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婚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3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婚嫁
分类号: K892.464
页数: 6
页码: 629-6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习俗的礼仪习俗的婚嫁的议婚、定庚、纳彩、哭嫁、迎亲、拜堂、闹房、再嫁、招赘、童养媳、填房、指腹为婚、换亲、纳妾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风俗习惯 婚嫁

内容

议婚 旧时婚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议婚是经媒人说合,父母应允后,媒人领男方去女家“看亲”。看亲时,女方不露面,躲在房中,从门缝下露出一双脚,让男方看清是否“三寸金莲”。自己透过门缝窥视男方。民国时期起,男女双方在看亲时才可互相见面。女方若相中则留男方就餐,男方如同意则在女家就餐。数日后,媒人将男方生庚送往女家,放在神龛上的香炉下或罄内。三日内若无破损,家中无口舌之争,即将女方生庚送往男家。两家分别请算命先生算八字“合婚”。双方“八字”无相克,则可定婚。一些地方在“合婚”后,女家亲党还要去男方“查家”、“查屋场”,以调查其人品、家底。查家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查”得很认真,翻箱倒柜、开罈揭盖,样样都看,其中米桶必看。这天男方要款待“查家”的人,每人还要送一份礼物。
  定庚 定庚就是正式填写庚书,表示订婚(定婚)。庚书左填男方生庚,右填女方生庚。天头分别有“乾造”、“坤造”字样。意思是天地相配、阴阳相谐。定庚这天,男方先将生庚填在“乾造”这一面,用庚匣装好,备猪肉、红烛、编炮、新笔墨等物送到女家。女家请一通晓文墨的长辈,将女方生庚填写在“坤造”一栏。庚书封面有男女双方互对的“乾坤定矣,钟鼓乐之”、“两人天合,三卜玉成”、“天作之合,文定厥祥”之类的联语。联语由男方出上联,女方对下联。如是改嫁再婚的,不准在室内填写庚书。即使在户外填写也往往受到刁难,认为会坏家风、败屋场。有的只好躲进路亭、厕所填写庚书。解放后,废止填庚书。定庚也叫做了定婚。这天,先照定婚照,俗称“照像”。讲究的还要搞一桌或几桌“定婚酒”。之后,女方回家,男方送衣物、鸡、猪肉、油饼、包子、饼干等去女家。油饼等副食分送女家亲友邻里。定庚后,男女双方可以互相往来。
  纳彩 纳彩,称为“送彩礼”,又叫“起亲”,攸县称为“过礼”,茶陵称之为“过茶”。迎亲的先天,男方将事先议定的彩礼送往女家。彩礼一般是各种衣服、首饰,以及猪肉、鱼、鸡、鸭、鹅等。攸县讲究要送一边猪肉,要肝、肺、油全齐,还要对鸡、对鸭、对鱼。讲究的还要一对金丝鲤,大约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在茶陵火田、高陇一带,除上述物品外,还有豆子、盐腌萝卜、糖姜、茶叶等泡茶用品。猪肉、衣物等可以折钱,但鱼、鹅必不可少。鹅为必备彩礼,是古代“雁礼”的演变。相传雁丧偶,终生不再配;鹅孵卵,雌雄轮流坐窝,是爱情忠贞、夫妻和谐的象征。另在茶陵,方言称雁为“雁鹅”,故以鹅代雁,但在县城附近,多以鸡代鹅。
  哭嫁 女方出嫁的先天晚上,家中长辈、叔伯、娘舅、七姑八姨聚在闺房。出嫁女依次跪地哭别。长辈们要给其“下跪钱”作为“压箱钱”(私房钱)。在茶陵、炎陵、攸县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哭嫁时要唱哭嫁歌。哭嫁歌一般有固定的唱词,内容因哭别对象而定。如《哭父母》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叮嘱父母保养身体;《哭兄弟》《哭姐妹》侧重叙述惜别之情,嘱咐他们孝敬父母;《哭媒人》实际上是骂媒人,骂媒人花言巧语,骗人撮合,骗吃骗喝。但媒人并不见怪。能即兴编词,又唱得情真意切的,被人认为有才华、有孝心。
