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29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464
页数:
8
页码:
621-62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株洲市的习俗的生活习俗的岁时习俗、宴请习俗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内容
第一节 岁时习俗
立春 在民间,把立春称为“头春日子”,看得比较重要。这天,家家大门、神龛上要贴上“迎春春到,接福福来”之类的小对联,俗称贴春条。立春时辰,在门口置一方桌,摆上米、谷、豆、茶、果、蔬之类,焚香点烛,燃放鞭炮,迎春接福,祈祷丰年,之后,往耕地、菜园送火把或“烟包”(用稻草捆扎的把子),以驱除病虫害。立春这天,不能打坏东西,否则就认为是不吉利。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称春社,这一天,农民歇工不动土,家中禁用碓臼,以免惊扰、得罪土地神。富有的地方一般还要唱戏,谓之“社戏”,大概一是崇敬土地神,二是农民在家不能干活,就去看戏。
茶陵洣水沿岸农村,这天中餐要吃米粉糊煮米粉饺,有的还在米粉中拌些野艾蒿,据说是因为土地公公年迈,喜欢吃米粉糊和米粉饺。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日,相传为百花生日,民谣中“二月有个花朝节”,就是指的这一天。特别是攸县城关郊区,自明朝开始就有花农,他们以种花为业。逢花朝节,花农就立上花神牌位,上书“唐朝敕封旺花尊神”,点烛焚香,擂鼓放鞭炮,备三牲供品,向花神致祭行礼,祈求保佑。供品必须是树上摘下来的果子,否则,花神是不肯尝的。
上巳 上巳,就是农历三月初三日。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民间俗称三月三。古时三月三,系洗濯、踏青之日,在民间,则是“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地菜,就是荠菜,就是辛弃疾在他的两首《鹧鸪天》词中写的“春在溪头荠菜花”、“春入平原荠菜花”的荠菜。据说这天吃了荠菜煮鸡蛋,可以祛湿、明目。有的还加上“路边荆”或其他中草药一起煮的。农家还在窗台、墙脚放些荠菜,以驱虫蚁。旧时,还有农家姑娘在头发上插些荠菜花,既有美观作用,还有健康作用。
清明节 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夏历三月间,公历4月5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之命名大概是取的这层意思。
清明这天,为民间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人们成群结伴,或一家一户,去为祖先扫墓,仿佛过节一般,故此又称“清明节”。乡间称之为“挂坟”,过去一般用篮子提一份“牙盘供饭”,即一坨煮熟的猪肉,一盘时鲜果品,一碗米饭,一瓶酒,还有香烛钱纸爆竹等。到墓前,点燃香烛,摆好“牙盘供饭”,焚化钱纸,放爆竹,斟上三杯酒,然后一家大小依次给祖先磕头,大人庄严地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小孩子则嘻嘻哈哈磕个头。
