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昭陵 昭陵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246
颗粒名称: 十八 昭陵 昭陵滩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3
页码: 221-223
摘要: 本文讲述了昭陵 、昭陵滩在民间流传至今的故事。
关键词: 烂竹冲 磨刀塘 株洲市

内容

昭陵是株洲县境沿湘江东岸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乡村集镇。早在公元200年前,就有很多居民集居在这里捕鱼、经商。
  原有昭陵街房沿湘江东岸呈弧形,南起今泗洲站,北抵今乌鸦山,足有四公里之长,此街何时被毁,因何而毁,至今还是个“谜”。民间传说,是吴王北伐,夜下昭陵滩,把两端街房点燃作照明而毁于兵火。这个吴王是谁?有两说:一说是三国时的东吴孙权;一说是清初时的吴三桂。因他姓吴,故称他为“吴王”。但查有关省、县志,均无此记载。
  但是,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倒有可能佐证:说是清太祖顺治皇帝有一女,嫁给吴三桂之子为妻,吴子在京都为驸马,顺治帝常和驸马下棋,一天两人正在下棋,眼见驸马之棋要输了,驸马无意中道了一句:“棋可输,江山不能输。”顺治帝听了,暗吃一惊,疑他有夺大清江山之意图,便密令将驸马杀害,帝之女见丈夫无端被父亲杀害,甚是不平,但又无处申冤,便写一书,藏在鞋底里,鞋底上还藏有绣花针,使其针尖向上,将鞋寄给吴三桂。吴将鞋试穿时,觉得有针刺脚,感到奇怪,于是将鞋拆开一看,有书信,视之,乃是儿子无端被顺治帝杀害之事,气得几乎要发狂。部下即献策借此反清,吴三桂欣然从之,便于衡州(今衡阳市)自立为周王,打起反清大旗,从衡州发兵,顺湘水下,北讨顺治帝,兵至株洲一带,与江西发来之清军,在白关铺开战,吴兵败退株洲,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并沿江而上在沧头岸(今雷打石)、三门等地屯兵。据《湘潭县志》记载,吴三桂沿湘江岸屯兵,确有其事。因此,昭陵街房毁于吴兵,似有几分可靠。但这里的吴王说是孙权,却无从稽考。
  这个小小的乡村古老集镇,因何叫“昭陵”?至今还是个谜。有些名儒在著作中,也没有完全说清楚。如罗含在他所著的《湘中记》一书中这样说:“昭王南征不复,殁于此滩,因以为名。”其实并没有什么“昭王”殁于此,更无陵墓。而且对“陵”字也没有考证。滩上有祠,也非叫“昭王祠”,而是叫“伏波庙”。据考,“昭陵”先叫“昭灵”,此名原出五代十国时,马殷踞湖南尊伏波将军马援为先祖,便奏请唐王李升封马援为昭灵英杰王。并在马援所屯过兵的渌口、昭灵滩、武陵(今常德)、保靖(今邵阳原名昭陵)四处立“伏波祠”,并塑伏波像奉祀于祠中,故取“昭灵”之名。马援并未殁于湘江中之昭灵滩。据《常德县地名录》记载:汉光武帝十八年(公元42年)岭南(今越南)发生叛乱,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八千,南征交趾,交趾平复后,回到京都洛阳,越二年,马援复率军入湖南,驻军武陵,病死于武陵军中。因何误“陵”?据传是南宋乐雷发题诗(当时庙尚在)而误。后来,以讹传讹,便把“灵”写成“陵”了。街以滩名,这便是昭陵的由来。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