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地名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22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名传说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19
页码:
206-224
摘要:
本节讲述了梅城、石峰古寺、太平桥、光泉石刻、湘山、婆仙岭、旱草坪等地名传说。
关键词:
地名
株洲市
传说
内容
一 梅城
很久以前,攸县县城只有一条小街,住着二百来户人家,小街的西北面有一条河,就是现在的攸河。河的两岸,街道两旁,栽满了梅树,一到冬季,梅花都开了,非常好看。那时,好多人特别是外地人,喜欢把攸县县城叫“梅城”。这些梅树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这里并有得梅花,有一年,一个姓梅的秀才进京赴任,随身带了一钵梅花经过攸县,在西门下搭船过河时,他的仆人不知怎么搞的,一失手,把梅秀才养着梅花的花钵打烂了。梅秀才见了,很是难过地说:“这么好的梅花,我辛辛苦苦养了很久,今天在这里打破了钵,如果把它丢了,岂不枉费了我的一番苦心!倒不如把它栽在这河边上,如果能活下来,也算我的心血没有白费。”于是,梅秀才就自己动手在河边上挖了个坑,把梅树栽好,又淋上水,才慢慢离去。
哪晓得,这梅树不仅活下来了,而且开了很多花,那花的香气飘得很远很远。当地人看了都感到很稀奇,因为这里以前从有看见过这种花,都以为这是过路仙人种下的花。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年复一年,花开花落,种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河边道旁,还是庭园院落,到处是梅树,每当隆冬腊月,梅花都开放了。
后来,梅秀才从京城下来考察民情,又来到攸县,看到这城内城外到处都是梅树,他高兴地对周围的人说:“这不就是一座梅花城吗!”于是“梅城”这个名字,又一传十,十传百,在当地人民中间传开了。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现在。
二 石峰古寺
位于株洲市北区的石峰山头下,有一垛残存的古寺墙,这就是石峰古寺的遗址。
石峰古寺的前身叫狗头庙,庙中供着一只狗头。大约在明末清初的一年春天,一个姓王的排客子(放木排的人)在江上放排,突然遇到一股产水(洪水),冲翻了几只船,也冲散了他的木排。他落水后死死的抱住一根大树,在江里头漂呀漂呀,漂到了石峰头下的回水湾里才爬上岸来,他出来时带了一只狗在排上,这只狗落水后也爬上了那根树。狗和他一起上了岸来。岸上杂草丛生,山上森林茂密,方围几里之内没有人家。他除了身上穿的湿衣服之外,就只有腰上别着一把防身用的斧头。天还在下着大雨,他又冷又饿,想先寻个地方避避雨,休息一下。于是带着狗爬上了半山腰,找到了一个几丈深的山洞,他就进到洞里住了下来。谁想到一躺下就发了大病,起不来了。他想,这一下完了,有在江里淹死,却会在这洞里饿死病死了。好在洞顶上的石头缝里滴下来的水可以喝。正当他等死的时候,带的那只狗嘴巴上叼着一只碗来到了他的身边,一看,竟是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他忙端起碗吃了起来。第二天,这只狗又叼回了满满的一碗饭来,他觉得奇怪,这荒山野岭,没有人家,这只狗又是从哪里叼来的饭呢?他想出去看看,找户人家,可浑身有力,站都站不起来,原来此时正值清明时节,有人带着供饭(敬神的饭)在山上挂坟扫墓。这只狗是经过训练的,它能懂得主人的意思,所以自己吃饱后又叼着饭回来给主人吃。后来被人发现了,他们跟踪追击,看见狗钻进了山洞,以为是只豺狗,不敢打它。从此人们就称这个狗洞为豺狗洞。
与王排客一起放排的伙计,落水后被人救起。他回到家时,告诉了王家的人,说王排客可能还活着,大概会在株洲这段江岸上。所以王家就派人在这一带寻找,终于在山洞里找到了他,把他接回家去。临走时,他换下了身上的衣服放在洞里,还有那把斧头,忘了带走。那只狗去寻斋饭没有回来,也没有带回去。