  迎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讲究轿舆迎亲,并有旗、锣、伞、铳相随。闺女出嫁一般用大花轿。茶陵的花轿称为“銮辂”,是按照皇家轿舆制造的。相传宋代谭斗南迎娶公主到茶陵,用的是銮辂,从此沿袭。这种花轿分三层,上层八角形,每只角上有“八仙”雕像,红绸绣花并缀以流苏作围帘,轿顶是一朵含苞待放的木雕金莲花;中层是六角形轿身;下层为八角形底座,饰以花栏,轿门缀一对“金狮子”。流光溢彩,十分豪华。改嫁妇人只能乘坐简陋的小轿,而且不能用旗、锣、伞、铳。贫寒人家的闺女也没有乘坐銮辂的福份。
  迎亲队伍由新郎、媒人、轿夫、捧“庚烛”的小孩和其他役夫组成。迎亲人数须逢双,忌8人迎亲。
  花轿到达女方门口,女家掩门片刻,随即开门迎轿入堂屋。男方押轿者开轿门取出“饤轿肉”、红衣红盖头,女方以此更衣梳妆,并宣读十二封喜书。之后,对轿门联。轿门上联由男方事先贴好,女方对下联。一般用各自姓氏宗族堂、郡名相对,如“××郡亲迎,××堂于归”之类。也有的为显示本宗族的显赫,故意用奇联巧对为难对方,有以此炫耀本姓名望的,有以地名镶字联调侃对方的,甚至有互相挖苦的。
  对完轿门联后,押轿者取出婚书匣,填写婚书互换。媒人再发催妆书,须连发三次。新娘由一位福寿双全的妇人搀扶到堂屋别祖后,再上轿。茶陵火田、高陇等地的一些地方,由兄长背负新娘出闺门,堂前“交亲”。桃坑、江口等客家人聚居地,新娘出闺门时,迎亲人将新娘往外拉,女方兄弟姐妹则往内扯。拉扯数次新娘才能出闺门上轿。据说这样拉扯,表示对新娘的依依惜别之情;有的认为这样,新娘不会忘记娘家,会经常走动。其实这是一种“抢婚”的遗迹。
  如果新娘命相带有“反扫煞”,起轿时,往大门外撒米,然后将米往里扫。认为这样做,新娘不会将娘家的“财运”反扫到夫家去,否则会“扫败”娘家。
  轿门须上锁。相传轿门本来不上锁,后因祝英台中途下轿祭拜梁山伯坟墓,入墓化蝶。所以后来要上锁,以防新娘逃婚。一路上,过桥、过沟、上坡,轿夫都要向新娘讨赏封钱。中途,如路遇另一迎亲队伍,双方新娘须互换裤带。这种裤带都是早已备好的,据说谁以短换了长,则占上风,大吉大利。因此,这种备用的裤带都有意做得很短。
  迎亲队伍临近男家时,男家于大门外摆一甑饭,上面插满筷子,并置酒三杯、烧香燃烛。轿至檐下,屠夫将盐茶米谷撒向花轿,“打煞神”。特别讲究的还要宰猪。之后,花轿方可入堂。这叫杀“拦门猪”,意思是谢绝女方家鬼进男方家庙。有的还在大门上悬挂剪刀、镜子“断煞”。株洲一带则是杀一只鸡,认为凡神皆带煞,男家怕喜神带煞,便要杀鸡挡煞,并唱赞词,然后用剪碎的红纸和盐、茶、米,向花轿砸去。
  茶陵秩堂、湘东、桃坑、江口等地有背亲的习俗。由新郎或新郎的兄长将新娘背回家。路上休息时,新娘须站在矮凳上,脚不落地。意思是不到夫家不能“落地生根”。至夫家大门外,换鞋后由新郎的兄长背进堂内才能“落地生根”。换掉的鞋由娘家人当即带回,寓意以后不忘娘家,常有互相往来。
  拜堂 花轿到堂屋落轿。这时,由礼生唱“开轿的赞”后,才当堂打开轿门锁,由伴娘搀出盖着红绸巾的新娘,即与新郎举行结婚大礼,俗称“拜堂”。拜堂由礼生(即司仪者)唱赞词,一般有“五拜”:“一拜天地,天长地久;二拜祖宗,耀祖光宗;三拜高堂(即父母),百世其昌;四拜亲朋,喜气盈庭;夫妻对拜,永结同心,百年好合,万代兴隆。”拜堂之后,进入洞房。这时,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巾,双方方知对方容貌。礼生唱“花烛赞”,唱“交杯赞”,夫妻同饮交杯酒。茶陵有些地方,以吃“和合蛋”代替“交杯酒”,即新娘将贴身带来的煮鸡蛋与新郎共食。
  婚礼之后,即是婚宴。又叫“吃喜酒”,“做酒”。婚宴中特别不能怠慢了的是“高亲”,就是女方送亲的客人,他们必须坐上席,要有身份的人陪他们。
