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方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21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方传说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38
页码: 193-230
摘要: 本章讲述了山川、地名、茶陵铁犀的地方传说。
关键词: 地方 株洲市 传说

内容

第一节 山川传说
  一 仙女岭
  蝶屏乡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高山,叫做仙女岭。
  传说盛唐时候,岭下住着一个勤快聪明的看牛伢子。他爷死得早,母子全靠帮财主放牛过生活。一天他对娘说:“我要上学读书,将来好考状元,你老人家也可以过松快日子。”娘哀声叹气地对伢子说:“儿啊,我们连口都糊不上,哪里有钱读书啰。”有钱上学,他就随身带上一本破烂的诗书,边放牛,边发狠读起书来,经常是只顾读书,忘记了身边的牛群,差不多天天挨东家的鞭子拳头。娘心痛儿子,就把他的书悄悄藏起来。
  一天,看牛伢子赶着条牯牛,背着杄担,不知不觉到了半山腰。他把牯牛拴在一棵大树下就睡在一块石板上闭目背起书来。太阳慢慢落山哒,麻雀也归窝哒,他突然记起拴在树上的那头牯牛,慌忙来到树前,只见一截绳留在树上,牛却绊断了绳子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看牛伢子发起木来,咯怎么得了? 天黑了,但是还不见牛的踪影。身上被刺划破了,到处都听得豺狗嗥叫,他忘了这些,只晓得拼命找牛,不觉来到山顶上。忽然一阵狂风刮起来,他只觉天昏地暗,便倒在一棵树下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好久,看牛伢子觉得脑壳蒙蒙糊糊。只见天蓝得象水晶,地上的花象天上掉下来的星子,树下站着一位身穿白罗裙,美貌得象天仙一样的姑娘。姑娘笑着说:“牧童看你咯样子,心里象有烦恼的事。”看牛伢子说:“我的牛不见了,东家晓得了,我会活不了命,我活不了,老娘也活不了呀!”说着哭了起来。
  姑娘说:“牧童不必烦恼。”她便指着山坳那边说:“那头牛我已帮你拴好了,那里还有捆柴,你快快回去,免得你老母急坏。”接着姑娘又从怀里拿出三本书说:“我知道你勤劳好学。咯几本书我就送给你,记住,只要你发狠读书,三年后,你一定会金榜题名,以后你若有难事,尽管到咯里来找我。”话音刚落,姑娘罗裙飘起,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看牛伢子捧着几本书,牵着牛背着柴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老娘见儿子咯样晚才回来,便问他缘由,他把刚才遇到仙女的事如实告诉了老娘。老娘一听,连忙作揖,说:“谢天女大恩。” 从此,看牛伢子每天牵着牛来到咯座山上放牛。说来也怪,顽皮牛牯子吃饱了自己回家。更奇怪的是,他读书再也不觉得辛苦了。
  三年后,看牛伢子进京赶考,果然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他感激那位仙女,就捐钱在山上修建了一座仙女庙。于是四乡八里的百姓慕名而来,到仙女庙烧香,以求仙女的神灵保佑。从此,仙女岭上热闹起来,庙里香火不绝。
  看牛伢子当了官,免不了每年都要到庙里祭拜。并且亲手挥毫,在庙里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重登仙女岭,遥望仙女还。不知何岁月,仙女返人间。”他做官后为百姓做了好多好事。于是,在仙女庙旁,百姓捐钱起了一座文昌阁至今还留在仙女岭上。
  二 钨砂山
  茶陵跟莲花交界的地方,有座邓阜山。很早以前,邓阜山脚下住着两兄弟。哥哥叫随应,是个有主见的人;弟弟叫随也,为人忠厚。父母死后,兄弟相依为命,勤劳度日。自从随应讨了堂客后,就不同了。堂客要他往东,他就不敢走西。真是随喊随应。
  堂客李氏见弟弟随也一餐呷几大碗饭,很不高兴,想方设法把弟弟分出去。一端上碗,她就板面孔,鼓眼睛,指鸡骂狗。随应很难过,但有办法,只好和弟弟商量分家。
  随也分了两间房子,因为有讨亲成家,显得蛮宽敞。李氏日夜想法,打弟弟的主意,霸占房子。一天,李氏支走丈夫,便在房里“哎哟哎哟”地叫喊,随也以为她得了急病,忙进屋问:“嫂子,你怎么啦?”李氏假装呻吟,哼哼呀呀:“哎哟,一身痛得要死,怕是发痧呀!”随也一听,连忙去喊哥哥,李氏哼得更响了,象断了筋骨一样:“哎哟,我要死啦,快给我推拿推拿呀!”随也是个实心人,真的走回来,准备帮嫂嫂推拿。就在这时,李氏突然撕破衣服,披头散发,大哭大骂,说随也调戏她。
  随应闻声进来,顺手打了弟弟两个耳光。随也有理说不清,一气之下离开家,走进深山老林,搭个茅棚安身。天天从早到晚,开荒种地,总算有饿死。
  一天,随也在山洞旁挖土开荒,突然飞来一只美丽的野鸡,对他说:“人道随也真随也,你的心田好,我送给你两根羽毛,你只要捧着羽毛,对着洞口说:‘野鸡野鸡你真好,金银铜铁我不要,流点钨砂就行了。,洞里就会流出钨砂。不想要了,就收起羽毛。”说罢,送给他两根紫红色的羽毛就飞走了。
  随也捧着羽毛试了试,钨砂果然从洞口流出来了。他高高兴兴地挑钨砂回家,换了很多钱。
  随应和李氏听说随也富了,好眼红呀。后来,他们花言巧语,哄老实厚道的弟弟讲出了实话,还借了羽毛,两人一道去洞口。刚到洞口,便念念有词,钨砂从洞口流出来。两人高兴得要命,拼命地念呀念呀,钨砂越出越多,越出越快,象山洪一样涌过来,把随应夫妇冲到山沟里,被钨砂埋住了。钨砂越堆越多,堆成了一座山。这就是现在的邓阜山,人们又叫做钨砂山。现在,这里是湘东钨矿,成千上万的工人,采了几十年。
  三 三刀石
  很久很久以前,醴陵西乡龙洞坳有个深不见底的岩洞,里面潜藏着一条修炼了九百年的蛟龙。它要到洞庭湖去与洞庭君平分水域,便趁一个大雷大雨的夜晚,窜出洞来,沿着小港下了渌江。
  它知道,据有八百里湖面的洞庭君是不会轻易让出一半水域给它的。于是,它决定要在醴陵用九天时间,备足水量,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捣洞庭。修炼了九百年的蛟龙,当然是有点本事的。只一日一夜功夫,渌江两岸便一片汪洋,大水卷走很多房屋、庄稼、牲口。不少人还葬身鱼腹,弄得醴陵哀鸿遍野,哭声震天! 刚在江西洪州斩了两条恶蛟的许真君听到醴陵也出了蛟龙,便腾云驾雾来到醴陵。他见洪水满天的惨状,立即拔出宝剑去寻找蛟龙。可宝剑坏了,于是,许真君一边催促百姓迅速上山避难,一边找了三位技术高明的铁匠,在现在醴陵四中左侧的狮子坡岭上建高炉铸剑。
  百姓见许真君来斩蛟,奔走相告,纷纷献料出力,只一日功夫便建好高炉,升火熔铁了,经过七日七夜的熔炼,剑铸出来了。许真君要试试剑锋如何,便在狮子坡下的一块坚石上连劈三剑。只见他每劈一剑下去,坚石上便火光迸射留下一个很深的口子。许真君十分满意,便握剑下水去寻找蛟龙。
  这时,是蛟龙下到渌江的第十天,它已储足水量,渌江的洪水更已是波浪滔天了。百姓在高山上见许真君握剑下水,都敲锣放铳,呐喊助威。
  蛟龙正要发动水势,直袭洞庭,见许真君握剑来斩它,便使出全身解数,拼命搏斗。斗了五十个回合,蛟龙自知不是真君的对手,便往下一沉,往湘江逃去,真君紧追不放。洞庭君得知这个讯息,便在湘江口设阵阻挡,真君终于把这条恶蛟龙斩死在昭潭。
  捷报传来,醴陵万众欢腾,便把真君试剑的地方好好保留下来,即现在的“三刀石”。
  四 三仙洞
  醴陵王仙镇的三仙洞,有个光洞,有个黑洞。光洞宽敞,可容纳几百人。黑洞又黑又深,长约几里路。黑洞中间有个窝形凹凹,春夏潮湿多水,秋冬干涸见底,活象个环形的戏场。这三个洞究竟怎么来的呢?原来,就在南极仙翁,北极仙翁和王乔来这里下棋之前,早已有三位神仙来这里显过本事。
  相传很古的时候,从好远好远的地方来了三位神仙。三仙个个胡须垂地,满面红光,举止神态,真是仙身道体,好不潇洒。王仙镇这个地方,原本是一块大垅塅,人烟稠密,每逢墟场,做买卖,人来人往,一派繁华景象。三位仙人心血来潮,忽然想起在这里显显本事。第一个仙人说:“我们来显显本事吧!”另外两个仙人立即附和。于是,只见他飞起一脚,朝地下踢去,地下即刻出现一个黑古隆冬的洞,洞中泥石翻滚,横竖交错,震天动地,地面上隆起一个山头。另一仙人见状,不甘示弱,一拳送去,山头上立即也出现一个大洞,石块横飞,吓得周围百姓纷纷避让。末一位仙人见光黑两洞已全,他灵机一动,钻入黑洞,顺势一屁股,坐出一个大凹来。三位仙人见山洞已成,不禁哈哈大笑,扬起拂帚,欣然而去。三仙洞由此而得名。
