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炎帝神农氏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1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炎帝神农氏传说
分类号: K21
页数: 57
页码: 37-93
摘要: 本节包括《三个母亲》、《神农稻谷》、《赏狗与抬狗》等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先祖之一,至今犹受尊崇的炎帝关于农耕、医药,功德无量的传说故事描述。
关键词: 传说 故事 炎帝

内容

三个母亲 每逢农历八月十日,炎陵附近黄杨山一带的百姓,喜欢面向霭仙庵中的神女遥祝生日。那里的神女是谁呢?传说是炎帝神农的母亲。
  炎帝的母亲名女登。她长得既漂亮又善良。一天晚上,她梦见天上太阳落在自己的怀里,惊醒之后便怀了孕。怀胎一年零八个月,到第二年的5月25日,生下一个红球。大家正感到惊奇,那红球在地上打了一个滚,裂开两半,中间坐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女登见了,高兴极了,连忙把他抱在怀里,用兽皮包好,取名叫石年。然后就背着他到野外去找食物。
  女登来到一座大山前,远远看见山崖上有一树又红又大的果子,决定爬上去摘些下来。她把石年安置在一个长满花草的山窝里,让他躺在一块大石上睡觉,然后就朝悬崖爬去。这时,山窝里的石年饿得哇哇叫。这叫声直冲云霄,被九天玄女听到了。她拨开云雾,朝下界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太阳神在呼喊。她吩咐身边的一头白色母鹿速速下凡给石年喂奶,又命神鹰下凡给石年遮风雨。两位神仙一纵云头就来到石年身旁。仙鹿给他喂奶,神鹰为他遮荫,直到女登找食物回来,她们才离开。以后,每当女登出去找食物时,仙鹿、神鹰就过来喂养石年。这样,石年就有了三个母亲,女登是他的生母,仙鹿是他的奶娘,神鹰是他的养母。由于吃了仙鹿的奶水,得到神鹰的照看,石年三天就会说话,五天就会走路,一年就长大成人。长得额宽膀圆,腰粗体壮,身高八尺七寸,兼有女登生母的慈爱、仙鹿奶娘的智慧和神鹰养母的矫健。
  神农盗谷
  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先还是靠打野兽、采野果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像我们现在吃的白米,那时地上是有得的。只有天上才有,可是天上的神仙只顾自己享用,不准凡人引种。
  后来,出了一位神农氏,他的肚子像玻璃一样透明,能够看到里面肚肠里的食物。为了找食物,他尝尽百草,每当吃一种食物,他就弯腰观察食物在腹中的变化,一发现有毒就马上吐出来。他找遍了好多的地方,总是找不到很如意的食物。当他听说天上有一种叫谷的作物时,便暗下决心,要把这种作物弄到手,普救天下众生。可是天府禁卫森严,凡人是根本无法偷渡进去的。于是他养了一只狗,这狗机敏聪灵,还很通人性。神农氏把它叫到跟前,命它去天上把谷偷来,并嘱咐它一路上多加小心。
  这狗领命出来,直奔天宫。一边跑一边想着,怎样才能带点谷出来,那时正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这狗来到池塘里洗了个澡。上得岸来,突然一阵南风刮得尘土飞扬,粘了狗一身。那狗见了,眼睛一亮,有了一个好办法。它回转身来又扑进池塘里,把全身搞得透湿。一上岸,便直奔南天门。守关将士见是一只狗,也不阻拦,让它进去了。
  进到天宫,这只狗发现晒谷坪正在晒谷,便将湿身子在谷上一滚,粘了一身谷,连忙往回走。
  守关神将一见狗盗了谷种下凡,这还了得,马上一边派人追赶,一边上报给西王母。西王母从头上抽出银簪,向奔跑的狗前边丢去,立刻,一条大河横挡在狗的面前,那狗跳下河,朝对岸游去,它把粘满稻谷的尾巴翘得高高的,就这样,谷种来到了人间,人们开始种稻了。原来稻谷是从稻脚一直结到顶的,可是狗在过河时,身上脚上的稻谷都被水冲跑了,只留得尾巴上那一点,所以现在的水稻结谷只有顶上一点点。
  凡间种上了稻谷,天帝仍不甘心,派天将下凡察看,想方设法要毁了它。谁知这天将有点良心,不忍心把凡间的稻谷毁了,便谎报下情说,下界盗的稻种已经变了,变成了草,再也不产谷子。并将在凡间带来的一株稗草送给天帝看,天帝一看这稗草不结谷,只结稗子,又不好吃,便说,就让这草晒不死、浸不死,给凡人去充饥吧!这可坏了,虽然稻种仍留在凡间,可是晒不死、浸不死的稗草也杂生在中间,耗费了农民许多精力除草。
  赏狗与抬狗 酃县、茶陵一带,从古到今,有这样两个风俗习惯:一个就是每年六月(指农历六月。)农民家里尝新(尝新:当年收割后,第一次吃新粮。)的时候,饭甑盖一揭开,首先装一碗新米饭赏给狗吃,叫做赏狗。还有一个就是遇到很久没下雨,闹旱灾的时候,村里人抬着狗满村跑,就能求得老天爷落雨。
  先讲赏狗的来历。自从神农教民耕种有了五谷以后,人人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有一年秋收时节,打下的谷子,晒在山沟里的一块大石板上,晒干后大家好吃新米饭,可是当天正午陡然狂风大雨,山洪暴发,人们眼巴巴望着石板上晒的谷子就要被水冲走。正当焦急万分的时候,神农喂养的那条狮子狗跑了出来,勇敢地从洪水中泅了过去,爬上石板,在稻谷中乱打滚,狗身上的湿毛粘满了谷子,又从洪水中泅渡过来。狗的全身浸在水中,但它的尾巴仍然高高地翘在水面,狗回到炎帝神农氏身边后,身上的谷子虽然没有几粒了,但尾巴上粘的谷子大部分还留着。炎帝细心地把这些谷子一粒一粒收集起来,又交给人们耕种,人们又得到了丰收。就在人们吃新米饭的时候,炎帝想起了狮子狗抢救谷种的功劳,便亲手装一碗新米饭给狗吃,奖赏它为人们做了好事。从此世代相传,年年尝新时,家家户户首先用新米饭赏狗。听老人们说,稻谷、高粱穗子像狗尾巴一样,也是这个缘故。
  抬狗的来历是这样的:那时炎帝神农氏已经逝世了,有一年遇到大旱,九九八十一天没下一滴雨。好多禾苗都旱死了,怎么办呢?在困难和灾害面前,人们又想起了炎帝神农氏,大家说只有祈求炎帝神农氏才有办法,但是炎帝的神灵在哪里?怎么样才会找得到?一个名叫四岳的人想起了炎帝喂的那条狮子狗还没有死,它一定知道神灵在什么方向。要它去请炎帝神灵来帮助我们求老天爷降雨,解除旱情。狮子狗老了,大家就用竹椅子、竹竿子扎成轿子,让狮子狗坐在上面,几个青年后生抬着狗满村跑。不一会,老天爷真的下了大雨,旱情解除了,禾苗得救了,这一年又获得了丰收。此后,抬狗求雨便成为了风俗习惯。
  南岳是朱鸟化的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上降下了一尊神仙,生就一身通明透亮,五脏六腑从外面看得一清二楚,他随身带着一根泥巴色的宝鞭,这神仙就是炎帝神农氏。神农氏降到凡间时,地上黎民百姓还没有五谷,穿的是树叶、兽皮,吃的是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中游的,全是背朝天的动物。捉到了野物,也不管生的、熟的,一古脑儿吞到肚子里,胀得肚子谷箩大,常常生病。没有抓到野物,就饿得肚皮贴背皮,只好灌生水。这样,人的病痛就很多,瘦得像根干柴棍,得了病也没有药治,只有等死,不死也要脱层皮。
  神农氏见人们这样受苦受难,为了使黎民百姓肚子不饿,生了病能救活,他日思夜想,终于想到了那些背朝天的野物吃的东西,人能不能吃呢?想到这里,他就带着宝鞭,朝大山岭走去。
  神农氏走呀走,不知走了多远,只晓得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他走到水边,看见有些野物在啃水边的嫩草、青苗。他照样扯了一把放在嘴里嚼嚼,有的苦、有的涩、有的酸、有的甜,他都一一记下来。走呀走,神农氏又不知走了多远,只知道脚板皮磨破了又长好,长好了又磨破。一日,他走到了一座大山脚下,抬头一看,只见山连着山,山尖尖顶着天。神农氏爬上山去一看,山坡上,山窝里,长满花花草草,遍地红红绿绿。一群群鸟在花草中叫,在树林子里飞。有的衔着树枝茅草忙忙碌碌地做窝,有的叼着果子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好不热闹。神农氏一看,乐得眉欢眼笑,他摇了摇宝鞭,那叼野果的鸟吓得嘴巴一张,果子掉在地上,神农氏捡起一咬,嗬!蛮好吃的。神农氏吃后,七窍开了。果子能吃,那花草上面的花瓣、嫩芽,地下的根根块块能不能吃?尝一尝吧。于是他就整日整夜忙开了。他每日翻山越岭,东摘西采,边采边尝边记。他把尝过的东西,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什么味道都一一记下来。山头上每棵花草的叶、瓣、茎、根他都尝遍了;林子里的各种野果子他都嚼过了;酸的、甜的、苦的、辣的他知道了;性热的、性凉的、性平的、性燥的他分清了;哪些能吃饱肚子的,哪些能解口渴的,哪些能治病痛的,他都晓得了。他吃一种记一种、尝一样记一样。
  有一天,神农氏正在一个山头上忙着采摘花草、果实,猛然间,花草丛中,树林子里,百鸟齐声聒噪起来,扇着翼架,“扑喇扑喇”向天上飞去。神农氏抬头一看:嗬,天上飞着一只鸟,遍身朱红闪亮,嘴壳乌漆墨黑,衔着一棵碧绿碧绿的苗苗,苗苗上有九个穗头,穗头上结着金黄色的籽粒。飞上去的百鸟,迎着那朱鸟围拢去,一哄而上,抢着啄那穗头。大多数的籽粒还没有落地,就被鸟口接住吞食了。只有几粒金籽直落下来,掉在神农氏眼前不远的地方。那金籽一落地,“嗖”一声,钻进土里,立刻隆起一个土包,眼还没眨,就见土包子里“呼喇”一下,钻出几颗嫩苗来,又青又翠。转眼间,这些嫩苗沙沙地风吹风长,长得齐胸脯一样高。在青翠碧绿的苗心中,只听得“叮当”一响,冲出一线金黄金黄的穗头,长满籽粒。神农氏急忙伸手摘了几粒,放在嘴里一嚼。感到又香又甜,又粉又脆,一落肚,周身舒畅,神力无穷。神农氏乐了,原来这朱鸟是只仙鸟,它衔的苗苗是件宝贝!他急急忙忙抬起脑壳一看,那只朱红闪亮的仙鸟,正向着东南飞去。他忙把金穗的籽实装进口袋里,再把宝鞭往胯下一放,像骑竹马一样喊了声:“起!”顿时一朵五色彩云把神农氏托上了半空中,流星赶月一样追着飞在前面的仙鸟。眼见没好远的地方,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渺渺茫茫,看不到边。神农氏生怕仙鸟把宝贝丢到海里,忙扯出自己胯底下的宝鞭,用劲朝朱鸟甩了过去。宝鞭出手,“轰隆隆”一声,朱鸟栽到地上,化成了一座大山啦!这山有头,有尾,有脚,两翼架扑在地上。仙鸟虽然化成了山,架势仍像在天上飞一样。这山就是南岳衡山。
  神农氏得到了朱鸟口中衔的灵苗,他把籽实传播到天下,从此,人类就吃“五谷”了;他把尝过的百草,分门别类做药用,于是天下的黎民百姓,得了病痛就有药治了。
  天降嘉禾 上古的时候,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经常担惊受怕饿肚子;遇上洪水猛兽,不说饱肚,就是身家性命也难保;再说到了天寒地冻的季节,要找吃的就更困难,因此,日子过得很苦很苦。
  炎帝看到人们的这种苦境,心里很是不忍,他日思夜想,要让大家过上丰衣足食安安稳稳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种草结出来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他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所有的名山大河,尝尽了无数千奇的果子,还是没有找到这样的草,有一次还因误吃毒果差点送了命。炎帝不灰心,继续寻找。有一天,他寻到南方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当时正是夏天,他口渴得厉害,双脚又打满了血泡,想找口井水解解渴,歇歇气。他走到一座石山的洞边,见泉水汩汩,洞口凉气沁人。他猛喝了一阵泉水后,因为太困太乏,就躺在洞口的一块青石板上睡着了。不久,只听得一阵阵仙乐,抬头一看,天上彩云飘飘,见一仙姑站在云头,笑眯眯地丢下一株奇怪的花草。说它奇,是一株草有五穗果子,每一穗都有黄豆大小的果实几百粒,黄澄澄的,送到嘴里一嚼,又脆又香。炎帝高兴得不得了。他想,未必我日思夜梦寻找的就是这种草吗?真是天助我也!他朝天拜了几拜,马上就要去栽种。不料,这时突然来了一只山鸡,乘他不备,衔起草就跑。这还得了!炎帝没命地追,追呀追呀,最后山鸡跑到了一座悬崖顶上,不管三七二十一,炎帝也爬上崖顶去抢,谁知不小心失了一脚,掉进了悬崖下边的一口深潭里。他吓得大叫一声,赶忙爬起,原来是做了一个梦,是自己睡觉时翻身,掉进了泉水里。他不顾全身透湿,赶忙去寻梦中的那株草,奇怪,那株草好端端地攥在自己的手里,他欢喜得叫了起来:“老天有眼!老天有眼!”他想马上去栽种,又担心那些该死的山鸡、山雀、老鼠子出来捣乱,吃掉他的宝贝种子。于是,他找了个神不知鬼不觉的地方去试种,这个地方就是现在郴州的万花岩。
  在万花岩他试种了一年,收了一担满满的果实。他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赶忙把这种果实取了个名字叫谷子,把这种草叫做禾苗。然后,挑着这担谷子回到天降谷苗的洞穴附近,教人民耕种。第二年收获了几十担。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天南地北,种谷的人越来越多,种谷的地方越来越大,这样世上便有了许许多多的谷子。人们一时吃不完,就用廒仓藏起来。从此人类便结束了光吃野物、野果的生活。后来,炎帝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又教人们学会了耕作技术。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把炎帝睡觉的山洞,取名丙穴;把丙穴附近建的村舍取名为禾仓,以后设堡,称为禾仓堡,明崇祯十二年建县,取名嘉禾县。据说浙江的嘉兴和广东的广州都想用这个名字,因没有天降嘉禾神农教耕的典故,只好取了现在的名字。
