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农村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884
颗粒名称: 株洲农村经济
分类号: F326
页数: 12
页码: 165-176
摘要: 本节讲述了株洲市农村工作办公室、 种植业、养殖业、林业、 水利等工作概况
关键词: 株洲 年鉴 农村经济

内容

市农村工作办公室
   党组书记、主任 唐武生
   副主任 陈思龙 谭曼珍 陈汉林 唐自生
   纪检组长 曹艺
   工会主席 张白杨
   市农业综合开发办
   主任 冯新琪
   市农村经济管理处
   处长 袁晏松
   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校长 刘素明
  【概况】2005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9.41亿元,农业增加值7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6.5%;农民人均纯收入3957元,增长11.9%,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市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县域GDP占全市GDP比重均超过50%。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57.5千公顷,总产185.76万吨。经济作物收入占种植业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2.3%。养殖业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出栏生猪441.9万头,同比增长10%。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91家,实现增加值33.5亿元,增长25.1%,县域完成GDP288亿元,占到了全市GDP的54.9%。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56万人,劳务经济总收入57亿元,非农业收入特别是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106国道沿线以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良种生猪为主的优势农业产业带初具规模,生产基地不断壮大,沿线31个乡镇,集中了南四县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70%以上的外销优质农产品总量。城郊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庄发展到150多家,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全市建成年出栏生猪上万头的规模养殖小区110个,并涌现了一批面积超千亩、年纯收入过百万元的种植大户。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600多家,实现加工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3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到413家,会员近4万人,带动10万余农户增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投入资金3.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万多处,治理病险水库100余座,渠道防渗清淤加固1000多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解决了1万多人的饮水困难。农村防汛抗旱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四个防洪圈完全闭合,洮水水库开工建设,水利建设连续4年获得“芙蓉杯”。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0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0.55万公顷。累计退耕还林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7.5%。新建成高标准沼气池6900多个,全市建池农户总数达到4.5万户。106国道株洲段提质改造全面完成,建设通乡公路73.5公里,通村公路291.3公里,县乡公路等级率提高到66%。农村电网改造加快进行,炎陵县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农村电气化达标县。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2.5%。
  农村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全市共免征农业税、发放“三补”资金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获益50元。乡村行政区划调整进展顺利,合并减少乡镇24个、行政村344个,精简乡村干部1000多人,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圆满完成,基本实现了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累计调减中小学1061所。农村民营水利和非公林业快速发展,共吸纳民资3641万元,新建、租赁、拍卖和转让各类水利工程3700多处,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合股方式造林3.82万公顷。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共签订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24个,实际到位内资5亿元。农村消赤减债步伐加快,“两会一部”农民存款开始分期兑付,农村连续17年保持无涉农恶性案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农村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战略,实现7300多名农民稳定脱贫。加大贫困生救助工作力度,全市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贫困生超过15万人次,补助金额达2189万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醴陵合作医疗试点成效显著,14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对9629户农村特困户、2.5万人进行了基本生活救助,新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7所。3108位老人享受了计生家庭奖励扶持政策,计划生育工作连续17年保持全省先进。动植物防疫体系进一步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农机、气象、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工作都取得新进展。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一是办点示范。全市重点扶持了炎陵神风饲料养猪协会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年争取部级示范项目1个,省级示范项目5个,到位扶持资金37万元。其中,炎陵神风饲料养猪协会为财政部示范项目。对1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点扶持、指导,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加强培训。7月19∼20日,召开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会议。会议由副市长毛爱良主持,市委副书记刘岁文作专题报告。会议形式是以会代训。会上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要求各地多主体创办、多形式发展、多层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加强宣传。认真组织7月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宣传月活动。7月10日《株洲日报》发表市政府毛爱良副市长的署名文章,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株洲电视台和《株洲日报》分别进行了系列的专题报道。据摸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3个,成员3.62万个,带动农户15万户。 【农村“两会一部”遗留存款2004∼2005年兑付工作圆满完成】农村“两会一部”遗留存款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互助储金会和供销社股金服务部。为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从2004年起,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筹措资金,解决全市农村“两会一部”遗留存款的兑付问题。株洲市成立工作机构,通过登记造册摸清了底子。全市有未兑付的遗留存款10833万元,其中基金会1002万元、储金会9331万元、供销社股金500万元。株洲市2004∼2005年兑付总额为2405.34万元。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严格兑付专户管理、兑付资金操作流程、兑付程序,严肃兑付纪律,兑付工作有序进行,兑付方法得到省里肯定。年底,兑付工作基本结束。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力度加大】2005年,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力度。