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社会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039
颗粒名称: 株洲社会生活
分类号: C913
页数: 33
页码: 297-307
摘要: 本节内容介绍了株洲市2005年社会生活:民政工作、计划生育、 民族宗教、残疾人事业等的工作开展情况。
关键词: 株洲市 社会生活

内容

民政工作
  市民政局
  党组书记、局长侯 李平
  副局长 文武 习志芳 沈柏兰 戴义其
  纪检组长 肖其林
  工会主席陈一匡
  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管理处
  处长 汤爱军 【概况】2005年,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形成了由政府牵头,部门参与,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与义务,法制化、规范化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构建了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服务、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行政区划地名管理、民间组织管理、婚姻登记管理、城市救助管理、殡葬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民政工作体系,有效地发挥了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作用。民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市民政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的称号;株洲市被评为“全国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先进市”、“株洲市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先进集体”、“株洲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株洲市‘五个一’活动党建帮扶、双联工作先进单位”、“株洲市农村反邪教警示教育先进单位”;改扩建农村敬老院被省民政厅评为改扩建敬老院工程建设一等奖,并荣获省政府“2004年、2005年全省为民办8件实事”先进集体;社区建设工作荣获“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全市社区建设先进单位”;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低保工作先进单位;农村特困户救助实现救助率100%,被评为全省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先进单位;信访接待工作被评为全省民政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此外,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城乡医疗救助、老区建设、殡葬改革、档案工作、建议提案的办理以及文明城市创建等各项重点工作都获得了省、市先进。 【城镇困难居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市4区从2005年3月份起保障标准由156元提高到170元,醴陵市从4月份起由136元提高到150元,其他4县从4月份起由116元提高到130元。全市配套低保资金1770万元,其中市本级1076万元,县市区694万元,较上年增长15%。累计支出保障金6949.1万元。城镇低保实现了全员覆盖、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 【农村特困户百分之百得到救助】从2005年3月份起,市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0元提高到15元。全市共发放农村特困户救助资金449万元,按照不救不得活的原则,救助25567人,覆盖面达到100%。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全面推开,发放救助金258.81万元,救助1372人。城市4区、醴陵市、茶陵县等县(市)区开展了城市大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出台了城市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发放救助金110万元,救助566人。(江广赞) 【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省给株洲市下达的任务是改扩建21所乡镇敬老院,市实际改扩建27所,新增入院五保老人1150人。经省八件实事考核办考核评比,市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工作得分名列全省第一。 【社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建成社区服务用房50栋,超额完成了建设40栋社区服务用房的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服务和管理、构建和谐社区的若干意见》。9月,省委、省政府在株洲召开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对株洲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灾民基本生活问题得到切实解决】2005年,株洲市连续遭受洪涝灾害。全市60余个乡镇严重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3亿元,被省厅列为重灾区。全年争取省民政厅救灾资金1007万元,救灾棉被1740床,救灾帐篷100顶,出动干部群众6000多人次,帮助抢险救灾,组织转移安置灾民,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保障了灾民基本生活,确保了灾区的社会稳定。
  【优抚安置工作不断深化】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按政策标准足额发放,到位及时。二等乙级以上残疾军人全部纳入了离休人员医疗费统筹。建立了全市优抚管理信息系统,启动了重点优抚对象大病医疗救助。积极推行政府指令性安置和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地方单位与部队结成双拥共建对子42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双拥共建活动。市委、市政府在继续给驻株部队战士每人每天送1个鸡蛋的同时再送1杯鲜牛奶,进一步融洽了军政军民关系,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打下了良好基础。 【区划地名工作成绩突出】圆满完成了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调整后,市乡镇建制由原来的137个减少为113个。城市4区街道办事处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20个。行政村由原来的2184个减少为1872个。开通了株洲地名网,建成了株洲地名数据库。株洲市被民政部、交通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质检总局评为全国城市设标工作先进单位。
  【村委会换届选举圆满完成】全市1872个村,共选出村委会成员5858人,其中村委会主任1872人。一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有文化、懂经济、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受群众拥护的人入选村级领导班子,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2005年,全市共有福利院(老年公寓、中心)8所,设有床位1300多张,接收安置孤老、孤儿、弃婴430多人,为社会近千名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社会福利企业71家,安置残疾人2000多人,年销售收入5.5亿元,实缴利税3000多万元。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全年共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5195人,危重病人80多人,普通医疗救助280多人,未成年人756人,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全市殡葬管理积极、有效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有殡仪馆3个,全年共火化遗体3000多具,市区火化率达86%。
