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历代人物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19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历代人物传说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29
页码: 103-131
摘要: 本节介绍了朱元璋、正德皇帝、三国人物、李东阳等历史人物的传说。
关键词: 传说人物 故事 株洲市

内容

讨米放牛当和尚 传说朱元璋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带他以讨米为生。他母子二人讨饭讨到了住在醴陵的舅舅家里,舅舅留下了母子二人,让朱元璋边读书边放牛。
  一天,朱元璋把牛放到山上,叫了一些细伢子把牛杀死煮熟吃了。吃完后把牛脑壳埋在一个山坡里面,牛的尾巴埋在山坡背后,到了天黑的时候空手回到家里,对舅舅说:“牛钻到山里头去了。”舅舅不相信牛会钻到土里面去。朱洪武对舅舅说:“你不信,一同上山去看看,我一扯牛尾巴牛就会叫。”说也奇怪,他和舅舅到了山上,一扯牛尾巴,牛果然叫了。后来舅舅又买了一群湖鸭子叫他放,他又把一群湖鸭子全部杀死吃光了。到了天黑的时候赶了一群白鹭关在鸭棚内。第二天早晨,他假装肚子痛。舅舅见他肚子痛就自己去开鸭棚,把门一开,顿时“鸭子”全部飞走了。舅舅有得办法,只好把他带到一个庙里去当和尚。有一天,其他和尚师傅都集会去了,留朱元璋在庙里扫地。他拿着扫把一挥,口里喊着:“大菩萨细菩萨都到外面坪里去,我要扫屋哒。”话声一落,这些菩萨真的一个个都到坪里去了。下午,师傅回到庙里看到菩萨都站在坪里,就问朱元璋是怎么背出来的。朱元璋说:“等下我叫他们都进来。”他又把扫把一挥说:“大菩萨细菩萨各归原位。”话声一落,这些菩萨又一个个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了。师傅们看了很惊奇,都说这是个了不起的人,鱼大塘小,我们这个庙里容纳不下,朱洪武只好另找出路。临走时,问和尚要了一根扁担,可是外面没有一个人雇他做事。一天,他在河边沙洲上睡觉,把扁担作枕头,面朝天,手脚摊开睡在沙洲上,恰好遇见刘伯温访主,他看到沙洲上睡了个人,象个“天”字。看了一阵,又见这个人翻过身子侧着睡,一只脚一钩,象个“子”字,刘伯温很高兴,忙把朱洪武带到京城。后来朱洪武当上了皇帝。
  避难太屏山 相传元朝末年,朝中钦天监官有个晚上观星斗,突然发现湘赣上空有颗呈一牛三尾状的紫微星发光,便断定天下落江西,朱家出天子。一国不能二主,这还了得。元朝便下令,凡姓朱者,一律杀掉。有一天,一个测字先生跑到朱元璋家里,对他说:“不得了!你家有杀身之祸呀!最好你还是走,不走,会没命的!”于是朱元璋带着他的婆娘,一起逃往湖南,来到醴陵太屏山时,见此山高千尺,树多又密,断定必有避难场所,便逃到山上,那个时候,天色已晚,见有一寺山门紧闭。他怕人发现,不敢喊门,就在寺外的山门下歇宿。
  就在这夜,住在寺内的和尚做了一个恶梦,梦见火烧山门,心想必有大事,便打开山门,照见墙根下一对逃难夫妇正在熟睡之中,见他们形貌奇特,便不敢惊动。第二天,老和尚出来寻人,人已不见,却见寺外墙上题诗一首:
   天为罗帐地为毡,
  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
  恐怕山河社稷穿。
  原来,朱元璋夫妻在这里避到半夜,怕元兵捉住,题诗一首后,便换了地方,在天光之前,到山下的芦茅滩的芦茅里躲了几日,太平无事,躲过了劫难。后人因此把太屏山称为“太平仙山”。
  朱和尚 传说朱元璋在做和尚时,曾在醴陵东乡太屏山的寺里生活过。当地流传着他在这里的一些奇事。
  朱元璋到太屏山寺里来时,年纪只二十左右。他有根木棍,据说是他小时候讨饭用的打狗棍,跟随着他十多年,他的汗水把它浸渍成金红色;他的手把它摸擦得光溜溜的了。这根棍子很奇特,既可以用来挑东西,又可以随意地扭成钩子挂东西。有时,他把它缠在腰上做腰带。有一回,一个浙江的和尚去峨嵋山路经这里,听说朱和尚有这么一根奇棍子,便想向朱和尚“借用”,好在旅途中向人家炫耀自己的“不凡”。谁知这棍子一到他手里,只是硬梆梆的,再也不柔软如带了。他火来了,用刀子去砍它,哪里砍得进,棍子上连一点刀痕也没有。他火更大了,把它往火炉里一插。只听得“嘭”一声响,棍子飞出火炉,直向他撞来,吓得他四脚朝天跌一跤,只好完璧归赵,送还朱和尚了。
  朱和尚一年四季只一件袈裟,穿在身上冬暖夏凉,如果被什么东西把它挂破了,只要拈几粒饭,在破地方一擦,糊上一块纸就补好了,以后随你用冷水、热水洗都不要紧。
  朱和尚的斋钵盛饭菜,无论过多久的时间都不会发馊或起霉。有一回,他和僧友一同去挖茶山,有人不小心,翻了些泥巴沙子掉进他的斋钵里,饭菜不能吃了。犯事的人心里很不好过,要把自己的饭菜让给朱和尚吃。朱和尚说,不要紧,他拿着斋钵接着涓涓流下的山泉,就把饭菜里的泥沙全冲洗掉了。饭粒也不是水渍渍的,味道也和原来一样的好。
  朱和尚睡觉总是蜷着身子,从不伸直脚。有人问他:“你老是这样睡身子舒服吗?”他说:“我如果一伸直脚睡,寺里的山门便会被冲倒,我弯着睡惯了。”他这话不是吹牛皮,有一回,他在金鱼石的河里洗个澡,睡在河边的树荫下,伸了一下脚,连倒了三座河坝,弄得他到处化缘,才把这三座河坝修好。
  二 正德皇帝的传说
  明朝的正德皇帝,他乔装改扮,到江南民间查访民情,在查访期间,他游过株洲、醴陵一些地区,至今还流传几则故事,老幼皆知。
  破塘不破 一个晴冬的日子里,大障地区盐山境内的破塘,人们正忙碌着修塘筑坝,人来人往,吆喝喧天。正德皇帝正路过此地,口干得不得了,他就走到修塘的人群中去讨口茶喝。修塘的人们见是一位远方的老年人,都以客礼相待,倒的倒茶,让的让坐。正德皇帝感到这里的百姓敬老尊贤,民风可嘉。就问:“你们这里叫啥地名?”有位年尊的人说:“这里叫破塘。”“不!破塘必不破。”正德皇帝说完,告辞走了。说也奇怪,经他这么一说,破塘从此后不论遇到啥大水灾,塘岸、塘基还是坚不可破,从未发生过崩塌现象。
  牢坡不牢 当正德皇帝走到泉潭坝地境的牢坡,又看见好多人在修坝,他走近去看一看。有些人很不礼貌,一不喊吃茶,二不让坐,有的人还挖苦说:“你游手好闲,何不脱下鞋袜帮我们担几担泥巴沙。”正德皇帝感到心里不是味道。他就问了一句:“你们这里叫啥地名?”那些人没好气地答道:“叫‘牢坡,。”正德有气地说:“咳!牢坡必不牢。”说也奇怪,那座叫牢坡的坝,年年崩垮,年年要修。
