马加村遭受雷击,造成1人死亡。8月5日19点40分左右,炎陵县策源乡长兴村1人在家遭雷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200元。
  【龙卷大风】7月22日18时40分左右,醴陵市王仙镇清潭村雷雨过后刮起龙卷风,造成一个3000平方米活动板房被龙卷风掀起卷到百米以外的河道上,近20台施工机械不同程度受损,有15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
  水文状况
  2010年,株洲市市区年平均降水量1912.6毫米,折合水量215.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多26.7%;地表水资源量133.01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181.1毫米,比多年平均多30.0%,地下水资源量32.32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32.3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不包括入境流量)133.01亿立方米。
  2010年全市范围属丰水年份,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北部比南部稍多;渌水中、上游流域较其他地区多。降雨集中期在4~6月,占汛期总降雨量的77.5%;旱涝较明显,降雨集中期结束后,受副高控制,天气以晴热高温为主,7月下旬开始,全市出现不同程度干旱。受降雨影响,湘江株洲站发生3次超警洪水;渌水大西滩站发生5次超警洪水(其中4次超保证水位),6月25日渌水大西滩站发生超历史洪水,洪水重现期略超30年一遇;洣水龙家山站发生1次超警洪水。汛期全市范围出现5次较强降雨过程。
  6月16~25日,受中低层切变、高空低槽影响,湘江及其支流渌水、洣水区域内普降大到暴雨,受降雨影响,河漠水炎陵水文站、洣水龙家山水文站、南川水潼塘水文站、铁水泗汾水文站、渌水大西滩(二)水文站、湘江干流株洲水文站均出现全年最高洪水位,其中渌水大西滩(二)水文站6月25日出现设站以来最高洪水,洪峰水位达54.50米。
  7月后,由于辖区内降水减少,泗汾站在8月出现年最低水位,龙家山站在10月份出现最低水位,炎陵、株洲、大西滩(二)、潼塘四站在11月出现全年最低水位,其中株洲站出现设站以来历史最低水位29.13米。为确保下游用水安全,省防指多次发布湘江枯水预警,并启动湘江干旱期水资源调度方案,主要通过东江水库和大源渡航电枢纽、株洲航电枢纽调水,补充湘江来水量。
  2010年株洲市主要河流水文状况:湘江干流株洲水文站年降雨量为1691.4毫米,6月25日出现最高水位42.13米,6月22日出现最大流量16700立方米/秒。受降水偏少影响,株洲站11月17日出现历史最低水位29.13米,9月20日最小流量46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6796亿立方米。
  渌水干流大西滩(二)水文站年降雨量为2038.7毫米,年最高水位54.50米,最大流量281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6月25日。最低水位46.02米,最小流量8.7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11月6日。
  铁水泗汾水文站年降雨量为1889.3毫米,最高水位56.74米,最大流量126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6月24日。最低水位50.81米,最小流量9.51立方米/秒,均发生在8月5日。
  南川水潼塘水文站年降雨量为1939.9毫米,最高水位97.88米,最大流量846立方米/秒,均发生在6月24日。最低水位93.54米,最小流量1.76立方米/秒,均发生在11月8日。
  洣水龙家山水文站年降雨量为1602.4毫米,最高水位95.73米,最大流量207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6月21日。最低水位90.56米,最小流量5.62立方米/秒,均发生在10月27日。
  河漠水炎陵水文站年降雨量为1794.7毫米,最高水位91.24米,最大流量99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6月20日。最低水位86.07米,最小流量3.0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2月4日。
  市十大基础工程、市十大产业项目、市10件实事完成情况
  2010年,市十大基础工程主要包括:完善区域交通网;完善城市“四张大门”;建成湘江五桥(芦淞大桥),形成城市内环;建设湘江风光带河西城区段,提升城市品位;力争建成市中心医院并投入使用,改善就医条件;完善城市路网;提升垃圾无害化和污水处理水平;加快建设神农城,打造城市名片;提升物流优势;加快职教城建设步伐,打造“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市十大产业项目主要包括:建设千亿产业园,打造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实现南车时代百亿工程,打造行业旗舰;完成北汽控股南方生产基地建设,实现轿车下线;推进湖南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力争一期工程开园面世;加快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攸县电厂项目主体工程;加大有色产业技改力度,形成精深加工基地;加快航空城建设,发展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本建成风电产业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釉下五彩陶瓷创意产业园建设,打造百亿产业园区;打造文化娱乐休闲胜地。市10件实事主要包括:积极扩大就业;破解就医难题;改善就学条件;加强住房保障;完善社保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新建改造农贸市场;创建平安株洲;加强社会救助;保障食品安全,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经过一年的努力,市十大基础工程、市十大产业项目、市10件实事全面完成任务。
  “两型”社会建设
  2010年,株洲市紧扣“两型”主题,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工作。
  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建立健全改革推动机制,正式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6次统筹办主任及试点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试点工作碰头会等;安排统筹办人员进驻试点蹲点、指导。创新性制订《株洲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总体方案》和9个专项方案,并先后经市政府办公会议、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市委、市政府以株发〔2010〕10号文件下发《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意见》。认真测算改革成本,围绕将城区21.8万农业人口转为居民户口进行成本测算。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确定6个区域15个村(社区)先行试点,着重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等方面力争突破,形成了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特色。
  (二)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融资主体组建工作,交发集团已完成公司注册登记。教投集团组织构架调整完成,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株洲云龙房地产开发公司;云发集团完成华强、云峰湖片区开发、园区开发、龙母河流域开发、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子公司组建工作;天易集团已完成天易房地产开发公司组建任务,神农城商业经营管理公司和神农城文化旅游产业公司组建工作有序推进;成功组建市第一家股权投资基金——湖南伟大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发展上市公司,确定25家企业为拟上市公司,其中“天桥起重”成功上市,唐人神已获准上市。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省内第一家由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市商业银行积极参加“四行一社”重组,成立了华融湘江银行株洲分行;银太等7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正式营业,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达到8家,全年共发放贷款逾2亿元,294家(次)中小企业受惠。大力创新农村金融管理机制和金融方式与信贷产品,涌现出土地使用权质押贷款、商铺经营权质押、商标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20多种产品和模式。全年累放贷款22亿元,余额17.6亿元。天元区壹加玖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证抵押贷款290万元;湘江生态农业公司以“黄三爷”商标质押贷款150万元;株洲天地龙电源科技公司以核心专利—“超级蓄电池用双性极板”向浦发银行成功质押贷款500万元。
  (三)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创新土地储备管理。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株洲市地产集团组建方案》,地产集团组建有序推进。制定了《株洲市土地储备暂行办法》、《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工作的意见》,组织报批储备土地120人公顷。制定《株洲市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施细则》、《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资金管理办法》和《株洲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置换和交易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政策。醴陵市已完成100公顷废弃宅基地复垦和验收;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全市流转农村土地253333公顷,占全市农用地面积的28.5%,其中流转耕地5.3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3.5%。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制定下发《株洲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实施办法》、《株洲市村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要点》;建立了各类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奖励机制。
  (四)城区建设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城市建设和管理新体制,印发《株洲市推进城区建设体制改革意见》,明确改革的基本原则、市区两级城建事权和财权职责划分,构建科学规范、权责明确、管理有序、资源共享、运转协调、监管到位的城区建设体制。
