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30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丧葬
分类号:
K892.464
页数:
6
页码:
638-64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习俗的礼仪习俗的丧葬的送终、殡殓、祭奠、安葬、守服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风俗习惯
丧葬
内容
送终 民间习俗最讲究为父母送终。父母临终时,子女能守候在身旁是最大的孝道;死者临终时,子女均在身旁,是最有福气的。所以,当父母病危时,要尽量通知在外面的子女回来。本来,死是无法择日子的,但是,民间还是有禁忌。人们最禁忌死者在“重丧日”、“空亡时”断气,据说“重丧日”死人,还会有人死;“空亡时”死人则“空”六十年。为了避凶就吉,往往给病危者喂参汤,有的则在病危者脑后垫一本历书,频频呼唤将死者,记住好时日,千万别在“重丧日”、“空亡时”落气。万一死者在这日子或时辰断气,孝子就披麻衣,拄哭丧棍,对棺材呼唤一声:“爹(娘),儿讨米去了!”出门向四邻乞讨。据说这样做可以平安无事。
死者去世后,亲属要“披麻带孝”。就是在胸前纽扣上扎一节麻,穿上白布做的衣,腰上系一根稻草绳。也有从简的,就是胸前吊一点麻,头上扎上白布。白布较长,可以从头部一直拖到地上,所以又叫“拖头”。平时有扎起的,有拖着的。但出葬时一定要拖着。
殡殓 死者落气后,在其床前置一火盆,子孙环跪床前烧“倒头纸”。旧时的“倒头纸”都是剪成铜钱形、盖有铁戳记号的草纸,这是给死者去阴府的“路费”。烧完后,将纸灰装进小布袋,留作入殓时用。之后,将死者抬在门板上,同时将死者身上的衣物和床上的草垫、席子,搬到户外路旁焚烧,叫做烧“稿荐”。从死者卧室至大门的每道门坎上点上油灯,称为“打路灯”,为亡魂点灯照明。
儿孙头缠青绸,请人鸣锣引路去河滨或井边“请水”。儿孙们长幼有序,跪伏河边,长子朝水中抛掷铜钱一枚,这是给河神的买水钱。抛掷铜钱后,反手舀水一壶带回,加皂角、冬青叶煮沸,兑水沐尸。沐尸时不能触及“五心”,即手心、脚板心和心窝。但各地风俗不一,有的并不讲究这点。
沐尸后是殡殓。先给死者着寿衣。寿衣件数须逢单,五衣三裤、或七衣五裤,或九衣七裤。寿衣忌毛料,认为着毛料寿衣,死者下辈子或变畜、禽。寿衣先由孝子一一穿得温热后,再脱下给死者穿上。忌给死者穿深黑色衣裤,多用灰、兰、白色。裤子不用裤带用线,一般是七七四十九根,或按死者年岁计算,一岁一根线。着寿衣后将死者抬到厅堂,置棺盖上。移动时小心翼翼,唯恐触碰门框招来不祥。如果死者是女性,须经娘家人查视棺材、寿衣,认为满意后才能入棺。
入棺后,僧或道士执幡前导,率孝眷绕棺数周,向遗体告别。再就是“炒粮”:将盐、茶、米、谷、豆置锅内,孝眷围火环跪,用哭丧棍翻炒。炒熟后倒入“粮米坛”,由和尚或道士封好置于棺材中,称为“带粮”。同时将“倒头纸灰”倒入棺材,此时,孝子呼唤死者,钱粮在此。炎陵县则有“放桃条、米果”之俗。死者入棺之后,要让他一手握三小枝桃条,最好是留有些桃叶,一手握一串用桃条串的小米果七个,意即让死者去黄泉路上防恶鬼,喂恶狗,以免受到伤害。桃条、米果在封棺时要丢掉,由封棺人取出丢出门外。丢时,门前忌站人,若丢在人身上就不吉利。之后,填充石灰、窑灰,盖棺封梓钉棺材的钉子要准备八只,但只钉七只,意即不要钉绝了。炎陵县一些地方在封棺时还要杀猪,叫杀“封棺猪”,猪头对着灵堂,血盆上架着屠刀,屠刀上放红包,屠夫口含红包再杀猪。杀猪时,舞龙舞狮,锣鼓、鞭炮齐鸣。钉钉封口后,将斧子搁置棺盖上“压煞”。殡殓事毕,僧或道诵经,俗称“开咽喉”。有些地方在盖棺前“开咽喉”。认为“开咽喉”,可以使死者转世投胎后不会成哑巴。