  双江贤妇 当正德皇帝行走到双江时,肚里饿得咕咕叫,口里饥得出青水,有气无力地坐在路旁歇息。恰碰上一位妇人送饭给犁田的丈夫呷。正德无奈,就向妇人要口饭呷。那妇人笑盈盈地把饭菜递给正德,让他饱餐一顿。饭后,妇人将剩余的送给丈夫呷。丈夫知道此事,大发脾气,打了妇人几个耳光。正德看见这情景,特意等候妇人打转身,问明挨打的原因。妇人见问,她忙隐瞒事实真相说:“我丈夫责怪我对待外地遇难的人,应该以礼相留,请回家中用饭才是,这样在路旁呷饭太失礼了。因此,责打我不贤。”正德一听,十分钦佩妇人的德行,苦于身上无银两,只得将腰间的金龙丝带解下赠与妇人,并说:“今后你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拿这条带子到京城来找我。谨慎保管,不能让给别人。切记。”正德皇帝说完就走了。
  第二年,大障一带碰上了百年未有的大旱灾,百多天有下一滴雨,田土都开了坼,颗粒无收,老百姓叫苦连天,只好流落他乡,沿门求食。那位妇人同丈夫一商量,带着那位客官的金龙丝带去京城求救。走了九九八十一天到了京城。两夫妻走进一座官府询问,才弄清这条金龙丝带是当今皇上赠的。那位大官员连忙把他们带进了皇宫,有好久,传出旨来,要他们上殿。两夫妻叩见了皇上,禀告家乡遭灾,求皇上开恩。正德皇帝见了他们,十分高兴,说:“既然遭了灾,朕封你丈夫为七品县令,今后不愁吃穿了。”那妇人说:“我丈夫不会做官,我们不要。”皇上听说不愿做官,忙吩咐太监取来大批金银财宝,皇上说:“既不做官,赐你金银财宝够你们使用了。”妇人又不肯受。正德皇帝觉得奇怪,说:“那你要什么呢?”妇人说:“启禀皇上,请求皇上开恩,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我夫妻心满意足了。”正德龙颜大喜,应允了即日放粮赈济灾民,夫妻两人叩谢了皇上。不久,朝廷派来官员,开仓放粮,百姓才免遭厄运。
  御封神福港 神福港位于醴陵市城西面,是通往渌口的水陆交通要镇,居住有五百来户人家。自古以来就是西乡的一个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这里,人丰物茂,风景优美。同时她有着许多美妙的传说。
  据说,神福港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渌水镇,大概是傍渌江的意思。“神福”二字还是正德皇帝游江南时亲口御封的呢。
  明朝正德年初,虫旱连年,江南饥荒,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到处一片荒芜凄惨的景象。而江南僻处的这个小镇,却连续几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繁华的集镇显得更加兴旺。
  一天,靠街中的一家熟食店象往常一样,早早地打开了铺门。店老板姓黄,年纪五十多岁,他的老祖宗是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到这里来的。当地人就叫他黄老表。他继承祖业,夫妻开了这爿饭铺。他为人随和,有一手好的烹调手艺,生意越做越兴旺。铺面不大,却很整洁,两张红漆桌,擦得锃亮。傍墙一口大锅正煮着大半锅猪肉,“咕嘟嘟”直冒水泡,香气四溢,通街可闻。吃早点的,十分拥挤,夫妻俩手脚有如打莲花闹一样有停歇。忙了一阵后,夫妻俩刚准备坐下来歇一会,只听得门口一声“好香!”接着跨进两个人。前头那个个子不高,方头大耳,虽面带饥色,风尘仆仆,却露着一股骄贵气。后头的那个单单瘦瘦,高高的个子,老是弯着腰,满脸卑逊的笑容。老俩口连忙让座:“老俵想吃点甚么?”两个客人眼盯着锅里剩下的半方肉,直咽唾沫。“老板,卖肉吧?”瘦高个的打着一口地道的京腔问道。黄老俵知是外地客人,忙说:“卖,卖,老表请坐。”矮个客人迫不及待地接着说:“好!来十斤肉,两壶酒,快迅!”黄老俵不敢怠慢,急忙动手,切好猪肉,调好作料,用大盘托了出来,老婆子也筛上两壶老酒放在桌上。肉盘还没放稳,矮个客人用手抓起一块肥肉塞进嘴里,“咕噜”一口老酒,“好!”接着又是一块……。只见两个人如风卷残云,不到一个时辰,满满的一盘肉就一扫而光,酒壶底朝了天。矮个子摸着凸起的肚皮,惬意地打了个饱嗝,连连赞道:“舒服、舒服,真是神仙过的日子。老板,这里叫什么地方?”黄老俵答道:“渌水镇。”“这个地方真是神仙享福的好地方,最好叫‘神福港’吧。”矮个子说完,示意瘦高个子放下一锭银子走了。黄老俵看着这白花花的一大锭银子,少说也有五两吧,简直乐坏了。但仔细一看,银子的底部烙着两个字——“皇银”,黄老俵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两个客人是谁呢?矮个子就是当朝堂堂的正德天子朱熙,瘦高个子是他的贴身内监陈琪。
  由于皇帝老子的亲口御封,所以,这个地方就叫神福港了,一直到今天。
  正德皇帝当月老 明代正德皇帝不顾民间疾苦,只知道与后宫佳丽厮混。有一天,他与妃子们在太后宫里胡来,被太后发现了,太后一看儿子当了皇帝还不争气,江山又怎么能坐得稳呢?于是,就叫儿子跟着自己下江南体察民情。
  正德皇帝不敢违抗母命,就骑着马,跟着太后下江南来了,母子到了江南后,太后要儿子去体察民间疾苦,自己在官府等着。根据太后的吩咐,正德皇帝微服下到农村去了。
  一天傍晚,正德皇帝走到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偏僻地方。到哪里去投宿呢?正当他在犯难时,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山脚下,有座茅屋,便前去借宿。
  来到茅屋前,正德皇帝发现屋里有个瞎眼老太婆和一个年轻后生,就进屋向他们说明来意,瞎眼老太婆想自己家里穷,从未有客人来的,这下见突然来了客人投宿,感到很高兴,但一转念,自己家里一贫如洗,怎么也招待不好客人的,如何是好呢? “老妈妈,现在天色已晚,没有地方借宿,我只借宿一晚明天就走,你老人家不要为我多费心了,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你们睡什么,我就睡什么。”正德皇帝见老太婆为难便解释说。“那就只有请客人将就将就了。”瞎眼老太婆说,她想自己既然把客人留下来,就得招待客人吃饭,哪里有好菜呢?想来想去没有一点好菜来给客人下饭,就要儿子把家里仅有的一只鸡婆杀了。
  正德皇帝吃过饭后,洗洗弄弄就和老太婆的儿子睡在一个床上,睡觉之前,他与后生说话: “你家贵姓,叫什么大名?”正德皇帝先问。
  “我姓周,名元。”后生回答说。
  “何以为生?”
  “砍柴卖。”
   “有妻子没有?”
   “我哪里会有妻子?”
   “你看谁家的姑娘长得最标致?”
   “要说漂亮的姑娘倒有,只是曹丞相的女儿最好。”
   “要曹仲把女儿嫁给你,好吧?” “客人,你太开玩笑了,我一个砍柴卖的穷人,哪敢要丞相的女儿呢?我连想也没敢想过啊!” “你只要喜欢她就行!”
   “客人你不要开这样的玩笑了!”
