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120
颗粒名称: 第三篇 宗教
分类号: B9
页数: 13
页码: 22-34
摘要: 本篇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各个时期的修建扩建寺庙传播宗教文化等活动的记事。
关键词: 教堂 宗教 株洲

内容

第一章 佛教
  南朝梁天监(502~519)年间,唐仁卿在今株洲县太湖乡建开利寺,唐贞观十五年(641)重修。寺中有圆通阁,高6.4丈,阁中铜佛高5.2丈。旧时庙会极盛。民国36年,湘潭县政府以整顿风俗为由特出示禁止。
  唐贞观二年(628),在凿石(今株洲市南五公里之湘江西岸)临江处建有庆霞寺。该寺经历代扩建,至清末,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古典建筑群落。正寺3进,供有佛祖、观音、关帝、十八罗汉等神像,屋宇雕梁画栋,僧房斋舍一应俱齐,古刹充满神秘肃穆气氛。唐大历四年(769),诗人杜甫由蜀南行,宿于寺,作《宿凿石浦》诗,以认行踪。寺内长住僧为禅宗南岳派曹洞传人。此庙毁于民国。
  唐开元七年(719)漂沙井(今株洲县地)涌泉山建有复兴寺。皈依弟子100余人,先后住寺僧人有僧修正、僧觉林、僧必山等。此寺有1000余年历史,因年久失修,坍塌而停止宗教活动。1983年5月,漂沙井乡高泉村棉花组张有先等,募捐集资修复复兴寺1栋3间。
  唐代在今株洲市解放西街南侧建有资福寺,香火旺盛,南宋名将准北宣抚判官刘锜曾游资福寺。大理学家朱熹、张南轩亦先后来此游观住宿,并题诗。资福寺是当时佛教禅宗慧能门徒在南方活动来往必经之地,常为僧尼云游栖息之所。寺宇巍峨,正殿3进2亭,两厢住房杂屋环绕,颇为壮观。民国33年,日本侵华,邻近天主堂被炸毁,该寺僧尼大部疏散,住持峨眉法师奔南岳,把株洲籍比丘尼仇觉性、陈佛静2人守寺,仇去世后交陈佛静住寺。1964年,陈搬出,寺由株洲市房地局辖管、市镜花厂租用,后又转市低压开关厂作宿舍。
  唐天宝十年(751),开山祖师慧能门下第三代法嗣长髭旷禅师在攸县黄丰桥建宝宁寺。宝宁寺的第二代法师是石室道者。宝宁寺一度荒废。到明洪武三十年(1397)僧无暇重修一次。明永乐十五年(1417),僧一峰又进行修复。清康熙二年(1663),僧万峰重修。据《宝宁志》记载,有殿、堂、楼、阁、舌,共计24座,被誉为“十方丛林”,全院分为3大进,其鼎盛之况,一时成为吴楚间寺院之姣姣者。清同治元年(1862)、八年,复修葺两次。其时房屋100间,占地14亩。宝宁寺每3年开期1次,传经设坛,此一盛况,一直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宝宁寺宗教活动停止,现仅存2大进,前殿全长约60米,青砖白粉墙,上端书有“南无阿弥陀佛”6个大字。
  唐文宗太和五年至九年(831—835),无住禅师在醴陵市贺家桥乡寺冲村,建有云岩寺。有孟峰、放生池、釜口奇松、西坡神松、九峰五板及气洞、老龙诸胜。明洪武三年(1370)云岩寺有过一次重修,明末寺毁。清顺治七年(1650)有百丈拙斌禅师又重修过,且仅有一派中兴蕃盛景象,清末云岩寺又遭破坏,民国初年再次重修。1986年,修复了云岩昙晟禅师塔。观音殿也得到了修复,现已开放,并列为省重点寺庙和醴陵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唐同光二年(924),邑人尹正在酃县建有慧日寺、同莲寺。唐宋时期,境内佛教,庙宇众多,香火旺盛,明、元时渐趋衰落,到民国20年,醴陵居士林成立,林址设城隍庙后天妃宫,设理事15人,常务理事5人。民国25年,居士林在治西15里狮子山购地建筑精明精舍,集男女居士1000余人进行佛事活动。民国29年,中国佛教醴陵分会成立,会址在城皇庙内。
  明洪武十六年(1383),茶陵知喇尚公晖,捐资改茅舍为土房,名为皇雩仙。皇雩仙经明清陆续修建并有一定的规模。
  民国36年11月12日,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湖南分会茶陵支会,推选释群善、释法慧、孙云庆为常务理事,释定慧为理事长。释群善建龙虎寺于潞水庙坪村,有受戒皈依弟子100多人。