  婚礼之后,还有一个节目,那就是“新娘子下厨”。一是试新娘子的“刀功”,用菜刀切瓜果,要三刀切九片;二是在锅内放十个铜钱,要新娘子用“捞箕”(又称“撩箕”)一次全部捞上来,还要丈夫的哥哥(称“伯爷子”)或父亲(称“家爷”)烧火,要丈夫的弟弟(称“小叔子”)要米汤喝。
  新婚这天,繁文缛礼和禁忌不少。如新娘陪嫁被褥挑到男家后,男家要请一位有崽有女的健康妇女铺床,意谓子女双全。被褥里面女家事先放一些小“包封”,好让铺床的人说“有了”不要让她说“没有”。如新娘进门,夫家合家回避,叫做“避热面”,以免日后不和;新娘这天不吃夫家食物,认为是吃呕气饭,日后会处处受气;送亲的“上亲”席桌要平稳、筷子要整齐、碗无破损、猪肉无骨,更不能用猪脚;还须“老亲”(男方娘舅)陪“新亲”(女方叔伯)等等。有的地方在次日,岳父带一满罐油去女婿家“逻油”,意思是“满满一罐油交给你——要当心!”希望对女儿多多关照。
  闹房 也叫“吵房”,就是“闹新房”。新婚之夜,一些人备鞭炮前往闹房。闹房的名目繁多,叫做“三天无大小”。主要有念告文、审案、夫妻过桥、夫妻嗑瓜子、“弹花”、“扒灰”、装烟打茶、洗媒抬媒人等。
  茶陵的闹房告文据传是清代状元萧锦忠的手笔,字面很文雅,但多影射性行为。念一句,新娘须说出其影射的内容。“审案”很荒唐,多是公爹扒灰,兄弟争妻之类的内容。“官”一发问,须按他的要求回答。否则,新郎要翻筋斗,或扯耳朵、打屁股。“扒灰”更加粗俗,将黄豆放进灰中,令公爹、新娘跪地将豆子扒出来。扒出一粒,公爹问:“扒到了没有?”新娘答:“扒到了。”新郎骂:“爹爹不要脸。”婆母则打公爹,否则重来。“洗媒”则是用锅末烟抹在媒婆脸上,让她们使劲去洗才洗得干净。最不近情理是“抬媒人”,将媒人擦黑脸,用箩筐抬着游垅。有恶作剧者,故意将媒人倒入水田。稍文雅的是装烟点火、打茶。但新娘点火时,闹房者故意将火熄灭,香烟点燃后,闹房者要即兴编几句押韵的赞词。闹房往往闹到深夜。
  回门 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同去女方娘家,称为“回门”。当天去当天回,不在娘家歇宿。乡间认为,女儿女婿在娘家同住是不吉利的,特别是不能同房。要一起居住,则要另外开门出入,表示是两家人,女儿嫁出去了,是不能再回娘家的。这天娘家要做酒席,称为“回门酒”。
  婚后第一个春节,新婚夫妇必须去岳家拜年,叫做“做新客”,岳家要设酒席,请贵宾相陪。
  再嫁 俗称改嫁。旧时女不二夫,妻子死,丈夫可以再娶,但夫死妻嫁,被视为不“节”,有辱家风。年轻寡妇只有通过媒人悄悄说合,乘坐小轿改嫁。如因儿女年幼,生计困难,不愿出嫁,在征得兄弟同意后,可招夫上门。
  招赘 俗称招郎。有女无子的人家,征得兄弟或长辈同意后,常以一女招婿上门。女婿进门后,一般受女家支配,所生子女跟母姓,男子非特殊困难,多不入赘。现在上门女婿较多,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女家所生子女,姓氏由双方协商。
  童养媳 旧时穷人无力娶媳,常抱养一女婴或女童给儿子为妻,是为童养媳。童养媳往往早婚,且年龄悬殊较大,多受虐待。新中国成立后,童养媳已禁绝。
  填房 弟死后弟媳转嫁给兄,或兄死后兄嫂转嫁给弟,俗称“填房”。或称“转房”。
  指腹为婚 旧时亲朋戚友之间,关系特别密切的,为延续感情,双方妻室怀孕期间,父母双方先期约定,出生后如系一男一女,则结为夫妻,是为指腹为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已禁绝。
  换亲 旧社会贫苦人家,家贫娶不起儿媳,就相互交换女儿为儿媳。
  纳妾 俗称讨小老婆。旧社会官吏、豪绅、富商,或原配多年无子,便纳妾生育续嗣。更多的是为贪图淫乐,纳三妻四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已根绝。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