  五谷 古时候,人们都是吃鸟兽的肉和山上的野果过日子。到了炎帝神农时,人慢慢多起来了。炎帝心想,鸟兽总会越吃越少,而草木的果实,每年可以生长一次,可以源源不断。要是能把那些最壮实的草木种拿来种植,就可以年年有新的收成,不愁食物短缺了。于是,他从山上砍来一些木料,削成启土锄地的耒耜,让他的琉璃狮子狗在前面拉着走,自己在后面扶着耒耜掌握方向。土翻好后,又从野地里收集了一些草籽,开始试种起来。
  不久,这些种子破土而出,长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收到了多几倍的收成。炎帝高兴极了,第二年,就叫稻、黍、稷、麦、菽五位大臣,带领百姓,按土地的高燥湿肥等情况,划分地段,分头大面积种植。
  这件事感动了玉皇大帝。他打发一只满身通红的神鸟,衔着一株九穗的禾苗,飞到炎帝他们开垦过的土地上空,把种子撒在地里。又命令太阳神和雨神帮助照管。结果,五个地段长出了五种不同的作物。为了便于记忆,炎帝就按五个大臣的名字,把这五种作物叫做稻、黍、稷、麦、菽,这就是五谷的由来。这年秋天,五谷中长出了一尺多长的嘉禾。这种嘉禾种一年可以收三次,人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而且可以长生不死。这样一来,许多人就慢慢懒散起来了。玉皇大帝知道后,很不高兴,叫米谷神速速收回五谷中长生不死的成分,而且种一年只能收一次。又命红色神鸟留在人间,每年春天催百姓耕种。后来,那神鸟就变成了现在的布谷鸟。
  布谷鸟 传说炎帝小时候,喜欢到山上扯些草回来和伙伴们玩。长大后,他觉得结果实的草木生长在山上,要吃时很不方便,于是,便产生了试种草木的思想。可是要种草木就得有工具,没有工具不行。一天,他在山上寻找食物时,忽然刮大风下大雨。在回家的路上,他发现吹断的树枝跌落在地上,把地面打成一个又一个的大洞,有的还把泥土翻了出来。他心里很高兴,回到家里,便把木料砍削成一种翻土的耒耜,在屋旁翻土,试种草木。起先把结有果实的草木,连根拔起来,搬下山来栽,没有成功。后来又把草木的果实种在土里,但是果实不是烂在土里,就是发芽出土后不久就干死或涝死了,也没有成功。尽管如此,他从不气馁。他搬了又搬,种了又种,接连搞了好多次,累得腰酸背痛,手结了老茧,还是坚持不懈。他这种为大家而忘我劳动的精神,感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帝派了一只神鸟带了些谷种,飞到鹿原陂。神鸟把种子播在炎帝垦种过的土地上,嘴里不停地叫喊着“布谷、布谷”,告诉炎帝及时种植,加紧耕耘;并要太阳神、雨神和土地神一起来帮助炎帝种植。不久,这些谷种先后破土而出,根深叶茂,结出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炎帝心里格外高兴,把收获的谷物分给人们吃。大家捧着这些香喷喷的食物,赞叹不已。
  炎帝试种五谷成功,把种植的方法一五一十地告诉大家,带领大家制作耒耜,耕翻土地,不断地扩大种植面积。从此,人们吃上了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来的五谷。人们为感激炎帝,给他取名为神农氏,热情而亲切地称他“炎帝神农氏”,他去世后,香火不断地祭祀他。
  神鸟帮助炎帝试种五谷成功后,玉帝叫它留在人间,繁殖后代,每年春季,它们飞到各地,叫喊着“布谷、布谷”,催促人们及时种植,莫违农时。人们为感谢神鸟的帮助,便根据它们的叫声,取名为“布谷鸟”。
  神农犁 一天,炎帝神农氏躺在田垄上苦苦琢磨如何改进耕作技术的问题,想入了迷,大雨将自己淋成了落汤鸡也没感觉到。后来,大概是为自己始终未想出个门道来而生气吧,他竟将一只手猛地戳进地里,又使劲向前一推。当提起手来时,五条泥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中指犁出的那条沟,又深又直,两旁翻起的土也很整齐。他喜出望外:若能仿照手指向前、手臂悬空的样子做成一种农具耕田,岂不又省力、又利于作物生长吗?他当即叫来伙伴们,先把一截质地坚硬的木头削成一个前薄后厚,前尖后宽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后部装上一个木把,又找来两根山藤穿在木把的底部。他让伙伴们在前面拉,自己扶着木把掌握方向和深浅。果然,三角形所过之处,地上便留下一条条平平直直、深浅一致的犁沟。耒耜制作成功了,大伙儿都乐得合不拢嘴。这就是最早形态的耒耜,后人叫“神农犁”。
  灌水灭草 从前,有一位菩萨,为了试一试人心的好坏,便装成一个白胡子老头,下到人间,他在地上疲惫地走着。
  夏天的太阳像一盆火,从河里捞起的水草放在地上,只一会儿就烤枯了。菩萨还在指挥着太阳神不断地添火加柴。
  路边,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地里薅草,她不时停下来,用长长的袖子擦着汗。地头上放着一把水壶,壶中的水已经不多了。薅了一会儿,她觉得嗓子快要冒烟了,就走到地头,想用那仅有的一点点水润润喉咙。
  正在这时,那白胡子老头走过来。他抹了一把长胡子:“妇人,请给我口水喝。” 那女人听到嘟哝声,以为他在问路。顺手指了指后,就摇摇水壶,一仰脖子喝了下去,舔了舔嘴唇,等意识到老人是向她讨水喝时,已经太晚了。她十分抱愧地对老头说:“老爷爷,壶里已经没水了,离这儿里把路,有条河,你到那儿去喝吧!” 老者眼睁睁地看她把水喝完,根本没理睬她的话。他摇了摇头,拈着胡须叹了口气:“真是世风不古啊!”又细想一回,越想越气,胡子越撅越高。顺手从怀里掏出一把早就准备好的香附籽,一边撒一边念咒语:“前头薅,后头生,累断你的骨棱根。”念完,也懒得再往前走,“哈哈”两声,上天去了。
  于是,这香附籽便在地上扎了根,到处都是。人们锄掉它,第二天,它又长起来了,再锄,再长……一代又一代,它虽没能累断人们的脊梁根,却累得许多人掉光了头发秃了顶。人们从此把这种草叫做“累光秃”。
  后来,神农了解这事的前因后果,就上天质问玉帝:为什么因为人间个别人无心犯点过失,就认为人心不古?惩罚这么多人,祸及世世代代,你们太不合理了!值班的一位菩萨摇了摇头,他也有点想不通,但已经没有办法了,只能偷偷地教他一个法子:只要在地里灌上水,这种草便不能活了。
  拔草锄草 神农从天上盗到谷种,播种在云阳山下的平原上。这里土地很肥沃,禾苗长得很茂盛。可是,因为玉帝派仙人把草种撒到地上,草长得很快。往往是草盛禾苗稀。
  人们不分日夜,弓背弯腰,没完没了地拔草,一个个累得腰酸腿疼眼发花。一天,有个年青后生实在受不了啦,又气又恼,顺手拿起一块又平又锋利的石块,朝地上狠狠一挖。事出意外竟挖出了几蔸野草。神农看见了,想了想,高兴得合不上嘴。他找来一块石头,磨出锋利的口子,又安上木柄用来挖草。后来,人们把这东西叫做锄,“锄”,是“助”的意思,就是帮助人们除杂草。人们用锄除草,再不要弓背弯腰了,轻松得多。从此,锄就一代代传下来。
  送火把定耕 茶陵流传着送火把定耕的习俗。每年冬至这一天,人们便一早送火把到田土里,表示此地已有耕主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习俗?其中有个来历。
  上古时期,神农从天上盗来谷种,准备在云阳山下的平原播种。可那时,茶陵还是一片荒芜,杂草遍地,荆棘丛生,没法播种,神农发了愁。他坐在云阳山下,冥思苦想,吃不下饭,睡不了觉。一天天过去了,办法还是没有想出来。
  雷公神看见了,很同情。一天,雷公神用闪电烧燃了云阳山下一大片茅柴杂草,一时烈焰熊熊,烧了好几里。神农看到烧了柴草的土地,高兴极了,连忙播种。烧过荒的土地堆积了厚厚的一层草木灰,所以土地更肥。禾苗长得绿葱葱,获得大丰收。
  第二年,神农点燃篝火,召集部落的男女老幼在一起宣布:大家可以带火种去烧荒,谁烧荒的土地,就归谁耕种。族人齐声欢呼。人们争先恐后,举起火把,四处烧荒种谷。不到几年,茶陵处处种上了五谷。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
  此后,茶陵就有送火把定耕的习俗了。
  火龙会 酃县塘田乡炎陵山一带,每年6月11日至13日,连续三个晚上都要举行火龙会。据说这和纪念炎帝神农有关。
  有一年,正当早禾扬花的时节,遇上了大旱,田野干裂,禾苗枯焦。接着,又发生了虫灾,那蝗虫铺天盖地而来,一夜工夫就吃掉禾苗一大片。老百姓叫苦连天,不知如何是好,成天成夜跪在田边磕头,求老天爷救救大家。人们从日出跪拜到太阳偏西,才在村外松树林里昏昏糊糊地睡着了。
  人群中,有一位60多岁的唐老汉。他也是几天几夜没有睡觉,靠在一棵松树上,闭着眼睛想养养神。忽然身旁站着一位神仙,满头红发,一脸红须,身披麻布,右肩上用龙头拐杖扛着一个药篓。不等唐老汉开口,那神仙就开言道:“起来吧,到田里打扫虫子去吧!”说着,将龙头拐杖往田垄方向上空一丢,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唐老汉醒来,想起梦中的事,觉得很古怪,难道真的碰上神仙了?他将信将疑地向田垄方向走去,想看看这一会田里虫子到底怎样了。刚走出松树林,只见田垄那边红光闪闪,以为是天亮了。可是抬头一看,不对呀,月亮还挂在天上,分明还是夜晚。这红光是哪里来的呢?莫非是久旱无雨,草木干燥,村子里发生了火灾?他心里暗暗叫苦,赶紧返回林子里把大家叫醒,准备回村里救火。大家跑出松林,朝火光方向定睛一看,啊呀,我的天!只见一条巨大的火龙在田垄上空盘旋飞舞,口中喷吐烟火,来回追杀虫子,直到二更时分,火龙头朝村子里点了三下,然后呼啸一声,朝炎陵山方向腾空而去。把大家都看呆了。等火龙消失,大家才清醒过来,一个个议论开了。唐老汉猛然想起刚才梦中的奇遇,一五一十地告诉大家。有的说,这一定是炎帝神农前来显灵,那条火龙一定是炎帝神农的龙头拐杖变的。这下我们有救了。唐老汉说,我们到田边去看看吧。大家说,对,对。于是一齐来到田边,只见地上铺了一层烧焦了的死虫子,足有一寸多厚。
  第二天晚上一更时分,那条火龙又飞到了田垄上空,喷火烧虫,到了二更时分,又点头三下,腾空而去。
  第三天晚上,火龙又来了,在田垄上空转,最后长啸一声,腾空而去。紧接着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大雨哗哗,一直下了一个时辰才停,开裂的田土浸透了,干枯的禾苗复活了,山上的树木返青了。这一年秋后获得了大丰收。
  从那以后,每年6月11日至13日,早禾扬花时节,塘田乡一带的村子里,都要举行火龙会,用稻草扎成龙身,上面插满香火,由年轻人抬举着火龙,兴高采烈地沿着村外田垄周围舞一圈;田头地角,还栽上毛竹,竹顶架起燃烧的松膏柴,叫做“点天灯”,表示灭虫消灾,不忘炎帝的功德。
  〓田 古时候,插秧后,人们不晓得要〓田。据说是安葬炎帝神农以后,人们才晓得要〓田、除草。
  神农死在露岭,将灵柩抬往洣水河边时,抬棺的、送葬的,手拄木棒,唱着哀歌,从田垅走过。因人太多,把田里禾苗踩得东倒西歪。谁知秋后,凡是被踩过的田,稻谷反而收得多。原来,稻根踩松了,杂草踩死了,禾苗长得更好。
  从此,茶陵这地方,每年插秧后十天左右,农民便手拄木棍,口唱〓田歌,模仿拄哭丧棒、唱丧歌的样子,到田里踩田,〓松禾蔸,踩死杂草。〓田的习俗流传下来,还渐渐传到外地。
  赤松子制伏干旱神 炎帝的身边,有好多能人相助,雨师赤松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时,南方有一个叫魃的干旱之神,长二三尺,赤身裸体,眼睛生在头顶上,口似血盆,性情暴烈,行走如风。他的眼睛里都能喷出火苗,口里能吐出热风,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化为焦土。他看到炎帝教人类种植五谷,使他行走不便,十分不满。他狰狞地大笑说:不怕你们长年耕种,只消我一阵工夫,就要变成赤地千里。说着,摇动背篓大的脑袋,眼睛里喷出熊熊大火,口里呼出灼人的热风,顷刻之间大片的禾苗树木都被火苗和热风烤焦了。炎帝见了,赶紧跑到玉皇那里去告状。玉帝闻言,十分恼怒,立即要西王母派赤松子去制伏旱魃。
  赤松子原是西王母身边的大神,随身带着一种叫冰玉散的仙丹。只要将一粒仙丹含在嘴里,浑身就如同冰雪一样寒冷,跳进火里也不怕烧烤。赤松子来到人间,要炎帝派人去把旱魃引出来,然后共同对付他。那旱魃住在赤石山火云洞中,这时正在睡觉,鼾声如雷。炎帝派去的人在石门上擂得“嗵嗵”响,齐声大叫:“旱魔旱魔快出来受死!”那旱魃听得喊叫,翻身起来,跑出洞口大骂:“何方毛贼,到这里来吵醒我的瞌睡,看我来收拾你们!”说着,就在脑门上拍了三下,正要喷出烟火来,赤松子已经起在空中,口含冰玉散仙丹,朝旱魃吹口冷气,把那烟火吹散了。旱魃大怒,又朝炎帝一连喷了三口热风。原来炎帝也含了赤松子给的冰玉散,当然不怕火烧。旱魃见烟火失去了作用,就转身逃走,后面炎帝和赤松子紧紧追赶不放。眼看追上了,炎帝抽出白鹿仙母赠给的赭鞭,闪一闪,变成一条金龙,张牙舞爪,扑向旱魃。旱魃大惊,很快逃窜,金龙紧追不舍,伸出前爪,把旱魃的眼睛抓瞎了,然后把旱魃提在半空,朝下一摔,骨碌碌一头栽在资兴的一个山涧里,把涧水都烧沸了。现在湖南省资兴县汤湖里长年热水往外涌,据说就是当年旱魃被镇在水下的缘故。
  旱魃被制伏了。赤松子回到昆仑山西王母石室中缴旨。王母说:“旱魃虽然除掉,禾苗还没有复苏,你就留在炎帝身边当雨师吧。”从此,赤松子成了炎帝得力的助手,根据五谷生长的需要,掌握四时晴雨,每月初五、初十、十五下雨三次,初五叫行雨,初十叫谷雨,十五叫时雨。从此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人们为了感激赤松子给炎帝当雨师的功绩,在炎帝陵殿后塑了一座赤松子像,让他陪炎帝共享人们的奉祀。
  九层楼上夺神鞭 洣水流经湖口的一座山下,有个深不见底的水潭叫做九层楼。据说潭中有座九层的龙王玉宫。岸上有块巨石,上面布满纵横交错的条状痕迹。
  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神农为了识别百草的药性,都要亲口尝味,因此常常中毒。他这种精神,感动了山神土地。
  一天,神农又误食了一种药草,被药毒折磨得死去活来,昏昏沉沉,倒在地上。他在昏昏糊糊中,看见了一个拄着拐杖的白胡子老人用一颗火红的圆球在他腹部来回滚动,顿时觉得一阵火辣辣,全身直冒热汗。不一会,轻松了许多。白胡子老人说:“你靠尝百草来识别药性,太危险了。你带这颗红宝珠,到那边的深潭去,潭里有九层楼的龙宫,龙宫第九层楼上有根神鞭,是龙王的镇潭之宝。用神鞭抽打药草,就可以辨色嗅味,识别药性。带上宝珠,把神鞭夺来吧!”白胡子老人刚把话说完,就不见了。