  1986年5月,经株洲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研究同意,成立了株洲市佛教协会,释海田任会长,海田去世后由茶陵释倍德继任会长,肖伯良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僧月莲任副会长,会址设攸县灵龟寺。
  1987年,台胞捐资在株洲县修葺空灵寺,现空灵寺日香客上百人,有住寺僧尼11人。成为目前株洲县第一个佛教活动场所。
  从佛教传入株洲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境内曾有佛寺、庵林、阁、刹等618处,生后有佛徒4164人。其中市区1处,佛徒30余人;醴陵佛寺76处,佛庵153处,佛阁、仙、刹20处,佛徒1120余人。株洲县佛寺6处,佛庵10处,佛阁、刹10处,佛徒110余人;攸县佛寺40处,佛庵87处,佛林、阁、殿、刹30处,佛徒1220人,茶陵佛寺24处,佛庵57处,仙、阁、刹13处,佛徒1464人;炎陵佛寺37处,佛庵45处,阁、刹9处,佛徒220余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活动基本停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境内佛事活动陆续恢复。到1990年底止,境内有寺、庵29处,住寺僧尼69人,佛教信徒2500余人。
  第二章 道教
  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7),茶陵饶道亨弃官居家设坛修道,死后其宅被门徒辟为洞真观。宋初扩建改造,更名青霞观。元延祐四年(1317)奉旨改为青霞万寿宫。元至顺二年(1331)该宫毁于火。元至元二年(1336)修复扩建,为全国新建5处宫观之一。明末更名为云阳仙。云阳仙素有“小南岳”之称,每年古历六、七、八月是南岳圣地避署佳地,日朝圣者达1000余人,现有住观道僧8人。
  唐天宝七年(748),唐玄宗因搜郡国图籍,发现在攸县凉江乡之洣水河流西向,一反“世间无水不东流”胜境,又闻张司空全家升举成仙的故事,便于天宝七年五月十三日下敕建观造宇。因此山当南岳朱陵洞之南,故赐标额为“朱阳观”。北宋政和三年(1113),“天子览国籍异其事,惜其迹废”,便命中奉大夫湖南路转运使程元佐主持修复,改“朱阳观”为“阳升观”,费用一出于上元赐。一时间,宫殿亭台,碧瓦朱楹,金碧辉煌,盛极三湘四水。光屋柱就达110根。同年7月15日和8月25日。徽宗又连下两敕加封张司空为“太素冲升真人”。后经各个朝代,又有加封、修复,该观东西宽29米、南北长83.50米,占地面积为2422平方米。阳升观自始至今1200余年历史,一直香火未断,其间亦曾出现过谭卿倍、唐一中、李子真等具有代表性的道士道徒。1984年10月,株洲市人民政府已将阳升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醴陵于唐代建金华观,清道光六年(1826)毁于水。道光二十五年改建祝融宫(火宫殿),现已改为市副食品加工厂厂房。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邑人陈胜清施地40余亩与道士刘有心在酃县城北建洞真观。明景泰元年(1450),邑人李珩緮建真武殿3间,明末废。清康熙九年(1670),七世孙李濒茂、李林茂、李琼等重建。明成化年间(1465~1487),邑人永昌鼎建玉皇殿1座。洞真观是酃县旧时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此观民国16年被毁,迄今未有活动。
  明成化年间(1465~1487)道士姚安禅在醴陵县修建的丁仙观,清末倒塌。
  陆续修建的宫观还有:自明清至民国在今株洲县范围修建的道观有14座,即渌口镇的回龙观,洲坪乡的通真观、真人庙,古岳峰的云阳观、元坛观,三门镇的三泉观,堂市乡的真武宫,马家河的通灵观,黄龙乡的真人庙,龙凤乡的毛塘观,龙潭乡的龙岭观,八斗乡的通湘观、真武祠,长冲乡的灵应观。从唐代至民国在醴陵修建的道观有金华观,寿仙、登真、白云、永兴、作福地、丁仙观、清风、增加、颧真、通灵、佑圣、朝真、玄坛、杉仙、白鹤、章仙、青云、三元、玉虚、云泉山、钟灵、庆云、紫云、望仙、大极、玉清、会仙、上清、真元、太阳山等41处。从历朝至民国在攸县修建的有三元宫、洞灵观、北仙观、金仙观、洞仙观等17处;在茶陵修建的有奉先、小槎、长生、龙泉、露仙7处等。