   “不是开玩笑,明天再说,睡吧。”正德皇帝说着,就呼呼大睡了。
  第二天起床后,周元母子再也没什么东西招待客人了,为了使客人吃了饭好赶路,就把昨晚剩的鸡热好,让客人吃。
  正德吃了早饭,取出随身所带的纸笔墨砚,写好一张纸交给周元说: “你把我写的这东西带去找曹仲,到了相府门前,你就把这纸顶在头上,要曹丞相开正门迎接你。” “我这个砍柴的不敢,怕他杀头。”
   “你顶着我这东西,他不敢对你怎么样,你只管去好了。”
   正德皇帝说着,告辞去了。
  曹仲是告老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丞相,周元砍的柴全都卖在他家里,久而久之,都熟悉了。这天曹仲一听周元要他开正门亲自迎接,以为周元疯了,忙叫人去看个仔细再说。
  曹仲听去看过周元回来的人说,周元不象个疯子,便自言自语地说: “你好一个周元,一个砍柴的竟口出狂言,胆子不小,我且打开正门去迎接你,看你有何高招。要是你无理取闹的话,我非重重加罪你不可!”曹仲说着,已来到正门,亲自开门问站在门外的周元有何要事。
  “曹丞相你还用问我做什么,你不看看我头顶着什么东西!”周元胆壮气粗地说。
  曹仲这才看到周元头上顶着个东西,马上走出门来,伸手取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正德云游天下,一路受尽艰辛,
   看看红日西下,便宿周家床上,
   周元母子堪夸,宰鸡忙奉孤家,
   爱卿生有一女,应许周元为妻,
   周元聪明伶俐,应做曹门女婿,
   若问月老是谁,当今正德皇帝。
  曹仲见是正德皇帝给自己女儿做的媒,是圣旨,不得不答应。于是,当即对周元亲切地说: “周元,你就不要走了,快去洗澡更衣,我叫人马上为你们准备洞房花烛,成全你与我女儿的婚事。” 周元听了曹仲的吩咐,立刻去洗澡更衣,留在相府做乘龙佳婿了。
  到了晚上,小姐一想自己的丈夫是个砍柴卖的,很不乐意,但想到是皇帝做的媒,也可能确是圣旨上写的聪明伶俐,我不如试试他,如果真是聪明伶俐,将来也有出头之日,那也罢,如不是圣旨上写的那样,就宁死不从。小姐想到这里,先不开门,从窗口指着门外的槐树要周元作诗,如作得出诗来,就开门,否则不开。
  周元尽管是个砍柴的,但正如正德皇帝所说的他生得聪明伶俐,见小姐要他作诗,便顺口吟道: 相府门外一树槐,乃是相爷亲手栽,
   百鸟不敢在此落,单单等我凤凰来。
  曹家小姐见周元把诗作出来了,就打开房门让周元进去。等周元刚一进门,小姐又指着自己要周元作诗,如周元作不上来就不准上床睡觉,周元只好随便吟道:
   周元家里一只鸡,换来姣姣美貌妻,
  白天不敢与你开玩笑,晚上推着当马骑。
  经过测试,小姐见周元果然聪明伶俐,决心与周元百年相好。
  三 三国人物传说
  张飞“系马樟” 朱亭南头有座狮子山,狮子山半腰有棵大樟树,树高十余丈,树干几个人手拉手还围不住。树旁原来有座祖师殿,现在没有了。三国时候,刘备与孙权争荆州,争来争去达成协议划江而治。刘备占了西岸,孙权管着东岸。孙权为了防止刘备偷袭,就在株洲这个地方设了建宁县,这就是株洲最早设治的由来。可是,刘备还是依仗文有诸葛,武有关长赵子龙,不时还要到孙权这边打主意。
  有一天,张飞又领兵来到了朱亭对河。他看到朱亭这边没什么兵马,就想过来玩玩,于是就一个人单枪匹马过河,那时候朱亭还没有街,朱亭也不叫朱亭,叫什么就不知道了,朱亭这个名字是到了宋朝,由于朱熹在这里结亭讲学才叫起来的。张飞到了朱亭,一看狮子山上有座庙宇,他就笔直奔祖师殿来了,到了殿前,他就把马拴在门前的大樟树上,丈八蛇矛也斜靠在大樟树旁,就到庙里玩去了。张飞蛮爱玩的,祖师殿又起得好看,和尚们正在做佛事,张飞在里面一玩,就不记得出来了。
  这时,已有探子把张飞单枪匹马到朱亭的消息报到孙权那里去了,孙权立即派大军前来捉拿张飞。可是张飞还在祖师殿里大碗地喝酒,大把地吃果子呢,他一点也不知道,一点也没戒备。
  但是,千军万马奔腾的声音,让张飞的战马听到了。这匹马是匹宝马呢,它先是竖起耳朵,仔细听,听真切了,就想跑去呼喊主人,可是它被吊在樟树上,走不动呀,于是它就使劲地叫起来,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长。张飞在庙里听到马叫,赶忙跑了出来,他还以为是有人偷他的马呢。出来一看,没见一个人,他就又转身往庙里走。这时马就更使劲地叫起来,而且长鸣不止,前腿还猛刨地。张飞这才想到,一定是出了什么紧急情况了,这才赶快解开马绳,拿起长矛,认蹬登鞍。鼓起豹眼往远处一看,隐隐见尘土飞扬,张飞就知道吴兵来了,这才赶快打马下山,直奔江边。到了江边,战马扑通一下跳入水中,载着张飞泅江而去。刚抵对岸,吴兵就进入朱亭了。但是吴兵不敢追过河来了,这时,张飞已横枪勒马,正等候在那里呢! 由于这个掌故,人们就把朱亭这棵古樟叫做“系马樟”、“依矛樟”。如今,这棵古樟还在,年纪有一千七百多岁了呢。
  黄忠和黄家坊的“湖眼” 黄家坊(今黄丰桥乡广黄村)附近的山头上有蛮多的眼,人们把它叫做“湖眼”,咯是一回咋咯事呢?还有,黄家坊原来做伞的人蛮多,伞又做得不好,咯又是一回咋咯事呢?咯都是吃了黄忠老将的亏。
  三国时候的黄忠老将是黄家坊的人。他出世以前,这里来过一个道人,在村子的前后左右转了大半天,连说几声:“好风水!好风水!”有人问他好在咋咯地方,道人说:“黄家坊前有七狮赶象,后有五马回朝,左有金鸡报晓,右有南鹅点灯,此地必出将才。”不久,黄忠出世,他从小习武,练得一手好刀法。说来也巧,村子里的人经常在清早听到左边山头有鸡叫声,在深夜看到右边山头有两盏灯火。
  有一年,黄家坊左边山头的金鸡放势是咯叫,右边山头两盏灯火通夜不灭,黄忠晓得是当今皇上有难,就急忙背上大刀,骑上快马往京都去了。果然是皇上有难,他帮皇上解了难。皇上立即召见黄忠,问他为咋咯晓得皇上有难。黄忠是个老实人,就把黄家坊的地形告诉了皇上,还说:只要金鸡放势叫,我就晓得,皇上有难。皇上要黄忠绘一张黄家坊的地形图给他看。咯下拐哒场,黄忠要绘一张假图给皇上看就好了,他偏偏把黄家坊前后左右的地形详详细细绘上去了,交给了皇上。皇上一看,黄家坊果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他怕这里出真命天子,夺了他的位子,就拿起御笔在黄家坊的地图上连连点了几笔。你看巧不巧,皇上点了几笔以后,黄家坊的龙脉真的被点断了,村子左边的金鸡再也不叫了,原来这山上的石头先天打烂一块,第二天又长起来了,现在的石头,一打就碎得象粉子一样。村子右边的山头再也不见灯光了。村子前后面的山上到处出现了一个一个的圆眼,有盘箕那么大一只,咯里的人叫“湖眼”。咯些“湖眼”就是皇上的御笔点的。
  黄忠真正是个忠厚老实人,他绘了黄家坊的地形图给皇上还不算,又对皇上说:“以前黄家坊来了一个道人,说‘黄家坊,水朝东,世代儿孙做相公。’”,皇上一听,连忙说:“做相公不好,要改一下。”黄忠说:“改做咋咯呢?” 皇上说:“黄家坊,水朝东,世代儿孙做伞公。” 从那以后,黄家坊学做伞的人一天天多起来了,伞又做得不好,有几句这样的话,一直流传到现在:“黄家坊的伞,点水一只眼,怪不得做伞咯,只怪买伞咯瞎了眼。” 这就是黄家坊的“湖眼”和伞的来历。
  四李东阳的传说六岁考神童那一年,朝廷开春闱考神童。六岁的李东阳由父亲李淳带着去应考。进宫时,李东阳人小脚短,跨不过门坎。主考官觉得好笑,说:“神童脚短”。李东阳随口答道:“天子门高”。
  考试时,李东阳坐在高椅上,父亲站在旁边。主考官说:“子坐父立,礼乎?”东阳对道:“嫂溺叔援,权也!” 皇帝见御膳房的厨师正在拣螃蟹,便出了上联:“螃蟹浑身甲胄。”李东阳不慌不忙,对道:“蜘蛛满腹经纶。”皇帝听了分外高兴,连连称赞:“这满腹经纶的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宰相。” 殿试后第三天揭榜,李东阳中了第一名神童。
  第二年春节,李东阳去一个亲戚家拜年。这天天气晴和,他来到阜阳山下骑竹马玩。忽然对面来了一乘官轿,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原来官轿里坐的是新任县令余玩。这个余县令作威作福,盛气凌人。一路上,过路人都要回避让路。
  李东阳可不买他的帐,不但不让路,反而使劲碰了一下官轿,碰得余县令在轿内掀了个“团箕簸米”。县官老爷发火了,喝令下轿,大声斥责:“老爷出衙门,顽童无礼,竟敢冒犯!” 李东阳答道:“神童过山坳,长辈缺德,故意刁难!” 这可把余玩气坏了,气势汹汹地说:“你处幼,我居长,自古幼为长让路!”
