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碑刻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28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碑刻石刻
分类号: K877.42;K877.4
页数: 9
页码: 566-574
摘要: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物体上刻字记事的传统本章记录了株洲市保存下来者的碑刻石刻。
关键词: 株洲市 碑刻 石刻

内容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物体上刻字记事的传统,最早的当首推甲骨文,在乌龟壳上刻字记事;之后有金文,在金属器物上刻字记事;再后,有了石刻,在石头上刻字记事。刻石又有种种,有的刻在一块块石碑上,谓之碑刻;有的干脆刻在石崖上,谓之摩崖石刻,等等。于是,我们的史书,便不全是写在纸上,而是有刻在甲骨上,钟鼎上,石头上的。
  石刻,本身就是一部历史,自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块石刻——李斯为秦始皇登泰山封禅所书刻的那块石碑以降,二千多年来,朝朝代代,重重叠叠,时至今日仍然有增无减,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它集撰、书、刻三者于一身,不但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艺术性,从而又具有了研究性、观赏性,许多誉为“三绝碑”者便由此而来。
  株洲既为南北通衢,古往今来,石刻自然不少。但风雨沧桑,人事更替,保存下来者却不是很多。然而,就是这些凤毛麟角,也足以称为株洲的一笔宝贵财富。
  第一节 碑刻
  吴楚古刹碑(碑置于醴陵市东37公里的王坊乡平山村平山寺内。1986年维修古寺时,在距原址地面1.3米深处发现。碑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刻制,房玄龄书丹并撰额。碑为麻石质,高1.35、宽0.53、厚0.07米。碑额篆“吴楚古刹碑”,碑文阴刻楷书刚劲有力,记载了平山寺地理位置的险峻以及创建经过,为我们了解平山寺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依据。房玄龄(579~648),唐太宗即位后,长期为相。此碑为其亲笔撰书刻石,堪称境内“第一碑”。)岩岩平山,积石峨峨。远属昆仑,近缀衡庐。南通闽广,北达荆吴。惟山之高,壁立千仞。创建古寺,尉迟敬德。鄜州都督,威振山河。密金不受,公心如山。百战瘢痍,实忠于王。功臣图像,凌阁争光。名胜古迹,风景悠扬。名垂不朽,万古流芳。房玄龄题。大唐贞观十三年己亥立。
  朱熹画像碑