  五 洣江
  很早很早以前,茶陵没有河流,也没有湖。
  这年,茶陵天大旱,田垅里象着了火。老百姓离乡背井,逃荒去了。
  有一天,观音菩萨到王母娘娘那里去赴蟠桃宴,走到茶陵云阳山时,天已晚了,就住在云阳山。天好热好热的,她派金童去挑水来洗澡。可是,等到第二天早晨,金童还有挑水回来。观音便问玉女:“金童怎么还不挑水来?”玉女说:“茶陵有得水,要到酃县去挑呀!”观音觉得奇怪。这么大的一个县怎么能有得水?她登上云阳山的紫微峰四方观看,果然看不到一条河,一个湖,禾苗都干死了。这时,金童挑水来了,正在山下急急忙忙走着,观音用手一指,金童肩上的扁担断成两截,水倒了,流成了一条河,环绕茶陵城,这就是洣江。两只桶变成两座山,一座是旗山,一座是老虎山,两座山隔江相对。
  六 酒埠江
  酒洞仙子的神酒磨 在很久很久以前,广寒山(在黄丰桥乡境内)有一个后生仔,他的父母在酒坊主家里做事,还欠了一身的债,后来被酒坊主逼债逼死了,留下他一个人,为了偿还父母留下的那还不清的债务,他从小就在酒坊主家里搞很重很重的劳动,每日天不亮就起床,担着酒四乡八村地吆喝着为酒坊主卖酒。人们都喊他为“酒崽”。
  有一天,酒崽因为连日劳累,加上受了风寒,就病倒了。狠心的酒坊主仍旧鸡刚啼就把酒崽喊起去卖酒。酒崽有办法,只得硬撑着起了床,担着酒出门。天又有亮,山路又陡又滑,酒崽爬上广寒山的山顶上,早已冷汗淋淋,上气不接下气。他刚想放下担子歇歇气,脚下一滑,眼前一黑,便摔倒在地上不晓得人事了。
  也不晓得过了好久,酒崽从昏迷中醒来。他一吸气,只觉酒香扑鼻,急忙睁开眼睛一看,原来自己到了一座山洞里,正躺在一张石床上,他觉得很奇怪,搞不清自己是怎么到这洞中来的。忽然,他耳边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大哥,你终于醒了!”酒崽大吃一惊,急忙回头一看,身后站着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便问:“咯是咋咯地方?你是咋咯人?” 姑娘笑着告诉酒崽,这里叫仙酒洞,她叫酒洞仙子,在山路上救下了酒崽。
  酒崽一听,从石床上滚下来,纳头便拜:“多谢大姐救命的恩情,今后我一定报答你!” “哎呀,不敢当!”酒洞仙子扶起酒崽后,用手向后一指:“你看,那是咋咯?” 酒崽回头一望,只见洞顶一束水柱落下,正好落到下面的一个石磨里,酒香也正是从那里飘来的。酒洞仙子把酒崽拉到石磨前又说道:“这是一座神酒磨,你只要连念九遍‘酒洞仙子’,这磨就会磨出上好的酒来。记住,不要告诉别人!后会有期。”说完,姑娘便不见了。酒崽非常惊奇,半信半疑地连叫了九遍“酒洞仙子”,这下,怪事出现了,掉到石磨里的水全变成了酒,尝一口,香得很,酒崽喜得不得了。
  从此,酒崽天天到洞中担酒卖,赚了钱,还清了酒坊主的债,再也不为酒坊主做事啦。他还把每日卖酒赚的一部分钱,分送给穷苦人解危救难,人们都很尊敬他。
  不知怎么的,这件事被酒坊主发现了。一天,酒坊主偷偷跟在酒崽后面,钻进了山洞,躲在一边偷看,只见酒崽连喊九遍“酒洞仙子”,便把水变成了酒,不由得连连称奇。他想,要是把这个石磨归我,那财宝就会滚滚而来。想到这里,一个毒恶的主意来了,他捡起一块锋利的石头,对准正在装酒的酒崽的后脑壳砸了一下,酒崽连哼都有哼一声便倒了。酒坊主连连地叫着“酒洞仙子”、“酒洞仙子”,这一叫,洞里的四周出现了千百只石磨,流着喷香的酒,这些酒把酒坊主围在当中。这下可不得了,洞里酒花四溅,酒坊主连眼睛都睁不开,吓得在洞中乱喊乱叫,特别奇怪的是,那些石磨越转越快,酒也越来越多,不一会,这个大洞成了一片“酒海”,酒坊主在“酒浪”中挣扎了几下,便沉到底下去了,随着酒漂到洞外,冲走了。
  这时,酒崽的尸体也浮在酒上面,流出洞外。猛然间,酒洞仙子出现在洞外,她连忙托起酒崽,升到半天云中。据说,酒崽被酒洞仙子带到另一个地方去了,结成了夫妇,过上了好生活,并主管天下的酿酒业,人们称他们为酒洞二仙。
  仙酒洞的那些石磨也就是这样不停地磨呀,磨呀,日日磨,月月磨,据说,现在还在不停地磨哩。久而久之,磨出的酒汇成了一条小河流到了山外,河里尽是醇香的美酒,河两岸的穷苦百姓都担上河里的酒做起酒生意来了,过上了有吃有穿的好日子。于是,人们便把这条河叫做酒江,以后改为酒埠江。好多人都说,现在用酒埠江里的水酿酒比用其它的水酿的酒要香一些,甜一些呢!
   酒埠江与吕洞宾 相传很久以前,神仙吕洞宾,腰佩青锋剑,背挂酒葫芦,脚踏祥云,来到现在的酒埠江上空,他放眼一望,只见青山秀水,鸟语花香,真似一个仙境。看着看着,心里乐滋滋的,便降下云头,坐在江边,打开酒葫芦,饮起酒来。不知不觉便醉倒在柳树下,剩酒渗入江中,江水变成了酒。
  不知过了多久,有一个贫苦老翁,带着孙女来这江中捕鱼。正是盛夏正午,太阳火辣辣的,烤得老翁热汗淋淋,唇焦舌干,便俯身江面,咕噜噜地喝起水来。奇怪!滚滚奔流的一江清水都是香喷喷的米酒。老翁以为是梦,急喊孙女来试一试,孙女也喝得醉醺醺的。老翁喜欢得不得了,从此,丢下鱼网,爷孙俩做起酒生意来了。于是,一船船香喷喷的米酒,运到了湘潭、长沙…… 俗语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爷孙严守秘密,终究还是让别人发觉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都来这里装酒,先来的人干脆来这里定居,开起酒铺来。江两岸百十户人家都是酒铺,酒铺江(后改为酒埠江)这个地名就这样传开了。
  谁知好景不长,酒埠江出酒的消息,传到了县官耳里,县官先是不信,后来坐着八人大轿,亲自到酒埠江查看,传闻果然是真的。县官想出一个恶毒的主意,回到县衙,写出了一道文告,派衙役四处张贴。文告上写道:“皇家江河属皇家所有,酒埠江的酒,是天上赐给当今天子的玉液,黎民百姓不得擅自掬取,船只一律要为皇家运酒。两岸酒铺一律要缴纳赋税。如有刁民不从,以违抗圣命论处。” 一张文告下来,断送了酒埠江人的生计,许多人又无衣无食。而县官却连升三级,白花花的银子,就象酒埠江的河水,哗啦啦流进了皇家的仓库,流进了县官的腰包。
  有一天,吕洞宾重游故地,他降落云头,来到一家酒铺喝酒,听了人们的诉说,心中十分恼火,想不到由于自己当年一时的疏忽,造成了那么大的动乱。养活了酒埠江的贫苦人,倒是遂了仙家的心愿,只是太便宜了那些贪官污吏,一气之下他跑到江边,摘下背上的酒葫芦,在江中装了满满的一葫芦酒,径自走了。从此,这条江里再也没有酒了。
  擂钵井 离酒埠江镇不远的社田村,有一口小井,坐落在坚硬的山石中,井口滚圆,形状象只擂钵,大家叫它擂钵井。擂钵井水量不过一小桶,长年累月不增不减,不管是连续几个月的干旱,还是长时期的大雨,擂钵井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水位。井水冬暖夏凉,清甜可口。
  传说,酒埠江没有酒了以后,人们迁往新田,只有一位孤寡婆婆,因年老体弱不能开荒,便迁居到了社田的路边,靠织草鞋营生,日子十分清苦。一天,她弄了一撮米,拌些蔬菜,煮了一碗稀粥,正准备吃时,来了一个衣衫破烂、面容憔悴、癞头跛脚、疯疯癫癫的挑木炭的老人向她讨吃。老婆婆放下嘴边的稀粥,打不定主意。挑木炭的老人见老婆婆面有难色,回身就走,老婆婆却叫住了他,双手送上了嘴边的稀粥。挑炭老人说:“你也是贫苦人,我吃了,你咋咯办?”老婆婆说:“家贫不算贫,路贫贫死人,你在路途我在家,我自有办法。”老汉听了便不再客气,喝了个碗底朝天,也不道谢,用手指了指那口擂钵井,说声“后会有期”,便走开了。
  这天傍晚,老婆婆去井边提水,只觉得酒气熏人,好生奇怪。她喝了一口,喷香清甜,却原来是难得的好酒,她心里好不欢喜,从此,便做起酒生意来了。擂钵井里的酒总是提不尽,来买酒的人成群结队,老婆婆家当越挣越大,黄金白银越积越多,成了一个大富婆。于是,请管家,买丫环,造花园,放高利贷。正如俗话说:“穷得富不得,富得纳不得。”老婆婆瘦得象苦瓜的面皮,经常搽粉抹胭脂,看见穷人,屁股一扭,捂着鼻子,说是臭气难闻,喊“滚开”。只是有一件事,她还是很不称心,天天卖酒却没有糟,间常有人来买糟喂猪,她却无可奈何。
  一眨眼,过了几年。一天,挑木炭的人又来了,他还是原来的那副样子。这一次,他并不讨吃,只是问老太婆:“这几年生意好不好?”老太婆回答说:“好是好,只是没有糟。”她等待着老头再用手一指,心想,连糟都指出来了,那就太好了。