  【民间组织管理工作】2005年,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以建立依法登记管理、日常监督管理机制为中心,重点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范引导行业性社团,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自律与诚信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提高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水平。2005年,完成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团和社团分支机构的登记、年检以及民间组织档案管理等工作任务。全市共核准登记新社团19个,设立社团分支机构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2个。对205个社团、4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了年检。指导县市区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64个。指导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自律和诚信建设活动,提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社会形象,提高民办非企业单位服务社会的能力,扩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社会影响,壮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实力。全市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积极参与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认真践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有效地促进了民间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石峰中学被评为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16个民间组织被评为全省先进民间组织。
  【福利彩票工作】株洲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为社会福利提供服务,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彩票的发行和管理并监督其使用。2005年,全年销售电脑彩票5327万元,其中,电脑彩票5248万元,即开型彩票79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20万元,下拨公益金322万元。电脑彩票发行了6种玩法,其中双色球和3D共销售4000万元。
  计划生育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党组书记、主任 汤少云
  副主任 何月娥 王达运 杨盛莉 邓跃东
  纪检组长 何月娥
  党组成员 卓新民
  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
  主任 瞿和平 【概况】2005年,株洲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了在全省的先进地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8个县市区被评为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炎陵县被评为计划生育工作一类单位。2005年度株洲总人口为392.43万人,出生率为12.27‰。计划生育率96.36%,统计准确率96.03%,综合治理到位率97.78%,村为主比例91.06%,出生性别比110.33,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各项任务。
  【重点管理】2月28日,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2004年度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结果的通报》,渌田镇、白兔潭镇、富里镇被纳入2005年度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管理单位。 【张维庆到株洲暗访】7月2日,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副省长甘霖的陪同下来到株洲县王十万石垅村暗访株洲人口计生工作和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落实情况。张维庆主任与当地农民进行攀谈后,对株洲的人口计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落实奖励扶助】市政府大力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并纳入2005年市政府“10件实事”予以落实,经核实,确定首批奖励扶助对象3108人,2005年度每人600元奖金全部发放到位。
  【平衡性别比】4∼6月,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发放宣传资料18.75万份,复查2003年以来出生婴儿11.12万人,清理发放“生育证”10.89万份,清理流产、引产3414例,重点清理医疗单位、个体诊所、药店、图书、音像、广告市场等场所,立案31例,结案19例。
  【获多项荣誉称号】株洲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株洲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株洲市为民办实事先进集体,市计划生育协会获全国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市药具管理站被评为全国人口计生系统药具工作先进集体,汤少云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和全国人口理论教育先进个人,谢育被评为全国人口计生系统药具工作先进个人,朱鹏程荣立省一等功。 【培训队伍】11月23∼30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全市9个县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154个乡镇(街道)所有在编在岗计划生育工作人员819人分两批进行了免费业务培训。 【建立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为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执法环境,提高依法行政效率,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汤少云的建议下,株洲市政法委、市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建立了株洲市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执法环境联席会议制度。
  【人口专项规划】中共株洲市委、市人民政府在编制《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将人口列为专项规划。 【纳入远程教育】中共株洲市委组织部、市农村工作办公室、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平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计划生育知识学习,并建立学用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学用工作长效机制和考核机制。
  民族宗教
  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党组书记、局长 胡正球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田辉
  副局长 余德明
  工会主席 李余粮 【“情系瑶乡行”活动】3月1日,市委副书记赵湘珍主持召开市民族宗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决定以龙渣瑶族乡建乡20周年为契机,在全市开展“情系瑶乡行”活动。4月20日,赵湘珍副书记率市直机关17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赴炎陵龙渣瑶族乡现场办公,商定对口援助项目11个,落实援助资金369万元。6月30日,市领导赵湘珍、余定平、廖明贵率市直有关部门和炎陵县负责人在炎陵龙渣瑶族乡为龙渣瑶族学校建设工程开工奠基。9月1日,龙渣瑶族乡风情小镇规划论证会在市规划设计院举行,市领导赵湘珍、省民委副主任彭秀琍及有关学者、专家参加了论证会。12月7日,省民委巡视员马昌忠和市领导肖雅瑜、赵湘珍、余定平、王志刚、陈英霞、张雄、林良才等分别为援建工程瑶乡学校、商贸楼、卫生院竣工剪彩。至年底,已到位资金300多万元。市公路局自筹资金建成了商贸楼,争取省公路部门支持对106国道县城至龙渣段(52公里)进行了改造。市教育局、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部门筹集的资金完成了瑶乡学校的礼堂、教学楼、风雨走廊、食堂等附属设施的建设。市农办、市林业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筹集的资金完成了新增沼气100户、开发笋竹林2000亩、生态林2万亩、乡村道路维修、警车配置及慰问225户60岁以上的瑶乡老人等惠农工程。 【再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在5月27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株洲市人民政府再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这是市连续四届获得此殊荣。 【株洲市民族宗教事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完成】“十一五”民族宗教事业专项规划是株洲市制定的第一部就民族团结和宗教事业中长期规划,对今后5年民族宗教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规划在“十五”期间全市民族宗教事业的基础上,制定出“十一五”民族宗教事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规划中具体编制市“十一五”期间民族宗教方面6项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达7880万元。