  (碑嵌砌于醴陵市一中校园内青云山上的梯云阁与青云亭之间的石壁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制。原碑置于朱子亭,后嵌于朱子祠。1944年日寇入侵,朱子祠毁,幸存朱子像碑。碑为汉白玉质,上黑漆,高1.66、宽0.82米。上方阴刻楷书朱子自题诗,下方阴刻朱子坐像:昂首盘坐于石台上,宽袍润袖,神态安然。石台边花草丛生,相映成趣。碑右镌“乾隆辛巳岁孟春月渌江书院重镌”。朱熹(1130~1200),又称朱子,南宋著名理学家,曾两次到醴陵讲学,一次是乾道元年(1165),一次是绍熙五年(1194),因此,醴陵人“画像伐石图碑于瑞渌池上,葺亭复之”,作永久纪念。现在,国内外保存的朱熹画像碑发现很少,仅福建存有3块,湖南仅存此1块。)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益怅然,履薄临深量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篇。
  重修灵龟峰阁寺碑(碑嵌置于攸县灵龟寺山门内壁。碑刻记载了灵龟峰的胜景及“凭虚阁”兴衰修葺。清嘉庆十二年为公元1807年。)灵龟峰者,攸邑亘古之胜迹也。前接江潭,绕围则峻岭罗列。昔人于峰口营构阁寺,装修神像,停僧供佛。俾善男信女瞻仰礼拜,而逸客骚人游息咏歌。登其楼则青山拥翠,绿水澄鲜;俯视大江之东,则洲平草茂,庐舍参差,四时花木掩映,可供远眺。因名其楼曰“凭虚阁”。阅月久,日渐倾颓,前邑侯张(健),再葺于乾隆丙午。山门立庚甲向。“梅城第一峰”五字是其撰也。事迹俱载碑阴。迄今二十余年,风水失宜,栋梁就圯,僧人弗敢往来,游者亦搔首徒唤奈何耳。邑中有尹士高者,矢志捐修,易山门为坤艮,庵外立路亭,复于往来者有所裨益。仲冬庚子鸠工,越月既望,遂落成焉,可谓口矣。夫修不逾四百金,而独修为难。而于尹士则有难然者:家非饶裕,而慨然义举,回视向之诸佛口处,僧无宁居,士女瞻拜,踯躅未敢前,不且焕然一新耶。每见席丰之家,贯朽粟陈缗,钱斗米之施,尚有各色难口,若尹士者又曷可多得哉!功成嘱予为记,予乐志片言以勒于石。嘉庆十二岁次丁卯季冬月谷旦。邑人刘关藻记。
  走沙港义渡碑(碑嵌砌于株洲市郊区的明照乡大丰村走沙港东桥头义渡亭内的墙壁上。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制。碑为汉白玉质,共由4方拼结而成,每方高1.24、宽0.41米。阴刻正楷,碑额饰蟠螭,虎含忍冬、书、剑、葫芦,下方刻“走沙港义渡记”。义渡碑记载了走沙港的地理位置和买舟的原因以及经过。这种题材的碑,在我市较为少见。)关粮津渡,王政所详,即几港绝潢,人事宜备。兹走沙港,固小溪也,而衢通乡里,实为扼要,顾横据上游,会埠接下流两处,皆建桥设渡,利济兴䯉。惟此港阙然,经其地址将上朔横石,曲近三三,欲下循无埠,湾几六六,顺流彳亍,寨裳为之,乾隆丙辰先君子蓝田书,钟公圣谟先生曾共购舟,不久旋毁。厥后,母后屡里复修,临没犹淳淳致祝,乃延言在耳。方期患免假白发足堕,躯竟有殃遭灭顶,目击心伤,倡举佥迫,岁壬申,因偕族福田,邀同志湘,公共〓厥。事越一岁,一叶之舟驾。又越一岁,十亩之田置。更越一岁,前椽之亭建,两岸之厕修,由是招招舟子浆双枚,穰穰行人群登彼岸,春涛夏涨,总盗一笔之杭,苦雨凄风,亦得片时之憩。则是举也,余兄弟因人成事,虽非若巨川舟楫,普济无遗,而于先人未终之志,实藉诸君子之力,得有所口之。皇清嘉庆二十年乙亥夏月谷旦公立。石师刘代朝刻。