  四 李东阳的传说
  六岁考神童 那一年,朝廷开春闱考神童。六岁的李东阳由父亲李淳带着去应考。进宫时,李东阳人小脚短,跨不过门坎。主考官觉得好笑,说:“神童脚短”。李东阳随口答道:“天子门高”。
  考试时,李东阳坐在高椅上,父亲站在旁边。主考官说:“子坐父立,礼乎?”东阳对道:“嫂溺叔援,权也!” 皇帝见御膳房的厨师正在拣螃蟹,便出了上联:“螃蟹浑身甲胄。”李东阳不慌不忙,对道:“蜘蛛满腹经纶。”皇帝听了分外高兴,连连称赞:“这满腹经纶的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宰相。” 殿试后第三天揭榜,李东阳中了第一名神童。
  第二年春节,李东阳去一个亲戚家拜年。这天天气晴和,他来到阜阳山下骑竹马玩。忽然对面来了一乘官轿,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原来官轿里坐的是新任县令余玩。这个余县令作威作福,盛气凌人。一路上,过路人都要回避让路。
  李东阳可不买他的帐,不但不让路,反而使劲碰了一下官轿,碰得余县令在轿内掀了个“团箕簸米”。县官老爷发火了,喝令下轿,大声斥责:“老爷出衙门,顽童无礼,竟敢冒犯!” 李东阳答道:“神童过山坳,长辈缺德,故意刁难!” 这可把余玩气坏了,气势汹汹地说:“你处幼,我居长,自古幼为长让路!” 李东阳高举作马骑的竹竿,理直气壮地驳斥:“我骑马,你坐轿,从来马超轿先行!” 县太爷见小东阳嘴巴这么厉害,板起了脸孔:“小子如此顽皮,你敢斗胆跟我进山寨?” 东阳大胆回答:“莽夫这般撒野,我要横眉解你上阜阳!” 余玩横眉板脸,步步紧逼,东阳从容不迫,对答如流。真叫这七品芝麻官进退两难,哭笑不得。他恼羞成怒:“押小子登山!”小东阳跟在后面也大喝一声:“叫莽夫带路!” 阜阳山寨住着一家官户。主人姓赵名冰,早年也是个七品官,如今虽然只四十出头,却体弱多病,早已告老还乡。
  阜阳山下有个周卜老爷,家财万贯,可惜膝下无子,过继了一个养子,周卜两老也当作宝贝一样。
  余玩、赵冰、周卜三人是拜把兄弟,人们称他们阜阳三霸! 赵冰有个小女叫牡丹,年方二八妙龄,去年中秋时节,与周卜的养子周凡订了婚。今天正是赵家小女出嫁的日子。周围的豪绅、文人墨客都来呷喜酒。余玩也是为这事上阜阳山的。
  赵冰一见县太爷驾到,连忙出门迎接,请到后厅。余玩把赵冰拉到屋角,咬着耳朵嘀咕了一番,赵冰连连点头。
  不一会,五乐高奏,喜炮喧天,膳房执事三呼就座开宴,众宾客纷纷入席。李东阳也大摇大摆地与大家入席就座。
  赵老头受余玩的唆使,暗中叫执事人员安排一条三只腿的凳子给李东阳坐。李东阳一见,分外恼火,马上走出座席大声呼叫:“我乃儒家子弟,席不正不坐!” 赵冰马上接腔:“本府有个规矩,小孩赴宴,只能坐三条腿的板凳。今天你想坐正席,就要按赵府规矩行事。” 东阳道:“你家有什么规矩,快说!” 赵冰说:“你要是能以三条腿的歪板凳为题作一联语,就可以换正座。” 东阳稍加思索,便作了一联:“于归宴上,把酒敬嘉宾,叫谁只身骑木马;喜庆堂前,演武打擂台,看我独脚立金鸡!”说完,一脚踢翻三条腿的歪板凳,单脚立在桌上。
  顿时,满堂骚动。那些名士都情不自禁地夸赞李东阳确是奇才。
  赵老头也暗暗佩服,忙叫家人搬来一条红漆板凳,让小东阳坐正席。
  宴席间,宾客们猜拳行令,碰杯劝酒。赵又耍了个新花招,在李东阳面前只摆了一根筷子。东阳高高举起这根筷子,又作了一联: “看今朝,堂前单箸愁残宴;忧后日,阁中独凤哭殭凰。” 坐在旁边的一名学究先生听了这不吉利的联语,生怕主人听见,闹出大事,连忙叫人给李东阳递来一双象牙筷,叮嘱他再莫讲这些不吉利的话。
  酒过三巡,燕窝汤上席。唯独李东阳前面有摆调羹。他知道又是余玩、赵冰捣鬼,便用象牙筷敲汤盆,高唱着:“长铗归来乎,饮无瓢。” 余玩眉头一皱,说:“按赵府规矩,小孩赴宴想用调羹,也要以调羹为题作联。” 李东阳冷笑一声,当场作了一联:“莫学唐僧懦弱,身临魔窟,哀天哭地;且看行者刚强,独闯龙宫,倒海翻江!”随即,他端起汤盆往自己饭碗里一倒,来了个“倒海翻江”。宾客们面面相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这可触怒了主人赵冰,他大喝一声:“李东阳你这小子,休得如此无理!我现在出一上联,你要是对答不出,就莫怪你赵爷爷无情啦!” 李东阳问:“若对不起,你敢把我怎么样!” 赵冰道:“若对不起,罚你在我家当三年家奴,专门倒马桶!” 东阳又问:“要是对上了呢?” 赵老头没料到这小孩会这样反问,一时慌了神,支支吾吾地说:“你若对上了,我……”他看到摆在庭侧的花轿,便说:“我就用这迎亲的花轿送你到我亲家去做上亲。” 李东阳向众人扫了一眼,说:“大庭广众,有口皆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赵冰神气十足:“言如放箭,岂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 东阳说:“好呀,出上联吧!” 赵冰眨了眨眼,出了一副联:“小子无知,懵懵懂懂,痴痴呆呆,敢入深山寻虎豹?” 李东阳很快对上下联:“蛟龙不遇,随随和和,勉勉强强,暂留浅水伴鱼虾!”这下联把宴席中豪绅、文人墨客都看成是鱼虾,又羞又恼又是叹服。一个个有口难开。