  (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发《株洲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株发〔2010〕2号);出台《株洲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方案》、《株洲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株洲市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株洲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案》等配套方案;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参合农民261.3万人,参合率95.34%;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全市47个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网上统一采购和“零差率”销售,覆盖人口157.4万人,基层医疗机构次均门诊药品费用下降35.2%、次均住院药品费用下降36.9%。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113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新改扩建任务。
  (六)公立医院改革。市政府印发了《株洲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株政发〔2010〕13号),财政补偿、绩效工资、医保基金支付、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等13个相关子方案已编制形成初稿。推进了市政府主办的2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在推进企业医院改革、构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公立医院管办体制和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推行了门诊统筹和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即生即补”。其中市三三一医院、恺德微创医院通过改革分别通过了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心血管专科医院省级评审,成为国企医院改制典型。
  (七)户籍制度改革。《株洲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获市政府办公会通过并发文(株政发〔2010〕31号);争取省公安厅针对全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专门开发了一套应用系统;对城区8个试点村开展摸底调查,摸清了人口底数;天元区率先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已完成16个村的户改工作。
  (八)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下发《关于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后城市五区税收入库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新体制下的城区收入划分具体范围和预算级次,开始按新体制组织收入入库。确定市、县支出基数。对县的各类补助、配套资金数据及依据进行认真清理、核对,确定市与县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基数;组织完成市与省、市与县市区的往来资金对账工作;规范新体制下市本级对县补助的方法、方式和流程。
  (九)国有企业改革。千金药业、建材供销等6家公司企业基本完成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安置职工4600多人,处置资产2.4亿元;61家基本完成改革企业的遗留问题;59家企业基本完成了移交扫尾工作;市塑料八厂拖欠银行债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塑料二厂、印刷厂、无线电七厂等8家企业通过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电力电子设备厂、千金药业等12家公司完成资产处置变现;工业橡胶制品厂、水泥管厂、港务总公司等12家企业进入资产处置程序。
  (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前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主体改革任务,完成现场核实面积65.71万公顷,完成林权证发放面积54.18万公顷,占比分别为98%和80.8%。积极探索林业要素市场的建立和森林保险政策的制订等。炎陵县、株洲县、攸县林业要素市场已建立并正式对外开放。城市5区、炎陵、醴陵、茶陵、攸县等将林业行政事业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林业基层两站人员财政供养体制改革正全面推进。
  二、“两型”产业发展。一手抓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两型”化改造,全力打好园区攻坚战、旅游升温战,促进产业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向“创造”、从“黑色”向“绿色”转变,“两型”产业发展体系形成雏形。
  (一)深入推进“5115”工程。2010年,株洲电力机车公司销售收入实现160亿元,时代集团、株冶超过100亿元,唐人神等5家企业过50亿元。“5115”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增长40%。其中电力机车公司、时代集团、南车电机公司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40.5%、80.7%、141.3%,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致力打造“5大千亿产业集群”。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等“千亿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建设。全面启动轨道交通项目27个,汽车零部件项目32个,航空装备项目8个,陶瓷产业项目32个,完成总投资443.3亿元。北汽控股年产20万辆整车项目实现下线出车。中航通用发动机项目已经签约。株洲通用机场项目获批建设。山河智能通用飞机项目正式落户。投资40亿的变流技术产业园、投资35亿元的旗滨光伏玻璃产业基地、投资120亿元的攸县煤电一体化工程、中建五局光伏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时代电动汽车公司与辽宁曙光集团联合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投资578.7亿元,实施35个重点旅游项目,全面启动荷塘月色、神农福地、酒埠江4A景区创建等项目,神农广场和湘江风光带一期工程于国庆节前建成开放。华强文化产业基地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进入主题场馆建设,2011年可开园营业;炎陵县、茶陵县被评为湖南旅游强县。鹿原镇、酒埠江镇获批省特色旅游名镇。全年旅游人数达到1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亿元,分别增长28%和36.94%,创历史新高。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4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上年增加116家,达389家,建成省级示范点6家,建设各类种养基地1000多个,带动农户近30万户;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片14个,其中万亩高产示范片8个,6.67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达550户;农机业机械化率达60%;休闲农庄达到240多家,其中五星级的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9家,年产值过亿元的达20家。
  三、“两型”环境建设。以“城市提质战”为重点,巩固“五改”、“四创四化”、“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的成果,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污染减排扎实推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印发实施了《株洲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216项,全市工业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100%,“三同时”执行率和合格率均为100%。加强污染减排项目建设,对全市7座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重点减排项目实行一月一督查。攸县、茶陵县已通过减排验收;22个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项目获得国家认可,减排能力达到1.12万吨。全年完成436家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和环保型企业验收,关闭和停产企业82家,搬迁企业11家。加快推进环保监控平台建设,5个空气自动站实现与省站并网直连;对全市200余家企业的240余个排污口和92套环保设施进行废水在线监控。
  (二)湘江流域综合整治顺利推进。争取到国家7部委湘江重金属治理项目5个,专项资金8200万元;省级环保治理项目17个,专项资金1720万元;启动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129个;5县(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加快建设,醴陵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已投产运行,攸县、茶陵县、炎陵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积极推进;完成茶陵县大地钨业公司、株洲市海达集团新材有限公司等5家工业企业限期搬迁任务;完成51家涉重金属企业整治工作,其中取缔关闭7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10家,停产整治16家,限期整改18家;“一江四港”治理有序推进,霞湾港水变清一期工程、老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建宁港治理也已基本完成,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在国家三类。
  (三)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推进。深入开展“四创四化”,拆除废弃烟囱90根,其中市区拆除废弃烟囱50根,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50天,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达95.8%;全市新建和提质绿化项目141个、拆围透(建)绿43处项目全面完成,新增绿地481公顷,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新建33条小街小巷路灯,改造10条主次干道路灯,亮化建筑物135栋,以及对3条主次干道142个门庭橱窗亮化改造;美化以湘江两岸为重点的建筑物88栋(处);改造卷闸门218张、地下管网96处,建设了4条特色街,被列为国家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进一步巩固,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一举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6项指标已有21项达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推进。印发实施《株洲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公交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入运营的电动公交车达到420台。
