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志书介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313
颗粒名称: 第十一篇 志书介绍
分类号: K296.43
页数: 29
页码: 668-696
摘要: 本篇记述了株洲市的志书介绍的株洲市地方志、醴陵县(市)地方志、攸县地方志、茶陵县地方志、酃县地方志、株洲县地方志、株洲市城市各区区志、部门志企事业志乡(镇)村志、年鉴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志书介绍

内容

第十一篇 志书介绍
  株洲市历代无志书传世。所辖5县(市):株洲县是本世纪60年代析置县,没有修志;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都有多届旧志流传。唐代茶陵县就编有《茶陵图经》(未刻印成书),为境内修志之始。宋代醴陵县人张耕,撰《渌江志》共7卷。此后,相继在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都有过多届修志。从宋代至民国37年,仅醴陵修志就达12次,该县编修出版的民国版《醴陵县志》从民国25年开始至民国37年,前后费时13年,历9任县长主修,编辑采访人员81人之多,共10卷160余万字,其时,为湖南省承命修志之先。从1984年开始,株洲市和所辖醴陵市、攸县、茶陵县、酃县、株洲县、东区、南区、北区、郊区编修社会主义地方志。
  第一章 株洲市地方志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已有建宁县,县城在今株洲市区,后迁今株洲县淦田镇。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将建宁县并入湘潭县,此后一直属湘潭县地。1951年建市(县级),1956年升格为省辖地级市,至今已历1700余年,从未修志。1986年,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志,成立株洲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株洲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开始修志。全市共有108个局承担修志任务,2000余修志人员撰写志稿,数千个企事业单位提供资料。全志共分15册17本,约800万字,编成1本,出版1本。从1994年开始分册出版,至1997年全部完成出版任务,结束株洲有史以来第一部《株洲市志》修志工作。
  (株洲市志办供稿)
  第二章 醴陵县(市)地方志
  宋代,县人张耕撰《渌江志》,7卷,为醴陵修志之始。明景泰三年(1452)首次官修县志刊印成书。民间修志,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廖志灏撰《明兰寺志》。嘉庆间傅泷撰《太平山寺记》。光绪二年(1876)文蔚起等撰《渌江书院志》。光绪间,吴德襄撰《醴陵县志艺文补》。宣统元年(1909)彭应魁撰《渌江源流考》。宣统二年,南华宫同人撰《醴邑城东南华宫志》3卷,绘县城图较详。民国15年,傅熊湘撰《醴陵乡土志》。民国21年,有渌江桥公所编纂《渌江桥纪事》。民国28年,许德彰撰《醴陵文献录》、《西岸境志》。还有文斐的《醴陵瓷业考》等。现存有《渌江书院志》、《醴邑城东南华宫志》、《醴陵乡土志》和《渌江桥纪事》。
  至民国37年,先后官修县志12次。
  景泰《醴陵县志》明景泰三年(1452)刊印,教谕周谔主修,县人唐寅纂辑。分地理、建置、田赋、官师、选举、人物6卷。版籍不存。
