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十八 昭陵 昭陵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246
颗粒名称:
十八 昭陵 昭陵滩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3
页码:
221-223
摘要:
本文讲述了昭陵 、昭陵滩在民间流传至今的故事。
关键词:
烂竹冲
磨刀塘
株洲市
内容
昭陵是株洲县境沿湘江东岸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乡村集镇。早在公元200年前,就有很多居民集居在这里捕鱼、经商。
原有昭陵街房沿湘江东岸呈弧形,南起今泗洲站,北抵今乌鸦山,足有四公里之长,此街何时被毁,因何而毁,至今还是个“谜”。民间传说,是吴王北伐,夜下昭陵滩,把两端街房点燃作照明而毁于兵火。这个吴王是谁?有两说:一说是三国时的东吴孙权;一说是清初时的吴三桂。因他姓吴,故称他为“吴王”。但查有关省、县志,均无此记载。
但是,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倒有可能佐证:说是清太祖顺治皇帝有一女,嫁给吴三桂之子为妻,吴子在京都为驸马,顺治帝常和驸马下棋,一天两人正在下棋,眼见驸马之棋要输了,驸马无意中道了一句:“棋可输,江山不能输。”顺治帝听了,暗吃一惊,疑他有夺大清江山之意图,便密令将驸马杀害,帝之女见丈夫无端被父亲杀害,甚是不平,但又无处申冤,便写一书,藏在鞋底里,鞋底上还藏有绣花针,使其针尖向上,将鞋寄给吴三桂。吴将鞋试穿时,觉得有针刺脚,感到奇怪,于是将鞋拆开一看,有书信,视之,乃是儿子无端被顺治帝杀害之事,气得几乎要发狂。部下即献策借此反清,吴三桂欣然从之,便于衡州(今衡阳市)自立为周王,打起反清大旗,从衡州发兵,顺湘水下,北讨顺治帝,兵至株洲一带,与江西发来之清军,在白关铺开战,吴兵败退株洲,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并沿江而上在沧头岸(今雷打石)、三门等地屯兵。据《湘潭县志》记载,吴三桂沿湘江岸屯兵,确有其事。因此,昭陵街房毁于吴兵,似有几分可靠。但这里的吴王说是孙权,却无从稽考。
这个小小的乡村古老集镇,因何叫“昭陵”?至今还是个谜。有些名儒在著作中,也没有完全说清楚。如罗含在他所著的《湘中记》一书中这样说:“昭王南征不复,殁于此滩,因以为名。”其实并没有什么“昭王”殁于此,更无陵墓。而且对“陵”字也没有考证。滩上有祠,也非叫“昭王祠”,而是叫“伏波庙”。据考,“昭陵”先叫“昭灵”,此名原出五代十国时,马殷踞湖南尊伏波将军马援为先祖,便奏请唐王李升封马援为昭灵英杰王。并在马援所屯过兵的渌口、昭灵滩、武陵(今常德)、保靖(今邵阳原名昭陵)四处立“伏波祠”,并塑伏波像奉祀于祠中,故取“昭灵”之名。马援并未殁于湘江中之昭灵滩。据《常德县地名录》记载:汉光武帝十八年(公元42年)岭南(今越南)发生叛乱,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八千,南征交趾,交趾平复后,回到京都洛阳,越二年,马援复率军入湖南,驻军武陵,病死于武陵军中。因何误“陵”?据传是南宋乐雷发题诗(当时庙尚在)而误。后来,以讹传讹,便把“灵”写成“陵”了。街以滩名,这便是昭陵的由来。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