  (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推进。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制定出台《株洲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初步方案》,醴陵市、炎陵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整治方案获省环保厅批准,并分别获得中央、省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500万和1200万元的支持。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全年共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和生态村19个,炎陵县下村乡等3个乡镇通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全市11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已完成96.6%。
  四、“两型”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一)云龙示范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六纵四横三互通”路网骨架初具雏形。老株长路已完成提质改造;云峰大道建成通车;迎宾大道基本建成;云龙大道全面开工;华强路已完成2公里路基工程;云水路、玉龙路已启动征拆工作;龙头铺互通、云田互通、田心立交等“三互通”已与长株高速同步投入使用。同时,自来水配套管网、电网、天然气管网等工程正与路网建设同步推进。项目招商和建设有序推进,共策划包装重大开发项目80个,成功签约重点项目20个,合同引进资金600亿元、1.75亿美元;完成项目立项57个,其中正式动工27个;湖湘文化馆群及影视文化村等项目成功入驻;华强文化产业园、职教大学城、云峰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欧洲小镇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职教大学城已有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有色职院、湖南化工职院、铁路科技职院等7所院校入园。
  (二)天易示范区。主攻低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了《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千亿产业集群规划》和《风电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重点突出“两型”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湘水湾、北汽控股南方生产基地等产业项目。湘水湾项目已完成71.75公顷商住用地拆迁;海纳川汽车零部件项目已完成交地;时代风电联合厂房主体工程全面竣工验收;栗雨公园主体工程年底全面建成;开工建设中建股份非晶硅薄膜电池光伏幕墙项目。成功引进了高远电池、湘煤立达煤机·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中都物流等一批“两型”项目,引进资金近18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80亿元,占总产值79.5%,“两型”产业体系初步成型。
  (三)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切实加大治污减排力度,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工程、清水塘工业区含重金属废渣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并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全面完成21根废弃烟囱的拆除工作,共减排COD133吨、SO210714吨,全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98.7%,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园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株冶、智成等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有效推进,兴建常压富氧直接浸出搭配锌浸出渣炼锌、废水废渣资源化等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株化先后投资2.2亿元,新上了4万吨离子膜替代石墨烧碱清洁生产工程、硫酸污水处理污泥脱水项目等10大环保项目;霞湾建材利用株洲电厂粉煤灰加工新型建材项目,已有两条生产线投产;环美利用株冶的废渣回收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已投产。国际环保产业园已有环保装备制造等6个新项目签订入园协议,一期工程已启动建设;旗滨光伏玻璃基地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加强,铜霞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长石路完成了拓宽改造;环保大道已启动征地拆迁。
  五、“两型”文化建设。
  (一)深入开展“两型”创建活动。组织召开全市“两型”创建座谈会,全面安排“两型”创建工作,创建内容由10项增加到了12项,增加了“两型”小城镇、“两型”建筑创建;进一步完善创建标准体系,“两型”街道创建,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纳入创建体系,完成嵩山路蓄能地温中央空调综合节能工程等6个项目。
  (二)切实加强“两型”宣传。全年有关“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的新闻报道达300余篇。《香港商报》以《“两型”株洲爆发中国力量》为题,报道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情况;新华社通稿《“高碳株洲”求索“低碳发展”》影响很广;编印《两型知识手册》。精心组织开展“低碳一小时”、“低碳减排、创造绿色生活”环保宣传日、“低碳达人”、“民族和谐与‘两型’社会建设”论坛、“低碳骑行者”、“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签名、“低碳乐活大动员”、“服务三大战役、共建‘两型’社会”青年演讲比赛、“世界无车日”、“云田杯”自行车——钓鱼长株潭联谊赛等主题活动。
  (三)组织“两型”培训和研讨。年内,在市委党校举办一期为期1个月,100多人参加的“两型”社会建设改革业务骨干培训班。开展第4次“院士专家株洲行”活动,共邀请21位院士专家为株洲的“两型”社会建设把脉。与湖南工大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创办“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国内主要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的创建与发布。
  文明建设
  2010年,株洲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再上新台阶。
  1.公民道德教育宣传不断深化。一是组织株洲市首届道德模范评选。通过网络、信函等方式,从80多名候选人中择优评选出兰才干、瞿志英等10名道德模范和10名道德模范提名奖,并于9月20日,即第8个全国公民道德建设日晚上,举行了隆重的电视颁奖晚会。二是举办道德模范巡讲活动。7月,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代表共5人在全市基层单位举行巡讲报告,整个巡讲报告会共举办10场演讲,听众人数达5000多人次。承办湖南省“德行潇湘——道德模范三湘巡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巡讲活动,做好《德行潇湘》一书的学习和发行工作。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典型、关爱典型、崇尚典型和争当典型的浓厚氛围。三是组队参加中央文明办在常德市举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面对面交流活动。交流晚会上,株洲市刘修吾、龙秋华两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以电视访谈的形式,通过网络、电视在全国得以广泛宣传。
  2.志愿服务工作活动深入开展。一是志愿服务风尚逐步形成。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题,围绕文明城市创建、保护母亲河——湘江、支援玉树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加入到志愿者行列,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有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红十字会志愿者及晚报义工等各类志愿者8.5万人。二是志愿服务活动扎实开展。6月初,市文明办与客运管理处、市交警支队、市广播电台交通频道等部门联合开展“爱心送考”活动,组织1000辆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参与,为考生提供爱心服务6000多人次。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星期六”、“弘扬火车头精神、创建文明城市”、“白手套”行动、“护学旗”行动等,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并组织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中,撰写志愿者心得,在“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志愿者心得征集活动中,株洲市有2篇志愿者心得入选。三是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日益规范。以承办《湖南省志愿服务条例》立法调研会为契机,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要求,成立株洲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探索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市、县(区)、企业学校、志愿者协会四级志愿组织网络。志愿者唐先华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蔡丽平作为湖南省杰出志愿者代表,参选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肖敬自费创办“关爱生命万里行”志愿服务活动小组,在全国开展关爱生命志愿服务,干预自杀、生命教育、抗震救灾、心理安抚等,活动小组引起各界关注,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省委书记周强、省委宣传部长路建平的批示。
  3.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氛围浓厚。一是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全省的统一部署,广泛开展“文明出行”宣传教育,通过组织现场咨询、文明劝导、学生演讲、知识讲座、文艺演出、典型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养成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活动期间,共向全市发放宣传资料10余万份,组织宣传活动40余场次。株洲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工作经验在全省作典型推介。二是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春节慰问、元宵文化、清明祭奠、中秋赏月、重阳敬老等活动广泛开展,各有特色,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开展“株洲精神”大讨论活动。通过广泛征集和投票,正式确定“火车头精神”为株洲城市精神,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火车头精神”为广大市民所熟知。
  二、积极创建和申报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现新突破。