  神农醒过来,发现手里握着一颗火红的玉球。他很高兴,按照山神在梦中的指点,来到深潭旁,手握红玉球,扑通一声跳下去。说也怪,他一入水,水就分开一条路,连衣服也没沾湿一点哩。走了一会,来到一座九层楼宫殿前。这宫殿好气派,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宫门闯。这时一群虾兵蟹将拥过来,挡住宫门。神农举起火红的玉球,玉球闪烁夺目的红光,吓得虾兵蟹将四处逃散。神农大步踏进龙宫,龙王和文官武将忙往楼上逃,他紧追不舍。追到第九层时,龙王紧闭大门。神农急得挥舞玉球,大喊“开门,开门!”随着玉球的舞动,龙宫也在摇晃。龙王害怕龙宫倒塌,只好把神鞭送给神农。
  神农从九层楼龙宫夺得神鞭后,识别药性就方便多了。他把采来的药草放在石块上,用神鞭抽打。药草的药性通过色、气、味显示出来。瞧瞧颜色、嗅嗅气味,药草的平毒凉补都能识别出来。九层楼岸旁那块条痕纵横的巨石,就是神农当年常常鞭药的地方。
  后来,运送神农灵柩的船路过这里时,突然波涌浪急,差点把船掀翻。据说是龙王报神农夺鞭之仇。赤松子连忙把神农的遗物火红的玉球放在船头,才风平浪静,送葬船平安通过。
  宝鞭 炎帝神农氏有一根宝鞭,三尺来长,泥巴色,人们把它又叫做“赭鞭”。可莫小看了这根鞭子啦,鞭山山动,鞭水水流。尤其它有个特别之处,鞭打百草时,百草便性味萌动,神农氏就可以一样一样地品出它们的药性来。炎帝神农氏带着这根宝鞭,带着他的氏族,来到江南。当时,人们还不晓得种五谷、养六畜,就靠在山上打野兽,在河里抓鱼吃饱肚子过日子;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医药,得了病就只好挺着、拖着,挺不过来就死了。他从北方来到南方,就是想为老百姓解决这两个大问题:饿了有粮吃,病了有药治。
  一天,神农氏正走着,忽然,只听得树林子里头鸟儿一齐叫了起来,向空中飞去。空中,有一只红色的大鸟,嘴里衔着一棵碧绿的苗苗,苗苗上结了五个好大好大的穗头,穗头上结着各不相同的黄粒粒。鸟儿们就是去啄那些黄粒粒吃的。神农氏早就留心过,百鸟能吃的东西,人也能吃,但找来找去,都不太中意。这次他看见这么多鸟儿啄那只红鸟嘴里的穗头,心里就明白:这几个穗头一定不同寻常。于是,他也拔腿就追。但是,人怎么跑得飞鸟赢呢?眼看红鸟儿就要飞远了,神农氏情急智生,从腰间抽出宝鞭,朝那红鸟儿就是一鞭子甩过去。宝鞭出手,只听“轰隆”一声响,就把红鸟儿打得向地上落去,又只听得“轰隆隆”一阵响,红鸟儿一落地,就化成一座大山啦。这山就是南岳衡山。衡山因为是朱雀鸟化的,就跟其他“四岳”不同,它有头、有尾、有脚、有两翼,虽然是落在地上,那架势还像在飞呢!所以,人们就说:“南岳势欲飞。”它口里衔的那五个穗头呢,神农氏就拿哒教百姓种,后来就成了人们种的五谷。
  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但是还有治病的问题没解决呀,神农氏就在衡山这一带转来转去,尝百草,寻医药。不晓得走了好多路,只晓得翻了一座山,又翻一座山,过了一道水,又过一道水;也不晓得走了好多日子,只晓得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这天,他来到湘江边,看见一座座石山峰峦峻峭,清秀无比,不觉停住了脚步。他知道,好多草药就长在那悬崖峭壁的石头缝里。神农氏仔细搜寻着。这些石头山上果然有不少草药,他用赭鞭鞭打这些草药,掐下来放在嘴里嚼着,品味着,时不时又扯几把丢在药篓里头。
  石山依江弯弯曲曲地起伏着,延伸着,一山连着一山,一岭连着一岭,就好像江里的水被狂风掀起波浪,推到岸边上,一下子凝成了这样一排排山山岭岭。神农氏走过一山又一山,翻过一岭又一岭,电一样的目光四处搜寻着。忽然,他的眼珠子停住不动了:在那座向江中伸出最多的山崖上,长了一棵好大好大的黑蘑菇!神农氏拿出宝鞭,向黑蘑菇鞭去。他想看看这棵又大又黑的蘑菇有什么药性。正在他扬鞭打去时,不小心脚下踩了一个圆石头,圆石头“哗啦”一滚,弄得神农氏一晃,鞭子就打偏了,黑蘑菇没打着打到山崖上了。神农氏的宝鞭非同小可呀,只听得嘣隆一声,半边山崖就崩塌到江里头去了。这座山,后来人们把它叫做“嘣隆山”,就在衡山北边不远的株洲市内。现在,人们把它写作“奔龙山”。
  神农的宝鞭由于抽在石崖上,用力过大,一下子也折成了九节。有人说,这就是后来兵器中的“九节鞭”的来历,这是不是真的,有得考证。但是有一点却是真的:那朵大黑蘑菇,神农氏把它摘下来,品出药性来了:这是一味特别好的药——千年灵芝! 后来,炎帝神农氏用这根宝鞭又找出好多好多药草,虽然有时一天遇70多种毒草,但是神农氏毫不退缩,终于发明了医药,老百姓治病的问题也解决了。
  神农学蛇药 有一次,神农进山采药,看见一只黄鼠狼跟一条碗口粗的毒蛇斗架。毒蛇突然反口咬了黄鼠狼一下,黄鼠狼摇摇晃晃,眼看没命了,可它往一棵草上嗅了嗅,马上来了精神,又跳起来咬住毒蛇,硬是把毒蛇咬死了。这时,黄鼠狼叽叽咕咕地叫了几声,好家伙,十几只黄鼠狼一下都窜出来,围住大毒蛇,高兴得直跳,咬死毒蛇的黄鼠狼把蛇咬成一截截,每截大小不差分毫,恰好每只黄鼠狼一截。
  这些黄鼠狼大吃一顿,肚子胀得圆鼓鼓的,走也走不动啦。可是它们轮流嗅了嗅那棵草,肚子即刻消得瘪瘪的,于是又大吃大嚼起来,吃一阵,又去嗅那棵草,一直把蛇肉吃个精光。
  神农越看越有趣,他想:黄鼠狼嗅的草一定是解毒助消化的好药,要是弄到手多好呀。他干脆守在这个地方,等黄鼠狼再吃蛇肉的时候,再看清那是什么草。守了几天几夜,总碰不到机会。他硬下了决心,一定要搞清。于是他变成一条蛇,引出了一只黄鼠狼,朝他扑来。他也咬了黄鼠狼一口,黄鼠狼连忙去嗅那棵草。这时,神农马上变成了人,去抢那棵草。黄鼠狼大吃一惊,叼起草逃走了。后来,神农想尽了办法,也没搞清那是一棵什么草。
  据说,因此中草药里,没有解毒助消化的特效药哩。
  神农识“三宝”“茶陵有三宝,生姜、大蒜、白芷脑”,到处流传着这句俗话。茶陵的生姜、大蒜、白芷,质量好、味最香浓,远近闻名。为什么生姜、大蒜、白芷会成为茶陵的“三宝”呢?据说这“三宝”因为是炎帝在茶陵发现的。
  有一次,炎帝在茶陵坑(今名茶干)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象刀割一样。吃了好几种药草,也不能止疼,就这样疼昏了,躺在大树下。一阵凉风吹来,炎帝醒过来了。他自己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这时,又一阵凉风吹来,有一股浓浓的香气。他顺着这股香气,走到一丛尖叶子青草边,香味就是从这丛青草上散发出来的。闻一闻,头也不昏,胸也不闷,原来是它的芬芳的药味使他起死回生的。炎帝又惊又喜,顺手拔了一蔸,慢慢咀嚼。味道不错,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阵,肚子里咕咕噜噜地响着,泻了一阵,身体全好了。于是,他给这种起死回生的草取名“生姜”。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因为炎帝姓姜,取生姜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生姜的活命之恩。从此,茶陵开始种植生姜,最好的生姜就出产在茶陵坑、碣石一带。
  有一天,炎帝在离云阳山不远的洣水河畔采草药,淋了雨,受了凉,全身时冷时热,脑壳疼,肚子胀,坐在地上呕吐起来。突然看到身边有棵草,散发出浓烈的香味。扯出一看,块根象小萝卜。把皮剥掉,肉又白又嫩,水汪汪的。这时,他正口渴,就把根块吃了,真巧,不到半个时辰,不再时冷时热头疼口渴了,呕吐也止住了。炎帝一阵高兴,把这止吐止疼的白嫩的块根取名叫“白止”。因白止属草类,后人将“白止”写成“白芷”。炎帝发现白芷的地方,后来筑成了茶陵城。代代种植白芷,白芷品质也最好,至今流传这样的俗谚:“城里(茶陵城内)白芷淀湖(茶陵城外的护城河)藕,不要还价拿起走。” 有一年夏天,天大旱。赤松子随神农去茶陵露岭采药,酷暑难忍,患了痢疾。神农找来一种草药给他服用。连服两天后,病就好了。赤松子问这药草叫什么名字,神农说还没有取名。赤松子将这株草药左看右看,见尾巴上有个“脑”,蔸子上也有个“脑”,就把这草取名“双脑”。后来,写成大蒜脑,简称“大蒜”。至今,露岭东麓还保留着药堂(后衍化为郁堂)的地名,这里出产的大蒜,最有名。
  狮子狗、生姜和茶叶 狮子狗、生姜和茶叶古时候,人们都吃鸟兽的肉和草木的果实过日子。当时人们还不知医药,一旦生了病,只得听其自然。因此,死亡的人很多。每当炎帝看见人们的病痛之苦,心里就很着急。
  一天,炎帝从山上回来,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看见自己养的一条遍身透明的琉璃狮子狗,摇头摆尾,神气十足,成天跟着自己转,从不害病,令人喜爱。他想,它吃的东西,除了和人吃的一样外,不同的是它还吃草木的根、茎、叶,难道这些东西能防病治病?为了探明其中的奥秘,他不顾个人安危,带着这条狗,跋山涉水,仔细观察它吃了实物后的反应,然后自己再亲口尝尝它的味道,体察自身的反应。有一天风和日丽,天气分外好,炎帝带着狗,从茶陵铁甲山,徒步来到洣水河边的鹿原陂,见山上古木参天,奇花异草,百鸟争鸣,景色宜人,高兴极了,便一边尝草认药,一边欣赏大自然的风光。从鹿原陂上山,走到狮形岭,忽然天空黑沉沉的,接着大风大雨,把炎帝一身淋得透湿。正当他准备找一处地方避避风雨时,突然风息雨停,天气转晴,他便继续向上爬,刚走到山顶时,头晕脑胀,胸闷欲吐,连站也站不稳。这时琉璃狮子狗正津津有味地在啃一根草的根块,炎帝信手捡了一块,在一池积水中洗净后,坐在草地上细嚼,觉得辛辣满口,别有味道。没有多久,便胃口大开,心胸舒畅,精神大振。炎帝便以自己的姓氏命名这种草根为“生姜”,意思是他从此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过了几天,炎帝从白鹿原来到附近的桥头岭。这里满山遍野生长一种常绿灌木,碧绿碧绿的,远远望去,山坡好像罩上了一层绿色的云雾。他看了一阵,觉得腹中饥饿,就去山间找东西吃。忽然,他发现路边树林间长着一种拳头样的果子,青中带黄,招人喜爱,就去摘了几个来吃。虽然味道不大好,但此时肚里饥饿,也顾不得许多,一连吃了三个,坐在树荫下歇息。过了一会,感到口干舌燥,浑身不舒服。炎帝心想不好,恐怕此物又是有毒。他身边还留着几块生姜,连忙拿出来吃了两块,还是不行。他又把附近的几种植物叶子摘来几把,一样一样尝试。当尝到附近那种常绿灌木叶子时,感到味道苦涩中带有一些清凉。根据以往的经验,凡是苦味带凉的植物,对解毒都有作用。于是赶紧嚼了一把嫩叶子,人慢慢地舒服多了。炎帝高兴极了,今天又发现了好几种有药用的草木。他把那种翠绿的树叶叫做茶叶。桥头岭到白鹿原一带盛产茶叶,人们把这里叫做茶乡。
  炎帝经过长期尝百草的结果,从中悟出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于是,他开始用生姜为一个叫鲶的人治头痛,药到病除,继而根据不同病情,用不同的草药,为更多的人治病,同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他更加细心研究,发明了医药,用不同的药治不同的病,老百姓因病死亡的人也少多了。
  后人为纪念炎帝在发明医药方面的贡献,便将白鹿原上他曾经洗药的地方,命名为“洗药池”,又号“天池”,并在尝药的地方建一座“味草亭”。医生们还根据炎帝传下来的药方,整理成《神农本草经》流传后世,造福人类。药店老板又用木头或石头雕成琉璃狮子狗,放在柜台上,表示不忘记狮子狗的功劳。
  茶叶解毒 神农为了尝味百草,走遍了茶陵云阳和露岭,越走越远。一天,他历尽艰辛,走到茶陵东边的茶山采药,不小心误食一种有毒的药草,顿时头昏眼花,瘫倒在地。他挣扎着,爬往一丛矮树丛下,摘了一把嫩叶,泡在水中,连水带叶,一口喝进肚里。不一会,清醒了许多。他发现这种树叶吃后,先苦后甘,有一股清香味,他想记住这种矮树,但一时取不出合适的名字。想了很久很久,只好画个符号,以便记忆:上面画了一株草,中部画个人的样子,下面画了棵树,合起来就是个“茶”字。意思是这种比人矮的树,象草一样的嫩芽,可食用,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后来,他在茶山,一天误食七十种毒草,都是茶叶解的毒,救了他的命。所以古书上记载神农在茶山“日遇七十毒,因茶而解”。“茶”的名字,就这样代代相传。后来,他又发现这里漫山遍野长满了这种树,便把这座山取名为“茶山”。茶山的茶叶,香浓味醇,是上等饮品,且具药效。被后人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在他著述的《茶经》中,这样记载:“以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茶山”。
  獐狮 从前,中药店都要在柜台上摆一个小狮子,有的是玉石雕成的,有的是陶制品。它口中含一颗黑珠子,神态庄重。
  原来,神农采药时在一座山里得到这只奇兽。它周身透明,五脏六腑、骨骼经常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獐狮不但能吃百草,而且能吃百虫,其药性都能从这只奇兽的肺腑、经络中看出。神农只能尝百草,鸟、兽、虫、鱼能不能当药不能断定。自从有了獐狮,神农识药再也不用发愁了。
  一天,神农爬上一座山,看见一条黑油油、闪闪发光的虫在地上爬着。这条虫一遇动静,便身子一蜷,像颗圆溜溜的黑珠子滚下山去。神农从未见过这种怪虫,他拣了一个放在手心,滚来滚去,倒也逗人喜爱。他想:这也可作药吧?他送给獐狮。獐狮闻了又闻,龇了龇牙。神农说:“吃吧,小畜生!”獐狮一口吞在嘴里,嚼了嚼,立即吐出来。未料这条虫的毒汁已渗入獐狮的肠胃,獐狮霎时遍体发黑,口吐白沫,粘涎不断流出,眼睛望着神农流泪。神农连忙拿药解毒,也无济于事。不一会,獐狮四脚一蹬,死了。神农心痛得直叹气,含着眼泪说:“獐狮呀!是我害了你,不该叫你吃毒虫!” 后人叫这种毒虫为“滚碌珠”,又叫“滚坡虫”、“千脚虫”。这种虫子入药,以毒攻毒,能治各种肿毒和恶瘤。
  过去中药店供一只玉雕或陶制的獐狮,是为了给医生一个警戒:千万不要乱用药、错用药!