祭奠 死者入棺后,即移至灵堂。灵堂,挽联用纸,规定死男用黄纸,死女用绿纸,死者超过了九十岁,可用红纸写对联。人们见到用纸颜色,便知死的是男是女了。在灵柩前设牌位,点油灯,日夜不能停火,一直到出殡。
如在死者死后七天之内安葬,可诸事不忌。七天之外安葬,则须请风水先生择定时日。若近期不宜下葬,就要将灵柩移靠墙壁,男左女右,俗称“寄壁”。并在灵柩前立香案,设木主牌位。牌位刻上“××之灵王”字样,然后用长子的血在“王”字上加一点,变成“主”字。象征血脉绵延。立牌位要念诵词:“以子之血,点父(母)之灵,精神贯注,佑启后人。”安葬前数日,要发布葬期讣告。讣告一般沿袭成例:“不孝男××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或妣)××,不幸于×年×月×时寿终正寝(女称内寝),距生年×年×月×日×时,享寿××岁,不孝等亲视含殓,停柩中堂……卜于×年×月×日×时下葬。”最后,孝子按长幼依次署名。如长子已故,则以长孙署前,称“承重孙”。有的在讣告上叙死者生平事迹。
下葬前数日,请僧道诵经超度,念经天数、僧或道人数,因贫富而异,但均须单数。富户有同时请僧、道、儒三教诵经超度的,念经天数最多的达49天。较讲究的人家一般做“招魂破狱”、“破血湖池”、“念血盆经”、“过奈何桥”、“转蓬还寿生”、“赈孤放焰”等法会。
僧或道诵经超度的第一天,行祭奠礼,称“开堂”。首先由代告生(由亲戚中德高望重者充任)代死者家属祷告天地神灵。接着司仪唱礼,代告生三跪九叩首,诵告文,念完后焚化。
安葬前一天设酒席招待亲戚朋友,乡间称为“吃烂肉”。就是在酒席上,一定有一大碗红烧肉,乡间谓之“烂肉砣子”,晚上举行“家祭”,将酒席置于灵柩前,在和尚或道士的主持下,亲属依亲疏尊长依次上祭文,宣读之后就焚化在灵前。
家祭后“炒外粮”。炒外粮时,将炒好的“粮”的一部分,分别倒入孝子们的怀里,以荫福后代。认为谁怀里倒的“粮”多,谁家就会富裕。因此往往兄弟“争粮”。另一部分装入“粮米坛”,下葬时置坟中棺材外。茶陵马江、浣溪一带,米粮须由孝子向七个不同姓氏的人家跪求一撮米谷同炒;虎踞一带则不炒内粮,家奠时由孝子将盐茶米谷连同米饭放入两只罐中,分别写上“左仓”、“右库”,下葬时置棺外两侧。
接着由法师或礼生前导,引孝眷、吊客绕棺,左三转、右三转。茶陵平水一带,此时要诵《诗经》中的《蓼莪》诗。
家祭后,要唱孝歌,乡间俗称唱“夜歌子”,又称“闹丧”,每每通宵达旦。
安葬 安葬前一天,墓穴就要挖好,叫做“开金井”,挖穴之前,要请风水先生看地,一是选择场地,二是选择朝向,认为风水好,朝向好,就可以发子孙。选择不好,就会使家道衰落。
家祭次日,按照风水先生所择时辰出殡。出殡前,大门外贴“古煞”,提醒生辰与出殡时辰相克的吊客回避,以避凶就吉。出殡时,僧或道士将压棺顶的斧头扔出,称“出煞”,手捧水碗,随灵柩含水而喷,出大门十余步,覆碗踩碎,扬长而去不回头。灵柩一出门,即撤灵堂,不留痕迹。茶陵高陇、秩堂等地,当灵柩抬起时,孝子骑棺盖上,称为“骑丧”。传说谭延闿的生母因为是妾,所以出殡时不能从大门抬出。年幼的谭延闿愤愤不平。“骑丧”时,因要从侧门出,谭延闿不肯下来,说:“是我死了,谁敢不从大门出去!”最后只好从大门抬出其生母的灵柩。炎陵县则有“骑棺过江”的习俗,送葬时遇上溪坝,不论有没有桥,都得涉水过江,过江时孝子长男要骑在棺木上头,说是有人骑棺,还减少了重量。