  1.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精心制定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动员大会和迎接省级文明城市考核验收工作会议。文明城市创建突出生态宜居、工业文明特色,继“创卫”成功之后,全面实施创“交模”、创“环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行动,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督查指导。
  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深入实施神农城、湘江风光带、华强文化产业基地、职教城、美旗物流5个“百亿工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设施破损、设备落后的问题,全面实施“五改”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尤其是市政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文体科普设施、市容日常维护、公共安全保障设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实行查漏补缺,实行全面配套,广播电视大厦投入使用,规划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市内公园的改造完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管齐下,城市管理和整治力度加大,城市品位迅速提升,城市功能大幅增强。
  3.加大创建宣传力度。在《湖南日报》、《株洲日报》、株洲电视台、株洲广播电台、红网、株洲网等阵地上宣传株洲市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共发稿件600余篇。《株洲日报》、《株洲晚报》开设专版,株洲电视台、株洲广播电台开设专栏,推出创建文明城市专题;市文明委设立6块大型公益广告牌,宣传创建文明城市;城区大部分电子显示屏、公交站牌、建筑围挡都有创建文明城市的公益广告。城区各社区统一制作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栏,创建工作的氛围热烈浓厚。编印《创建文明城市项目与要求》10万余份。
  4.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2010年,文明创建工作中首次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测评以暗访的形式推动创建工作的常态化。认真做好国家统计局省调查总队对株洲市申报省文明城市测评的迎检工作,组织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对城区和株洲县、炎陵县进行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模拟测评;召开公共文明指数模拟测评情况通报会;指导天元区、石峰区、芦淞区迎接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个区进入前15名(天元区第11、石峰区第12)。
  三、办好作用大影响大的好事实事,群众性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1.强化创建工作管理。制订2010年年度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方案,及时在媒体上公布了2010年创建示范点名单。组织开展2010届省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申报推荐工作和2006~2008届省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复查工作。
  2.加强创建工作指导。积极指导县市区开展文明社区和文明村镇创建;市文明办、市民政局、电视商务频道联合开展株洲市社区达人挑战赛;指导天元区开展社区艺术节,创新文明社区创建载体;以茶陵县火田镇贝水村为示范点,深化文明创建进农家活动,为贝水村筹集资金50万元以及一批图书、电脑等物资。
  3.加大市民教育力度。编印《株洲市文明市民手册》10万册,免费发放给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电视学校《神农讲坛》在选题和制作方面求突破,求创新,全年播出专题节目52期,收视率名列前茅。国庆期间,向市民发出文明过节倡议,并发动群众发现和检讨身边不文明行为。
  4.做好信息调研工作。配合省文明办完成基层文化志愿者现状的调研,参与全国重大社科规划课题《新城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撰写,完成省文明办的长株潭“两型”社会精神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调研课题,在《湖南日报》发表理论研讨文章1篇,《湖南社会科学》发表理论文章1篇。信息工作保持全省前列,上中央文明办信息2篇、省3篇,市本级编印精神文明建设简报14期。
  四、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成效。
  1.扩大教育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各级教育部门加强师德教育,鼓励优秀教育工作者担任德育教师或班主任。全市中小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启动“爱家大讲坛”,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在校内,升旗仪式、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等道德实践教育丰富多彩,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品德,培育爱国情操。在校外,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文化馆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吸引中小学生参观。文化、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开展集中行动,重点检查文化出版市场、电脑音像市场,对“黑网吧”的打击保持高压态势,开展整治“黑网吧”专项行动。株洲晚报发挥媒体作用,专门召开会诊“黑网吧”各方代表座谈会,并连续6期刊发“关注‘黑网吧’系列报道”。市妇联、关工委等开展“家庭护卫行动”,引导未成年人“绿色上网”,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2.增强学生认识度。针对青少年特点,分层次组织开展“小志愿者”、“小记者”、“安全小卫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校园自强之星”的评选活动,教育学生做小主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根据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的统一安排,六一期间,组织全市小学生“传唱优秀童谣、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在白鹤小学举行隆重的启动仪式,大力宣传推广了优秀童谣,引导未成年人阅读享受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芦淞区网吧管理“六个一工程”、市文明办、市妇联组织的亲子教育讲师团被评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炎陵县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被评为全省未成年人先进活动基地,市妇联、市四中被评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3.注重活动参与性。为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在活动的组织上注重参与性。配合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全市举行“小手拉大手、城市美容师”读书征文比赛。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三好杯”学生素质教育汇报演出和“阳光体育”活动,确定了市第18中学为省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联系点,以联系点为示范,组织中小学生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承办了三湘读书月—2010年湖南省少年儿童“G3杯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文明礼仪知识展演,推动中小学生讲文明、树新风。
  株洲市2010年度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红旗单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先进县市区
  天元区 攸县
  红旗单位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炎陵县九龙工业园管委会
  湖南茶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攸县网岭镇
  醴陵市地方税务局
  株洲县国家税务局
  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
  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株洲市云龙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
  限公司
  市人民检察院
  先进单位
  天元区
  株洲科瑞变流电气有限公司
  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天元区国家税务局
  天元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天元区马家河镇
  天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天元区教育局
  炎陵县
  炎陵县人民检察院
  炎陵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炎陵县中村乡
  炎陵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炎陵县广播电视局
  茶陵县
  茶陵县林业局
  茶陵县民政局
  茶陵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茶陵县发展和改革局
  茶陵县城关镇
  中国移动公司株洲茶陵分公司
  茶陵县人民检察院
  茶陵县气象局
  攸县
  攸县莲塘坳乡
  攸县皇图岭镇
  攸县人民检察院
  攸县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攸县文化体育局
  攸县国家税务局
  攸县地方税务局
  攸县公路局
  攸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攸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醴陵市
  醴陵市石亭镇
  醴陵市富里镇
  醴陵市来龙门街道
  醴陵市人民法院
  醴陵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醴陵市广播电视局
  醴陵市房产管理局
  醴陵市农业发展银行
  株洲时代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醴陵市南桥镇潼塘村
  醴陵市公安局
  株洲县
  株洲县地方税务局
  株洲县国土资源局
  株洲县民政局
  株洲县公路局
  株洲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株洲时代电气绝缘有限责任公司
  株洲县堂市乡
  芦淞区
  芦淞区国家税务局
  市公安局芦淞分局
  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市第八中学
  市一医院
  株洲江山置业有限公司
  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株洲
  分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株洲
  分行
  市国土资源局芦淞分局
  市南方中学
  荷塘区
  荷塘区地方税务局