  攸县“谨固地方”碑(碑立于攸县城东北70公里的高枧乡界头村圹上组的圹岸红石山边,这里与江西省萍乡市东桥乡界头村圹下村民组交界。碑为清道光元年(1821)刻制。红石质,正方立柱形,上部为轿顶。碑面宽0.40、高0.80米,阴刻楷书,正面篆额“谨固地方”,其他三面刻捐碑人姓名。所谓“谨固地方碑”,就是乡规民约碑。)国朝法令森严,册清户里。凡在通衢僻壤,莫不钦奉条例。此区界连攸萍,人烟散处,自应蹈循规矩,相互帮助,亲睦成风,勿恃横牵夺;勿异歹停留;勿纵牲践踏;勿无火夜行;勿耕牛宰割;勿禁山伐戕。其余条禁,另立约据,详括在内。至于兴让兴仁,固所愿也。如有不遵,轻则秉公罚处,重则同呈法讨。商酌再三,勒石谨固。道光元年吉旦三团议立。
  钟馗斩鬼碑
  (碑为清光绪庚子年(1900)刻制,撰文为当年酃县县令徐思潮,镌刻为石匠叶堂。碑为青石质,高1.22、宽0.55米。碑的两面均刻有钟馗全身像和文字。一面刻的钟馗文像,头戴乌纱,身着官袍,腰佩玉带,手按宝剑,一派威严,像下方是阴刻行草像赞;另一面刻的是钟馗武像,身着盔甲,骑着人兽,左手牵缰,右手执剑,十分威武,像下方为阴刻篆书像赞。碑现藏炎陵县博物馆。)
  钟馗文像赞文 相传酃邑有吴道子所画钟馗石刻,颇着灵异,摹榻既久,真迹就湮,嗣是假手丹青,随意设色,破帽则作为完好,蓝袍则易为绛红,点缀愈工,真形愈失。光绪己亥,予权理酃县钤务,携有家藏原榻旧本,复依旧式,於庚子端午,谨摹勒上石,俾广流传,亦以存吴道子手笔。於几希图成,系以赞曰:
  终南进士,唐代文星,忠魂毅魄,翊卫宫廷。
  有吴道子,妙擅丹青,得心应手,画像祈呈,
  峨峨碑碣,赫赫图形,群丑辟易,神气风霆,
  宜封鬼侯,宜辖黎魂,千秋万古,永护兹酃。
  钟馗武像赞文
  执〓魑,掺索苇,问何人,前进士。
  画者谁,吴道子,传敕本,到今世。
  桯其功,荼与壘,政清平,有菩萨。
  终南进士像赞。
  醴陵县创建三公祠碑记(碑嵌置于醴陵市西山的宋名臣祠内墙壁上。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制。醴陵知县温锡纯撰文,黄自元书丹并篆额,石匠蒋畴刻。碑为青石质,高1.55、宽0.75米。碑额阴刻篆书“醴陵创建三公祠碑记”,碑文共19行,满行38字。阴刻楷书。碑中记载了醴陵建置沿革和宋名臣祠的创建经过及其布局和用途,为我们研究了解这一建筑群提供了重要史料。书法系清代著名书法家黄自元手笔,字体雄健,乃是一件书法艺术品。)醴陵东汉县,西汉已有醴陵之名,高后四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比如湘乡,亦东汉县,西汉已有长沙王子刘昌封国。汉制,封地不满一县者,有亭侯、乡侯。固无疑醴陵之置县在后而封国在前也。自是而吴顾雍、东晋恒蔚、梁江淹、陈淳、于量,代有封爵,醴陵遂为著县。山水清淑,人杰勃兴,名业之盛,萃于南宋。光绪庚子,教谕武陵陈孝廉寿伦倡建书院,又新一斋,旋议建祠,祀吴文定公猎,文定亲炙朱张,两先生粹然为南渡后湖湘正学之宗也。明年辛丑,同年友益阳萧主政大猷来主渌江讲席,诸生以议闻,曰:是宜合祀皮公龙荣,杨公大异,三公濡书宦业与其态节之〓然,载在正史,费能轩轻产于醴、祀于醴,惟邑之人任之。为揭本、傅发、题课,士咸欣然,谓为盛举,典型在者,兴起所资桒梓敬恭血气均感。乃拓地书院之前,古靖兴寺右侧,鸠工庄材,克期始事。锡纯摄兹邑敢用特牲〓告后土。白堵既兴,高广有度。内为主堂,堂左右有室,降价为前厅,翼角一房与室相直,上层楼可藏书,便登览。始事于八月壬戌,讫功于十一月癸未。靡金钱千八百贯,胝其赢数购置官书。斯举也,倡捐者教谕陈君督修刘明经佐敬。城乡老宿绅富皆乐助,以速其成。而揔收放于易生隆馨袁生家普,此三公有祠之缘起也。