  历经各朝至1949年8月前,境内曾有道观81处,道宫20处,道徒720余人。这些宫观有些坍塌,有些改作它用,所剩无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道教活动逐渐恢复,至1990年,全市共有道观5处,全真派住观道士32人,领有受篆书的正一派道士500余人。
  第三章 伊斯兰教
  民国36年,浙赣、粤汉、湘黔三路总机厂(现在的株洲电力机车厂)从南京交通部总机厂转调伊斯兰信徒王振声1家4口来株洲镇安家落户,伊斯兰教传入境内。自1953年以来,从全国各地转调一批干部工人来株洲市,又在本省的邵阳、常德等地招收一批新工人,其中有回、维吾尔、撒拉、哈萨克4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至1990年市内有信徒1100余人。其中市区有1000余人,株洲县40余人,醴陵30余人,攸县27人,茶陵31人,酃县5人。1984年9月28日,市成立了伊斯兰教协会筹备小组,1986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了株洲市伊斯兰教协会,选举13人组成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会。定正艮选为主任,王乃焜、张君奇为副主任,刘玉生任秘书长。会址设在沿江南路81号。为解决穆斯林活动场所,1988年,市政府拨款60万元,于沿江南路建成清真寺,房高5层,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殿内设礼拜殿、水房、资料室、接待室、活动室、食堂等。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一节 中华基督教派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美国基督教教师德慕登、邓维真与县人游云程、胡安桃从长沙来渌口传教,在渌口设立福音堂,中华基督教派正式传入境内。
  清光绪三十年,美国驻湖南总会总监督德慕登在茶陵城关四总街设立福音堂。发展教徒36人。民国3~31年先后在高陇彭家祠、辉山、栗陂等镇发展教徒,修建房屋,设立堂会和祈祷所,以扩大其组织。民国38年6月,该会合并到中华基督教会湖南大会湘东区会,1958年停止宗教事务活动。
  清光绪三十一年,德慕登和中国牧师游鹏久从长沙来株洲传道。在解放西街租佃一间民房为礼拜堂进行传教活动。发展何发祥三兄弟为教徒,何发祥后升为长老,主持临时福音堂宗教活动。基督教遵道会创始人游鹏久提升为职牧、长牧,后任区监牧。清光绪三十年总监督派游鹏久、彭兰荪、李湘山(后提为长牧)等职牧,在茶陵创办遵道会茶陵支会。民国6年总监督又派游鹏久、刘作霖等在攸县小集创办遵道会小集堂。游鹏久先后在株洲临时建礼拜堂主持教务。民国29年游鹏久上任醴、攸、茶、湘东区会监牧。湖南总会总监牧先后派职牧彭兰荪、李恩义、李湘山(醴陵人)来株洲办道。美籍牧师戴一真为纪念妻子文利加夫人在华去世,将其遗款600多银元,加上当时信徒捐献的300多元银元,利用旧屋的材料兴礼拜堂和住宅,民国29年建成交付使用。在此期间,常有美国驻湖南总监德慕登、戴一真、范礼门、向人道等来堂巡视讲道。民国35年,总监督派职牧罗永图来株洲堂主持工作,民国37年派职牧徐仲荫(江苏镇江人)来株办道。1957年省总会派职牧颜宝庭到株洲堂传道。1964年教堂房屋收为公有,由建宁街办事处五金厂和郊区红卫电机厂使用,宗教活动基本停止。1983年,落实宗教政策,房屋退还教会。1985年修复使用。以职牧罗永图等人主持宗教活动。1986年,株洲市成立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罗永图当选为主席,会址设在株洲堂。1989年,中南神学院龙省蛟来株洲市主持教务工作。株洲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1990年共计发展信徒800余人。
  民国6年,美国驻湖南总会总监戴一真、德慕登与中国牧师刘作霖等人在攸县城关设立“遵道会”、“福音堂”,民国10年改称“中华遵道会”,在城关建立“攸迎医院”和“励德学校”,民国10年停办。民国17年攸县堂会会址设在城关来宝巷5号,并陆续在新市、皇图岭、黄公庙、丫江桥、小集、宏市、草田设立堂会。民国34年,教堂被日机炸毁,仅剩破房3间。1950年信徒自发集资维修,修后由罗永图主持宗教活动。