  万历《醴陵县志》知县晏朝寅监修,县人旷宗董纂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刊印。分邑谱、分野、城池、形胜、山川、风俗、食货、公署、惠政、祀典、学校、兵防、官守、选举、宦绩、人物、古迹、艺文、寺观、杂记等篇。同修者教谕李汝泰,训导谭应。
  崇祯《醴陵县志》知县梁翼宸主修,教渝刘近甲,训导卜功臣纂辑。明崇祯三年(1630)刊。
  崇祯续修《醴陵县志》,知县吴元中主修,县人傅箕儒纂辑。崇祯十一年(1638)刊。
  顺治《醴陵县志》,知县张法孔主修,县人耿孔晖纂辑。设地理、建置、田赋、官师、学校、选举、人物、杂记8篇。清顺治十八年(1661)刊。
  康熙(醴陵县志)知县张尊贤主修,县人曹国彦纂辑。康熙四年(1665)刊,共4卷。第一卷,天文、分野、疆域、山川、胜迹、城郊。第二卷,官署、公所、祠庙、寺观、桥道、渡埠。第三卷,兵防、学校、食货、风俗、田赋、祀典。第四卷,官师、流寓、选举、人物、方外、记异。
  康熙续修《醴陵县志》,知县陈九畴监修,县人曹之璜纂辑,共6卷。卷一沿革、分野、地理。卷二建置。卷三赋役、正祀。卷四官师、选举。卷五人物、名胜。卷六艺文、方外。康熙二十四年(1685)刊。清风阁刻。民国时期,仅北平图书馆藏一部,出自内府。列入善本类。今市档案馆、图书馆、市政府办公室各藏影印本一部。
  康熙再续《醴陵县志》,知县赖彦超主修,县人曹之璜补辑,曹笃生续订。依前志体例,增学校、田畴二项,凡十三项。康熙二十九年(1690)刊。
  乾隆《醴陵县志》,知县段一骙、孔毓炎主修,县人丁士锜纂辑。凡14卷,卷一序、图,卷二星野,卷三地理,卷四建置,卷五赋役,卷六学校,卷七祀典,卷八官师,卷九选举,卷十人物,卷十一列女,卷十二、十三艺文,卷十四杂志。乾隆八年(1743)刊。民国时期,仅县人龙浦吟家藏一部,北平图书馆、故宫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各存一部。现市档案馆、图书馆、市政府办公室各藏影印本一部。
  嘉庆《醴陵县志》,知县黄应培主修,县人丁也瑮总纂。嘉庆二十四年(1819)刊,卷首序跋,卷一星野,卷二沿革,卷三疆域,卷四山川,卷五公署,卷六户口,卷七田赋,卷八学校,卷九秩祀,卷十典礼,卷十一兵防,卷十二职官,卷十三选举,卷十四人物,卷十五、卷十六列女,卷十七、卷十八艺文,卷十九方技,卷二十流寓,卷二十一古迹,卷二十二寺观,卷二十三丘墓,卷二十四风俗,卷二十五祥异,卷二十六外纪,凡15册。现市档案馆,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图书馆各藏影印本一部。
  同治《醴陵县志》,知县徐淦主修,县人江普光、张汝霖、陈炳萱、谭铭慎纂辑。同治九年(1870)刊,凡6册16卷。曰舆地、建置、赋役、学校、典礼、武备、秩官、选举、人物、列女、灾祥,艺文、杂志,并附旧志序跋。市档案馆、市志办各存一部。
  民国《醴陵县志》,民国25年,县长贺笠青倡修县志,旋因抗日战争爆发,经费困难,编纂工作时断时续。经历过13个年头,9任县长主修,由刘谦总纂定稿,编辑、采访等工作人员81人。37年刊。时全省79市县承命修志,仅《醴陵县志》成书。全志除卷首、舆图、醴陵沦陷记事本末和卷末外,分大事记、建置志、地理志、交通志、赋役志、政治志、教育志、礼俗志、食货志、氏族志、人物志、宗教志、方言志、艺文志等共10卷167余万字。
  1986年夏,中共醴陵市委、醴陵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志,历时九载,于1995年出版,印7000册,167万字。
  (醴陵市档案史志局供稿)
  附 民国《醴陵县志》序
