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工作着力点 加快茶陵新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089
颗粒名称: 把握工作着力点 加快茶陵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
页码: 344-3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茶陵县人民政府县长余明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分述了搞好科学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点、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改善基础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构建和谐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
关键词: 茶陵县 新农村 建设

内容

茶陵县人民政府县长余明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茶陵是个革命老区县、农业大县、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国家对农村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衡炎高速公路和洮水水库等重点工程的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如何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茶陵新农村建设,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把搞好科学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点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农村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民情风俗不尽相同。因而,新农村建设不能搞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要结合“十一五”规划以及远景发展规划,结合各地实际,确立建设模式,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来循序推进。就茶陵而言,全县农村可规划为五大建设模式,力求建成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相得益彰的格局。一是把潞水、平水、浣溪等乡镇规划建设为工业型为主的新农村。这几个乡镇工业基础较好,现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业小区。今后可以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土地、人力等资源,逐步建成厂房林立、农民务工的新农村,形成“以工促农”的发展格局。二是把106国道、320省道沿线的虎踞、马江、界首、湖口、腰陂、高陇等乡镇规划建设为城镇型为主的新农村。根据这些乡镇交通便利、商贸发达的特点,引导集镇扩容提质,发展商贸,增强集镇的吸纳力、集聚力,建成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商贸中心,形成以“以商促农”的发展格局。三是把城郊的城关、下东、洣江、思聪等乡镇规划建设为三产服务型为主的新农村。这几个乡镇可依托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畜禽等农副产品,以及餐饮和休闲为主的农家乐,建成县城的“后花园”和城市居民休闲的场所,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的发展格局。四是把秩堂、八团、严塘、桃坑等乡镇规划建设为生态、文化旅游型为主的新农村。八团、桃坑乡生态保护良好、环境优美,秩堂乡、严塘镇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可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加强资源整合,做好山水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文章,发展旅游经济,建成一批集观光休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新村,形成“生态、文化与经济互动互促”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对洮水水库移民工程中的桃坑新集镇和移民新村建设,注重科学规划,努力建设成生态旅游型新农村的样板。五是把七地、火田、虎踞、枣市等乡镇规划建设为特色种养型为主的新农村。这些乡镇自然条件较好,土地资源丰富,可通过土地流转、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规模经营,建立一批烤烟、脐橙、苎麻、生猪、菜牛等特色种养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
  二、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抓住”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利时机,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村工业化来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调整生产结构。茶陵可培育建立2.67万公顷优质稻基地、0.33万公顷烤烟基地、667公顷苎麻基地、0.67万公顷南竹基地、1.33万公顷油茶基地、16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按照公司加农户、企业联基地、生产接市场的要求,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创建知名品牌,推进聚集发展,形成粮油、畜牧、竹木、棉麻、果蔬等农产品加工体系。二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根据县内资源优势,精心策划包装好一批优势项目,利用各形式、通过各种招商活动向外推介,促使一大批业主到县内投资置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同时,要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向上争项引资,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乡镇涉农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其服务功能。建立有利于农业中介组织发展的税收、信贷制度,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规范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上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目前,茶陵县劳务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性收入的40%。继续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强以县劳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劳动服务站为纽带,劳务集中输出地工作联络站为基础的劳务服务体系建设。简化务工证照办理手续,疏通劳务供求信息,培育区域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三、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愿望。近年来,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农村的发展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抓好乡村道路建设。围绕构建县内“一小时交通圈”的目标,在配合抓好衡炎高速公路建设、搞好省道320拓宽改造的同时,抓住国家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的机遇,积极向上争项引资,并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所有的渡口改桥梁。通过加强公路建设,力争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砂石公路。二是抓好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深化山塘水库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走“民建、民有、民营”的农村水利建设之路,吸收民间资金投入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完成茶安灌区渠道防渗改造工程,推进农村渠系配套建设。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加快小型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步伐,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确保90%以上的耕地实现旱涝保收。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突出抓好界首、枣市、下东等乡镇的饮水工程建设,确保全县农村居民用上清洁卫生水。三是抓好农村能源建设。按照“以水兴电、以电兴工、以工促农”的思路,有效整合全县水能资源,加快小水电开发建设。尽快完成农网改造工程,提高农村用电质量。继续实施“扶贫沼气建设”项目,加快普及沼气用户,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厕、改栏、改厨,建设生态家园。四是抓好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建设。继续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改造和完善县域内干线网络,确保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进一步加强通信网络建设,使所有的乡镇都能用上宽带网络,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到各个行政村。
  四、把构建和谐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努力形成村民文明、乡风淳朴、团结友爱、管理民主的和谐氛围。为此,一要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据统计,全县农民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农民素质低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相适应。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扶贫培训计划,指导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围绕发展县域农业支柱产业,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种养水平,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二是着力淳化乡风民俗。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积极组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认真发掘整理民间文化,扶持乡镇、村新建一批文体设施和场所,以乡镇、村为单位认真组织开展各种文体竞赛活动,扶持各种民间文艺团体发展,组织开展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演出,丰富农民文体生活。引导组建各种民间红白喜事理事会,破除民间陈规陋习,净化农村社会风气。抓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道德水平,增强农民法制意识。依法打击黄赌毒、邪教等社会丑恶现象和农村宗派、家族恶势力,创建平安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大力推进民主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保障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进一步完善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切实搞好村务公开。认真实施好“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公益性建设的筹资筹劳机制和办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全力构建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实施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特困户救助、贫困学生救助、计生奖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构建老有所养、困有所帮、病有所医、闲有所乐的和谐新农村。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株洲年鉴 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6.8

本书注意工业城市特点、时代特点、年度特点,突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株洲的新情况。全书共设30个部类,依次是:特载、大事记、综述、政治、法制、国防、经济管理、工业、交通、邮电、农村经济、国内外贸易、招商引资、旅游业、民营经济、财税审计、金融、保险、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住宅与房地产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区·县(市)、荣誉谱、理事会专栏。

阅读

相关人物

余明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茶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