  挑炭老人一阵冷笑,他看穿了这个老太婆财迷心窍,贪心不足,便作歌唱道:“天高地高,人心更高。冷水当酒,还说无糟。”唱罢,招招手,一朵祥云降了下来,老头踏了上去,直向远方飘去。
  从这以后,擂钵井再也不出酒了,老婆婆又穷得象当年一样,在路边织草鞋营生。挑炭老头是谁,人们猜测是吕洞宾,又说是铁拐李。
  七 皇雩泉
  有一年,茶陵天大旱,塘圳底都干得开了坼。一天,肖禅和骑着仙鹅来到秩堂、火田一带察看旱象。肖禅和是什么人呢?据说他本是衙门里的催粮官,一只仙鹅点破了他,他便在茶陵的灵岩古寺出家,后来就成了仙,经常骑着仙鹅四处云游。走到大田一看,确是旱得可怕,走到这里,象进了油锅。肖禅和想为这里帮帮忙,化水救禾,便去试试这里的人心田好不好。于是,向一个村妇讨水喝。村妇说“开水有烧!”“有开水,冷水也要得。”村妇没好气地说:“冷水难得挑!”肖禅和觉得这村妇可恶,一气之下,用禅杖往地下一捅,水全都漏到地下,流到十里外的一个小村子冒出来,汇成了一个泉水潭。这地方如今叫“氽水坑”。大田因此泉水流失,只得把大田改成小丘田,灌溉方便一些。这里的地名也改成小田啦。
  肖禅和从大田来到东坑的皇雩山下,向一个姓谢的老大娘讨水喝,谢老大娘很贤惠,见缸底剩下的水不干净,赶到两里外挑来泉水,肖禅和喝了泉水,又讨茶喝,谢大娘又连忙烧茶。肖禅和感激不尽,问大娘要富贵还是要长寿。大娘说:“这是大旱年成,田里颗粒无收,只求有水灌田,就是万福!”肖禅和说:“好,你拿七只碗来!”说着,走到屋侧的岩石下,用禅杖捅了七个小洞,要大娘用碗盖住这些小洞。临走时,再三叮嘱大娘,不到七天千万不能动。七天之后才能揭开。
  三天后,大娘的老伴带来三个客人,呷饭碗少了。大娘把肖禅和凿洞引水的事告诉了老伴,老伴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到岩下去取碗。大娘忙追去阻拦,可惜晚走了一步,老伴已揭开了四只碗。大娘仔细一看,四个小洞里果然有一线泉水,只是时间未到,泉水很小很小。老伴这时也后悔极了。七天后,他们把三只碗一揭开,三股泉水迸涌出来,汇成一条溪流。从此,山下再不愁天旱了。人们还在这里盖了一座鹅仙庙,朝拜的人很多,香火很旺。
  据说南宋乾道年间,宋孝宗到驸马谭斗南家去,经过这里时,有下轿朝拜,顿时电闪雷鸣,大风大雨,飞沙走石,把轿顶掀到几丈远的地方。宋孝宗无可奈何,只好下轿朝拜,才雨停风息。于是,宋孝宗降旨扩建庙宇,亲笔书写“皇雩仙”的匾额。
  如今,这里修筑了东坑水库,蓄起了这股水,灌田两万多亩。这里,真正是旱涝保收了。
  八 白兔潭
  据说天上有两个小仙,一男一女。二人相亲相爱,如胶似漆。但被其它小仙发现,向玉皇告了一状,玉皇大怒,把他们打下人间,点化为一对玉兔。这对玉兔跑到了醴陵东乡牛山,见有一棵大樟树,腰合五围,荫蔽两亩。树下有一洞穴,她们就在洞里住了下来。他们到了人间,如同鸟雀出笼,自由得很呀!他俩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十分恩爱。一日王母娘娘在瑶池大摆筵席庆贺生日,太白金星讲情,把母兔召回天庭为王母娘娘侍宴,哪晓得母兔不慎失手打碎了玉壶,王母大发脾气,将母兔关进天牢。
  公兔自母兔离开身边,日盼夜盼,不见归来,悲痛已极,肝胆俱烈,在洞中哀号乱滚,洞穴越滚越大越滚越深,最后,他带着绝望的心情,变成了一只石兔长眠在洞穴里。漾水中的鲤鱼王因与这对玉兔感情很深,乘风雨的夜晚把这事告诉了天牢中的母兔。母兔闻讯后,啼哭不止,泪水滴滴洒向樟树,顺着树干流入洞穴,渐渐把石兔淹没了。后来,竟成了一只深潭。不幸,此事又被王母娘娘知道了,更加震怒,下旨将传信的鲤鱼王点化成一座山。后叫鲤鱼山,离潭数里,可望不可及了。
  多少年来,因潭深莫测,谁也不敢下深潭探个究竟。乙未年大干旱,潭水陡缩,有个氽师潜入潭底,发现里面有一石兔,白玉色,高数尺,并有一大鲤鱼在旁回游,从此,这个潭叫白兔潭,一直流传至今。
  九 珍珠潭
  株洲与衡山之间的湘江河上,有个景致蛮好的地方,咯里水明如镜,一眼见底,它叫珍珠潭。
  相传,在衡州府的东大街,有一个兄弟当铺。当铺里虽然伙计众多,但都是平庸之辈,货不识好歹,物不辨高低,因此,当铺生意平淡,兄弟一商量,决定出高价请一位有学识的先生来铺里帮忙。告示一出,从株洲来了个汉口先生。此人一来,生意果然好转起来。
  一天,铺里来了位秀士,手捧一对珍珠玛瑙,说是为上京赴试,要当一千两银子。伙计们瞪哒眼睛直吐舌头,哪有咯贵的东西?都不敢应承。此时,先生走过来接过宝贝一看,把玛瑙退给秀士,胸有成竹地说:“你只要银千两,有这颗珍珠就行了。”当即收下珍珠,付给了那位秀士一千两银子。哪晓得伙计们不服,背地向两个老板说长道短,骂先生败家丧门,兄弟一想,恐怕也是,便将先生辞退了,先生晓得在咯当铺里也只是糟踏学问,就用平时积攒的一千两银子兑回珍珠,登舟顺流向北,离开了衡州。
  一路顺风顺水,很快过了南岳,来到现在的珍珠潭。他见这里水明如镜,岸上风光极好,就舍舟登陆,留连数日。临别时,他望着深潭中一眼见底的碧水,叹惜世人之心不如水潭清澈,狠心一下,从怀中取出珍珠,丢进了深潭。
  过了三年,那位典当珍珠的秀士赴考得中,当上了两湖巡按。这天,乘官船威威武武来到衡州,找到了兄弟当铺,赎取珍珠。兄弟俩吓坏哒胆,连夜赶往株洲寻找先生,哪晓得先生当年看破世尘,离开株洲回汉口隐居去哒。兄弟日夜兼程,到汉口访了数日,才找到先生。先生说:“既然众人不识此宝,还留它在世上做什么?我已将它丢入湘江深潭之中。”兄弟一听,连脚都站不稳哒,对先生面前一跪,死命哭求:“官府索取,非同小可,有当有赎,自古已定,如今拿不出当物,会呷官司的。”先生可怜他们,答应同往湘江深潭去取珍珠。巡按得信,如约前来,到了潭边,先生向巡按要了玛瑙,念起“好宝好宝,孽缘未了,成双成对,物归原老。”将玛瑙丢入潭中。说来也怪,那沉落三年的珍珠,忽然拱出潭底,与玛瑙连成雌雄一对,双双浮出水面。先生将网兜网上,双手捧还原主。众人惊叹未定,先生已飞身上岸,回汉口去了。从此,这里就叫珍珠潭哒。
  数年之后,下游驶来一条大船,船上载着一具大红棺木,原来先生隐居汉口后,念念不忘珍珠潭,吩咐死后要葬于潭边。亲朋戚友照嘱咐,将先生葬在了珍珠潭。据说如今那里还见得到先生的坟冢呐。
  第二节 地名传说
  一 梅城
  很久以前,攸县县城只有一条小街,住着二百来户人家,小街的西北面有一条河,就是现在的攸河。河的两岸,街道两旁,栽满了梅树,一到冬季,梅花都开了,非常好看。那时,好多人特别是外地人,喜欢把攸县县城叫“梅城”。这些梅树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这里并有得梅花,有一年,一个姓梅的秀才进京赴任,随身带了一钵梅花经过攸县,在西门下搭船过河时,他的仆人不知怎么搞的,一失手,把梅秀才养着梅花的花钵打烂了。梅秀才见了,很是难过地说:“这么好的梅花,我辛辛苦苦养了很久,今天在这里打破了钵,如果把它丢了,岂不枉费了我的一番苦心!倒不如把它栽在这河边上,如果能活下来,也算我的心血没有白费。”于是,梅秀才就自己动手在河边上挖了个坑,把梅树栽好,又淋上水,才慢慢离去。
  哪晓得,这梅树不仅活下来了,而且开了很多花,那花的香气飘得很远很远。当地人看了都感到很稀奇,因为这里以前从有看见过这种花,都以为这是过路仙人种下的花。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年复一年,花开花落,种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河边道旁,还是庭园院落,到处是梅树,每当隆冬腊月,梅花都开放了。
  后来,梅秀才从京城下来考察民情,又来到攸县,看到这城内城外到处都是梅树,他高兴地对周围的人说:“这不就是一座梅花城吗!”于是“梅城”这个名字,又一传十,十传百,在当地人民中间传开了。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现在。
  二 石峰古寺
  位于株洲市北区的石峰山头下,有一垛残存的古寺墙,这就是石峰古寺的遗址。