  醴陵立县于东汉,而志昉于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张耕纂渌江志七卷。明景泰间周谔修志。自序云,“醴陵掌故,多未之前闻”。盖似已不见张志矣。其后万历、崇祯相继三修。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凡六修。今距同治志出版,又七十余载。中经政体改革,变乱频仍。不惟康熙以前旧志不可复得,即同治志亦不易觏。民国二十五年,县长贺笠青大会县绅议续修,推左万盈等设处筹备。未几笠青去任,值抗日军兴,遂宣告停办。后万盈等屡谋恢复,以款绌而止。然自是邑中留心文献之士,辄相约裹粮载笔走乡陬,从事采访,谦亦与焉。且订采访标准,分致同好。三十年冬,文献委员会成立。明年,谦兄子康年摄县篆。开县政扩大会议。议决县志案,设县志局于朱子祠,县长兼主修,属廉驻局典其事,聘王泰钟总事务,陈经笈主采访。为推行便利,令各乡镇长就地采访。限两月集稿,及其缴者仅三之一。因更严令督催,兼派员补采。已而移局同仁医院,设分处于大西滩袁家普故宅。聘胡壬杰为总纂,黄钧、阳兆鹏、朱德龙、陈经笈、廖公侠、文一智为编纂,刘振谔、阳之舟为编辑,胡鲲为测绘员。方事部署,而康年他调。壬杰、兆鹏、一智、泰钟相继辞职,钧又物故。局用且不支。念前内政部长何键自渝回醴,集在城士绅开会促成。推县长陈鲲继任主修,谦为编纂主任,丁维藩为事务主任,易铮为采访副主任。以志材犹有不详不实也,重派专员八人复查,四阅而讫事。分门编纂。经笈纂地理、宗教、艺文,公侠纂建制、氏族、礼俗,谦纂大事记、教育、食货、赋役、交通,与德龙同纂政治,又与公侠、经笈同纂人物。各志皆系以表。振谔、之舟分任编辑。后之舟辞职,文耀丞、罗大忠继之。舆图绘制一以属昆。属笔之初。酌参近代各省、县方志而定体例,量志材以分门目。地理志详县境山水,而中邑之险要、名胜、风景、故迹,暨诸名人游记、题咏,即分其缀中。疆域之广袤,丘陵之高度,河溪之经流,与夫市镇村落之位置,地层物产之分布,患根诸专家实测。更就五万之一图而缩小之,为图十一。建置志详置县、分乡沿革,及衙署、公舍。至于书院、学校、津梁、陂塘、寺宇各有专属,不阑入。大事记顺年系事,自汉刘越封醴陵侯,迄今千七百年有余载。凡一邑之兴建沿革,兵事灾异,及诸有关国家社会之大事,挈其纲要著于篇。而于元明以逮民国,所历兵祸,使人民有孓遗之痛者,叙述加备。清末以还,庶政革新,绪至繁绩,综括为三类,以吏治、财政、军警、司法、保甲、自治、卫生、议会、党委,暨历代职官与其政绩入政治志。以学校、图书馆、体育场、报社、戏剧,并明代学宫、书院、科举入教育志。以氏族、礼制、风俗、救济、娱乐、宗教、方言入社会志。庶几过去现在,举无遗载,有以突窥制治之源矣。食货志昉自班史,范围甚广,而记载向多简略。今政尚民生,特宜重视,穷搜博采,不厌求详。兹专记农矿工商,而以仓储、金融、度量衡附焉。析户籍隶政治。交通、赋役各立专篇。人物志分勋业、忠烈、学术、笃行义行五目。次古今人为一表。耆寿、节妇、仕官及抗日阵亡将士,则另为表。事状详赡者,乃为传,文艺志专记书目,原书什九散佚,莫由窥其内蕴。故未能一一编列提要,或存其序词。附金厂一卷。旧志艺文载诗文若干首,兹酌采入传。其有关掌故者,辄以系事。同治以后,邑先正间有记述,以订旧志之舛漏者,大都因历年久远而亡其稿。惟吴德襄氏《醴陵县志艺文补》尚存完本。而足资考正之官文书,殆尽毁于兵燹。公私图籍,亦已半付劫灰。迩来政府举办统计调查,尚属草创,未足语夫精确。故在今日而言诹今考古,诚戛戛其难。傅熊湘《醴陵乡土志》,成于民国十五年。经笈与许德彰寻复摭所见闻,具详札记。合文斐、匡弼、左铭三、朱芸阁、潘昉、李晓岚、田霞举、马惕冰等前后访册,凡百数十帙,庋架为满。众思所集,襞级成书。无何,寇警猝至,仓皇辇稿藏诸山中。倭骑纵横,蹂躏我渌水域者,十月五月。洎寇退亡翌年,始取而重理。分社会志为四,以氏族、礼俗、宗教、方言名篇。改隶救济于政治。增辑新材,补入诸志,而以醴陵沦陷纪事本末殿其后。时德龙已没,经笈病废,公侠众他往;因遵令改组文献委员会,以志局并入,谦任主任委员,易书竹为副主任委员,更延岳阳李澄宇定人物传,县人朱芳圃撰方言,傅绍禹编沦陷纪事。并请湖南地质调查所技正王晓青、技士朱钧、王北海履勘地质、矿产,仆仆经年,以次告蒇。集四乡耆硕暨文献委会,开会审查。旋又送审于省文献委员会。参照审查意见,分别修正。张县长沼吴以上令征求县志急,督付剞劂。丁国家多难之秋,耆旧凋零。后起英贤,类皆远适。事烦时促,适贻苟简之讥。惟以一县掌故,日以阙佚,怵于祸变,姑存所知。以言求备,必于海晏河清之日,荟萃专门人才,纵容研讨。俾网罗宏富,精义得以毕宣,为施政设教者导夫先路。区区此编,其惟轮乎!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县人刘谦约真序