第二年,王排客又放排路过石峰山,他想起去年在这里落难,是狗给他找的饭吃,走时狗又没回来,就特意把排靠在湾里,又来到那个山洞,没有看见狗。他又仔细一找,突然发现一堆狗骨头。原来那只狗已经死了,身上的肉也烂完了,只有那个狗脑壳还在。为了纪念那只狗的救命之恩,他就在江边修了一座庙,把那个狗头供在庙里。当地人称狗头庙。
这石峰头原来是属湘潭县管辖,这里是三都四甲。三都的都司家里有个管事的,常为主子出谋划策,人们送了一个外号,叫狗头军师。他以为狗头庙对他是个讽刺,就把狗头庙改为义犬庙。有人认为义犬这个名字不雅,建议改为观音庙,可是狗头与观音又扯不到一块,后来人们根据石峰头这个地名,将狗头庙改为了石峰寺,大概在清朝末年,当地重修了一次庙,庙中的狗头不见了,重新塑了观音、关公和十八罗汉佛像供在石峰寺里。民国二十几年间,又由株洲民间艺人刘砚秋牵头,捐款重建石峰寺,扩大了面积。因为它是有来历的古庙,故改名叫“石峰古寺”,解放前朝香拜佛的络绎不绝。解放后作为民房分给人们居住。至今还可见到门上的“石峰古寺”及“造福莫大,垂声无穷”的字样。
三 太平桥
在如今龙头铺与明照交界处有座太平桥。咯座桥建于清朝咸丰二年,据说太平桥的名字还是洪秀全取的。
当时,桥建好后,还有取名,正逢洪秀全北上攻打南京,路过此地。他骑马立在桥上,看到桥下河水汹猛,长沙、湘潭两县一水相隔,百里平川,风景又好,就随口问一个送茶过路的伙头师傅:“此桥叫什么桥?”伙头师傅回答“桥才修起,还有定名”。洪秀全说:“我们是太平天国的军队,路过此地,去攻打南京,要使天下百姓共享太平,咯座桥,就取名太平桥!”洪秀全走后不久,桥边头忽然间长出两棵树,一大一小,正象龙头龙尾,头朝下游,尾朝上游,大树还长出长长的胡须。于是人们把桥边的地方叫做龙头铺。
四 光泉石刻
有一年,从六月到九月有下过一滴雨,禾苗干得快起火了。这时,岳飞带兵从江西来到茶陵,一路上,有看到一滴水的影子。将士们日夜行军,渴得喉咙冒烟。走到高陇光泉这地方,岳飞骑的高头大马突然一只脚踩进水田,嘶叫起来。岳飞跳下马,一看,只见马蹄踩的地方冒出一股凉丝丝的泉水。将士们喝足了泉水,一个个精神振奋。
这时,东边天空发白,快天亮了。岳飞感慨万分,随手从田里扯了一棵禾蔸,在田边的岩壁上写下了“光泉”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上午,这丘田里的主人发现干得开坼的禾田灌足了水,又惊又喜,请了有名的石匠把岳飞写在岩壁上的“光泉”二字精心刻好,还加刻了题款。直到如今,岩壁上刻的字还清清楚楚的呢!这个地方也就取名为“光泉”了。
五 湘山
到过酃县县城的人大概都看到过湘山宝塔,为什么会有湘山宝塔呢?这里有个神奇的传说。
湘山位于酃县城西约一华里,三面环水,古木参天。过去,山上有个寺,名叫“湘山寺”,寺内住着几个和尚。人们都说,湘山是酃县的风水山,古时候酃县有五子(神农天子、钟馗才子、罗浮孝子、孟姜女子、铁头太子),是搭帮这个风水宝地,近代有读书成名的,有当官发财的也是搭帮这个风水宝地,甚至风调雨顺、林茂粮丰、六畜兴旺也与湘山有关。所以,不管哪朝哪代人们都把湘山保护得好好的,只许上山游玩,不准砍柴杀茅。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座风水宝山竟会随水走动,一到傍晚,双江口拥上来的雾就把湘山遮住,湘山就悄悄地离开了酃县,顺着洣水下到湘江,又随湘江去到湘潭。山上的和尚们来了湘潭,上街的上街,看戏的看戏……玩个痛快后天亮以前又随湘山回到酃县,谁也不知道湘山晚上到了湘潭。原来这个秘密是湘山寺的和尚讲出来的。
酃县的百姓们生怕这个风水宝山到湘潭会忘记回来,于是在湘山顶上建造了一座九层宝塔,把湘山碇住,从此以后,湘山再也不会晚上出走了。
六 婆仙岭
婆仙岭是个风景特好的地方。山上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半山腰上有两口井,井水常年不干,清澈见底,传说这两口井原是在山脚下的,那它又是如何到山腰中来的呢? 婆仙岭上原来有一座又大又漂亮的庙。这庙有三门三进,每张门边有两个大天井,天井的水是专门洗东西用的,吃水就要由山脚下的两口井中担上来。山高、路远,小和尚一天累得要死也只担得三担水。