全年共审计621个单位,审计资金总额1.68亿元,审计出违纪单位52个,违纪金额182万元,贪污案件16件,贪污金额11万元,贪污金额全部退赔,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成就显著】2005年,全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抓思想认识的统一,抓减负政策和惠农支农政策的贯彻,抓责任制的落实,抓机制的健全,抓干部作风的转变,加强专项治理和检查督促,认真做好免征农业税的工作,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市农民负担大大减轻,通过免征农业税,在2004年的基础上为农民减负7831万元,“三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连续17年未发生一起涉农恶性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于2005年5月竣工,9月份通过省级验收。项目已完成资金投入4119万元,(包括新增项目)改造株洲县白关镇、古岳峰镇、攸县渌田镇、酒埠江镇、茶陵县七地镇、火田镇,炎陵县霞阳镇、沔渡镇,醴陵市富里镇、船湾镇中低产田共0.55万公顷,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57.5万公斤。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共开挖疏浚渠道295.67公里,建拦河坝30座,改良土壤0.31万公顷,新修整修机耕路110.29公里,购置农业机械51台,造林0.104万公顷,培训农民技术员18850人次。
  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2902万元,扶持攸县百草生物有限责任公司乳业项目,完成购怀孕奶牛人工授精冷配系统,开发优质牧草133.33公顷的建设任务。株洲县优质红薯种植项目,完成建设优质红薯基地333.33公顷;醴陵市南桥花卉项目,完成新建花卉苗圃86.67公顷;炎陵县笋竹加工项目,完成新建厂房、仓库8000平方米,建设竹木地板及竹笋罐头生产线各1条,购加工设备48台套。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攸县科技示范项目圆满完成】攸县总投资2030万元的国家级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2003年投入680万元,2004年投入630万元,2005年投入720万元,按照省农业综合开发办批复计划,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攸县首先是以新市、大同桥、上云桥等优质稻主产乡镇为核心,紧靠县内106国道的石羊塘、钟佳桥、莲塘坳等8个乡镇,利用科技支撑,配套示范推广双季优质稻0.71万公顷,比省批复计划增加0.13万公顷。通过培训、印发资料、现场指导等各种形式,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及栽培实用新技术12项,为攸县“百里长廊”的70万农民带来了粮食增产、收入增加的实惠。2005年0.71万公顷双季优质稻实现了单产、总产同步增长的目标,双季平均公顷产69.53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13公斤,总产达到1.1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38万公斤。同时,整个项目区粮农增收1346万元,每公顷增收8.47元。
  其次是在省、市二线万亩蔬菜基地主产区菜花坪镇谭桥、东联等村,建成了280个单栋高效节能日光棚为主体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10.67公顷,和前2年连片建成的300个单栋温棚,400多公顷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为重点,开展了特色蔬菜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从省内外引进名优品种3个,推广无公害施肥,反季蔬菜高产栽培新技术4项,培训菜农1500人次。据统计,2005年在项目区蔬菜总产量达5830吨,比上年增加2346吨,其中特色时鲜蔬菜产量达3510吨,占年蔬菜总量的60%,每公顷产值达582.67元,纯收入4020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33元和804元。
  最后是高标准完成600平米麻鸭繁殖场的建设,配套安装4台智能孵化机及相关设施。2005年已孵化优质鸭苗104万羽,产品畅销省内外。同时,从江苏、浙江等地引进的高邮鸭和绍兴鸭种蛋各100枚,已智能孵化繁衍千多羽优质鸭进入百余家养殖大户。其次扩建以石羊塘、大同桥等乡镇为重点的麻鸭规模养殖小区,扶持25户重点养殖户改扩建鸭舍1.2万平米,发展年蛋鸭养殖1000羽以上,肉鸭1万羽以上的养殖户100户。再次是培植了麻鸭规模养殖示范大户37户,聘请湖南农大教授进行麻鸭规模养殖技术培训,并免费赠送铅印麻鸭规模养殖技术手册200本。2005年,项目区内共孵化上市鸭苗200万羽,发展麻鸭350万羽,分别比上年增加85万羽和120万羽。 【攸县推进产业跨越式发展】2005年,攸县为了做大做强企业,激发活力,推进优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跨越式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
  已步入省级龙头企业的株洲市湘东仙竹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株洲湘龙竹木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2005年紧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2005年实施产业化经营中央财政贴息项目,申报处理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呆账的机遇,促进了企业产业链条“短腿”的拉长,完善了促进农业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好了农民增收的文章,株洲市湘东仙竹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运用扶持资金,在新市、上云桥、石羊塘等7个优质稻主产乡镇的63个村,建立生产基地0.53万公顷,与3.62万农户签订了优质优价收购定单,全年就地收购优质稻谷69280吨,取得了农民增收1033万元,企业增效1420余万元的“双赢”效益。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专项资金330万元,扶持攸县百草生物有限责任公司购进怀孕乳牛600头,配套完善了奶牛人工授精冷配系统,扩种优质牧草133.33公顷,有效地提高了企业乳品加工能力,拓展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年鲜奶加工量由项目建设前的2010吨上升到2600吨。
  【世行油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茶陵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油茶科技示范项目共分4年实施,2005年是第一年,完成投资500万元。县召开各乡镇主管领导协调会和群众座谈会,并先后组织4次500余人次的技术培训,发放油茶栽培和换冠技术资料800余份,使基地农户掌握了油茶栽培技术和油茶高接换冠技术,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技术保证。2005年省农业综合开发办计划新造油茶林160公顷,高接换冠53.33公顷,完成新造油茶林266.67公顷,高接换冠66.67公顷,均超额完成了预定计划的66.7%和25%。
  【茶安灌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进展顺利】茶安灌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分2年实施。2005年已完成项目建设资金8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50万元,市配套资金150万元,县配套资金100万元。
  为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质量,茶陵县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项目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落实配套资金。至年底,整个项目建设已完成预定的总干、支渠道扩挖疏浚,其它渠道进行断面扩挖疏浚,总干、支渠道防渗,渠道砼防渗衬砌,以及明渠改暗渠、输水建筑物配套改造,水闸泄洪建筑物配套改造
  【农村能源工作】2005年,市委、市政府将全年新建6000个沼气池列入了政府工作的十件实事,实际完成7087个,并通过了全面考核验收。株洲县成为国债资金沼气建设项目县,中央投资为124万元;茶陵县和炎陵县共获沼气扶贫建设资金144万元;项目县沼气建设户享受国家、省、市、县各级补助资金达800∼1000元/户。全市总建池4.5万户,为农户增收节支达3600万元。
  种植业
  市农业局
  党组书记、局长 胡里仁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李逵吾
  副局长 周真明 贺淑华 马照存
  纪检组长 聂志和
  总农艺师 刘晓理
  党组成员 冷大潮