  第三章 攸县地方志
  攸县志始于何时?清代知县俞荣在嘉庆《攸县志》序言中说:“攸县之有志,宋之时淳祐,要不,自淳祐始。”其所谓“宋之时见淳祜”是根据什么呢?清顺治《攸县志》。“形势”条内称攸县为“潭之门户,衡之迳庭”,并加注此语”出淳祐志”,当时是由此而肯定南宋时有淳祐志的。我们同意俞荣及清代其他修志者的意见:既然没有其他更早的志书出现,淳祜志就算是攸县的第一部志书了。而淳祐《攸县志》由于年代久远,“简蠹编轶,又经元至正壬辰兵燹,无从搜该”(同治志凡例二),这已成为事实。
  元代的统治者不尚文事,而且统治时间不长,动乱频繁,攸县没有修志,有之。
  明代修志的情况怎样?同治《攸县志》凡例一称”“攸志至明万历初四修,时,邑令上虞徐希明出新、旧志,考订两阅月,稿县。所云新志,即隆庆六年壬申前气上元五养性所修,徐令以帙繁,多所删窜,考徐令万历二年甲戍任攸,戊寅联前新志删之窜之,两月成书。“由此可知,除淳祐志外,明初至今,志已三刻”这段话,也可证明这一点。谭祝华在民国37年写的《十一修攸县志计划草案》中认为明代修志四次,是错误的,他把隆庆、万历当作两次修志,实际上,隆庆六年(1572)县令王养性修成县志,第二年(万历元年)即去任,万历二年徐希明接任县令,认为隆庆志“未能悉厘前弊”,且卷帙纷繁,没有刻板印行,而于万历六年“慨然重修”,“两月成书”。因此,隆庆六年成稿的县志直至万历六年删窜后刻板付印,前后七年时间,只能算一部县志。明代的三部志书,现在都没有存书,同治《攸县志》收录了徐希明所写万历《攸县志》的序言。
  清代修志5次。顺治《攸县志》完成于顺治十六年(1659),由知县朱英帜主修,邑人刘友光编纂,全志6卷,县内无存。北京、南京图书馆有全书,湖南图书馆存一至四卷(县志办已复印此四卷存查)。乾隆志主修人县令冯运栋对顺治志的评价是:“事多阙而未备”。
  康熙《攸县志》完成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县余之奇主修,邑人刘自𤊥编纂。全志6卷,县内无存。南京图书馆存全书,湖南图书馆存二至四卷。冯运栋对康熙《攸县志》的评价是:“疆域新定,赋役新均,事虽备而未详”。
  乾隆《攸县志》完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冯运栋主修(冯曾于雍正七年官陕西时襄修陕西通志),教谕李天旭(衡阳举人),训导刘蜚声(通首岁贡)协修。全志6卷,县内无存,故宫、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有存书。县档案馆有复印本,1994年县志办注释翻印2000册。
  嘉庆《攸县志》纂修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县赵襄主修,邑人陈之麟、欧阳鹤泉编纂。志稿完成后,八年七易知县,以致迁延未付印。道光六年(1826)大水,志板漂没,残缺不全,无法付印。至道光十九年,知县潘厉襄命属吏收检残存志板,与原编纂人欧阳鹤泉等整理补刻,并将嘉庆二十三年以后的史事增补进去。因此,嘉庆《攸县志》的出版时间是道光十九年。全志6卷。天津、大连、湖北、湖南各图书馆有存书,县档案馆存复印本。
  同治《攸县志》成书于同治十年(1871),知县王元凯、严鸣琦主修,编纂者未列名。全志按当时全国统一编目撰写,共五十五卷,实际上有十一卷从缺,全志54万余字,内容较从前诸志完备。原版分装十二本,县档案局存十一本。(缺其中的第十一本),北京、南京、天津、上海、广州、湖南各图书馆均有存书。有光绪重刻本(有人认为是光绪志),1984年县志办翻印3000册,精装成全一册。