  黑龙潭 炎陵县桃源洞有个黑龙潭。黑龙潭的水原本同其他地方的水一样,不是黑色的,但后来为什么变黑了呢?原来是炎帝神农氏在这里洗药,水被药染黑的。
  几千年前,我们的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普尝百草,发明医药的辛勤劳动中就看中了桃源洞这方宝地。因为这里山高林密,满山遍野生长着药材,有杜仲、厚朴、黄精、淮山、金银花、丹参、仙鹤草、鸡血藤等好几百种。
  龙潭在黑龙潭上游3里多的地方,这一带山高水险,是个藏龙卧虎的好去处。相传有两条修炼了300多年的蛇,一条白蛇,一条黑蛇,都想成为真龙。白蛇凶恶,黑蛇善良,但由于黑蛇修炼的时间少3年,所以法术比不上白蛇。为了争夺龙潭藏身,白蛇黑蛇几经斗法,结果黑蛇败阵,龙潭便被白蛇占去,黑蛇只好逃往下游,住在黑龙潭。
  黑蛇来到黑龙潭以后,专门积德行善,修身养性,不声不响地帮助别人,从不伤害生灵。
  炎帝神农氏采药走遍了桃源洞的山山岭岭,凡是采来的药都在黑龙潭洗净,至今黑龙潭的石头上还留下他老人家两只脚印。有一次,炎帝采来的一些珍稀草药,被水冲走很多,但想不到那些被冲走的药不久又从水面上浮转回来,炎帝神农氏又惊又喜,面对着一次又一次收回冲走的药,他细心地看了个究竟。啊!原来是一条黑蛇在帮助自己,黑蛇用口把被水冲走的药一次又一次地叼回来,逆水上行用尽了气力。又有一回,炎帝在深山老林里采到几支又肥又大的灵芝,这时药篓已经装满,炎帝便将一篓药倒在河边上,自己继续上山采药。一只山鼠看到了河边上的灵芝,溜上前去偷着就啃,黑蛇看见山鼠偷吃炎帝采来的灵芝,马上爬上河岸咬死山鼠,这时炎帝正好从山上下来,看到了这个情景,心里很感激黑蛇。
  白蛇仗着自己法术比黑蛇高出一筹,一心要把黑蛇置于死地,好独霸一方,于是四处寻找黑蛇。有一天,终于在黑龙潭找到了黑蛇,两蛇在潭中你来我往地打斗,结果,白蛇将黑蛇咬得遍体鳞伤之后摇头摆尾扬长而去,还威胁说:“过几天我再来收拾你。” 没过几天,白蛇又气势汹汹地来了,它张开血盆大口,好像要把黑蛇吞下肚去。然而这次黑蛇有了救星,炎帝神农氏不等白蛇进潭,就用石头打,竹棍扫,打得白蛇连连叫苦,逃之夭夭。
  炎帝看到了白蛇的凶狠,知道黑蛇还斗不过它,为了保护黑蛇不受白蛇侵害,炎帝神农氏经过多次观察和试验,发现旱莲草这种草药浸泡在水里,水就变成黑色,而且有止血消炎的效用。于是炎帝到田野里、山谷中采来很多旱莲草,放在黑龙潭的入水口漂洗和浸泡。自此以后,潭里的水变成了黑色,黑水保护了黑蛇,白蛇再也无法来欺侮黑蛇了。
  黑蛇继续修身养性,行善积德,乐于助人,500年后黑蛇修炼成功,成为真龙,这里由此便叫做黑龙潭了。
  松树和杉树 传说神农氏为给百姓治病,常去深山老林采集药物、亲尝百草。一天,他走到松树林里,百鸟欢歌,飞瀑鸣谷,他正弯着腰在地上挖草药,哪晓得松树上一只鸟屙了一蔸屎落在背上,他气得骂起来,说:“该死的松树,硬要砍光不发荪。”突然一只斑斓猛虎向他扑来,他灵机一动,敏捷地往松树上爬,老虎眼鼓鼓地没办法,就用嘴巴啃松树蔸,想咬断树干。可是松树油脂把老虎嘴巴牙齿胶住了,越咬越粘,老虎只得走到水边洗口,但费尽气力也洗不掉,讨个没趣地走了。神农幸免于死,觉得松树帮了大忙,指着松树改口说:“不砍,活千年,子孙满天飞。” 又一天,神农走到杉树林里寻草药,走遍了杉林,没看见一只鸟和大野物打尖,奇怪得很。他无意碰上杉针叶,哎唷!刺得他难受。他气得掰开杉枝,刺得他又痛又痒,又发脾气了,但一想,杉树满身棘刺,吃人的野物无处藏身,便赞道:“这样的好树,硬要发子发孙砍不尽。”所以直到现在松树砍了不发新苗,靠“飞籽生秧”;杉树砍了之后,蔸上却能发出新苗。
  王药断肠草有一种藤状植物,绿叶黄花,有剧毒,酃县本地人把它叫做“王药”,或叫“断肠草”。据说炎帝就是误尝了这种草中毒死的。
  那天,炎帝来到白鹿原附近的桥头岭下,在一处石崖下发现了这种开着黄花的小草,他招呼同行的胡真官说:“等一等,让我把这棵黄花小草采来尝一尝。”胡真官看看天色已晚,劝道:“时间不早了,改日再来吧。”炎帝说:“不要紧,一下子就采好了。”说完,他拔开杂草,攀着树枝,来到黄花边,小心地把它拔了出来,在路边泉水窝里洗了洗,就放在嘴里品尝。胡真官问:“怎么样?”炎帝说:“这、这……”话还没有说完,就觉得腹部疼痛难禁,面如金纸,嘴唇发紫,额头上冷汗直冒。胡真官一看不对,按炎帝吩咐,很快找来了茶叶、银花、甘草等解毒药草让炎帝吃了,依然毫无效果,胡真官慌了手脚,那头琉璃狮子狗也左右乱窜,显得十分不安。
  此时,炎帝反而很镇静。他拉着胡真官的手说:“看来我误吃了剧毒的药草。过去曾经一日之间遇到六七十种毒草,都解得过来。今天各种解毒的药都无效,可见是毒药之王,就叫它‘王药’吧。我的肠子特别痛,好像一寸一寸地在断裂,这种毒药叫做‘断肠草’也行。希望你告诉众百姓,好好注意,今后不要误食。” 这时,附近的一些百姓也闻讯赶来看望炎帝。听炎帝这么一说,十分恐慌。大家说,人是可以提防,可是我们的牛在山间吃草,要是吃上了这种毒草,那就麻烦了。炎帝说,不要紧,我记得白鹿仙母曾经说过,有一种毒药“青藤爬墙,叶绿花黄,人吃断肠,牛吃解凉”,看来就是这种药草了。我死之后,望你们把我尝定的药方一代一代传下去,为民造福。我的遗体要安葬在茶乡之尾的白鹿原,那是白鹿仙母喂养过我的地方。在那里,我就像永远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感受母亲的温暖。说完,瞑目长逝。
  炎帝死后,群臣和百姓十分悲痛。桥头岭的人在岭南建了一座炎帝行宫,塑造金身,四时奉祀。行宫门首挂一块匾额“为天子死”,纪念神农炎帝做了天子以后,为了给百姓造福,最后死在此地。
  麻与布 远古时的先民,不论男女,都穿兽皮来保护和遮掩身体。可是,到了夏天,赤日炎炎,兽皮穿在身上,实在热得难受。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把野兽的皮,割成很细小的条条,用它来把树叶串连起来围在腰上过日子。树叶容易烂,穿不了好久就要更换,很是麻烦。一天,炎帝在山上砍柴,发现一种植物的皮软绵绵的,很是结实,他就砍下来几株,把皮剥下来,用它来把柴火捆得紧紧的。他回到家里,把柴解开后,拿着这树皮仔细地端详着。原来这树皮的里层有一种白色的纤维,所以柔软结实。用手一撕,它还可以分成一条一条的。他看着、撕着,很是高兴,便要人们用它来代替皮带串连树叶。大家称赞不已,异口同声地说:“它比皮带好用得多,既方便,又省力,要粗要细可以随意分撕。”后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又渐渐发现可以把它搓成更加光滑结实好用的绳子。
  由于树叶容易烂,烂了又要用这种树皮或这种树皮搓成的绳子补缀新的树叶,这样补了又补,渐渐变得叶少绳多,如此多次,这种树皮绳子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不好再补了,他们也不想再补,就把它连成一种绳子结织似的东西披在身上、围在腰间。这就是人类最早结织的衣服。
  用这种树皮绳子连缀起来的衣服,穿了好多年,大家感到太稀、太粗,想要改善,又想不出办法来时,炎帝发现一年轻女子坐在大树底下的草地上,一边乘凉,一边聚精会神地把这种树皮撕成一条一条的细缕,缠在手指上穿来穿去,织成密密的小块儿玩。他觉得这很新鲜,心里默神,如果像她这样再多织一些,把它连缀起来,穿在身上,不是一件好的衣服吗?于是,他就依照着织,织了很多小块后,再用骨针连起来,穿在身上,觉得挺舒服。这样,他就告诉人们,如此这般地做起衣服来,并给这种植物取了一个名字,叫做“苎麻”。
  后来,又经过好多好多年,人们在反复实践中,才发明织布机,把苎麻撕得细细的,再织成细密的麻布,从此,麻类植物便成了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了。
  神农箭 有一天,炎帝神农氏率领大伙儿追逐一只黑熊,刚转到烈山脚西北边的白米冲,被一堆压倒的矮树木挡住了去路。树木堆上紧压着一棵从山上倒下的大树,枝缠叶连,弯弯曲曲。清除障碍时,他踩在一株桑树顶上。桑树在重压下解放出来,一下把他弹起尺把高,弹出了丈把远。
  炎帝神农氏虽然摔得鼻青脸肿,心里却感到高兴,因为他惊奇地发现强制弯曲的树干竟有这么强大的弹力。他想,如果在树干顶上装上石镞,用它对付凶猛野兽,岂不比原来的投枪威力要大得多?于是,他设计制作了两种绷子。一种是把拳头粗细的树干拉弯,将树梢压在野兽出没的要道上,上面装上石镞飞弹。这叫地绷子,专打走兽。另一种是选用竹根、竹片制成的,叫做手绷子,专打飞禽。
  地绷子和手绷子很快便为人们广泛地使用了。但这并没有使炎帝感到满足,他感到两种绷子的杀伤力和命中率都还很低。他时刻都在琢磨着改进办法。不久,他又制成了地套子。地套子就是把并排长着的两棵树拉弯,树梢之间系上绳结,野兽只要踏着了机关,树干绷直,绳结箍紧,就会霎时把猎物悬吊在空中。人们在密林深处广下套子,几天以后再去看,常常满载而归。这种下套子的狩猎方法,后世在一些林区一直被沿用下来。
  地套子确实有许多优越性,但它只能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使用,而且只能对付走兽,因此,炎帝神农氏不断思索、实验,终于制成了既能射飞禽、又能打走兽的弓箭,最初的弓条是用桑木做的,皮绳做弦;箭是用竹子或树条削成的。后来,又在箭杆前端装了石矢,箭杆尾部装上羽毛,杀伤力越来越强,命中率越来越高,是当时一种最先进的狩猎的工具。它同耒耜并驾齐驱,是炎帝神农在生产工具上的两大发明。炎帝神农时的歌谣《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讲的就是神农箭呢!
