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11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家庭
分类号: C913.11
页数: 5
页码: 17-21
摘要: 本章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株洲市关于家庭结构、经济、消费的变化,逐渐重视家庭教育、文明家庭建设活动的逐渐增多,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观念。
关键词: 婚姻 家庭 家庭结构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家庭均系父系血统组成。一家之内,通尊字辈最高之男性长者为家长,负责主持全家内外事务。女子婚后,随男家姓,也不取名,只称××氏,所生子女,皆从父姓,女子无家庭财产继承权。”当时的家庭作为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结构,具有生产功能和繁衍家族的生育功能、教育功能。50年代后,封建大家庭迅速瓦解,核心家庭迅速增多,在家庭内,男女平等写进法律,也成为时尚,多数家庭注重民主议事,子女可从父姓,也可从母姓,无论男女都有家庭财产继承权。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全市的家庭从职能、结构和观念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
  家庭结构由大变小 50年代前,由于生产力落后及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普遍以多代同处的大家庭为荣,有的家庭几十口人,亦不分家。据《茶陵县志》载:县人以多代人同居的大家大户为荣,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十四都(今火田乡境)王贯瑶家四世不分居,三十余口同居无异言……州守赵以敬尝书‘一家仁让’四大字励之。”据该县城关镇前进村和潞水乡大台村两个村民小组调查,1949年共有61户,其中四代同堂的家庭2户,占3.30%;三代的直系家庭12户,占19.70%;两代的核心家庭31户,占50.80%;夫妻家庭10户,占16.40%;单亲家庭3户,占4.90%;隔代家庭2户,占3.30%;单身家庭1户,占1.60%。民国38年户平3.95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封建宗法思想的消亡和生产力水平提高,多代同居的家庭逐渐减少,家庭平均人口随之亦减。在城镇,由于现代化、工业化、都市化造成人口社会性流动,人数众多的大家庭越来越难以维持,加之城市居住条件的限制,父辈与子女之间的差异,几代同居已不太现实。境内城市居民家庭结构趋势是由大家庭变为小家庭,主干、联合家庭变为核心家庭,但是主干家庭一直保持着相当的规模和数量,而且近年还略有增加的趋势,父母已变得乐于接受与子女分开居住又便于互相照顾的“分而不离”的关系。
  随着家庭经济功能的增强,农村家庭结构也发生变化,加速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分化。农村家庭是生产单位,存在着国家、集体的分配关系,也存在着内部分配关系。传统的兄弟妯娌和老人在一起生活的大家庭,在分配上也存在着吃“大锅饭”的问题,影响家庭成员生产积极性,利益冲突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已成为境内农村家庭变化的取向,90年代初,全市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合)和扩大的核心家庭(三代同居家庭)已占90%以上,家庭的分化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变化。
  家庭经济与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 城市家庭经济由收入和消费构成。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家庭收入水平逐渐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的家庭收入发生很大变化,导致消费结构变化、生活方式变化。根据90年代初统计,全市城镇居民吃讲精细图方便。人均食品支出为1039元,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53.33%下降到51.32%。穿着方面讲究时尚,90年代初人均衣着支出305元。衣着趋向自购中高档成品,突出个性、追求时尚。在家居方面,住宅装修逐步“升级”,以墙布取代涂料,木板取代地板胶,推拉茶色玻璃取代老式门窗成为流行趋势,人们更注重住宅的舒适高雅,不少“先富起来的人”还热衷于自购宽畅舒适的商品房,在生活用品方面,电话成为热门消费,由于程控电话开通,待装户与日俱增,城市三区12万户居民,要求装电话者达3万户。节时多效的热水器、电炊具、小型取暖器等小家电商品继续走俏。
  80年代初,全市农村广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成了生产单位,分田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发挥,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投入,生产性固定资产逐年增多。90年代初,户平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1265元,他们精心耕作责任田,利用房前屋后空坪隙地搞庭院经济开发,他们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大力发展养殖业,家庭经营收入明显增加。90年代初农民人平家庭经营收入1131.20元,家庭经营纯收入702.20元,大多数的农民家庭在耕种好责任田,搞好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家庭中的主劳力在农闲时纷纷外出打工。