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端阳和中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29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端阳和中秋
分类号: K892.464
页数: 5
页码: 615-6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习俗的年节习俗的端阳和中秋的端阳节、中秋节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风俗习惯 端阳 中秋

内容

民间的节日,除了春节之外,普天同庆的就是端阳节和中秋节了。春节、端阳、中秋,谓之“三大节”。考究中国民间的节日,有两个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与月份数字相同的第一个日子,多带有节日色彩:正月(一月)初一是春节;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三月三,上巳,地菜煮鸡蛋;五月初五,端阳节;六月六,翻仓节;七月七,乞巧节,鹊桥会;九月九,重阳节;等等。二是逢十五也节日不少:正月十五元宵节,又谓之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又谓之“烧包节”“鬼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十五,小阳春;等等。
  端阳节 端阳节,又叫“端午节”。端者,开端,开始也。农历五月初五,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的日子,故此谓之“端五”。古代“五”、“午”相通,故又称“端午”。“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
  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在门口插上菖蒲艾叶,缕缕清香若有若无在门前飘逸。小孩子们穿上新衣裳,大清早就赶到河边街镇上去看划龙船比赛。
  龙舟赛是端阳节最具特色的活动。四月下旬,人们就把收藏了一年的船取出来,油刷修理一新,五月初一正式下水练习。到五月初五,才安上龙头。龙头在去年龙舟赛结束后,放在庙里或大屋场保管着,取出来时,要举行仪式,杀鸡祭龙,敲锣打鼓送到龙船上。船的两边是清一色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作“划手”,船尾是颇富经验的“梢公”,船头是鼓手,他是整条船的指挥。划手们“听鼓下桡”,通常以地域为单位派船参赛。比赛开始,河中鼓声大作,龙船快迅如飞。河岸人山人海,岸边码头摆着奖品,船快靠岸时,只见鼓手纵身一跃,犹如雄鹰扑食,一把把奖品夺在手中。奖品其实是一些包子、粽子、黄瓜,搬到船上,全船人大吃起来,以示胜利。同时还丢一些到河水里,也丢一点给后到的船上,既是友谊的表示,也是胜利者的姿态。故此乡间有俗语说“赢了吃包子,输了吃黄瓜蒂子。”黄瓜蒂子是苦的,赢家吃糖包子,心里当然甜甜的,输了的则只能吃苦的了,赏罚是十分鲜明的。
  据考证,划龙船比赛,最早起于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忠于吴国,却被吴王赐死,死后化为潮神,乘龙舟拥海潮,因而早在屈原诞生之前,吴越一带即有划龙舟活动。然而在楚地,则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为报效楚国,含恨自沉汩罗江,百姓们划着船儿去抢救他,寻找他。为了不让鱼鳖吃掉他的躯体,就向江中投下了大量包子、粽子。
  端午节,人们要喝雄黄酒。能喝的喝一盅,不能喝的也要抿上一口,小孩子则搽一点在额头上,据说是为了避邪,因为雄黄酒可以使鬼怪现原形。这种风俗来源于“白蛇传”那个美丽的神话。人们对化成美女的白娘子自然有几分怜爱,但也有几分害怕,更怕别的化成美女的蛇,所以年年提防一下,其实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雄黄是有毒的,所以现在端午喝雄黄酒的不多了。