  日中为市 炎帝在位期间,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吃的东西越来越丰足。大家都能按照天时地利,从事各种劳动。住在水源好的平原地带的人,主要种稻子;水源差一些地方的人就种麦、黍、稷、菽;靠山的人以狩猎为主;近河的人以捕鱼为主;赤翼人住在干燥的高地,就教他们制陶器。人们生活得有条有理,国家有11年的粮食储备。
  有一天,炎帝来到一个平原的部落巡视,问大家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一位老人说,现在食物充足,就是单调一些。我们这里出产稻谷,别的东西就很少,要是能相互交换一些东西就好了。
  炎帝一听,这个想法很对。于是召集群臣商议,要开辟市场,让大家把出产的东西拿到市场上来,根据需要互相交换。当时没有钟表,也没有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确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不能丢掉劳动,整天在市场上老等呀!炎帝想了想,告诉大家拿太阳来做标准。太阳当顶的时候,就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就散市。
  这条办法又准确,又简便,人人都欢喜。每天一到日中时分,附近的人都把各自出产用不完的东西,拿到一个商定的中心地点来交换。这一下可热闹了。五谷、鸟兽、鱼虾、野果,还有晒制的兽皮和编好的麻布,粘土做成的陶器、用石头磨成的杵臼等等,五花八门,摆满了一地。大家都挑选自己部落需要的东西进行交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从此以后,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丰富多采。一个地方这样做了,别的地方也跟着学样,慢慢地全国都推行了这个日中为市的办法。直到现在,许多地方的民间墟场,还保留着日中为市的习俗,据说就是从炎帝时期传下来的。
  神农琴 炎帝教民耕种获得成功之后,人类开始从采集渔猎的生活,过渡到原始农业时期。
  有一天,炎帝对大臣们说,现在种了五谷,食物丰足,不需要天天去忙着捕捉鸟兽了。以后,成年的男子主要任务是种田,成年的女子主要是寻找麻草的皮,搓成绳子编麻布衣服。群臣对炎帝说,是的,现在的百姓们再不用为饥寒操心了。炎帝说,但是,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我看到大家耕作时很吃力,要是有什么办法减轻一些劳累就好。
  大臣郴夭说,我倒想起一件事。前几天,我和大家一起挖土,当时荒地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决定把它推开。当大家一起用力时,很自然地发出“嘿嘿嗬嗬”的喊声。说也奇怪,大家边喊边推,感到轻快多了。
  炎帝高兴地说这办法不错,就命郴夭把这些喊叫声编成扶犁之乐,让大家在劳动时哼着做事。郴夭遵命很快就编出来了。炎帝叫大家学着哼唱,劳动时果然没有过去累了。
  这一年,大家耕种的面积扩大了许多,工夫也做得细一些,所以秋后收成更好。百姓欢天喜地,炎帝和群臣也很高兴。炎帝说:我在采药的路上发现一根很好的木头,正在用它制作一把琴。郴夭再制一曲丰年之咏吧,今年要好好欢庆一番。
  经过七天七夜的精心制作,炎帝的琴造好了。这张琴用桐木做琴身,用麻绳做琴弦,琴身长三尺六寸六分,中有五弦,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这时,郴夭的丰年之咏也编好了。于是选择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在白鹿原的西北面山窝里一块大平地上,烧起了一堆大篝火,旁边摆满了用陶盆盛着的烧熟了的鸟兽肉和饭团、野果等。另外,又用陶器盛上一些饭团,用粘土堆成馒头样的土鼓,放在木排上顺洣水漂流,以祭祀米谷神。
  人到齐以后,炎帝神农端坐在一个土阜上,用他新造好的琴,弹起了丰年之咏。这琴声好听极了,曾经给神农翻种嘉谷的红色神鸟,也闻声从天宫飞来舞蹈助兴。这时,周围的百姓和着琴声,有的吹着芦苇管,有的在土鼓上打着节拍,整个白鹿原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大家吃饱了,玩累了,就躺在火堆旁睡觉。
  从这以后,每年秋收后都要举行一次这样的蜡祭联欢活动。后人为了纪念炎帝和百姓庆丰收的盛况,就在举行过篝火晚会的地方,盖起了一座“咏丰台”。神农琴也世世代代传下来了。
  炎帝下葬 传说炎帝神农氏因尝药草中毒死了,跟着他一起采药的胡真官,根据他生前说的他死后要葬在南方的嘱托,决定把他安葬在有温泉的资兴汤边。于是选好吉日良辰举行葬礼。那天,很多人送葬,几十个抬柩的人,坐10多条木排,跟着洣水上来,非常隆重,沿路各村,户户点火,表示哀悼。
  当木排载着炎帝的灵柩来到鹿原陂,正准备上岸改走旱路时,忽然天上乌云陡黑,大风大雨,河里走出一条金龙向炎帝灵柩点头发笑。接着轰隆一声,江边的大石头开了坼,一个大浪将炎帝灵柩卷进石头缝里去了。送葬的人个个吓得要死,不知如何是好。
  天上的玉皇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炎帝神农氏劳苦功高,葬在水里太不像话,大骂金龙不晓得好歹,决定要处罚它。于是马上大施法术,把金龙化为石头,龙脑变为江边的龙脑石,龙爪变为江边的龙爪石,龙身变为白鹿原,龙鳞、龙尾变为原上的大树,护卫炎帝。对抬灵柩的人,玉皇认为他们上山下水吃了亏,要他们到各村去为福主神,保护好地方的安宁。打杂的檀官、梅山也不例外,要他们凡是好安身的地方,就把身安下来。他们因慌里慌张,没弄清楚,以为要他们到安仁去,所以他们都跑到安仁去了。现在安仁境内不论田头屋角、路边河边,到处都有檀官、梅山庙。
  只有鸣锣开道先上岸已走到碜子坳的那些人,见炎帝灵柩总冒出来,两个放铳的便爬到山顶上去打望,其余的人坐的坐、睡的睡、站的站,就地等候。由于等久了,那个打黄阳伞的,变成了黄阳山,两个放铳的变成了两块大石头,那些坐着、站着、睡着就地等候的人全部变为石头。现今黄阳山上那些横七竖八的石头,就是这些送葬的人变的。
  蜡祭 炎帝陵有一个咏丰台,传说是炎帝神农氏举行蜡祭庆丰收的地方。
  远古时,人们总是在农闲举行盛大的集会,欢庆丰收,祭祀祖先和上天,发展到后来就是春节。
  神农开创“蜡祭”。他还作了一首《蜡祭歌》:“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求上天给百姓带来丰收年。
  蜡祭过后,大家唱着歌,跳着舞,通宵达旦。
  神农也常常在蜡祭盛会上,抚琴高歌:
   仰荷天庥兮(天庥——上天的庇荫。庥音xiū。),俯临海宇,
  继天建极兮,抚以绥猷(绥猷——安抚的计划。)。
  谨修地利兮,粒我烝民(烝民——众人。),
   唯图利人兮,不贪其酬。
  形神尽悴兮,在所不辞,
   弗伤弗害兮,受福耕桑。
  仰惟歆格兮(歆格——羡慕。),永赐鸿禧(鸿禧——幸福、吉祥。),
   日省月考兮,献功明堂(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炎帝的这一创举,历来都被视为一大美德。后世君王,无不效仿于他。天子与民同乐自此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五雷池 云阳山的观音岩旁的石崖下,有一股泉水。不管春夏秋冬,泉水不会满出来,也不会干涸。据说,只要把泉水舀干,天就会下雨。这是为什么呢? 上古时候,神农从天上取来谷种,在云阳山下教老百姓种五谷。
  有一年,禾苗都抽穗了,长势很好。可是,旱魃听到这个消息,很眼红,便窜到云阳山一带,要夺走这些好庄稼。旱魃是个凶恶的旱魔,虽然个子不大,可是他行走如风,长在头顶的双眼象两只大火球,口象血盆,一边走,双眼一边冒出烈焰,口里吐出火一样的热风。走到哪里,草木都被烧焦,庄稼烤枯。他一来,云阳山一带变成赤地一片,颗粒无收,老百姓受苦受难。
  神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雨师赤松子一起来商量战胜旱魃的方法。赤松子说:“要打败旱魃,还要请西王母帮忙。我先去昆仑山吧!”说完,腾空飞往昆仑山。赤松子飞到昆仑山后,西王母给了他一件叫“水玉”的宝贝,这宝贝含在口里,就不怕火烧。赤松子接过水玉就要走,被西王母喊回。西王母说:“旱魃很狠毒,本事高强,你一个人恐怕不是他的对手,派一条青龙给你帮忙吧!”赤松子谢过西王母,带青龙一起回到云阳山。
  一天,旱魃象一阵狂风,走过云阳山下的田野,田野霎时象着了火。正在云阳山观望的赤松子,忙喊青龙一起去斗旱魃。那青龙怕是走了远路,太疲劳了,还在睡觉哩!赤松子心急如火,拖起青龙就走,这时青龙还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追上旱魃,旱魃双眼冒出火焰,口吐热风,热得赤松子头昏眼花,喘不过气来。青龙也被热气冲得摇摇晃晃才清醒过来。赤松子把水玉含在口中,顿时全身清爽了许多。他逼近旱魃,水玉散发的寒气直冲旱魃。旱魃被寒气吹得直打哆嗦,更加使劲冒出火焰,吐出热气。赤松子有些支持不住了。青龙这时才记起要兴云作雨,使尽力气吐出雨水,暴雨当即倾盆而下。旱魃被雨水呛得喘不得气,被赤松子挥剑斩死。
  旱魃已除,可是暴雨越下越大,洣水暴涨。赤松子慌了,忙喊青龙收住雨水,却不见青龙的影子。他赶到云阳山,在观音岩边找到青龙。原来,青龙被旱魃的烈焰和热气冲得昏头昏脑,行云布雨后,便躲到这里纳凉,忘记收回云雨。被赤松子叫醒后,也惊慌了,忙收回云雨。雨停了,但山下已经洪水滔滔。
  赤松子气得要斩青龙,恰好西王母赶来,饶了它一条命。为了处罚它,用五雷法劈开岩石,将青龙幽禁在岩隙中,命令它吐出清泉,浇灌山下的土地。若是泉水干了,就要兴云布雨,将功补过。青龙吐出的泉水汇而成池,就叫五雷池。旧时,每遇天旱,人们就舀干五雷池的泉水,据说这样,青龙就以为五雷池泉水干了,连忙兴云作雨。
  响鼓坳 石人排 由炎陵往南走30里就到了皮石(酃县与资兴交界的一个地名。),再由皮石南行30里便到了汤市(资兴市汤市乡。),皮石有个响鼓坳,汤市有个石人排。响鼓坳有一个很大的怪石,样子像一面鼙鼓,每逢刮风下雨,人们就隐约可以听见山坳上有擂鼓的响声。石人排却又是另外一幅景象,一排排石头活像一排排人在肃穆地站着,低头垂手,好像在等待什么,又好像在怀念着什么。千百年来,它们一直这样木然地站着,经过了多少风霜雨雪,丝毫没改变它们的神情面貌。
  相传远古时候,炎帝神农氏种五谷、尝百草造福黎民,使人们的日子过得太太平平、安安乐乐。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年炎帝神农氏不幸去世,人们悲痛万分,为了报答神农的恩德,大家决心要把神农安葬在最好的地方,让他老人家安息。于是人们找啊,找啊!找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那地方叫做汤边,就是现在资兴的汤市。那里苍松翠竹,绿水环抱,鸟语花香,还有一个天生的汤湖,温泉汩汩流出,好似蓬莱仙境。人们就决定将神农安葬在那里。
  到了下葬那一天,黎民百姓举哀悲号,用世间最好的木材——沉香木做的棺木殓装着炎帝神农氏的遗体,用镶满夜明珠的龙船载着逆洣水而上。沿途迎殡送葬的人们数也数不清,分列在洣水两旁。
  如此隆重的葬礼,早已惊动了天庭,众位神仙星宿纷纷下凡观看,他们看到尘世间的人们对炎帝神农氏这样虔诚,这样衷心拥戴,所有的仙家神明也受感动,纷纷表示要为安葬神农助上一臂之力,他们擂起天鼓,发动神威,帮助人间安葬神农时逢山开路,遇水平涛。因此载着神农遗体的龙船所到之处,高山就往两边闪,江河险滩变深潭,真是一路顺风。
  龙船在洣水河里行了七天七夜,还没有到达汤边。
  一天正午,当龙船行至鹿原陂下的时候,皮石的人正在擂鼓,汤边的人正在张望,天空突然出现神奇的光彩,高山不再往两边躲闪,河水也更急湍,不管人们怎样用力,龙船前进不了半分,顿时,天慢慢昏暗,地也在颤动,电闪雷鸣中龙船放射出金光,慢慢沉入江中。一会儿,风停浪静,天空复明,河洲上的鹿原陂变成了一座龙形山。这时,大家才明白:炎帝神农氏已经葬入龙身。于是,人们三拜九叩首谢过天地,并在龙形山上建造了庄严肃穆的炎帝陵园,世代朝拜,永远铭记炎帝神农氏的恩德。
  然而,在皮石擂鼓和在汤边张望的人不知神农已经安葬,依然在那里擂鼓哟,张望哟!等啊,等啊!等过了多少个桃红柳绿,等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后来擂鼓的地方变成了响鼓坳,张望的人群变成了石人排。
  望夫石 在酃县水口女子庙附近的江边,有一方一米左右的石块,上面有一双女子的脚印。据说那是炎帝神农的妻子听〓踩下的。
  从南方传来炎帝去世的消息之后,听〓就水陆兼程前往奔丧,可是等她到达茶陵和酃县交界的桥头岭时,听到当地百姓说,炎帝的灵柩由木筏运载沿江而上了。她又急急忙忙走到双江口,面前两条江,不知道沿哪条江走,路上又没有行人问路,怎么办呢?她心想炎帝是南巡,朝南走不会错,因此沿水口河走到酃县南乡去了。等她走到水口女子庙附近的江边时,才遇到几个行人,一问,炎帝灵柩是沿西乡的洣水往白鹿原方向去了。听〓一听,懊悔不及,看来丧礼是参加不上了。她站在江边的一块石板上,向白鹿原方向眺望,心想辛辛苦苦赶了几十天的路程,最后还是见不到炎帝面,不禁痛哭流涕。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昏倒在江中,只留下一双脚印在江边的石块上。后人就把这块石板叫做望夫石。
  胭脂石 相传炎帝神农氏死了以后,人们用木筏载着他的灵柩,由洣水河运往资兴汤边下葬。沿河两岸好多好多人送葬,炎帝的妃子,也坐一条木筏哭哭啼啼在后随行。装运炎帝灵柩的木筏走得快,妃子的木筏走得慢,两筏越隔越远。当木筏到洣水的西江与南江汇合的双江口时,掌管妃子木筏上的人,弄错了方向,将木筏沿着南江向上划去。他们划呀划,越往上走河路越窄。快要到达水口的时候,天上乌云滚滚,就要落大雨了。妃子看到岸边有一座古庙,就赶忙到庙里躲雨,他们刚进入古庙,一阵大雨就哗哗落了下来。半个时辰以后,雨过天晴,妃子想,等会就要和炎帝永远告别了,该梳妆打扮一番。她坐在河中间一块平平的石头上,那石头上面有一个小池,池里积满了清水,就好像一面圆圆的镜子。妃子坐在石头上,对着清清的池水梳妆打扮起来。正当她仔仔细细梳妆的时候,河水猛涨,山洪突然冲了下来,大水将妃子冲下石头,人们手忙脚乱,来不及抢救,妃子就被大水冲进大石头底下的深潭里不见了。
