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株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282
颗粒名称: 杜甫在株洲
分类号: K820.42
页数: 3
页码: 488-490
摘要: 本段记录了唐代诗人杜甫在株洲游历时,根据自身所见而写下的一首首古诗。
关键词: 株洲市 古诗 杜甫

内容

唐大历三年(768)二月,诗人杜甫离夔州(今四川奉节),顺长江而下,因商于(今陕西商县及河南内乡一带)兵乱,无法北归长安,遂留居江陵。不久,到公安。大历三年十二月底,从公安出发,大历四年正月抵岳阳。
  大历四年(769)二月,杜甫离洞庭,抵潭州(今长沙),停舟数日,解缆溯湘江而上,去衡州(今衡阳市)投奔旧识、衡州刺史韦之晋。时间大约是清明过后不久。根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查实,公元769年公历4月5日,是农历二月二十四日,为清明节,诗人于清明后一两天离长沙,约二、三日行程到达凿石浦,正好是近二月底了。
  凿石浦在株洲市区南约5公里之遥。杜甫在这里停舟过夜。写了《宿凿石浦》一诗,诗人到达这里时,时间约在傍晚,眼见暮色沉沉,夕阳西下,众星闪烁。没有月亮,附近大约只有他的船上青灯一盏。诗人一面为江山春景所动,赞叹“仲春江山丽”,一面又为自己穷愁困扰,感叹“乱世少恩惠”。第二天早上,诗人离开凿石浦时,又写了《早行》一诗,怨忿之情溢于言表:“歌哭俱在晓,行迈有期程,孤舟似昨日,闻见同一声!”从凿石浦出发之后,船过渌口,诗人又写下了《过津口》一诗。据专家考证,津口,即指渌口。唐初,渌口与花石均为驻兵防守之处,故称花石为花石戍。而到杜甫过株洲时,渌口早无戍卒了,故连“渌口戍”之名也未留下。当年的渌口,只见枫林掩映,以至诗人特别点到了“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诗人心境仍然不好,在渌口也没有停舟。“瓮余不尽酒,膝有无声琴,圣贤两寂寞,渺渺独开襟”。这可作为诗人在岳阳写下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另版来读。
  这天中午,诗人来到了空灵岸。为眼前美景所陶醉,诗人在这里停舟了。留连忘返,甚至使诗人萌发了在此营居安身之想:“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于是,写下了《次空灵岸》一诗,次,古汉语中为临时驻扎和住宿的意思,这里取前义,诗人在空灵岸临时落帆止步,停舟靠岸,阅尽空灵妙景,“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直到午后,他还不忍离去,开船之后,又仔细看了一遍:“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诗人继续溯江而南,船过昭陵滩时,又写下《解忧》一诗,“古昭陵滩,石峰星错,怪石屹立,水势汹涌,行舟覆溺者甚众”。赖船工齐心协力,船只从惊涛骇浪的怪石丛中盘转而出,顺利通过洪口脱离危险时,心情为之一展,故以《解忧》为题,以诗记下了这次航行。
  这天晚上,杜甫宿花石戍,并写了《宿花石戍》一诗。“午辞空灵岑,夕得花石戍”。诗人到这里之后,系舟上岸,杖策访农家。但是,只有野浦水自流,村中无人,连柴扉也芜没了,农具就搁放在屋舍内。战乱,苛征,一派民不聊生,诗人见此,不禁又发出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的呼喊。
  次日早,诗人即离开了花石戍,写下了《早发》一诗,诗中说“侧闻夜来寇,幸喜囊中净”,一方面说明花石戍已无驻兵,一方面说出了诗人的贫困。
  又经过半天的航程,诗人到达了晚洲,并在晚洲停靠,写下了《次晚洲》一诗。诗人在这里遇上了春汛,“参错云石稠,陂陀风涛壮”。“摆浪散帙妨,危沙折花当”。行船可就便折取岸边花枝,可见当时春汛水位已近堤岸高程,晚洲地表高程为海拔40—46米之间,依此推算可知当时水位约为38米左右,然而,愉悦一瞬即逝,更深的惆怅有如一江春水涌上心头:“羁离暂愉悦,羸老反惆怅,中原未解兵,吾得终疏放”。
  大约又是在午后,诗人离开晚洲,向衡山进发,途径晚洲之上1公里的湘江北岸的城墙石,石间采蕨女的苦难遭遇和民逃村空的悲惨状况,激起了诗人强烈的忧愤感,心中波澜汹涌难平,写了下著名的《遣遇》一诗。城墙石,是一道200多米长的朱色石崖,壁立江岸宛如城墙,因而得名。现属株洲县王十万乡赤石村,与衡山县隔江相望。湘江在这里绕经荷包洲而成“U”形,变为东西流向,城墙石在其北岸。《遣遇》是杜甫晚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对统治者为富不仁、横征暴敛的罪行,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谴责,表现了诗人同情劳苦人民、渴望济国匡民的思想感情。
  这次,杜甫在株洲境内共行舟3天,住宿2晚,作诗9首(一说8首,其《早发》一首,众说纷纭,说是说非者均有),在湘江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离开赤石(城墙石),杜甫便很快进入衡山地界了。杜甫晚年,曾两次来回于这段湘江,这是他第一次沿江而上,时间在仲春二月,这几首诗都描述了仲春时节的景物,应全部为他此次航程中所作。
  诗人去衡州投韦之晋,及至衡阳,不料韦之晋已迁任潭州刺史,于是回棹潭州。相晤不久,韦之晋病逝。杜甫又陷入“亲朋无一字”的境地。遂寓江阁,以鬻药糊口,“茅斋定王城廊门,药物楚老渔商市”。
  在这衰暮之年的最后一次欢乐,是杜甫突然与旧友、天宝时玄宗宫廷乐师李龟年重逢在潭州,天涯沦落,突遇故知,万千激情,发于笔端,写下《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遂为杜诗七绝压卷之作。
  正当诗人沉浸在故友重逢欣慰之际,突然臧玠兵变。770年农历四月,杜甫避乱离长沙,欲往郴州投靠舅氏崔伟,泛舟再溯湘江而南,一直到耒阳,因受水阻又回棹顺江而下,折回长沙,时间就到了秋季。由于诗人心境不好,这几次过往这段湘江时,则没有留下诗句了。
  农历九月,已是暮秋,杜甫写了《长沙送李十一衔》、《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打点行装,踏上归程。最后写出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遂成绝笔。不久便在向岳州航行途中与世长辞。诗人在湖南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年。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杜甫
相关人物
李龟年
相关人物
韦之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