  清宣统一年(1909),德慕登派刘作霖、周双到醴陵县传教,在城关镇胜利路筹设福音堂。清宣统二年(1910),刘作霖在醴陵县东门设遵道医院,租用黄氏祠开办一所遵道小学。后改为遵道中学,并在福音堂开办成德完全小学。胜利路福音堂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有信徒500余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活动减少。1983年陆续开展教活动,至1990年,有信徒51人。
  清宣统二年(1910),中国传教士刘怀清在攸县宏市设堂,发展信徒37人。由试牧祖耀斌、长老虞冬妹等主持宗教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止。
  清宣统三年,牧师周汉卿在攸县堂市设新市堂会,发展信徒19人。同期传教士赵月漆在攸县皇图岭设皇图岭堂。民国8年新建教堂1所,民国16年房危停办。
  民国6年,刘作霖、游鹏久在攸县小集设小集堂会,发展信徒41人。1958年停止活动。
  民国7年,传教士刘清怀在攸县三联村同湾设黄公庙,发展信徒48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停止活动。
  民国13年,美国牧师和中国传教士谭子明等人在朱亭镇办朱亭教堂,发展信徒6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有宗教活动。
  民国20年,醴陵传教士易洪仁到渌口镇建国街建教堂,发展信徒17人,该堂后被日飞机炸毁,活动中止。从民国2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株洲县还先后设立了黄龙桥、淦田、谭家湾、马家河等基督教堂,发展信徒265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活动停止。
  第二节 真耶稣教派
  民国9年6月30日,衡山县曹日新到攸县创立祈祷所。民国13年9月,醴陵县谭桂生和省支会委派的周安烈德、黄以利亚创立皇图岭祈祷所,发展信徒23人。同年周安烈德等人在攸县建立真耶稣教会,设1个区会,4个祈祷所。民国22年醴陵县传道人郭明兴在株洲县堂市传道,发展信徒30余人。民国24年醴陵县人黄提多在今株洲县姚家坝乡东方冲村设真耶稣教区分会,发展信徒40余人,该堂1951年被征收,活动中止。民国27年6月,醴陵县廖东光创攸县田星桥祈祷所,民国28年田星桥祈祷所改为区会。民国35年周安烈德在攸县建新福音堂。活动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同时,醴陵县真耶稣教活动迅速发展。从民国15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醴陵县先后设立祈祷所22处,信徒达1160名。1950真耶稣教开展“三自革新”,1952年省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员会派传道郭尊荣到醴陵县开展革新,到1959年止,22个真耶稣会祈祷所合并为16个。1960年,真耶稣教派停止活动。1979~1983年真耶稣教恢复活动。由郭尊荣等分别在醴陵县、攸县、株洲县等地恢复安息日。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0年,基督教(包括中华基督教派和真耶稣教派)共有堂点37处,神职人员14名,信徒5300余人。
  第五章 天主教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意大利神甫兰良出资在今株洲县渌口镇胜利街建天主堂,胡周和、晏宗益为首筹建创办。附设教会学校1所,发展教徒32名(男31名,女1名)。民国33年,教堂房屋和学校全部被日机炸毁,教徒自动解散,停止活动。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渌口天主堂领导,在漂沙井乡设天主堂,发展教徒31人(男21人,女10人),1951年土改时,教堂房屋分给农民居住,宗教活动停止。
