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十三 万人齐修防洪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336
颗粒名称:
十三 万人齐修防洪堤
分类号:
K296.43
页数:
5
页码:
773-7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恺回忆记录株洲市万人齐修防洪堤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株洲市
回忆录
防洪堤
内容
洪水泛滥的古镇——株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株洲为湘潭县的一个小镇,位于湘江东岸,横贯镇区的建宁港与白石港汇入湘江。白石港流域面积为240平方公里。建宁港流域面积为37平方公里。古镇建宁街、堤升街、南湖街、白石港街和贺家土一带,地势低洼,每逢雨水季节,山洪暴发,江水倒灌,洪水横流,给老街居民带来严重危害,商店被迫停业,垅田、菜土被淹。这种情况,一年至少一二次,多则三四回。当时白石港的居民说:“我们这些居住老街的人,春节一过,就要一只眼睛注视山洪,一只眼睛注视江洪,随时要准备大水搬家,水淹的日子长,还要逃水荒”。
连年遭受水灾洗劫的株洲镇老街居民,有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建宁港北岸的李家坪是当时全镇居民比较集中的住宅区,这里没有一条平坦的道路,没有一栋完整的住宅,街巷高低不平,住宅破破烂烂,一经洪水洗劫,映入眼帘的只是一片凄凉景象。
治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株洲的水患问题,为了保证老镇区的工商业、农业和人民生命财产少受或不受洪水威胁,1951年春在洪水到来之前镇人民政府领导全镇居民,从月形山至轮船码头修筑了一条简易防洪堤,并在建宁港口修建了一座节制闸,初步解决了湘江洪水倒灌问题。
1951年,株洲镇改为县级市。到1953年,全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计委根据株洲(市)的地理位置、交通、地质及附近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确定株洲市为中南地区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之一,从1954年起就开始了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由于当时本市城建部门技术力量不足,只好委托城建部城市设计院为主负责设计。并初步确定以贺家土为中心,向南、北、东三个方向扩展延伸。把市区面积比原来扩大了若干倍,同时确定了道路网的走向。为了城市规划和城市道路、上下水道工程设计的需要,市建委组织力量向沿湘江水淹地段,分段访问群众,找水淹痕迹,在白石港居民中座谈,找到了龙王庙被水淹的旧痕迹,委托一些单位对株洲地区的水文、地形、地质、气象进行调查勘测,翻阅长沙、湘潭市两水文站资料,查明了株洲地段最高水位:1906年为44.23米;1926年为43.51米;1954年为43.34米,最大洪水量为16.000立方公尺/秒,最大断平面流速为1.68公尺/秒。
从建宁港至霞湾的5.2公里地段中,就有6.82平方公里面积处在最高洪水位以下。当时设计院与株洲城建部门的同志共同认为,要建设好株洲,规划好株洲,首先要解决株洲地势低洼不受淹的问题,保障全市人民不再受洪水威胁。这样,防洪工程成为当时城市建设的一个首要问题。经市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指定当时市建委作防洪堤的修建设计,由市建委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城建总局所属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设计。经过实地察看,提出在利用1951年所建老堤的基础上,从月形山起经奔龙山永利水塔至白石港,再沿白石港南岸直上杨家老屋修筑防洪堤。其措施首先是加固拓宽掊高老堤1570米,修建新堤4218.20米,分段设计,分期施工。同时在白石港建桥闸,与建宁闸一样,是防洪堤的配套工程。根据当时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决定新堤划分为两段进行,1955年冬开始修建从永利水塔至白石港铁路桥段,1956年修铁路桥至杨家老屋段。
勘测设计
方案定下来了,但由于本市设计力量薄弱,一时难以胜任。市建委工程技术人员王绍基、王远深2同志向省水利厅汇报了株洲有关水文、地质、地形资料,请省水利厅核对测算。具体设计负责人由城市设计院于帮彦工程师为主,他们作了多次实地考察后,拿出了几个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第一期防洪堤的设计从1955年8月开始,9月14日完成上报,10月20日国家城建总局批准其扩大初步设计方案。该工程全长2478.20公尺,土方28.37万立方公尺,沿线经过24口池塘。整个工程预算投资57.3万元,得到了国家城建总局的同意。