  民国时期4次修志未成。第一次,民国6年(1917),进士、攸县议会议长康刘锽倡修县志,设县志局于谭家训刘祠,邀余德沅、杨味刚、陈晓琴、丁秀民、尹意僧、罗日初等参加编纂,在田赋中征收附加银元数万作经费,聘请事务、采访数十人。两年后,以“灾祸兼至,人亡物散,功败垂成”告终。
  第二次,民国17年(1928),以尹意僧为首,邀集前志局同人,设志局于北郊上林寺,再度修志,不数月即不欢而散。
  第三次,民国23年(1934),县长刘肇汉设局修志,刘自兼局长,余德沅任总纂,另设分纂十余人,事务、采访如前。历时年余,又无功而罢。
  第四次,民国36年(1947)夏,奉省令成立攸县文献委员会,领导修志,由余德沅任总纂,易湘晴任副总纂,刘清、尹遐龄、欧阳呈瑞任委员,编辑工作开始后,经费被削减,余德沅、易湘晴均辞职。当时县长肖新民推举谭祝华任文献委员会主任,主持修志。谭拟订修志计划,聘任采访和编纂人员,历时一年多,已完成初稿,适值长沙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谭祝华雇请挑夫将全部资料及志稿挑往黄丰桥寄存,后称经白崇禧部队驻扎,志稿全部散失,此次修志又以失败告终。
  1984年,中共攸县县委,攸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志,历时6年,于1990年出版,印6000册,63万字。
  (攸县档案史志局供稿)
  第四章 茶陵县地方志
  茶陵地方志始于唐代的《茶陵图经》。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乾道年间(1165~1173)先后续修《图经》,均散失未存。明正统元年(1436)至正德十二年(1517),县(州)府或私人曾先后4次修志,亦散失或未成书。
  明正统元~九年(1436~1444),县令徐亨主修、阳景焘、周希孟校裁《茶陵县志》。明嘉靖四年(1525)《茶陵州志》载:“正统志,县令徐亨以修也”,“以载世代、姓名、事迹多颠复冗秽”。书失。
  明成化年间(1465~1487),社学师廖本祥纂修《茶陵县志》,系私家修志,仅载官守、科贡、姓名、岁月等。书失。
  明正德五年(1510),庠士(州学生员)王廷玺、陈勉教纂修《茶陵州志》,仅成草稿,未成书。
  明正德十二年(1517),茶陵州学正蔡尚义主修、庠士王廷用、刘袞纂修《茶陵州志》,虽已成书,但不完备。书失。
  茶陵刻印并流传至今最早的地方志,是明嘉靖四年(1525)编修的《茶陵州志》。此后至民国22年,先后8次续修、3次重印《茶陵州志》,框架、体例在明嘉靖四年版的基础上无大的变更,仅内容、文字渐有增删,而重复照录处颇多。
  明嘉靖四年版《茶陵州志》:知州夏良胜主修,张治纂修。张治,茶陵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次年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嘉靖四年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因母病故还乡守孝,受知州夏良胜之托,纂修《茶陵州志》,以正统旧志的抄本数页为基础,“尽力查核以发掘遗漏,遵循规范的去除固执,掌握原则以堵干求,谨慎踏实以求允当”,“阅数月而编成”。后人称“其文简,其事赅”,“乃方志之宝”。分上下两卷,22篇,43100字。上卷分郡谱分野、城池、形胜、山川、风俗、食货、公署、惠政、祀典、古迹等11篇;下卷分学校、武备、官守、选举、循良、人物、列女、艺文、寺观、传疑、杂志等11篇,以文字论述和图表等编纂成书。此书以后被公认为茶陵第一部传世的地方志,且历届《茶陵州志》的篇章框架,不出其藩篱。