  赵冰后悔不已,如今跟一个黄发小儿打赌也赌输了,如何好下台?有办法,只好用迎亲的花轿送李东阳去周卜家做上亲。
  一路上吹吹打打,锣鼓喧天,好不热闹。当花轿抬进周家时,两个伴娘陪新郎开轿迎亲。谁知轿里跳出一个头戴红帽,身穿紫红童袍、手执五尺竹竿的男孩。二侍娘大吃一惊,吓得两眼发黑,急忙逃开。新郎周凡吓得大叫一声,跌倒在花轿前。他自幼犯有严重的心悸症,经这一惊一跌,前后不到一刻钟就一命呜呼了。
  老夫人从后庭赶来,一头栽倒在儿子身上,哭得死去活来。周卜颠颠倒倒赶到轿前,顿时气得眼珠发呆,口中胡言乱语,疯啦。
  周府一家老小喊喊叫叫,哭哭啼啼,乱作一团。喜堂变成了灵堂。
  闹宴 茶乡一带,尊师风气很浓,教书先生不论到谁家,都要以上客相待。老一辈人讲,这与李东阳的倡导是分不开的。
  一次,李东阳奉旨回老家茶陵高陇省亲、祭祖。那时,他的老家龙溪村叫龙匣村。一天,他在小河边散步,看到一个头戴儒巾的先生坐在路旁长吁短叹。李东阳觉得有些蹊跷,便走过去问:“先生,你有什么烦恼,独自长吁短叹?” 那人长叹一声:“唉,我是个背时的教书先生。我的学生进了学,考上秀才。今天正大摆宴席庆贺呢。” “你应当高兴呀!” “高兴?怄了一肚子气。平常让我跟长工一起呷饭,也就罢了。今天也不准我上席,真正有辱斯文!你看,教书先生是人当的吗?” 李东阳一听,愤愤不平,拉起教书先生走到那人家门前,要先生稍等一等,自己大模大样地往席上一坐。
  主人发现了这个不速之客,很奇怪,问道:“请问,你是……” 李东阳连头也不抬,念道:“凤池宴,常为座上客!” 主人听他的口气蛮大,不讲礼性,很不高兴,说:“我家正在请客,客人要上座,你有什么事,快讲。” 李东阳哈哈大笑,接着念:“龙匣村,岂作门外人?” 还是主人的秀才儿子灵范些,听到这人出口成章,口气又大,肯定有些来头。便对李东阳说:“先生若是不嫌弃,请入座小饮几杯吧!” 李东阳也不讲一句客套话,连个谢谢也没有。这时,一个穿戴讲究的人大咧咧地坐在上座。李东阳不冷不热地说:“今天这上座可轮不到你哩。” 这是当地的大财主,有钱有势,受人恭维惯了,今天怎能咽下这口气?不由恼羞成怒,气冲冲地要走。主人忙拖住他,讲尽了好话,连连赔礼。又责怪李东阳出言不逊,得罪了贵客,要李东阳去赔礼、认错。
  李东阳一拍桌子,指着神龛上的神位说:“你家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神位’中,他与上面哪个字沾了边?” 这一来,气得那财主脸青脖子红,一气冲出门。主人的儿子也忍不住又气又恼:“你也太过份,太无理了!” “我无理?请问你这秀才是怎么来的?”
   “我靠寒窗苦读,岂要你过问!” 这时,刚进来的一个客人认出了李东阳,连忙对着主人的耳边轻轻说了几句。主人顿时吓得脸也变了色,拖着儿子跪在李东阳面前,磕头好比鸡啄米:“不知李大人驾到,多有得罪,请大人多多海涵!” 那财主吓得两腿软溜溜,偷偷溜走了。
  李东阳坐在原来的座位上,任凭主人请呀、求呀,请他上座他一动不动,说:“今天该坐上座的上客还在门外樟树下饿肚子哩!” 这时,主人家才把站在门外的教书先生请来入席。李东阳硬要先生坐上座。又教训主人和他的秀才儿子:“人不可忘了根本,没有布衣先生,哪有状元学生?今后,先生呷饭要与主人同桌,请客时,先生要坐上座!” 从此茶乡一带再也不敢小看教书先生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尊师的好风气,一直流传到现在。
  五 肖锦忠的传说
  清朝的时候,茶陵云阳山下的一户贫寒农民家庭里出了一个状元,他就是肖锦忠。可是这个状元一辈子有当什么官,一直住在云阳山下的老家里。
  据传,肖锦忠考中状元后,皇帝和皇后娘娘大摆琼林宴,庆贺朝廷得了栋梁之材。这天,肖锦忠头插金花,腰佩玉带,格外风光,得意洋洋。那时,臣子见皇上都是一副诚惶诚恐,目不斜视的样子。可是这位在云阳山脚下长大的状元,看到皇宫的豪华气派,皇后娘娘的美貌,真正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由东张西望。皇帝见他这样子,很不高兴,特别是他几次回头偷看皇后娘娘,使皇帝格外恼怒:回头看人三分罪,何况是看皇后娘娘?皇帝决定对肖锦忠问罪处斩。撤宴后,命令一个姓肖的禁卫武士去捉拿肖锦忠。
  这姓肖的武士恰巧也是茶陵人,听到皇上的旨意,大吃一惊,连夜赶到肖锦忠的住所,问:“状元公,今天,你在琼林宴上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
  “有呀!”肖锦忠莫名其妙地回答。
  姓肖的武士说:“你进皇宫后,是不是东张西望?是不是回头偷看了皇后几眼?”
