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攸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073
颗粒名称: 株洲攸县
分类号: K921
页数: 5
页码: 326-330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05年株洲攸县的经济发展概况,分述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十强、洣水大桥及南北连接线建成通车、楠水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等工作开展情况。
关键词: 株洲市 攸县 概况

内容

中共攸县县委书记 王建之
   副书记 谢清纯 刘龙仔 谢再荣 朱建设 胡湘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易寿南
   副主任 龙运生 吴仁良
   文团元 谈湘旭 贺新国 蔡光荣
   县人民政府县长 谢清纯
   副县长 丁润高 丁义平 尹诺昂 王日桂 刘小龙 刘伟 付深根
   政协攸县委员会主席 夏玉珠
   副主席 文发源 洪建新 彭国强 颜学勤 徐元钦 罗志勇
   县纪委书记 胡湘之
   县委宣传部长 丁桂初
   县委组织部长 颜金仲
   县政法委书记 颜建斌
   县委办公室主任 李能斌
   县委统战部部长 王云娥
   县人民法院院长 汪小鱼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谭益平
  【概况】2005年,全县下辖18个建制镇,7个乡,总人口75.23万,其中城镇人口2k.69万人,乡村人口53.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4‰;死亡率为6.3‰;计划生育率为9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8‰,增长0.27个千分点。土地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67千公顷,其中水田38.54千公顷,旱土3.13千公顷;煤炭储量2.93亿吨。年降水量1515.1毫米,较历年平均值偏多30.9毫米。年平均气温18.0℃,较历年平均值偏高0.2。年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3.8℃。
  县委工作机构7个,议事协调机构1个,直属事业机构2个;县人大工作机构6个;县政府工作机构24个;县政协工作机构5个;群团工作机构6个;部门管理机构3个;县政府直属事业机构11个;其他机构4个;二级法人事业单位330个。上级核定县直党政机关行政编制499名,实际分配县直党政机关行政编制484名,机关后勤服务人员事业编制77名、离退休服务事业编制4名,县自定事业编制145名;公检法司专项编制530名。上级核定全县乡镇行政编制674名,实际分配乡镇行政编制600名;工勤事业编制40名,实际分配38名;财政所行政编制105名,自定事业编制56名;县直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局事业编制285名;全县二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9378名。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70亿大关,达到74.33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3.6%,人均GDP为10700元,增加2259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0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6.96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27.97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为26.1:36.3:37.6,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2.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上升1.1个百分点。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十强”。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0.81亿元,增长6.8%,实现粮食总产量50.69万吨;棉花产量284吨;油料产量0.699万吨;茶叶产量268吨;水果产量3.42万吨;出栏生猪122万头,增长8.9%;出栏牛2.54万头,增长5.8%;出栏羊3.65万只,增长10.6%;水产品产量1.5万吨,增长3.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为50.6:10:35.4:4,畜牧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为39.4%。粮食播种面积68.96千公顷,增加0.73千公顷,其中优质稻面积38.8千公顷,增长28.9%,占粮食面积的比重56.3%,提高12.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8千公顷,增加1.3千公顷,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2.8%,高1.5个百分点。其中蔬菜和果用瓜面积达12千公顷,增长20%。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年产值过5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8万户,占农村总户的44%,实现产值2.43亿元,增长31.2%,实现利税2503万元,增长32.4%。年内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25万处,新建、除险保安水库6座,防渗山塘870口、新修山塘166口,新挖和扩大山塘1500口,新修水渠33.58万米,投入劳动工日1040万个,投入资金5200余万元,完成土石方105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04千公顷,改善灌溉面积0.233千公顷。年末各类水利设施蓄水总量达2.86亿立方米。年内新增大型农机具115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7.6万千瓦,增长9.7%。完成人工造林433公顷,退耕还林433公顷,年末有林用地面积达16.7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279万立方米。农村用电量达1.41亿千瓦时,增长46.9%。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97亿元,增长25.7%,全部工业增加值22.62亿元,增长20.2%。工业增加值占到县域生产总值的30.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9.41亿元,增长58%,实现增加值7.84亿元,增长35.3%。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30.2%;重工业增加值5.49亿元,增长43.2%。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亿元,增长26.6%;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21.6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5.6%,增长32.5%,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坚力量。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工业企业新、扩、改项目达到223个,投入总额近6.38亿元,工业技改投资达到4.1亿元,增长7.9%。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2380万元,新产品产值率9.3%。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236万元,企业亏损面为1.7%,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21.5%,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水泥136.81万吨,增长24.2%;发电量10021万千瓦小时,增长68.3%;尿素18.21万吨,增长40.8%;原煤481万吨,增长11.9%。建筑业增加值4.35亿元,增长28.5%。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4万元,增长15.2%,利税总额852万元,增长49.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4万平方米,增长25.8%,房屋竣工面积18.12万平方米,增长24.2%。