  工会主席 陈剑义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所长 程建强 【概况】2005年,全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352.5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7.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31千公顷,粮食总产185.76万吨,比上年增加0.33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4千公顷,其中蔬菜47.53千公顷,油料18.95千公顷,果用瓜4.69千公顷,水果15.23千公顷,茶叶1.96千公顷,总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经作总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52.3%,超过粮食作物总产值。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53亿元,同比增长12.1%,农产品加工总产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41亿元,比上年增长7.9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0.7亿元,比上年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7元,比上年增长11.9%。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全市大力引进推广优质水稻、优质旱杂粮、高效优良经济作物品种,全年优质农产品比率大幅提高。据统计,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28.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8.7千公顷,占水稻面积的52.2%。全市重点推广了一批优良水果、蔬菜、玉米、大豆、红薯、棉花、油菜新品种,面积达20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3千公顷。2005年,全市新扩果园面积0.67千公顷,其中,南方早熟梨发展到2.41千公顷,成为全省最大的早熟梨生产基地。市、县农业、蔬菜部门将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全市蔬菜面积达47.53千公顷,总产135万吨,全年实现产值14亿元,已初步形成了时鲜蔬菜、反季节蔬菜两大商品生产区域,建设上规模示范基地41个,面积20千公顷。由于优质率不断提高,全市通过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销售渠道逐步拓宽。全市粮食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民签订的订单生产面积达到40千公顷,其中高档优质稻13.3千公顷。据统计,全市稻谷、水果、蔬菜等农作物订单面积达58.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千公顷,增长20.5%。同时,一批农业新技术如软盘抛秧技术、种子包衣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果套袋技术、蔬菜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猪-沼-果等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市上下将强基地、抓龙头、活销售、树品牌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来抓。全市竹木基地发展到562个,种植面积106.7千公顷,连接农户16860户;畜禽养殖基地发展到170个,养殖693万头(羽);果蔬种植基地发展到503个,种植面积46.3千公顷,连接农户13078家。到年底止,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600家,企业总资产达16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有52家,过1000万元的有30家,过3000万元的有12家,农产品加工已初步形成了以唐人神集团、湘龙竹木、松本林化、华为公司、神农米业等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的肉禽、竹木、油脂、果蔬、优质大米五大加工体系。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18家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6家企业获绿色食品证书,19家企业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家企业获QS或GMP或HAC-CP认证,有37种农产品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基地农民推行标准化生产,指导农民禁用高毒剧毒农药及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大量使用有机肥,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食用安全水平。在环境分析论证、土壤取样化验的基础上,全市又新增了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40千公顷,农产品认证20个。至年底,已有16.7千公顷蔬菜、37.3千公顷水稻、1.3千公顷茶叶、5.3千公顷瓜果等共计61.7千公顷基地通过了省无公害产地认定,有41个产品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同时,各地积极筹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配备必要检测设备,围绕“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在13个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起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点),开展自律性检测。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中南蔬菜批发大市场、新一佳超市等全市18个省定点单位,进行了5次农残例行检测,并对9个县、市、区开展了6次农残抽检,全年累计抽取样本2647个,农残超标率为4.46%,远低于省定12%的标准。
  农资市场秩序得到有效整治。2005年,为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农资、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市、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市农资经营网点、经营门面、经营市场等进行了大排查,开展农资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建立农资销售档案制、溯源追查制,从源头上控制、销售环节上卡住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农户手中。全年全市共出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2100人次,共规范整顿农资市场205个,检查生产企业1600余家,查获假、劣农资500吨,立案查处涉农案件118件,司法移交2起,涉案金额150万元。从重查处了株洲市永利工贸有限公司在醴陵市销售“冠湘”牌不合格复混肥105吨,涉案金额11.04万元。此外,还按照公安部有关通知要求,对株洲市满篮子蔬菜种子公司、醴陵市农业物资总公司第二门市部和攸县农业科技服务部经营涉嫌假劣农药案进行协查,将库存农药进行扣押封存,并依法对3个农资经营企业进行行政处罚。据统计,专项治理行动共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农民科技培训和阳光工程】2005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市政府实施的为民办好10件实事之一。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农业部门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至12月底止,全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410期(次),印发技术资料138.6万份,对102377人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螟虫无害化防治、频振式杀虫、旱育软盘抛秧和无公害栽培等10多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超额完成了市里下达的10万人培训任务。同时,开展包括“阳光工程”在内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420期,培训农民21970人,完成市政绩考核指标的183%,并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85%的目标。
  【测土配方施肥行动】为改变农民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得当、作物之间施肥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减轻滥施肥、过量施肥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2005年中央1号文件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项目之一。4月中旬,全市紧急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共举办培训班45期,培训技术骨干607人,培训农民5.5万人,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8.51千公顷,累计为农民化验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1.84千公顷,推广配方肥3.79万吨,核心示范面积2.28千公顷。通过推广该项技术,平均每公顷节省化肥217.5公斤,节省化肥成本150元,增产稻谷480公斤,全市累计节省化肥19250.2吨,成本1327.6万元,增产稻谷4.2万吨,直接增收节支达4215.1万元。 【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农业部门将招商引资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健全完善农业发展项目库,积极争取支持。全年完成招商引资5265万元,争取中央、省项目无偿资金1378万元,分别比市下达的5000万元、1090万元任务超额5.3%、26%。