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农业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3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业习俗
分类号:
K892.464
页数:
2
页码:
644-6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习俗的行业习俗、立春送火把、播种不语、插秧开秧门、火龙驱除病虫害、送烟包、养猪、养猫、狗、语言禁忌、出门办事不打转身、封龙节不挑粪桶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风俗习惯
农业习俗
内容
立春送火把 在立春这一天,家家往田头、地边、菜园送火把。认为火能祛鬼邪,送了火把可以驱除病虫害。另一层含意是表示此地已有人耕种。对佃耕地尤其重要,承佃人送了火把,则可佃耕。如有争议,以送火把先后来认定。
播种不语 播种时,闭口不语,不跟别人答话。并在田埂上插一面三角形红纸小旗,称为“红婆老爷”,也称“婆公菩萨”以祈求风调雨顺,种子免遭鼠、雀危害。相传播种时讲话,会招致鼠、雀危害。
插秧开秧门 插秧时,先烧香、放鞭炮,拜过“红婆老爷”才能下田扯秧,称为“开秧门”。插秧时节,亲友之间互帮互助,一般谢工的酒菜比较丰盛,谓之“插田酒”,要吃腊肉,醴、攸、茶一带粉蒸肉是主菜,醴陵的米粉肉要二市两重一块,并吃盐鸭蛋,预示当年生产“圆满丰收”。由“牵边手”(插头行秧定好行距标准的能手)上坐,乡间有“插田师傅扮禾客,〓田叫化惹不得”之说。插秧过程中,忌直接从手中接秧,尤忌摔秧击中人体,因为“秧”“殃”谐音。
火龙驱除病虫害 庄稼遭病虫害,认为是妖祟所致,火龙可驱妖祟。村里便各家各户“凑份子”举行舞火龙活动。火龙与元宵节的香火龙一样。舞火龙时,锣鼓队相随,游垅过丘,走遍各家的田头地边。然后送到河边焚烧。洣河流域则以“草龙”(用稻扎制而成)代之。传说,古代的一年,农田遍遭病虫害,炎帝神农氏以手杖化为火龙,驱逐了病虫害。从此火龙驱病虫的习俗相因成俗。但是,有时舞火龙无效,人们认为是由于春节时,有人忘记祭祀神农,得罪了他,所以舞火龙也不起作用。于是,人们便在这时再过“春节”,并舞火龙,以求神农宽恕。但这种情况极少,近代只有茶陵界首一带曾在民国时期的一年中过了两个“春节”。
送烟包 每年旧历除夕或正月十五清晨,各农家点燃稻草编结的草把,让其生烟而不出明火,故称之“烟包”,置于稻田一角,以祈减少虫灾,获得丰收。
养猪 买猪崽回家,先让猪崽喝一瓢水,意思是让猪崽早些上槽进食。遇猪瘟流行,便在猪栏门上插樟树枝以避邪气。同时,在猪栏门上贴“姜太公在此”的红纸条。传说姜子牙封神时,其夫人姗姗来迟,也来“讨封”。但诸神位已定,只好封她一个“瘟猪神”。“姜太公在此”,夫人自然不敢造次。杀猪要放鞭炮为之送终,并将猪毛撒在路上,引猪魂上路。还要烧“血神衣”(洒上猪血的纸箔)敬“血神老爷”,蒸全猪头,猪尾敬祀灶神。
养猫、狗 新买小猫、狗崽回家,要坐定片刻,再抱新买的小猫、小狗跟家里原有的猫狗作揖,意思是行见面礼使它们和睦相处,这样才养得稳,不会走掉。
语言禁忌 早上忌讲“蛇、鬼、虎、死”之类的字眼,讲了叫做“放快”,认为不吉利。平时也忌讲“穷”及上面那些字眼。所以,农家把芹菜称为“富菜”,因为“芹”、“穷”谐音;把虎称为猫,叫老虎为“山猫”,连霉豆腐制成的“腐乳”也叫做“猫乳”,因为“腐”、“虎”谐音;把“蛇”叫做“溜子”、“长虫”;把“死”说成“老”,“死了人”说成“老了人”。等等。
出门办事不打转身 出去办事只要走出了大门,就禁忌打转身回来,否则就认为预示事情办不成了,要走二回。
封龙节不挑粪桶 每年临近夏至的辰日为封龙节,这天,农民不挑粪桶,以免臭气冲天得罪龙王而降灾。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