  【市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12月7日,株洲市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暨龙渣瑶族乡建乡20周年庆典在新落成的炎陵县瑶乡学校礼堂隆重举行。会上,芦淞区政府等34个集体被授予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曾筱萍等59人被授予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永成等10人被授予少数民族“十佳”称号。会上,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决定》。
  市委书记肖雅瑜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向民族工作战线和关心支持民族事业的同志致以问候。指出,要牢牢把握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环节,始终突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类问题,紧扣工作重点,确保工作实效。
  会议由市委副书记赵湘珍主持。省民委巡视员马昌忠到会讲话。副市长张雄作了题为《开拓创新,携手奋进,努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工作报告。 【湘粤佛教界首次炎帝陵祭祖】11月13日,湘粤两地宗教界领导、佛教界人士共300余人齐集炎帝陵,举行祭祖祈福大典。据悉,由两省宗教界联合举办大规模的祭祖祈福活动,在全国尚属首次。
  这次祭祖祈福活动由炎帝陵湘山寺、广东东莞黄旗观音古寺住持释自度法师发起,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大岳法师主持。主祭人广东东莞长实集团总裁、黄旗观音古寺执行常务理事蔡金华居士敬献高香,释自度法师恭读祭文,唱《炎帝颂》、《祭炎帝》、《佛乐宝鼎赞》。
  祭祀仪式完毕,嘉宾们瞻仰神农大殿,到谒陵广场举行开午门仪式,拜谒炎帝陵墓,并在御碑园举行祭文碑揭碑仪式。
  残疾人事业
  市残疾人联合会
  党组书记、理事长 胥明浩
  党组副书记、副理事长 林小军
  副理事长 王玉生 戴碧蓉 黄应明
  纪检组长 谢华
  【康复工作】白内障手术复明。向省项目办申请组派了一批国家医疗队,分别在市立一医院、株洲仁和眼科医院、茶陵县人民医院为全市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复明工程。历时1个月,圆满完成236例白内障复明手术。植入晶体224例,晶体植入率95%,脱盲236例,脱盲率100%;脱残230例,脱残率97%。全免费212例。争取湖南省流动眼科手术车来株洲,于9月23日至10月15日分别在株洲县一医院、醴陵市中医院、攸县人民医院为405例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手术成功率100%。全年共完成白内障手术复明1045例。
  低视力康复。为47名低视力者配备助视器,完成低视力康复156例。培训低视力家属142名。
  康复训练与服务。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荷塘区、天元区、芦淞区等7个达标县区均成立、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配备了工作经费,开展了业务培训,进行了康复需求调查。完成肢体残疾康复训练245例,完成脑瘫儿童康复训练32例,完成智力残疾儿童系统康复训练54例。
  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完成聋儿听力语言训练77个,有24名聋儿经训练后进入普幼或普小,入普幼普小率为31.2%;为贫困聋儿提供“听力助残”助听器28台。
  麻风畸残矫治。开展了麻风畸残病人康复需求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市麻风畸残病人的需求情况,年内对30名畸残者发放150双防护鞋。进行社会生活功能训练4人。
  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完成普及型小腿假肢安装98例;为假肢安装者补贴经费29400元;完成福彩大腿假肢安装26例,为假肢安装者补贴经费7800元;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33个品种、1654件;完成残疾人矫形器装配贫困补助47例。
  精神病防治康复。继续在城市4区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一是加强领导,调整充实了精防领导小组;二是开展培训,全市共举办管理人员、精防医生、康复人员及亲属培训班38期,参培人员1253人次;三是落实经费,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共投入43.68万元;四是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宣传活动,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卫生意识;五是认真开展工作,各项工作指标均达到了中残联精防办制定的工作标准。4区有精神病人4386人,占辖区总人口的6.16%;监护精神病人4232人,监护率96.5%;显好精神病人3276人,显好率74.4%;参与社会人数2374人,参与率55%;肇事人次数5人次,肇事率0.11%。开设家庭病床528张,现关锁病人为0。
  专项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向国家争取了专项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为贫困残疾人配发用品用具268件,为60名低视力患者配发助视器,为麻风畸残者配发辅助用具150件。为贫困肢残者装配普及型大腿假肢27例,每例补助假肢零部件和主要耗材1300元;补贴病源筛查、贫困残疾人假肢装配补贴及装配后适应性训练等经费200元,总计金额4.05万元。为16名贫困聋儿购置配发助听器,资助标准为880元。继续在天元区为1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采取医疗救助卡的形式免费提供服药费用,每人补贴360元/年。在全省的康复服务任务市辖区中,选择3个社区配发康复训练器具,总计价值4.5万元。培训社区、家庭康复人员16人。 【扶贫解困】城镇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措施督促落实到位。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优先将平时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列入最低生活保障线,做到应保尽保,2005年全市共有2万余名残疾人,得到了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对于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亲属供养的近千名残疾人会同民政部门采取了集中供养的形式。在全市范围采取上门慰问、临时救济等形式临时救助了500余名残疾人。对于在全市70余家福利企业集中就业的近2000名残疾人,要求企业为他们购买“五险一金”,并逐一落实到位;5000多名分散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要求其所在的单位为他们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其余个体从业的残疾人尽量做工作,要他们参加社会保险。
  农村残疾人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强。大部分的农村残疾人都落实到位了每月15元的困难补助;各县(市)区残联对在农村生活困难的残疾人不定期的上门给予了财、物慰问;孤寡残疾人由各村进行五保供养。
  做好“公益金助残”工作。按照《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及省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的部署,2005年为茶陵县向中残联、省残联争取了18万元资金,帮助50户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