一天,一个过路神仙看见了,说要做好事,施法术帮助和尚把井移到山上来。神仙坐在饭甑里,要和尚不断火烧七天七夜,他还嘱咐说:“七天没到,不要揭开。”蒸了三天三晚后,和尚忍不住,将饭甑揭开了。神仙的法力还只到一半,于是,这两口井就有移得上山来,只移到半山腰中。
七 旱草坪
如今的株洲市人,有很多不晓得“旱草坪”这个地方。其实,它就是现在的株洲渔场。
先前,咯里紧靠湘江,地势又低,年年涨大水,农民总是有种无收。当地文人还作了记载:“每逢春夏,霪雨连绵,洪水逞凶,坪遭水淹,高低上下,寸草皆没,东西南北,片土无存。”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一到灾荒时节,只好牵儿带女,外出讨米逃荒。
传说有一年旱草坪又遭大水,家家房屋被淹,被窝用具被冲走,放眼一片白,到处是哭声。有天早晨,正是大水猛涨的时候,白茫茫的水面上忽然漂着一朵五彩荷花。一位老人撑了船去,用篙子插在一边作个记号,第二天早上,大水退了,荷花和篙子也不见了,不知荷花是开在何处。这时,一个地仙走过来说:“手捧龙山寺,脚踏茨菇寺,若是葬得中,代代出天子。”消息一传开,大家晓得旱草坪是块宝地,高兴得不得了,逃荒在外的人赶回来了,好多人把祖坟迁到坪中,都想葬中宝地,一时坪中坟茔四起,香烛不断。但是年复一年,坪里照样是遭水淹,一片好大的土地种不得五谷,只好听任荒草丛生,咯里的人真是有得想头了,就给这坪取了个名叫“旱(谐音“荒”)草坪”。
不过后来那地仙的话真是灵验了,解放后政府在那里建起了水闸,将旱草坪改造成了鱼塘,荒地真的变成了宝地,旱草坪的人安居乐业,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如今,家家盖起了楼房,户户有彩电冰箱。旱草坪的人讲:我们咯块宝地虽然有“代代出天子”,但咯些年真出了不少富翁呢。
八 大王冲的大王庙
株洲市近郊有一个叫做“大王冲”的地方,大王冲的“大王庙”特别多,每隔百十来米就有一个,咯是为什么呢? 相传那年元兵驻扎在这里,烧杀掳抢,无所不为。为了防止汉人起来造反,每十户派个元兵监视,十户只准用一把菜刀,谁家结婚,新媳妇要让他先睡三晚……人们对于元兵真是恨得要死,只想找机会造反。
这时有个人想了个办法,他做了很多月饼,每个月饼里面塞进一张字条:“八月十五杀元兵”分送给大家,八月十五晚上,大家一齐动手将元兵杀了。
杀掉元兵后,善良的人们又怕元兵日后到阴间报仇,便又为元兵建了庙,当时是十户一个元兵,所以十户就建有一个“大王庙”,一直遗留下来,因为这里的大王庙特别多,以后人们便把这块地方叫做“大王冲”。
九 火把冲
株洲市现在的果木园一带叫做“火把冲”。相传当年火把冲边的一条路是醴陵到长沙的要路,一天到晚做生意的,运货的,车马行人来往不断,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那年太平军打仗,因为没有地图,就在这条路上五里设一墩,十里设一铺作记号。如设在长沙到株洲、醴陵路上的新开铺、黑石铺、大托铺等都是那时设的。火把冲正好是一墩,太平军到此,用火把点燃墩上垒起的稻草做信号,然后顺手将火把一丢,烧燃了旁边的莲花山,连烧了七天七晚,以后,当地人就将这里叫“火把冲”,火把冲旁边的那座山叫“火烧莲花山”。
十 大胜岭
株洲市解放东街,过去叫“大胜岭”。何解叫做大胜岭呢? 原先咯块地方是座荒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来他又反清,在咯里跟清军打了一大仗,那真是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嘞,咯一战大获全胜,老百姓从此就把咯个地方叫做大胜岭。
吴三桂打哒大胜仗以后,抓了不少的清军俘虏,就押到大码头杀人祭江。大码头的头一块石板上还留下三个碗口大的血印。别的时候看不见,要落大雨,刚落的时候就去看,就真的看到三个血印,解放后,大码头的麻石阶梯又废嗄哒,咯块麻石也不晓得搞到那里去了。
十一 龙头铺 金盆岭
株洲市郊区有个龙头铺,龙头铺有条龙母河,沿河往南不远的田心村有座叫金盆岭的山,咯几个地方,都跟一个叫跃龙的伢子相关。