  石峰古寺的前身叫狗头庙,庙中供着一只狗头。大约在明末清初的一年春天,一个姓王的排客子(放木排的人)在江上放排,突然遇到一股产水(洪水),冲翻了几只船,也冲散了他的木排。他落水后死死的抱住一根大树,在江里头漂呀漂呀,漂到了石峰头下的回水湾里才爬上岸来,他出来时带了一只狗在排上,这只狗落水后也爬上了那根树。狗和他一起上了岸来。岸上杂草丛生,山上森林茂密,方围几里之内没有人家。他除了身上穿的湿衣服之外,就只有腰上别着一把防身用的斧头。天还在下着大雨,他又冷又饿,想先寻个地方避避雨,休息一下。于是带着狗爬上了半山腰,找到了一个几丈深的山洞,他就进到洞里住了下来。谁想到一躺下就发了大病,起不来了。他想,这一下完了,有在江里淹死,却会在这洞里饿死病死了。好在洞顶上的石头缝里滴下来的水可以喝。正当他等死的时候,带的那只狗嘴巴上叼着一只碗来到了他的身边,一看,竟是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他忙端起碗吃了起来。第二天,这只狗又叼回了满满的一碗饭来,他觉得奇怪,这荒山野岭,没有人家,这只狗又是从哪里叼来的饭呢?他想出去看看,找户人家,可浑身有力,站都站不起来,原来此时正值清明时节,有人带着供饭(敬神的饭)在山上挂坟扫墓。这只狗是经过训练的,它能懂得主人的意思,所以自己吃饱后又叼着饭回来给主人吃。后来被人发现了,他们跟踪追击,看见狗钻进了山洞,以为是只豺狗,不敢打它。从此人们就称这个狗洞为豺狗洞。
  与王排客一起放排的伙计,落水后被人救起。他回到家时,告诉了王家的人,说王排客可能还活着,大概会在株洲这段江岸上。所以王家就派人在这一带寻找,终于在山洞里找到了他,把他接回家去。临走时,他换下了身上的衣服放在洞里,还有那把斧头,忘了带走。那只狗去寻斋饭没有回来,也没有带回去。
  第二年,王排客又放排路过石峰山,他想起去年在这里落难,是狗给他找的饭吃,走时狗又没回来,就特意把排靠在湾里,又来到那个山洞,没有看见狗。他又仔细一找,突然发现一堆狗骨头。原来那只狗已经死了,身上的肉也烂完了,只有那个狗脑壳还在。为了纪念那只狗的救命之恩,他就在江边修了一座庙,把那个狗头供在庙里。当地人称狗头庙。
  这石峰头原来是属湘潭县管辖,这里是三都四甲。三都的都司家里有个管事的,常为主子出谋划策,人们送了一个外号,叫狗头军师。他以为狗头庙对他是个讽刺,就把狗头庙改为义犬庙。有人认为义犬这个名字不雅,建议改为观音庙,可是狗头与观音又扯不到一块,后来人们根据石峰头这个地名,将狗头庙改为了石峰寺,大概在清朝末年,当地重修了一次庙,庙中的狗头不见了,重新塑了观音、关公和十八罗汉佛像供在石峰寺里。民国二十几年间,又由株洲民间艺人刘砚秋牵头,捐款重建石峰寺,扩大了面积。因为它是有来历的古庙,故改名叫“石峰古寺”,解放前朝香拜佛的络绎不绝。解放后作为民房分给人们居住。至今还可见到门上的“石峰古寺”及“造福莫大,垂声无穷”的字样。
  三 太平桥
  在如今龙头铺与明照交界处有座太平桥。咯座桥建于清朝咸丰二年,据说太平桥的名字还是洪秀全取的。
  当时,桥建好后,还有取名,正逢洪秀全北上攻打南京,路过此地。他骑马立在桥上,看到桥下河水汹猛,长沙、湘潭两县一水相隔,百里平川,风景又好,就随口问一个送茶过路的伙头师傅:“此桥叫什么桥?”伙头师傅回答“桥才修起,还有定名”。洪秀全说:“我们是太平天国的军队,路过此地,去攻打南京,要使天下百姓共享太平,咯座桥,就取名太平桥!”洪秀全走后不久,桥边头忽然间长出两棵树,一大一小,正象龙头龙尾,头朝下游,尾朝上游,大树还长出长长的胡须。于是人们把桥边的地方叫做龙头铺。
  四 光泉石刻
  有一年,从六月到九月有下过一滴雨,禾苗干得快起火了。这时,岳飞带兵从江西来到茶陵,一路上,有看到一滴水的影子。将士们日夜行军,渴得喉咙冒烟。走到高陇光泉这地方,岳飞骑的高头大马突然一只脚踩进水田,嘶叫起来。岳飞跳下马,一看,只见马蹄踩的地方冒出一股凉丝丝的泉水。将士们喝足了泉水,一个个精神振奋。
  这时,东边天空发白,快天亮了。岳飞感慨万分,随手从田里扯了一棵禾蔸,在田边的岩壁上写下了“光泉”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上午,这丘田里的主人发现干得开坼的禾田灌足了水,又惊又喜,请了有名的石匠把岳飞写在岩壁上的“光泉”二字精心刻好,还加刻了题款。直到如今,岩壁上刻的字还清清楚楚的呢!这个地方也就取名为“光泉”了。
  五 湘山
  到过酃县县城的人大概都看到过湘山宝塔,为什么会有湘山宝塔呢?这里有个神奇的传说。
  湘山位于酃县城西约一华里,三面环水,古木参天。过去,山上有个寺,名叫“湘山寺”,寺内住着几个和尚。人们都说,湘山是酃县的风水山,古时候酃县有五子(神农天子、钟馗才子、罗浮孝子、孟姜女子、铁头太子),是搭帮这个风水宝地,近代有读书成名的,有当官发财的也是搭帮这个风水宝地,甚至风调雨顺、林茂粮丰、六畜兴旺也与湘山有关。所以,不管哪朝哪代人们都把湘山保护得好好的,只许上山游玩,不准砍柴杀茅。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座风水宝山竟会随水走动,一到傍晚,双江口拥上来的雾就把湘山遮住,湘山就悄悄地离开了酃县,顺着洣水下到湘江,又随湘江去到湘潭。山上的和尚们来了湘潭,上街的上街,看戏的看戏……玩个痛快后天亮以前又随湘山回到酃县,谁也不知道湘山晚上到了湘潭。原来这个秘密是湘山寺的和尚讲出来的。
  酃县的百姓们生怕这个风水宝山到湘潭会忘记回来,于是在湘山顶上建造了一座九层宝塔,把湘山碇住,从此以后,湘山再也不会晚上出走了。
  六 婆仙岭
  婆仙岭是个风景特好的地方。山上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半山腰上有两口井,井水常年不干,清澈见底,传说这两口井原是在山脚下的,那它又是如何到山腰中来的呢? 婆仙岭上原来有一座又大又漂亮的庙。这庙有三门三进,每张门边有两个大天井,天井的水是专门洗东西用的,吃水就要由山脚下的两口井中担上来。山高、路远,小和尚一天累得要死也只担得三担水。
  一天,一个过路神仙看见了,说要做好事,施法术帮助和尚把井移到山上来。神仙坐在饭甑里,要和尚不断火烧七天七夜,他还嘱咐说:“七天没到,不要揭开。”蒸了三天三晚后,和尚忍不住,将饭甑揭开了。神仙的法力还只到一半,于是,这两口井就有移得上山来,只移到半山腰中。
  七 旱草坪
  如今的株洲市人,有很多不晓得“旱草坪”这个地方。其实,它就是现在的株洲渔场。
  先前,咯里紧靠湘江,地势又低,年年涨大水,农民总是有种无收。当地文人还作了记载:“每逢春夏,霪雨连绵,洪水逞凶,坪遭水淹,高低上下,寸草皆没,东西南北,片土无存。”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一到灾荒时节,只好牵儿带女,外出讨米逃荒。
  传说有一年旱草坪又遭大水,家家房屋被淹,被窝用具被冲走,放眼一片白,到处是哭声。有天早晨,正是大水猛涨的时候,白茫茫的水面上忽然漂着一朵五彩荷花。一位老人撑了船去,用篙子插在一边作个记号,第二天早上,大水退了,荷花和篙子也不见了,不知荷花是开在何处。这时,一个地仙走过来说:“手捧龙山寺,脚踏茨菇寺,若是葬得中,代代出天子。”消息一传开,大家晓得旱草坪是块宝地,高兴得不得了,逃荒在外的人赶回来了,好多人把祖坟迁到坪中,都想葬中宝地,一时坪中坟茔四起,香烛不断。但是年复一年,坪里照样是遭水淹,一片好大的土地种不得五谷,只好听任荒草丛生,咯里的人真是有得想头了,就给这坪取了个名叫“旱(谐音“荒”)草坪”。
  不过后来那地仙的话真是灵验了,解放后政府在那里建起了水闸,将旱草坪改造成了鱼塘,荒地真的变成了宝地,旱草坪的人安居乐业,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如今,家家盖起了楼房,户户有彩电冰箱。旱草坪的人讲:我们咯块宝地虽然有“代代出天子”,但咯些年真出了不少富翁呢。
  八 大王冲的大王庙
  株洲市近郊有一个叫做“大王冲”的地方,大王冲的“大王庙”特别多,每隔百十来米就有一个,咯是为什么呢? 相传那年元兵驻扎在这里,烧杀掳抢,无所不为。为了防止汉人起来造反,每十户派个元兵监视,十户只准用一把菜刀,谁家结婚,新媳妇要让他先睡三晚……人们对于元兵真是恨得要死,只想找机会造反。
  这时有个人想了个办法,他做了很多月饼,每个月饼里面塞进一张字条:“八月十五杀元兵”分送给大家,八月十五晚上,大家一齐动手将元兵杀了。
  杀掉元兵后,善良的人们又怕元兵日后到阴间报仇,便又为元兵建了庙,当时是十户一个元兵,所以十户就建有一个“大王庙”,一直遗留下来,因为这里的大王庙特别多,以后人们便把这块地方叫做“大王冲”。
  九 火把冲