由宋以来,六百有余岁矣,理学名臣之光气炳焉,如河岳日星,邦族之近乃或忽焉。而旷世相感,终不爽其俎乏馨香之极。此其理信于三公,非信于后之人也,时事艰难。朝廷方汲汲焉,以兴学育才为急务,醴人士思初道古,能不坠乡先正之典型,则继美三公,而遭遇之隆,又非南宋比也。此信之于醴人士,三公其佑启之也。锡纯宦贤哲三乡,志行官箴,幸有矜式,而于邦人之急公行义,深有取焉。遂为之祀。光绪二十有七年辛丑嘉平月,署理县事宁都温锡纯,赐进士及弟,前翰林院编修,掌陕西道监察御史,甘肃夏府知府。安化黄自元书并篆额。
  宝宁寺万峰和尚塔志铭(塔志铭置于攸县城东北87公里的黄丰桥乡乌井村宝宁寺内。1985年4月,在宝宁寺附近的乡间发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制。碑为青石质,高1.61、宽0.68米。阴刻楷书,额篆“溯源流芳”。和尚塔志铭在我市尚属首次发现,碑文详细记载了万峰和尚出家前、出家后以及坐化的全过程,对帮助我们了解佛教有一定的作用。)岁癸未孟夏,保宁祠法镜堂,德颖自龙珠归扫祖塔。口语余曰:“塔事固匝,所欠唯志耳。口曾受老人口口墓志铭焉”。余肯其言,遂分任笔墨之责,铭曰:师法讳韬,字舌剑,名万峰,口口口祖第四座嗣洞山二十代孙也。俗出衡阳刘氏名家子,诞时,其尊人梦一长髯老僧来家募修大士金身,惊觉,而师诞焉。稍长多不茹荤,见僧则喜。五岁方就塾,习句读,过目成诵,人辄异之。年十二,其尊人欲为问婚,师坚志不娶,欲出家。父母因师诞有梦,任之。遂祝发于古梅峰,日将历代祖师语录机缘细心研索。师曰:“家人口为口死,徒阅此微意未语,岂能了大事乎!”一日阅至古口题苍蝇诗云:“空门不肯去,寻窗何太痴,穷年钻故纸,那得出头时。”遂通身汗下,正如楼子补衲听酒楼唱:“你若无心我便休”。又如凌道婆卖饼门人唱:“不用哑口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与此两人疑情顿彻何异,遂释卷参学。初参西山遂谷源禅师,随己许可,由是遍历诸方,不悼险阻,不畏寒暑,不就衾枕,芒鞋穿破,死心参学,不顾身命,终参百丈石洞泓祖师。丁亥腊,入印证咐嘱,师受嘱,退隐梅峰。后又思,自利而不利人,终非祖师心。昔仰山同圣僧行,过宝河,水涨无渡,僧即从流踏涉,河中呼仰山曰:“早知此自了没,恨不得一棒打死。”缘此大事,故初开法席于龙溪,继开东山。癸卯,锡飞来攸,闻长髭祖庭荒落,乃诛茅大山,猛力更旧换新而恢彰焉。前建关圣韦驮殿,中建大雄佛殿,后建藏经阁,阁左侧方丈,前侧斋堂,又前侧弹指阁,大殿侧钟鼓楼,无不巍焕。则置常住田,共计四十八亩,内十四亩系罗怀竹东捐施。又十五亩香灯田,乃众姓施。其余前后左右山林并杉山,放生池塘,皆师衣钵之资,价接谭、贺、王、邹、欧之业,契卷界址详明,毋滋砍伐,以为子孙守者,悉备载《保宁寺》中。师性不喜接游,仕宦邑侯王明府,闻高风常肃修炼,便迎,师不就,以偈答云:“一溪流水音潺潺,关外白云任往还,黄齑饥食困即卧,懒将双足出禅关。”邑侯不复强焉。师性类如此也,在攸道高门峻,从游者众。规范日严,机缘日盛。数十年来,湖上称功德山无双焉,座腊二十五湖口,法嗣十有四人。师生于明天启癸亥三年四月十三日酉时,卒于清康熙丙寅年四月十六日。没之先日,语琢城曰:“我明日去。”琢曰:“和尚如何便去?”师曰:“果熟蒂脱,安用久留?”次日取水沐浴,竟整衣帽就座,口占偈云:“月满乾坤水满溪,我唱还乡曲曲西。果熟枝头蒂自落,永不人间借岩栖。”遂合掌奄然坐逝,享年六十有四也。越明年,方迎入塔焉。铭曰:“巍巍祖塔,圣寿之左。前帐后屏,龙虎包裹。群峦环抱,莲花朵朵。紫气浮云,白云开锁。兕生其中,明珠一颗。”时皇清康熙四十二年岁次癸未仲秋月谷旦。门人胡作传昆左氏撰文。北城陈裔书,石匠龙易先镌。保宁法师孙启辉座下洞山四十代法嗣大觉致中海号悟觉重修。皇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岁孟春月谷旦。石匠张清梅镌。
