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区·县(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066
颗粒名称: 株洲区·县(市)
分类号: K921
页数: 28
页码: 308-335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05年株洲区·县(市)的经济发展概况。包括有: 高新区天元区、芦淞区、 石峰区、荷塘区等。
关键词: 株洲市 辖区

内容

株洲高新区 天元区
  高新区
   工委书记 杨平
   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谢高进
   管委会副主任 丁乾峰 邓尚文 马立恒
   纪工委书记 马光辉
   管委会主任助理 张乾勇
   工委办主任 金勇
   管委办主任 陈远瑞
   招商合作局局长 陈大雄
   产业发展局局长 唐明揪
   开发建设局局长 关坦良
   财政局局长 刘运娥
   劳动人事局局长 张意
   创业服务中心主任
   (株洲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 谈志明
   天元区
   中共天元区委书记 杨平
   副书记 谢高进 丁乾峰 袁生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姜浩然
   副主任 文季纯 赵庆武 周自力 李晓华
   王少华 王力行
   区人民政府区长 谢高进
   副区长 丁乾峰 邓尚文 马立恒 周光裕 巢亮 柳怀德 程燕 杨爱云
   政协天元区委员会主席 粟蒲先
   副主席 曹孟秋 段桂生 刘亚云 陈浩
   区纪委书记 马光辉
   区委组织部部长 石强
   区委宣传部部长 何建红
   区委统战部部长 粟建华
   区委办公室主任 金勇
   区人民法院院长 贺武夷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周小刚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陈远瑞
  【概况】株洲高新区、天元区位于株洲市区以西,东北以湘江为界,南与株洲县雷打石镇相邻,西与湘潭市接壤。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辖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30个村、28个居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128213人,其中城镇人口71334人,农业人口56879人,人口出生率11.03‰,自然增长率8.69‰。
  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6.65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81亿元、78.85亿元、15.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25.3%、15.2%。完成财政总收入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3%、39.6%。
  (一)项目进区全面提速。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狠抓在建项目的跟踪服务。时代三菱、湘火炬一期、协力药业等项目年内相继建成或投产,力嘉印刷、韩国丹石、上海三湘、太子奶、南方阀门二期等一大批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2005年全区引进项目98个,合同引资41.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8亿元,完成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湖南欧洲工业园落户天元区。招商引资实现了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产业实力不断提升。重点骨干企业增速加快,产业实力跃上新台阶,实现了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21.3%;实现利税20.1亿元,出口创汇2.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9.2%、5.5%;年末株洲高新区工业企业25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9家,软件企业25家,外商投资企业60家,上市公司8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1家,过1000万元的企业62家。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45.1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0.7%。以株冶火炬、钻石切削等企业为主体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以电力机车厂、时代集团等为主体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构筑了株洲高新区的特色产业群体。
  (三)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99元,同比分别增长6%、15.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效。全区形成了隆兴、合花、湘滨、栗雨、王家坪、中路等6大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133.33多公顷;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调优,效益不断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带初具雏形,全区“农家乐”休闲山庄发展到32户。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奖代补实施办法》,投入280万元,加强了山塘、渠道被覆、水坝改造等工程建设,对排渍、抗旱机台进行改造,改善排渍面积200余公顷。
  (四)商贸服务业进一步繁荣。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8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批零贸易业完成6.66亿元,餐饮业完成2.93亿元,其他服务业完成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8%、12.5%。新发展商贸、餐饮等服务业978家,较去年增加341家,全区商贸企业和餐饮等服务业总数达到3364家。商贸服务项目进区来势喜人。滨江休闲广场的娱乐休闲功能进一步完善,长江广场中心商业圈加速形成。
  (五)开发建设强势推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7亿元,同比增长62%。株洲大道、庐山路、嵩山路全面建成通车,泰山路三四街区、天平东路、劳动支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城区主次干道全面实现美化、绿化、亮化,22万伏、11万伏变电站交付使用。完成市政建设项目总投资3.19亿元,争取市管网单位水电气通讯等公用基础设施配套投资1.17亿元。体育中心、湖南工业大学、湘江防洪景观工程、西环线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区功能和品位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亿元。徐家冲标准厂房顺利建成。天台金谷启动建设。
  (六)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北师大附中、泰山学校、天台小学如期建成开学,银海学校已奠基建设,河西“入学难”问题已基本解决。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组团参加市十运会,大众组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金牌总数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区疾控大楼建设、群丰卫生院提升改造进展顺利。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达90%以上。切实加强了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工作。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理顺管理体制,区、街道、社区三级城市管理网络基本形成。整脏治乱,城区环境不断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全区计划生育率99.05%。
  (七)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规范化发放率均达100%。新增城镇就业4576人,下岗人员再就业1721人,新增农村转移就业1769人,培训失地劳动力1204人,下岗失业人员4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建立了以“低保”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全年发放城市低保户2695户低保金514万元,发放农村特困户414户救助金3.5万元,全年累计有1.89万人次领取救助金21.7万元。新建群丰敬老院,新增集中供养五保老人40人。
  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业规模依然偏小,支柱性产业尚未形成,河西本土经济实力较弱;园区投入与收益平衡的良性机制尚未建立,财政风险累积增长;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安置、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较大。 【株洲高新区两座变电站竣工】3月31日,高新区220千伏王家坪变电站、110千伏窑塘冲变电站竣工投运。
  王家坪变电站自2004年4月2日开始动工建设,2005年1月21日竣工,是湖南省为数不多的220千伏新型变电站。该站的投运结束了天元区没有变电站的历史。110千伏窑塘冲变电站2004年5月18日开工,12月31日竣工。两座变电站的投运将为栗雨工业园提供强大的电力保障,改善了新区的电网结构,优化了供电条件。 【奖励安置失地劳动力就业单位】 促进失地劳动力就业是天元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中的一项艰巨工作。2003年、2004年,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失地劳动力就业的意见》等文件。依据文件精神,继2004年奖励15万元以后,2005年10月18日再次兑现承诺,奖励开畅服饰、海天工程、湘银物业、湘江粉丝等30家促进失地劳动力就业单位近20万元。
  【高新区成为“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10月28日,湖南省科技厅授予株洲高新区“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牌匾。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南车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时代电子有限公司、株洲九方装备模具实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成为该基地首批重点骨干企业。 【欧洲工业园落户株洲高新区】5月27日,省政府常务会决定欧洲工业园选址为株洲高新区;11月9日,省政府正式决定在株洲高新区设立欧洲工业园。该园位于株洲高新区栗雨工业园及与之相邻的新马工业组团内,规划用地面积19.7平方公里;结合欧盟国家优势产业、湖南省及我市的资源优势,将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环保设备、生物材料及相关领域产业。株洲市成立了欧洲工业园建设协调领导小组。12月31日,省贸促会和株洲高新区管委会正式签订共同开发建设欧洲工业园协议,致力打造中国中部地区投资环境优、投资成本低、运营效率高的适合欧洲企业投资和生活的一流工业园区。 【荣膺“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称号】2005年,天元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综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围绕新区发展主题,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以创建“平安新区”为主线,把综合治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投入,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坚持预防为主,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专项打击活动,创建平安新区;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政法队伍的执法能力;严格考核,实行奖优罚劣的工作激励机制;较好地实现了全区政治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环境不断优化的目标。2005年天元区综合治理排名由2004年全省92位一跃上升到第19位,12月15日,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荣膺“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称号。
  【荣膺“湖南省十大和谐行政示范区”称号】2005年,天元区经济呈现量与质并举的良好运行态势。在注重发展经济、提升科技水平的同时,加大投入,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和谐发展成效显著。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安置房建设取得成效,教育事业实现了新跨越,文化体育事业得到发展,民政事业取得新成就,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12月27日,省政府授予天元区“湖南省十大和谐行政示范区”称号。
  【教育事业实现新跨越】“十五”期间,天元区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促进了教育的足额、多元、均衡、优质化发展,教育设施、办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教育资源逐步优化,办学体制多元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2001∼2003年,连续三年获株洲市“普九”工作先进单位,2004、2005年“普九”工作各项指标稳居全市第一;2002年,成功创建省“素质教育实验区”,被授予省“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县(区)”;2003年,成为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合格区”、省课改实验区,白鹤小学成为株洲市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亮点;2005年北师大株洲附属中学一期、天台小学、泰山学校全面建成并实现秋季顺利招生,河西“入学难“问题基本解决。2005年,小学教育各项指标100%完成,小学生年巩固率100%,小学毕业生合格率100%,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初中生年巩固率99.7%,初中生毕业合格率97%,升学率93.7%。
  【整治违法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了优化项目建设环境,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2005年,株洲高新区、天元区以国土、规划、法院执法权和裁量权下放为契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以套取征地拆迁补偿为目的的违法违章建房、装修现象。3月8日,区制止违法建设监察大队正式成立。4月8日,整治违法建设行动拉开序幕。通过宣传调查、领导督战、联合执法、行政强拆、自拆有奖、拆违通报等措施,实行分片整治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湖南工业大学、湘江四桥、株洲快速环道、株洲体育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中学等重点项目建设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被依法拆除,行政强拆整治违法建设和乱装修收效显著。2005年拆除违法建设403处,总建筑面积49852.48平方米;其中强拆违法建设房屋90栋,总建筑面积28544.51平方米;组织群众自拆107处,总建筑面积28544.51平方米;现场制止或现场拆除违法建设206处,总建筑面积10082.6平方米;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乱搭、乱建、乱装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芦淞区
  中共芦淞区委书记 强国跃
   副书记 蔡典维 王建梁 王剑波 陈友元 徐红宇
   区纪委书记 陈友元(兼)
   区委办公室主任 陈玉明
   区组织部部长 姚智辉
   区宣传部部长 谭义群
   区统战部部长 周邦发
   区政法委书记 陈自力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放鸣
   副主任 唐宇林 杨雪辉 周平 张伶 朱建琼 周玉兴
   区人民政府区长 蔡典维
   常务副区长 许立佳
   副区长 鲁立彬 罗春风 王宏杰 凌志文 杨晓江 徐业伟 陈刚
   区政协主席 李关生
   副主席 文继珠 刘觉 文健 赵兵
   胡丽霞 涂湘激
   区人民法院院长 马丽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新文
  【概况】2005年,芦淞区辖贺家土、建设、建宁、董家塅、龙泉、庆云、枫溪7个街道办事处,五里墩1个乡,共19个行政村,43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公顷,常住人口22.6万,其中非农人口20.2万。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4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0.87亿元、26.87亿元和32.66亿元,分别增长6.8%、19%和10.8%;完成区级财政总收入15939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993万元,分别增长17.15%和18.22%;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7.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364元和509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科学调整商业网点布局,“两改一提”继续深入推进,南大门、金都等市场成功改制,华丽三期等新市场建成开业;建宁购物公园、家润多商业广场、金帝商业广场、中鸿时尚新天地等重点商业项目进展顺利;圣马可商业广场、金轮时代广场(会展中心)等项目在克服重重困难中推进。加强市场综合环境整治,成立芦淞市场环境管委会,统一市场开门时间,推行市场餐饮定点,搬迁了芦淞工业品夜市,进一步规范了经营秩序;“五统一”税费改革继续推行。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株洲(芦淞)炎帝服饰商务节”,芦淞服饰市场群荣获“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和“中国品牌市场”称号;芦淞服饰产业得到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已列入省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之一。200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67亿元,市场成交额达到117亿元。
  区属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董家塅科技工业园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成功引进香港侨泰服饰工业园、中小服饰企业孵化园等6个项目,23家企业开工建设,并有神通电信公司、香港一枝花等15家企业竣工投产,服饰加工业已开始向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宇奴”等荣获湖南省著名商标。通过打捆方式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9000万元政府信用贷款意向,融资到位7240万元,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及配套投入3000多万元,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完成了高新一路、创业一路、服饰一路、服饰二路等园区主要道路建设,水电、下水、通信等配套设施覆盖面得到延伸,园区东、西侧“目”字形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进一步完善建宁开发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洗水、木业加工等产业规模优势开始显现。深入开展“政企银校”合作模式,成功举办银企、校企洽谈会,融资1.1亿元,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农产品逐步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五里墩无公害蔬菜质量进一步提高,部分品种已通过省、市质量安全认证;古大桥生猪养殖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协会良种母猪扩繁场已通过论证、选址和立项;完成道田、罗塘、百井、关口4个专业养殖小区的规划。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好棒美年产5000吨加工项目通过论证立项,成功申报国家星火计划,并通过QS食品安全认证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湖南省十大农产品品牌”称号。休闲生态农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占地20公顷、总投资达2000万元的“金湖农业生态园”落户芦淞区,S211线沿线10多家“农家乐”式休闲餐饮发展红火。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到位,良种补贴和种粮直补按政策及时足额到位,粮食企业改制全部完成。水利建设完成总投资438万元,整修加固湘江老虎堤、枫溪港谭家塅堤1774米,曲建防洪闭合圈基本形成,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积极组织做好了“禽流感”、“五号病”等防疫防治工作,全区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林业完成133.33公顷中幼林抚育,封山育林193.33公顷,新造林45.07公顷。
  依靠招商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对接珠三角,融入“泛珠”经济圈,参与世博会、东南亚招商会、“港洽周”、“珠洽会”等招商节会,承办宁波投资说明会,均取得丰硕成果,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家乐福”,全年共签约项目16个,合同利用外资8324万美元,全年到位外资3888.75万美元,到位内资5.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13%、37.1%和8.4%,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3000万美元,各项招商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
  围绕“北强南拓、城乡一体”的目标,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南拓步伐,城市道路建设成绩显著,枫溪大道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庆云山路、纺织东路、纺织西路、人民中路(白石港路口至纺织路口)、公园东路、公园西路、建宁街、荷叶冲路、建设巷文艺路等城市道路及木曲路、新塘路、五桐路、姜园路等乡村道路改造全面完成,快速环道全线贯通;完成湘江四桥征地拆迁,高科园、608所、快环、枫溪苑、特勤站等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顺利推进;行政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惠天然山水国际成功开盘,南天大厦、福临大厦等“烂尾楼”工程盘活启动;建宁大道、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小区建设、铁西南路建设正式启动;完成王塔冲广场、创业广场、翠塘花园等7处绿化工程及南方通道、庆云山路等一批街心绿化项目,湘江四季花园成为省级园林式小区,进一步完善天池公园、凤凰公园等景观建设;国土、规划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分别成立了国土、规划中心所;城管工作重点推进了枫溪苑、枫溪大道两侧、快环等处拆违;龙泉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加大枫溪港水源保护力度,建宁港综合整治完成港面覆盖,三角叉水系、翠塘水系得到疏浚整治,城区环境优良天数指标超额完成。