  固定资产投入增长较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7.83亿元,增长38%。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62亿元,增长22.9%;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3.21亿元,增长42%。总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1.46亿元,增长32.9%;更新改造投资8.82亿元,增长41.5%。年内新开工项目175个,竣工项目157个,分别增长23.2%和41.4%。全面完成了洣水大桥及南北连线、县城防洪三期等工程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快了沿江风光带、高排渠改造、灵龟峰公园、商业步行街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正式启动了网(网岭)朱(朱亭)公路、衡炎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了桐坝电站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逐步完善了酒埠江风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以沿江大道和攸州大道为重点,加快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区面积扩大到13.1平方公里;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4.4%。
  年内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3亿元,增长15.4%。其中县以上10.58亿元,增长15.6%;县以下11.65亿元,增长15.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59亿元,增长15.2%;餐饮业1.64亿元,增长17.9%。大型市场的商品交易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县2家亿元市场商品成交额6.04亿元,增长13.9%。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8%,房产价格指数为102.1%。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51亿元,增长38.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1亿元,增长35.4%,财政支出4.54亿元,增长22.9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89亿元,增加4.1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91亿元,增加3.06亿元,储蓄增长率为12.3%。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35亿元,增加1.21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4.11亿元,增加0.71亿元,工业贷款余额0.85亿元,减少0.5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59亿元,增加0.24亿元。全年保费收入7969万元,增长13.9%,全年保险赔付额4698万元,增长18.6%。
  酒埠江风景旅游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增长11.19%,实现旅游总收入650余万元,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增收6000多万元。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312万美元,增长26.27%;实际利用外资2015万美元,增长23.4%。利用县外境内资金3.63亿元,增长4%,引进“爱乡回流”资金4.37亿元。全县进出口额为180万美元,增长32.4%。
  年内全县硬化和提级乡村道路34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13公里(含村级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公路进行硬化和油化,45%的村级公路进行了硬化。全社会客货物周转量9964万吨公里,增长16.6%。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1318万元,增长14.5%;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3.23万户,增长11.97%;固定电话普及率64.6%,比上年高9.2个百分点;新增小灵通4867户,移动电话用户14.86万户,增长14.4%;国际宽带网络用户0.48万户,增长92%。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电事业稳步、快速发展。年内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3项。有高新技术企业2家;实现产值12419万元,增长91.1%。全年申请专利16项,全县科技入户率达到99%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2.5%。全县有各类学校296所,在校学生8.74万人。其中,普通中学33所,在校学生4.6万人;普通初中入学率为100%。中学在校学生辍学率2%;普通小学在校学生4.1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生辍学率为0.03%。通过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攸县在2005年全国统一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5010名参考考生中,二批本科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188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总分600分以上达到65人,万人上线率和高分人数均居全市首位。其中,攸县一中本科上线人数和本科上线率列全市省示范性高中第一名。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年内共举办各种文艺活动45余场次,送电影、送戏下乡达4785余场次。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有医疗卫生机构56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卫生工作人员3459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142人,其中医师1639人,护士、护师846人。全县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698张,村村设有农村医疗点。全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运动员共306余人。在全省体育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13枚,铜牌8枚。市级比赛中获金牌148枚、银牌103枚、铜牌65枚。