  株洲市现在的果木园一带叫做“火把冲”。相传当年火把冲边的一条路是醴陵到长沙的要路,一天到晚做生意的,运货的,车马行人来往不断,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那年太平军打仗,因为没有地图,就在这条路上五里设一墩,十里设一铺作记号。如设在长沙到株洲、醴陵路上的新开铺、黑石铺、大托铺等都是那时设的。火把冲正好是一墩,太平军到此,用火把点燃墩上垒起的稻草做信号,然后顺手将火把一丢,烧燃了旁边的莲花山,连烧了七天七晚,以后,当地人就将这里叫“火把冲”,火把冲旁边的那座山叫“火烧莲花山”。
  十 大胜岭
  株洲市解放东街,过去叫“大胜岭”。何解叫做大胜岭呢? 原先咯块地方是座荒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来他又反清,在咯里跟清军打了一大仗,那真是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嘞,咯一战大获全胜,老百姓从此就把咯个地方叫做大胜岭。
  吴三桂打哒大胜仗以后,抓了不少的清军俘虏,就押到大码头杀人祭江。大码头的头一块石板上还留下三个碗口大的血印。别的时候看不见,要落大雨,刚落的时候就去看,就真的看到三个血印,解放后,大码头的麻石阶梯又废嗄哒,咯块麻石也不晓得搞到那里去了。
  十一 龙头铺 金盆岭
  株洲市郊区有个龙头铺,龙头铺有条龙母河,沿河往南不远的田心村有座叫金盆岭的山,咯几个地方,都跟一个叫跃龙的伢子相关。
  不晓得好久以前,龙头铺还是座大山。山底下住着母子俩,娘叫龙母,崽叫跃龙。
  有一年夏天天大旱,地皮子开坼,田里的禾干得象笋壳。一天,跃龙带哒镰刀,翻山越岭,想割点青草喂牛,但是石头都晒枯了,哪里还有青草?寻了好久,寻得喉咙出火,脚板起泡,好不容易在一座山顶上找到了一蔸嫩青草。他想,找到一蔸是一蔸,也可以让牛应下急。哪晓得,青草割掉又长,割哒好久,还有割完。他喜饱哒,再一想,何不干脆挖回去栽到菜园里,牛再也不愁有得草呷。于是他用镰刀把青草周围的泥巴一点点耙开,就用手附蔸子一扯,只见草蔸子下面,露出个洞口来,洞口越来越大,洞里坐哒个白头发白眉毛的老婆婆,手里端哒个金光闪闪的盆子,盆子里装满清水,把跃龙惊得张开口发木。
  老婆婆笑着说:“伢子,你把咯盆水倒得你家田里,禾苗就会得救,如果拿它站在你家后面的山顶上往下倒,天就会下大雨,万物都不会旱死了。”跃龙问:“真的啵?”老婆婆说:“当然是真的。不过,站在山顶上倒,倒得下大雨,你就会变成一块石头,埋在山坡上。” 跃龙一听老婆婆的话,先是被吓住哒,但一想到天下大旱,干死哒禾,父老乡亲都活不成,自己和老娘也有法活,还是把禾救活要紧,就对老婆婆说:“快些把金盆把我,我不怕变成石头。”老婆婆要他拿哒金盆快走,要是一过午时,盆里的水就会干,说着,老婆婆不见哒,洞也有得哒。
  跃龙端起盆子,跑到他家后面的山顶上,把水往下一倒,顷刻间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清凉的雨水落起来。乡亲们喜得笑眯哒眼,对天磕头烧香,还以为是老天显灵哩。这时,跃龙看见老娘也在磕头,便喊起来:“娘,娘,是我找来哒水!”话音刚落,轰隆一声巨响,高山塌下,埋哒跃龙一大截,只露出一个脑壳,很快又变成哒一块象龙头一样的石头。龙母放肆哭放肆喊,跑到石头面前,死死抱住龙头不放。哭哒好久,眼泪水流成哒河。突然,乡亲们发现龙母也有看见哒,只见山前出现哒一条白浪翻滚的河流,浪中间还有一条龙带哒一条小龙朝岸上点头。
  有哒河水,咯里再也不怕天旱哒。后来老百姓为哒纪念跃龙和龙母,就在山顶上砌哒一座庙,还把那块龙头石立在庙里。一个老石匠又造三块石碑,一块竖在庙前,上刻“龙头铺”三字,一块竖在河边,上刻“龙母河”三字,另一块竖在跃龙得到金盆的山上,上刻“金盆岭”三字。于是,跃龙的故事和咯三个地名一直流传下来。
  十二 东富寺
  大概是三百多年前的事了。
  听老辈人讲,位于醴陵县城东南约二十多里的东富,当地财主豪绅倡头,为包公老爷修个寺庙,取名叫东富寺。修寺庙要钱、粮,财主豪绅拿着缘簿,家家户户派款出粮,有的只有下锅的米,也要交出来修庙,有得钱、粮的,就要派工。这样一来,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筹措了钱粮,寺庙动工了。花了几年的工夫,寺庙修得又大又好。上下一共五进,正殿前面还有个戏台。正殿里修了蛮多菩萨,泥塑身子,裱上金粉,光灿灿的。装饰也精致,雕梁画栋,好不宏伟气派。寺庙落成时,主事的人请来了一位蛮有名气的老秀才题字,在东富寺庙门匾上,老秀才将东富寺的富字写了个无点的“富”字后,便拂袖而去,后来有人问老秀才为啥富字少写一点,老秀才说:“东富这个地方,一点都不富哩。”确实当时的东富是山上有树木,田里有水放,十年九不收,百姓生活蛮苦。寺庙门匾做好后,人们就议论开了。不少人说日后有包老爷庇荫,百姓会富起来的。于是,夜间偷偷地请人在“富”字上面补上一点。第二天,站到远处一看,这点还是看不见。几天以后,补上的那一点,连近处也看不见了。大家惊疑了,有的说:“这是天意。我哩穷人命定哒,走遍天下还是八合米不满斗的,有搞场。”有个长者想了个主意,说:“大家齐心,堆山代点,富有出头呗。”大家答应了,于是,选择第五进后面一块地势高的平地上,不知用了多少人工,洒下多少汗水,在庙后平地移土堆山,补上这一点。山虽拔地而起,包老爷为民作不了主,百姓日子越过越苦,伸不起腰,抬不起头来。所以,东富寺逐渐地门庭冷落,香火不旺了。
  十三 王仙镇
  醴陵市东郊三十里左右的王仙镇,原名王乔乡,山多色秀,真是一个好地方。镇附近的山岭中,有一个著名的古洞,叫三仙洞,又叫三狮洞。相传好多年以前,隔三仙洞十几里的地方,有一对老年夫妻,婆老五十多岁才破身,生了个秋茄子(秋茄子:醴陵方言,老来得子的意思。),夫妻欢喜得不得了,给儿子取名王乔。这老年夫妻靠驾船打柴为生,勤扒苦挣稍有积蓄,尽力帮王乔读书。王乔生得聪明伶俐,十岁上下,便精通琴棋书画,特别是爱好下棋。一日,王乔驾一小船顺渌水而下,到现今双河口的地方靠岸,带上勾刀、绳索,直往河边山上走去。翻山越岭,来到三仙洞,忽然看见两位老者白发银须,仙风道骨,蹲在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上下棋,桌上摆着石碟,碟内放着白里透红的大桃子,王乔忙凑上前去观看。这二位老者是谁呢?他俩就是掌握仙家生死簿的南极仙翁和北极仙翁,在仙宫中闲来无事,就下凡间游乐玩耍,当见凡尘三狮挺立,动了好奇心,便按住云头,跳了下来,只见山下杜鹃花开,青苔附石,另有几个大洞,深不可测。于是干脆逗留几日,下棋赏景,好不自在。他们一边下棋,一边吃桃,左拼右杀,兴致勃勃,看得王乔屏声静气,忘记回家了。也不知过了好久,二仙才发现身边有个生人,便问他的姓名,王乔应答,并说喜欢下棋,二老正愁单调,不觉喜上眉梢,忙要王乔就位,王乔正是下棋的瘾来了,也不推辞就下起棋来,果然身手不凡,直杀得仙翁连连退却,乐得二仙翁拍手叫好,并赐他两颗桃子,一粒仙丹。王乔接过后也觉得腹中饥饿,几口就吃下一个桃子。奇怪呀!吃下不久,肚子饱饱的,人也轻松好多。哪晓得,桃子是仙桃,吞下一颗,已成半仙之体,再吃一颗,便已成仙了。扳指一算,七日七夜过去了,只得告别二仙翁。王乔顺原路回家,一路上,林深树密,世界大变样,心里很惊奇。走到河边,早已不见小船的踪影了。恰好有一渔翁在打鱼,忙上前拜问,渔翁说:“听老辈子讲,三千年前,这个树桩上系着一条船,早已烂掉了。”王乔失望地回去了,走到家里,房舍田园都变了样,家里的亲人都已去世,王乔痛哭流涕,一下又感腹中饥饿,王乔把桃子、仙丹一齐吞下,忽然,飘然上天了。后来有人做了一首诗:“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王乔乡便由此得名。据说,王乔烂船地方叫“烂船洲”,即现在的黄沙乡烂泥洲。
  十四 桃源洞
  从酃县城往东走八十里,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名叫桃源洞。凡是到过桃源洞的人都会发现,满山遍野的松杉翠竹,而桃树又有几蔸,那又怎么叫做桃源洞呢? 传说水口浆村有一姓孟的后生,到十都万姓表兄家做客,俩人一同去万阳山采药,在深山中迷了路,天快要黑了,还找不到回家的路,心里非常着急。后来在一条小溪边碰到两位老人,老公公胡子眉毛雪白,背一把锄头走在前头,老婆婆提一篮草药,跟在老公公后面。这个年轻人上前去向老人问路,两位老人要他到自己家里去歇宿。在老人的带领下,左转右转,绕过小水潭,走进一拱形石洞,刚一进洞就格外明亮,后来越走越光亮。再往前走,只见一大片桃树林,桃花盛开,一栋瓦房又高又大又堂皇。进门一看,房内摆设古色古香,雕梁画栋。老公公告诉两位年轻人,这个地方名叫桃源洞,自耕自食,与世无争。客人坐下后,老公公又喊出他长得如花似玉的八个闺女,端上好酒好菜,热情款待两位客人。一杯来一杯去,两位后生不觉就喝醉了,伏在桌上瞌睡着。等他们一觉醒来,只见太阳晒得全身发热,打开眼睛一看,原来两人睡在一块大石头上,房屋和老人全都无影无踪,但觉得肚子是饱饱的,摸摸嘴角一闻,确有酒气充鼻。两人感到奇怪,就跑步下山,向家里人和邻居诉说昨晚遇见的情景。乡亲们都说这两个年轻人有福气,遇到了神仙。于是,万孟表兄弟到桃源洞遇到仙人的事就传开了。后来据说有一些心雄胆壮的后生子也去桃源洞“碰仙人”,结果都扑了个空,只说到了半夜三更时在石洞里隐隐还能听到鸡鸣狗吠。还有人认为这块叫桃源洞的地方是块福地,于是有人陆续迁到这里落户。桃源洞这个地名就一直使用到现在。