  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艾叶,也来自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是有一年有一代的端午节这天,一位妇人带着两个小孩走兵逃难,不巧正碰上了化了装的统帅。统帅见妇人背上背着大的,手里牵着小的,好生奇怪,上前一问,才知道牵着走的小伢子是妇人亲生的,背上背的大伢子是男人前妻生的。男人在早两天在外头被杀了,她只好带上两个孩子逃命。统帅一听,十分感动,就对妇人说:“你不要逃了,回家去插几片艾叶在大门上,保准兵马不进你的家。”妇人回家又把这个法子告诉了穷乡亲,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插上艾叶。当晚三更,兵马杀来了果然见门口插有艾叶的,都不进门,只冲进那些平日欺压百姓,作威作福,门口没有艾叶的富豪人家,把他们都杀了。插艾叶保平安的习俗就这样传下来了,那个品德高尚的后妈的故事也一代代传下来了。
  节前,小辈人一般要给长辈家送节礼。女婿则一定是要给岳家送节礼的。节礼一般是猪肉、酒,尤其盐蛋、包子、粽子不可少,还有送扇子的,因为“吃了端阳粽,寒衣远远送”,天气热起来了,送扇子是送清凉。
  节日这天,家道殷实一点的人家要吃“十子”:包子、粽子、鸡子(盐蛋)、蒜子、李子、桃子、梅子、枣子、瓜子,取其“十全十美”之意。中餐后,用“端阳水”洗澡。所谓端阳水,是用菖蒲、艾叶煮的水,有更隆重的,还要加上荆叶、首乌藤、柚树叶、兔丝草、花椒叶、瓜篓藤等一些中草药一起煮汤,有的在烧端阳水时,还要放些鸡蛋同煮。民谚云,“担钱难买端阳水”,人们多要用端阳水洗澡。给小孩洗澡时,还要用在端阳水中煮熟的鸡蛋在小孩身上滚动一遍,洗过澡之后,用雄黄给小孩点额、涂肚脐,并为之佩戴长命锁、香囊、子袋(装上熟鸡蛋的小网袋),以祛病、镇邪、压惊。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正中,谓之“中秋”。这时,秋高气爽,当一轮满月升上天空的时候,显得格外明亮,故有“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旧时农村多种一季中稻,中秋时节,稻子收割了,家家庆丰收。在这丰收的喜悦里,中秋月一团银光又大又圆,取这圆圆满满的意义。中秋又被赋予了“团圆”的内容。因而,中秋节是庆丰收的节日,是大团圆的节日。
  中秋节晚上,一家人早早吃了晚饭,便高高兴兴坐到楼台上或草地上赏月,小桌上摆着一盘盘一碟碟的食品,主要是月饼、莲藕和药糖。小孩子依偎在大人的怀里,听大人讲故事。大人们最常讲的故事,就是为什么要吃月饼。大人们总是绘声绘色对小孩子讲:元朝末年,人们不堪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民族压迫,暗地里联合起来,约定八月十五日中秋这天晚上举行起义,通知就藏在月饼里发送出去了。当大家吃月饼的时候,就看到了起义的通知。于是,中秋之夜,趁敌人还在花天酒地的时候,四乡一齐举事了!后来,就打跑了元兵。中秋吃月饼就成了庆祝胜利的纪念。慢慢就成了风俗。到了后来,吃月饼又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由一家之长主刀,将月饼切成几等分,全家老小每人一块,取全家人共享团圆的喜悦的意思。吃藕是取其淡淡的清香淡淡的甜,吃糖亦是取其甜,一般药糖上还要粘满芝麻,也是又香又甜,寓意日子香香甜甜。
  中秋时节,芦笋刚刚上市,是这段时间里最时鲜的蔬菜,炒上鲜嫩牛肉,便是中秋节最美味的菜肴。所以,乡里俗语说:“八月十五夜(方言‘夜’读作‘呀’),牛肉炒茭瓜(芦笋的别称)。”茶陵民间在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外,更看重的是晚上的“火”游艺活动,主要有“烧塔”、“抛铁花”、放“孔明灯”、舞“游仙”,游“瓜灯”、“桂花灯”等。
  傍晚,小孩们用瓦片架垒中空的“塔”。入夜,各家主妇携柴火置“塔”内,燃火烧塔,瓦片隙间火苗喷吐,直至瓦片烧红时,置油锅于“塔”上。油烧沸后,青年人往热油中喷冷水,使之油花四溅,火苗腾空。以此驱赶猪瘟,保六畜兴旺。有的则玩抛铁花。抛铁花,先融化铁水,然后舀铁水泼向空中,当铁水下落时,用木板抛击,使之火花溅射。有的还用手掌抛击铁水。认为铁花可以震慑邪魔。最后是放孔明灯,孔明灯腾空后,人们争先恐后,吆喝着追赶孔明灯,以此驱赶邪魔。谁抢到落地的孔明灯,谁就会大吉大利。如果孔明灯落到谁家屋顶,认为这家不吉利。
  小孩们去玩舞游仙、游灯。“游仙”用杉树皮捆绑而成,系一根长绳。点燃后,持绳抡舞,以抡舞的火圈大而圆为最佳,犹似火龙腾空。年龄稍小的孩子捧着插满香火的柚子或联结成串的油桐,有的提着用掏空的西瓜壳做成的灯笼,为舞游仙的促阵。这就叫“桂花灯”、“瓜灯”。游仙一直舞到与邻村交界处,意思是把邪魔赶出村外。因此往往村与村之间互相抢游仙、抢桂花灯,争吵。但第二天就和好如初。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