不晓得好久以前,龙头铺还是座大山。山底下住着母子俩,娘叫龙母,崽叫跃龙。
有一年夏天天大旱,地皮子开坼,田里的禾干得象笋壳。一天,跃龙带哒镰刀,翻山越岭,想割点青草喂牛,但是石头都晒枯了,哪里还有青草?寻了好久,寻得喉咙出火,脚板起泡,好不容易在一座山顶上找到了一蔸嫩青草。他想,找到一蔸是一蔸,也可以让牛应下急。哪晓得,青草割掉又长,割哒好久,还有割完。他喜饱哒,再一想,何不干脆挖回去栽到菜园里,牛再也不愁有得草呷。于是他用镰刀把青草周围的泥巴一点点耙开,就用手附蔸子一扯,只见草蔸子下面,露出个洞口来,洞口越来越大,洞里坐哒个白头发白眉毛的老婆婆,手里端哒个金光闪闪的盆子,盆子里装满清水,把跃龙惊得张开口发木。
老婆婆笑着说:“伢子,你把咯盆水倒得你家田里,禾苗就会得救,如果拿它站在你家后面的山顶上往下倒,天就会下大雨,万物都不会旱死了。”跃龙问:“真的啵?”老婆婆说:“当然是真的。不过,站在山顶上倒,倒得下大雨,你就会变成一块石头,埋在山坡上。” 跃龙一听老婆婆的话,先是被吓住哒,但一想到天下大旱,干死哒禾,父老乡亲都活不成,自己和老娘也有法活,还是把禾救活要紧,就对老婆婆说:“快些把金盆把我,我不怕变成石头。”老婆婆要他拿哒金盆快走,要是一过午时,盆里的水就会干,说着,老婆婆不见哒,洞也有得哒。
跃龙端起盆子,跑到他家后面的山顶上,把水往下一倒,顷刻间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清凉的雨水落起来。乡亲们喜得笑眯哒眼,对天磕头烧香,还以为是老天显灵哩。这时,跃龙看见老娘也在磕头,便喊起来:“娘,娘,是我找来哒水!”话音刚落,轰隆一声巨响,高山塌下,埋哒跃龙一大截,只露出一个脑壳,很快又变成哒一块象龙头一样的石头。龙母放肆哭放肆喊,跑到石头面前,死死抱住龙头不放。哭哒好久,眼泪水流成哒河。突然,乡亲们发现龙母也有看见哒,只见山前出现哒一条白浪翻滚的河流,浪中间还有一条龙带哒一条小龙朝岸上点头。
有哒河水,咯里再也不怕天旱哒。后来老百姓为哒纪念跃龙和龙母,就在山顶上砌哒一座庙,还把那块龙头石立在庙里。一个老石匠又造三块石碑,一块竖在庙前,上刻“龙头铺”三字,一块竖在河边,上刻“龙母河”三字,另一块竖在跃龙得到金盆的山上,上刻“金盆岭”三字。于是,跃龙的故事和咯三个地名一直流传下来。
十二 东富寺
大概是三百多年前的事了。
听老辈人讲,位于醴陵县城东南约二十多里的东富,当地财主豪绅倡头,为包公老爷修个寺庙,取名叫东富寺。修寺庙要钱、粮,财主豪绅拿着缘簿,家家户户派款出粮,有的只有下锅的米,也要交出来修庙,有得钱、粮的,就要派工。这样一来,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筹措了钱粮,寺庙动工了。花了几年的工夫,寺庙修得又大又好。上下一共五进,正殿前面还有个戏台。正殿里修了蛮多菩萨,泥塑身子,裱上金粉,光灿灿的。装饰也精致,雕梁画栋,好不宏伟气派。寺庙落成时,主事的人请来了一位蛮有名气的老秀才题字,在东富寺庙门匾上,老秀才将东富寺的富字写了个无点的“富”字后,便拂袖而去,后来有人问老秀才为啥富字少写一点,老秀才说:“东富这个地方,一点都不富哩。”确实当时的东富是山上有树木,田里有水放,十年九不收,百姓生活蛮苦。寺庙门匾做好后,人们就议论开了。不少人说日后有包老爷庇荫,百姓会富起来的。于是,夜间偷偷地请人在“富”字上面补上一点。第二天,站到远处一看,这点还是看不见。几天以后,补上的那一点,连近处也看不见了。大家惊疑了,有的说:“这是天意。我哩穷人命定哒,走遍天下还是八合米不满斗的,有搞场。”有个长者想了个主意,说:“大家齐心,堆山代点,富有出头呗。”大家答应了,于是,选择第五进后面一块地势高的平地上,不知用了多少人工,洒下多少汗水,在庙后平地移土堆山,补上这一点。山虽拔地而起,包老爷为民作不了主,百姓日子越过越苦,伸不起腰,抬不起头来。所以,东富寺逐渐地门庭冷落,香火不旺了。
十三 王仙镇