农民家庭收入大大增加,消费水平也同时随之水涨船高。一是更加注重精神生活消费,90年代初,株洲境内农民家庭人平书报杂志费支出13.70元,人平文化服务费支出40.60元。二是家庭耐用物品增加,原来农民家庭梦寐以求的“三大件”由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一跃“升级”为电视机、洗衣机、收录两用机。三是居住条件继续改善,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株洲农村四处可见的土砖屋、茅草屋,如今多数以红砖瓦房代替,许多农民搬进宽敞漂亮的楼房。92年末,农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36.83平方米,生活用房面积人均30.85平方米,生产用房5.77平方米,住房质量提高,人均砖木结构13.8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6.22平方米。
  家庭教育受到空前重视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家庭教育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以德为本的思想,重视“言传身教”的垂范思想,“人不学不知道”的重视文化学习的思想等等,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有重要意义。
  全市有92万0~14岁的少年儿童,生活在87万个家庭。1982年株洲城区在红旗路小学开办了第一所家长学校,受到家长青睐,孩子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踊跃参加,自此,全市各类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85年4~8月株洲日报开展了一次家庭教育的讨论,以《从傻瓜到神童》为题介绍了南方公司郁永兴夫妇科学育儿的方法,连续发表28篇家庭教育的文章,很受读者好评。同年6月~7月,湖南省妇联、省电视台联合举办“考妈妈”知识竞赛,株洲广大家长积极参加,有98人获奖,占全省获奖人数的72.50%。1986年市妇联与市计划生育办、电视台联合举办“优秀家长与聪明的孩子”联播节目,报道38位家长教育子女的经验。到1987年全市共办家长学校1121所,102300位家长参加了学习,株洲电视台拍摄了“父母十万入学来”的家长学校资料片。1989年市妇联协助省电视台在株洲拍摄了家庭教育系列片,被全国妇联和中华全国家庭教育学会授予“金驹奖”。同年全市35个单位2100名家长参加省广播家长学校考试,验收合格率为100%。次年9月市妇联与市电视台联合举办家庭教育知识电视大奖赛,经过层层选拔、竞争获胜的9个县(市)区和11个厂矿代表队参加了角逐,株洲麻纺厂代表队摘取了此次比赛的桂冠。多年不懈努力,使全市“三优”知识普及面不断拓宽,家长素质大大提高,出现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空军湖南株洲航空四站装备修理厂幼儿园四岁小朋友陈晓彦,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自一岁半开始学书法、三岁时参加“于右任杯”全国书法大赛就获三等奖。1990年10月,年仅四岁的她就在奔龙公园举办了书法个展,轰动三湘,被誉为“书法神童”,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为晓彦题词赠言。
  文明家庭建设活动方兴未艾 自1956年,全国妇联和中央有关团体部门13个单位,向全国职工家属及各阶层家庭妇女发出开展“五好家庭”活动号召以来,创建“五好家庭”活动就成全市文明家庭建设的主要内容,经过多年的五好家庭活动全市出现了四多、四少:要求进步的多了,不爱学习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爱护公物的多了,乱拿乱摸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扯皮打架的少了。
  80年代初“五好家庭”竞赛活动的开展,主要侧重于家庭关系的改善,老年人的赡养,年轻人的婚姻家庭教育,1982年4月市妇联抓住好坏两个家庭典型,在株洲日报专题报道和开展群众性讨论,稿件达3700份之多。《株洲日报》刊登了8个整版170多篇,22个县级单位排队请当时好典型王玉荣作报告,在全市引起震动,大家纷纷检查对照自己的家庭,改善家庭关系。1983年,市妇联配合市委“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争当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在全市家庭和居民区内广泛开展“五好宿舍”和“五好家庭”创建活动,着力于引导市民建立新型的邻里关系。市妇联先后在南区建宁办事处,株洲硬质合金厂办了文明村栋的试范点,并分别召开了经验交流会。为此,湖南省妇联转发了株洲市妇联开展五好家庭、五好宿舍活动的经验。1985年4月全国妇联在杭州召开的五好家庭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株洲千栋带万户的经验。社会迈入90年代,全市的家庭文化建设,同社会发展趋向一致,出现了重教求知、重情求趣、重德求谐、重法求序的趋势,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现代意识。1990年6月,株洲市五好家庭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株洲县召开。12位典型代表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酃县城关镇的农村妇女谭秋兰,自幼未享受到父母之爱,与奶奶相依为命。婚后,她将公婆视为亲生父母,与小姑相处得像亲姊妹,对高龄的老奶奶十分孝顺,端屎端尿,喂饭端药,十一年孝心不减半分。她不仅支持在部队服役的丈夫安心工作,而且带领一家人勤劳致了富。她的事迹,使人们深受感动。一些平时嫌弃老人,婆媳不和睦的人,在她的影响下,也渐渐变了,开始学着孝敬长辈、尊重他人了。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