  为茶陵、炎陵争取财政扶贫资金4万元。积极争取中央康复扶贫贷款。确定康力冶炼厂为2005年的康复扶贫贷款对象,贷款额为500万元,在就业保障金中拿出21万元对于残疾人个体从业人员进行了低额有偿扶持。 【残疾人教育】一是对全市的残疾适龄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在各县市区残联为残疾学生建档立册,使“扶残助学”工作做到心中有数,争取了省扶助指标19个,争取资金1.9万元,全市的盲、聋(哑)、弱智、肢残儿童的入学率稳定在98%以上。二是做好“彩票公益金助学”工作,对受资助的80名残疾人学生,建档造册,并且督促各县(市)区将经费全部足额转到受助残疾学生所在学校。三是与教育部门一起做好2005年高考上线的6名残疾大学生的录取工作,有部分县(市)区残联还给予上线大学生现金奖励。四是在省特教中专争取了13个全免费的中专学习名额,对选送的24名残疾学生给予每人每月80元的生活费补助。
  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鼓励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实现其人生价值。其一,依托各县(市)区的农业科技部门、农村科技示范户对农村残疾人进行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村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2005年全市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开班26期,培训人数达到了1800余人。其二,委托各种专业院、厂、公司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其中盲人按摩培训班2期,培训盲人按摩师36人,全部就业。委托家满假肢开办1期假肢制作班,培训残疾人15人,全部在其假肢厂上岗就业。开办1期毛衣编织班,培训5名残疾人,1期缝纫培训班,培训残疾人10人。其三,为社区残协专职委员举办培训班,开展专业培训。其四,为了增强残疾人盲人按摩培训的师资力量,从黄程保健、盛康盲人按摩中心选派了3名优秀的盲人按摩技师到中残联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参加了培训。
  【残疾人就业】全市现有92家福利企业,其中在其集中就业的残疾人有3000余人。与地税部门配合,在各福利企业退税前到各单位进行残疾人证检查,督促各企业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落实残疾人的各种劳动保障制度。全市共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1万余人,2005年新增2000名残疾人就业,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25万元,超出年初预算45万元,人均征收的数额在省里名列前茅。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拿出专项资金在茶陵、醴陵、芦淞区、荷塘区的89个社区聘请89名优秀的残疾人,任社区残协专职委员,专门从事社区的残疾人工作,开辟了一条残疾人就业的新思路。鼓励一批有技术、有能力的残疾人个体从业、自谋职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认真抓好盲人按摩工作,扩大盲人就业率。继续抓好全市200多名在各盲人按摩院、所、点的盲人就业工作外,还在荷塘区的上月塘、水竹、茨菇塘等3个社区进行试点,对在其社区内有按摩技术的盲人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帮助他们在其所在的社区创办“社区盲人按摩点”,并吸纳了社区内的盲人在按摩点中就业。
  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已完成基础性工作。全面完成5县4区的残疾人就业情况摸底调查工作,共计发放各种调查表格20万份。在市残联的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残疾人就业及生存、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残疾人文体】坚持做好《中国残疾人》、《三月风》和《湖南省残疾人》的征订发放工作。组织参加湖南省第五届残疾人文艺汇演,选送声乐、舞蹈两类共4个节目,歌曲《醉人的酒埠江》获银奖;舞蹈《山里红》获铜奖。5月份在西安举行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株洲市选送的赵洪、王巍、王清等3人获得4金2银1铜的好成绩。
  【组织建设】县级残联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通过几年不懈努力,9个县(市)区残联全部实现了单列,落实了人员、编制、经费。同时,乡镇、街道成立基层残联组织,基层残联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各县(市)区召开残联代表大会,各县(市)区残联顺利实现了换届选举。
  社区残疾人工作按照“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为残疾人提供切实服务”的要求,204个社区全部成立了社区残协,配备了残协专职委员,均建立了残疾人活动室,并有荷塘区、芦淞区、天元区、醴陵市、茶陵县的126个社区为残协专职委员购买了公益岗位、发放了津贴。2005年荷塘区、芦淞区被评为“全省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荷塘区天鹅社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宣传与福利基金】年初召开新促会年会,使新促会各成员单位和新闻媒体对残疾人工作的宣传报道有更早的计划、更好的视角、更快的行动。2005年5月16日是第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利用各大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及《残疾人保障法湖南实施办法》,突出宣传残疾人就业这个主题,共发放宣传单5万多份,悬挂横幅400多幅,张贴宣传标语1万多条,制作板报200多块,株洲电视台作了专门报道。以戴碧蓉、陈伟红等自强模范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以黄程、张佳满、刘建龙等优秀残疾人的福利企业进行推介,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与市直机关工委联合开展“一日捐”活动,各市直机关的干部职工踊跃捐款,共收到爱心款125760元。各县(市)区开展“我为残疾人事业捐赠一天工资”的助残捐款活动,共募集资金1187179.10元。利用募捐款项,开展轮椅捐赠活动,以“买一赠一”的方法取得台湾曹仲植基金会154台轮椅捐赠,免费为308名特困肢体残疾人赠送轮椅。利用传统节日和残疾人节日,进行扶残助残活动,共慰问困难残疾人60余户,慰问金达2万多元。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加入助残队伍,开展“一帮一”和“多帮一”的爱心助残活动。上半年与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们进行了多次志愿者助残活动,10月份签订了助残协议。
  【信访维权】2005年,全市各县市区律师事务所为残疾人开展法律援助26件。市残联和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合举办了首期残疾人与法律援助培训班,48名基层残联工作人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全年仅市级共接待来访残疾人300多人次。认真做好残疾人来信工作,共接到残疾人来信32封,都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化解了矛盾,维护了残疾人队伍的稳定。2005年市残联被评为全省残疾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妇女·儿童·家庭
  【启动“关爱儿童志愿大行动”】5月26日,市委书记肖雅瑜宣布株洲市关爱儿童志愿大行动正式启动并向爱心家教志愿者队伍授旗。来自株洲师专的10名大学生和太阳宫的20名教师组建的“爱心家教志愿者”庄严宣誓,“将走进社区,为孩子们送去知识和力量”。市长颜石生、市人大主任邓德芳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为爱心集体、爱心大使颁发奖牌和证书,同时为来自全市20家改制企业的百名特困家庭的孩子们送上了500元慰问金,让每一个特困儿童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市委副书记廖铁生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小朋友致以节日的问候。
  【爱心家教正式启动】从5月27日起,“爱心家教志愿者”们利用节假日分别来到天源纺织公司等特困企业贫困学生家中,给她们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等辅导,由此拉开了全市“爱心家教”行动的序幕。志愿者们还利用辅导的休息时间与他们讲故事、做游戏,从而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半年多时间来志愿者们义务为15位贫困孩子进行了智力帮扶,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好评。