现仅存孤本于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县内有1983年依其手抄本,照片刻写的油印本。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版《茶陵州志》:州同知林松主修。书佚。存序1篇,内称:“山川之美,固不可变;贡赋、选举,可得而增。”明万历十九年(1591)版《茶陵州志》:知州陈情主修。万历二十五年版《茶陵州志》冯瑗序,称万历十九年版《州志》多遗漏、重复,又“伦序不次”。书失。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版《茶陵州志》:知州冯瑗主修。书失。存序1篇,称“体裁一遵文毅(指张治)之旧,间有损益”,得而增者增之”。
  清康熙四年(1665)版《茶陵州志》:知州马崇诏主修,尹士朝参校。后人熊应昌评该志:“为文已过二十万”,“详而无体,赡而近秽”。今北京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有藏书。
  清康熙二十年(1681)版《茶陵州志》:知州熊应昌主修,贡生谭绍琬考订。书失。存熊应昌序、谭绍琬序各1篇。谭序称该志“体裁、义例一准于旧刻,而大同小异,不甚相远”。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版《茶陵州志》:知州赵国宣主修,彭康编校,罗圣望考订。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藏有首一卷。嘉庆十八年(1813),知州甘庆增、学正朱怡滋主持重刻康熙三十四年版《茶陵州志》。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有此重刻本首一卷。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版《茶陵州志》:知州瑞征主修,(乡试)副榜谭良治、恩贡邓奉时分纂。首列图、例、序、目,称卷首;主体计22篇,篇名沿袭明嘉靖四年志之旧。其中多数篇文为1卷,食货篇分1~2卷,艺文篇分1~5卷,连同卷首共28卷,16本,298500字。今北京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有藏书,茶陵县县志办公室有1988年的复印本。道光十二年(1832)增刻嘉庆版《茶陵州志》,今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有此增刻本。
  清同治九年(1870)版《茶陵州志》:知州福昌主修,谭钟麟(茶陵人,官至湖广总督)、谭培洋(茶陵人,曾任兴宁县教谕)编纂。框架仍旧。改郡谱为沿革;从食货篇析出田赋,称田赋篇;合形胜、山川为1篇;艺文析为4篇。多数篇名为1卷,序、例、图、目为1卷,寺观、杂志、传疑合为1卷,共24卷,237920字。民国22年,县长何培基、教育局长陈常主持重印该志100册,内新增茶陵“形势地图”,每册线装8本。今湖南省档案馆、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日报社、茶陵县档案馆、县志办公室藏有该志的原版本或重印、复印本。毛泽东1965年5月21日重上井冈山时在茶陵住宿一晚,阅览了该志书。
  民国35年,县府文献委员会曾议决定期编县志,但未实施。
  1986年9月,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人民政府动义修志,历时7年,于1993年出版。印3000册,130万字。
  (茶陵县档案史志局供稿)
  附 《茶陵州志》张治序[明嘉靖四年(1525)]