  宁太一烈士纪念碑(碑置于醴陵市渌江书院内。民国二十五年刻制。碑原置于宁太一烈士墓前右侧,1972年被拆断成三截后遗失。后文化部门和醴陵师范学校师生将碑觅回,安置于校园内,并用钢筋水泥砌以莲瓣形基座和四边,碑上方用麻石结葫芦状顶。碑为青石质,高1.70、宽0.70米,阴刻行草。碑文出于当时监察院长于佑任的手笔,不仅文笔优美,而且书法潇洒飘逸。)君讳调元,字仙霞,一字太一,醴陵宁氏。祖若崖,父子承。君少有大志。清祀将火替,欲阴结豪杰以图光复。尝师事黄克强先生,立大成会,又易曰华兴会。既而游日本,入孙总理创同盟会,益肆力革命。为人刚果有智略。适日人发布所谓取缔留学生规则,众大华愤,君亦为文抗论,辞旨犀利赡美,于是归国者以万计。乃有在上海设立公学之事。君因葬同志陈天华、姚宏业回湘,触当路总,走沪创办《洞庭波》及汉帜杂志,昌种族之辨。几为侦者所得,复东渡日本。时吾党方立民报于东京,君颇奋笔其间。岁丙午,萍醴革命军起,党人推君回国第应。至长沙,闻军败,东返,抵岳阳,被捕。有司质讯,君箕踞不屈。刘泽湘以百口保君,得乐府司狱三载。日课书史,遂博涉群籍,思表彰明季节烈之士,著碧血痕一书,欠之湘绅陈文玮,龙璋营救君出狱。辛亥武昌起义,君自沪趋汉。读西报,知清廷载粮犒军,飞报九江司令截取之。清在鄂军舰,卒以饥降。民剔积弊,路政以肃。二年,袁世凯称帝,君联合东南各省同志,发兵抗之。黄克强先生总军事,以武汉重镇,黎氏方睦于袁,不取为患,君潜行至汉谋举事。不克,死者七十余人,逮君下狱。及宁汉讨袁军相继复没,君闻而痛哭,赋诗讬愤。竟以九月二十五日就义武昌抱冰堂。年三十有一。惜哉,三佛路局吏晏国卿为购具以殓。越日,刘谦归其梓,葬醴陵西山。君长于文辞。殁后,柳亚子、付君剑刊其遗著十二种行于世。妻阳氏,子鸿猷、女鸿雪。君廉洁自恃,家无余蓄,殁后二十有二年,国民政府追念旧勋,明令君伟烈,发币金修治坟墓,恤其家。爰勒贞珉,昭示亲者。铭曰:“洞庭波兮终古汤汤;碧血著论兮,国族之沦亡;汉帜拔兮,与日月争光;愿来者继其志兮,庶道远而国昌。”
  第二节 石刻
  瓜寮摩崖石刻
  阿溪世业空,小家各西东。玉盘圆八月,雁落荒野中。
  从容效范蠡,路漫思屈公。孤蓬从此去,叶飘随秋风。
  光泉石刻
  石刻刻于茶陵县城东40公里的高陇镇光泉村光泉组的石壁上。相传为岳飞手迹。南宋年间,岳飞督师讨曹成,途经茶陵,军行此地,适逢天亮,见石壁之下有泉喷涌,人喝马饮,顿觉心旷神怡,岳飞随手于石壁之上写下“光泉”2个大字,后人为纪念他,仿迹镌刻于上,并冠以“宋岳忠武王题”6个小字。大字高2.66、宽1.66米,小字长、宽0.7米,自左至右横书。字为正楷,刚健有力。今石刻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石壁下仍有汩汩清泉,不盈不竭。千百年来引人凭吊。1984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