   “是呀,这有什么过错呀?” 肖武士长叹一声:“臣子见皇上,不能东张西望,更不能偷看皇后娘娘,何况你回头偷看。皇上要抓你问斩呢。”
  肖锦忠又惊又怕,说:“看一看,望一望,难道也犯了死罪?当臣子就不要长眼睛吗?” 肖武士见他这迂里迂气,说:“皇上讲你有罪,你就是有罪,皇帝要你死,你就活不成!算了算了,快走吧!” “我走了,你如何向皇上交待呀?” 武士也急得有办法了。肖锦忠又怕连累了别人,想呀想呀,想了一个过关的办法。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皇帝问道:“肖锦忠,你可知罪?” 肖锦忠故作惊慌,说:“禀告万岁,小臣不知犯了什么罪。” 皇帝大喝一声:“还想抵赖?昨天,你一进皇宫,就东张西望,回头看人,是不是想谋反?” “禀告万岁,小臣哪有谋反之心?只是见殿里的诗词对联写得好,我才望了望。” “莫狡辩!你说是看诗词对联,好,你要是能背出这些诗词对联,就饶你一命!” 文武大臣都为肖锦忠捏了一把汗,可肖锦忠却从容不迫,象流水一样,把这个殿里的诗词对联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大家十分惊讶,连称“奇才,奇才!”连皇帝也连连叫好。就这样,肖锦忠才保住了一条命。
  原来,昨天晚上,姓肖的武士偷偷把他带进宫殿,让他把梁柱墙壁上的诗词对联都读熟记牢了。
  肖锦忠虽然过了这一关,但从此心灰意冷,不愿“伴君如伴虎”了。按惯例,肖锦忠回家省亲,回到家里后,再也不愿回朝廷了。他怕皇上问罪,说他违旨不当官,于是,扎了一个稻草人放进棺木,布置了一个假灵堂,要他的母亲哭死去的儿子。自己躲在云阳山的寺庙读书作诗。
  果然,肖锦忠省亲的时期一过,皇上派人来抓他了。可这些人一看到肖锦忠的灵堂,以为他真的死了,只好回朝廷交差。
  后来,肖锦忠又在紫云山筑了一座假坟,住在云阳寺,再也没有出山了。
  六 周树芬的故事
  还鹅 王仙周树芬先生私塾里,有个最调皮的学生,同一伙同学到学堂附近的小河里去游泳,他见河里有只鹅,趁人没有注意,忙把鹅捉住用衣服包着,带到学堂来了。
  主人是当地的农民,他找到学校来,要寻他家的鹅。见到周树芬,就向他告状。周树芬也吃了一惊,他教育学生很严格,收学生也注重学生的品质,到底是谁做了这偷鹅的丑事呢?周树芬表示可以由那农民去寻,找到了真凭实据,他一定加以处罚。
  那农民寻了半日,哪里有鹅的影子。奇怪呀,明明有人看见学生到学堂来了,怎么会不见呢?莫非是有鬼不成,既然没有证据,也就不好再找麻烦了。
  农民走后,周树芬回房去取长袍,准备出门,不料一取下长袍,就看见挂长袍的钉子上也挂了一只鹅,用细绳吊了脖子,早死了。周树芬哭笑不得,不晓得哪个捣蛋鬼,竟把鹅挂到了他的房里。
  他马上召集学生,责问是哪个干的。大家都不敢说话。这时那个最调皮的学生站起来说:“先生,鹅是我挂的。我没有东西给先生送礼,就捉了这只鹅。” 周树芬毫不客气地取下板子打了那调皮学生十板手心并严肃地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学生以读书为本份,你赶快给我送回去!”那个最调皮的学生只好乖乖地把鹅送到了那农民家里并赔礼道歉。
  两份礼物 旧时的私塾,作兴一年三节给先生送礼。可是周树芬却破例不收礼。不单读书的时候不要学生送礼,而且学生日后当了大官,为了感谢他的栽培之恩而送些礼来,他也拒不接收,为了这事,不少的学生曾经难堪过。有一次,一个已经荣升少将师长的学生回乡探亲,为了感谢周树芬昔日的栽培,亲自跑到王仙,送了贵重的金银宝物来。周树芬说:“这份礼我不能收,如果来路明白,你尽可以自己享用,你先生一生清贫,不求财物,只要学生有出息,就是给他最贵重的礼物了,如果来路不明,你最好物归原主。”说得那学生面红耳赤。还有一次,一个出身贫穷的学生,为了感谢恩师,将母亲纳的一双鞋送给周树芬。周树芬却欣然领受,并当即在脚上试一试,说:“好舒服呀,你替我感谢你的母亲,这礼物太好了,又软和、又耐穿。”那学生非常感动。在旧中国,贫苦百姓是很难读书的,周树芬不嫌贫爱富一时传为美谈。由于他的学识以及他的为人赢得了公众的尊敬,所以历届醴陵县长没有不一上任就来拜访周树芬的。
  赴宴 陈明仁的母亲病故,当时担任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的陈明仁从长沙回到醴陵洪源乡为母亲办丧事,丧事是很隆重的,陈明仁当然是亲自来到王仙,请周树芬前往。陈明仁走后,周树芬坐轿前往洪源。来到陈明仁府上刚下轿,见陈明仁早已躬身迎接。陈明仁抬头见到自己的先生还是穿着那身粗衣布鞋,心里很难过,就吩咐手下人拿了几套质地高雅的衣服来,叫先生换上。周树芬说:“我粗衣布鞋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你只重衣冠不重人,我只好告辞了。”陈明仁一听,连连道歉,说自己根本没有这层意思,请先生息怒。并且叫手下佣人将衣服拿回去。周树芬并没有原谅他的学生,他在陈氏灵前烧了几叠纸钱之后,即吩咐轿夫抬回到王仙。陈明仁一再挽留,最终没有留得住。只好叫侍从送上二百块大洋给周树芬。周树芬不收。只叫侍从给每个轿夫几块大洋作路费。
  闹粮 周树芬老先生的家乡,每年青黄不接之季都要闹旱灾。为了度过饥荒,乡民就在那里建了一个仓库,叫“积谷仓”。积谷仓里的粮食,都是乡民们平时积聚起来的,等到饥荒的时候,就打开仓库,把粮食分到各家各户。这个办法确实为乡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的有一年春天,王仙又发生干旱了,乡民生活困难,于是经合议决定打开粮仓分粮。但是乡公所却打着抗日的旗号,说要为抗日部队提供军粮,不许开仓,并派兵日夜把守,发现开仓者,就鸣枪报警,派兵捉拿。
  饥民们平素晓得周树芬的声威,就跑到周树芬那里,问乡公所这样做有不有道理。听到这个消息早已愤慨的周树芬说:“养儿待老,积谷防饥,你们自己积的粮食为什么不可以开仓?难道要让自己活活饥死?” 听周树芬这一说,那些原来有些拿不定主意的乡民都打定了主意,决定与乡公所争个高低。
  于是,上百个乡民手持扁担,带着箩筐向积谷仓冲去。他们来到积谷仓,立即用菜刀、虎钳撬门。把守仓库的乡兵们见势头不对,前来拦阻,乡民们哪里肯听。一个个挥着扁担跟乡兵搏斗,几个乡兵寡不敌众。朝天放了三枪,仓皇逃命。
  乡民们终于打开了“积谷仓”,把一担担的粮食担了回去。
  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那几个乡兵逃回乡公所后,报告了乡民抢粮的事。乡公所几个头目气急败坏,请人做了状纸,呈交县衙。告乡人哄抢军粮,败坏纲纪。
  于是一场官司就打了起来。
  乡民们又找了周树芬,周树芬劝乡民们不要焦急,说粮食是你们种的,自己积的,是为了解决饥荒用的,怕什么。有大事,我跟你们去闯。不几日,周树芬果然派人送了一篇稿子给当时的一家进步的报社,报社立即把这篇稿子在报纸上登出来了,引起老百姓的愤慨,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政府也就不敢抓人报复,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七 罗瑶的传说