  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庚午年间,由万姓民众捐款兴建一“桃源仙寺”,并由廪生孟有章作记。现在仙寺已倒塌,但桃源洞的传说却流传至今。
  十五 锡皮脑
  酃县三河乡庙前村有个地名叫做“锡皮脑”的地方。
  元朝末年,这里出了一个名叫段清远的人,自小就发奋读书,长大成人以后有勇有谋,文武双全。他看到元朝官府腐败,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便与弟弟段新远召集地方上一些年青力壮的人拿起刀枪支持朱元璋造反。
  段清远非常勇敢,但是不幸于二十七岁那年就阵亡了,被官兵割走头颅。
  到了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下令对征剿元军有功者,要一一查明功绩,论功行赏。在生的加官进爵;阵亡的除追封以外,还给亲属优厚的抚恤。段清远兄弟两人征剿都有功劳,段清远就被皇上追封为管军元帅,弟弟段新远也封为镇部将军。授封的那天,段新远当面跪奏皇上说:“官禄可以不要,只求找回哥哥段清远的头颅,以求全尸安葬。”明太祖听后,随即命令一小队人马在段清远作过战的地方到处寻找,找了三个月没有找到段清远的头颅,便上奏以黄金制成段清远的头颅,以达到全尸的目的。皇上准奏,命手下用黄金铸成段清远元帅的头,派人送到长沙郡。长沙郡主见有利可图,便偷偷将金头私吞,改作银头。银头到了州府,州府又打主意了,将银头锁进自己箱子,做一个铜头代替,铜头送到县衙,知县又吃冤枉,将铜头改为锡皮头。最后全尸下葬的便是锡皮脑壳。因此,当地民众把安葬段清远的坟墓称之为“锡皮脑”。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十六 三口龙
  相传明初朱元璋“血洗湖南”时,发誓要让当地人绝种。一时间湖南境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们四处逃窜,然而都难逃脱官兵追杀。
  一群幸存者逃入罗霄山脉一带,在逃命途中大部分被捉去杀害,仅剩三人逃入现在酃县尤溪乡的观音庵里躲藏起来,朱元璋的队伍刚追到门边,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便显圣救助,一只三尺三长的草鞋从庵里丢出,落在官兵面前,刚要进庵的官兵吓得魂不附体,天啊!草鞋都三尺三长,人该有多高多大?那个领头的兵士往庵内一看,满屋生辉,金光四射,屋内的观音大圣笑嘻嘻地朝他们走来,吓得他们连忙退兵。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叹了口气说:“既然天不灭湘,吾也无能……”于是命令部下不要追杀,收兵回朝。
  官兵走后,三个幸存者就拜别观音庵,在山下找了一个安身之地。从此,观音庵山脚下的那个村落便叫“三口龙”。后来,由于这里比较安全,外地迁来不少人,都说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会消灾降福,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这样三口龙的人口就慢慢的多了起来,三口龙的名称也一直用到今天。
  十七 烂竹冲 磨刀塘 龙袍洲 洗箭湖
  攸县石羊塘乡与槚山乡的交界处,有个地方,两边是山,中间一条江,有三丈多宽,江水清亮清亮的。这江的两边各有一个码头。一次有个神仙路过这个地方,看了看说:“这两个码头自己长到合拢了,这个地方就会出皇帝。” 弄不清是咋咯时候,这江两边的码头果真长到合拢了。说来也巧,码头附近有个姓李的人家,夫妻二人年近六十没有一子。就在码头合拢的那天夜里生了一个男孩子,栏里的猪娘生了麒麟,牛生了象,菜园里一夜之间发了一园的竹笋。第二天早晨,一个道人带着一只狗来到这姓李的人家,看了看孩子说:“这孩子七天之内不能见生人。”说着把带来的狗提起放在李家的屋栋上,说完就不见了。李老娘六十得子,猪娘生麒麟,牛生象,菜园里发笋的事成了码礃的一大新鲜事。男女老少个个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李老娘的娘家屋里,她弟弟一听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动身来看。他来到李老娘家,看到一只狗睡到屋栋上,觉得这是不吉利的。姐姐屋里猪生麒麟,牛生了象,菜园发了笋,这是生了皇帝呢,不能让这只狗来污坏屋场,他就背起竹篙打狗,把狗从屋上赶下来。李老娘的哥哥莫把狗打下来就好,它是保护这个小皇帝不让朝庭晓得,他这一打就拐了场。狗从屋上下来后,麒麟开了眼睛,象也开了眼睛,麒麟叫了三声,象也叫了三声,孩子也哭了三声。
  这一叫不要紧,震得皇帝的金銮殿摇了三摇,皇帝差一点从椅子上跌下来,他便问护朝道士是怎么一回事,护朝道士掐指一算,对皇帝说:“攸县码礃生了一个皇帝,有三日了,现在他还不管事,七天后,他就有兵士将相了,那时他就会带着兵马来造反,陛下务必在七日之内派人去杀了他,不然主上就坐不住天下了。”皇帝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马上派兵日夜赶路,走了两日,来到了码礃,兵马把李家屋场重重围住,喊声震天,把还在摇篮里的新皇帝惊醒了。新皇帝睁眼一看,晓得事情不妙,就喊:“兵马何在?”一时园里的竹笋节节都炸开了,每根竹子里都有一个将,每个节里都有一个兵、一匹马和兵器。但还少了两天时间的功夫,这些兵马将相从竹节里跳出来就死了,一园竹就是这样烂了(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烂竹冲,现在石羊塘乡境内)。
  新皇帝看到兵马不行,就喊“快备马来”,李老娘屋里没有马,就把他放在一只木匠做工时用的三只脚的木马上,说来也巧,这新皇帝刚放上去,这木马就一跳一跳地走出来了。
  老皇帝的兵马看到新皇帝骑着木马出来了,就跟着赶,将士们磨的磨刀(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磨刀塘,现石羊塘乡境内),打的打锣(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打锣坳,现大同桥乡境内)。
  新皇帝因为骑的是三只脚的木马走得不快,在过一座桥时,新皇帝埋怨起妈妈来了:为咋咯不把自己放在四只脚的凳子上,要是放在风车上,还扇几下风,那就能飞起来(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骂娘桥,后改为马娘桥,现大同桥乡境内)。木马走老皇帝的兵马不赢,赶了一会,新皇帝的帽子掉下来了(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帽子岭,现大同桥乡境内)。皇帝的兵马越追越紧,新皇帝跑出了一身汗,他把身上穿的袍子脱下来甩在地上(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龙袍洲,现大同桥乡境内)。眼见皇帝的兵马快赶上来了,赶到一个河边,一只河鸭把新皇帝接过去了(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河鸭渡,现大同桥乡境内)。
  老皇帝的兵马不一会也过了河,过河后用剑把新皇帝杀了,脑壳掉在地上(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脑头岭,现大同桥乡境内)。兵士把新皇帝杀了后,就在一个湖边洗剑回朝(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洗剑湖,现大同桥乡境内)。