  【积极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市妇联在全市广泛开展“双合格”优秀(示范)家长学校、“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好家长创建活动。市公安局周静被评为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石峰区先锋小学、荷塘区红旗路小学被评为全省“双合格”优秀(示范)家长学校;炎陵县莫大德、茶陵县彭雪云、株洲市二中杨华建被评为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株洲市二中谭宁宇被评为省“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株洲市妇联被评为省“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开展婚检知识宣传活动】2005年,市妇联在全市组织开展“尊重生命、尊重爱”的婚检知识宣传活动。全市开展咨询宣传活动45场次、发放张贴有关男女平等、《两纲》、婚检知识的宣传画册5800余张,宣传板报160余块、宣传资料8万余份,并组织婚检知识竞赛,做试卷1100余份。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攀升】一、收入水平继续攀升,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2005年,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30元,同比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人均实际增长8.3%。收入的四大项构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工资性收入和个体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在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工薪收入占有较大比重,也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职工工薪收入稳步上升。2005年,市区居民人均工薪收入8318元,同比增长3.8%,占人均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8.9%,同比降低4.9个百分点。人均经营净收入198元,同比增长13.8%。2.转移性收入继续攀升。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被置换身份的国有企业职工也越来越多,辞退金也是成倍的增加,支撑了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市区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3368元,同比增长30.6%。其中,人均辞退金630元,同比增长3.3倍。3.投资收入多元化趋势明显。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投资不再局限于股票、保险等这种纯资本运作方式,而是开始转向购置住房或门面这种实物方式,来获取更大的投资回报。2005年,市区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181元,同比增长1.1倍。其中出租房屋收入人均66元,同比增长3.5倍。
  二、消费支出继续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随着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各种社会保障措施的不断完善,居民消费的欲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2005年,市区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349元,同比增长10.3%,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809元,同比增长9.6%。消费性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由同期的70.1%上升到70.6%。边际消费率为75.5%,比同期提高28.7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34.29%,比上年下降了1.36个百分点。从消费性支出构成来看,八大类消费支出呈现“六升二降”特点,“六升”是食品支出类、衣着支出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类、医疗保健支出类、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类、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类;“二降”是交通和通信支出类、居住支出类。1.“吃”求方便和营养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填饱肚子的生活方式已逐渐被讲营养、讲方便所取代。因此,方便食品和在外用餐成了上班族的首选。糕点、奶及奶制品因其食用方便,且营养丰富,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家庭的青睐,成了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全年,市区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863元,同比增长6.1%。其中用于糕点、奶及奶制品类的支出人均为206元,同比增长40.8%;居民在外就餐支出人均为724元,同比增长27.2%。2.“行”求快捷和舒适化。随着市区公共交通网络的日益健全,更多的城市居民放弃自行车这种古老的代步工具,选择了快捷、舒适的公交或出租车作为出行的方式。全年,市区居民人均交通费支出322元,同比增长8.4%。其中,居民用于出租车的支出,同比增长26.6%。3.“用”求高科和人性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设备的拥有量基本达到饱和。人们开始选择那些科技含量高的家用设备更新换代,而且拥有多台家用设备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譬如,三口之家,人均拥有1台电视的家庭越来越多,避免争抢频道,充分体现了人性化。全年,市区居民人均用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570元,同比增长43%,其中耐用消费品支出人均313元,同比增长54.5%。4.“穿”求时尚和个性化。爱美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女性穿着上更加追求时尚和个性化。全年,市区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753元,同比增长了18.8%。其中,人均女士服装支出同比增长31.9%;人均童装支出同比增长59.9%;人均用于金银珠宝饰品支出32.8元,同比增长1.4倍。5.“精神”上丰富多彩。随着收入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居民对文化娱乐、教育等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全年,市区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费支出1555元,同比增长21.8%,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8.6%。其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人均361元,同比增长60.8%;人均托幼费支出75元,同比增长1.4倍;培训班费人均支出150元,同比增长98.7%。
  【“十五”消费价格】一、2005年及“十五”消费价格综述。2005年是承上启下的年份,市场价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出现大的涨幅,而是运行在1%∼5%左右的温和通胀区间,运行结果为3.1%。全年涨幅最高的月份是2月,同比上涨6.3%,最低的是9月,同比上涨1.8%。八大类,除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出现下降外,其余七项均为上涨,其中食品类上涨5.5%,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上涨3.2%,居住类上涨4.5%。2001∼2005年,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1%,期间经历了回升、稳定和上涨的三个阶段,其中2001∼2002年从负增长的区域逐月回升(指数为99.9、98.7),2002年保持了稳定(指数为101.3),2004∼2005年进入了上升通道(指数为103、103.1)。从分类价格来看,八类消费商品和项目,食品,烟酒、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通讯、居住类价格上涨,其中食品上涨15.2%,居住类上涨13.8%。衣着、家庭设备、娱乐教育文化类则呈现下降,其中衣着下降了9.3%,家庭设备下降7.3%。
  二、“十五”消费价格主要特点。
  (一)食品——价格市场中最活跃的因素 “十五”期间,食品价格经历由低谷到顶峰的过程,从而搭建了历史上的一个较高的平台。5年间,食品价格累计上涨了15.2%,其中2003∼2005年年平均涨幅达到6.2%。在人们消费的食品中,有70%是天然农产品,30%是农产品加工产品。受自然因素如天时、地利、疾病、税费政策、产业调整、消费习惯、供求关系等方面的影响,食品价格起落频繁,成为整个价格市场中最活跃的分子。