同时,茶陵、攸县、醴陵和株洲县进入了国家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县,茶陵的紫皮大蒜、芦淞区的南方葡萄列入了湖南省特色农产品项目县。全省南方早熟梨共7个项目县,炎陵、攸县、醴陵和株洲县名列其中。(肖恩德) 【农业新品种选育引进】2005年,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部门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市农科所“株S”系列两系选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株25S”和“株77S”通过省人工气候室鉴定,“株25S”醴陵周坊冷灌繁殖现场通过专家组验收。此外,该所还选送了59个新组合参加中试工作,有13个比对照增产显著。据统计,市农科所和县、市、区农业部门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引进了200多个水稻和名特优瓜、果、菜新品种,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贮备了良种资源和技术资源。 【莼菜原生境保护项目通过验收】 茶陵湖里湿地野生稻、莼菜原生境保护区,总面积280公顷,核心保护区21.86公顷,湿地不但有珍贵的普通野生稻,且生长着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长喙毛莨泽泻、莼菜,还有珍稀植物海菜花、泽苔草等62种水生和湿生植物。为切实加强保护,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将莼菜原生境保护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市、县农业局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制定了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了有关技术资料档案,并对保护区野生莼菜及其他野生植物的分布、面积、类型、特征和特性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清查。通过努力,10月24∼25日,湖里湿地野生莼菜原生境保护示范点项目建设顺利通过农业部的验收。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2005年,为查清全市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县、市农业环保部门深入农户访问,爬山越岭察看现场,努力寻找各地稀有植物资源。攸县农环站在6月和8月,先后在贾山乡大仓村井弦冲组的长十二小冲的0.15公顷的山塘里、坪阳庙乡坪塘村新屋场组皮佳冲的0.04公顷山塘里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莼菜。此外还在石羊塘镇黄字垅村田岭组的烟竹冲发现了一片6.67公顷的野生大豆。攸县农业局及时邀请专家鉴定确认,并拨出2万元专款加以保护,抢救了濒危植物。茶陵县农环站在七地乡左江村黄子山组发现了8公顷的野生柑桔,并通过了专家认定。 【“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启动】为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素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6月下旬,全市启动了对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在职职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暨“蓝色证书”培训活动。主要开展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新招工人上岗前培训、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培训、技术工人中级职业技术等级鉴定前培训。培训由省、市、县和企业负责组织实施。经培训合格者由省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蓝色证书”。至10月底止,已完成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105人,“蓝色证书”培训503人。
  【高山无公害蔬菜走俏市场】近年来,广州衡穗蔬菜公司与炎陵大院农场“联姻”,租赁了海拔在1300米以上的山地113.3公顷,开发萝卜、包菜等反季蔬菜,建成全省最大的高山无公害反季蔬菜基地,产品直销广州和台湾市场。基地严格遵照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准进行生产,获得了国家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证书,并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两季连作等现代农业技术,所产蔬菜品质优良,口感极好,深受广州和台湾市场消费者的青睐。高山无公害反季蔬菜种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经测算,大院萝卜每公顷产量(双季)达120吨,平均产值近15万元,高山无公害蔬菜成为炎陵高效农业开发的一大亮点。
  【水稻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获奖】“株1S”系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遗传距离较远的不同生态类型材料〔抗罗早//4342(科辐红2号/HA80968)/02428〕杂交的F2代中发现的核不育株,通过人工低温与自然低温双重压力定向选择,于1998年育成的早籼型广亲和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1998年11月通过湖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定合格。鉴定认为:“该不育系农艺性状整齐,中熟早籼,米质较好,中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为23℃以下,不育期内不育株率、不育度均为100%,繁殖易获高产;异交特性好,具有广亲和性。该不育系科技含量高,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株1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系籼型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以其为母本已选配出株两优02、株两优120、株两优112等12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早籼稻优良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2.67万公顷,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86亿元。
  【“株两优02”获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资助】“株两优02”系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株1S”配组的优良两系早籼中熟新品种。2002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级生产示范验收,平均每公顷产量达8114.1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5%。2004年10月经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其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好、抗稻瘟病、米质优(12项米质指标中有10项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适于湖南、江西、广西北部、浙江中南部、福建北部区作早稻种植。品种近年被列入湖南省和江西省早稻主推品种,已累计推广13.33万公顷。2005年,品种的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被列入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实施期限:2005∼2007年),这是农业科技跨越计划设立以来所资助的第二个地(市)级农科所,也是湖南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首次获此殊荣。同年,该品种的示范推广被列入财政部农业科技推广计划项目(实施期限:2006∼2007年),加快其推广应用,将对改善南方稻区早籼稻米品质与市场需求,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农业部“番茄良种及亲本引进与利用”项目】该项目实施期为2002∼2005年,通过4年的努力,引进国内外番茄新品种及育种资源共计86份,其中新品种59个,育种资源27份,引进数量大大超出原计划。筛选出粉太郎、TF418、红太郎、荷兰8017、灵光一号等优良亲品种5个;选育出0313、1307、0312、0326、2316、1317等6个优良亲本株系,选配出0326×1317和0313×1307两个优良新组合;制定出了《番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实现了番茄产量达到75吨/公顷以上的预期技术指标;在株洲市攸县、醴陵、株洲县、天元区,湖南常德市,湖南邵阳市,以及邻近株洲的江西萍乡市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工作,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200公顷,平均大田增产幅度13.3%,项目期内累计新增产值达3456万元。项目的实施,对加快株洲番茄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干辣椒育种工作取得突破】该课题是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株洲干辣椒产区品种严重退化问题于2002年立项研究,2005年被株洲市科技局立为重点农业科技项目,2004∼2005年进行了南繁加代,2005年组织了多点试验示范,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选育出了Z-7、Z-10、Z-16等3个优良新组合,其中Z-7为大果型品种,可干鲜两用,较对照红龙三号增产68∼72%,田间表现耐热、抗病毒病、疫病、炭疽病,计划2006年继续做好区试与生产示范工作,有望2006年底通过品种审定。由于“红龙三号”是很多干辣椒产区的主载品种,因此“Z-7”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二是通过辣椒种质资源创新,已选育出一批优良的辣椒育种材料,包括较大果形朝天椒245系列株系、小红椒202株系、簇生型株系和线椒型系列株系等4大系列共15个株系材料,这为加快今后的辣椒育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养殖业