  “瑶半边” 明正德年间,湘潭县马家河(今株洲县马家河乡)有个富户罗瑶,人们都称他为瑶公。
  一次,湘潭议修县城,为了筹款,县令举行盛大酒席,请全县著名的豪绅商议。
  这天,豪绅们一个个衣冠楚楚,陆陆续续都到齐了。可是县太爷就是不吩咐摆宴。一直等到快中午了,来了一个老头子,身穿旧棉袄,土里土气,众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没料到县令一见到他,立即起身恭迎,口中热情地连声招呼:“瑶公,瑶公,我们恭候您多时了,快请坐,快请坐!” 瑶公到了之后,县令才吩咐摆席。坐席时,县令又将瑶公推到首席。略为推辞之后,瑶公也就不客气地坐下了。
  众位富绅见县令这样高看瑶公,心里很不服气,私下议论说:既然县太爷这样敬重这个老头,等下子捐款,我们且先看他的,然后跟着来。
  酒饭之后,县令这才主持开会,他先说明修城的重要性,然后动员全县父老捐助。当摆开捐簿,请大家认捐时,所有的豪绅财主都你推我,我让你,一个也不肯先动笔。捐簿推到了瑶公面前。瑶公说:“还是请诸公先认个数字,剩下的数字最后再说吧。”众人听了,不好再说什么,这才一一写下自己的捐款数,但是都把捐款的数字写得小小的。
  最后,县令叫人一统计,已认捐的数字,只够预算的一半。这时,县令望着瑶公说:“还差这么多,怎么办呢?”瑶公就毫不介意地说:“剩下的一半,我包着就是了。”众豪绅听了,大吃一惊,纷纷离座,向瑶公作揖施礼:“到底是坐首席的!”一座县城就这样修成了。
  人们为了纪念瑶公的急公好义行为,修城的砖,一半刻上了“瑶”字,称为“瑶半边”。
  “小乞丐”与“大学士” 有年夏天,天气好热好热的。瑶公躺在堂屋里靠椅上歇息,不觉悠悠入梦。梦见一位老人走向前来对他说:“记住!等下鱼上树,马骑人的时刻,有人与你相见,切莫错过!” 瑶公醒来,觉得很奇怪。鱼怎么会上树呢?马怎么能骑人呢?百思不得其解。他想,反正睡不着了,到外面走走吧。
  他走出门外,忽见一人坐在树下歇息,将一条鱼挂在树上,而另外一个人却背着一只木马走过来。就在这时,一个小乞丐走来向他行乞。瑶公突然一惊,恍然大悟,这不正是鱼上树、马骑人的时刻吗!就连忙问小乞丐的姓名,从哪里来,为何在外讨乞。
  小乞丐答道:“我叫张治,茶陵人,今年九岁,因家中一贫如洗,只得出外讨乞。” 瑶公见小孩生得眉清目秀,口齿俊俐,记取梦中老人嘱咐,觉得他将来一定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就把他留下来,收为义子,为他延师教读。小张治果然聪颖,发愤读书,文思日进,瑶公大喜,又以义女许配张治为妻。
  后来,张治赴京赶考,果然高中。一直当官当到文渊阁大学士,人称张阁老。
  张治显贵后,不忘瑶公恩德,不仅对瑶公终生敬重,而且在瑶公死后,还购官地古桑洲,将瑶公葬在洲头,还奏请正德皇帝,敕赐建坊旌表。如今在古桑洲,还保留着罗瑶的墓呢,那就是张治修的。
  八 罗典的传说
  罗典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七岁入私塾时,塾师问他:“你读过什么书?”罗典答道:“读过《三字经》。”塾师说:“那好,你写一到一万的数字给我,明天交卷。”罗典当即向先生要了纸笔,很快地写上“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交给先生。先生看了,非常高兴,从此对这个小孩子另眼看待。
  罗典十四岁时,随本乡的亲人去参加乡试。一入考场,主考官就问:“你多大年纪?”罗典答道:“十四岁。”考官说:“你还很小嘛,为何就来应考?”罗典说:“甘罗十二为丞相,我比甘罗长二春,为何不能来应考呢?”考官听了,暗暗称奇,就让他参加了考试。
  罗典的邻村有个富翁做寿,亲戚送给富翁一幅锦绣寿屏。寿屏绣了红太阳一个,桑树一排,下面一条溪,溪上架一座木桥,桥上站着一只金鸡,桥下停着一条船,船头坐着一位道人。寿屏展开后,满堂来客,不解其意。不一会儿,罗典来了,人们纷纷要他解释。这时,罗典还是一个少年,他不慌不忙,对寿屏看了看,想了想,就向主家要了笔墨,题诗一首:“日出扶桑可树低,一船撑到小桥边,仙人坐在船头上,吩咐金鸡莫乱啼。” 罗典当学政时,常常下乡考察教育。有次,他扮作云游道人,走到一所私塾里,塾师见是云游道人,就不太理睬他,稍微应酬几句,就去忙他的事去了。罗典见他这样,就说;“先生忙,我为你代劳讲课好吗?”先生就请罗典为学生讲授《礼记》,心想你这云游道人,居然要来讲课,搞本难书让你试试看。
  罗典就上台讲课了。当讲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一句时,故意将“毋”字念成“母”字。塾师听了,嗤笑罗典读白字,顺口念道:“《礼记》一书无母苟。”罗典听了,随口就对上了:“《春秋》三传有公羊。”塾师听了大吃一惊,知非平庸之辈,乃改容招待,留吃中饭。
  吃饭的时候,塾师请罗典坐上席。罗典毫不推辞,就坐上去了。这使得塾师又有些不快了,就故意问道:“先生一生坐过几次上席?”意思是你从没坐过上席吧,在这里不客气客气就坐上去了。
  罗典是何等聪明的人,这个意思还听不懂?他微微一笑,答道:“三次”。塾师问:“哪三次?”罗典说:“今天一次。做新郎时,去岳家坐过一次。”塾师也微微一笑,追问道:“还有一次呢?”罗典说:“还有一次是天子开鹿鸣宴时坐的。” 塾师听了,伸出的舌头半天没缩回来。因为他知道,在鹿鸣宴上能坐上席的,只有那些饱学之士,道德文章都为世所钦的人。于是急忙请问罗典尊姓大名。罗典不答,在纸上写了两行字,就起身告辞。塾师拿起纸条一看,上面写的是:“此僧不是非凡客,吩咐村鸡莫乱啼。” 罗典有个本家,叫做罗云皋,有才学,尤好做诗对。对母亲特别孝顺,家里贫穷,以教书为业。他的学生有许多都高中了。罗典担任岳麓书院的院长时,听到好多人称赞罗云皋,一天,就去乡间访问罗云皋。正好在大石桥边相遇了,这时田中荞麦正旺,罗典就出联请对。罗典出的上联是:“风吹荞动桥不动”。罗云皋见旁边有桑树,随口就对上了:“日晒霜溶桑未溶。”罗典大喜,就邀请罗云皋到岳麓书院讲学。
  这天,罗云皋如约来到岳麓,罗典选派一些高才生到湘江边迎接。学生们见罗云皋衣冠破旧,长相朴拙,就有些轻视。罗典就要学生们与罗云皋唱和,结果题咏数日,得诗二百余首,才思不竭。这样,学生们对罗云皋就十分钦佩了。
  罗典也更加爱重罗云皋,就向乾隆皇帝推荐。一天,乾召见罗云皋,罗典也陪同上殿。乾隆问罗云皋:“你如何徒进师不进?”罗云皋是第一次见皇帝,一时不知所对。罗典没办法,只好引罗云皋退下殿来。不料罗云皋刚出殿门,长叹一声:“我这是时乖命不乖!”罗典听了深为惋惜,说:“刚才皇上问,你为什么不这样答对呢!” 长沙城里有一个翰林,常常在夜间到岳麓书院同罗典研究学问。一次,翰林想借故设难,对罗典说:“刚才来时,遇到路神,出个对子要我对,说如果对不上,今后就要挡道了,请典公为我对吧。” 罗典就知道这是翰林故意考他,就问道:“所出何联?”翰林说:“半夜三更半。”罗典听了一笑,说:“此联甚易对,就对‘中秋八月中’嘛!”翰林听了,十分叹服。