  株洲新通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湖南省蓝马车业集团有限公司
  荷塘区国家税务局
  株洲长途电信线路局
  市公安局荷塘分局
  荷塘区宋家桥街道办事处
  荷塘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荷塘区城乡建设局
  石峰区
  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株洲中铁电气物资有限公司
  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石峰区井龙街道
  石峰区人民法院
  市规划局石峰分局
  石峰区城建局
  云龙示范区
  云龙示范区学林办事处
  云龙示范区云田镇云田社区
  市直机关
  市国土资源局
  市文化局
  市科技局
  市委老干部局
  市审计局
  市国资委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
  市建设局
  市商务局
  军队系统
  株洲军分区离职干部休养所
  先进个人
  天元区
  孙亿秀 罗彪 颜赛
  赵红梅 殷杏玲 陶伟文
  陈荣 陈炼 包建龙
  彭水明 吴立新 龙冬梅
  曾天青 谢永忠 周武
  郭飞
  炎陵县
  曾庆明 唐刘玉 谭军林
  李颖 梁力晖 吴荣文
  茶陵县
  杨定桃 彭映群 陈雪桃
  李爱斌 吴刘春 胡军民
  朱少东 陈晓红 祖幼珍
  钟思平 刘维石 苏良荀
  胡志勇 龙均来 彭锋
  攸县
  刘国志 黄武 余鹏
  周雪飞 皮世平 丁振先
  王宜斌 谭平华 王进喜
  李剑平 吴小勇 丁卓胜
  刘光大 谭志刚 刘铁汉
  刘艳春 谭亚平 李立球
  邓一星 邓新奇
  醴陵市
  宋友红 田安平 刘高飞
  程曙光 钟国建 许君明
  温国战 夏文华 刘晋湘
  肖国平 陈建球 丁辉
  潘俊明 顾东来 石军生
  何文立 钟森林 陈振江
  张静文 龙理真 江小英
  罗哲 凌雪枚 曾喜来
  肖敬 余汉平 文巧凡
  株洲县
  彭学里 孙晓廷 唐志伟
  贺石平 汤海涛 彭小林
  崔谷妮 张雄 谢建光
  赵家早 郑小虎 唐城魁
  芦淞区
  郭志勇 喻志强 陈怀玉
  苏峰 龚杰 张桂松
  唐云 何荣 宁孝光
  邹丽君 刘细满 茹建潮
  赵斌 彭进安 蔡建兵
  言志泽 刘新辉 余四丰
  谭立新 颜良青 段爱兰
  郑艳红 罗增荣 刘剑萍
  黄强 毛张霞 胡喜林
  荷塘区
  何光闯 秦秋富 粟志松
  何立 丁新辉 郭泽龙
  唐正国 宋智林 蒋伟红
  夏乐 赵闻喜 杨玉生
  文静 游隽 刘胜贤
  言胜利 刘志军 黄沛标
  谢军伟 杨红 龙丽娜
  钟国英 周武 李剑
  王虎 刘国强 颜峰
  李继众 易万成 赵清明
  石峰区
  陈克明 钟甫龙 刘和平
  于仙玉 罗云飞 吴熙君
  沈辉平 郭爱军 孙志建
  陈伟 华满香 张宇
  刘俊杰 赵昊铭 杨小兰
  文海 夏俊辉 张丽芬
  袁仙桃 袁艺文 刘端宜
  程晒花 肖亚 凌波
  张莉 易波 袁智
  殷文 言中强
  云龙示范区
  吴洪斌 郭满 田亮
  凌斌 唐忠荣 刘宁元
  市直机关
  匡纯清 刘海梅 汤智勇
  杨帆 汪冬梅 陈继红
  林静 秦世跃 夏胜利
  廖莉芝
  株洲军分区
  郑进中 谭亚平 (廖勇)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
  2010年,株洲市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紧紧围绕“目标提高、标准提升、发展提速”的目标,紧扣年度工作要点和“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主题,结合“营造与治理、查处与建制”的工作思路,纵深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全年优化、效能投诉共受理电话、网络、信件、当事人上访及上级和相关部门交办、转办等各类案件1536件,办结率为94.6%。督办案件约300起,交办案件约450起。查处影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典型案件34起,处理55人,群众满意率仍保持很高,收到感谢锦旗14面,近百人当面和200多个电话致谢。
  营造工作氛围,创优工作条件。一是依据株洲市“三大战役”及全省“机关效能建设年”总体要求,先后出台《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株洲市鼓励休闲农业发展八项优惠政策》等系列文件作为优化株洲市经济环境先导。二是领导要求明确,态度坚定,充分体现优化环境对全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市委书记陈君文在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用“三铁”(以铁的手腕、铁石心肠、铁面无私)手段整治,要用“三子”(该换位子的换位子,该摘帽子的摘帽子,该戴铐子的戴铐子)措施严肃查处“四乱”、“四难”、“吃拿卡要报”、“不作为”、“乱作为”、“恶意阻工”等侵占群众利益、加重企业负担、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不良行为。三是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种保障措施。调整成立由市长王群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是直接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就是联动责任人,全市上下一盘棋、全力以赴抓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格局。四是努力夯实基础,加强优化工作的条件保障。市政府在对优化环境工作经费和硬件设施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工作从经费和条件上得到了可靠保障。
  畅通投诉渠道,加强源头治理。2010年,全市优化、效能投诉受理中心立足现有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并有机整合经济“89110”台、行政效能投诉中心“12342”接线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特邀监督员等社会监督网络体系,受理投诉、接受举报信息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完善网上投诉、受理平台,拓宽投诉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地接受企业、个体经营户及市民等有关经济发展环境及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方面的投诉、意见和建议。各地各单位在畅通投诉渠道积极受理办理各类投诉工作中有新的突破,在优化全市经济环境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构建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起到“降压阀”和“稳压器”的作用。
  查办典型案件,狠刹不正之风。各地各单位把查处损害经济环境的大案要案,作为优化经济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大要案件上求突破,在办理结果上严要求,在以案示警上求规范,形成协调有力、快速有效的办理工作机制。重点查处攸县鸾山镇林管站擅自设立“鸾山镇竹木验票站”违规收取林业“三防费”案;市公安局田心分局警察朱传中持枪威胁群众并违规扣其驾驶证和行驶证案;市优化办、天元区纪委监察局联合办理天元区法院某法官执法过程中违法损害投资人合法权益案;茶陵县下东乡工会主席陈政良伙同齐心村支书肖苟生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国家征地补偿款案;攸县能源办主任陈建彬伙同他人利用虚报冒领2007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案;天元区区重点办工会主席段丽萍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受贿案。
  协调矛盾纠纷,维护企业权益。全年全市各级优化办及联动部门从优化环境、服务企业入手,积极主动地协调“政——企”、“企——企”及“企业与民众”之间的各类矛盾达1300余起,重点协调中意房产开发企业股权纠纷案,“水岸花城”房地产开发项目防洪排渍工程之间的矛盾问题,市检测中心土方施工纠纷案,湘运集团武广汽车综合枢纽站项目与湘银园林公司项目用地红线交叉纠纷案等。通过对各类投诉矛盾纠纷案件的查处和协调,全年为企业或经营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
  高标准严要求,完成重点工作。一是保驾护航“三大战役”,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全市各级优化办及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全市优化环境联动工作机制的优势和相关职能,加强对园区项目运行相关环节的督查,全年协调和查处影响园区建设环境案件23起,为园区企业搭桥牵线解决问题65起。二是以“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重点对“三大战役”、“十大基础工程”、“十大产业项目”、“十大民生实事”实施情况开展效能监察,在84家市直机关单位建立健全规范权力运行制度,通过网上审批系统办理行政许可事项12135件,平均办结时间比法定时限缩短50%以上,超过省规定“审批时间比法定期限缩短1/3”的要求。三是跟踪服务“政企结亲”,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全市优化环境工作依照“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的思路,于8~12月底在全市开展“跟踪服务企业活动”,各级各部门有针对性联系不少于2家对口企业解决1~3个实际问题。据统计,“跟踪服务企业活动”首批交办的87件问题解决了78件,办结率达90%,重点项目问题交办对接会议上交办的涉及15个项目的45多个问题100%解决到位。四是强化工作措施,减轻企业负担落到实处。各级优化办及优化工作联动部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物价、财政、民政等部门提出“一停二减三清四规定”工作方案,陆续出台有关文件和规定,对160家外资企业226个收费项目,304家内资企业1984个收费项目,全部进行清理整顿,共撤销、调整139个收费项目,为企业减轻负担2.7亿多元。行业管理部门对全市72家行业性协会进行清理整顿,依法取缔4家未正常开展活动的行业协会,完成59家行业性协会与行政职能部门政会分开,落实78名公务人员辞去行业协会的职务,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37人,初步实现民间组织民间化管理,行业协会服务和收费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检查组对株洲市减免对企业的行政事业性和服务性收费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健全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一是试行并逐步推广“企业宁静日”制度。2010年,在开展的全市“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中,试行并推出“企业宁静日”制度,规定每月1~20日为“企业宁静日”,在此期间,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的执法检查以外,执法部门不得随意进入企业开展执法检查,为企业集中精力抓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据统计,全年全市减少涉企检查达33%,从而切实减轻了企业的应酬负担,为企业自主发展营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二是开辟招商引资“绿色通道”。2010年,进一步完善和畅通招商引资“绿色通道”,全市、市县区两级优化办会同相关部门通过优化招商引资、口岸通关环境,落实“绿色通道”等措施,对进入株洲创业的企业和投资者推行“一站式”服务,积极主动为入株洲投资商排忧解难。从而使株洲市获“全国最佳投资环境的十大城市”之一的殊荣,扩大和提升了株洲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影响力。