  兵马回朝后,老皇帝听说杀了新皇帝,这才松了口气。这时护朝道士对皇帝说:“新皇帝虽然杀了,但六十年轮转,六十年后码礃又会出皇帝。” 皇帝说:“何以见得?” 道士说:“码礃是个宝地,有个神仙断了,码头合拢就会出皇帝。六十年轮转一次,今年是甲子年,下个甲子年码礃又会出皇帝。” 皇帝说:“有咋咯办法能治呢?” 道士说:“这也不难,只要在码礃的两个码头中间埋一个童子鬼(童子鬼:迷信传说,刚出生不久就死了的小孩。),就不会再出皇帝了。” 老皇帝依照道士的说法,派人在码头中间埋了一个童子鬼,果然原来合拢了的码头马上就拉开了三丈多宽了,从那以后,码礃再也没有出皇帝了。
  十八 昭陵 昭陵滩
  昭陵是株洲县境沿湘江东岸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乡村集镇。早在公元200年前,就有很多居民集居在这里捕鱼、经商。
  原有昭陵街房沿湘江东岸呈弧形,南起今泗洲站,北抵今乌鸦山,足有四公里之长,此街何时被毁,因何而毁,至今还是个“谜”。民间传说,是吴王北伐,夜下昭陵滩,把两端街房点燃作照明而毁于兵火。这个吴王是谁?有两说:一说是三国时的东吴孙权;一说是清初时的吴三桂。因他姓吴,故称他为“吴王”。但查有关省、县志,均无此记载。
  但是,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倒有可能佐证:说是清太祖顺治皇帝有一女,嫁给吴三桂之子为妻,吴子在京都为驸马,顺治帝常和驸马下棋,一天两人正在下棋,眼见驸马之棋要输了,驸马无意中道了一句:“棋可输,江山不能输。”顺治帝听了,暗吃一惊,疑他有夺大清江山之意图,便密令将驸马杀害,帝之女见丈夫无端被父亲杀害,甚是不平,但又无处申冤,便写一书,藏在鞋底里,鞋底上还藏有绣花针,使其针尖向上,将鞋寄给吴三桂。吴将鞋试穿时,觉得有针刺脚,感到奇怪,于是将鞋拆开一看,有书信,视之,乃是儿子无端被顺治帝杀害之事,气得几乎要发狂。部下即献策借此反清,吴三桂欣然从之,便于衡州(今衡阳市)自立为周王,打起反清大旗,从衡州发兵,顺湘水下,北讨顺治帝,兵至株洲一带,与江西发来之清军,在白关铺开战,吴兵败退株洲,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并沿江而上在沧头岸(今雷打石)、三门等地屯兵。据《湘潭县志》记载,吴三桂沿湘江岸屯兵,确有其事。因此,昭陵街房毁于吴兵,似有几分可靠。但这里的吴王说是孙权,却无从稽考。
  这个小小的乡村古老集镇,因何叫“昭陵”?至今还是个谜。有些名儒在著作中,也没有完全说清楚。如罗含在他所著的《湘中记》一书中这样说:“昭王南征不复,殁于此滩,因以为名。”其实并没有什么“昭王”殁于此,更无陵墓。而且对“陵”字也没有考证。滩上有祠,也非叫“昭王祠”,而是叫“伏波庙”。据考,“昭陵”先叫“昭灵”,此名原出五代十国时,马殷踞湖南尊伏波将军马援为先祖,便奏请唐王李升封马援为昭灵英杰王。并在马援所屯过兵的渌口、昭灵滩、武陵(今常德)、保靖(今邵阳原名昭陵)四处立“伏波祠”,并塑伏波像奉祀于祠中,故取“昭灵”之名。马援并未殁于湘江中之昭灵滩。据《常德县地名录》记载:汉光武帝十八年(公元42年)岭南(今越南)发生叛乱,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八千,南征交趾,交趾平复后,回到京都洛阳,越二年,马援复率军入湖南,驻军武陵,病死于武陵军中。因何误“陵”?据传是南宋乐雷发题诗(当时庙尚在)而误。后来,以讹传讹,便把“灵”写成“陵”了。街以滩名,这便是昭陵的由来。
  十九 仙人桥
  攸县漕泊乡三联村的七里江上,一座飞架南北、横跨两山、气势恢宏的天然拱型石桥,却来自天造地设、鬼斧神工。桥腾空150米之高,连引桥达200米之长。
  这座桥南岸为高墩山,桥头堡坚如磐石;北岸为石礁山,青山峰巍然雄踞。两端各自伸出天然桥体,恰好于桥中凸凹相衔,合成一体。相传,两山之间,原本横卧着一道石墙,拦腰截断七里江,使七里江上游形成漕形湖泊,湖泊两岸万物得滋润,殷实富饶,而石墙下的江下游干旱缺水,民不聊生。有一天,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变成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先来到石墙下面的村庄乞讨。路遇一樵夫,将他带回家中,拿出卖柴的钱买回的炒豆子和半竹筒水,让他充饥、止渴,在送他上路时叹道:“家里清贫,无以相待,你还是到七里江上游两岸去乞讨吧!”铁拐李再来到石墙上边两岸村庄,果见富庶,他向一富翁讨饭吃,富翁却不睬;他讨水喝,只见富翁鄙夷地望了他一眼,指着水桶说:“自己去挑,喝饱了回来,给我带担水。”铁拐李大怒,跑到石墙下,用棍一捅,湖水便从捅穿的大窟隆中呼啸而出,使石墙下面的干旱村庄不再缺水。这穿孔的石墙,就变成了今日的“仙人桥”。
  二十 沤田
  僧慧勇姓谭,古茶陵州沤田人,幼出家,得佛氏旨。一日自方丈回,母见其羸,以鸡黍食之,勇弗逆也。既食,往前溪剖其腹,出肠而净之。人呼其溪曰净溪,以思大禅师在净福寺往依焉。后母丧,勇诵华严经薦之。有金甲神现而前曰:“闻君诵经,特来听受。”勇曰:“母今安在?”神曰:“已生天矣。”勇曰:“汝有何能?”神曰:“唯师所命。”勇曰:“寺前滩声聒耳,如何?”神曰:“甚易。”回头喝之,滩下五里。
  (清同治九年《茶陵州志》)
  第三节 茶陵铁犀的传说
  犀牛斗青龙 茶陵北面有座云阳山。很久以前,山上野兽很多,经常伤害人畜。县官为此贴出告示:命令猎人进山打野兽。
  有个猎人看了告示,上云阳山去打野兽。这天,太阳象火一样,晒得地皮快红啦。他走了远路,口渴得要命,找不到一口水。找到一片小树林里歇气的时候,听见地下有“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忙用剑挖起来,一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发现一个小坛子,流水声是从坛子里发出来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揭开盖子就喝,清亮的泉水源源不断。突然一声巨响,山崩地裂,一条青龙从裂缝中腾空飞起。青龙口里喷出浑浊的黄水,顿时,茶陵县城洪水滔滔。
  原来,猎人挖出的小坛子是观音娘娘用来镇伏恶龙的净瓶。动了净瓶,恶龙逃了出来,行凶作恶,兴风作浪。洪水淹没了县城,淹没了村庄。眼看洪水天天上涨,老百姓叫苦连天。
  这天,县官刘子迈一个人呷闷酒,低头叹息:我身为一方父母官,却不能为百姓除灾免难,问心有愧呀。他自斟自饮,恍恍惚惚入了梦乡。这时,一个手拄拐杖、腰系葫芦的叫化子走来,对他说:“你莫愁,我送你一样宝物,降伏恶龙!”说完就不见了。刘子迈醒了,揉揉双眼,发现桌上有一条小铁犀。他高兴极了,马上把小铁犀带到河边。
  这时,妖龙还在兴风作浪,张牙舞爪,吞掉了一个小孩。刘子迈好气愤的,对小铁犀说:“小铁犀,快快长,长大斗妖龙。”小铁犀象听懂了他的话,顿时变成了大犀牛,跳进洣水跟妖龙搏斗。一场恶战,难分难解,一时波浪滚滚。
  斗了七七四十九天,双方都精疲力尽。妖龙突然张开龙爪朝犀牛肚皮上抓去,犀牛的肚子被划开了一条口子。犀牛忍住疼,腾空一跃,用脚踏住龙头,妖龙再也不能动了。犀牛也倒下去了。顿时,洪水退了,风平浪静。人们把斗死的妖龙锁进庙里,叫他永不超生。
  为了纪念犀牛,刘子迈请工匠铸了一座铁犀,安放在城南洣水岸上。
  “万户针”铸犀 宋朝绍定年间,洣水经常涨洪水,淹到茶陵县城。有时,城墙也被大水冲垮。当时的县令刘子迈为这事忧忧不乐。快离任的时候,当地士绅、商号老板纷纷带来礼品,他一概不收。他想:当了几年父母官,洪水还有制服,怎么好意思收礼? 一天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刚眯上眼,一个白胡子老倌把他推醒,把他带到城墙上。这时,一条似龙非龙的怪物在河中间摇头晃脑,张牙舞爪,顿时,洪水滔滔。刘子迈大惊失色,要去喊人鸣锣报警。白胡子老倌拉住他,说:“莫惊慌,你看!”刘子迈一看,只见一条独角兽劈开波浪,奔向怪物,搏斗起来。不一会儿,怪物大败而逃,洪水顿时退了。他不由又惊又喜,向白胡子老倌请教。
  白胡子老倌告诉他,似龙非龙的怪物是兴风作浪的水妖,独角兽是犀牛。只有犀牛才能镇伏水妖。