  茶陵志,元以前无存刻也,正统始刻之。治见其晦弗昭焉,乱弗统焉,芜秽弗根焉,遗弗备焉,渐散失焉,寂欲隳焉;大常夏公出补茶,以责之治。治于是取而笔削之,作上下二卷,为目二十有二,凡六万余言。维先王制国,画地分邑,道有升降,或沿或革。推世道之次,志郡谱。星气之书,多杂〓祥不经。然天人之道,弗可奸罔,志分野。设险守国,虽圣王不能废也。嘉子迈之功,志城池。地道之昌,挹衡带湘,髦又攸宅,志形胜。洪源孰孕,疏为江河;大块孰埏,蔬为山河,大块孰埏,播为山阿民利之钟也,志山川。鼓众成化,莫上于礼乐;礼乐之发,在于节民情,志风俗。君食于民,民食于力,其极则恣欲并兼,病于机利,其隐弗悉也,志食货。君子出政之地,旅德则宅,甘棠勿剪,岘石兴哀,可不务欤?志公署。维君子之政,以民惠,弗务已惠,已惠者穷。储备、津梁、沟浍之利,因之民,志惠政。禋祀罔不有则,匪是,淫也。崇正有之义,志祀典。勒崇垂鸿,后则效之。往世之辙,可以为式,志古迹。民生颛蒙,恣于谷劝,罔克,臧,本诸教,志学校。旅欲则夺,竟孱弗丑,制而御之,以威天下,志武备。守令群牧,廉、黩、仁、酷。旅灵明明,弗可掩也!可不慎与?志官守,取士之法,其来远矣。所损益各殊,要以得人才,裨治理,虽百世不能易也,志选举。陈惠聩祉,以德黔黎。久而弥怀,其称赫赫,志循良。哲夫茂令,人纲人纪。小德谋邑,中德谋国,大德谋世,俱可称述,志人物。坤政穆成,震撼不二,家人之间,可以观矣!志列女。坟典道绝,六经言微。秦汉而下,文辞灿如也。然要以发泄至道之蕴,志艺文。自汉以来,佛老萌起,至于今蔓如也。正之以经常,志寺观。大道弗昭,诞幻章达,足以鼓众,志传疑。事有参差,不可以类,存之足备搜考,志杂志。是故志,志也;郡谱,世也;分野,象也;城池,固也;形胜,势也;山川,域也;风俗,德也;食货,力也;公署,又也;惠政,绥也;祀典,常也;古迹,鉴也;学校,教也;武备,守也;官守,职也;选举,求也;循良,吏之程也;人物,士之征也;列女,贞其内也;寺观,彝其外也;艺文,敦其训也;传疑,理之穷也;杂志,事之终也。志道于是乎备。
  《茶陵州志》张璇序[清康熙四年(1665)]
  星沙东南,有州曰茶陵,僻处岩险。余曩时曾以本道使者备兵于此,亦重地也。其山川风土类朴质,而其声名文物,历宋元以来称极盛。明之末造,流氛充斥,章程典故散于荒烟蔓草者多矣!我朝定鼎后,择吏而为之牧,非徒固吾圉而安集之也。民于衽席上托处,业已洊逾廿载,则生聚教训,且骎骎乎几成效;百废俱兴,固良有司职也。然事有轻重,而时则有缓急。善为政者,终不以重而后轻,缓而先急。况关于吏治之大有如州志者,任其抱残守缺,不以时缀辑,后将无所考证,则责固已有攸归矣。马州守奉督抚揆文之意,夙夜匪懈,用求编订,佥谋文献,畀其纂修,是亦知夫时与事之弗可以已也。第综往牒,以开将来,裁定良匪易矣。使华而不赡,烦而不整,俗而不经,何以列著作之林哉?惟公惟信,而文词多雅驯,则博无弗该,而约亦不至于率,严无弗谨,而恕亦不至于滥,非笃学深思,心知其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后之牧其地者,披览旧志,敷吏治以宜民,为利固深且远,此诚予之所得而序者。且因其来告成事于予也,书以弁其首。康熙乙巳阳月。
  第五章 酃县地方志
  明嘉靖初,知县易宗周“修邑志,得载笔体”,为酃县修志之始,后毁于兵燹。清初,“版牒无只字”。
  康熙九年(1670),知县李朝事任主修《酃县志》,县人谭楚廷、谭士英、罗士彝任纂修,分装4册,21章,约6万余字。卷首设凡例,舆图、疆域;卷一设县谱志、分野、山川,形胜、城池、风俗;卷二设田赋、食货、公署、户口论(附绊文、盐政);卷三设学校、祀典、惠政、职宫(附循良)、选举、人物;卷四设武备、古迹、寺观、祥异、艺文(附序、碑、铭、传、记、诗)。上海书店有藏本。1985年,县档案馆从沪购回缩微胶卷,抄写复印存入县内。
  康熙二十七年,知县黄文年“刻意搜求”,重修《酃县志》,且“捐资以付剞劂”,后散佚。
  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张尧“以所因所革及身所至,目所睹者”著《酃县志》,稿不存。