第二期防洪堤的设计工作,从1955年12月开始,1956年1月29日完成上报。1956年2月8日国家城建总局批准。该工程全长1740米,土方23万立方公尺,预算投资为53.7143万元。第一、二期防洪堤工程的防洪标准均按50年频率设计,以200年频率校核。全长4218.20米,共土方51.37万立方米,合计实际投资108.7413万元。堤顶标高为45.4米(吴淞零点),堤顶宽3米,外坡度1:25,内坡度1:2。
水利专家索洛维奇作了介绍,听取了咨询意见,作了修改。
第二期防洪工程因与粤汉铁路复线密切相关,国家城建总局在审核意见书第一项明确指出:“同意采用第二方案做为设计的基本方案。即为第二期防洪堤的位置,结合粤汉铁路的复线路基一并考虑,但本工程在施工前,对于堤线的选定位置标高必须取得铁路有关单位的正式同意文件,并抄送我局备查”。市建委根据总局意见,立即去函向铁道部洽商,取得了铁道部设计总局第四设计院的同意。由于国家城建总局、省计委重视,城市设计院工程师和市建委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合作与多方支持,使整个勘测设计进行得紧张、顺利而有节奏。
积极组织施工
按照城建规划,1955年兴建株洲电厂、选煤厂、麻纺厂的厂房及职工宿舍,都是分布在贺家土、白石港边一带地势低洼的地方,因此抓紧防洪工程施工已迫在眉睫。为了确保新市区不受洪水威胁和影响工厂基建进度计划,市人民委员会和市建委下决心抢时间、争速度,以打歼灭战的姿态完成一、二期防洪堤工程的修建任务,如期报省建工局批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办好了房地产拆迁、生产补偿工作。紧接着破土施工,搭盖工棚32处。清除淤泥7923.7立方公尺,回填路基土11877.3立方米,修建20条便道,向铁路局租借铁轨4000多公尺,铺设1700公尺铁轨。市委、市人民委员会从各机关单位抽调40多名行政、党务干部和技术人员,成立了“株洲市防洪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技术监督室、工程股、宣传股、供应股、财务股、保卫股、医务室8个部门。派出专人赴长沙市、衡阳、益阳等地调集民工5000人。组织板车570部,土车2000部,平板车与翻土车49台,汽车38辆,压路机2台,在贺家土、杨家寨架设了20根高空滑索线横跨白石港,修建了5座大便桥。组成了板车、斗车、汽车、滑索、便道维修14个中队;架设了三公里电灯线路,便于晚间施工。为了使防洪堤抢在汛期前竣工,市人民委员会还责成刚从北京搞规划回来的我参加指挥。指挥部决定:第一整顿民工队伍,调整充实了各中队的领导力量,每队配备了一名政治指导员,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第二改善劳动组合,改进取上运土操作方法和加强便道维修,减少窝工现象;第三加强生活管理,改善生活条件,让民工吃好睡好,组织医疗小组巡回医疗,做好保健工作,提高出勤率;第四加强施工管理,调整了取土区与运输线,缩短了运土距离,实行砍土分方,按定额计工,按劳付酬。各中队配齐了施工员与管理员,全线划分为3个工段,指派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分段长,实行分段分队负责制。为了有秩序地进行施工,各队桩号、起段、取土区、运输线路、土方任务以及各工种定额,都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绘制出详细图表,将任务具体落实到队到人。
市委、市人民委员会还组织慰问团,以市委书记马壮昆为团长,率各界人士分别深入到工棚、食堂、工地慰问民工,作报告,放电影,民工们兴高彩烈,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感谢市党政领导的关心,从而把劳动竞赛推向了新高潮,日进度提高到6000方,工效提高一倍半。在施工中,工程指挥部非常重视工程质量,因永利水塔至白石港一带土质为第三纪岩石,均是砂质粘土层,含有少量云母,填土主要采取白石港附近3个山头的土壤,大多是坚隔土,粘结性强,是筑填的合适土壤。每填一层用压路机滚压数次,直到平坦紧密为止。以后经省市两级城建部门验收,一致认为达到了设计要求,质量过得硬,工程费用也比较节约。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一条逶迤的黄色新堤宛如卧龙,雄踞湘江东岸。人们漫步堤上,举目远望,只见由白石港到永利水塔,堤顶圆拱,护坡上贴着草皮,排列成各种绿茵茵的方块长条;堤面两旁整齐地栽着女贞,仿佛一队身着绿军装的卫士威严的护卫着在这古镇上建起的新城。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