  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渠道,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645人,再就业人员4422人;庆云山、沿河等5个社区被评为“全省最充分就业社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分别新增参保人数8302人、776人、1638人。盘活现有教育资源,扩建了贺家土、庆云山、高家坳三所小学,五里墩小学整合为九年一贯制的金轮侨兴学校;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技术职务聘任制。计生工作做优做实创出特色,流动人口管理经验受到国家、省级主管部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完善了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成功确保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地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程加快,卫生体制改革已正式启动,五里墩卫生院改扩建顺利完成,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初具规模。更加关注民生,全年共建成安居房12栋,城镇新增廉租房补贴家庭51户;对全区149户、279人特困户进行定额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一倍;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出台了全区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建成23家社区服务中心,荣获“全省创建和谐社区先进县(市)区”称号,贺家土办事处被授予“全省创建和谐社区先进街道”,沿河等5个社区被授予“全省创建和谐社区先进社区”,王塔冲社区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平稳完成区划调整和村委会换届。深入创建“平安芦淞”,积极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平安芦淞”大巡逻、“大接访”等行动,有效遏制了犯罪,确保了公共安全;“四五”普法全面完成,推行乡(办)司法所体制改革,公开招聘七办一乡司法所长,维稳调解职能得到强化;坚持领导包案接访制度,处置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力度加大,信访工作得到省委督查组的高度肯定;综合治理全省排名由2004年的83位上升到22位,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区”称号,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制定并完善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得到全国“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组的肯定。停车场清理整顿超额完成全年“还场于车”700个目标,整合引导投入消防改造资金1600余万,拆除市场群内违章建筑5000余平方米,市场消防整治方案进一步完善,环洲城、江南商城、华鑫等市场消防隐患成功销案,全区连续8年无重特大火灾事故。圆满完成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全国经济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等工作,统计工作受到国家统计局的高度评价,区普查办被评为国家经济普查先进集体。成功举办了芦淞区第三届大众运动会,组团参加市十运会并获县(市、区)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完成了《南区志》评审稿的编审工作。
  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学习强素质,以整改促落实,以服务群众为最终归宿,着力解决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社会治安等一批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确保先进性教育取得实效,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围绕创建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最优城区目标,健全投诉机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开展行政许可、医疗、教育收费、重点项目资金、财务等专项检查,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引入绩效考核、行政效能监察、副科职干部任职资格考试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机制,坚定了正确的政绩标准和用人导向。积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四项纪律、八项要求”,强化“一岗双责”,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推行绩效审计,在构建廉洁高效政府方面取得新成绩。
  区政府及各部门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扎实开展述职评议;加强与区政协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坚持重大事项主动向人大报告并征求政协意见,全年认真办理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共计123件,满意率达100%;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公示、新闻发布、人民意见征集制度,广泛接受群众、舆论监督,努力构建“阳光政府”。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业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尚缺乏强大的产业支撑;财政增收压力大,收入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重点项目推进难度大;受自身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限制,招商引资工作难以继续维持高速发展;城市交通状况亟待改善,地下停车场、非法营运等清理整顿工作推进困难;就业再就业工作压力增大,下岗待业和退伍军人安置还有待多方谋划;社会稳定形势依然严峻,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处理难度加大。
  【全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完成】2006年2月25日,芦淞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株洲市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该《规划纲要》从法律上正式具备指导效力。《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自2004年5月启动以来,共历时1年半时间。《规划纲要》由总纲、专项规划及项目库建设规划3部分组成,全面总结了芦淞区“十五”时期计划完成情况,客观分析了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着重阐述了芦淞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走向及主要任务和措施,同时《规划纲要》还系统列明了全区“十一五”商业、工业、教育、卫生等17个专项规划以及总投资达160亿元,包含102个项目的全区“十一五”项目库。 【服饰市场群连获殊荣】11月13日,在广东虎门举办的“2004∼2005中国十大服装市场颁奖典礼暨中国服装批发市场论坛”上,芦淞服饰市场获得“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荣誉称号。此次评选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服装时报社、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商业联合会市场专业委员会主办,评委会委员由国家统计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中消协、北京工商大学及有关市场管理部门、服装纺织专业媒体等单位领导和专家组成,评选范围锁定在全国有影响、年交易额在30亿元以上的服装批发市场。经过3个月、6项综合指标的考评,芦淞服饰市场最终能从50余家参评市场中脱颖而出。此外,2005年12月,经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委员会全国品牌市场专家组评审,芦淞服饰市场被评为“中国品牌市场”。
  【地下停车场清理工作全面铺开】为优化芦淞市场群环境,缓解市场群周边交通压力,降低火灾隐患,芦淞区启动了作为市“十件实事”之一的市场群地下停车场专项清理行动。自3月份以来,区政府组织交警、规划、消防、城管、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对区域内21家原规划有地下停车场的建筑物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决定分三年三批完成此项整顿,2005年重点清理株百、环洲城等11家单位。经过9个月艰苦工作,全区顺利实现“还场于车”700个的2005年预期目标。
  【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3月,占地20公顷,总投资达2000万元的“金湖农业生态园”落户区枫溪办事处栗塘村,成为区最大规模的休闲农业项目。近年来,随着区委、区政府“南拓”战略的实施,区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并做出了中长期规划,凭借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休闲农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区兴起。横冲、六瑞、原汁原味、政和度假山庄等10多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家休闲餐饮娱乐项目纷纷落户区S211线沿线,年经营收入上千万元,利税百余万,有力支持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成为了区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服饰市场群环境综合治理】2005年,区政府牵头商务、城管、公安、交警、消防等部门成立芦淞市场群环境管委会,对服饰市场群进行统一管理,综合执法。于5月28日起将各市场开门时间统一推迟至早上5:00,解决广大经营者呼吁了8年的“老大难”问题。同时,在市场中推行餐饮定点工程,搬迁了芦淞工业品夜市,扎实整改市场消防隐患,继续推行“五统一”改革,市场群软硬件环境进一步改善。
  【招商引资获省殊荣】2005年,芦淞区招商工作紧扣“北强南拓”战略目标,做好了旧城改造招商和新城拓展招商两篇文章,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对接珠三角,融入“泛珠”经济圈,参与了一系列招商节会,均取得丰硕成果。在5月份的“港洽周”上,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家乐福”入驻芦淞区,全年共签约项目16个,合同利用外资8324万美元,到位外资3888万美元,到位内资5.53亿元,各项招商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并获得”全省利用外资工作先进单位”荣誉。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近年来,芦淞区深入开展“平安芦淞”创建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2005年,区公安、司法机关开展了命案侦破、打击赌博、禁毒人民战争、“平安芦淞”大巡逻、“大接访”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提高市民见警率,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打击态势,有效遏制了犯罪,确保了公安安全。全区治安案件发案率平均下降了30%,综合治理全省排名由2004年的83位上升到22位,并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区)”。
  【区划调整顺利完成】为加快实施区域“南拓”战略,促进全区城镇化进程,根据全区农业产业分布的实际情况,经省民政厅、市人民政府批准,芦淞区于2005年2月对区辖乡、办范围进行了局部调整。此次区划调整的指导思想是“撤乡设办”,共撤消了建宁、曲尺两个乡,新设庆云、龙泉、枫溪3个街道办事处,同时还调整了原建宁办事处所辖范围,新增的3个办事处均采用“社区加村”组织形式。区划调整方案公布后,全区各有关单位紧密协作,资产迅速移交,人员立即到位,各项工作全面铺开。目前,区划调整后的各乡、办运作均已步入正轨,发展势头良好。
  石峰区
  中共石峰区委书记 何剑波
   中共石峰区委副书记 王建平 蔡周良 陈进生 吴佳辉 王立平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宏明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唐恒明 董利华 朱金云 杨民华 李德义 李际平(兼)
   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建平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黄幼刚 戴卫丁 易桂芝 于坤平 刘业余 康月林 邹志超
   政协石峰区委员会主席 单月林
   政协石峰区委员会副主席 熊华生 宋自英 潘一帆 路向阳(兼) 刘文德(兼) 蒋会平(兼)
   区纪委书记 陈进生
   区委宣传部部长 王亚男
   区委组织部部长 尹念群
   区委政法委书记 屈邵阳
   田心高科园管委 顾东来
   会办公室主任
   区委办公室主任 凌红旗
   区法院院长 肖青松
   区检察院代检察长 李大
  【概况】2005年,石峰区辖清水塘、田心、响石岭、井龙、铜塘湾5个街道和云田乡、龙头铺镇2个乡镇,土地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2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7万人。人口出生率9.5‰,自然增长率2.78%。
  全年实现GDP78.5亿元,增长14.7%;完成财政总收入2.39亿元,增长19.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5亿元,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5088元,增长1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增长23.5%。
  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工业增势强劲。田心高科技工业园投入7100万元,完成了1万伏开关站建设,环形道路基本成形,9个项目投产,南车集团电机项目主体基本竣工,时代集团电动汽车项目已经交地,园区完成产值34亿元。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获得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兴隆工业小区投入600万元,加快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共投入工业技改资金16.7亿元,新上了一批技改项目,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辖区重点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巩固了大区域、大融合、大服务、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区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59.9亿元,增长16.9%,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5亿元。商贸日益繁荣。编制了《石峰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为建立布局合理的商贸网络奠定了基础。铜锣湾广场等三产项目的开业运营,促进了商贸的繁荣与发展。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16.5亿元,增长10%。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新增盆景盆花基地、精品园12公顷,完成神龙花木超市二期工程,全区实现花木销售收入790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产销两旺,实现产值2500万元,无公害蔬菜发展到200公顷。全区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6.1%。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积极支持企业改革,完成了株洲化工机械厂改制重组,妥善处理了一批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支持宏大高分子材料厂对市塑料七厂的整体收购。接收了3所企业学校和企业离退休人员11200人。按照“人财物配套、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制定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方案。在全市率先深化城管体制改革,环卫作业迈上市场化道路。完成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并轨工作。积极策划招商引资项目,加强宣传推介,实际利用外资2055万美元,内联引资4.95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订了《石峰区核心区域城市更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城区功能定位。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田东路、先锋路、响石东路、响石西路4条城区道路整修。投资248万元,改造了10条乡村道路。投资近200万元,整修了10条小街小巷。协助抓好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醴潭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和长株高速公路征地拆迁摸底调查基本完成。投资270万元,完成了白石港水利血防示范工程。采取以奖代投的办法,充分调动乡镇、街道和村民的积极性,以山平塘整修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取得实效。组织实施了土地整理项目。兴隆山村全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创建工作初见成效。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财政建设力度加大,财政支出继续向公共事业倾斜。投入300万元,完成了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和部分学校危房改造。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大,“蓝天行动”取得较好成效。配合市确定了清水塘地区第九届“一定三年”农赔方案。创建了全市第一个区级劳动力市场和第一个省级再就业街道,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429人,城镇新增就业9492人,下岗人员再就业4400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实施了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了城镇低保户和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健全,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被评为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创建了一批特色社区和6个“法律进社区”示范点。完成了区敬老院扩建工程,建设农村安居房21栋、社区服务用房20栋。整合辖区卫生资源,组建了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个老年医疗关怀中心,完成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和龙头铺、白马卫生院改造。在全省率先建立了2个社区电子阅览室。参加市十运会,金牌总数名列城区第一。审计、人防、机关事务、物价、老龄、档案、民族宗教、残疾人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省文化先进县(市、区)。
  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公务员的法制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8件、政协委员提案47件,答复率、见面率均为100%,满意率分别为98.5%、100%。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等重大决策方面,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出台了国有资产和非税收入管理办法,财政管理进一步规范。完成乡镇街道区划调整、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基层司法机构收编建所工作。狠抓反腐倡廉,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互动协议书,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十条意见》,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认真做好矛盾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全区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平安石峰”创建活动取得佳绩,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全省平安县(市、区)。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环境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维护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
  【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面对能源和原材料涨价等诸多不利因素,石峰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工业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91.4亿元,同比增长24.4%;实现销售收入189.2亿元,增长19.9%,产销率达98.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9.86%,增长8.4%;工业利税总额达11.88亿元,增长7.83%,7项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获省发改委立项】为了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清水塘环境污染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石峰区科学论证,积极谋划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项目。通过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该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初步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将采取“政府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公司经营、滚动开发”的模式进行开发,重点发展有色冶金、精细化工等相关配套产业,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集约生产,到2010年,园区产值预计将达到100亿元。
  【实行环卫体制改革】针对环卫系统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管理和作业人员力量倒挂的弊端,石峰区率先在全市大刀阔斧地深化环卫体制改革,采取精简机构、公开招标和双核承包等措施,积极推进人员配置合理化、环卫作业市场化、管理方式规范化和环卫考核明细化,取得显著成效,不但倡导了新的理念,降低了管理成本,还理顺了工作关系,调动了环卫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环卫服务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石峰区大力整合辖区卫生资源,着力打造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组建了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2个老年医学关怀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齐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改造小街小巷】石峰区采取以街道筹资为主、沿线企业和居民自发捐助、财政给予适当奖励的办法,对辖区内10条全长3.67公里的小街小巷进行了整修改造。区政府投入12.5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35.5万元。这种“街建区奖”模式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拓宽了城市道路建设融资渠道。