醴陵市东郊三十里左右的王仙镇,原名王乔乡,山多色秀,真是一个好地方。镇附近的山岭中,有一个著名的古洞,叫三仙洞,又叫三狮洞。相传好多年以前,隔三仙洞十几里的地方,有一对老年夫妻,婆老五十多岁才破身,生了个秋茄子(秋茄子:醴陵方言,老来得子的意思。),夫妻欢喜得不得了,给儿子取名王乔。这老年夫妻靠驾船打柴为生,勤扒苦挣稍有积蓄,尽力帮王乔读书。王乔生得聪明伶俐,十岁上下,便精通琴棋书画,特别是爱好下棋。一日,王乔驾一小船顺渌水而下,到现今双河口的地方靠岸,带上勾刀、绳索,直往河边山上走去。翻山越岭,来到三仙洞,忽然看见两位老者白发银须,仙风道骨,蹲在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上下棋,桌上摆着石碟,碟内放着白里透红的大桃子,王乔忙凑上前去观看。这二位老者是谁呢?他俩就是掌握仙家生死簿的南极仙翁和北极仙翁,在仙宫中闲来无事,就下凡间游乐玩耍,当见凡尘三狮挺立,动了好奇心,便按住云头,跳了下来,只见山下杜鹃花开,青苔附石,另有几个大洞,深不可测。于是干脆逗留几日,下棋赏景,好不自在。他们一边下棋,一边吃桃,左拼右杀,兴致勃勃,看得王乔屏声静气,忘记回家了。也不知过了好久,二仙才发现身边有个生人,便问他的姓名,王乔应答,并说喜欢下棋,二老正愁单调,不觉喜上眉梢,忙要王乔就位,王乔正是下棋的瘾来了,也不推辞就下起棋来,果然身手不凡,直杀得仙翁连连退却,乐得二仙翁拍手叫好,并赐他两颗桃子,一粒仙丹。王乔接过后也觉得腹中饥饿,几口就吃下一个桃子。奇怪呀!吃下不久,肚子饱饱的,人也轻松好多。哪晓得,桃子是仙桃,吞下一颗,已成半仙之体,再吃一颗,便已成仙了。扳指一算,七日七夜过去了,只得告别二仙翁。王乔顺原路回家,一路上,林深树密,世界大变样,心里很惊奇。走到河边,早已不见小船的踪影了。恰好有一渔翁在打鱼,忙上前拜问,渔翁说:“听老辈子讲,三千年前,这个树桩上系着一条船,早已烂掉了。”王乔失望地回去了,走到家里,房舍田园都变了样,家里的亲人都已去世,王乔痛哭流涕,一下又感腹中饥饿,王乔把桃子、仙丹一齐吞下,忽然,飘然上天了。后来有人做了一首诗:“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王乔乡便由此得名。据说,王乔烂船地方叫“烂船洲”,即现在的黄沙乡烂泥洲。
十四 桃源洞
从酃县城往东走八十里,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名叫桃源洞。凡是到过桃源洞的人都会发现,满山遍野的松杉翠竹,而桃树又有几蔸,那又怎么叫做桃源洞呢? 传说水口浆村有一姓孟的后生,到十都万姓表兄家做客,俩人一同去万阳山采药,在深山中迷了路,天快要黑了,还找不到回家的路,心里非常着急。后来在一条小溪边碰到两位老人,老公公胡子眉毛雪白,背一把锄头走在前头,老婆婆提一篮草药,跟在老公公后面。这个年轻人上前去向老人问路,两位老人要他到自己家里去歇宿。在老人的带领下,左转右转,绕过小水潭,走进一拱形石洞,刚一进洞就格外明亮,后来越走越光亮。再往前走,只见一大片桃树林,桃花盛开,一栋瓦房又高又大又堂皇。进门一看,房内摆设古色古香,雕梁画栋。老公公告诉两位年轻人,这个地方名叫桃源洞,自耕自食,与世无争。客人坐下后,老公公又喊出他长得如花似玉的八个闺女,端上好酒好菜,热情款待两位客人。一杯来一杯去,两位后生不觉就喝醉了,伏在桌上瞌睡着。等他们一觉醒来,只见太阳晒得全身发热,打开眼睛一看,原来两人睡在一块大石头上,房屋和老人全都无影无踪,但觉得肚子是饱饱的,摸摸嘴角一闻,确有酒气充鼻。两人感到奇怪,就跑步下山,向家里人和邻居诉说昨晚遇见的情景。乡亲们都说这两个年轻人有福气,遇到了神仙。于是,万孟表兄弟到桃源洞遇到仙人的事就传开了。后来据说有一些心雄胆壮的后生子也去桃源洞“碰仙人”,结果都扑了个空,只说到了半夜三更时在石洞里隐隐还能听到鸡鸣狗吠。还有人认为这块叫桃源洞的地方是块福地,于是有人陆续迁到这里落户。桃源洞这个地名就一直使用到现在。
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庚午年间,由万姓民众捐款兴建一“桃源仙寺”,并由廪生孟有章作记。现在仙寺已倒塌,但桃源洞的传说却流传至今。
十五 锡皮脑
酃县三河乡庙前村有个地名叫做“锡皮脑”的地方。
元朝末年,这里出了一个名叫段清远的人,自小就发奋读书,长大成人以后有勇有谋,文武双全。他看到元朝官府腐败,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便与弟弟段新远召集地方上一些年青力壮的人拿起刀枪支持朱元璋造反。