抬灵柩的用具称“龙杠”,抬灵柩的人,称“金刚”,一般8人,讲排场阔气的,也有16人,32人的。出殡时,灵柩两侧系长布条(称“拖丧布”),亲友排列其中,曰“执绋”,意思是帮助拉灵车,其实只是一种形式。孝子要拖“孝棍”,又称“哭丧棍”。一般是用一根木棍,上缠绕用白纸剪的牙花,走时要拖着走。孝棍是在死者去世后就做好,放在灵堂上,到出殡时才拖着走的。孝女和孝属不要拿孝棍。一路上,孝男孝女且行且拜,停柩息肩或“拦柩路祭”时则长跪不起。过祠庙、山川,甚至过沟、金刚换肩,亲友放鞭炮送葬,都要跪迎、跪谢。到达葬地,风水先生将罗盘置棺盖的米袋上定方位后,才能落葬。炎陵县有送“烟包”(又称送火把)、背“兆竹”的习俗。“送火把”是送葬时,走在最前边的是两个妇女,同抱一捆稻草把子。一般不少于六尺长,也用稻草扎成一节一节(一般是七节或九节、十二节),火把一端插上点燃的香或包些炭火,使稻草把子烧得有烟出为度,送火把是侄媳妇,始终走在送葬大队伍的前头,并保持一段距离,火把要先于棺木到坟地,放在墓地旁边,男放左,女放右,要形成青烟袅袅,意即为死者送来了火种。
“背兆竹”。送葬时背兆竹的人走在火把后面。背兆竹的人是大侄儿,叫“杖基侄”。兆竹是用一根完整的楠竹杆,除掉竹尾,留几枝竹叶,有的用兆竹挂孝球,多数是挂“铭旌”。实际上,这竹杆有个大用处。到坟地后,剖成两半,放在墓穴底里,好让棺材放在竹片上,起滑溜作用,稍用力棺木便进了墓穴。省时省力,兆竹一直沿用未省。
之后,长子擎灵牌回灵,回灵至家门口时,由长媳跪接灵牌。据说接灵有福,为免争执,所以规定长媳接灵。搁罗盘的米称“分针米”,做饭儿孙分食,认为吃了有福份。
下午,烧灵屋。也要诵经“开光”。
殡葬禁忌颇多,如抬柩出大门时,“金刚”忌碰门框;途中灵柩忌碰泥土;移棺落坑忌在午时等。
女姓死者的殡葬中,对其娘家须毕恭毕敬。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娘家所送祭幛等祭品须悉数退还或折价偿还,乐队、鼓堂班的佣金也由丧主付给。入席则上座。稍有不周,娘家往往以“娘大舅大”为由,兴师问罪,甚至寻衅闹事,不欢而散。所以,很多姑表兄弟,待姑母去世后,则无来往。
安葬后第三天,家属须再备香烛酒菜上坟,并修整修整坟墓,培上一点土,谓之“复土”。醴陵东乡一带,还有“检金”的习俗。就是在安葬后第三年,把坟墓挖开,如果尸体完好,即照原封闭掩埋,如尸体已腐烂,则将尸骨收入罈中,另行安埋。
守服 孝子在父母死后,四十九天内不许理发剃头,称为“蓄服脑”,又称“禁孝发”。
同时,孝子三年内不能离开家乡,名为“守服”。旧时即使是在朝廷做官的,也要请假回乡,为父母守服。有的甚至是在父母坟边结庐而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葬中的许多旧俗得到了革除。亲人去世后,亲属一般按“男左女右”的习惯在衣袖上套青布圈,即戴“黑纱”致孝。安葬前夕开追悼会。城市已普遍实行火葬,县城干部职工也倡导火葬。农村则沿袭旧俗,入棺土葬。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