  后来,那些打鱼捞虾的人,在雨过天晴的时候,远远就会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子跪坐在那块石头上,梳洗她那又长又黑的头发。走近去又没有了。大家都晓得这是炎帝的妃子,就把妃子跪坐在这里梳妆打扮过的大石头叫做“胭脂石”。
  铁甲山 为了给炎帝找块理想的墓地,郴夭等大臣找遍了茶陵潞水附近的碣石、茶涧等地,总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有位老人建议:“神农是天子,生要坐龙位,死要葬龙山。云阳山以南五十里的地方有座龙形山,安葬神农天子肯定蛮合适。大家觉得老人说得有理,便赶到龙形山。阳吉丙仔细察看了一番说:“这里是一龙三象形。”他又用马鞭往上猛抽三鞭,山就摇摇晃晃,泥土沙石松动崩垮。他一见此情,便说:“此地龙形单,龙神坐不安。三象不回头,只富不出官。”他又登上山顶远望南方,说:“这条龙脉的走向落到白鹿原去了。”于是,决定在白鹿原(今炎陵县境内)安葬炎帝。
  再说当地百姓听阳吉丙这么一说,急啦,忙问他有没有挽救的办法。阳吉丙说:“只要请铁匠打副千斤甲压在山上,有三只象稳住基脚就会平安无事。” 老百姓真的照他的话,打造了千斤铁甲,把“三象”压住。从此,龙形山就改名铁甲山了。
  妃子泪 据说神农有个妃子,被神农派到茶陵滋坑一带教老百姓种五谷。她听到神农去世的消息,痛不欲生,要赶回露岭扶柩送葬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站在洣水河边等候运送灵柩的船路过这里。不管刮风下雨太阳晒,不分白天黑夜,一动不动地站在河边,盼着、望着,一直望不到运送灵柩的船。原来,送葬的大船路过现在的舲舫时,流急水浅,搁在礁石上,船被撞碎,只好改用小船,继续驶往白鹿原。路过滋坑时,妃子还不知道这是运送灵柩的船。她还是一动不动,望着滔滔洣水,泪涌不止。后来化作一座山,屹立在洣水河畔,泪水化作一股涓涓清泉,汇入洣水。这座山远远望去,象一个跪立的人,也象个“之”字,后人将这里取名“之坑”,因居住这里的有不少客家人,把“之坑”读成了“滋坑”。撞碎送葬船的地方,就叫“零舫”。因为古代称并在一起的双体船为“舫”,被礁石撞得零零碎碎,所以叫做“零舫”,后人便将这名字衍化为“舲舫”。
  砍脑山 据说为神农治丧的时候,山神传出一道法旨:神农灵柩所经过的地方,大小山峦都要头戴孝花,低头致哀。一时,送葬沿途的山山岭岭,山头长出一丛丛灌木,开放一簇簇白花,并且,一律低头,表示戴孝致哀。所以,至今每年春末夏初时节,茶陵的山山岭岭仍可见到这种白花,人们称它“报泪花”。
  可是,唯有舲舫大岳山旁有一座小山不遵照山神法旨戴孝致哀。山神一见,火冒三丈,立即抽出镇山宝剑,将它的脑袋砍下,挑到一个十字路口的墟场上(集市)示众。人们就把这小山头叫“砍脑山”,这个墟场就叫“砍脑墟”。后来经文人雅化为“浣老墟”,即如今之浣溪墟。
  倒挂金钩 古时候的酃县,到处山青水秀,林木繁茂,鸟语花香。炎帝神农氏采药多次来过酃县,他酷爱这个美丽的山乡,他曾对跟随他采药的人说,死了以后也要长眠酃县。
  相传炎帝神农氏死后,子孙们和部落首领遵照他生前的嘱咐,将他的灵柩用木筏装着逆水而上,安葬在酃县鹿原陂(今炎陵县塘田乡炎陵山)。
  当木筏的纤绳拉到鹿原陂下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刹时浪花翻滚,鹿原陂下洣水河中的龙爪石轰隆一声自行裂开,神农的灵柩顺着裂缝陷了下去,约莫半个时辰以后,天上霞光万道,河里风平浪静……一切依然如旧。
  洣水两岸的人们,年年辛勤耕耘,岁岁喜获丰收,日子越过越好。一个天气晴和的日子,河边一位30多岁的渔夫到龙爪石附近捕鱼,突然间,他发现一条大红鲤鱼,渔夫立即追捕它,一会儿眼看追上,一会儿又落下距离,一直追到龙爪石前,红鲤鱼转眼无影无踪。然而他看到石缝里有一扇大石门,透过石门往里看,门内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侧耳细听鼓乐齐鸣。渔夫的脚不由自主地移到了石门口,两个卫士威风凛凛,渔夫恭恭敬敬地走上前去问道:“我想进去看看,可以吗?”卫士答道:“可以,但要遵守两条规矩。”“请指点。”“一不准采摘花果,二不准高声喧哗。”“遵命。”渔夫兴致勃勃地进了大石门,沿石阶往下走过九蹬,忽然金光四射,他不得不把眼睛紧闭了一会儿才慢慢睁开,抬头一看,宫灯的中间,炎帝的灵柩挂在四个金钩上面,倒悬在龙爪石底下。灵柩、金钩、八盏宫灯,一齐放射着耀眼的金光。渔夫虔诚地叩拜,拜谢神农的大恩大德。这就是至今炎陵山周围几十里的人们还流传的“倒挂金钩”。倒挂金钩的故事一代传一代,后来倒挂金钩竟成了龙爪石的别名。
  渔夫站起来,端详了许久,又发现离自己身边不到10丈远的地方有一座六方门。啊!原来悠扬动听的鼓乐声就是那边传出来的,他欣然走了进去,里面百花竞放,万紫千红,青松翠竹,鸟雀啼鸣,乐手们演奏和谐的古曲,24个舞女围着一簇稻穗翩翩起舞……看着看着,暮色渐渐降临,一位慈详的白发老人徐步走来,亲切地对渔夫说:“客人,天色将晚,请你留宿。东厢房第二间是你的卧室,晚上会有一只白鼠为你送一粒玉米,你吃下它后,三天三夜不会感到饥饿。” 渔夫每日朝拜神农,观舞赏花,不知不觉在这里已经度过三天。他突然想起家中妻儿子女,回家的念头随之而生,慈祥的白发老人似乎看透了渔夫的全部心事,问道:“你想家了,是吗?”“不敢相瞒,确有此念。”“好!你是炎帝子孙,今后随时可来此地朝拜和游玩,但是必须牢记一条规定,不论何人问你,都不可将这里的情况告诉别人,若是违犯,那就再也进不来了,切记切记。”渔夫频频点头后深深地向老人施礼告别。
  渔夫高高兴兴回到家里,儿女们个个好像都长高了很多,孩子们围拢来亲近爸爸,妻子显得有些苍老,见到丈夫愣了半天,接着还哭了起来。妻子边哭边说:“我们母子还以为你下河捕鱼被水淹死了,一去三年杳无音信,你的心肠是铁打的还是石头做的哟!”“三年?……我出去不是只有三天吧?” 夫妻两人,一个说三天,一个说三年,从早到晚争论不休,丈夫说妻子疯了,妻子说丈夫疯了,经过左右邻居的证实,渔夫才知道自己离家确实已经整整三年,难怪家人有了如此的变化。
  妻子觉得三天和三年之争有个很大的奥秘,决心弄个明白,于是天天追问丈夫,这样过了六七天,渔夫终于经不住妻子的逼问,在一个夜深人静的三更时分,将自己在洣水河中龙爪石边捕鱼看到的一切全部告诉了妻子。妻子听了,为之一震,兴奋地说:“这么奇妙的地方,我们老祖先的所在地,你一定也带我去看看。”渔夫哪肯答应她这个要求呢?只好婉言推脱,说到五更将至,妻子仍不罢休,一会儿甜言蜜语,一会儿苦苦哀求,最后渔夫不得不答应了妻子的要求。
  第二天吃过早饭,夫妻双双带上香烛供品沿河而下,三步并作两步,来到龙爪石边。
  ……光阴一个时辰一个时辰过去了,龙爪石边除一群一群的游鱼以外,大石门的影子都不见了,差不多到了中午,渔夫猛然想起原来是自己忘了白发老人的嘱咐,他好像从睡梦中醒来,拉着妻子的手,慢慢往回家路上走去。
  白鹭守炎陵 炎帝神农氏的陵墓,从古到今,千百年来,一直有成百上千的白鹭守卫着。每当夕阳西照,彩霞满天的时候,成群结队的白鹭,从四面八方飞向炎帝陵,降落在那参天古树之上,远远望去,在密密层层的苍松翠柏、丹枫黄杨丛中,点缀着朵朵闪亮的小白花,显得异常的庄严、肃穆,真像是哪位神工巧匠精心制作的大花篮,献在陵前,凭吊这位数千年前长眠在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
  相传炎帝神农氏逝世后,不但人间处处哀痛,就是飞禽走兽也都为之悲伤!飞禽王国的大鹏听到噩耗后,立即召集百鸟商讨,如何报答神农炎帝的大恩大德。因为人类诞生以来,即以鸟兽为主食,特别是到伏羲氏后,人们搓绳结网,到处狩猎。那时所有的禽兽,日子都不好过,时刻提心吊胆,只要遇到人群,即使是力大无比的狮子、老虎,也都同样难以逃脱性命。到神农氏成为人们的部落首领后,他看到禽兽有限,人口众多,一旦禽兽食尽,民将无以为生。所以神农氏制耒耜,植五谷,创医药,使人类由狩猎生活进化到垦殖生活。从此鸟兽才得以休养生息,各有生存天地,它们饮水思源,便决定派出代表前往吊唁。派谁去呢?鸱鸮认为白鹤、大雁去好,因为它们已在人们心中早有好感,又能长途飞行。大鹏认为有道理,就派一队白鹤和一组大雁作为飞禽国的特使,前往参加炎帝丧礼。
  白鹤和大雁受命之后,身披白孝服,口念哀悼词,日夜兼程,不停不歇,朝着治丧的地方飞去。只因为天高地阔,路途遥远,它们飞啊飞啊,也不知飞了多长时间,才飞到白鹿原,这时炎帝的灵柩早已安葬完毕。它们责备自己未能赶上丧礼,个个都心里十分难过,于是就在炎帝陵前天天哀哭,哭啊哭啊,它们的声音哭哑了,身子哭瘦了,面貌全非了。再也认不出它们是白鹤和大雁了。它们的虔诚心意,感动了天廷的玉帝,玉帝下旨,给它们取名“白鹭”,命它们作为守卫炎帝陵的天使。从此这些白鹭白天就近找点吃的充饥,黄昏前就都飞回到炎帝陵来守护。它们父而子,子而孙,世世代代自觉地肩负着这个神圣使命。后人见此奇观,曾作诗歌颂。诗云:神农功德同天地,鹿原有幸葬炎帝。千古奇迹说到今,白鹭虔心过炎陵。
  “鸡婆饺” 神农带着他的妻子,一边采药、尝百草,一边了解民情,来到茶乡,看到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可是处处杂草从生,无人耕种。原来这里的人只会打猎、喂养些牲畜,生活好苦好苦的。看到这些情景,他们不走了,留在茶乡,教人耕种纺织。后来,茶乡人学会了耕织,有饭吃、有衣穿,好顺心!大家对他感激不尽。
  神农不幸去世后,大家十分悲痛。神农的灵柩运往白鹿原时,人们有的宰杀猪、牛、羊,有的带来丰收的果实,跪在灵柩必经的路上,让神农分享丰收的果实。从此,每年秋收后,人们便络绎不绝,赶到白鹿原,宰杀猪、牛、羊,摆上五谷、瓜果,供奉神农。
  有一年秋收后,人们又要去白鹿原奉祀炎帝陵。有位青年农民忙着准备,忙到深夜,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睡梦中见到一位用龙头拐杖扛着药篓的白胡子老人和一位身披树叶蓑衣的人,向他走来。白胡子老人把他摇醒,说:“你去告诉大家,,从今以后不要去白鹿原杀生,也不要供奉五谷、瓜果,这都是血汗换来的,千万不能糟踏呀!” 青年农民摇摇头:“这怎么行?没有神农天子,我们怎么能过上今天的生活?用点东西,我们高兴!” 这时,身披树叶蓑衣的人撩起白胡子老人的衣袖,说:“你看,大家在炎陵杀生,糟踏东西,引来好多好多蚊子、蚂蚁,咬得神农一身又痒又痛。” 原来是神农、赤松子显灵。青年农民连忙跪伏在地上,自言自语地说:“我们不供奉神农天子,心里过意不去呀!” 白胡子老人说:“好吧,你们以后就用米粉捏塑一些瓜果、畜、禽带来。什么东西丰收,什么畜禽兴旺,就捏塑什么。算是向我报个丰收、歉收的信吧!”说完,两人都不见了。这时,农民醒了,连夜把神农的话传告大家。
  从此,茶陵一带的人们,便用米粉捏塑的物品祭祀神农。大家怕这些祭品招引蚊虫、苍蝇,便改在天气寒冷的元宵节供奉。后来,渐渐演变为祈丰降吉祥的祀神祭品。因为捏塑的物品中,鸡婆(母鸡)最多,所以叫做“鸡婆饺”。改用粉塑祭品祀奉炎陵后,苍蝇、蚊、虫没有了。不信,你去炎陵山看看!
  灶君菩萨送神牛 炎帝逝世之后,被安葬在白鹿原,当地老百姓都传说炎帝其实并没有死,而是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召他到天宫听封去了。
  炎帝跟随九天玄女来到天宫通明殿上,参见了玉皇。玉皇说:“你在下界为帝,很得民心。如今年纪大了,不必劳累过多,我就封你做九天东厨司命灶君菩萨吧!希望你监督天下人勤俭过日子,每年今日,你上天来禀报一次,如果百姓忘恩负义,浪费五谷,就要受罚。”炎帝听了,一一答应。
  炎帝回到人间后,各家各户都来看望。听说炎帝做了灶君菩萨,都争着要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去过日子。大臣郴夭说:“好了,好了!灶君只有一位,大家不要争。这样吧,我把他的图像画下来,每家灶前贴一张,不就天天和大家在一起吗?”百姓听了,都说这个办法好。据说,这就是贴灶神像的由来。第二年腊月二十三日,灶君菩萨要上天奏事了,人们舍不得他走,一直把他送到村口。灶君菩萨说:“这次上天,多则七天,少则三五天,就要回来了。我还想把天上的神牛借下来,帮助大家耕地,减轻大家的劳累。”他到天宫向玉皇讲了人间的苦情,然后要求允许借神牛下凡耕地。玉帝说:“我没有意见,你到兜率宫太上老君那里求助吧。”灶君大喜,谢过玉帝,就找老君去了。
  却说灶君菩萨上天后,百姓天天在想念他,等到年三十晚上,还不见灶君回来,大家心里很着急。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没有睡,一直坐在火炉边等灶君菩萨。快到五更天了,只听见半空中三声牛叫,人们觉得稀奇,赶紧开门抬头一看,啊哈!是灶君菩萨牵着一条大神牛回来了!大家高兴得不得了,赶快点起香纸,放起鞭炮迎接。
  后来,每年腊月三十晚上,人们都是夜里不睡觉,要围炉“守岁”,实际上是等着迎接慈爱、仁德的灶君菩萨从天上回到人间。据说,送春牛的风俗,也就是这时传下来的。
  炎帝的儿女们 炎帝的儿子名柱,柱酷爱种植,立志发展农耕。他终生陪伴父亲,帮助兴植五谷。炎帝子孙一直尊柱为后稷,将其列入祭祀之列。今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下谷乡,有稷山,是柱当年教民植谷而跌死的地方。
  炎帝的大女儿名女娃,女娃游东海溺死。她的灵魂化成了一只花脑袋、白嘴壳、红脚掌的精卫鸟。她发誓要填平东海。每天衔发鸠山上的砂石树枝填到千里之外的东海里,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晴阴风雨,她从未间断过。东海边的陆地因此一直不断地向外延伸。