  粮食:“十五”前期,受整个市场全面通缩的影响,下跌至粮价放开后的低谷,每公斤早稻米最低平均价格仅为1.55元,晚稻米最低1.75元。2003年开始回升,早稻米最高到1.98元,晚稻米最高到2.25元。2004年因粮食的连年减产,国际国内市场粮食供求偏紧以及农产品价格低位反弹使粮食价格在3月份出现大幅度上涨,当月粮食价格上涨44.7%,4月份上涨53.9%,其中大米上涨68.9%,创造了单月上涨最高纪录,大米平均价格跳上了每公斤2.9元历史高点。2005年粮价有所回落,保持在每公斤2.3元的水平,5年间粮食价格累计上涨了32.2%,是整个消费品中涨幅最大一个商品集团。
  猪肉:2002年随粮价变动,猪肉价格每公斤跌到10.4元的低位。2003年回升到每公斤11.5元的水平。2004年8月在粮价上涨后4个月出现跳跃式上升,一举拉升到每公斤16元,并持续5个月16元以上的高价,年平均涨幅达到25.3%。2005年因禽流感影响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9月份最低跌到每公斤12元,年平均降幅达20%。尽管肉价经历了几次大涨大跌,但价格总水平仍在逐年提高,5年间,猪肉价格累计上涨17.5%。猪肉价格上涨不仅直接推动肉制品价格上涨,同时也对餐饮、家禽、水产品、蔬菜等价格起到拉升的作用,是整个消费品中影响最宽的一个商品集团。
  蔬菜:近5年,蔬菜价格呈波浪式运行,2001年、2003年、2005年3个年份上涨,而2002年、2004年两个年份下降,但总的水平是涨多跌少。2002年下降2.2%,2003年上涨22.3%,2004年下降19.2%,2005年上涨28.5%,5年间,蔬菜价格累计上涨28.7%。
  (二)电器——价格大盘中的“减震器” 近5年,电器价格一直是运行在下降的通道中,家庭生活用电器价格就累计下跌了25%,文化娱乐用电器价格下跌了23%,通讯工具价格下跌了50%。如果剔除上述3项价格下降的因素,5年间居民消费价格增幅将再上升1.8个百分点,达7.9%。
  (三)服务——价格大盘中“强势股” 从百户居民近5年消费支出看,服务消费支出比重逐年上升,2001年刚跳上20%的台阶,2005年就上升到26%,上升速度之快前所未有。5年间,服务价格累计上涨了10.7%,其中医疗服务价格上涨56%,邮政服务上涨59%,交通服务上涨20%,家庭服务上涨2倍,它是整个价格大盘中惟一一直保持强势上涨的消费分类。
  (四)城乡消费水平与价格水平形成新“剪刀差”5年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4.8%,而农村则上涨了8.2%。城乡价格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食品、教育、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方面,表现为“两高两低”。
  1.食品价格城市涨幅高于农村7.4个百分点。城市上涨18.7%,农村上涨11.3%。其原因一是农村居民自产自食农产品比重大,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其影响小;二是农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需求弱,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低于市区。
  2.教育价格城市高于农村16.6个百分点。城市上涨11.2%,农村下降5.6%,主要表现在学杂的差异。城市学杂费5年累计上涨12.7%,而农村则下降5.9%,原因是城市学校近几年虽没有大幅度提高学杂费标准,但收费项目却逐年增加,如信息技术费、计算维护费、电费、饮水等等,仅列入了全市城区教育统一收费项目的5年里累计上涨了29.5%。而农村学校在2003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时取消了以“随读代征”形式收取的每生每期70元∼100元的教育附加,使农村学杂费价格大幅度下降,5年累计下降了16.6%,低于城市46个百分点。
  3.医疗保健价格城市低于农村34.5个百分点。城市下降9%,而农村上涨24.5%。其原因,一是近几年国家多次下调西药价格,城市市场因为竞争激烈加上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西药价格虽未如媒体所报道的每次降30%以上,但5年间累计降幅达到了30%。而农村市场主要以普通常规药品为主,而大幅度降价的药品主要是新药和专科用药,因而5年间的药价水平没有太大变化。二是医疗服务价格农村上涨了72.2%,而城市上涨56.6%;其中农村的注射费涨了4.3倍,城市只有2.5倍,农村手术费涨了2.2倍,城市涨了1.9倍。
  4.交通通讯价格城市低于农村12.6个百分点。城市下降5.3%,农村则上涨7.3%,这主要是交通及通讯设备和燃油的价格涨落差异。城市市场汽油5年累计上涨40.7%,而农村则上涨了71.7%;交通工具城市市场累计下降21%,而农村市场则只下降4%;通讯工具城市市场累计下降50%,而农村市场则下降14%。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据株洲市农调队对全市620户农村居民住户抽样调查,2005年,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58元,比上年增加422元,增长11.9%,高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0.3个百分点,但是增长后劲乏力,增长空间有限。
  1.工资性收入增加178.5元。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亮点。2005年,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729元,占纯收入总额的43.7%,比上年增加179元,同比增长11.5%。其内部结构表现为“一减二增”,一减为农村居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为134元,同比减少32元,下降19.3%;二增是农村居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和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分别增加87元和12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3%和15.9%。
  2.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228元。2005年,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1992元,占纯收入总额的50.3%,所占份额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市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幅缓慢的势头得到扭转,同比增长12.9%。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人均1301.9元,比上年增加了99.8元,增长8.3%。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有所下跌,种植效益明显下降,而肉猪生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生猪价格的回落,效益也开始下滑。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纯收入690.6元,同比增长22.8%。
  3.其它纯收入增加15.6元。其中财产性纯收入102元,同比增加17.9元,增长21.3%;转移性纯收入133.7元,同比减少2.3元,下降1.7个百分点。 【农民生活消费状况】据株洲市农调队对全市620户农村居民住户抽样调查,农民人均总支出达到4558.9元,比上年增加680.2元,增长17.5%。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广大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已悄然发生变化,用于自身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增加,农民生活正在向宽裕型小康的方向迈进。
  一、食的方面:食物消费趋向多样化,营养和口味越来越成为农民食物消费的目标。以前,农民的食品消费目标是吃饱,主要特征是各类食物数量增长,主食特别是细粮数量迅速增长。现在,农民食品消费开始以吃好为目标,主要表现为主食数量基本稳定,以猪、牛、羊肉为主的基本副食数量继续上升,而营养丰富、口味好的家禽、蛋类、水产品的数量进一步增长,水果、酒类消费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05年株洲市农民食品消费总支出人均1417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年农民人均消费肉禽及其制品25.9公斤,同比增长40.5%;瓜类人均消费13.7公斤,同比增长120.9%;坚果人均消费量1.9公斤,同比增长10.8%;蛋类及蛋制品人均消费量4公斤,同比增长10.7%;水产品人均消费量8公斤,同比增长20.8%;酒类人均消费量4.3公斤,同比增长32.8%,豆制品人均消费量3.1公斤,同比增长42.1%;水果16.6公斤,比上年增长18.7%;奶及奶制品0.9斤,比上年增长60.9%。
  二、衣着方面:衣着消费成衣化、高档化。2005年,市农民衣着消费支出人均164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农民人均服装消费为120.8元,比上年增长21.5%,服装消费支出占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为73.7%,比上年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在穿的方面逐渐向城市居民看齐,在追求款式、花色和质量三体一体的趋势中,对原料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少,对成衣、针织服装和时装的需求量不断上升。