  2005年,年末全县总人口75.23万,比上年增加0.37万人(主要是公安户籍统计方法的影响),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1.5平方公里。新上一批清洁燃料、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城市环境项目,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继续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率8.3万吨,工业企业污水排放达标率75.2%。全面启动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楠水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加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4.5%,提高2.8个百分点。年末全县自然环境保护区5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834公顷。全年累计减少耕地103.7公顷,其中生态退耕100公顷,全年建设占用耕地3.7公顷。全年耕地减少速度比往年明显减缓。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710公顷,年内净增加耕地606.3公顷。
  全县就业劳动力42.1万人,增加0.71万人。新增就业3760人,年内新安置失业人员1997人,安排“4050”人员就业470人,农村外出劳务人员达17.13万人,净增1.23万人,农村劳务总收入约达到16.8亿元,增加1.1亿元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启动和推进了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民政救助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34125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数1119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350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3104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为8700人。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8733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2.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4716元,增长7.2%;经营净收入963元,增长1.67%;转移性收入3007元,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03元,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居住消费支出分别为835元、479元和682元,分别增长7.4%、65.6%和22.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69元,净增491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0元,增加388元,增长9.9%。其中工资性收入1992元,减少22元,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净收入1546元,增加265元,增长20.7%;家庭经营的第二、三产业净收入830元,增加436元;转移性和财产性净收入301元,增加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950元,增加265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7.81平方米,增加1.97平方米,全部为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尚不完善;进入体制转型期,各类矛盾凸现,维护稳定压力增大;政府部门作风建设有待加强,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还需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十强】2005年,全县紧紧围绕“兴产业、建小康”的工作主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城镇发展带动、科教兴县、开放强县四大战略,突出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农产品加工三大重点,加速推进“三化”进程,县域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70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506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308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分别增长38.7%、35.4%;城镇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733元、4569元,分别增长12.6%、1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9位,跻身全省十强。
  【洣水大桥及南北连接线建成通车】攸县洣水大桥北起城关镇联西茶山坳,南接菜花坪镇潭桥村尹家园,全长452.12米,桥宽24米,桥型为主孔7孔×40m+引桥8孔×20m的钢筋混凝土双向四车道平板桥,总投入2380万元,于2004年2月12日正式动工,历时23个月,大桥建设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成为106国道全线和全省农村公路最宽的桥。桥南桥北连接线北起攸洲大道南端、南至菜花坪五里牌GK1856+400处,路基24米,路面12米,全长2.5公里,总投入2000万元,于2004年9月动工,历时13个月。洣水大桥及南北连接线于2005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是攸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缓解攸县城区交通压力,提升攸县县城建设品位,解决106国道“瓶颈”问题,改善株洲东南部的交通状况,加快湘东南四县的经济发展步伐,必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楠水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2005年,全县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把楠水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着力加大宣传力度,精心部署治理行动。一是大力整顿铁矿开采秩序。查封关闭了所有非法矿井,并对43家持证铁矿生产加工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了全面整顿。二是着力建立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环境综合治理奖惩机制、日常监管制度、监督举报制度和环保定期评估制度。三是集中治理银楠河道。投入52.55万元,对2050米河道进行清淤、护堤,共清除淤泥12090立方米,堆砌石方3061立方米,河道由23米恢复到原来的42米。