  炎帝的另一位姑娘自幼爱与群鸟为伍,日夜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变成一只飞鸟,迎着朝霞,披着夕晖,翱翔在天空,盘旋在海面。后来,她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今湖南省愕山长有一棵古老的大桑树,名叫“帝女桑”。“帝女桑”及其周围的树木上,布满了鸟巢鹊窝。这些鸟巢鹊窝历来被蚕农们视为珍宝,每当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便争先取下它们,焚烧成灰,和进清水里,用来浸泡蚕种。凡是用这种水泡过的蚕子,一定能出好蚕,吐好丝。这是因为“帝女桑”是帝女当年仙升的地方。那一年,帝女从正月初一忙到十五,终于在这棵桑树上为自己筑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鸟宫,并当即搬了进去。在鸟宫中,她朝夕与百鸟相伴,吸日月之精华,受甘露之滋润,逐渐蜕去了凡人的血肉身躯,化成了一只美丽的凤凰。后来,天帝把她接入天宫,做了神鸟的首领。她的鸟宫和那棵桑树仍然留在人间,为百姓造福。
  炎帝还有一位姑娘,好猎奇,乐于采药。炎帝在神农架采药期间,她常与赤松子结伴而行。赤松子是炎帝的雨师,又是战将。有一天,他二人发现了一大片新奇的石花。石花五颜六色,有的状如亭亭玉立的雪莲,有的酷似含苞欲放的牡丹,有的像翡翠,有的如杜鹃。它们都通体透亮,光彩耀眼。二人兴奋无比,顾不得请炎帝尝试,就争相采食起来。这些水晶结成的花还真是奇药呢!嘴唇刚挨到它,满口就觉得凉津津的,含进口内细品,更觉全身爽快,从此,二人便经常采食这种水晶花。久而久之,两人不仅心目更为清明,而且身骨也全部变成了水晶体。一天,森林起大火,二人仙升到昆仑山,从此住在西王母曾住过的石屋里,做了瑶池的守卫神。
  炎帝最小的姑娘叫瑶姬。她自幼便十分执著地追求幸福、自由的生活。遗憾的是,正值青春妙龄时期,恶魔嫉妒她的美貌和才智,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天帝对此十分恼怒,当即严惩了恶魔,并封瑶姬做了巫山神女。从此,她带领着12位姐妹,万分俏丽地站在巫山十二峰上。清晨,她们化作片片彩云,遨游在山川河谷之间,刻意寻求如意郎君;黄昏,她们化做潇潇暮雨,遍撒在天地万物之上,向意中人倾吐着满腹的哀怨。大禹治水时,在三峡遇到了困难,瑶姬便率狂章、虞余众仙人亲往相助,她大施召神策鬼之法,尽收了魔王扬起的飞砂走石,又赐给大禹一把开山神斧,帮助大禹乘天空晴朗之机,一气凿通了三峡。
  神农太子 《茶陵州志》上说,炎帝神农氏的太子少昊氏葬在茶陵云阳山,封为云阳氏。可是,老一辈人讲,神农的太子葬在茶陵的茶涧兔子冲。他们是这样讲的—— 有一天,神农的太子在茶涧一带打猎,发现一只皮毛油亮油亮的白兔,很好看。他追呀追呀,追到茶涧坑,一箭射去,白兔中箭倒下,死啦。可他走过去一看,白兔活了,一跳就有看见。他只好失望地离开,心里又舍不得那只好看的白兔。回头一看,兔子又在原地方出现。他又是一箭射去,射中了白兔。他好欢喜哟,正要去捡白兔,吔,那白兔啃了一棵草,又活蹦蹦地跑了,不见踪影。
  他想:白兔吃的草一定是起死回生的仙草,要是能找到这棵草,父亲一定会高兴哩。他一根一根草都翻过,就是找不到白兔啃过的草。他不死心,坐在那里,等那只白兔再来,硬要看清它吃的是什么草。
  等呀等呀,一天天过去了。不管刮风下雨,打霜下雪,他也不离开。可是白兔一直没来。
  等呀等呀,他病倒了,还是没离开原地方,他要弄清白兔究竟吃的是什么草。就这样,他死了,就死在原来坐着的地方。
  他死后,成千上万的蚂蚁爬到他身上,把他掩埋起来,筑成了一座“蚂蚁坟”。
  神农找到他的尸体,十分伤心,为他筑了一座坟。人们就叫它太子坟,这个山冲就叫兔子冲,神农路过的那座桥就叫做接御桥。
  “婆公”即“坡公” 过去,古历六月初六日,醴陵农村有敬“婆公菩萨”的习俗。
  传说,神农死后,有一遗腹子。因母亲生他时正在山坡上劳动,便给他取名“坡生”。10多岁时,他打算继承父兄的事业,上山采药亲尝百草,替百姓诊病求方。但母亲不允许,乡邻也劝阻,说:“你一家父兄七人为找药方,尝百草,先后中毒身亡。如今,你母亲只有你这个儿子了,不能再干这件事了。”坡生听了母亲和乡邻的话,在家作田,侍奉母亲过好晚年。
  坡生做事勤快,又会用脑筋。他作的生芽总比别人长得好,收获比别人多。老母亲爱吃鲜鱼,只要老母亲开口,坡生到河里一转,鱼就捕回来了。后来,坡生把捕回的鱼活养在泥塘里,让母亲慢慢吃。这样,他发现鱼可以喂养长大,并摸出一套养鱼的法子。他很关心别人,他把作田、养鱼的法子全都告诉大家。因此,乡邻都喊他“作田师傅”、“养鱼师傅”。后来,烧柴缺,百姓犯愁了。坡生想到“彭祖寿高八百八,冒见过张果老用石头烧火灸”的传说,他就东挖西找,千百次试验,终于发现了煤炭,人们对他更加佩服了。
  某年六月初六日,人们欢天喜地来庆祝坡公七十大寿。他格外高兴,多喝了几盅酒,躺在椅子上休息。约莫过了个把时辰,他死了。人们发现时,只见他脸露笑容,安祥地躺着,大家说他是升天做神仙去了。在场的大大小小双膝跪着朝西方祷告:“坡公生前告诉我们作田、养鱼、挖煤炭,他老人家做了神仙,一定会保佑我们清吉平安,五谷丰登。” 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古历六月初六日订为“坡公”节,人们用红纸剪一件上衣代表坡公的像贴在一根篾条上面插在田里、塘里和煤炭井口,敬他时,不作揖,也不跪拜。由于年代久远,慢慢地把“坡公”喊成“婆公”了。
  帝女雀 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女娃,她长得人才出众,非常聪明伶俐、天真活泼,也很任性。有一次,雨师赤松子去东海边求雨,她看见赤松子随着风雨上下翻飞非常好玩,也要跟着去。赤松子怎么劝也不答应,她硬拉着赤松子的衣角腾空而起。她看见大海在脚下汹涌澎湃,非常开心,拍手大笑。不料一松手,掉在海里,活活淹死了。女娃不甘心死去,她的魂灵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的形状有点像乌鸦,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她痛恨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发誓要把大海填平,因此常衔些山上的小石子、小树枝、柴草等,飞向东海投到海里去。天长地久,年复一年,不怕路途遥远,从不休息。为了世世代代完成填海的愿望,她和海边的海燕结成了配偶,繁衍后代,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口渴了,誓死也不在她曾被淹死的地方喝水。至今东海还有精卫誓水的地方,所以叫誓鸟或志鸟,也叫“冤禽”,民间都叫她“帝女雀”。
  开仓撒谷 炎帝的小女儿,游东海淹死了,化成一只帝女雀(即精卫鸟),天天衔石块填海。帝女雀的姐姐悲痛万分,也化成一只鸟,飞到海边陪伴着她的妹妹。但她一心惦记着父亲教百姓种五谷的事,所以每到麦子黄的时候,她就飞回家乡,在山上,在树上,叫着“开——仓——撒——谷!布谷!布谷!”催百姓春种。她叫呀,叫呀,叫得嘴流血,血染映山红,直到人们收尽稻谷,她才高兴地叼起一根谷穗飞回海边,又去陪伴她的妹妹了。这只鸟就是布谷鸟。
  白薯 古时候,云阳山下有个很穷很穷的村子,住着一个很苦的女人。她的娘饿死了,屋里一粒粮食也没有。一天,她跪在娘的坟前,哭呀哭呀,越哭越伤心,眼泪都哭干了。哭到中午时分,一个标标致致的妹子突然来到她的身边,问:“大姐,你有什么伤心的事呀?”女人便把自己一家的遭遇诉说了一遍。妹子很同情,说:“你为什么不找左邻右舍帮忙?”女人叹了口气:“唉,家家都在挨饿,谁能帮忙呀?”妹子听了,也直流泪,解下白腰带,打了七个结,交给女人:“你别哭了。把这腰带埋在地里,外面留一个结,七天七夜再去挖,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女人接过白腰带,千礼万谢。可抬头一看,那妹子无影无踪,不晓得哪里去了。你说那妹子是谁?她就是神农的小女,是神农见云阳一带闹饥荒,派她来救助灾民的。
   再说那女人照那妹子嘱咐的话,把白腰带埋在地里。七天七夜过去了,她走到地里一看,白腰带变成了长满绿叶的藤,从根下挖出了一些粗大的白块根。咬一口试试,又甜又脆,味道不错。她连忙把这些块根带回村里,分给大家。
   第二年,全村家家种下块根,不久块根上长出了藤。人们把藤剪成腰带那么长,插进地里。秋天,收了好多好多块根,救活了全村人。当时,村里人把它叫做“救命藤”。因为是暑热天插的藤,所以又取名“暑藤”,白色块根就叫“白暑”。后人在“暑”字上加个草头,稍作改动,写成“薯”字。
  白鹿原 洣水边上,有一块风景秀丽的山坡。这里古木参天,繁花似锦,彩云缭绕,百鸟争鸣,人们都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离这个山坡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个姓杨名叫阿原的青年猎手。他长得粗眉大眼,力气过人。一天,阿原带着弓箭,来到坡上打猎。远远地看见一头白鹿在溪边喝水,他张弓搭箭,瞄得准准的,使劲射去。那白鹿头一仰,竟张口把箭杆衔住,转身朝洣水方向跑走了。阿原是这一带有名的神箭手,不管是空中飞鸟还是林中走兽,只要弓弦一响,从来箭无虚发。今天眼看白鹿这样大的目标,竟在眼皮底下带箭逃走,十分惊讶。于是,收住弓弦,迈开脚步,跟着白鹿紧紧追去。一直追到洣水边的山路口,那头白鹿回过头来停住不走了。阿原正要张弓搭箭,只见白鹿一眨眼间变成了一位美丽非凡的少女。阿原正吓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那少女绕过花丛,向阿原姗姗走来,笑容可掬地说:“我本是玉帝宫中的仙姑,久慕你勤劳忠厚,因此思凡下界,愿与你结为夫妻,同过幸福的生活,你看可好?” 原来阿原这青年,因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靠打猎度日,年近30,还没有婚配。如今看到这样一位美丽的仙姑向自己求婚,哪有不允之理。他说:“我家贫如洗,只有一张弓,一壶箭和一双勤快的手,你和我成亲,只怕委曲你了。”仙姑说:“有了勤劳的双手,就会有一切的。我自有过日子的办法。”于是两人在山坡上拜了天地,结为夫妇。仙女用手一指,山坡上出现一个宽敞的石洞。他俩白天在向阳的坡西耕种五谷,下河捕鱼,上山打猎,晚上,就在石洞里住宿。
  正当他俩辛勤劳动,恩爱度日的时候,玉帝发现了小仙姑下凡和猎人阿原成了亲,勃然大怒,认为仙姑违犯了天规,要九天玄女立即把她召回天宫。
  阿原夫妻离别时,痛哭流涕,难舍难分。两人相约,九九八十一天以后,在这里相会。小仙姑走后,阿原天天在山顶上张望,等候妻子回来。他苦苦等候了三个九九八十一天,仍不见妻子的踪影,就化为一棵松树竖立在山坡上,他们夫妻分别时流下的眼泪化成了“天池”,后来就成了炎帝神农洗药的“洗药池”。洣水边这块小山坡后来就叫做白鹿原,也叫鹿原陂,阿原和仙姑成亲、居住的地方,就叫做“鹿原洞”。
  井水酒 鹿原陂的东面,有一个小村子名叫井水坳,坳上有一眼泉水井,直通鹿原陂上炎帝神农的洗药池。自从炎帝在天池里洗过药草之后,井水坳的泉水格外甘甜。井水坳成了附近出名的地方。
  有一年,一对贫困的中年夫妇,看见井水坳有好水,便带着一个刚满周岁的儿子,在井旁搭起一间茅屋住了下来,靠砍柴卖度日。开始,这对中年夫妇很贤慧,凡过往行人来到茅棚,搬凳让坐,递茶解渴,热情接待,从不怠慢,很受人们喜欢。一天,一孕妇路过他家,忽然肚子痛得很厉害。妇人看见她这个样子,断定她是快要生小孩了,赶紧将她扶进屋里,让她睡在床上休息,自己忙去烧水。不一会,婴儿呱呱坠地了。妇人又拿出自己的衣物为婴儿洗净包裹好,并杀鸡煎蛋给产妇吃,留她住宿三天后,才护送她回家。这一行动,感动了五谷神炎帝,认为这样的好心人,日子应该过得好些,不要让她再受苦受难。于是,便在她家屋后的井里放了三粒糯米,从此,井水便成了芳香扑鼻的好酒。中年夫妇喜不自禁,旋即对过往行人改供茶水为供应水酒。由于酒好,前来买酒的人络绎不绝,生意越来越兴隆。这对夫妇这样就起了贪心,酒价越涨越高,还常常短斤少两克扣别人。不出几年,她家里便金银财宝用箩担,成为附近有名的富户。
  一天,炎帝化装成一白发老人,拄着拐杖来到井水坳,问中年妇女有没有茶喝,她爱理不理地说:“没有茶水,只有酒卖。”老人说:“你屋旁不是有口井吗?我可不可以去舀碗井水解解渴?”她冷笑说:“那口井是我家的酒池,要喝水也得照样付钱。”老人无奈,只好作罢,在场的人看了都说这妇人变得太苛刻了。第二天,五谷神又化装成一穷老汉,说是饿得慌,向她讨碗饭吃,她不但不给,反而破口大骂起来,老汉苦苦哀求说:“你家没有饭,就赐给我一点酒糟吧!”一说起酒糟,妇人越发火了:“我正愁着有酒有糟哩,有糟,我何不拿出去喂猪!”老汉听了直摇头,深深感到人心不知足,便乘其不备,悄悄地将糯米和酒药拿走,并写了“天高不为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还说猪没糟”20个字的纸条,放在井边便走了。从此,井里流出来的又是水了。那中年妇女家的金银财宝都变成了烂泥巴,一家人又过着原来的贫苦生活。
  沉香树 神农采药来到鹿原陂,发现几株既可作药用又能作香料的沉香树。沉香树又叫奇南香,是一种常绿树,用途很多。神农告诉跟随他一同采药的人们说:这种树是个宝,用处很多,我们要加倍爱护才是。
  历代皇帝都知道炎帝神农氏喜爱沉香树,所以,每次派遣祭祀官员,都事先就在京城用沉香木做好三柱香,亲自授给使者带来炎帝陵供焚。
  据乾隆版酃县志载:宋初,皇帝钦差祭官,住在陵殿北面的天使馆内,忽见一叶从左上空飘下落在院内,其叶黝色,满庭生香。祭官感到奇特,旋即命人四处查找其树,不得结果。便在天使馆右侧建亭纪念,立石碑于亭内,名曰:飞香亭。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邑监生唐湘英重建此亭,知县沈道宽隶书“飞香旧迹”四个大字,刻碑亭内。这就是炎陵十景之一的“异树飞香”。现在亭址和石碑都还存在。