为确保到株洲市投资的外商的权益不受到侵害,市经济“89110”投诉台和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12342”接线台对100余起招商引资项目相关投诉、求助的受理、办理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跟踪督办等手段,及时为投资商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为投资项目入株洲保驾护航。三是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一步规范。2010年,《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于2010年4月17日正式颁布实施,市政府对全市各相关部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规定作统一安排。市国土局、公路局、农业局、规划局、交警支队、公安局、卫生局等50家执罚执收单位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明确了操作程序和规则,使执法不公、以权谋私而导致“人情案”、“关系案”、“油水案”、“糊涂案”等困惑全市经济发展环境多年的难题和热点问题得到有效抑制。四是四级联动机制得到完善。2010年,市、县、乡、村四级普遍建立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和工作机构,聘请优化环境监督员,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壮大地方经济的重要抓手,初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各级优化办组织协调、部门联动负责、社会参与监督”的联动格局。四级联动为企业维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群体事件作出应有的贡献,有关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真正做到“小事不出乡(村)、大事不出县、重大问题不出市”的工作局面。五是考核测评更趋科学化、常规化。将行政权置于阳光之下,将评议权交予公众之手,营造公正、公开、公平的发展环境,首先建立考核优化环境联动机制为主的日常工作考核,即组织考核测评;其次完善测评点为主的社会测评;最后形成各界参与的现场测评。将三项测评结果按一定权重进行加权统计,作为某一地区、某单位优化环境工作全年的最终评价结果。
  强化工作措施,打造更优环境。一是开展走访调研。全年市优化办及相关联动部门开展10余次有关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专题调研,为2011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年”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市人大组织调研课题组对株洲市“5115”工程的多家企业进行收费调研,掌握线索,分别检查有关部门,查处违法金额435万元,切实规范了全市各部门的收费和价格秩序,有力地维护了企业的权益。市纪委、市优化办、市经委、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市商务局、市物价局等单位主要领导经常深入有关企业,围绕如何推进企业改制、优化经济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并召开调研专题座谈会,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督办落实,为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把脉,为企业解决一大批实际问题。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市委宣传部和市优化办牵头各新闻单位做好各类优化环境专题栏目和系列采访报道,通过在主流媒体上开办“优化环境公开承诺”、“行风热线”、“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等一系列专题专栏,对全市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工作的进展情况搞好动态宣传。全年市优化办、效能办编印《优化环境工作简报》10期,通报处理影响优化环境的典型案件,即时表扬在优化环境工作表现积极成绩突出的人和事。三是落实公开承诺。2010年,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委、市交通局、市统计局等155家单位在2008年作出优化环境公开承诺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其中部分单位通过网站、窗口、大厅、新闻媒体等形式予以公开。此举进一步增强了全市各联动部门优化环境意识,提升了服务水平。四是强化队伍建设。市机关工委、市作风办、市优化办充分抓住2010年“机关效能建设年”的机遇,大力推进全市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将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状况纳入优化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考核之中。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四治”作风整顿活动。全市先后组织5次大的明察和暗访,深入10个县市区、90余家市直机关、重点项目指挥部、企业(市场)、医院和20余个乡镇、社区以及其他涉及“三大战役”等中心工作的市直有关单位进行督查,对5个单位和14名当事人进行通报批评处理,有效减少全市干部作风中存在的工作漂浮、办事拖拉、效能不高、要求不严、执行不力等“软、懒、散”问题,在机关干部中起到有力的震慑作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0年,全市按照“三提要求”,突出“三大战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呈现“高开稳走、稳中提速、转中提升、又好又快”的良好局面。全年及“十一五”规划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台阶。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74.8亿元,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745.5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405.5亿元,增长10.5%。“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4.2%,较“十五”加快2.8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现价结构由上年的10.5:54.7:34.8调整为9.7:58.5:31.8。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工业比重为52.2%,提高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0.3%,提高0.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95.8亿元,增长15.1%,占GDP比重为54.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63.6亿元,增长10.2%,占GDP比重为12.8%。
  区域经济全面发展。2010年,城区生产总值650亿元,增长16%,占全市比重为51%;县域624.8亿元,增长14.8%,占全市比重为49%。城区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增长25.6%,县域47.5亿元,增长35.3%。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2.5亿元,增长34.6%,县域完成386亿元,增长54.9%。城区规模工业增加值367.4亿元,增长23.3%,县域完成238.4亿元,增长28.2%。醴陵、攸县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2010年,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91起,增长5.3%;死亡137人,减少17人,下降12.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1人,下降28.7%;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4人,下降7.7%;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2.06人,下降18.3%;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2.38人,增长4.8%。
  市场物价上涨较快。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9%,其中居住类上涨6%,食品类上涨5.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
  二、投资、建设、环保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8.5亿元,增长37.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46.6亿元,增长40.9%,城市基础设施完成171亿元,增长53.3%,工业完成投资419.1亿元,增长35.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49.1亿元,增长36.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7亿元,下降23.1%,第二产业投资391.1亿元,增长37.1%,第三产业投资355.3亿元,增长49.1%。全市重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60.3亿元,为年初计划投资的109.8%,其中基础设施类投资完成81.2亿元,产业发展类投资完成79.1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2亿元,年均增长38.1%,较“十五”加快12个百分点。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城市四大精品工程完成投资35亿元,湘江风光带河西城区段和神农城广场对外开放,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期和云龙职教城工程进展顺利。“四创四化”纵深推进,新增绿地面积481公顷,提质改造道路路面及人行道66条,亮化小街小巷33条,美化建筑物88栋,改造地下管网96处、老旧小区8个、门店橱窗200余栋,被列为国家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芦淞大桥建成通车,畅通了城市内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6项指标已有21项达标。荣获全省文明城市称号,创全国文明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创建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一举成功,跻身“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跃居61位,较上年前移21位。