  市畜牧水产局
  党组书记、局长唐铁城
  副局长 周继昌 丁石春 刘开元 邹培云
  纪检组长 章湘玲
  工会主席 唐建平
  总畜牧师 胡楚仪
  市动物防疫站
  站长 董艳德
  党委书记 张石满 【概况】2005年,全市生猪发展692.53万头,出栏441.97万头,存栏250.56万头,分别增长8.25%、9.97%和5.3%;发展牛29.94万头,出栏8.24万头,存栏21.7万头,分别增长5.05%、12.87%、2.36%;发展羊79.58万只,出栏42.04万只,存栏37.54万只,分别增长8.57%、11.63%、5.33%;发展家禽3728.0万羽,出笼2342.3万羽,存笼1385.7万羽,分别增长4.97%、5.5%、4.05%。肉类总产量36.84万吨,禽蛋产量37351吨,水产品产量64121吨,分别增长11.7%、5.8%、2.34%。
  一、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一是株洲市政府制订下发了《株洲市生猪产业化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出栏生猪达到800万头,建设30个年出栏生猪10万头的重点乡镇,建设200个年出栏生猪1万头的养殖小区。二是召开了全市生猪产业化工作会议,对生猪养殖重点乡镇进行了表彰。三是加大生猪品改力度,对新引进的良种母猪和公猪进行补助。四是组织养殖大户与广东的农产品市场建立联系,签订生猪销售合同80万头。五是积极发展养殖业中介组织,全市各类养殖业中介组织21个,联系会员5158户,辐射农户26000户。六是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生猪养殖小区96个,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19000万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46%;家禽规模饲养(出笼1000羽)比重32%;肉牛规模饲养(出栏10头以上)比重28%、肉羊规模饲养(出栏30头以上)比重为43。
  二、全力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一是市委、市政府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召开8次专题会议,研究防控禽流感对策,部署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层层负责的责任体系。二是完善应急机制。完善了《株洲市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株洲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方案》,成立了市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和动物疫情应急处理队伍,举行了全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演练观摩会。三是认真开展督查。市委督查室和市畜牧水产局成立督查组,直接检查农户养禽免疫注射情况,查免疫空白、查免疫死角,及时消除防控工作隐患,了解和掌握各地防控工作动态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四是禽类全面免疫。全市范围开展拉网式疫情普查和监测工作,对全市所有家禽进行强制免疫,免疫密度达到100%。
  三、养殖业发展环境日趋优化。一是开展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全市建立10个畜禽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生猪出栏达到200万头。逐步健全畜禽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市动物防疫站投入100万元,完善了检测设备,狠抓了畜禽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开展了打击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行为和畜牧水产生产资料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二是开展渔政执法,保护渔业资源。贯彻落实《渔业法》和《湖南省渔业条例》,积极争取市人大对渔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支持与重视,市人大作出了“从全市的排污费中拿出3%比例的资金,用于鱼类资源增殖保护”的审议意见书。加大了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发放宣传资料360份,书写临时性标语70幅。组织了以打击电力捕鱼为主的渔政执法行动,出动了渔政船艇10余次,共查获违法渔船40余艘,没收电捕鱼工具30套,处罚52人,处罚金额3万多元。全市实施了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已核发养殖证800本,涵盖养殖水面0.97万公顷,占全市养殖水面的70%。开展了渔业水域污染案件调查与处理,共处理污染案件15起,为养殖户挽回渔业损失达40多万元。加强了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实行了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制度。
  四、进一步提升养殖业科技含量。一是抓品种改良。协助各地制订整改方案,大力宣传和推广优质种猪,引导农户走自繁自养之路,加快本地黄牛和外来优质肉牛的杂交改良进程,提高本地黄牛的产肉性能和牛肉品质。加强攸县麻鸭与外来优质品种的经济杂交,开发蛋肉兼用型新品种。二是开展养殖适用技术培训。各县市区派出技术干部走村入户开展科技咨询、推广养殖适用技术、现场释疑解难,各县还实行养殖大户联系服务制度,做到每月带资料、技术、信息到养殖户中工作2天以上,帮助养殖户解决饲养中的困难和问题。举办各类型养殖技术培训班320期,培训农民25000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6万余份。加强对养殖典型的培育,精心培育推介了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畜禽产品加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三是改进养殖方式。积极引导农户改进饲养方式,建设规模养殖场,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和标准化养殖。引导农户家禽养殖改自由放养为圈养笼养,牛羊改放牧饲养为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实行分段饲养,集中育肥。
  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养殖业生产水平还比较低,经济效益还不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养殖业生产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畜禽水产品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养殖业基础脆弱,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动物防疫】2005年,株洲市共投入动物防疫经费499万元。全市实行统一的免疫台账,做到档案到户。全市免疫牲畜口蹄疫412.4万头,其中猪326.8万头、牛34.7万头、羊50.9万头;免疫猪瘟328.5万头、鸡新城疫985万羽;免疫猪链球菌、猪肺疫、猪丹毒等231万头;禽类其他免疫215.9万羽、狂犬病免疫17.9万只。全市重大动物免疫率和挂标率均达100%。认真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和普通疫病监测、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和生猪“瘦肉精”检测、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检测和其他诊疗业务等工作,为有效控制疫情发生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严格坚持早、快、严、小的扑杀原则,彻底扑杀病畜禽和同群畜禽,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全市动物屠宰、加工、经营、冷藏等生产经营场所及运输车辆,督促业主单位和个人制定实施消毒制度,并经常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全市养殖业健康发展和人畜生命安全。 【禽流感防控】2005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市委常委、市长办公会和指挥部动物防疫工作会议8次,下发文件60多份,投入经费320万元。为搞好禽流感防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告广大经营户一封信、印发资料等形式宣传;在报刊刊登相关文章40余篇和开辟专栏进行宣传,印制防控禽流感知识彩图10万份,分发到全市养殖专业户手中。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各地定人、定职、定时做好疫情日报和月报,及时报告疫情。市、县两级重大动物疫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均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随时掌握情况。对全市宾馆、饭店、市场和超市进行排查摸底,建立档案,采取索证监管办法,堵住检疫漏洞。全市检疫禽类478万羽,检测家禽血清样品541份,家禽406份,禽流感采样检测877份。禽流感防控期间,在全市范围设立了10条防禽流感热线电话,并登报公布。完善应急机制,在醴陵成功举行全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演练观摩会。通过免疫、堵疫、查疫、扑疫4项综合措施,较好地防控了禽流感疫情,全市对禽类实行100%免疫,免疫密度创历史最高记录。