  【荣获省首批“平安县(市、区)”荣誉称号】石峰区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突出基层基础和治安防治两个重点,坚持一手抓源头,一手抓排查;一手抓打击,一手抓防范;一手抓优化发展环境,一手抓整治经济秩序,全区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基本实现“发案少,环境好,秩序好,老百姓反映好”的目标,该区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市、区),2005年荣获全省首批“平安县(市、区)”荣誉称号。
  【兴建五金机电灯饰大市场】株洲五金机电灯饰大市场是石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标志性项目,是市政府重点工程。市场计划总投资7亿元,规划占地20.6公顷。一期工程于2005年3月18日正式动工,11月28日全面封顶。该市场集科技服务、信息交流和展示博览于一体,是株洲乃至中南地区惟一的经营品种专业化、经营档次高级化、经营手段现代化、经营空间国际化和经营环境规范化的大型专业五金机电产品交易中心。 【荣获“全省文化先进区”称号】石峰区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厂矿单位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艺团体和文艺骨干的龙头作用,加强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了2个社区电子阅览室,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和商业文化为主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区”。
  荷塘区
  中共荷塘区委书记 黄曙光
   副书记 张政佳 彭述章 欧阳真云 胡开元 肖支前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吴功传
   副主任 彭旭 蒋春华 彭朝生 程富饶 曾育军 陈科华(兼)
   区人民政府区长 张政佳
   副区长 郭平 帅运良 欧阳光 朱家来 刘曙红 王定国 刘湘林 唐卫湘
   政协荷塘区委员会主席 言忠良
   副主席 周森裕 谭述南 王卫平(兼) 曾思华(兼) 何坤池(兼) 李加良(兼)
   区纪委书记 欧阳真云
   区委宣传部部长 周小毛
   区委政法委书记 易笑平
   区委组织部部长 刘克胤
   区委办公室主任 邓元连
   区委统战部部长 刘金鹏
   区人民法院院长 王建光
   区检察院检察长 李家凯
  【概况】2005年,荷塘区辖仙庾镇、明照乡,共43个行政村;月塘、茨菇塘、金山、桂花、宋家桥5个街道办事处,共3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土地面积1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3千公顷。年末人口22.75万人,人口出生率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2.1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22.3亿元,同比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8.3亿元,同比增长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8507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5:53:43.5。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4552万元,同比增长10.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423万元,同比增长14%。
  经济增长保持良好势头。农业总产值完成23122万元,同比增长6.9%。农业增加值14621万元,同比增长6.7%。种植业实现农业产值10946万元,同比增长3.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6千公顷,同比减少0.44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65千公顷,同比增加0.28千公顷。无公害蔬菜12次检测合格率均达100%。养殖业实现牧业产值9523万元,同比增长10.2%;水产品总量1407吨,同比增长10%。畜群免疫离、卡耳离监测均达100%。植树造林创历史新高,实现林业产值893万元,同比增长11.5%。“长江中下游生态扩护林工作国债项目”争取国债资金45万元,完成长江工程造林133.33公顷,封山育林466.67公顷。工业总产值完成59.8亿元,同比增长21%;工业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2.9亿元,同比增长21.8%;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同比增长18.5%;产销率达97.9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2.89%。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15.5%。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增长24.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4亿元,同比增长26.1%。红旗立交桥和金山路竣工通车,龙泉污水处理项目投入运行;天鹅湖一期环境治理工程和水利血防示范工程竣工验收;天然气管网体系建设完工并成功置换;新华东路延伸段工程开工,全长2276余米。完成大坪东路、茨菇塘路等6条小街小巷改造,新、扩、改建农村道路28.5公里。全年新增绿化面积5万多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环境保护工业废水达标率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率达到90%以上。
  消费品市场销售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额9.2亿元,餐饮业零售额2.1亿元。市场成交额达到9.6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2个,引进注册合同外资6346万美元,同比增长202.2%,利用注册合同外资1758万美元,同比增长88.26%;引进市外境内资金项目108个,实际到位资金5.3亿元,同比增长20.5%。
  科技产业继续发展。“双高”企业认定1家,“双软”企业1家,已经获得著作版权。申报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4家。区全年专利申请量达71件,居株洲市城市4区前列。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7.2亿元,同比增长21.7%。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级入学率均达到100%。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活动50多场次。建立了4个社区宣传文化示范中心。全面完成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农村药价普遍下调20%左右。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增长幅度列全市之首,征缴率创历史新高。全部免征农业税。城镇低保覆盖面100%,农村特困救济率100%。新增城镇就业952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86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00人。区实事办理工作被省政府评为先进单位;首次经济普查工作和袁家湾社区优质服务窗口荣获全国先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农村敬老院建设被评为省先进;科普工作、残疾人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均被列为省示范城区;天鹅、水竹社区分别荣获国家、省级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全年城管考评无“黑牌”。“严打”、综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四五”普法通过了省、市验收。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财政收入缺乏大财源支撑;城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社区管理和村民自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网络基本形成】2002年始,荷塘区着手筹建区现代技术教育网络,先后投入900多万元,完善各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成立区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建立一个高标准的中心机房,添置高速三层交换机以及用于WEB服务器,配备冗余UPS在线不间断电源系统,将整个城区小学和农村完小都纳入了区教育城域网VPN系统,荷塘教育信息网、在线作文网、网络智能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考试系统相继开通,自主开发了符合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搭建了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标准的资源平台,为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了各个学校的互连互通,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已初见雏形,连续两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走在了株洲市“5县(市)4区”教育信息化的前列。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2005年,荷塘区以农民自愿、农民受益作为出发点,在坚持家庭承包的基础上,依据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引导农民合作创办,鼓励基层农村推广机构和基层供销组织领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区发展5个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5000余户,合作组织涉及养殖、种植、餐饮休闲等多个产业。2005年6月,区仙庾“农家乐”餐饮协会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授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社区服务用房建设基本完成】近两年,荷塘区政府借“社区建设年”之东风,将社区服务用房建设列入区政府实事之中,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荷塘区加强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工作方案、实施步骤,把好选址关、申报关、进度关、质量关,加大政府投入,争取社会支持,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用房建设,先后投入资金900余万,33个城镇社区居委会中,已有27个社区居委会完成服务用房的建设。 【残疾人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荷塘区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稳妥推进残疾人工作,全年安排资金14万余元,购买了31个公益性岗位,安排100余名残疾人就业或再就业,残疾学生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职业技能培训71人次,建立黄家塘社区、水竹社区两个省级残疾人康复示范点,为肢体残疾人免费捐赠轮椅29台,免费安装假肢8具,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31人;社区残协组织得到进一步完善,每个社区都选配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载体和手段得到有效解决,残疾人受益面得到有效扩大,残疾人工作成效显著。天鹅社区残疾人工作被评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水竹社区被评为湖南省社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成功举办第三产业招商信息发布会】为加快荷塘第三产业发展步伐,2005年7月12日上午,区政府举办了区第三产业招商项目信息发布会。发布会上对伟大国际广场、东都商业文化广场、富华商业广场、合泰布料批发大市场等22个项目进行了推介展出,省、市100多个投资商出席了发布会。会上,伟大国际广场与麦当劳,东都商业文化广场与肯德基举行了签约仪式。麦当劳、肯德基两大国际品牌正式落户荷塘区。
  【天鹅湖一期治污工程全面完成】天鹅湖地处荷塘区茨菇塘街道办事处天鹅社区,是株洲市最大的城中湖,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沿湖人口急剧增多,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成为市城市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为此,株洲市政府把鹅颈洲治污工程列为2005年度重点工程之一,荷塘区政府也将此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六件大事之中。工程从2004年10月份开工,历时一年多时间,至2005年12月一期工程正式完工。据统计,该工程共完成箱涵总长3060米,环湖环岛挡墙2390米,输水管线2090米,湖床清淤15万方,湖底盖淤8万平方米,小岛及半岛挡墙1076米。 【全面推行“村官”绩效考核】为创新村干部管理机制,激发村干部活力,2005年,荷塘区在农村全面推行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将全区43个行政村依据村组集体经济常年性收入划分为一、二、三类,分别给予村、支两委正职900、700、500元的绩效考核补贴,其他专职村干部为正职的80%。多渠道筹集绩效考核资金,年收入在15万元的一类村绩效考核自筹,年收入5至15万元的二类村区、乡财政每年每村补贴0.5万元,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三类村区、乡财政每年每村补贴1.5万元。并将村干部的绩效考核补贴经费列入区、乡两级财政预算,分季拨付,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实行专户专款专用。按照“奖惩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着重考核村干部在发展村级经济、维护地方稳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对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扶持、招商引资以及村级公益事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重奖,对发生涉稳事件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的村,酌情扣减该村干部的绩效考核补贴。 【实事办理获省先进】2005年,荷塘区全面落实省8件、市10件实事,先后投入资金3597万元,完成相关建设项目27个,对明照乡卫生院、明照乡敬老院进行了改扩建,对茨菇塘路、大坪路、麻园路、上月塘路、药检路进行了改造亮化,建好12栋社区办公用房,全面完成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全区城镇新增就业9526人,有4861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00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910人;全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5181人,失业保险扩面797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征缴基金899万元,征缴余额达12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05年,区实事办理工作进入省先进单位行列。 【200万元重奖经济建设有功之臣】4月12日,荷塘区召开加快发展培植财源工作会议,会上拿出200万元对一批为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株洲齿轮有限公司等3个单位分别获得“税收上台阶突出贡献奖”,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等9个单位分别获得“工业经济运行先进单位奖”,湘火炬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等4个单位分别获得“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先进单位奖”,工商银行新华路支行等3个单位分别获得“支持企业融资先进单位”,茨菇塘街道办事处等8个单位分别获得“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奖”,李玲等16人分别获得“招商引资中介人奖”。此外还对协税护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财政目标管理等工作的先进单位进行了奖励。 【调整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根据湖南省民政厅《关于荷塘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荷塘区街道办事处调整的批复》文件精神,2005年,荷塘区对所辖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作出了调整:撤销荷塘铺乡,新增设金山和桂花两个街道办事处,对仙庾镇、明照乡行政区域及宋家桥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明照乡辖17个建制村,总面积60.3平方公里,总人口25864人,6896户,乡政府驻分路口;仙庾镇辖17个建制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59.5平方公里,总人口19348人,5206户,其中城镇人口940人254户,镇政府驻永福;金山街道办事处辖3个建制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面积约10.2平方公里,人口24823人,办事处驻金钩山路;桂花街道办事处辖3个建制村和4个社区居委会,面积约10.8平方公里,人口31780人,办事处驻赵家冲;宋家桥街道办事处辖3个建制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面积约8.6平方公里,人口27138人,办事处驻戴家岭。原月塘和茨菇塘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不作调整。调整后的行政区划自2005年2月26日起实行。
  株洲县
  中共株洲县委书记 龙国华
   副书记 张汉华 罗禧瑰 褚彭明 夏昌武 江小忠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晏成炎
   副主任 彭湘瑜 龙建国 齐和平 聂正坤 沈冬庆 侯石泉
   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汉华
   副县长 罗克俭 张辉兵 贺树根 黄亮文 唐新明 刘新宇 齐利国 曹道忠
   政协株洲县委员会主席 何宗琪
   副主席 陈作群 稂水云 吴干庄 张宵宜 吴牧师 吴杰
   县纪委书记 江小忠
   县政法委书记 姚瑞琪
   县委组织部部长 黄荣辉
   县委宣传部部长 王建勇
   县委统战部部长 稂水云
   县委办公室主任 黄松林
   县委常委 陈光国 曾文飞
   县人民法院院长 沈建平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朱胜辉
  【概况】2005年,株洲县土地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5月,原长冲乡并入太湖乡,原八斗乡并入淦田镇)、1个风景区管委会、2个场。年末总人口44.17万人(户籍人口)。县域内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湘渌两江年水流量553亿立方米,人均11.7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可开发利用15.46万千瓦。境内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十余种,特别是石灰石、耐火泥、高岭土、花岗岩等非金属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建材、陶瓷工业的独特优势。已初步建成商品粮、黄花梨、生猪、蔬菜、用材林、油茶、黑山羊、网箱养鱼等种养基地,成为湖南省商品粮、油茶、南竹、黑山羊、网箱养鱼重点生产基地县。
  2005年,县内经济发展态势强劲,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年实现GDP37.255亿元,较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9.957亿元、16.195亿元和11.104亿元,同比增长6.5%、14.3%和10.5%。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7672万元,为年计划的106.88%,增长20.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299万元,增长26.8%,提前两年完成本届政府提出的财政收入目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34亿元,增长46.46%,完成技改投入2.8亿元,增长32.38%。以优质稻、无公害蔬菜、果用瓜、南方早熟梨、茶叶、生猪等为主导产品的一批农产品基地发展壮大,湘渌米业、利达茶叶、瑞丰食品、华意实业等企业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安企业完成产值8.16亿元、建安收入5.4亿元、建安税收2185万元,实现3年翻三番。旅游休闲业不断发展壮大,旅游总收入增长5.3%。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商品房销售面积12.41万平方米,增长361.4%。商贸流通日益繁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增长14.8%。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建材大市场、世纪商业广场提质改造工程的相继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县城的集聚辐射功能。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内在活力明显增强。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大力推进机构改革,撤并了3个乡镇,撤销了商贸办、蔬菜局,调整了部分机构职能,组建了商务局,行政体制进一步理顺,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不断规范政府集中采购,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健全,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力加强财税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两补资金网络化发放。进一步整合教育卫生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医办学。县一医院实现整体领办,湘渌中学改制正式启动。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教师竞聘制。切实规范土地交易市场秩序,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挂牌拍卖制度。不断深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融资新体制,渌湘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成立并运作,谱写了政府调控市场、建设城市的新篇章。农村信用联社改革、农电资产移交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对接长株潭一体化城市经济圈,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全年引进项目185个,合同引进县外资金10.6亿元,实际到位5.8亿元,大成轮胎等29个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汉通陶瓷、大亚机械、四方木业、亚洲银花王等项目成功落户,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益改观。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5亿元(不含航电枢纽工程),同比增长26.77%。渌口工业园累计完成投资2600万元,园区基础建设日臻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年内引进项目4个,引进资金14380万元;入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7000万元。株洲航电枢纽工程顺利实现三台机组并网发电,库区工程按计划全部完工。渌水大桥已完成四跨桥梁顶推,河东联络线路基全部贯通,醴潭高速公路、浙赣铁路电气化扩改工程等重点工程步入建设高潮。漉浦东路三期工程、渌口汽车站、梅苑路开发等县城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潭醴天然气管道、五中艺体馆建成并投入使用,伏波大道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开,品位明显提升。在加快县城提质扩容的同时,致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完成乡村道路整修1116公里。亭网公路正式开工,为株洲县融入全市“三纵十二横”公路主骨架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天小线堂市—王十万段、殷洲线已全部实现水泥硬化,张渌公路竣工通车,三谭线建设进展顺利。财政对三农支出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农林水投入6008万元,增长63%,增幅为近年来最大。