通过治理,大大提高了企业自主治污、按标排污的意识,有效地遏制了污染的反弹,浊浪滔滔的银楠河基本恢复了昔日清澈亮丽的芳容,水质由四类水提升到三类水,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两个中心”建成投入使用】2005年,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要求,全面启动了县政务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的建设。投入16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政务服务大厅,将全县26个拥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单位纳入了服务中心大厅集中办公,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政府服务,促进了政务公开,方便了人民群众。投入140万元,建成了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并对全县的招投标活动进行了整合和规范,形成了所有项目统一管理、一个场所集中服务的招投标工作格局,确保了招投标活动规范、高效、公正运行。两个中心建成后,分别于2005年9月、11月投入使用,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办事难、招投标交易不规范等问题,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的进一步好转。 【社区建设全面启动】2005年,攸县全面启动了城关镇社区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攸县城关地区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对社区建设工作作了具体部署。按照切块划区、以屋管人、资产剥离、共驻共建的原则,撤销了城关镇原15个村(居委会),新建了永佳、胜利、联星、联西、雪花、百花、西城、文化、建设、接官亭、滨江、商城、富康等13个社区居委会和一个化机社区,设置了153个居民小组,并对原有村场资产进行了剥离,设立了集体经济联合社。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理念,规范了组、路、街、巷的命名,重新编排了门牌号码,绘制了各社区的行政区划图,对社区人口户籍进行了普查登记,健全规范了社区自治组织,初步建立了新的社区管理体制。
  【乡镇区划调整顺利推进】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攸县实际,2005年攸县进行了乡镇区划调整,合并了5个乡镇,适度扩大了城关镇区划范围。具体为:兰村乡一与黄丰桥镇合并,漕泊乡与鸾山镇合并,大桥乡与丫江桥镇合并,沙陵陂乡与上云桥镇合并,凉江乡与莲塘坳乡合并;鸭塘铺乡胡公庙村和上云桥镇万古桥村、江桥村并入城关镇。调整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对合并乡镇的资产、债权债务、档案、资料进行了严格清理和封存,对原合并乡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精减,并切实解决了一些遗留问题,确保了区划调整后各乡镇正常运转。调整后,全县辖25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8个,乡7个,乡镇平均面积106.56平方公里,平均人口3万,面积最大的鸾山镇为259.32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莲塘坳乡达4.3万人。 【实事任务全面完成】2005年,攸县在承担省8件、市10件实事分解任务的同时,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继续确立了为民办8件实事。县委、县政府将落实实事任务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通过合理分解任务、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工作调度、狠抓考核督查等措施,形成了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办理实事工作的合力,各项任务均如期如质完成。省市实事工作任务27项指标中,有13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14项措标100%完成任务,被评为全省实事办理工作先进县。县政府确立的8件实事也全部按年初要求完成了任务。
  【酒埠江地质公园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为进一步提升酒埠江省级地质公园的知名度,彰显其“秀山、丽水、奇洞”的魅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攸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加大了酒埠江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地质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启动了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县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邀请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一系列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和保护开发论证工作,并开发了白龙洞、仙人洞、仙人桥、桃源谷等一批珍贵地质遗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5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等评定,酒埠江地质公园同山东泰山、云南大理等一道成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填补了长株潭地区国家级地质公园的空白,标志着株洲市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为加快攸县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高考二批本科以上上线学生首次突破1000人】近年来,攸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热情和干劲,全县教育教学质量跃上了新的台阶。通过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攸县在2005年全国统一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5010名参考考生中,二批本科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188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总分600分以上达到65人,万人上线率和高分人数均居全市首位。其中,攸县一中本科上线人数和本科上线率列全市省示范性高中第一名,该校单新宁同学获全市理科第一名,民办学校二批本科以上上线人数为509人。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株洲年鉴 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6.8

本书注意工业城市特点、时代特点、年度特点,突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株洲的新情况。全书共设30个部类,依次是:特载、大事记、综述、政治、法制、国防、经济管理、工业、交通、邮电、农村经济、国内外贸易、招商引资、旅游业、民营经济、财税审计、金融、保险、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住宅与房地产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区·县(市)、荣誉谱、理事会专栏。

阅读

相关人物

焦润泉
责任者
吴奇兵
责任者
李伟建
责任者
王进喜
责任者
王伟胜
责任者
陈亦武
责任者
刘志
责任者
刘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