  【养殖业执法】2005年,株洲市开展对“电、毒、炸”等非法捕捞行为的整治行动,加强湘江渔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其中年内市区开展集中行动4次,突击行动2次,共检查渔船80条艘,没收电鱼设备6套,处罚7人。加强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完成了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证办证2家,查获非法经营鲟鱼酒店5家,贩卖鲟鱼3人,没收放生鲟鱼12尾。加强渔业水域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理,全年共查处渔业污染案件15件,水域面积24公顷,为渔民挽回损失40万元。抓渔船安全生产,全年取缔低质渔船12艘,对朱亭等地部分渔船载客和非法营运行为进行了打击。制定了《株洲市2005年兽药市场专项整治方案》,开展了以新《兽药管理条例》为主的法律宣传,并发放宣传资料。全年共检查兽药生产企业2家,经营户330户,使用单位600户,查处销毁不合格兽药品种39个,不合格禽流感疫苗2000瓶,取缔无证经营户46家,督促600家单位建立了用药档案。全年完成了80个兽药样品的抽样工作,合格率为98%。 【肉品安全管理】根据省、市人大的统一安排,开展了饲料、兽药监测、无公害畜禽水产品产地认证,推行“放心肉”工程,基本健全了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畜禽水产品的兽(鱼)药残留、激素、亚硝酸盐和重金属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制定了《株洲市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紧急预案》,全面实施免疫标识制度,免疫标识的挂标率达98%,全市通过省级无公害生猪生产产地认证37万头。开展对兽药(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生产、流通企业的监控检查。全市共检查饲料、兽药生产企业14家,经营企业850家,抽样检查340个,查处不合格饲料30吨,不合格兽药品种39个。对全市50多家超市、52个农贸市场和50多家宾馆、饭店、集体食堂实行了肉制品准入制度,全年共进行生猪产地检疫110万头,检疫率为96%,屠宰检疫60万头,检疫率100%。“瘦肉精”检出率为0.11%,控制在1%以内。
  【农资打假工作】围绕农业部关于“打假、护农”统一部署,规范全市畜牧水产生产资料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保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的宗旨开展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制定了《2005年株洲市畜牧水产生产资料打假整治行动方案》,各县(市)区成立畜牧水产生产资料的市场监管机构,并建立打假事件处理机制和举报制度。通过墙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宣传活动,并将各县(市)区畜牧水产主管部门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同时加强查处力度,开展打击活动。
  【获妇女“双学双比”先进集体】株洲市畜牧水产局利用养殖行业的特点和自身行业管理的优势,积极引导全市妇女围绕养殖生产,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全市有90%的农村妇女参加了养殖领域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涌现妇女养殖专业户15580户,养牛专业户516户,养羊专业户380户,养鸡专业户5623户,养鸭专业户3136户,全市妇女发展养殖业创产值48亿元。在参加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竞赛中株洲市畜牧水产局获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琼园”牌蜂产品获省“信得过品牌”】2005年12月,经省、市卫生监测机构检测推荐,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卫生工作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专家综合评选,湖南株洲姚氏蜂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琼园”牌系列蜂产品被授予“湖南省卫生质量信得过品牌”称号。
  姚氏蜂业创建于1949年,养蜂基地位于八百里洞庭湖畔的南县,蜂史久远,蜂源广阔,蜜源充足,品质天然。多年来,公司以“诚信为本,质量为上”,集养殖、保鲜、研制、销售于一体,已开发出活性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蜜等龙头产品和雄蜂蛹片、雄蜂蛹保健酒等专利产品,五大系列40多个品牌,其产品均保持了原有的活性营养成份,天然纯正,清醇甜润,营养丰富,疗效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畅销全国和国际市场,已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
  2005年1月,公司作为蜂产品科技产业,被成功引进迁入株洲高新区徐家冲工业园,开辟了新的生产研制基地,建有空气净化标准厂房,配有专业产品分析室、化验室、蜂蜜流水灌装车间、花粉烘干杀菌车间、蜂产品精品盒包装车间、蜂胶雄蜂蛹压片车间等,公司的生产规模、技术力量、研制能力、产品质量等全面提升,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林业
  市林业局
  党组书记、局长 唐萍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孙华
  副局长 姜衡松 言新民 刘建华
  纪检组长 黄伟坤
  工会主席 胡长明
  总工程师 苏勇
  党组成员 凌春华
  总会计师 于波
  市林政资源管理处
  处长 凌春华 【概况】2005年,株洲市林业用地面积达729520公顷,比上年增加8626公顷;有林地面积达599800公顷,比上年增加37620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9027500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1202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52%,比上年增加0.6%;林业总产值达30.21亿元,比上年增加24%。林业投入再创佳绩,用于对林业的投入达1.3亿元。
  2005年,株洲市完成人工造林和更新总面积382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940公顷,人工更新面积887公顷。人工造林中重点工程造林完成2773公顷,异地造林167公顷。在重点工程造林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333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1866公顷,退耕地造林467公顷;长防国债生态项目162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60公顷,封山护林1360公顷;长防农发生态项目1100公顷,其中更新造林400公顷,低效林改造133公顷,封山护林400公顷,中幼林抚育167公顷;世行造林114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00公顷,人工更新567公顷,幼林抚育480公顷。完成义务植树804万株。全市共育苗93公顷,产苗4492万株,工程项目造林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100%,育苗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连续3年4批争取国家安排工程任务达28667公顷,工程区森林资源稳定增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土地治理见成效,实施8年后,可争取钱粮补助资金达4.19亿元,农民得到了实惠。长江防护林体系工程累计完成建设任务达666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67公顷,低效林改造1667公顷,封山育林3333公顷,累计完成投资1000万元,解决了区域内生态问题。全市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各级自然保护区9个,总面积30593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炎陵县欧盟天然林保护工程有力地保护了炎陵县天然林,加强了生态建设。173753公顷国家级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年获中央财政直接投入1650万元,在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年内,加强森林采伐限额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开展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与建档工作。“十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历时3年,全市投入300多人力,涉及9个县(市)区,总面积1127700公顷,所有外业调查成果资料年内均已通过省级评审。完成林地林权换发证外业543467公顷,占应换发证任务的74.5%,完成内业37800公顷,占应换发证任务的32.6%,其中经验收合格退耕还林的发证任务全面完成。年内共发生山林纠纷123起,调处88起,面积达1033公顷。年内共审核同意征占用林地项目96宗,使用林地面积104.26公顷。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全面完成,普查面积46.67公顷。积极开展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进一步强化疫情监测和疫木清理,未发现疫情。年内林木病虫害发生面积5400公顷,发生率为2.78%。森林植物检疫规范有序,调运检疫率达到95%%以上,复检率达100%。