  社会保障投入加大,覆盖领域逐步拓宽。年内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认真做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全面启动了工伤、生育保险,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全年共发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5376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21万元,支出医疗保险金589万元。进一步规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为7232名城镇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00万元。完善农村大病救助和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农村特困救助2300人,农村大病救助295人。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投入262万元,救助贫困学生20000人次。军人优抚支出200万元。全面落实再就业税费减免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全县新增城镇就业3025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50人。大力开展法律援助,有力地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加大建设领域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切实保障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9件大事进展顺利,10件实事全面完成,株洲县办实事工作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直接为农民减负增收24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8元,增长11.02%。围绕创建“平安渌湘”目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连续十五年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县”称号。大力整顿县城交通秩序,412台叭叭车平稳有序退出县城客运市场,县城品位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积极实施一把手科技示范工程,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全年共投入资金634万元,对39处21364平方米中小学危房进行了全面改造。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构建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机制,让各类人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大力实施教育精品战略,巩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投入30万元对高中骨干教师实行政府津贴制。广泛开展“月月乐”、“月月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组团参加了市十运会,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三的好成绩。努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切实抓好杨家山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已建成廉租房95套、50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5套、2000平方米,努力改善城镇贫困居民和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扶政策,计划生育率98.25%,连续15年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1300万元,发放贷款1400万元。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信用联社成功完成了2.6亿元专项票据申请工作。邮政、通讯市场进一步拓展,淦田镇青山、青南、太湖乡周家等五个空白村的通信问题得到解决。认真实施农村“三个一”工程,建成安居房119栋。狠抓农村“两会”清欠工作,兑付存款650万元。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安全生产平稳运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质量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统计工作,完成了第一次经济普查任务。精心编撰出版了《株洲县志(1991∼2000年)》。人防工作获得省先进。加强信访疏导工作,妥善处理各种因素引发的来信来访。切实抓好“四五”普法迎检验收工作,顺利通过市验收。成功举办建县40周年庆典,为铸就和谐渌湘,再添异彩。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精心组织了“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引进扶持100家民营工商企业加快发展,扶助1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资助1000名特困生完成学业,整修1000公里乡村道路,每个单位引进一个项目),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开办事制、岗位责任制、公开承诺制、效能考评制等一系列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政府效能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安全事故等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设立了重大事项决策咨询论证机构,扎实开展重大事项决策前的科学论证工作。强化目标管理,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严格控制各类达标、评比、表彰、检查活动。加强诚信建设,融洽银企关系,着力改善信用环境。深入推动政务公开工作,切实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政务公开体系,政务公开的范围与领域不断延伸,荣获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完善县长接待日制度,全年共接待来访群众312批、987人,突出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二是发展要素短缺,融资渠道狭窄,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农业产业和基地建设滞后,农民增收后劲乏力。四是就业和社保体系还不够完善。就业渠道不宽,就业岗位紧张;社保覆盖面不宽,救助标准偏低。五是环境优化任重道远。 【庆祝建县40周年】株洲县成立于1965年6月5日,至2005年,已走过整整40年风雨历程。为了纪念这40年来株洲县人民为发展建设家乡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将株洲县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9月20∼22日,中共株洲县委、县人民政府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有县外嘉宾490人、县内人员1100余人及298个单位到场或致电致函祝贺。9月21日上午,在县五中艺体馆举行建县40周年暨招商联谊大会,随后举办了以“渌江,奔腾的歌”为主题的专场文艺演出。21日下午,在县接待中心举行了招商联谊会。有县籍在外经济界成功人士和县外客商100余人参加会议,共发布项目30余个,有8个项目现场签约,引资5个多亿。同时,在县城内举办了书画作品展及系列地方文化活动。22日,县庆办组织部分老同志参观了渌水大桥—株航工程—空灵岸—立新化纤—华伦纸业—时代绝缘等充分展示株洲县近几年发展变化和改革开放成就的重点建设项目、骨干工业企业。为宣传建县40年来的辉煌成就和良好的招商环境,县委、县政府邀请新华社、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日报、株洲日报等省、市10多家媒体共62名记者到场进行专题报道。 【连续15年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1991年∼2005年,株洲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把人口计生工作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各级党政都实行计划生育一把手负总责制,做到了工作安排有计划,落实组织有条理,网络健全有保障,部门配合有合力,奖罚分明有规章,真正做到了县指导、乡督促、村为主、组配合、户落实,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2005年,全县计划生育率已达98%以上,85%的村实现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15年累计少出生人口近10万人。期间,国家人口计生委、省人口计生委的领导多次到株洲县考察人口计生工作,株洲县人口计生干部队伍建设、人口计生信访工作等成功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获省级“平安县”称号】1991年∼2005年期间,株洲县围绕创建“平安渌湘”目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连续15年获全省(2001∼2002年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称号。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县”称号,为全省15个、全市3个获此殊荣的县(市、区)之一。
  【行政区划调整】5月9日,根据湖南省民政厅湘民行发〔2005〕12号《关于株洲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株洲县进行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原长冲乡与太湖乡合并设立新的太湖乡。以原长冲乡与太湖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太湖乡的行政区域,新的太湖乡辖22个建制村,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人,乡人民政府驻桐子坡(原太湖乡人民政府驻地)。原八斗乡与淦田镇合并设立新的淦田镇。以原八斗乡与淦田镇的行政区域为新设淦田镇的行政区域,新的淦田镇辖2个居委会、25个建制村,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镇人民政府驻淦田(原淦田镇人民政府驻地)。 【《株洲县志(1991∼2000年)》出版发行】9月,《株洲县志(1991∼2000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株洲县人民政府于2001年10月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2004年底完成续志总撰并报评议稿,2005年6月志稿通过终审,8月付印。该书为16开硬封平脊普装本,共28.125个印张738千字。全书全面记载了1991∼2000年间株洲县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县内杰出人物及新兴景观景点也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文风朴实、行文简洁流畅,为首部《株洲县志》的较好续接,也是介绍株洲县、让人们了解株洲县的一部好工具书。
  【政府机构改革】2005年1月,株洲县启动政府机构改革,至4月10日止,涉及改革的单位“三定”方案批复以及机构调整和职能整合工作全部到位。此次改革涉及12个部门,撤销机构2个,新组建机构1个,调整机构4个。改革后政府工作机构由29个增加到31个,其中政府工作部门24个,部门管理机构3个,实体运作机构3个(挂牌机构实行实体运作),议事协调机构1个。通过改革,整合调整职能15项。县发展计划局改组为县发展和改革局;整合县政府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管理职能,组建商务局,为县政府工作部门;县经济发展局改组为县企业发展促进局;有关农业企业宏观管理和乡镇企业统计管理职能并入县农业局,原加挂的县乡镇企业局牌子加挂到县农业局;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改为县政府工作部门;撤销县蔬菜局,其职能并入县农业局;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升格为正科级机构,在县政府办公室挂牌;撤销县商贸行业管理办公室,其相关职能分别并入县政府办公室和县商务局;县计划生育局更名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再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2005年,全国开展2003年∼2004年度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4月,株洲县组织申请并通过省专家评审立项。5月,组织人员参加省、市科技部门举办的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业务培训。同时,成立了科技进步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到11家企业、20多个单位协调、调研考核有关工作,收集、补充证明材料48项,收集整理撰写验收材料约15万字。6月15日按时上报国家、省、市验收材料。国科发农社字〔2005〕504号、湘科社字〔2005〕190号再次认定株洲县为科技进步考核合格县。 【启动廉租房建设】2005年,株洲县为贯彻落实省八件、市县十件实事要求,在株洲地区率先启动了廉租房建设。首个项目取点于渌口镇杨家山,总投资额380万元,面积5000平方米。一期3000平方米55套廉租房建设全面完工,已有20户家庭租赁入住。二期40套2000平方米廉租房主体已全面完工。
  【±800千伏株洲换流站工程落户株洲县】国家重点工程±800千伏株洲换流站属于金沙江一期送电工程溪洛渡至湖南直流输变电工程项目,是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战略的重大项目,已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受国家电网总公司委托,中南电力设计院负责换流站规划选址。通过一系列的选址、踏勘、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地震安全评估及环境评估工作,2005年10月28日,在成都最终通过专家评审论证。该换流站成功落户株洲县淦田——太湖丁家老屋地段。±800千伏株洲换流站项目总投资约人民币60亿元。工程建成后,最大输送电能力可达630万千瓦,对缓解湖南省乃至华中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及地方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千年空灵”采风活动】11月26日,为更好地挖掘和丰富空灵寺文化资源,提升空灵寺的文化品位,扩大空灵寺的影响,中共株洲县委宣传部、统战部联合举行“千年空灵”采风活动。活动邀请了李立等省、市20多名书法、绘画、写作名家到空灵岸采风,创作出30余件(篇)新作,进一步丰富了空灵岸的文化底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夏文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程绍光等领导受邀出席此次活动。
  【县城客运车更换】为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公共客运的发展,2005年,株洲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叭叭车全面退出县城客运市场。为此,专门成立了株洲县整顿规范城市公共客运领导小组,本着“有情操作,无情替换”的原则,对叭叭车退出县城客运市场实行包干负责制。各责任单位、责任人与县政府签订责任状,做到包宣传发动、包补偿安置、包善后处理。5∼6月,由相关部门做好调查摸底工作,掌握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调查营运者的思想动态,了解社情民意,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思想工作,以取得叭叭车主的理解和支持。7月,开始收缴、报废车辆,发放补偿金,对从业人员予以安置,引导支持再就业。截止7月30日,全县430多台叭叭车有序退出县城客运市场,的士开始在县城营运。
  醴陵市
  中共醴陵市委书记 杨治平
   副书记 邝邹飞 李理 刘剑飞 陈立耀 徐林娟
   秘书长 丁云龙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金德凡
   副主任 李运波 凌力田 曾祥发 万学春 冯志明 李放群
   市人民政府市长 邝邹飞
   副市长 周建光 苏涛 刘春生 周建新 刘正平 谢逢娥 易顶峰 李玉平 罗亚军
   政协醴陵市委员会主席 许若云
   副主席 汤太忠 廖炳生 乔德良 李忆湘 刘苏朝
   市纪委书记 李理
   市城区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 林柏芝
   市城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廖宏力
   醴陵陶瓷科技工 李理
   业园党工委书记
   醴陵陶瓷科技工 杨龙
   业园管委会主任
   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
   党工委副书记 杨龙 江曙明
   醴陵陶瓷科技工业 李启福
   园管委会副主任
   醴陵陶瓷科技工 江曙明
   业园纪工委书记
   市委办公室主任 丁云龙
   市委组织部部长 周琪
   市委宣传部部长 张建辉
   市委统战部部长 刘跃峰
   市委政法委书记 汤云辉
   市人民法院院长 王晓萍
   市检察院检察长 彭物明
  
  【概况】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中段,地处罗霄山脉西北边沿。东北连武功山,西南接九党荆山,属江南丘陵腹地。东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接界,东北连江西省上栗市,北界湖南省浏阳市,西接株洲县、南邻攸县。位于北纬27°21′15″∼27°58′07″,东经113°09′49″∼113°45′43″。全市南北长66.75公里,东西宽58.51公里,南、北两端高,东、西两侧偏低,形成一个以山丘为主的紫色盆地。醴陵地处江南交通要冲,古为吴楚咽喉,今为湘东要道和物资集散地,也是华东与大西南之间的重要连接口。境内浙赣铁路复线、G320、G066国道横穿东西,G106国道贯穿南北。总面积为2157.2平方公里,有耕地34.79千公顷,平原占总面积16.4%,岗地占总面积22.7%,丘陵占总面积27.1%,山地占总面积28.8%,水域占总面积5%。
  2005年1月4日,醴陵市根据中办发〔2004〕1号、湖南省民政厅2005年1月13日(湘民行发〔2005〕3号)《关于醴陵市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精神,铺开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市由2004年3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655个行政村、60个居委会撤并为2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342个行政村、56个居委会(其中17个社区居委会)。撤并幅度分别达28%、47.5%;村域平均面积由原3平方公里扩大到5.7平方公里,村平均人口由原1390人增至2650人。乡镇干部人数由原1781人减少至873人。撤销了原黄沙乡、大林乡、枧头洲乡、马恋镇、转步乡、茶山岭镇、高桥乡、军山乡、长岭乡、八步桥乡10个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乡镇平均面积为78.6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为3.1万人。将大林乡与东堡乡合并设立东堡乡,撤销黄沙乡。将原黄沙乡的山峰、钟鼓2个建制村划入新的东堡乡,调整后东堡乡辖28个行政村;将原黄沙乡的汤家湾、渌石、烂泥、杨林4个建制村划入王坊镇,调整后王坊镇辖2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将原黄沙乡的横岭、清潭、栏江、乌尖、双河口、庄埠6个建制村划入王仙镇,调整后王仙镇辖3个居委会、25个行政村;将原黄沙乡的黄沙、黄沙洲2个建制村划入阳三石街道办事处,调整后阳三石街道办事处辖3个居委会,8个行政村;将均楚镇、军山乡、高桥乡合并设立新的均楚镇,撤销马恋镇,将原马恋镇的三湖建制村划入新的均楚镇,调整后的均楚镇辖2个居委会、44个行政村;将原马恋镇的巷前、申明、象形、汪家垅、南屏、塘村、马恋、西林冲、斋江、长茅港、弹子坑、汪家桥、罗塘、玉坎等14个建制村和建湘、潇湘2个居委会划入大障镇,调整后大障镇辖4个居委会、37个行政村;将原马恋镇的井冲、新大塘2个建制村划入嘉树乡,调整后嘉树乡辖17个行政村。将东富镇与枧头洲乡合并设立新的东富镇,以原东富镇和枧头洲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东富镇的行政区域,调整后东富镇辖2个居委会、39个行政村;将石亭镇与长岭乡合并设立新的石亭镇,以原石亭镇和长岭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石亭镇的行政区域,调整后石亭镇辖1个居委会、31个行政村;将茶山镇与栗山坝镇合并设立新的栗山坝镇,以原茶山镇、栗山坝镇的行政区划为新设栗山坝镇的行政区域,调整后的栗山坝镇辖3个居委会、32个行政村;将神福港镇与转步乡合并设立新的神福港镇,以原神福港镇和转步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神福港镇的行政区域,调整后神福港镇辖2个居委会、22个行政村;将板杉乡、八步桥乡和原转步乡的古城建制村合并设立新的板杉乡,以原板杉乡(不含横塘基等4个建制村)、八步桥乡的行政区域和原转步乡古城建制村的管辖范围为新设板杉乡的行政区划,调整后板杉乡辖36个建制村;将原板杉乡的横塘基、高家店、石塘庵、吴家段4个建制村划入黄泥坳街道办事处,调整后黄泥坳街道办事处辖4个社区居委会、9个行政村;将原转步乡的枫树塘建制村划入西山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西山街道办事处辖4个社区居委会。全市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城市建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4.79千公顷,其中水田33.94千公顷、旱地0.85千公顷。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992229人,其中农业人口833214人,非农业人口159015人。市城区人口为184657人。全年出生669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25‰,比上年上升0.47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9.8%。年平均气温17.9℃,比常年平均值17.5℃偏高0.4℃;年最高气温38.2℃,连续出现50天高温连旱天气;年最低气温-5.0℃;年总降水量1462.1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16.4毫米。