  刘子迈忙跪在白胡子老倌前面,说:“请大仙留下犀牛,拯救全城的生灵。” 白胡子老倌摇摇头:“这是神物,你留不住的。要镇伏水妖也不难,只要用万户针在城南河岸铸造一座犀牛,就能镇伏水妖。”说完就不见了。刘子迈正要去追,醒了。原来是一个梦。他决心在离任前,铸好铁犀。可是,到哪里去买万户针呢? 第二天,又有人来送礼。刘子迈对送礼的人说:“谢谢你们的好意。收下呢,坏了我的名声;不收呢,又拗了各位的心意。你们要送,每人就送一根缝衣针表示心意吧!” 刘子迈的话传出去后,一传十,十传百,送针的人络绎不绝。送了很多缝衣针,铸铁犀的铁差不多了。他请来工匠,开炉铸铁犀。
  铁犀铸成了。因为差一勺铁水,所以,铁犀喉咙下还有一个洞有铸满哩。
  铁犀铸好不久,刘子迈就要离任回家。离开茶陵那天,他最后一次去看铁犀。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一个个赶来送行。有的抬来酒席,有的提来了鸡、鸭,穷苦人家提来酒和茶。可是,刘子迈分文不取,滴酒未尝。只要了一壶茶,淋在铁犀上,从头淋到尾,算是跟铁犀告别。因为刘子迈是个清官,干干净净的,所以他用清茶淋过的铁犀虽然长年累月风吹雨淋,却永远不生锈。人们习惯把铁犀叫做铁牛,从此,人们喊它“茶淋牛”,久而久之,喊成了茶陵。据说铸了铁牛后,大水总涨不到铁犀座上,茶陵城再也不怕洪水淹了。
  斗犀夺珠 相传犀牛潭里有很多夜明珠,大的小的,五光十色。这些夜明珠都藏在潭底,有一条犀牛看守。
  当时,南岸的老百姓很穷,买不起灯油点不起灯,晚上只能摸黑过。有个后生伢子名叫阿龙,水性很好。他说:“犀牛潭里有数不尽的夜明珠,我去取一颗挂在大樟树上,照亮全村。” 大家听了又高兴又耽心,说:“你要是斗不过犀牛,如何是好?”阿龙说:“只要能拿到夜明珠,我死也甘心!”他带了一把刀,一头扎进深潭。这时,犀牛正在打瞌睡,阿龙连忙拿了一颗夜明珠,游到水面。刚出水面,夜明珠闪闪发光,把四周都照亮了。他使劲往岸边游。没想到犀牛醒了,发现有人偷走了夜明珠,大吼一声,冲出水面,追上阿龙。搏斗了很久,阿龙渐渐支持不住了,只好扔掉夜明珠。犀牛这才罢休。阿龙还是有泄气,以后几次进犀牛潭夺夜明珠,一直有把夜明珠拿上岸来。
  阿龙的儿子阿蛟,水性也蛮好。阿龙死后,阿蛟也决心夺到夜明珠。他不象爹爹那样蛮干,而到处求人出主意。有位老人说:“犀牛爱呷盐,你用麻药拌在盐里,拿给它呷,把它麻昏后,一定会夺到夜明珠。”阿蛟一听,马上带着拌了麻药的盐和刀,一个氽子扎进深潭。犀牛瞪着眼,挺着角来斗他。他笑嘻嘻地说:“我们村里人派我送盐给你呷。”犀牛一听有盐,接过盐就呷,被麻药麻昏了。阿蛟忙取了一颗夜明珠游出水面,高兴地往岸边游。不料麻药浸水后失了效,犀牛很快就醒来了,知道上当了,马上冲出水面追上阿蛟,阿蛟斗不过犀牛,只好扔掉夜明珠。又不晓得过了多少年,阿蛟不晓得闯了多少次犀牛潭,夜明珠还是有夺到。
  阿蛟死后,他的儿子阿鳌见爷爷和爹爹都没夺到夜明珠,又下决心闯犀牛潭。他也象爹爹那样,到处求人想办法。一位老人说:“犀牛爱呷米汤,就把麻药放进米汤里,给它呷!”阿鳌照老人说的办法,又来到犀牛潭,阿鳌对犀牛说:“村里人说你守夜明珠辛苦,派我送来米汤慰劳你!”犀牛听了,馋得直伸舌头。突然想起上次的教训,说:“又想哄我呷麻药!”阿鳌忙说:“不信就算了咧!”说完自己呷了几大口,转身要走,偷偷放进麻药。犀牛忙抢过米汤就往口里倒了。阿鳌急忙取了一颗夜明珠游出水面。想不到麻药冲了米汤,药性也小了。犀牛很快醒过来,追上阿鳌。阿鳌也斗不过犀牛。夜明珠还是有夺过来。一年年过去了,阿鳌也有夺到夜明珠。
  阿鳌死后,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村里又出了一个叫文龙的后生,已搞不清他是阿鳌的哪一代子孙了。他也有一身好水性。他也决心斗犀牛夺珠。跑了九天九夜,访了九十九个地方,找了九十九位老人请教。一个九十九岁的老人告诉他:“你用线穿上牛鼻针,再带一些糯米糍粑。先用糍粑蒙住它的眼睛,再用针线穿上它的鼻子,一定能斗赢它。”文龙照老人的话,带好东西,闯进犀牛潭,犀牛见闯进了人,一头撞过来,文龙闪过身子,顺手把糍粑粘住犀牛的眼睛。犀牛什么也看不见,乱冲乱撞。文龙趁机用牛鼻针穿进犀牛鼻孔,牵住了牛鼻子。夜明珠夺到了,犀牛也被他牵上了岸。
  村里人好高兴,盖了一座亭子,把犀牛拴在里面。文龙把夜明珠分给大家。可是,夜明珠不发光了。这天晚上,一位神仙托梦给文龙,告诉他只要去扭犀牛耳朵,夜明珠就会发光。第二天,文龙真的去扭犀牛的耳朵,扭得犀牛哞哞叫。说也怪,犀牛一叫夜明珠就发光了。从此,两岸老百姓不要点灯,到处亮堂堂。那犀牛呢?现在还在茶陵县城的洣江岸,就是那座茶陵铁犀。
  铁牛和铜牛 传说玉皇大帝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铜牛,老二叫铁牛。
  铁牛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喜欢为凡人做好事。铜牛却是个浪荡公子,来一次人间,就要抓走一对童男童女,搅得人间不安宁。
  有一次,铜牛又来人间抓童男童女,被铁牛碰见了。他劝铜牛不要胡作非为。铜牛理也不理,硬要抓走这童男童女。铁牛不由大怒:“你不放他们,莫怪我不认你这哥哥!”说完,举手要放神火。铜牛怕了,连忙求饶,发誓不再做坏事。但暗暗恨得直咬牙,从此兄弟结了冤仇。
  时隔不久,人间洪水成灾。铁牛心里很难过,便对玉帝说:“父皇,凡间老百姓遭受灾难,苦不堪言,我们应当去解救才是。”玉帝眉毛一竖,眼睛一鼓:“多管闲事!”说完,恼怒地走了。铁牛想不到父皇这样不关心人间疾苦,非常痛心。他想,你不愿解救人间灾难,我去!死了也甘心。于是,他溜进玉帝的炼丹房,偷了一颗“定水丹”,私自下凡,来到茶陵县城。把定水丹往洣江河里一抛,洪水马上退了。铁牛抓住洪水神,问道:“你为何下凡祸害百姓?”洪水神连忙磕头求饶:“殿下饶命,我是玉帝派我下凡发洪水的!”铁牛听说是父皇的旨意,大吃一惊,不由两眼发黑,差点昏过去。但他振作起来,说:“你滚回去!再要祸害百姓,当心神火!”洪水神连滚带爬,回到天庭,禀告玉帝。
  玉皇大帝气得嗷嗷直叫:“铁牛,太放肆了!”当即召集二十万天兵天将,由托塔天王李靖挂帅,下凡捉拿铁牛。
  托塔天王带领天兵天将来到茶陵,对铁牛说:“殿下,你违旨下凡,犯了滔天大罪,还不跟我回天庭!”铁牛说:“我为百姓救苦救难有什么罪?难道发洪水祸害百姓有功?”托塔天王哑口无言,但又不敢违背玉帝的旨意,命天兵天将捉拿铁牛。铁牛高举双手,放出神火,烧得天兵天将哭爹喊娘,逃回天庭。玉皇大帝暴跳如雷,又派铜牛下凡捉拿铁牛。
  铜牛来到茶陵,铁牛连忙亲亲热热地迎接哥哥,请铜牛劝劝父皇。哪知铜牛有一点兄弟情,恶狠狠地说:“哼!我就是来捉拿你这乱臣贼子的!”铁牛气得哇哇直喊,冲上去交手打起来。打了三百个回合,不分输赢。这时,铁牛举起双手,喷出神火。铜牛被神火烧得倒进洣水河。铁牛太疲倦了,倒在城墙下睡着了。其实铜牛只是烧伤了皮毛,因为害怕神火,才呆在水里不敢露面。晚上,铜牛手拿着明晃晃的快刀,无声无息地钻出水面。见铁牛已经睡着,轻轻地走到铁牛身旁,用刀子往铁牛的喉咙狠狠一刺,又往肚子上一拖,血染红了半边洣水河。铁牛挣扎着爬起来,放出神火烧死了铜牛后,跪在地上死了。一直到现在,铁牛还跪伏在茶陵的洣水岸上。从此,洪水再也淹不进茶陵城。因为洪水神一见铁牛就不敢作威。
  铁牛斗铜牛 据说,铁牛旁边还有一座铜牛,都是龙王派来镇伏水妖的。铁牛本事强,又勇敢,它一次次斗败了水妖。铜牛最偷懒,又喜欢讲铁牛的坏话,铁牛最瞧不起它。
  有一次,水妖又兴风作浪,顿时大水满岸,波浪滔滔。铁牛马上冲进洪水,跟水妖搏斗。真是翻江倒海,浪声象炸雷,水妖渐渐有力气,有些手忙脚乱。铁牛也累得出不赢气,大喊铜牛助阵。可是,铜牛这时还在睡懒觉哩。
  铁牛肚子饿得瘪瘪的有一点力气。看见瑶里洲上绿油油、嫩葱的萝卜,顾不得多想,跑到洲上狼吞虎咽,呷了一大片萝卜。肚子填饱了,劲头又来了。它又跳进洪水,越斗越猛,终于打败了妖龙。顿时洪水退落,风平浪静。
  铁牛上岸后,把铜牛臭骂了一顿。铜牛当时不敢回口,却暗暗记了仇。
  铁牛跟水妖打了大半夜,辛苦得要命,很快就睡着了。这时,铜牛偷偷跑到瑶里去告状,说它斗水妖的时候,铁牛偷懒,还偷萝卜呷。人们听了,恨死了铁牛:人家斗水妖,你却偷懒做贼!人们磨快梭标,朝睡着了的铁牛刺去,把铁牛的喉咙刺了个洞。现在,铁牛喉咙上的洞据说就是这次留下的伤口。
  铁牛晓得是铜牛捣的鬼,再也忍不住了,用独角一下把铜牛抵到河里,被河水冲到衡东县的草市灵山寺潭底,不见天日。据说,有的船家停在那里过夜的时候,还能听见铜牛“哞哞”的叫声咧!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