  年内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191次,其中火警135次,一般火灾55次,重大火灾1次,受害面积648公顷。一般火灾和受害面积同比分别下降44%、37%。没有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0.9%,成功地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
  开展“爱鸟周”、《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宣传。加强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的管理。强化对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管理力度。开展苗圃地存圃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成立株洲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站,在炎陵县下村乡牛头坳设立国家级候鸟监测站。梅花鹿养殖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拥有5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株洲松本林化被列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雪峰”、“湘龙”、“中冠”等品牌在业内享有较好的声誉,产品畅销欧、美、日等2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竹木加工企业112个,楠竹加工转化率达97%以上,形成了竹地板、竹胶板、竹集成材为主的主导产品。以云田、龙头铺、马家河为主的花卉产业带逐步形成。以桃源洞、湘山、云阳、酒埠江、仙岳山森林公园构筑的湘东森林旅游黄金带初成体系。已建立森林公园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经营总面积23033公顷。攸县年内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
  全局先后开展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活动,相继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知识讲座。年内共发生林业行政案件2079起,查处2079起,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65.7万元。行政应诉工作取得胜利,为局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同时,规定在林业执法和收费中有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标准进行处罚和收费,仅此一项,市本级年让利林农200万元以上。
  完成“四五”普法依法治理总结验收。开展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秩序的整顿、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的行动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林地稽查行动。两级森林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涉林案件423起,打击和处罚各类违法犯罪人员577人次,收缴非法木材1300余立方米,挽回经济损失230余万元。两级林业检察机关共受理批捕案件52件62人,批捕、起诉案件复核率、准确率均达100%。两级林业审判机关共审结各类案件157起,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215.3万元。
  株洲市8个国有林场经过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普遍实行管理人员聘任制、生产工人合同制和分配效能制。青石冈林场通过以奖代投、以加工带基地、制定技术规程等手段,多渠道培养笋竹示范户,实现了林场和职工收入的双增长。黄丰桥林场采取4项工程承包,实施“双百工程”(即用10年时间培养100名职工资产过100万元)等方式鼓励和扶持职工发展非公经济。4个小林场全面实行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并不断完善承包机制,发展自营经济,林场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全市5家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332万元,创社会产值3400万元。
  2005年,株洲市林业系统圆满完成各项林业目标任务,推动了林业系统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攸县林业局、株洲县林业局分别被株洲市委、市政府授予2005年度“红旗单位”、“先进单位”光荣称号。攸县林业局局长贺建国、株洲县林业局局长唐志伟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成】2002年,省林业厅批复同意在株洲市建立湘东“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基地”、“森林防火指挥基地”和“森林资源监测网络中心”三位一体的基地。2003年10月动工;2005年5月29日,总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总投入1100万元的“三位一体”中心大楼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11月16日举行了搬迁仪式。
  【市林业工作会议召开】10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研究部署新时期林业工作,加快株洲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株洲。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刘岁文主持。市委书记肖雅瑜、省林业厅纪检组长唐苗生作了讲话,市政府副市长毛爱良作了工作报告。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警备区的领导,各县(市)区长等参加会议。会议出台了《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株洲的意见》。这是迄今为止召开规格最高的一次林业工作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为建设生态株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水利
  市水利局
   党组书记、局长 袁伏乔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朱剑波
   副局长 李建华 段涛辉
   纪检组长 匡新平
   总工程师 黄正平
   工会主席 朱龙才
   酒埠江灌区管理局
   局长 谭国华
  【概况】2005年,全局干部职工以抓好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紧扣“人水和谐”工作新思路,努力推进全市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成效。株洲市再次夺得全省水利建设竞赛“芙蓉杯”,实现“四连冠”目标;省政府授予市三峡移民安置红旗单位,授予市水利局三峡移民安置先进单位;市局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利系统文明单位,被市文明委评为2005年度“文明机关”2005年,局机关内设办公室、政工科、计财科、水政科、工程建设管理科、城市防洪科6个行政科室,防汛办、水保站、质监站、河道处4个非独立二级机构,辖经管站、设计院、氮水灌区工程管理所、防汛物资储备管理站、河东(建宁)排渍站、河西(渡口)排渍站、官庄水库管理局、酒埠江灌区管理局8个直属单位。
  【水利建设】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坚持以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并重,病险水库治理与灌区配套建设同步,以水利工程挖潜改造为立足点,以提高防灾减灾整体功能和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为目的,展开城市和农村两大战场,在全市范围内再掀水利建设新高潮,共完成各类工程5.1万处,移动土石方4.1万立方,投入劳动工日4.1万个,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5亿元,完成“5443”年度水利建设任务。在城区投入6000多万元,通过实施“4311”工程,共整修湘江市区段防洪大堤7.1公里,实现了4个城市防洪封闭圈的基本闭合,这是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重建、扩容、新建三角叉、建宁港、陈埠港3个防洪排渍站,市区防洪排渍能力大大增强;全面整治建宁港和天鹅湖,城市水环境和水景观建设步伐加快。在农村实施“1111”工程,醴陵、攸县、茶陵、株洲县共整修县城防洪大堤10公里,各地“有城无防”状况得到改观;对龙潭、雪峰山等100座病险水库进行治理,水库安全系数大大增加;完成酒埠江、官庄、茶安等各类灌区1000公里渠道防渗、清淤和加固,农业灌溉条件不断改善;实施醴陵、攸县10000人的人饮解困工程,农民饮水安全和生命健康得到有力维护。全市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0.8万公顷,新增蓄引提水量970万立方,有13个村民组、1.09万人和0.6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得到基本解决。在2005年度全省水利建设竞赛活动中,市水利建设以投入大、规模大、特色鲜明和成效显著的优势,再次夺得“芙蓉杯”,实现“四连冠”的目标。