  2005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醴陵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及株洲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文明和谐环境,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乡建设不断加快,园区经济初具雏型,党建事业不断创新,社会大局稳定和谐。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5.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十五”期间年平均递增11.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12313元,比上年增加1167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11亿元,比上年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5.6:57.4:27.0,“十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3.46:48.84:27.70调整为14.7:59.6:25.7。完成财政总收入61022万元,比上年增长21.2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3886万元,比上年增长24.2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841万元,比上年增长23.77%。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469元,比上年增长11.9%,“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44元,增长52.8%,年均递增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87元,比上年增长13.1%。年内,全市城镇在岗职工38826人,年人均工资为12983元,增长1.5%。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88家,参保27466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单位234家,参保13466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68家,参保170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7063人,比上年增加1000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05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1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20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4%;各项贷款余额2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5%;现金净投放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9%,其中农村居民储蓄余额13.39亿元,增长17.90%。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7782.1万元,比上年增加969.1万元,增长14.2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达100%。年内新建农村敬老院12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603人。证券市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改革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完善资本市场机制,启动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年内在股票市场跌入近年来最低点情况下,仍稳中有增,全年新增客户数60户,办理网上交易新增客户200余户,全年成交额约7亿元。
  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9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产值12.96亿元,林业产值1.34亿元,牧业产值12.13亿元,渔业产值1.3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7亿元。农作物种植面积88.6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16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3.9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98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47.25万吨,比上年增长1.66%。蔬菜产量43.80万吨,比上年增长0.5%;水果产量50812吨,比上年减少1797吨,下降3.4%。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95680吨,比上年增长9.94%;水产品产量18200吨,比上年增长1.11%。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8.01%,比上年下降0.49个百分点。森林覆盖面积增加,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66.67公顷,造林520公顷;封山育林6千公顷,种苗繁育66.67公顷,义务植树230万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13万千瓦,完成各类农机技术集团承包耕地面积88.27千公顷,其中机耕面积37.8千公顷。新建和整修水利工程1.21万处,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土石方1020万立方米。拓宽改造乡村道路路基735公里,硬化水泥路面130公里。发展生猪190.8万头,比上年增长9.57%,出栏生猪115.26万头,增长10.6%;发展黑山羊46.38万头,比上年增长10.27%;发展家禽1320.24万羽,比上年增长5.57%。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综合实力由第七位跃居全省县、市、区第五位,中国中部“百强县”第25位,排名较上年上升13位,并成为“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城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8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53亿元,比上年增长23%;经济效益指数达119.52%,比上年提高5.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0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6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工业产品产销率97.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陶瓷、烟花两大支柱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生产日用陶瓷产量158025万件,比上年增长27.1%,其中出口72625万件,增长29.1%;工业陶瓷209858吨,比上年增长14.7%;鞭炮烟花998.51万箱,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出口583.15万箱,增长17.0%。建筑业增加值5.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22家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54万立方米,房屋建筑竣工产值6.29亿元、实现营业利润3689万元。年内成功举办了“首届房地产交易展示会”,有株洲、醴陵的19家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楼盘涵盖住宅、写字楼、别墅、商用房及二手房计96.3万平方米,现场成交商品房898户、面积17.1万平方米、交易总额2.798亿元,其中成交额1.323亿元。建材、服装、箱包等产业呈现出“群山争峰”的发展势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1%;按投资种类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9.62万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8310万元,比上年增长1.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8022万元,比上年增长6.8%。全年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72个,完成投资9.4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9%。园区经济初具雏型,陶瓷科技工业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年内入园企业3家,入园企业增加到15家,有7家企业正式投产。
  城乡建设不断提速,重点工程顺利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以“双庆”为契机,以“一带二场三桥四路”为重点。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作。完成渌江风光带一期工程(A段)、珊田广场、青云南路、渌水大桥和瓷城大道改造等工程;启动了文化北路、渌江大道拓宽工程;G106国道醴陵北段建成通车,浙赣铁路复线提速改造工程全线贯通,醴潭高速路基、桥涵工程完工;“天然气入醴”工程通气点火,20余家工业企业用上了天然气。侦技大楼、立三汽车站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大林河引水工程破土动工,文化综合楼工程建设抓紧推进,城区电网改造工程顺利开展,法院审判大楼主体工程竣工。
  交通运输增长迅速。全年完成货运量3912万吨,比上年增长31.89%;完成货物周转量40568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0.25%;完成客运量44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52%。旅客周转量21737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1.42%。邮电通信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233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8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9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9.5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9万户。消费品市场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969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1%,其中公有经济89645万元、非公有经济300049万元。市场物价减缓运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2%,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指数为102.7%,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取得新成就。2月26日,被湖南省政府授予“全省10大出口县市”。全年签订利用外资协议38个,合同利用外资7625.6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新批准成立外商企业23家,截至12月,全市外商企业达44家。实际到位外资2727.45万美元,利用内资22.5亿元。44家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3535万元,增长28%,实现利润8612万元,增长39%。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10家,截至12月,自营进出口企业增至129家,完成外贸出口总额3.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1%,自营出口创汇达1.32亿美元,增长26%。年内,组织企业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陶瓷展”、“春秋两季广交会”、“景德镇陶博会”、“北流陶瓷艺术节”、“东盟博览会”、“日本爱知世博会”、“香港中小企业产品推介会”、“湖南欧陶展”等,其中在“湖南欧陶展”上签订销售合同621万美元,占全省贸易总额的77%,在春季广交会上签订贸易合同5700万美元。
  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新成就,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卫生事业全面加强,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民环保意识增强。全年完成各类科技项目60项,投入科技三项费用701万元,技术贸易成交额4800万元,其中一项科技成果获株洲市科技进步奖。批准专利415项,是全省唯一一次性通过七家“双高”企业认定的县市,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普九”目标基本实现,醴陵第四中学成为省示范性高中。全市拥有小学199所,比上年减少29所,在校学生48848人,比上年减少2929人。有普通中学59所,比上年减少3所,在校学生70771人,减少1162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生升初中入学率均为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6%。南桥中心幼儿园的办园经验在全省推广。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9万平方米,筹措“两免一补”经费450万余元,扶助贫困学生40832人次,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达2780人。社区文艺、乡村文艺、校园文艺、广场文艺活动蓬勃发展,先后开展了网吧、电游、演出、音像、印刷的专项整治。成功举办了“天然气之光”春节晚会、“卓越百年”广场文艺演出,市政协成立50周年的“辉煌五十年”庆典演出等文艺活动。全年放映电影4820场,其中放映科技影片200场次,观众100万余人。在参加省青少年游泳比赛中获9金、5银、2铜,参加省跆拳道比赛获1金、1铜,参加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1金、6银,参加省青少年田径运动会获6金,参加省桥牌比赛获铜牌1枚,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一项获第四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达100%,农村低保工作做法编入全国民政工作经验汇编。新建农村敬老院12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603人,敬老院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继续推进。以大病为主,对参合患者给予住院补助、兼顾癌症病人门诊化疗等五类重大疾病门诊补助,通过“即生即补”政策的落实,全市参合农民达61.1万人,参合率达73.79%,年内有27534人次获得1350.04万元的医疗补助,人均补助490.3元。禽流感、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力度加大,“降消”项目工程顺利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再次进入全省优质服务县(市)行列,开通了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1.79%,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1/10万,新生儿死亡率10.44‰,婴幼儿死亡率13.3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74%,广播覆盖率达95.75%,城区光缆用户达30000户。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44项,投入治理资金3000万余元,其中窑炉清洁能源改造39项,治理废水污染5项。投入7700万元,“天然气入醴”工程点火通气,全市20家工业企业、1000余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川气入醴”总供气量2.15亿立方米,可代替28.8万吨燃煤,可减少废气、烟尘排放约2.5万吨。全年市区空气良好天数累计达306天。7月,合资新研制的“新型环保安全烟火剂”经湖南省科技专家鉴定认定,并在参加“中国首届安全生产科技博览会”上得到行业界认可。10月,该产品正式投产,产品的使用给鞭炮烟花产业带来一次新的变革。
  法制建设以“打击犯罪、整治乱源”、“两创一争”、“树正气、塑形象”、“三官两员进社区、调查走访解民忧”等为载体,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政法干部队伍素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确保治安秩序平稳和社会稳定。全年共立刑事案件2791起,比上年下降9.4%。立8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341起,较上年下降20.7%,立“两抢一盗”案件2079起,比上年下降16.5%。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548起,刑事拘留684人,劳教以上打击处理868人。查处治安案件2690起,治安拘留1043人,追逃51人。批准逮捕353件698人,起诉408件702人。审结各类刑事案件483件706人,判处刑罚180人,其中3年以上有期徒刑149人,各级调解组织共成功调解各类简易民事、经济纠纷885起。年内,市政府成立了集中打击赌博犯罪活动领导小组,加大了对“地下六合彩”赌博活动的打击力度,捣毁写单窝点94个,查处“地下六合彩”赌博案件155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112人。
  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队伍建设制度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党风党纪进一步好转,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有中共基层委员会57个、总支47个、支部1042个;有中共党员38652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4名。年内,根据中央、省委、株洲市委统一安排和部署,组织所有党员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年内已完成二批党员“保先”教育,第三批2006年6月完成。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开展了“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远教学用”、“党员红旗岗”、“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星级社区”等活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继续推行和完善了绩效考核办法,出台了《醴陵市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实行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醴陵市“十一五”人才工作规划》,出台了《关于对民营企业科研机构的认定及奖励办法(试行)》,举办了醴陵首届“名师名医”活动。编写了《组织工作规范》。2005年,立案查处违犯党纪政纪案件117件,结案116件,其中基层办结70件、机关办结46件,查处大要案件24件;受纪律处分116人,受党纪处分83人,其中警告41人、严重警告26人、留党察看3人、开除党籍13人;解除行政处分14人,恢复党员权利3人。查办经济案件24起,立案处分24人,收缴违纪资金80.12万元。查处党员干部参与赌博案23起,处分23人、免职11人、开除党籍2人、法律追究13人。撤销社会团体登记21个,注销4个,注销法律服务所1个,依法取缔黑介所1家。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7起,政纪处分4人,清退乱收费金额48.5万元。取缔非法药品经营户2户,销毁假劣和过期药品、医疗器械总价值6.134万元。取消行政项目86项,行政收费64项,注销行政收费许可证16本。受理审核基建项目319项、资金7443.7万元,核减1426.1万元;审查预算项目75个、资金4832.8万元,核减769万元。
  存在的问题: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技术创新和品牌意识不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增长方式亟待转变。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尤其是大项目和战略性投资不多;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较差;干部作风仍需继续改进;政务服务和管理社会的水平亟待提高。 【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2005年初,醴陵市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立足实际,重构乡镇基层政权。按照“整合资源、以强带弱、协调发展”的原则,将全市36个乡镇合并调整为26个,将655个行政村合并为342个,撤并幅度分别达28%、47.5%;村域平均面积由3平方公里扩大到5.7平方公里,村平均人口由1390人增加到2650人。同时,将乡镇内设机构严格控制在5个以内,对“七站八所”等事业性服务单位实行分类管理,把所有经营性事业单位全部推向了市场。按照精简比例不低于20%的标准,对乡镇干部进行了精简、分流,全市乡镇干部人数由1781人减少到873人,减幅达51%,每年减少乡级财政公用经费支出600多万元。通过“拆庙减人”,重新构建精简、高效的乡村两级基层政权,从体制上防止了农民负担的反弹。
  【“川气入醴”工程通气点火】10月13日,醴陵市天然气总门站点火试气成功。11月8日,天然气通气点火典礼隆重举行,标志着历经5年建设的“川气入醴”工程全面竣工。2001年6月,醴陵市天然气利用项目获得省计委的批准,纳入西气东输忠武项目计划。2002年6月,其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全省第一批利用天然气的5个城市之一。醴陵输气支线全长66公里,穿越河流、沟渠20条、公路2条、铁路2条。供气范围辐射城区和孙家湾、泗汾、浦口、白兔潭等乡镇,在城区设有高压、中压两条环城管道,覆盖了本市90%的陶瓷企业用户。“川气入醴”给醴陵带来了2.15亿立方米天然气供气量,可代替用煤28.8万吨,减少废气、烟尘排放约2.5万吨。醴陵陶瓷企业使用天然气,将大大降低陶瓷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成品率,提升产品竞争力,使陶瓷产业的整体效益向前推进5年。随着支线管道铺设和输气调试工作的最终完成,全市千家万户和广大陶瓷企业也将在最快的时间内用上高效、低廉、安全、环保的天然气。 【招商引资全线飘红】2月26日,在全省招商引资暨商务工作会议上,湖南省政府授予醴陵市为“全省10大出口县市”之一。近几年来,醴陵市充分发挥“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三大优势,招商引资花红果硕。年内,全市签订利用外资协议38个,合同利用外资7625.69万美元,同比增长172%,实际到位外资2727.45万美元,同比增长28%;利用内资22.5亿元,同比增长125%。全年新批外资企业23家,其中港、台地区投资5家,占新批企业总数的82%;新批陶瓷企业13家、烟花企业5家,分别占56%和22%;引进技术优势项目2个。大量资金、技术的注入,有力地促进了醴陵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使陶瓷、花炮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更加凸显,竞争力越来越强。 【首届房地产交易展示会成功举行】12月31日,醴陵市在城东工商企业总公司耐火材料厂隆重举行醴陵市首届房地产交易展示会(以下简称“房交会”)。本届房交会共有19家企业参展,其中本地房地产开发企业15家,株洲市房地产开发企业3家,装饰装修企业1家。集中展示的楼盘涵盖住宅、写字楼、别墅、商业用房及二手房,共计96.3万平方米。房交会吸引了4万余名市民观展,现场成交商品房898户,成交面积17.1万平方米,交易总额2.798亿元,其中成交额达1.323亿元。这次房交会很好地展示了房地产业的企业形象,达到了引导住房消费、规范房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目的,实现了政府、企业、消费者“三赢”。 【“安全生产万里行”国家采访团到醴陵采访】6月20日,由国家中宣部、安监总局、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安全生产万里行”国家采访团一行到醴陵采访。醴陵作为全国的花炮主产区,素有“花炮之乡”的美誉,辖区内有烟花爆竹企业503家,安全生产隐患大。近几年来,醴陵市通过建立安全监管责任制、风险抵押金制度和事故救援应急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2005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51起,死亡51人,伤122人,直接经济损失31.74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5.99%、19.05%、41.06%和47.54%。“安全生产万里行”采访团对醴陵的安全生产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醴陵赠送了“平安鼎”。 【外贸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2005年,醴陵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化为企业服务意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健全外贸出口体系,实现了外贸出口强劲增长。年内,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3.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1%,自营出口创汇1.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名列全省“三强”。组织企业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陶瓷展、春秋两季广交会、景德镇陶博会、北流陶瓷艺术节、东盟博览会、日本爱知世博会、香港中小企业产品推介会等大型境内外展会,其中在湖南欧陶展上,签订销售合同621万美元,占全省贸易总额的77%;在春季“广交会”上签订贸易合同5700万美元,为历届广交会之最。 【全省“质量兴市”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醴陵召开】6月9日,全省“质量兴市”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醴陵隆重召开,副省长郑茂清出席会议。会上,市长邝邹飞代表醴陵市委、市政府作了题为《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促进醴陵经济发展》的典型发言,推介了本市在“质量兴市”工作方面的做法与经验。自2001年来,醴陵把“质量兴市”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提高工业产品质量为突破口,齐抓共管,政企联动,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以质兴工、以工兴市”的新路子。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加强管理、制定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夯实了“质量兴市”的技术基础;通过狠抓“质量兴市”与整顿市场秩序,推进名牌战略、扩大外贸出口相结合,健全了“质量兴市”的配套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支柱产业强劲发展。2005年,全市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86.5%,主要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达88.7%,出口产品出厂合格率达93%。