  三、住的方面:住房面积扩大,住房质量提高,新型燃料的支出比重加大。2005年,株洲市农民居住消费支出人均360.3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住房面积人均为51.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居民住房条件日趋改善,每百户在使用空调、水冲式厕所、自来水、液化气、沼气的农户分别为10户、25户、14户、5户和1户,分别比上年增加2户、3户、5户、1户和1户。
  四、住的方面:家庭设备、用品显著增加,中高档耐用消费品迅速进入农家。20世纪90年代,农村居民用品消费老四件已基本饱和,新型高档家用电器和通讯设备迅速进入农家。2005年,市农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人均138.7元,比上年增长16.5%。每百户的摩托车、彩色电视机、空调、电冰箱、移动电话、影碟机的拥有量已分别达到54辆、84台、10台、30台、65部、40台,家庭汽车、微波炉、吸尘器、摄像机、计算机、中高档乐器等高档用品开始进入农家。家用电器和电话的大量增加,充分显示出农村电网改造的作用,反映了农村通讯建设的成果,也说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五、行的方面:2005年,株洲市农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人均196.7元,比上年增长25.8%。另外,农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人均356.2元,比上年增长28.7%。农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人均156元,同比增长61%。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64.4元,同比下降11.5%。
  尽管农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但总体来说,农民生活水平没有质的飞越,并且存在两大问题。(1)恩格尔系数一直高位徘徊。(2)农民居民的生活仍比较单调、贫乏。
  【农民外出务工新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是中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梯度转移的推进,市场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目前,市农民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加,外出就业已达相当规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据株洲市农调队对全市620户农村住户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看,2005年,市农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人数逐年增加,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比例有所上升。据株洲市农调队抽样调查数据看,2005年,全市外出劳动力为60.39万人,比2004年增长8.8%,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数的31.2%,其中首次外出的人数为7.37万人,比上年减少84.6%。虽然近几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略有增加的趋势,但农民流动就业仍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2005年,市农民外出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20岁以内的占19.7%,30岁以内的占41.7%,40岁以内的占26.8%,50岁以内的占8.9%,50岁以上的占2.9%。从性别结构来看,2005年,外出劳动力中男性所占比例为61.8%,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
  (二)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提升,接受培训的比例有所提高。2005年,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文盲没有了,小学文化程度占1.8%,初中文化程度占63.1%,高中文化和中专文化程度占19.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外出劳动力的22.6%,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仍超过7成,总的来看,外出劳动力总体文化程度仍偏低。从技能培训情况看,市2005年经过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达12.47万人,外出劳动力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41.7%。
  (三)外出劳动力自发外出减少,有组织外出逐年增加。2005年,市农村劳动力中,有48.7%的是自主外出就业,有39%的农民是通过亲友介绍外出就业的,同比分别比上年减少22.2%和33.1%;通过政府单位组织输出的外出劳动力占2.5%,中介组织介绍外出就业的占9.7%,同比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5.4%。
  (四)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出劳动力的首选,务工收入呈上升趋势,跨省流动人员减少。2005年,市有57.3%的外出劳动力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其年均工资为9915元,比在中西部地区工作的劳动力高1862元,而在直辖市工作的外出劳动力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1236元。2005年,市外出劳动力年均工资为9137元,比上年增长了45.3%。市外出劳动力中,跨省流动就业的占58.6%,比上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这表明本地企业吸纳了一部分上年外出的富余劳动力。
  (五)非农产业是吸纳外出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据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全市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外出劳动力占99.8%,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其中制造业占33.5%,建筑业占14.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占6.8%,住宿和餐饮业占6.8%,批发和零售业占5.0%,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占15.9%,其它行业占11.6%。
  (六)外出劳动力就业时间延长,就业越来越稳定。2005年,市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占1.4%,4个月∼6个月的占7.6%,分别比上年下降3%和2.1%;而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占91%,同比增长5.1%。
  (七)外出劳动力在外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增加。2005年,市在外务工人员生活消费总支出人均3378元,同比增长了23%。其中食品消费1767元,衣着消费416元,居住478元,交通通讯消费539元,医疗保健消费12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4%、16.9%、78.7%、33.8和78.2%。市2005年外出从业的劳动力生产性费用支出为248元,同比下降了28.1%。其中旅费支出为173元,办理各种手续支出为63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4.8%和19.9%。
  (八)在外劳动力签订合同人员增多,雇主拖欠工资减少。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国家有关部门和新闻部门对农民工关注度的提高。2005年,市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为23.9万人,参加劳动保险的人数有8.9万人,分别占在外务工总人数的39.5%和14.8%。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雇主拖欠工资的人数占在外务工总人数的0.85%,比上年下降0.87个百分点;人均拖欠工资1766元,比上年减少2689元。