中元节 乡间祭祖除清明节外,还有一个“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烧包节”,有的干脆就喊作“七月半”。民间传说,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地府鬼门关大开,各路“孤魂野鬼”纷纷回家。当然,各家各户的祖先魂灵也回来了,所以就烧纸钱财包给先人带回去。传说到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关,鬼魂必须统统回地府。回了地府管束就严了,血食、纸钱都享祭不到了,故此,各家各户抓紧在七月初一至十五这半个月里祭祖,祭奠亡人。旧时中元节搞得很隆重,名门望族从七月初一开始,一般宗族从七月初十开始,先是“接祖”,即在正堂屋摆上香案,八仙桌,“请”出祖宗牌位,多数是以宗族祠堂为单位供奉,各房各家轮流值日。七月十五日晚“祭祖”,堂屋内八仙桌是祭奉祖宗的席位,门外另摆小桌,是给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准备的水饭。祭祖之后,就是“烧包”,所谓“包”,又叫“财包”,是用一叠叠的钱纸包扎而成,这是烧给阴间的祖先和亲人用的。祭祖完毕之后,所有男丁便聚集祠堂吃饭,不准女人入席。
在茶陵,还有一个“十月钊”,就是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祭扫祖坟,与清明节扫坟相似,并为坟茔培土,称为“盖被子”,压在坟顶上的钱纸也要多一点,为先人“送寒衣”。修葺坟墓只能在“十月钊”前后三天完成。在高陇、秩堂等地,米粉饺、糍粑等祭品不拿回来。传说小孩吃了这些祭品,可以避邪祛病,所以孩子们常常去抢着吃。秩堂、小田和一些客家人聚居地还有“跳黄河”祭祖的习俗,用草绳圈成迷宫之类的阵式,歌唱舞蹈,以祭奠祖先,歌颂祖先创业的艰难和恩德。
大寒节 农历“大寒”前后修葺祖坟,所以,乡下又将这天叫“大寒节”。吃过早饭,人们就荷锄挑箢,来到先人坟墓,铲除杂草,用黄土将墓冢堆高一点,搞得圆圆整整,“灿烂一新”,殷实人家的先人坟墓如果未在下葬之时将地面建筑搞得比较好的话,在大寒至清明这段时间里将先人坟墓进行较高规格的修整,乡间谓“墓坟”。即用麻石或红砖水泥砌“罗围”,竖碑刻,修墓冢。不是在这段时间修坟,即认为是惊动祖先,是不吉利的。
立夏 立夏为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乡间素有“立夏吃荤”之说,就是在立夏这天,一定要搞点荤腥吃吃,又叫“过夏”。民谚说:“立夏吃了腥,一身飘飘轻”,攸茶一带时兴这天吃蛋,说“立夏吃了蛋,麻石踩得烂”,“立夏吃了子(蛋),芒槌打不死”。茶陵八团,火田一带更比较讲究,家家置办酒菜。家里喂了马的,这一天要让马歇息,有“人歇端午马歇夏”之说,过了这天,繁忙的夏季开始了。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日,叫“翻仓节”,醴陵、攸县一带叫“婆官节”,因此时已进入梅雨季节,空气潮湿,谷物、衣服、书籍等容易发霉受潮。人们认为六月六这天太阳最好,最能晒掉霉气、晦气。于是在这天,仓里有谷的把谷担出来翻晒,谓之“翻仓”;各家各户也都把冬装拿出来翻晒,叫做“六月六,晒红绿”;宗族则在这天翻晒家谱,检查族谱是否霉坏、被虫蠹蚀坏。旧时,有的人家借晒物之机,炫耀富有,民间称为“晒(赛)富”,农民在这天到田边杀鸡,并剪婆官纸衣涂上鸡血,插于稻田中祈求早禾丰收;客家人有“六月六,插花竹”的习俗,即用竹条夹上洒了鸡血的三角红纸插在田头,据说可以赶走病虫,确保丰收。
吃新 “吃新”又叫“尝新节”,一般是早稻收割下来,新谷登场,即用新米煮饭,供奉天地、祖宗,然后装上新米饭,夹上鱼肉喂狗。传说稻种是神农的神犬从天上偷给人间的,所以尝新要让狗先尝,然后才合家用餐。在茶陵还有一些地方,是在早稻收割前,择定农历中一个逢“辛”的日子,摘稻穗搓米做饭。“吃新”一般是自家庆贺,表示表示,但在茶陵桃坑、江口等地,则搞得酒菜比较丰盛,亲友互相宴请。