  【科技工作成绩斐然】2005年,醴陵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制定一系列鼓励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一年来,醴陵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支持华联瓷业、湖电、天博瓷业等7家企业申报“双高”企业,并顺利通过省级评审,全市“双高”企业发展到10家,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跃上了新台阶。专利、项目申请工作硕果累累。年内,全市申请专利415件,申报项目63项,其中国家、省、株洲市级项目23个。完成各类科技项目60项,投入科技三项费用701万元,技术贸易成交额4800万元。
  【新型环保安全烟火剂正式投产】为解决烟花爆竹产业的安全性能问题,醴陵南桥镇清水花炮厂厂长易显云经过上千次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新型环保安全烟火剂(以下简称“烟火剂”)。该烟火剂于2004年8月通过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在国际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2005年7月,参加中国首届安全生产科技博览会,得到行业界的一致好评。新型环保安全烟火剂因不含硫磺、氯酸钾和国家禁用的有毒物质,大大降低了药剂的机械磨擦感度和撞击感度,提高了烟花爆竹生产、运输、储存中的安全性能。同时,烟火剂中所添加的芳香剂,能适应各种不同场合的氛围。年内,醴陵引进株洲协力集团公司与南桥清水花炮厂合资共同开发新型环保安全烟火剂,计划征地80公顷,设立5个生产基地,直接投资1亿元,并于10月正式投入生产。新型环保安全烟火剂的使用,将给烟花爆竹产业带来一次新的革命。
  【醴陵进入全省经济强县“五强”】醴陵市素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誉,是中国“红色官窑”所在地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近年来,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优势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带动、开放强市、科教兴市”四大战略,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县域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全市GDP总量达92.7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50319亿元,人均GDP达9929元,人均财政总收入达554元,均超过县域平均水平,达到经济强县(市)指标要求。12月15日,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醴陵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4年度湖南省县域经济强县(市)”称号,成为全省首批经济强县市。2005年12月16日,在由中国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国中小城市网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醴陵市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50强”称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5年,醴陵市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主要是对参合患者给予住院补助,兼顾癌症病人门诊化疗等五类重大疾病医疗门诊补助,实行农民个人出资、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全市通过狠抓“即生即补”政策的落实,建立补助监审和公示制度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全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61.1万人,参合率达73.79%;共有27534人次得到1350.04万元的补助,平均每人次补助490.3元。
  攸县
  中共攸县县委书记 王建之
   副书记 谢清纯 刘龙仔 谢再荣 朱建设 胡湘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易寿南
   副主任 龙运生 吴仁良
   文团元 谈湘旭 贺新国 蔡光荣
   县人民政府县长 谢清纯
   副县长 丁润高 丁义平 尹诺昂 王日桂 刘小龙 刘伟 付深根
   政协攸县委员会主席 夏玉珠
   副主席 文发源 洪建新 彭国强 颜学勤 徐元钦 罗志勇
   县纪委书记 胡湘之
   县委宣传部长 丁桂初
   县委组织部长 颜金仲
   县政法委书记 颜建斌
   县委办公室主任 李能斌
   县委统战部部长 王云娥
   县人民法院院长 汪小鱼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谭益平
  【概况】2005年,全县下辖18个建制镇,7个乡,总人口75.23万,其中城镇人口2k.69万人,乡村人口53.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4‰;死亡率为6.3‰;计划生育率为9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8‰,增长0.27个千分点。土地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67千公顷,其中水田38.54千公顷,旱土3.13千公顷;煤炭储量2.93亿吨。年降水量1515.1毫米,较历年平均值偏多30.9毫米。年平均气温18.0℃,较历年平均值偏高0.2。年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3.8℃。
  县委工作机构7个,议事协调机构1个,直属事业机构2个;县人大工作机构6个;县政府工作机构24个;县政协工作机构5个;群团工作机构6个;部门管理机构3个;县政府直属事业机构11个;其他机构4个;二级法人事业单位330个。上级核定县直党政机关行政编制499名,实际分配县直党政机关行政编制484名,机关后勤服务人员事业编制77名、离退休服务事业编制4名,县自定事业编制145名;公检法司专项编制530名。上级核定全县乡镇行政编制674名,实际分配乡镇行政编制600名;工勤事业编制40名,实际分配38名;财政所行政编制105名,自定事业编制56名;县直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局事业编制285名;全县二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9378名。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70亿大关,达到74.33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3.6%,人均GDP为10700元,增加2259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0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6.96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27.97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为26.1:36.3:37.6,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2.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上升1.1个百分点。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十强”。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0.81亿元,增长6.8%,实现粮食总产量50.69万吨;棉花产量284吨;油料产量0.699万吨;茶叶产量268吨;水果产量3.42万吨;出栏生猪122万头,增长8.9%;出栏牛2.54万头,增长5.8%;出栏羊3.65万只,增长10.6%;水产品产量1.5万吨,增长3.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为50.6:10:35.4:4,畜牧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为39.4%。粮食播种面积68.96千公顷,增加0.73千公顷,其中优质稻面积38.8千公顷,增长28.9%,占粮食面积的比重56.3%,提高12.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8千公顷,增加1.3千公顷,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2.8%,高1.5个百分点。其中蔬菜和果用瓜面积达12千公顷,增长20%。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年产值过5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8万户,占农村总户的44%,实现产值2.43亿元,增长31.2%,实现利税2503万元,增长32.4%。年内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25万处,新建、除险保安水库6座,防渗山塘870口、新修山塘166口,新挖和扩大山塘1500口,新修水渠33.58万米,投入劳动工日1040万个,投入资金5200余万元,完成土石方105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04千公顷,改善灌溉面积0.233千公顷。年末各类水利设施蓄水总量达2.86亿立方米。年内新增大型农机具115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7.6万千瓦,增长9.7%。完成人工造林433公顷,退耕还林433公顷,年末有林用地面积达16.7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279万立方米。农村用电量达1.41亿千瓦时,增长46.9%。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97亿元,增长25.7%,全部工业增加值22.62亿元,增长20.2%。工业增加值占到县域生产总值的30.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9.41亿元,增长58%,实现增加值7.84亿元,增长35.3%。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30.2%;重工业增加值5.49亿元,增长43.2%。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亿元,增长26.6%;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21.6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5.6%,增长32.5%,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坚力量。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工业企业新、扩、改项目达到223个,投入总额近6.38亿元,工业技改投资达到4.1亿元,增长7.9%。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2380万元,新产品产值率9.3%。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236万元,企业亏损面为1.7%,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21.5%,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水泥136.81万吨,增长24.2%;发电量10021万千瓦小时,增长68.3%;尿素18.21万吨,增长40.8%;原煤481万吨,增长11.9%。建筑业增加值4.35亿元,增长28.5%。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4万元,增长15.2%,利税总额852万元,增长49.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4万平方米,增长25.8%,房屋竣工面积18.12万平方米,增长24.2%。
  固定资产投入增长较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7.83亿元,增长38%。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62亿元,增长22.9%;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3.21亿元,增长42%。总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1.46亿元,增长32.9%;更新改造投资8.82亿元,增长41.5%。年内新开工项目175个,竣工项目157个,分别增长23.2%和41.4%。全面完成了洣水大桥及南北连线、县城防洪三期等工程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快了沿江风光带、高排渠改造、灵龟峰公园、商业步行街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正式启动了网(网岭)朱(朱亭)公路、衡炎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了桐坝电站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逐步完善了酒埠江风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以沿江大道和攸州大道为重点,加快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区面积扩大到13.1平方公里;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4.4%。
  年内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3亿元,增长15.4%。其中县以上10.58亿元,增长15.6%;县以下11.65亿元,增长15.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59亿元,增长15.2%;餐饮业1.64亿元,增长17.9%。大型市场的商品交易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县2家亿元市场商品成交额6.04亿元,增长13.9%。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8%,房产价格指数为102.1%。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51亿元,增长38.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1亿元,增长35.4%,财政支出4.54亿元,增长22.9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89亿元,增加4.1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91亿元,增加3.06亿元,储蓄增长率为12.3%。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35亿元,增加1.21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4.11亿元,增加0.71亿元,工业贷款余额0.85亿元,减少0.5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59亿元,增加0.24亿元。全年保费收入7969万元,增长13.9%,全年保险赔付额4698万元,增长18.6%。
  酒埠江风景旅游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增长11.19%,实现旅游总收入650余万元,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增收6000多万元。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312万美元,增长26.27%;实际利用外资2015万美元,增长23.4%。利用县外境内资金3.63亿元,增长4%,引进“爱乡回流”资金4.37亿元。全县进出口额为180万美元,增长32.4%。
  年内全县硬化和提级乡村道路34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13公里(含村级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公路进行硬化和油化,45%的村级公路进行了硬化。全社会客货物周转量9964万吨公里,增长16.6%。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1318万元,增长14.5%;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3.23万户,增长11.97%;固定电话普及率64.6%,比上年高9.2个百分点;新增小灵通4867户,移动电话用户14.86万户,增长14.4%;国际宽带网络用户0.48万户,增长92%。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电事业稳步、快速发展。年内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3项。有高新技术企业2家;实现产值12419万元,增长91.1%。全年申请专利16项,全县科技入户率达到99%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2.5%。全县有各类学校296所,在校学生8.74万人。其中,普通中学33所,在校学生4.6万人;普通初中入学率为100%。中学在校学生辍学率2%;普通小学在校学生4.1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生辍学率为0.03%。通过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攸县在2005年全国统一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5010名参考考生中,二批本科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188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总分600分以上达到65人,万人上线率和高分人数均居全市首位。其中,攸县一中本科上线人数和本科上线率列全市省示范性高中第一名。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年内共举办各种文艺活动45余场次,送电影、送戏下乡达4785余场次。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有医疗卫生机构56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卫生工作人员3459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142人,其中医师1639人,护士、护师846人。全县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698张,村村设有农村医疗点。全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运动员共306余人。在全省体育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13枚,铜牌8枚。市级比赛中获金牌148枚、银牌103枚、铜牌65枚。
  2005年,年末全县总人口75.23万,比上年增加0.37万人(主要是公安户籍统计方法的影响),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1.5平方公里。新上一批清洁燃料、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城市环境项目,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继续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率8.3万吨,工业企业污水排放达标率75.2%。全面启动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楠水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加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4.5%,提高2.8个百分点。年末全县自然环境保护区5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834公顷。全年累计减少耕地103.7公顷,其中生态退耕100公顷,全年建设占用耕地3.7公顷。全年耕地减少速度比往年明显减缓。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710公顷,年内净增加耕地606.3公顷。
  全县就业劳动力42.1万人,增加0.71万人。新增就业3760人,年内新安置失业人员1997人,安排“4050”人员就业470人,农村外出劳务人员达17.13万人,净增1.23万人,农村劳务总收入约达到16.8亿元,增加1.1亿元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启动和推进了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民政救助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34125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数1119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350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3104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为8700人。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8733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2.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4716元,增长7.2%;经营净收入963元,增长1.67%;转移性收入3007元,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03元,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居住消费支出分别为835元、479元和682元,分别增长7.4%、65.6%和22.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69元,净增491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0元,增加388元,增长9.9%。其中工资性收入1992元,减少22元,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净收入1546元,增加265元,增长20.7%;家庭经营的第二、三产业净收入830元,增加436元;转移性和财产性净收入301元,增加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950元,增加265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7.81平方米,增加1.97平方米,全部为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尚不完善;进入体制转型期,各类矛盾凸现,维护稳定压力增大;政府部门作风建设有待加强,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还需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十强】2005年,全县紧紧围绕“兴产业、建小康”的工作主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城镇发展带动、科教兴县、开放强县四大战略,突出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农产品加工三大重点,加速推进“三化”进程,县域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70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506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308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分别增长38.7%、35.4%;城镇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733元、4569元,分别增长12.6%、1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9位,跻身全省十强。