段清远非常勇敢,但是不幸于二十七岁那年就阵亡了,被官兵割走头颅。
到了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下令对征剿元军有功者,要一一查明功绩,论功行赏。在生的加官进爵;阵亡的除追封以外,还给亲属优厚的抚恤。段清远兄弟两人征剿都有功劳,段清远就被皇上追封为管军元帅,弟弟段新远也封为镇部将军。授封的那天,段新远当面跪奏皇上说:“官禄可以不要,只求找回哥哥段清远的头颅,以求全尸安葬。”明太祖听后,随即命令一小队人马在段清远作过战的地方到处寻找,找了三个月没有找到段清远的头颅,便上奏以黄金制成段清远的头颅,以达到全尸的目的。皇上准奏,命手下用黄金铸成段清远元帅的头,派人送到长沙郡。长沙郡主见有利可图,便偷偷将金头私吞,改作银头。银头到了州府,州府又打主意了,将银头锁进自己箱子,做一个铜头代替,铜头送到县衙,知县又吃冤枉,将铜头改为锡皮头。最后全尸下葬的便是锡皮脑壳。因此,当地民众把安葬段清远的坟墓称之为“锡皮脑”。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十六 三口龙
相传明初朱元璋“血洗湖南”时,发誓要让当地人绝种。一时间湖南境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们四处逃窜,然而都难逃脱官兵追杀。
一群幸存者逃入罗霄山脉一带,在逃命途中大部分被捉去杀害,仅剩三人逃入现在酃县尤溪乡的观音庵里躲藏起来,朱元璋的队伍刚追到门边,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便显圣救助,一只三尺三长的草鞋从庵里丢出,落在官兵面前,刚要进庵的官兵吓得魂不附体,天啊!草鞋都三尺三长,人该有多高多大?那个领头的兵士往庵内一看,满屋生辉,金光四射,屋内的观音大圣笑嘻嘻地朝他们走来,吓得他们连忙退兵。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叹了口气说:“既然天不灭湘,吾也无能……”于是命令部下不要追杀,收兵回朝。
官兵走后,三个幸存者就拜别观音庵,在山下找了一个安身之地。从此,观音庵山脚下的那个村落便叫“三口龙”。后来,由于这里比较安全,外地迁来不少人,都说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会消灾降福,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这样三口龙的人口就慢慢的多了起来,三口龙的名称也一直用到今天。
十七 烂竹冲 磨刀塘 龙袍洲 洗箭湖
攸县石羊塘乡与槚山乡的交界处,有个地方,两边是山,中间一条江,有三丈多宽,江水清亮清亮的。这江的两边各有一个码头。一次有个神仙路过这个地方,看了看说:“这两个码头自己长到合拢了,这个地方就会出皇帝。” 弄不清是咋咯时候,这江两边的码头果真长到合拢了。说来也巧,码头附近有个姓李的人家,夫妻二人年近六十没有一子。就在码头合拢的那天夜里生了一个男孩子,栏里的猪娘生了麒麟,牛生了象,菜园里一夜之间发了一园的竹笋。第二天早晨,一个道人带着一只狗来到这姓李的人家,看了看孩子说:“这孩子七天之内不能见生人。”说着把带来的狗提起放在李家的屋栋上,说完就不见了。李老娘六十得子,猪娘生麒麟,牛生象,菜园里发笋的事成了码礃的一大新鲜事。男女老少个个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李老娘的娘家屋里,她弟弟一听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动身来看。他来到李老娘家,看到一只狗睡到屋栋上,觉得这是不吉利的。姐姐屋里猪生麒麟,牛生了象,菜园发了笋,这是生了皇帝呢,不能让这只狗来污坏屋场,他就背起竹篙打狗,把狗从屋上赶下来。李老娘的哥哥莫把狗打下来就好,它是保护这个小皇帝不让朝庭晓得,他这一打就拐了场。狗从屋上下来后,麒麟开了眼睛,象也开了眼睛,麒麟叫了三声,象也叫了三声,孩子也哭了三声。