  【防汛抗旱】为应对汛期可能出现的严重洪涝灾害,全力做好防大汛、抗大灾准备。一是抓思想发动。及时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动员会,统一各级防大汛的思想。二是抓责任制落实。全市重点水库、堤防、涵闸等落实了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层层签订了责任状。三是抓工程查险处险。以强大的工作力度督促株洲县航电枢纽工程和市区部分重点工程扫尾,确保了湘江度汛安全。四是抓预案落实。严格审批、坚决执行水库调度方案,做到了科学调度,同时,向山洪易发区群众发放10多万份《防御山洪灾害小常识》,提高群众抗灾意识和能力。五是抓物资准备。市防指和株洲县等地积极筹集资金添置防汛物资,市防汛物资站投入10多万元,增购了编织袋2万条,木材51方,钢管5吨,土工布1300平方米,篇担100根,以备抢险之急需。六是抓队伍组建培训。株洲军分区组织官兵进行了实战演练以提高队伍战斗力。七是加强值班和日常性工作。各级气象、水文、防汛部门严密关注天气动态,加强情况通报,及时组织召开防汛会商会议,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2005年汛期湘、渌、洣江各控制站均未出现超警戒水位,全市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洪涝灾害,炎陵、茶陵、醴陵5、6月份出现了几次局部性的山洪,但因防控措施有力,均把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水利执法】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水政执法,水事活动规范有序进行。一是开展涉水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在株洲日报开辟专栏,举行专题座谈会,在主要街道张贴悬挂标语、气球等,营造了强大的水法宣传声势,增强人们依法治水,依法用水,依法管水的意识。二是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开展市区排污口调查工作,掌握了14个重点排污口具体情况,完成全市水功能区域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加强重点涉水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全年共开展水资源论证项目3个。三是严格规范行政许可与审批事项。凡是水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一律在市政务中心窗口受理,一律在政务中心收费,审批时限一律不超过20天。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新批取水许可45户,共计发放许可证314本,许可水量668589万立方米。审批水土保持方案46个(全市367个),发放河道生产作业许可证20个。四是加大涉水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查处各类涉水违法案件42起,依法处理当事人19人。在湘江市区段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共拆违23处、2500平方米,取缔非法挖砂、淘金船只7条。五是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攸县“农发”项目和茶陵“国债”项目的年度治理任务均已按期完成,两县共计投入资金428万元,完成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30.84平方公里,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1平方公里,在2005年全省开展的年度考核中,市水保工作名列第一,再次得到省厅嘉奖。六是规费征收力度加大。全年市本级收取到位各类水利规费2202万元,其中,防洪保安资金1700万元,采砂管理费42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93万元(全市596万元)、质监费35万元、水资源费332万元。
  【发展“四种水利”】强势推进“四种水利”发展,积极探索水利投融资新途径,水利投融资体系呈现多元化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水利事业的发展。一是巩固政策水利。加大争资引项力度,注重各类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和项目库的建立,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衔接、协调和汇报工作,全年从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防渗、血防、饮水安全、水土保持、防汛抗旱、小农水、水利建设基金、四水治理等10多个方面争取上级各类无偿项目资金6375万元。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同时,争取市级财政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市财政农业切块经费对水利的投入1000万元。加强各类水利规费的征收工作,全市本级共收取各类水利规费2202万元。二是探索经营水利。市局通过水利投资公司运作,筹集4000万元用于市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攸县、醴陵等地通过堤防建设与土地开发打捆包装,实施滚动开发,做了有益尝试。三是搞活外资水利。全年共争取或意向引进亚行、世行“湘江风光带”和“山丘区城市防洪”贷款项目资金4亿多元。炎陵、茶陵等地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引进资金6500万元。四是发展民营水利。市民营水利呈强劲发展势头,各地租赁、拍卖和转让各类水利工程3419处,吸引资金3641万元,新建各类水利工程311处,已竣工小水电站15座、2.6万千瓦,大批民间资本进入水利领域,为全市水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各项管理工作,坚持从管理要效益。一是加强规划、计划和设计工作。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编制完成了“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农村电气化发展规划等;天鹅湖治理、白石港血防治理示范工程等所有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都经过严格的规划设计、评审论证,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年市水利设计院设计水利工程项目54个(处),签订设计合同380万元,到账收入320万元。二是加强资金使用和监管力度。全年共开展3次专项资金检查,杜绝了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各项资金的及时、准确拨付到位和资金安全运行。三是严格实行“三制”管理。所有以国家投资为主和工程量在50万元以上的水利建设项目,都按要求明确项目法人;在施工队伍的选择上,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投标,全年市区重点工程项目,先后进行10次招投标,充分体现了择优性和公平性;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重点工程和骨干工程都委托监理公司全程监理。四是加强质量监督。质监工作人员主动介入,加班加点,全程参与株航库区工程、霞湾治污工程等200多处项目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全市涌现一批外观形象好、内在质量高的优良工程。六是发展水利经济。全市完成水利经济总收入3.02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超额完成了省厅下达的年度任务。炎陵、茶陵两县共建成小水电站23处、2.8万千瓦,醴陵发展城市供水,青年电站的工业群发展模式都非常成功。各地根据自身资源,区位优势,在种养业、旅游休闲业和餐饮服务业等方面,确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水利经济发展方向。
  【移民安置】至2005年底,株洲市共接收安置三峡移民外迁任务3次,累计安置移民3批1205人,其中,分别被安置在攸县、醴陵市和株洲县;完成移民的生活情况、贫困问题和三峡外迁移民回流情况调查,及时做好下拨口粮款、办理信访等移民稳定工作,完成水库移民后扶长远规划工作;加强株航库区和桃水水库移民工作。2005年株洲市再次被省政府授予三峡移民工作“红旗单位”,市水利局同时被评为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株洲年鉴 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6.8

本书注意工业城市特点、时代特点、年度特点,突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株洲的新情况。全书共设30个部类,依次是:特载、大事记、综述、政治、法制、国防、经济管理、工业、交通、邮电、农村经济、国内外贸易、招商引资、旅游业、民营经济、财税审计、金融、保险、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住宅与房地产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区·县(市)、荣誉谱、理事会专栏。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