  【“十五”株洲市“三农”新变化】 一、农业生产出现新的变化。1.粮食生产出现新的转机。“十五”期间,受中央“1号文件”精神及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鼓舞,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生产突破多年低迷的状态,出现重大转机。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57.45千公顷,比“九五”末增加6.5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85.76万吨,比2000年增加4.6万吨。2.农业内部结构发生新变化。“十五”期间,株洲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养殖业比重不断上升。养殖业占种养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6.8%,逐渐上升到2005年的50%。二是比较效益低的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50.3%,逐年下调到2005年的45.2%。3.农业区域布局发生新变化。“十五”期间,株洲大力推行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农业初显雏形。从养殖业来看,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推行新的养殖方式,建立养殖小区,实行相对集中、连片、规范化饲养。生猪养殖小区发展迅猛。至2005年底,全市建成生猪养殖小区95个,出栏生猪58.7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的13.4%。从种植业来看,种植规模由点状向集中连片发展,建成了3.3万公顷的大型优质、专用稻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蔬菜、花卉生产基地。4.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新的转变。“十五”期间,株洲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得到极大改变,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规模扩大。200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161.1万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长45.1%,年均增长7.7%。水稻联合收割机、育秧、插秧机等一些高性能机械大幅增长。2005年全市拥有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是“九五”末的24.5倍。2005年全市机耕面积213.65千公顷,是“九五”末的1.86倍。机械化作业,解放了生产力,节约了劳动力。5.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新的变化。“十五”期间,株洲农业生产方式由分散经营逐步向集约经营转换,涌现了一批种植面积超千亩、年收入过百万元的种植大户。由过去的以村组为单位的组织模式向以协会为单位的组织模式转换。养殖业也由过去以散户养殖为主,向能手集中,规模养殖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全市1.5万多户规模养殖大户出栏生猪196.02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的44.7%。2005年末,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13家,会员近4万人。农村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改变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二、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1.农民收入来源发生变化。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58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7.2%,年均增长8%。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大,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民收入来源发生明显变化。工资性收入比重明显提高,家庭经营收入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729元,占纯收入比重由“九五”末期的33.5%提高到43.7%;而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由“九五”末期的60.9%下降到50.3%。得益于国家财政惠农政策补贴,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比重由“九五”末期的5.6%提高到6%。2.农民支出构成发生变化。“十五”期间,农村税费改革等支农政策,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生产投入明显增加。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总支出构成中,生产费用支出比重明显上升,由“九五”末期的21.4%提高到26.2%。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由“九五”期末的20.5%上升到23.8%,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比重由“九五”末期的0.9%提高到2.4%。而农民税费支出由“九五”末期的0.97%下降到0.11%;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九五”末期的66.5%下调到64.9%。3.农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已悄然发生变化,用于自身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增加,农民生活正在向宽裕型小康的方向迈进。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下降,2005年为47.8%,比“九五”期末下调2.4个百分点。而交通通讯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分别由“九五”末期的7.9%、3.6%、3.4%,提高到10%、5.3%、4.7%。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1.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十五”期间,株洲市连续四年夺得全省水利建设竞赛“芙蓉杯”。全市共投入1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8万处,治理病险水库485座,解决了9.3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6.6万公顷。农村防灾抗灾能力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2.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全市退耕还林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7.5%,比“九五”期末提高了1.5个百分点。新建农村沼气池2.9万个,全市建沼气池农户达到4.6万户。3.小城镇建设提速。“十五”期间,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28亿元,加快小城镇建设。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2.5%,比“九五”期末提高4.3个百分点。4.农民出行更加便捷。“十五”期间,株洲先后启动县乡公路和农村通达工程等建设,县乡交通条件发生根本改观,农民出行更加便捷,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已经分别达到99.1%和91.7%,初步形成了基本通达乡镇、行政村的农村公路网络。5年来,全市共新改建县乡公路1095公里,改造桥梁13座、1320米。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株洲年鉴 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6.8

本书注意工业城市特点、时代特点、年度特点,突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株洲的新情况。全书共设30个部类,依次是:特载、大事记、综述、政治、法制、国防、经济管理、工业、交通、邮电、农村经济、国内外贸易、招商引资、旅游业、民营经济、财税审计、金融、保险、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住宅与房地产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区·县(市)、荣誉谱、理事会专栏。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