  农村条件继续改善。2010年,全市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扩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8家,新改建农贸市场21个、农家店600个;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8个、农村清洁示范村7个。基本完成网株公路等4条干线公路改造,建成农村公路1135公里;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系统356个,新建农村沼气池8161座,20万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整理土地80多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6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59.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8.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1.8万名农村“五保”老人得到供养,10.5万农民领到低保救济金。天易示范区高塘村完成土地改革试点,实现“村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集体变国有”的历史性转变。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0年,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着力“两改四提”,45个项目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库,12个节能减排和5个限期治理项目稳步实施。大力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拆除工业烟囱284根,新建污水处理厂7座,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8.2%;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3.1亿元,实施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19个。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45天,良好率为94.5%;湘江株洲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99吨标煤/万元,下降14.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6%,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8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2.6%;二氧化硫削减率为4%,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为2.3%。“十一五”期间,全市GDP能耗累计下降22.8%,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7.3%,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约束性目标。
  三、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高位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30.9亿元,净增26.2亿元,增长25%,加快2.8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增长22.3%。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均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幅。税收收入完成98.7亿元,净增25.3亿元,增长34.7%,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5.4%,提高5.3个百分点,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率达到96.9%,提高21.1个百分点。14个税收项目中,有7个税种增幅超过25%,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三个税种分别增长30.9%、25.3%和37.2%,三项合计净增16.4亿元,对税收增长贡献率达64.8%。全市财政总支出206亿元,增长60%;一般预算支出156.98亿元,增长28.57%。“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增长2.2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7倍,年均增长26.2%和26%,较“十五”分别加快10.9和12.8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稳中有活。2010年,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1135.9亿元,净增169亿元,增长20.2%,增幅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677.6亿元,增长16.2%,净增94.3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64亿元,净增79亿元,增长16.3%,增幅回落22.5个百分点。全市存贷比为49.7%,回落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6.6%,下降0.56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为46.7%,回落24.9个百分点。申报获批8家小额贷款公司,其中7家正式开业,累计发放贷款4亿元。“天桥起重”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交易,融资7.8亿元,“时代新材”增发融资8亿元。
  保险市场大幅回升。2010年,全市有保险公司30家,其中寿险15家,财险14家。实现保费收入27.4亿元,净增5.6亿元,增长25.7%,增幅加快21.4个百分点,其中财产保险收入6.8亿元,增长24.1%;人身保险收入20.6亿元,增长26.3%。各项赔款和给付额5.18亿元,增长2.3%,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3.17亿元,增长14.5%;人身保险赔付2.01亿元,下降12.5%。
  四、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201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4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9%;新增城镇就业5.07万人,失业再就业2.65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6万人,增加5.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6万人,增加1.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8万人,增加1.9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2万人,增加3.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5.5万人,增加1.3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9万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76.4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1.9万人,增加12.7万人。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达到800元/月和725元/月。改建乡镇敬老院6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为28%,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80元/人,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53元/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85621人,减少2007人;优抚对象35043人,增加1623人。全市48件为民办实事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2项超额完成任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105.8亿元,增长29.7%,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7%。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43元,增长12.7%,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2966元,增长19.5%,经营净收入为1844元,增长62.4%,转移性收入为4891元,下降4.4%,财产性收入为1044元,下降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58,增长17.8%,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为3794元,增长22.6%,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165元,增长11.5%,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为699元,增长23.1%。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分别增长8.2%和7.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9%,提高1.7个百分点,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3.6%,下降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上年的2.68:1缩小到2.56:1。“十一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8%和14.1%,分别比“十五”加快0.8和6.1个百分点。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有国家认定企业(集团)技术中心9家,国家安排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项,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8项。高新技术企业13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77.6亿元,增长32.8%,实现增加值268.9亿元,增长31.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0.4%,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19.7%,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申报专利2276件,增加376件;授权专利1680件,增加568件;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7项,省科技进步奖16项。
  教育水平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投入1.2亿元,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35所,20所省级实事校高标准完成;投资1000万元对城区8所中小学运动场进行塑胶改造;发放救助金50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7.14万人;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2.75万人。3~5岁幼儿毛入学率88.8%,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合格率100%,初中合格率达94.8%,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为零,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0.17%。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94.8%,提高15个百分点。高考总上线率98%,提高8.8个百分点,其中本科上线率63.1%,提高12.3个百分点。全面推广阳光体育手语操,执行学生阳光体育“123”计划,阳光体育形成特色。全市幼儿园740所,其中民办668所,在校幼儿9.75万人,教职工7806人;小学493所,在校学生21.5万人,专任教师1.22万人;中学37所,在校学生14.5万人,专任教师1.26万人。