  清宣统二年(1910),兰良在今株洲县朱亭镇狮子岭建天主堂。发展教徒11人(男8人,女3人)。民国33年,教堂被日机炸毁,教会亦自动解散,活动中止。
  清宣统二年(1910),由省政府拨款,在酃县十都买罗姓大屋1栋,建天主堂,并设立一所小学。衡阳教区派传教士曾仕贤、肖红德负责传教活动。十都天主堂由一个钟姓天主徒(广东人)任堂管理,先后有钟、阳、曾、李、肖、余、范等姓人领洗,发展教徒100余人。后美国巴神甫来十都天主堂传教,分别在沔渡、城东、王家渡设立天主分堂。民国16年,十都天主堂被红军烧毁,活动中止。
  清宣统三年(1911),天主教在茶陵高陇镇设天主堂。民国22年,传教士兰玉田来城关善首镇四总和平巷租一间房子设立临时天主堂,发展教徒10余人。该堂由攸县神甫乐仁来主持宗教活动,兰玉田还在江口乡小枫林设立坑口天主堂,发展教徒15人。天主教徒刘志成在湖口镇建天主堂,发展教6人。茶陵天主堂人数不多,抗日战争胜利后,活动中止。
  民国6年,戴礼在醴陵白兔潭设天主分堂。天主堂设在白市镇中街,教堂房屋是租的,民国30年,因房主收回房屋,戴即在渐岭新建一处教堂,由易平桂管理教堂事务。该堂活动至1959年停止,1965年教堂拆除,该堂先后发展教徒19名。
  民国7年,宋厚斋在王仙镇立天主分堂。1953年停止活动,1971年,堂被拆毁,该堂先后发展教徒65名。
  民国9年,意大利高神甫在攸县“万寿宫”内设天主堂,民国14年意大利文神甫接替高神甫主持教务。民国18年,意大利宝神甫又在攸县城西门(现立新小学)兴建天主堂,教堂内设“高文小学”,(高文表示纪念高文神甫),城区天主堂辖管宏市、小集、苛市、茶陵分堂。民国18~33年间,攸县丫江桥、网岭、新市、大同桥、上云桥、尧尼潭,城关镇等地发展教徒400余人。民国33年,城区教堂被日机炸毁。民国37年,乐仁、瞿卫善维修天主堂,主持教务。同年湘潭教区又派神甫骆嘉宾,以开设“和平诊所”为名,在攸县继续搞教务活动。1965年,骆因犯罪被逮捕,教会活动中止。1983年,教徒邓维新等人在网岭镇宏市村邓维新家中做礼拜,至1990年发展教徒22人。
  民国11年,意大利神甫兰良来株洲传教,发展教徒22人,先后有翁神甫等来株洲传教。同年在今株洲市沿江南路建天主堂。据传教士曹金玉回忆,当时天主堂总建筑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房屋大门面湘江而开,高2.5米的围墙将整个教堂包围,围墙正面有1栋300余平方米的2层楼房,乃天主堂正屋,往里走,是礼拜堂和神甫住宅,全部为西洋式设计。株洲天主堂自建堂以来,陆续有宗教活动至民国33年,兰良在堂杂屋中开办圣经学习班3期,还在对河王家坪开办圣经学习班2期,每期1个月,发展教徒10余人。肖阜兰在株洲任传教士时曾以教会名义开办过“天佑诊所”。民国35年株洲镇共有教徒67名。1951年,意大利神甫康乐宁从株洲被逐后,教堂宗教活动停止,教堂房屋和财产由曹金玉出租和使用。1964年天主堂房屋交由市房产公司辖管,财产折价上交了财政。1990年11月4日株洲市天主教爱国会筹备小组成立,由曹金玉任组长。恢复正常活动。至1990年底,该堂有传教士1人,教徒200余人。
  民国27年,传教士朱义甫在今株洲县淦田乡盆岭设天主堂,先后发展教徒40人(男31人,女9人)。1951年土改时,教堂房屋、田土被乡人民政府征收,教徒自行解散,活动停止。
  民国29年,兰良筹资,传教士刘俊德创办三门天主堂,堂址设在今三门镇红星居委会。先后发展教徒32人。1949年刘俊德迁朱亭镇,教会停止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堂财产房屋由三门镇房管所征收,1958年房屋拆除。
  民国30年,兰良筹资与刘俊德在今太湖乡桐子坪建天主堂,发展教徒40人(男23人,女17人)。1951年土改时,教堂房屋由乡人民政府征收,分给传教士朱义甫四间,二间半做桐子坪合作医疗站,活动中止。
  天主教自传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共设立天主堂19处,先后有13个意大利神甫和2个中国神甫传教,提升传教士34名,发展教徒896名。
  从1983年恢复活动至1990年,有宗教活动场所4处,神职人员2名,天主教徒500余人。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