重阳 在中国阴阳说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九是阳数中最高的,九月九日,日月并应,谓之重阳,取其高远、长久之意,故有“重阳节”。
重阳节时已届深秋,满山红叶,菊花盛开,正是登高好时节,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菊花节”。民间传说,东汉时桓景拜仙人为师,仙人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有大灾,必须带领全家人缝囊袋盛茱萸系于手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方可消灾。桓景如言照办,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到了晚上回到家里,只见家里鸡狗牛羊统统死了。于是,重阳登高一时蔚为风俗。农家则在这天晒坛子,汲清泉,用糯米酿甜酒,谓之“重阳酒”,可以久藏甘香,不少人家还准备酒肴、午餐过节。
现在,重阳日又定为“敬老节”,这天,单位慰问老人,家庭敬重老人,尊敬老人的美德在我们这个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更加发扬光大。
冬至 冬至,也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旧时,宗族一般都要进本宗祠堂举行“冬至祭”。节后,乡间开始宰“年猪”,将猪肉放瓮内腌制后风干或熏干,使成“腊肉”,以备过年食用。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旧时,人们喜用大米、杂粮、豆类和干果(枣、栗)等混合煮成稀粥,用作午餐,名为“腊八粥”,据说是意在纪念如来佛,教育家人节约用粮。还有的人家在这天泡制黄豆,叫做“腊八豆”。旧俗以“腊八”为黄道吉日,喜在这天举行婚礼。
第二节 宴请习俗
吃茶 客人到了之后,先是延至侧室待茶,因为,正堂屋要开席。待茶并不是只喝茶,而是摆出各种各样的点心、果子,当然每人一杯茶水,边吃边聊,一则增进感情,二则不至等饭吃等得烦躁。
入席 乡间宴请,对入席排座是比较讲究的。乡间请客,一般是用八仙桌,即一张方桌,每方坐二人,四方坐八人。如果是一桌,则进门的右边为大边,左边为小边,八仙桌面一般是三块木板镶成,两条缝要竖摆,而不能横摆对着大边。贵客要坐大边。主家要入席,坐在小边下首。如请了人陪客,陪客则坐在上首或下首座位上。如果有很多桌,则进门最上边中间的一席为上席,贵宾、高亲是必须坐上席的,否则便是不恭。
出菜 出菜就是上菜。以8个碗、10个碗为多,炎陵、茶陵忌“八”,只有“埋人饭”才是八个碗,其他宴请多是10个碗。菜谱各不相同,炎陵以十碗全部是荤菜而著称的“炎陵十碗荤”。出菜的顺序大致是:第一碗酥肉十样锦,所谓酥肉,实际是油炸面粉团,有的面粉团内掺了肉一起剁成,有的干脆就是面粉,上面盖面子,面子由肉丝、菜丝等混合炒成,故称十样锦;第二碗精肉炒南粉,精肉,就是瘦肉,南粉,就是粉丝;第三碗,小炒鸡;第四碗,肚片之类;第五碗,笋丝;第六碗,扣肉;第七碗,三鲜汤;第八碗,鲜鱼;第九碗,和菜,就是炒三丝:红萝卜丝、白萝卜丝、肉丝;第十碗,冰莲汤。“埋人饭”除8个碗之外(株洲一带现在也有上10个碗的),其显著特点就是要有一碗“烂肉砣子”,实际上是一碗“红烧肉”。