  【洣水大桥及南北连接线建成通车】攸县洣水大桥北起城关镇联西茶山坳,南接菜花坪镇潭桥村尹家园,全长452.12米,桥宽24米,桥型为主孔7孔×40m+引桥8孔×20m的钢筋混凝土双向四车道平板桥,总投入2380万元,于2004年2月12日正式动工,历时23个月,大桥建设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成为106国道全线和全省农村公路最宽的桥。桥南桥北连接线北起攸洲大道南端、南至菜花坪五里牌GK1856+400处,路基24米,路面12米,全长2.5公里,总投入2000万元,于2004年9月动工,历时13个月。洣水大桥及南北连接线于2005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是攸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缓解攸县城区交通压力,提升攸县县城建设品位,解决106国道“瓶颈”问题,改善株洲东南部的交通状况,加快湘东南四县的经济发展步伐,必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楠水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2005年,全县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把楠水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着力加大宣传力度,精心部署治理行动。一是大力整顿铁矿开采秩序。查封关闭了所有非法矿井,并对43家持证铁矿生产加工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了全面整顿。二是着力建立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环境综合治理奖惩机制、日常监管制度、监督举报制度和环保定期评估制度。三是集中治理银楠河道。投入52.55万元,对2050米河道进行清淤、护堤,共清除淤泥12090立方米,堆砌石方3061立方米,河道由23米恢复到原来的42米。通过治理,大大提高了企业自主治污、按标排污的意识,有效地遏制了污染的反弹,浊浪滔滔的银楠河基本恢复了昔日清澈亮丽的芳容,水质由四类水提升到三类水,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两个中心”建成投入使用】2005年,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要求,全面启动了县政务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的建设。投入16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政务服务大厅,将全县26个拥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单位纳入了服务中心大厅集中办公,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政府服务,促进了政务公开,方便了人民群众。投入140万元,建成了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并对全县的招投标活动进行了整合和规范,形成了所有项目统一管理、一个场所集中服务的招投标工作格局,确保了招投标活动规范、高效、公正运行。两个中心建成后,分别于2005年9月、11月投入使用,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办事难、招投标交易不规范等问题,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的进一步好转。 【社区建设全面启动】2005年,攸县全面启动了城关镇社区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攸县城关地区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对社区建设工作作了具体部署。按照切块划区、以屋管人、资产剥离、共驻共建的原则,撤销了城关镇原15个村(居委会),新建了永佳、胜利、联星、联西、雪花、百花、西城、文化、建设、接官亭、滨江、商城、富康等13个社区居委会和一个化机社区,设置了153个居民小组,并对原有村场资产进行了剥离,设立了集体经济联合社。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理念,规范了组、路、街、巷的命名,重新编排了门牌号码,绘制了各社区的行政区划图,对社区人口户籍进行了普查登记,健全规范了社区自治组织,初步建立了新的社区管理体制。
  【乡镇区划调整顺利推进】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攸县实际,2005年攸县进行了乡镇区划调整,合并了5个乡镇,适度扩大了城关镇区划范围。具体为:兰村乡一与黄丰桥镇合并,漕泊乡与鸾山镇合并,大桥乡与丫江桥镇合并,沙陵陂乡与上云桥镇合并,凉江乡与莲塘坳乡合并;鸭塘铺乡胡公庙村和上云桥镇万古桥村、江桥村并入城关镇。调整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对合并乡镇的资产、债权债务、档案、资料进行了严格清理和封存,对原合并乡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精减,并切实解决了一些遗留问题,确保了区划调整后各乡镇正常运转。调整后,全县辖25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8个,乡7个,乡镇平均面积106.56平方公里,平均人口3万,面积最大的鸾山镇为259.32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莲塘坳乡达4.3万人。 【实事任务全面完成】2005年,攸县在承担省8件、市10件实事分解任务的同时,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继续确立了为民办8件实事。县委、县政府将落实实事任务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通过合理分解任务、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工作调度、狠抓考核督查等措施,形成了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办理实事工作的合力,各项任务均如期如质完成。省市实事工作任务27项指标中,有13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14项措标100%完成任务,被评为全省实事办理工作先进县。县政府确立的8件实事也全部按年初要求完成了任务。
  【酒埠江地质公园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为进一步提升酒埠江省级地质公园的知名度,彰显其“秀山、丽水、奇洞”的魅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攸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加大了酒埠江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地质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启动了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县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邀请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一系列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和保护开发论证工作,并开发了白龙洞、仙人洞、仙人桥、桃源谷等一批珍贵地质遗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5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等评定,酒埠江地质公园同山东泰山、云南大理等一道成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填补了长株潭地区国家级地质公园的空白,标志着株洲市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为加快攸县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高考二批本科以上上线学生首次突破1000人】近年来,攸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热情和干劲,全县教育教学质量跃上了新的台阶。通过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攸县在2005年全国统一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5010名参考考生中,二批本科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188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总分600分以上达到65人,万人上线率和高分人数均居全市首位。其中,攸县一中本科上线人数和本科上线率列全市省示范性高中第一名,该校单新宁同学获全市理科第一名,民办学校二批本科以上上线人数为509人。
  茶陵县
  中共茶陵县委书记 阳卫国
   副书记 余明刚 罗尔胜 陈志大 张友华 颜定良 蒋剑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桃珠
   副主任 李伟文 袁秋莲 陈晓雅 刘安民 邝有光 谭小华
   县人民政府县长 余明刚
   副县长 周德才 刘祖光 章文才 甘跃华 刘日炎 龙东华 龙志华
   政协茶陵县委员会主席 谭国元
   副主席 侯苏勤 李艳平 陈普辉 罗九保 谭外生
   县纪委书记 张友华
   县委组织部部长 彭新军
   县委政法委书记 段桃康
   县委办公室主任 姜衡湘
   县委宣传部部长 徐冬生
   县委常委谭红日 何兵军
   县总工会主席 刘池生
   县人民法院院长 陈铁军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张展
  【概况】2005年,茶陵县下辖13个镇9个乡和2个办事处。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56千公顷,森林面积241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2%。年末总人口57.15万人,城镇人口7.87万人,人口出生率12.24‰,人口自然增长率7.45‰,计划生育率97.28%。年内最高气温37.9℃,最低气温-3.4℃,年平均降水量1404.44毫米。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完成全县生产总值40.02亿元,增长12%,“十五”期间跨过30亿元、40亿元两个台阶。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3.2:27.6:29.2调整为30.6:35.7:33.7,二、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完成财政收入18411.1万元,增长22.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520.2万元,增长25.8%。全县纳税额超过100万元的企业达到20个,有3个乡镇财政收入超过1000万元。财政收入结构优化,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0%。金融部门有效信贷投入增多,贷款余额12.66亿元,增长21.6%,高于存款增长速度。
  (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引进项目72个,其中竣工投产项目34个;合同投资总额6.9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6亿元。引进外资项目3个,注册合同外资764万美元,到位外资403万美元。粤港针织、锴隆钢铁、金田锌业、东信织布等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建设来势较好。在湘洽会上,茶陵县与美国罗阿诺克市结为经济友好合作城市。全年共向上争取项目130余个,到位资金2.11亿元。
  (三)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9.1亿元,增长8.5%,粮食产量34.42万吨,油料产量1.17万吨,烤烟产量0.21万吨,水果产量2.03万吨。优质稻、烤烟、楠竹等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野猪、淡水珍珠等特色养殖快速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大户不断涌现。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茶安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完成渠道防渗115公里,水利建设再夺“芙蓉杯”。林业生产健康发展,完成退耕还林0.87千公顷。土地管理规范有序,开发整理耕地186.67公顷,土地综合效益提高。
  (四)工商经济焕发活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9亿元,增长57%;实现销售收入6.66亿元,增长54.4%。工商企业发展到628家,新增固定资产1.8亿元。以矿产、冶炼、纺织、水电为主的工业投资增长50%,成为全县经济的增长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7亿元,增长18%。接待游客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8.3%;旅游总收入达575万元,增长118.6%。涌现了福得旺等一批规模较大和效益较好的商贸企业。群利化工等企业产品出口,实现了外经外贸出口“零”的突破。
  (五)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0.36亿元,增长30.5%。地税大楼、东阳大厦、洣水城市风光带一中段等工程相继竣工,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影视文化中心、商业步行城、一化潭住宅小区、检察大楼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改造、硬化了云阳宾馆至二中段老街和广场北路,城区道路、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场以及乡镇卫生院、敬老院等公用设施得到改善。实施了火田镇政府整体搬迁。界首等集镇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潞水大台、平水峰仙等中心村庄建设已显雏形。
  (六)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洮水水库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移民安置工作全面铺开。完成了洣水干流水电开发规划,7座电站建成投产,龙家山等4座电站正在抓紧施工。金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入园企业达到17家。东阳大道建设全面启动,拆迁安置工作进展顺利,招商引资运作成功。犀城大道配套设施下水道工程已完成工程设计。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南岳宫等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加快,环山公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农兵政府旧址修复工程设计方案通过评审,完成了征地拆迁和工程招标。古城迎湘门城楼修复主体工程竣工。衡炎高速公路已进入正式建设阶段。烤烟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发展烤烟0.85千公顷,收获烟叶3.2万担。
  (七)民主法制建设加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切实清理了行政许可项目,行政执法行为日趋规范。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民主评议、质询听证、效能监察,建立健全了责任追究、项目招投标管理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等制度。开展“平安茶陵”创建活动,建立专业治安联防队,组建保安服务公司,严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协调处理各类矛盾和纠纷,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切实加强了矿山开采、建筑工程、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安全生产管理。认真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机关作风有所改进。
  (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夯实了科技工作基础,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改造中小学危房5.1万平方米,县直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提高,云阳中学谭金芳夺得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两枚金牌。健全了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计生工作步入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行列。社区建设成效明显,新建腊园等3个社区办公楼。环保执法、档案史志、文化市场监管、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利用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契机,进一步完善了旅游规划,接待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顺利完成基层武装部达标建设,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省市10件实事工作任务全面落实。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一是企业粗放经营,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质量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有差距。二是集镇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差距。三是农民增收、城镇居民就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渠道不广,社会保障救助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差距。四是少数机关干部全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破坏和干扰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经济社会管理方式与法制政府的要求有差距。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名列全省前茅】为了全面贯彻规范性文件“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精神,茶陵县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备案审查股,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茶陵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规范了制文主体,加强了规范性文件的前置性审查,明确了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对全县行政执法人员和秘书进行了培训,主动加强与县人大的联系,对前5年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并进行了文件汇编,强化动态监管,严格责任追究,从源头上把好了文件质量关,确保报备率、审查率、纠正率100%。该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成效突出,2005年被定为全省3个示范点之一。
  【兴建茶陵县进士长廊】茶陵素有“进士县”之美誊,“自唐至清,中进士者一百廿七人,遥居湘各郡县之首”,其中状元2名、榜眼2名、会元2名、大学士4名。2005年,茶陵县提出了“弘扬茶乡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投资800余万元,结合城市防洪大堤建设,兴建了茶陵县进士长廊,长廊坐落在有500余年历史的洣江书院(现茶陵一中)南墙,全长500余米,廊内共镶有大理石碑97块,廊内既刻有自唐天复元年(901)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间茶陵县127位进士的生平、名录、诗文及其手迹,又有当代20多位全国著名书画家用正、草、隶、篆等多种书体挥洒而就的茶乡文化精品力作,其书法造诣之深厚、碑刻技法之精妙、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堪称湖南一绝。
  【茶陵发现清朝古民居群】陈家大屋位于茶陵县虎踞镇,古屋坐东南向西北,背靠马鞍型的高山,前面有池塘和一大片稻田,两边是茂盛的翠竹。古屋包括主房、书房、厨房、轿房、仓库等各式用房,占地共5000平方米,其中主房分3进6厢,共108间,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宅内有15个呈长方型的天井,正厅有一大两小共3个天井。整座古屋建筑以砖木构架为主,结构对称严谨、布局采光合理、造型古朴典雅,采用青砖砌筑,青瓦盖顶,青石铺底,没有饰檐,是典型的清代湖南民居。
  据陈氏族谱记载,这座古屋建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距今已有141年的历史,是当时被诰授诰赠为“奉政大夫”(系文官阶正五品)的陈石城所建,也是迄今为止当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宅。这里既可看到古朴厚重的“湘派”建筑风格,又可看到雕刻细腻的“徽派”建筑风格。
  【茶陵县发现世界最大龟裂石】2005年5月,茶陵县旅游局组织资源考察时,在米江乡石良村丹霞地貌石梁桥风景区发现一块刻有“金龟”字迹的大岩石,长约9米,宽3.8∼4米,总面积约35平方米。据地质权威专家、湖南大学地质学博士李忠武考证,该石是5亿年前寒武纪形成的龟裂石。茶陵龟裂石的发现,一方面表明当地地质年代非常久远,另一方面,对于地质地貌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有关资料表明,龟裂石的特征像乌龟的甲壳,上面布满巴掌大小的椭圆型或方型格子,每个格子里面是红色的,边线则成绿色,它是闻名中外的金石极品,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不但是中国的一绝,也是世界的一绝。茶陵发现的龟裂石是大连龟裂石的3至4倍。
  【“村村通”工作稳步推进】茶陵县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共投融资近2000万元,架设光缆1209公里,新立电杆2500根,设立光标点420个。全县已有225个行政村接通了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62.6%,有线广播电视入户数达3.8万户,入户率达35.2%。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有线电视“一张网”、“一体化”格局。“村村通”工作经验在全省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得到典型推介,全市“村村通”工作现场会在茶陵县召开。