  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陈膺笏集县内士子,“令各举所知,兼采省志,补其阙略”成《酃县志》(粉本),亦散佚。
  乾隆三十年,知县林愈蕃选入采辑,自任纂修。“折衷往牒,勒为成书”,《酃县志》共23卷,其中炎陵志立专卷,另有卷首,拾遗,分装6册,约21万字。篇目设置较康熙九年志合理,内容亦丰。以烈山书院藏版传世。湖南日报社、湖南省图书馆有藏本。县内有湖南日报社复印本,县档案馆还保存一套湖南省图书馆抄写本。
  嘉庆二十一年(1816),知县麦连“筹经费,任采访”,重修《酃县志》。次年,新任知县叶起鹏任主修,教谕肖仲信,训导刘日旦任主纂,志成,今散逸。
  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唐荣邦任主修,教谕杨岳方,训导谭培滋任主纂,集120余人,《酃县志》成,为多卷平列式。共20卷30万字,分装成8册,篇目基本承袭乾隆三十年志,内容更丰。以文昌宫藏版传世。1961年县人张教海从沔渡废品收购门市部收得1套原本,藏于县档案馆,1984年湖南日报社复印本,台湾传大陆影印本传县内。
  另外康熙初,县人罗士彝撰有《炎陵述古》,为酃县第一部炎陵志。康熙六十年(1721),教谕彭元昙感于《炎陵述古》散失,广采博征,编成《炎陵初志》4卷。道光八年(1828),宁乡人王开琸游学酃县,感于《炎陵初志》过简,遂独自采访,历时一年,成《炎陵志》4册。道光十七年,知县俞昌会以王志为本,增删修订,重撰《炎陵志》,分装2册。以上诸志,仅道光八年和十七年两志有藏本存湖南省图书馆,余均散佚。
  1988年6月中共酃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志,历时6年,于1994年出版。印3000册105万字。
  (炎陵县档案史志局供稿)
  第六章 株洲县地方志
  株洲县于1965年4月建县,历史上没有修过志。1989年,中共株洲县委、株洲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志,历时6年,于1995年出版。印2000册,94.7万字。
  (株洲县档案史志局供稿)
  第七章 株洲市城市各区区志
  1955年设立株洲市郊区,隶属株洲市。1959年设立中心、清水塘、荷塘铺、董家塅、郊区,隶属株洲市。196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株洲市郊区(县级),隶属株洲市。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株洲市东区(县级)、株洲市南区(县级)、株洲市北区(县级)。城市各区历史上未修志。从1986年开始,城市各区开始修志。1993年12月,郊区志印刷面世,篇幅12.9万字。同年,南区志完成印刷,印200册,篇幅26.5万字。北区志已完成编纂,预计1997年出版。东区志正在编纂,预计1998年出版。
  (株洲市志办供稿)
  第八章 部门志 企事业志 乡(镇)村志
  1983年,市直机关部份单位和城区部份企事业单位按照部、省主管部门的要求,编纂出版部门志、企事业志。与此同时,各县(市)部份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部份乡(镇)、村也编纂出版部门志、企事业志、乡(镇)、村志。至1996年,据不完全统计,共编纂出版部门志、企事业志、乡(镇)村志约200部。
  (株洲市志办供稿)
  第九章 年鉴
  1987年,醴陵市出版了《醴陵年鉴》,逐步出版,至1976年共出版了10部。1989年,株洲市出版了《株洲年鉴》,逐年出版,至1976年,共出版了8部。此后,攸县、炎陵县、株洲县也相继出版年鉴。统计局、南方公司、硬质合金厂、车辆厂等部门和企业也出版了年鉴。
  (株洲市志办供稿)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