  相传明朝末年有一个木匠,家中连年丰收,前来拜谢神农,他点燃香烛,摆好供品,擂鼓敲钟祭拜后,在陵山上发现一株散发出一股股香味的奇树,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心想,这就是珍贵的沉香树。看着,看着,他竟然想将这棵奇树砍回家去,可惜身边没有刀斧,下山去借,又怕回转山来再找不到这棵奇树,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将自己系在腰上的一条澡巾捆在树干上,作为标记,快步走到山下一户农家,借来一把斧头。木匠回到山上一看,一时眼花缭乱,搞不清刚才发现的是那一株树了,所有大大小小的树干上不知是谁,也不知为什么这样快,都捆上了同他系腰一模一样的澡巾,他心中着了慌,从山南找到山北,从山下找到山上,累得衫衣都汗湿透了,根本无法找到原来的那棵奇树。找着,找着,木匠精疲力竭,坐在一棵树下歇凉,一阵阵凉风吹来,格外爽快,木匠不知不觉入了梦乡……睡梦中他见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非常慈祥,但是又很严肃地对他说:“为人要多做好事,多行善,到头来才会有好报应啊!”话音刚落,一只野兔从木匠脚边窜过,木匠惊醒过来,看看天色不早,这才捡场回家。
  木匠在回家的路上,想起在炎陵山上树林里得的梦,他认为这位慈祥可敬的老人就是我们的祖先——炎帝神农氏。唉!我为什么要这么自私呢?他非常后悔自己做了亏心事。回到家里以后,木匠将这件事情讲给了左邻右舍听,大家无不惊讶,认为这定是神农先祖护卫沉香树。于是,百姓们自立章法:“不论男女老幼,都要爱护炎陵山上的一草一木。”因此,我们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山上,历来就是林木繁茂,古树参天,花香鸟语,景色别致的好地方。
  鲤鱼朝天子 炎帝神农氏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大家对他非常崇敬和怀念。特别是宋朝赵匡胤为他建殿以来,不论哪一个朝代的皇帝都要派御祭官来祭祀。除了三年一大祭外,每年的清明、冬至都要举行时祭。酃县是炎帝陵所在地,酃县知县每月初一、十五还要行香。
  传说人们崇敬之情感动了水族中的东海鲤鱼王,它也于每年春季二三月间涨水时,不论路途遥远,率领大小头目,大腹便便,摇头摆尾,劈恶浪,越暗礁,逆流而上,前来洣水边的鹿原陂朝拜炎帝。它们来到龙爪石深潭里稍稍休息后,便跃入人们缚好于水面的一束又一束的杉枝上,跳跃潜游、你追我赶,尽情欢乐,然后将卵产在杉枝上,繁衍后代,叫子孙们每月初一、十五如期奉祀炎帝。人们将这一奇景叫做“鲤鱼朝天子”。
  碜子坳 从炎帝陵往南走五里远的路边上,有一座巍峨的高山,这就是有名的碜子坳。山上怪石成堆,树木长青,山下农田环绕,水旱无忧。
  据老辈人说,这里原来是块宝地。当年炎帝神农安葬时,运灵柩的木筏从洣水溯江而上,本来打算运到资兴汤边去。当灵柩运到鹿原陂时,苍龙发笑,将灵柩迎入水下龙宫。这时抬金银锭和鸣锣开道的人,已经走到了碜子坳,看到后面的人没有跟上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站在碜子坳上等,时间久了,连人带金银锭都化成了一群怪石,横七竖八地躺在山顶上。从那以后,附近的小溪中、水沟里,都能发现金砂,村里的穷苦老百姓,农闲时候就到溪水中去淘金砂。从那以后,这一带的水田,从来不用施肥,年年五谷丰登。秧苗插下之后,自然长得好好的,到秋后只管收获就是。
  碜子坳下,住着一位姓谭的老农,他家的窗户,正对着溪水的源头。每天早晨,谭老汉都爱早早起床,从窗口看一会禾苗。日子久了,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天清晨太阳出山前,就有一只黄鸡婆带着18只鸡崽,从碜子坳下的石壁上出来,走到溪水源头洗澡。鸡婆鸡崽洗了澡的溪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金砂;流到哪里,哪里的禾苗就长得特别好。太阳一出山,黄鸡婆又带着一群鸡崽进石壁中去了。
  有一天,天刚蒙蒙亮。有一个外乡人从碜子坳脚下经过。当他快走到溪水源头的时候,忽然发现前面有一片黄灿灿、白花花的东西在闪动。他心里一惊,不敢声张,躲在一块岩石背后悄悄地注视着动静。这时,天慢慢亮起来了,他定眼一看,原来是一只黄鸡婆带着一群鸡崽在溪水中洗澡。怪呀!这山野间,一大清早哪来的鸡婆带崽呢?说不定是野鸡吧?要是能把它们抓住该多好!他一边想,一边挨近溪水头,眼看靠近了鸡群,猛然一纵身扑过去,抓住了一只小鸡。他正待再抓第二只,不防备那鸡婆翻身在他右手背上啄了一口,然后带着17只小鸡崽,飞也似地跑走了,一转眼就无影无踪。
  外乡人看到鸡崽跑掉了,大失所望。他摸摸怀里的鸡崽,幸喜还在,仔细一看,已经变成了一个鸡形的金锭。他后悔当时没有多抓几只,不然,要成为大财主了。
  他坐在路边叹息了好一阵,只好上路回家。这时,他的右手开始疼痛难禁。回到家里之后,伤口越来越痛,手肿得像大腿一样,过了三天,伤口化脓溃烂了。妻子听了,也发起愁来,为今之计,只好四处求医。一直医了两年,把那只金鸡的钱用光了伤口才好。
  自从那个外乡人惊动以后,再也不见有鸡婆带崽从碜子坳出来。溪水里的金砂也不见了,这一带的农田依然要年年施肥才能丰收。
  第三年,那个外乡人又从碜子坳一带路过。闲谈当中,和当地人谈起了前年的奇遇。这时,村里人才知道原来是他的私心破坏了碜子坳的灵气,怒冲冲地把他赶走了。
  从那时起,这一带就流传着“碜子坳,金银十八窖”的说法。人们都说,那18只鸡崽就是碜子坳十八窖金银变化的。那个外乡人的手伤病了两年才好,是炎帝神农对他的惩罚。后人把这个发现鸡婆带崽的地方,叫做鸡窝崖。
  胡真官祠 宋朝时,茶陵有一个人,名叫胡元雅。胡元雅小时候在青霞观读书,得知炎帝神农氏是五谷和医药的鼻祖,十分崇敬。他后来出家做了道士,由于为人正直,到雍熙年间,做了青霞观的观主。那时候,茶陵康乐乡的洣水河畔,有一座炎帝的陵庙。有一天晚上,突然狂风大作,天上雷鸣电闪,噼里啪啦下起大雨来,河水猛涨,炎帝的陵庙被冲垮了。但说来也奇怪,洪水过后,陵庙旁横七竖八地堆积着许多大木头,因此,胡元雅觐见郡守,请求重建炎帝的陵庙,不久,陵庙便重新修建好了。传说宋真宗时,胡元雅已得道成仙。一天晚上,胡元雅托梦真宗,将自己的籍贯姓名告诉真宗,请求让他护守炎陵,真宗醒来后,梦中幻景历历在目,于是派人来到茶陵查访胡元雅的情况。当人们挖开胡元雅的坟墓时,发现棺内只有一双鞋子,并无胡元雅的尸骨。真宗认为胡元雅阴灵已去炎陵,便下诏封胡元雅为感应真官,并诏示在炎帝陵旁建造胡真官祠。还赐给皮牟青圭,绛服朱履。景定年间,传说胡元雅大显威灵,皇帝便封为显佑真人。后来胡真官祠年久失修,荒废倒塌。清朝道光十七年,酃县知县俞昌会和当地士绅又捐钱在炎帝陵庙旁重建胡真官祠。
  四个老庚拜神农 自古至今,炎帝神农氏一直得到老百姓的尊敬和祭拜。年年清明祭祖,秋收尝新、供饭,除夕敬香,甚至过年吃的大雄鸡也要到炎帝陵前宰杀。如果碰上旱、涝、虫灾,瘟疫病毒,人们更是成群结队抬猪牵羊前来祈祷炎帝保佑,求个逢凶化吉、去灾消难。
  明末清初,有年腊月廿三,茶陵有四庚同年老者结伴前来炎陵朝拜,他们四人关系亲密经常往来,如同兄弟,这次一同步行百余里,来到神农殿前,各自摆上带来的猪头猪尾、米酒糍粑,点燃香烛,杀了雄鸡,放了爆竹,然后一再跪拜,开始祈祷。大老庚说:“神农炎帝在上,小民家住茶陵枣子园,辛劳种枣几十年,就怕风狂雨又急,吹落枣子泥中烂,求您保佑少风雨,大红枣子多几担。”二老庚祈祷说:“家住舲舫靠行船,逆水行舟篙难撑,求您常刮西北风,一帆风顺过险滩。”三老庚祈祷说:“我住茶陵马伏江,经营榨粉小作坊,只怕阴雨日子多,米粉生霉冒人尝,求您保佑多晴日,晒干米粉上墟场。”四老庚祈祷说:“家住茶陵十八丘,耕田种土又喂猪,只怕天旱雨水少,禾苗枯焦粮无收,求您保佑雨水足,六畜兴旺粮丰收。”祈祷之后在回家路上四老庚边走边想,各人心头生了疙瘩,老大怨老二:“我求炎帝保佑不刮风,你却要大刮西北风,你想把我家枣子都吹掉不成?”老二怨老大:“你想长年不刮风,我撑上水船,没有风吹帮忙,怎么撑得动?”老三怨老四:“我榨的米粉全靠日头晒干,你想天天都下雨,想让我的米粉生霉变质,叫我这生意怎么做?”老四又怨老三:“你要天天不下雨,禾苗枯死,五谷失收,口粮都有得,叫你到哪里找米榨粉去?”一路上你怨我,我怨你,弄成个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回到家里四个都还是左思右想,闷闷不乐。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缘故,那一夜他们都做了个好梦,第二天各人都打起了精神,鼓起了干劲。又过了两天马伏江逢圩,老大老二老四,个个兴高采烈,一早来到老三的米粉作坊。老三也兴高采烈地拿来水酒招待。四个同年老庚饮过几杯之后,就忍不住相互打听对方今天为何如此开心,老大说:告诉你们,那天朝圣回来的晚上,我在睡梦之中明明白白见到一位白胡子老头对我说“刮风不刮枣子园”,你想这不正是神农炎帝暗中助我吗?老二惊奇地说,那晚我也梦见有个白胡子老人清清楚楚对我说“微风阵阵好行船”。老三说:哎呀,真巧,我也是梦见有个慈祥的老人说“白天太阳晒米粉”。老四说:不错,我们的老祖宗真灵验,我却梦见神农爷亲自对我说“夜晚降雨润良田”。老三说: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们这叫做“异床同梦”,让我写记下来。原来老三经常要记米粉帐,年长月久还练成一手好墨笔字,他用大红纸把这四句串联写成:“刮风不刮枣子园,微风阵阵好行船。白天太阳晒米粉,夜晚降雨润良田”并将这字幅贴在神龛左侧,由于他们觉得有神农指点,所以来年人人放手大干,户户得到好收益,又到了年底,四个同年老庚再又同伴结伙去炎帝陵拜谢神农炎帝。
  南岳山的竹米 以前,南岳是蛮荒地界。天一不落地就不生,吃穿全靠老天爷。有一年,不晓得哪家缺德,糟踏了五谷,污秽了灶王菩萨。惹得灶王爷生了气,在天老爷面前告了状,说这块地方的人,吃饱了胀得脑壳发晕,不敬重五谷,糟踏粮食。天老爷恼火了,叫南岳这块地方“天上不落,地下不生,要死火灭烟。”这下真不得了啦。春上滴雨没降,地里一片叶子也不生。伏天一到,红火扯喇叭的毒日头,晒得山顶上的麻石也脱了层壳。立了秋,干北风总是刮,一冬没见到雪花影子。这下把老百姓苦得叫皇天。眼看山上山下,山前山后的人,死的死,病的病,连老鼠子都逃荒到别的地方去了。
  南岳山里头有家姓祝的,屋里穷得挂起鼎锅做钟打。公公和孙女两人全靠打笋壳草鞋度日。这时老公公已饿得皮包骨,睡在床上动弹不得了。祝公公快断气时,对孙女讲:“兰兰,我不行了。听祖先讲过,若碰到灾荒年不长五谷的话,要找到神农爷爷,请他开恩,才能保住这地方不死火灭烟。你快去找神农爷爷……”话没讲完就断气了。
  兰妹子把公公埋了,在坟上哭得死去活来,又饥又饿,晕死在爷爷坟头上。昏昏糊糊中,听到一位老婆婆说道:“到东南方去,神农皇帝住在那东南方的大山上。你吃了这只芋头快去吧,要心诚志坚,才能救地方的老百姓。” 兰妹猛然醒过来,睁眼一看,公公坟上果然有只煨芋头。她拿过来吃了,顿时感到肚子喷饱喷饱,全身有劲。她拜别了公公坟头,用竹棍子背着几双笋壳草鞋上路了。
  兰妹子朝着东南方的大山走去。天亮走到天黑,天黑走到天光,走了六六三十六天。这天走到一座大山底下,抬起脑壳一看,眼前一扇石岩,劈陡劈陡。岩头耸到半天云中看不到影子,岩下横在脚面前的是条三丈三宽的河。河水“嗬噜嗬噜”地响,打着旋涡子髻,墨黑墨黑的看不见底。兰妹子正要拐弯找路从浅地方过河去,这时耳边响起了声音:“兰妹子,神农爷爷就在山顶上,快过河爬上山去求神农爷爷吧!” 兰妹子一听,牙根一咬,捋起裤脚下河。脚刚浸到水里,河水就围着脚巴肚子打髻髻,像刀子一样剜她的肉,疼得难受,勾下脑壳一看,脚筒根和脚肚子的皮和肉,被河水一把把地车掉。扯出脚一看,就剩下根白森森的骨头。兰妹子横了心,闭着眼睛,笔直往河中间走,水浸到身上,顿时感到全身的肉都被剜掉了,疼得她上气不接下气。一下子水浸到颈根,兰妹子只感到脑壳内“嗡嗡”响,一下子跌进水里,人事不省。等她醒过来睁眼一看,她已站到岩头底下,河在身后啦。再看自己,一身干干净净,没少半根毫毛。她高兴极了,忙找上山的路。哪里有什么鬼路呢?只有一根老王藤在岩壁上面。她两手抓住王藤,打算攀上去。可是手板心麻烧滚辣,松手一看,满手板血糊糊的。皮肉都粘在王藤上。兰妹子忍着钻心的痛,不管三七二十一,手抓着王藤,脚踏着岩壁向上攀。王藤上糊满了她的血和肉,兰妹子还是向上攀。眼看快到岩顶了,忽然手中的王藤冰冷冰冷,又腥又滑,竟然蠕动起来。她鼓眼来看手,手里竟是抓着一条乌油发亮的大长蛇。这长蛇半身绕在岩顶的一棵古树上,蛇脑壳吐出尺多长血红血红的舌头,对着她“吱吱”地怪叫。兰妹子一点也不怕,死死地抓住蛇的身子,闭着眼睛向上攀。攀呀攀,脚好像碰着什么。睁开眼珠一看自己已到了岩壁头上啦,手中抓着的不是蛇,还是一根长藤。兰妹子赶紧爬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站起身来向前走。前面没路,只有乱蓬蓬的刺拦在前面。她不管三七二十一,赤着脚就向刺蓬窝里走,刺挂烂了她的衣服和一身肉,血流出来浇在地上,竟烧起血红血红的大火,把她的头发眉毛都烧焦了。她硬着心肠朝前走,硬要找到神农爷爷。真是的,一下火也没得了,前面竟是一个长得到处都是花草的岩洞,洞里喷出了团团的云雾来。兰妹子赶紧跑了过去,刚到洞边,一只水牯牛大的猛虎从洞里跳出来,对她摇头摆尾,老虎后面跟着一位神仙。兰妹子赶快跪到地上叫着神农爷爷,诉说了自己的心事,请神农爷爷救苦救难。其实神农爷爷早已晓得她的心事,刚才那几难都是试她的心的,看见兰妹子心诚志坚,就说:“你那里的人不敬五谷,所以寸草不长,要受灾荒九百九十九天,要救生灵,要有一个人把自己的血肉身子去化解才行。” 兰妹子一听,忙说:“我愿,我愿!” 神农爷爷看着兰妹子好久,然后点了点头,摸出一粒丸子交给兰妹子,说:“你吞了它,你的血肉就会化成雪花飞到竹子上,竹子上就会开花结米,有了竹米就可以熬过最后30天,生灵就得救了。”话一说完,神农爷爷进了洞,洞门也不见了,仍旧是扇石壁。
  兰妹子朝石壁拜了一拜,然后转过身子又朝南岳拜了一拜,就“咕嘟”一下把丸子吞了。顿时兰妹子一身就化成一缕青烟。烟升到半空就成了一片白云。神农爷爷吹了口仙气,白云就飞到南岳山头上,白云又化成一片片雪花,飘到满山的竹子上。眨眼功夫,只听得“噼噼啪啪”的响,满山竹子的节疤上开了口,长出一朵朵花来了。竹花又结出一爪爪的竹米来。
  第二天,饿得晕头晕脑的南岳山人出来一看,只听得满山的鸟在“吱吱喳喳”地叫,啄着竹米吃,大家眼珠子一亮,你喊我,我叫你,一起上山摘竹米,回来煮饭熬粥,吃来又粉又香,直到山神托梦给老人,大家才晓得是兰妹子舍身求神农爷爷,才救了一方人的性命。于是大家上香打贡饭,感谢兰妹子,并拜她叫竹枝仙姑。还告诉子孙后代千万不要糟踏了五谷,不然天老爷又会来惩罚的。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