这一叫不要紧,震得皇帝的金銮殿摇了三摇,皇帝差一点从椅子上跌下来,他便问护朝道士是怎么一回事,护朝道士掐指一算,对皇帝说:“攸县码礃生了一个皇帝,有三日了,现在他还不管事,七天后,他就有兵士将相了,那时他就会带着兵马来造反,陛下务必在七日之内派人去杀了他,不然主上就坐不住天下了。”皇帝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马上派兵日夜赶路,走了两日,来到了码礃,兵马把李家屋场重重围住,喊声震天,把还在摇篮里的新皇帝惊醒了。新皇帝睁眼一看,晓得事情不妙,就喊:“兵马何在?”一时园里的竹笋节节都炸开了,每根竹子里都有一个将,每个节里都有一个兵、一匹马和兵器。但还少了两天时间的功夫,这些兵马将相从竹节里跳出来就死了,一园竹就是这样烂了(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烂竹冲,现在石羊塘乡境内)。
新皇帝看到兵马不行,就喊“快备马来”,李老娘屋里没有马,就把他放在一只木匠做工时用的三只脚的木马上,说来也巧,这新皇帝刚放上去,这木马就一跳一跳地走出来了。
老皇帝的兵马看到新皇帝骑着木马出来了,就跟着赶,将士们磨的磨刀(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磨刀塘,现石羊塘乡境内),打的打锣(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打锣坳,现大同桥乡境内)。
新皇帝因为骑的是三只脚的木马走得不快,在过一座桥时,新皇帝埋怨起妈妈来了:为咋咯不把自己放在四只脚的凳子上,要是放在风车上,还扇几下风,那就能飞起来(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骂娘桥,后改为马娘桥,现大同桥乡境内)。木马走老皇帝的兵马不赢,赶了一会,新皇帝的帽子掉下来了(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帽子岭,现大同桥乡境内)。皇帝的兵马越追越紧,新皇帝跑出了一身汗,他把身上穿的袍子脱下来甩在地上(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龙袍洲,现大同桥乡境内)。眼见皇帝的兵马快赶上来了,赶到一个河边,一只河鸭把新皇帝接过去了(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河鸭渡,现大同桥乡境内)。
老皇帝的兵马不一会也过了河,过河后用剑把新皇帝杀了,脑壳掉在地上(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脑头岭,现大同桥乡境内)。兵士把新皇帝杀了后,就在一个湖边洗剑回朝(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洗剑湖,现大同桥乡境内)。
兵马回朝后,老皇帝听说杀了新皇帝,这才松了口气。这时护朝道士对皇帝说:“新皇帝虽然杀了,但六十年轮转,六十年后码礃又会出皇帝。” 皇帝说:“何以见得?” 道士说:“码礃是个宝地,有个神仙断了,码头合拢就会出皇帝。六十年轮转一次,今年是甲子年,下个甲子年码礃又会出皇帝。” 皇帝说:“有咋咯办法能治呢?” 道士说:“这也不难,只要在码礃的两个码头中间埋一个童子鬼(童子鬼:迷信传说,刚出生不久就死了的小孩。),就不会再出皇帝了。” 老皇帝依照道士的说法,派人在码头中间埋了一个童子鬼,果然原来合拢了的码头马上就拉开了三丈多宽了,从那以后,码礃再也没有出皇帝了。
十八 昭陵 昭陵滩
昭陵是株洲县境沿湘江东岸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乡村集镇。早在公元200年前,就有很多居民集居在这里捕鱼、经商。
原有昭陵街房沿湘江东岸呈弧形,南起今泗洲站,北抵今乌鸦山,足有四公里之长,此街何时被毁,因何而毁,至今还是个“谜”。民间传说,是吴王北伐,夜下昭陵滩,把两端街房点燃作照明而毁于兵火。这个吴王是谁?有两说:一说是三国时的东吴孙权;一说是清初时的吴三桂。因他姓吴,故称他为“吴王”。但查有关省、县志,均无此记载。