  九 李畋先师的传说
  相传鞭炮的祖师爷李畋(tian)先师是唐代人,叫李世宗,因避皇帝李世民的讳,改叫李畋,曾住过“吴头楚尾”的麻石。
  据说唐太宗的丞相魏征,他日管人间,夜辖阴曹。有一天,玉帝叫他去斩掉犯了天条的八河都总管泾河龙王。正当一个炎暑热天的半夜,魏征在睡梦中为斩孽龙,累得满头大汗。恰逢唐太宗李世民来访。见状后,于是用扇子扇了三下,不意竟风助魏征,斩杀了孽龙。孽龙的弟弟心里不平,恨透了李世民,便日夜到宫廷殿堂吵吵闹闹,弄得李世民不得安宁。于是大将秦叔宝、尉迟恭,手持铜鞭,守护着李世民的寝宫,果然平安无事。秦、尉两人又哪能夜夜来守护,于是叫李畋想出一个办法,用小竹筒,内装硝磺,随时炮响,山鸣谷应,好不威风。但炮竹能发出响声,仍不安静,以后便给秦叔宝、尉迟恭的肖像贴上寝宫门上镇邪。这是后来门神的由来。
  唐初,连年征战,疫病流行,民不聊生,百姓是苦不堪言,四处逃生,李畋又用这个办法,驱风散瘴,蛮有效验。于是,炮竹便用来驱邪散瘴了。
  后人为了纪念他,都尊他叫李畋先师,为鞭炮行业的祖师。
  李畋生于哪年,已无从查考。据说四月十八日是他的生日。从此沿习下来,每年到了这一日,鞭炮人家,都焚香点烛,献上三牲来祭他,祈求平安。这天,就是鞭炮雇工,也要休息一天,不扣工资。
  醴陵潼塘在解放前,曾有李畋先师会,有二十四人参加,每人出三桶谷,以利息用来买肉办菜。十七日夜,铳炮冲天,鞭炮人家都要朝李畋先师神位叩首作揖,非常热闹。这个会就是吃喝敬先师,直到解放后才解散。
  十 武举人文炳奎的传说
  文炳奎,祖居株洲县王十万乡神山村老屋冲,祖辈以种田为生。他一面种田,一面拜师习武。
  清王朝横征暴敛,在湘江流域一带收缴马草数万余担,引起乡民的愤怒。文炳奎为民解忧,巧设妙计,砍来南竹编织了两个大竹筐,里面装下了千几百斤石头,上面盖了一些马草,又砍了一根口径约一尺许的大树作挑担,只见他脚穿一对石木屐,约一百斤左右,肩挑这些东西,率领乡亲们至湘江河边的挽洲尾清兵收马草的官船边,他一个箭步纵上船头,把一只大平板船踩得底朝天,船上官兵纷纷落水,大呼救命,周围的乡亲见了,个个喜笑颜开。清官兵此时有如惊弓之鸟,匆忙开船,立即回禀上司。从此,湖南有个大武士文炳奎,力大无穷,闻名于世了。清官府也被迫免除了从长沙以上的湘江沿岸交马草的任务。
  文炳奎力大无穷,又加上他对满清不满,清王朝千方百计逼他就范,要他赴京参加武场比试。乡亲们劝他不要前往应试。文炳奎艺高人胆大,毅然赴京。他风尘仆仆,来到京城,立即进入武场。他出奇制胜,头顶一个圆木禾桶,桶内盛水一千五百多斤,跪立武场中央,旁边设立三门大炮,让大炮齐发,震声如雷。此时,他却稳如泰山,仅只桶内水因受震动溢出了一点。他这种出人意料的表演,吓得监考官瞠目结舌,也博得在场举子大声喝彩。
  清王朝官吏,对文炳奎本是又恨又怕,想借比武的机会把他除掉,于是施一诡计,让一武士乘坐在一匹快马上,带上刀剑,奔驰校场,要文炳奎将骏马止住,并且把骑马的武士和马分开。在这个时候,武士可以举刀相向。文炳奎心想这是一个借刀杀人的恶计,如不去拉马,要说他无能,如去拉马,难免杀身之祸。于是运气运力作好准备,只见他快步如飞,跑上前去,一手用力把马拉住,让它寸步难移,同时眼明手快,躲过了马背上武士砍来的刀锋,取得了比试的完全胜利。清王朝见他武功超群,不得不给他一个武举的名目。文炳奎不在乎这个功名。事情过后,仍然回归乡里,以种田习武为生。
  校场比武回乡后,岳丈刘公请人铸造一把重约一百余斤的大关刀,用红绸包裹,令人抬送他家。文炳奎接过大关刀,当场表演,刀光闪烁,旁观者眼花缭乱,无不拍手叫好。事后,文炳奎还嫌刀的重量不够,又配上刀环和链条,总共重一百二十八斤。此刀一直传留至一九五三年,后被南岳丝瓜桥刘正祥铁匠买去打铁,把它毁了,真是遗憾已极。
  文炳奎名声在外,四方武士纷纷前来拜会。一日,一行人来向他请教武术。他闻讯后,装着若无其事,等他们到来时,他扮成家人,一手举着重二百多斤的石磨当茶盘,一手端上石面大方桌的酒菜,由下栋端到上栋,招待客人。众人见此情景,甘拜下风,不敢谈论武术,只寒暄一阵而去,石磨至今还留存在后代子孙文国安家。
  文炳奎家院后树木葱茏,他常巡视山林,一次来到屋后罗家冲,不料迎面遇上一只猛虎扑来,他急奋力与虎搏斗,将虎击毙,但因年老,用力过度,归家后,卧床吐血而亡,享年五十八岁。死后将他安葬在长源村鲢鱼塘,直到一九五八年,有人认为墓内有殉葬品而被挖坏。
  十一 谭延闿不用茶陵人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过去,当了大官的人总要从家乡带出一班人。可是,谭延闿却没有带出一个茶陵人,更不要说提拔重用了。
  那还是谭延闿没有当湖南督军的时候,他隐居在长沙的私寓。虽然没有当官,但还是蛮有声望的。所以,茶陵的一些读书人总是去找他谋个一官半职。有的攀亲戚,有的攀本家,分外亲热。一天到晚,吵得他头昏脑胀。有一天,他实在太累了,伏在茶几上便睡觉了。突然,门外人声嘈杂、乱哄哄的,还有一些士兵持枪警戒。这些茶陵老乡一看,以为是来杀害谭延闿的,又惊又怕,连喊醒谭延闿也忘记了,一个个慌慌张张逃离谭府。
  其实,这是焦陈事变后,各界代表来请谭延闿当湖南都督的。
  当谭延闿被吵醒时,已有看到一个茶陵乡亲,不由感慨万分。从此,谭延闿再也不重用茶陵老乡了。

附注

①周大钧,号树芬(1870~1954年),醴陵王仙镇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留学日本弘宏学院。归国后,任过醴陵县行政厅教育科长,后又任过省财政厅长私人秘书,因不满官场腐败,便辞职返家乡,深居简出。当时不少青年,仰先生之风,有往求补习中文,以便应世者,先生竟乐而应之。此讯传出,遇尔往求者日众。其中最早的学生有蔡申熙(后任红军军长)、袁昌英(后为武大中文系教授)、陈明仁(后为解放军兵团司令)、邓文仪(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新闻局长)等。迄今父老乡亲,每提及周树芬,尚莫不尊其人品,重其学问,其后世门人,则更怀念其教学育人。 ①罗瑶,字宗玉,湘潭县马家河人(现属株洲县)。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血洗湖南,湘潭株洲一带,人烟几绝。乃从江西大批移民,插草为标,开发湖南。罗姓亦从江西迁来湖南,据云,当时马家河至株洲沿河一带,均为罗氏所有.至罗瑶已传五代,经一百四十来年经营,家业昌盛,成为巨富,人称罗瑶田产四个九,意思说一-万亩只差一亩了。罗瑶自己生活俭朴,乐义好施,名重一时。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