  【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作成效斐然】为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茶陵县完成了第二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危房改造工作明确“五个统一”,即统一设计要求,统一项目管理、统一质量监管、统一工程报建、统一减免收费。共投入资金1640万元,涉及到73个项目,消除危房面积5.1万平方米,新建教学楼等校舍28栋。彻底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得到了省市充分肯定。 【民营水利领域进一步拓展】2005年,茶陵县积极拓宽思路,在采取“四换”做法的基础上,把山塘水库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延伸到“盘活水利存量,激活水利增量,搞好除险保安,开发水电产业,兴建饮水工程”五个层面,大力推进民营水利事业的发展。全县投入民营资金2198万元,兴建小Ⅱ型水库9座,骨干山塘24口。同时,参照发展民营水利的办法,鼓励个人和企业兴建饮水工程,全县共吸引民间资本1558万元,在枣市、界首、严塘等10个乡镇兴建农村饮水工程17处,解决了3.4万农民饮水困难。民营水利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水利建设现场会在茶陵县召开。
  炎陵县
  中共炎陵县委书记 王继恩
   副书记 谭可敏 潘才良 周志辉 韩先满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古友发
   副主任 钟海庭 张虎 陈书德 唐学华 刘兴祥 李润生
   县人民政府县长 谭可敏
   副县长 万月华 戴诗平 罗俊英 曾筱萍 张若平 谢洪富 李文科
   政协炎陵县委员会主席 李秋明
   副主席 霍友生 王爱祖 赖春秀 肖学菊 罗光杰 盘淑芳
   县纪委书记 韩先满
   县委政法委书记 廖少军
   县委组织部部长 莫大德
   县委宣传部部长 彭雁
   县委办公室主任 欧阳鹏志
   县委统战部部长 朱新华
   县委常委 邓志刚
   县人民法院院长 颜会明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龙年喜
  【概况】2005年,炎陵县下辖15个乡镇、1个乡级农场,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千公顷。年末总户数53190户,总人口179127人,其中农业人口127566人,城镇人口51561人。人口出生率16.08‰,人口自然增长率6.91‰。年内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4.4℃,年降雨量1456.4毫米。
  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0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631万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999万元、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3378万元、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9254万元、分比增长4.8%、17.1%、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8:30.9:39.3调整为26.8:34.3:38.9。人均实现生产总值7070元,增加442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08万元,增长21.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385万元,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2163元,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0元,增长11.1%。旅游、小水电与工业、笋竹三大支柱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林养水活旅游、以水发电兴工业、以工哺农促生态”的大循环经济格局。旅游产业,着力打造“古、红、绿”旅游品牌,狠抓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项目建设,成功举办了2005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暨百龙祭始祖大典等大型活动,实现了旅游业大发展。200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503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5%、15%。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被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旅游品牌之一,炎帝陵被评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湖南省最佳景区”。小水电开发,县域骨干网络建设全面启动,船形至深坑、中村至水口110千伏线路建设已完工;在建电站42座,新竣工电站12座,新增装机容量1.7万千瓦,已竣工发电装机容量达10.1万千瓦。工业发展,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在壮大工业规模、提升工业素质上下功夫,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经济呈现强势发展的势头。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83亿元,增长2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6亿元,增长80.4%;实现工业增加值3.37亿元,增长18.4%;九龙工业园区入园企业35家,实现产值1.5亿元。全县工业主要产品中,食品罐头2690吨,日用陶瓷1509万件,发电量36790万度,水泥4.5万吨,配混饲料4780吨,玻璃纤维5679吨。笋竹产业,着力构建“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的发展格局,全县笋竹林开发面积达32万亩,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迈上新台阶,中冠公司被定为省林产工业龙头企业,“中冠”牌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中冠”竹地板获省名牌产品殊荣。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205万元,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20765万元,增长0.7%;林业产值13246万元,增长9.1%;牧业产值18101万元,增长6.7%;渔业产值593万元,增长12.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500万元,增长10.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3999万元,增长4.8%。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20510公顷,下降2.8%。全县粮食产量93493吨,增长1%;油料1904吨,增长0.4%;水果8810吨,增长8%;木材采伐10.3万立方米,下降1.9%;出栏生猪18.98万头,增长11%;出笼家禽86.5万羽,增长3%;水产品产量800吨,增长4.8%。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启动实施了31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村庄建设全面推进,霞阳和沔渡一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验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沔渡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和三河国家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实施。特色农业开发有效推进,大力发展了高山无公害反季蔬菜、白鹅养殖、南方水果、名优茶叶、魔宇花卉苗木等炎陵县特色明显的种养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932万元,增长23.3%,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4933万元,增长19.4%;其他投资1745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254万元,增长24.5%。按管理渠道分,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5376万元,增长8.9%;房地产开发7796万元,增长164.5%;其他投资1761万元,增长26.8%。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改造了县城鹿原路、城西路、新市街、店下路和炎陵广场,启动了内环线和东山花园二期工程建设,五个建制镇的开发步伐加快,城镇容量不断扩大。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0123万元,增长15.1%,其中城市实现零售额20219万元,增长17%,占比重50.4%;农村实现零售额19904万元,增长13.2%,占比重49.6%。金融与保险事业继续繁荣。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18197万元,增长15.1%,其中储蓄存款95680万元,增长33.2%;各项贷款余额70703万元,增长30.1%。保险业务总收入1859万元,增长11.5%;保险业务总支出418万元,增长14.2%。
  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业完成增加值5057万元,增长11.6%;拥有各种载货载客汽车1898辆,增长4.6%;完成货远周转量3995万吨公里,增长9.3%;完成客运周转量9121万人公里,增长12.5%。衡炎高速公路正式奠基动工,106国道县城至红星桥大修工程竣工,桃荆公路改造基本完工,通村公路改造全面完成,通达工程、通畅工程顺利实施。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3526万元,增长9.8%,其中邮政业务608万元,增长10.4%;电信业务1523万元,增长8%;移动业务1150万元,增长12.7%;联通业务245万元,增长16.7%。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数29288户,增长5.1%,其中当年新增电话用户数1433户;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数16890户,增长13%,其中当年新增1970户;小灵通用户4389户,增长25.4%。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布局调整全面完成,7个学校危改项目顺利竣工,炎陵中学整体搬迁及县宣传文化体育中心工程奠基动工。年末拥有中小学校30所,减少11所,下降26.8%;在校学生20055人,下降10.3%;教职工人数1533人,下降7.9%。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全县拥有科研开发机构2个,申请科技成果专利7项;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村、东风卫生院建设项目和龙渣、策源卫生院改造项目竣工。全县拥有卫生机构数20个,卫生工作人员数682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56张;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加强,全县拥有文化艺术团1个,拥有图书馆数1个,藏书12.5万册,拥有博物馆1个,收藏品152件套;“两个确保”、优抚安置、再就业等工作全面落实,扶贫帮困、救济救助力度加大;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了省先进单位行列;省“八件实事”和市“十件实事”圆满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荣获全省“平安县市区”称号,社会大局稳定和谐。
  存在的问题: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的底子还比较薄弱;协调发展不够,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相对突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干部工作作风、思想观念还与加快发展不相适应,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龙渣瑶族乡建乡20周年】12月5日,株洲市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暨龙渣瑶族乡建乡20周年庆典在龙渣瑶族乡隆重举行。
  龙渣瑶族乡成立于1985年,是株洲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建乡20年以来,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连续3次荣获“株洲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称号。 【大力发展笋竹产业】炎陵县是一个重点林区县,森林覆盖率达82.6%,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6.3%。近年来,炎陵县把发展笋竹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围绕扩面、提质、增效,着力“六抓”,力求“六突破”。即抓体制创新,在经营机制上求突破;抓扩种结合,在面积增量上求突破;抓示范带动,在开发质量上求突破;抓科技普及,在科技含量上求突破;抓项目引进,在加工增值上求突破;抓分类经营,在综合效益上求突破。目前,笋竹产业实现产值过亿,成为了县域经济的支柱之一。一是通过引鞭扩面、新种扩面、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狠抓种苗工程,新造了南竹480公顷,建立了一个66.67公顷的种竹园。二是通过示范带动、高标准改造、加大科技服务力度达到提质目的。县乡领导分别带头办高效笋竹林开发示范片、点,出现了“县有示范片,乡镇有示范点,村级有示范园,农户有示范块”的大好局面。三是通过强化加工促增效。在“山上办基地”的同时,重点在“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上下功夫,延长笋竹产业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县笋竹林开发面积达2.13万公顷,南竹加工能力由原来的90万根增加到120万根,南竹综合利用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90%,形成了以清水笋厂、中冠、皇冠竹胶板厂等为骨干企业,以清水笋、竹地板、竹胶板、竹工艺品为主要产品的加工业群,“公司+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基本成型。
  【财政收入首次过亿】2005年炎陵县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0008万元,比2004年同口径增加1781万元,增长21.65%,首次实现财政收入过亿元。
  近年来,炎陵县紧扣发展主题不动摇,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变,大力培育发展小水电与工业、旅游、笋竹三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林养水活旅游、以水发电兴工业、以工哺农促生态”的大循环经济格局。自2000年以来,出台“新电新价”政策,激活了6亿多内外资金,新建小水电站82座,全县装机容量比“九五”末翻了四番,依托电力优势发展园区经济,初步形成了纺织、材料等优势工业门类,工业税收呈现大幅增长的势头;旅游产业随着景区景点的改善,“古、红、绿”特色更加明显,2005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笋竹产业随着两用林面积的扩展和笋竹加工产业群的形成,原竹、竹笋加工增值明显,年税费收入已占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产业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加快,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税收收入与上年同口径比增长26%。 【对部分乡镇实行林木禁伐】4月28日,炎陵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认真搞好封山育林的实施意见》,决定对下村乡、中村乡、东风乡3个乡实行林木禁伐,封山育林。
  炎陵县地处罗霄山脉腹地,是湘江一级支流洣水的发源地,其上游斜漱水流经炎陵92.2公里,境内另有湘江二级支流3条,总长55.3公里。炎陵县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湘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为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构建有效生态屏障,切实保护好炎陵的青山绿水,近年来炎陵县特别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大营林造林力度,抓好境内的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严格限制林木采伐。2005年又决定对境内的下村、中村、东风3个乡的林木全面禁伐,实行封山育林。本次封山育林的范围包括3个乡的所有山场,禁伐的树种为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采用轮封的方式,时间暂定为5年。为使封山育林收到实效,炎陵县采取多项措施帮助封山育林区居民发展经济。对封山育林区实行以奖代投政策,大力发展笋竹产业;在林业项目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在封山育林区建设商品林基地;大力发展节能灶、沼气池等,帮助当地居民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
  【“中冠牌”竹地板获省名牌产品】12月初,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2005年全省名牌产品通告,炎陵县中冠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冠牌”竹地板顺利通过评审委员会的审定,获湖南省名牌产品之殊荣,实现了炎陵县名牌产品“零”的突破。此外,2005年中冠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还被湖南省确定为林产工业龙头企业,“中冠”牌商标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
  炎陵县中冠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竹木精深加工为主的股份制民营企业,公司通过了IS09001质量体系和IS0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生产的中冠牌竹木系列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和欧、美、日等21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主打产品之一中冠牌竹地板先后荣获全国新产品科技创新金奖、湖南省林业名特优新博览会金奖和湖南省产品质量奖。
  【炎陵县成为全省首个农村电气化达标县】8月18日,受国家水利部委托,湖南省“十五”农村电气化验收小组宣布:炎陵县“十五”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达到水利部有关标准,验收合格。这标志着炎陵县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水电农村电气化达标县。
  炎陵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31.5万千瓦,可开发量23.6万千瓦。2001年,经水利部批准,炎陵县被列为“十五”期间全国重点建设的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之一,并被列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建设试点县之一。5年来,该县共投入小水电建设资金6亿多元,已竣工投产的新建和改造增容电站30座,新增装机容量6.2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10.1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在建和待建的电站52座。这些电站投产后,全县装机容量可达17.2万千瓦,相当于2000年装机总和的4.4倍。目前全县变电容量增至11.6万千伏安,输电线路总长增至928.2公里,户通电率达99%,供电可靠率98%,人均年用电量1291千瓦时,小水电代燃料户占总户数的31%,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启动三河土地整理项目】经国土资源部立项审批的炎陵县三河土地整理项目于2005年9月正式启动。三河土地整理项目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之一,也是迄今为止炎陵县土地整理项目投资最大的一个重点建设工程。该项目包括三河镇的庙前、霍家、天平、西台、枧田洲村和鹿原镇的塘旺村。项目建设分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农田防护林四大工程,总投资1144万元。项目实施后,耕地面积将由原来的442.15公顷增加到整理后的498.49公顷,净增耕地56.34公顷。同时按照沟渠路三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目标。
  【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5年9月,炎陵县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第三批试点县。为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顺利启动实施,炎陵县县委、县政府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设立合作医疗管理局,并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考5名工作人员;层层召开动员大会,举办多次业务培训班,广泛宣传了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合作医疗启动期间,特别是收缴基金阶段,实行“县级领导、县直机关单位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党员包户”的“四包”责任制和“县直、乡镇机关干部的亲属带头,村组干部带头,农村党员带头”的“三带头”措施,责任层层落实,确保了宣传筹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收到较好的成效。截止年底,全县农民参合率达80%,位居全省前列。 【成功举办2005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暨百龙祭始祖大典】9月12日,由国家旅游局、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湖南省旅游局、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湖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承办,炎陵县人民政府和株洲市旅游局负责组织的2005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暨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在炎帝陵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亲临炎帝陵并宣布2005年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国家、省、市领导,全省各市州、省直机关部门领导,以及国内外新闻媒体记者和当地群众共50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丰富,包括2005年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中国株洲炎帝节暨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神农谷“山水芳华秀”、2005年“炎帝杯”中国大学生龙狮锦标赛、炎帝圣火采集与传递和首届龙狮论坛暨炎帝与龙文化论坛活动等。湖南娱乐频道、香港凤凰资讯台、台湾东森电视台、红网、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等现场直播,境内外100多家媒体、150多名记者全程报道,宣传阵容大,新闻覆盖全球,扩大了炎帝陵在全球的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炎陵旅游业的发展。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株洲年鉴 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6.8

本书注意工业城市特点、时代特点、年度特点,突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株洲的新情况。全书共设30个部类,依次是:特载、大事记、综述、政治、法制、国防、经济管理、工业、交通、邮电、农村经济、国内外贸易、招商引资、旅游业、民营经济、财税审计、金融、保险、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住宅与房地产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区·县(市)、荣誉谱、理事会专栏。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