但是,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倒有可能佐证:说是清太祖顺治皇帝有一女,嫁给吴三桂之子为妻,吴子在京都为驸马,顺治帝常和驸马下棋,一天两人正在下棋,眼见驸马之棋要输了,驸马无意中道了一句:“棋可输,江山不能输。”顺治帝听了,暗吃一惊,疑他有夺大清江山之意图,便密令将驸马杀害,帝之女见丈夫无端被父亲杀害,甚是不平,但又无处申冤,便写一书,藏在鞋底里,鞋底上还藏有绣花针,使其针尖向上,将鞋寄给吴三桂。吴将鞋试穿时,觉得有针刺脚,感到奇怪,于是将鞋拆开一看,有书信,视之,乃是儿子无端被顺治帝杀害之事,气得几乎要发狂。部下即献策借此反清,吴三桂欣然从之,便于衡州(今衡阳市)自立为周王,打起反清大旗,从衡州发兵,顺湘水下,北讨顺治帝,兵至株洲一带,与江西发来之清军,在白关铺开战,吴兵败退株洲,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并沿江而上在沧头岸(今雷打石)、三门等地屯兵。据《湘潭县志》记载,吴三桂沿湘江岸屯兵,确有其事。因此,昭陵街房毁于吴兵,似有几分可靠。但这里的吴王说是孙权,却无从稽考。
这个小小的乡村古老集镇,因何叫“昭陵”?至今还是个谜。有些名儒在著作中,也没有完全说清楚。如罗含在他所著的《湘中记》一书中这样说:“昭王南征不复,殁于此滩,因以为名。”其实并没有什么“昭王”殁于此,更无陵墓。而且对“陵”字也没有考证。滩上有祠,也非叫“昭王祠”,而是叫“伏波庙”。据考,“昭陵”先叫“昭灵”,此名原出五代十国时,马殷踞湖南尊伏波将军马援为先祖,便奏请唐王李升封马援为昭灵英杰王。并在马援所屯过兵的渌口、昭灵滩、武陵(今常德)、保靖(今邵阳原名昭陵)四处立“伏波祠”,并塑伏波像奉祀于祠中,故取“昭灵”之名。马援并未殁于湘江中之昭灵滩。据《常德县地名录》记载:汉光武帝十八年(公元42年)岭南(今越南)发生叛乱,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八千,南征交趾,交趾平复后,回到京都洛阳,越二年,马援复率军入湖南,驻军武陵,病死于武陵军中。因何误“陵”?据传是南宋乐雷发题诗(当时庙尚在)而误。后来,以讹传讹,便把“灵”写成“陵”了。街以滩名,这便是昭陵的由来。
十九 仙人桥
攸县漕泊乡三联村的七里江上,一座飞架南北、横跨两山、气势恢宏的天然拱型石桥,却来自天造地设、鬼斧神工。桥腾空150米之高,连引桥达200米之长。
这座桥南岸为高墩山,桥头堡坚如磐石;北岸为石礁山,青山峰巍然雄踞。两端各自伸出天然桥体,恰好于桥中凸凹相衔,合成一体。相传,两山之间,原本横卧着一道石墙,拦腰截断七里江,使七里江上游形成漕形湖泊,湖泊两岸万物得滋润,殷实富饶,而石墙下的江下游干旱缺水,民不聊生。有一天,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变成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先来到石墙下面的村庄乞讨。路遇一樵夫,将他带回家中,拿出卖柴的钱买回的炒豆子和半竹筒水,让他充饥、止渴,在送他上路时叹道:“家里清贫,无以相待,你还是到七里江上游两岸去乞讨吧!”铁拐李再来到石墙上边两岸村庄,果见富庶,他向一富翁讨饭吃,富翁却不睬;他讨水喝,只见富翁鄙夷地望了他一眼,指着水桶说:“自己去挑,喝饱了回来,给我带担水。”铁拐李大怒,跑到石墙下,用棍一捅,湖水便从捅穿的大窟隆中呼啸而出,使石墙下面的干旱村庄不再缺水。这穿孔的石墙,就变成了今日的“仙人桥”。
二十 沤田
僧慧勇姓谭,古茶陵州沤田人,幼出家,得佛氏旨。一日自方丈回,母见其羸,以鸡黍食之,勇弗逆也。既食,往前溪剖其腹,出肠而净之。人呼其溪曰净溪,以思大禅师在净福寺往依焉。后母丧,勇诵华严经薦之。有金甲神现而前曰:“闻君诵经,特来听受。”勇曰:“母今安在?”神曰:“已生天矣。”勇曰:“汝有何能?”神曰:“唯师所命。”勇曰:“寺前滩声聒耳,如何?”神曰:“甚易。”回头喝之,滩下五里。
(清同治九年《茶陵州志》)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