安席 出菜出到第三碗时,就要“安席”,放鞭炮,由喊礼先生(乡间称为礼生),也就是仪式主持人讲讲宴请的缘由,婚宴则要请新郎新娘出来感谢来宾,由主持人代主家说一些客气话。致祝酒辞,敬酒。出菜出到第八碗鱼时,这时酒已过三巡,就不再劝酒了,叫做鱼到酒止。这时,各位宾客可以吃饭了。所以,乡间宴请,大师傅(厨师)绝对不可以出乱了菜,出乱了顺序,主要是出鱼出早了的话,人们就要笑话:“出鱼了!”意思是出笑话了。厨师没有出错菜,菜的味道又好,当出到鱼时,主持人就要代表主家到厨房放爆竹,给厨师打“包封”,叫做“挂厨”。
吃过饭之后,客气的人家还在堂前备有热水、脸盆、毛巾,供客人擦嘴洗手。对于贵宾、主宾,主家还有继续留餐,留宿的,大众客人就各自回家了。
酃县“十碗荤” 酃县的“十碗荤”在县内十分盛行。海外的游子归来了,家乡亲人招待他的是“十碗荤”。红白喜事,做寿做酒,最隆重的酒席是“十碗荤”。大年三十除夕夜,最丰盛的团年饭是“十碗荤”。
“十碗荤”者,席面上十大碗荤菜也。第一碗荤菜名就叫“头碗”,一个大海碗,堆得冒了尖。笋子鸡杂盖面,里面是一个圆圆的和椭圆形的油炸糯米团。
第二碗是蒸蛋。比起油腻的扎扎实实的头碗来,这个菜就是清淡而轻松了。
接着是鸡,是鱼。
第五碗上的是一条条的东坡肉,第六碗又上了一个“围肉”,酃县人又叫它“喜事肉”。四周全是用一寸见方的方块肉一层层围垒而成。这碗肉是定量供应:每人三块,一块肥的,一块半肥半瘦的,一块瘦的,每桌八人,共是二十四块。吃不完的用油纸把它们包了起来,可以带回去的。
连着出了两碗肉后,第七碗又是鸡,第八碗又是鱼!酃县“十碗荤”,原是双肉双鸡双鱼。最后两碗,是豆皮炒肉、海带炖肉。这是酃县西乡的“十碗荤”,城东的“十碗荤”,就不是双肉双鱼双鸡,而且比这更丰盛,更讲究。
灵龟寺里的斋宴 攸县灵龟寺观音堂的斋宴,当地百姓又称之为吃斋席。首先端上桌的是四碟:两碟瓜子,两碟辣酱。
接着上热菜。
第一道菜是“肉丝”。肉丝者,油豆腐丝也。佐以冬笋丝,红萝卜丝、黄花菜,碎细均匀。吃到口里,只觉得比平日的肉丝更爽口。
接着上来的是“肚片”。宽宽的片儿,白里透红的色儿,是菜头和油豆腐切成。
“肉丸子”是用面粉皮包糯米团油炸而成,确与我们平日的油酥肉丸子差不多。
接着一连上两道“鸡”。鸡者,油炸面粉团也,佐以云耳、姜片,鲜美可口。二道“鸡”是改板栗为削了皮的荸荠,白嫩嫩的,又甜又脆,又是一番风味。
桌上一连上12道菜。白豆腐、冰莲汤、“羊尾”(拨丝苹果)、干笋丝、炒青菜、一应俱全。斋宴仿荤宴的色香味型的造诣,是厨师们的高超手艺和想象力。用素菜,做成荤菜的样子,想象成荤菜的风味,且呼之以荤菜的名称。
茶陵茶俗 茶陵古称“茶乡”,“以陵谷间多生茶茗”,故曰茶乡,因炎帝“葬于茶乡之尾”,故名茶陵。茶陵盛产茶,待客以“煮茶”为主。
煮茶,烧开水时,将茶叶放入水中煮沸,同时放入炒芝麻、炒豆子、盐等。称为煮茶,加入芝麻豆子的称芝麻豆子茶,加入桂子桂皮的叫桂子茶,还有茴香肉桂茶、胡椒姜茶等。严塘、尧水、潞水等地对煮茶的色香味颇为讲究,有专用的煮茶瓦罐、炒芝麻豆子的专用小铲、捣姜的擂缽。客进门,即煮茶款待。这种茶既是饮料,又是食品,又可开胃。有的人家还同时油煎糯米饺作为待客的佐食。严塘、尧水一带,每遇闲冬腊月,妇女们常轮流为东,相聚品尝煮茶。吃煮茶时,每人一根竹签,用于拣茶中的芝麻豆子。边喝茶,边拉家常,相互调侃。此时,男人一般不介入。
潞水、严塘等近山地区还有“藤饼茶”。藤饼茶的制法是将野薄荷、金银花、花椒、山苍子等捣碎搅拌,配以香料,制饼晒干。食用时,与煮茶方法一样。一般作为夏天消暑防病的饮料。
还有“泡茶”。泡茶有两种。客家泡茶,用的是野山茶泡开水,一般泡得很浓。客进门,泡茶一杯相待。用餐后,为客人打洗脸水。待洗脸后,再泡一杯茶,边泡茶边闲聊。高陇、秩堂等地的泡茶,除泡入茶叶外,还加入盐萝卜条、糖姜片、香干片(用柚子嫩果加工的果脯)等。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