  文体卫生协调发展。2010年,全市规划展览馆、市广电中心先后投入使用,华强文化产业基地一期即将建成;继续开展“新春音乐会”、“周周乐”、元宵节游园、烟火晚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选喜获文化部设立的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城市春天”合唱团代表湖南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华红歌会”大赛,一举夺魁。全市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工作,新发现文物点1852个,复查文物点556个,醴陵沩山村、株洲县朱亭镇、炎陵县中村乡申报全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顺利成功,实现了全市历史文化名村名镇零的突破。全市有线电视用户为48.6万户,增加2.95万户,有线传输线路6588公里;放映电影4.1万场,放映收入3148万元。
  2010年,成功承办了2009~2010年全国排球联赛株洲赛区比赛、全国体操锦标赛、亚洲及大洋洲荷球锦标赛、中澳篮球对抗赛等多个高水平体育赛事。全市有等级裁判员75人,等级运动员78人,荣获省级比赛奖牌473项;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60场次,参加人员2万人;举办全面健身运动项目146项,参加人员31.3万人;有各类体育场地1319个,其中体育馆15座、体育场34个,运动场204个、游泳池1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参加文体活动人数比例为69.4%。株洲籍运动员在羽毛球世锦赛获混双冠军,在广州亚运会夺6金1银,创造亚运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市体育代表团参加省十一运会,获成年组团体总分第二。
  2010年,全市有卫生机构1359个,其中医院63家,乡镇卫生院113家,妇幼保健院10所;有床位16558张,卫生技术人员19297人,其中执业医师6218人;诊疗895.4万人次,其中住院治疗47.9万人。村组设置医疗点2142个,增加59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65万人,参合率达95.3%,提高2.7个百分点,平均住院费用报销率63.5%。改造乡镇卫生院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2个。全面启动城区、株洲县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制度,就诊药品费用下降38%,160余万群众受益。市中心医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
  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9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增加值60.5亿元,增长4.1%,林业9.6亿元,增长4.5%,牧业46.5亿元,增长4%,渔业4.9亿元,增长7.2%。粮食种植面积400.2万亩,比上年增加5.2万亩,增长1.31%,其中优质稻170万亩,增长10.8%;粮食总产量184.5万吨,增产0.9万吨,增长0.47%,其中稻谷180.2万吨,增长0.2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7.2万亩,增长32.5%;蔬菜播种面积84.5万亩,增长6.9%;水果产量20.7万吨,增长5.9%。生猪出栏441.4万头,增长2.1%;出栏牛羊58万头,增长5.2%;家禽出笼1925.8万羽,增长2.3%;水产品7.4万吨,增长6.4%。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林权发证率达到94.1%。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00余家,加工产值超过150亿元。全市退耕还林1.65万亩,完成造林22.8万亩,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51万亩,森林覆盖率61.5%。
  (二)工业、园区、建筑和房地产业
  工业经济高位增长。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041亿元,增长32%;工业增加值665亿元,增长21.6%,提高4.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05.8亿元,增长25.2%,加快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长25.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9.5%。六大支柱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9.7%、29.6%和23.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分别增长18.1%、17.3%和12.3%。16家“5115”工程完成产值614.6亿元,增长37.4%,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6.3%。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58.2亿千瓦时,增长3.1%;水泥524.6万吨,增长38.2%;日用陶瓷60亿件,增长11.5%;电力机车772辆,增长80%;摩托车22.2万辆,增长1.3%;汽车2642辆,增长8.1倍,北汽控股南方基地顺利投产。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91.1%,提高28.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9.4亿元,增长41.7%,实现利税122.5亿元,增长40.8%,实现利润62.7亿元,增长43.7%,企业亏损面下降2.2个百分点。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株洲名列全省第二。“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9倍,年均增长17.8%,比“十五”加快4.9个百分点。
  园区经济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园区规划面积为229.7平方公里,新增45.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43.7平方公里,新开发7.4平方公里;园区内有企业1683家,新增224家,其中规模工业529家,新增85家。实现技工贸收入1356亿元,增长40.2%;完成工业增加值394.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9.3%,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386.6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3.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5亿元,增长63.1%,占全部投资的32%。
  建筑房地产业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有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18家,完成总产值205亿元,增长13.5%,实现增加值80.5亿元,增长14.3%,加快5.1个百分点。有房地产企业331家,完成增加值44.7亿元,增长6%,回落8.3个百分点;商品房竣工面积357.2万平方米,增长50.5%;商品房销售额153.5亿元,增长39.9%,其中期房123.3亿元,增长46.3%;销售面积513.8万平方米,增长19.5%,其中期房413.3万平方米,增长22.2%。
  (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电信业
  2010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增加值53.2亿元,增长15.1%,加快3.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交通投资75.6亿元,增长35%。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5公里,建成与在建里程达462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市货运周转量139亿吨公里,增长32.3%,公路客运周转量58.4亿人公里,增长31.7%。全市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为51.4万台,增长16%,其中汽车15.4万台,增长23.4%;公路运输汽车2.95万台,增长12.7%。全市私人汽车拥有量为12.1万台,增长28.8%,其中个人轿车60968台,增长33.5%,平均每百人拥有私车12台。城区公交车电动化率达70%,城区双燃料出租车比率达24%。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71亿元,增长35.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8.7亿元,增长36.1%;邮政业务总量2.3亿元,增长23.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9万户,增长5.8%;移动电话用户240.3万户,增长22.5%;国际互联网用户27.8万户,增长46.4%;平均每户电话拥有率2.8部/户,增长16.7%。
  (四)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市场保持活跃。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116.9亿元,增长32.8%,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家具类和餐饮类商品增长较快。按地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93.5亿元,增长19.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3亿元,增长17.9%。按行业分,批发业25.8亿元,增长17.4%;商品零售34.5亿元,增长19.2%;餐饮收入51亿元,增长18.2%;住宿业5.3亿元,增长33.6%。芦淞市场群进入全国十大服饰市场和服饰物流中心。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5件,株洲被确定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6%,较“十五”加快8.6个百分点。
  外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实际到位的省外境内资金125亿元,增长31.8%,加快3.5个百分点,利用内资项目260项,净增82项;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增长14.1%。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进口7.8亿美元,增长16.2%;出口6.9亿美元,增长46.3%,其中对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出口分别增长47.5%、72.4%和20.4%。
  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214.1万人次,增长26.7%,接待境外游客5.9万人次,增长43%;实现旅游总收入78亿元,增长30.3%,其中旅游创汇2308.7万美元,增长50.6%。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36家,旅行社46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神农城、湘江风光带、荷塘月色、神农福地4A景区创建等项目全面启动,鹿原镇、酒埠江镇获评省特色旅游名镇。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株洲年鉴 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10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