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736
颗粒名称: 株洲综述
分类号: G252.8
页数: 14
页码: 19-32
摘要: 本段讲述了株洲行政区划、 人口状况、气候特点与气象灾害、 水文状况、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株洲、优化经济环境工作、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落实情况、创建平安株洲、文明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关键词: 株洲 综述 2006年

内容

行政区划
  2005年,株洲市辖4县、1市、4区,即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醴陵市、天元区(株洲国家高级技术产业开发区)、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全市合计113个乡镇,其中66个镇、47个乡,24个街道办事处,1869个村民委员会,284个居民委员会。
  2005年株洲市行政区划变更的有:株洲县将21个乡镇撤并为18个乡镇,减少长冲乡、八斗乡和大京乡3个乡;攸县将30个乡镇撤并为25个乡镇,减少兰村乡、漕泊乡、大桥乡、沙陵坡乡、凉江乡5个乡;茶陵县将24个乡镇,撤并为22个乡镇,减少小田乡和江口乡2个乡;醴陵市将36个乡镇撤并为26个乡镇减少黄沙乡、军山乡、高桥乡、枧头洲、马恋镇、长岭乡、转步乡、八步桥乡、茶山镇和大林乡10个乡镇;天元区增加栗雨街道办事处,增加后为泰山、嵩山、栗雨3个街道办事处;荷塘区将3个乡镇撤并为2个乡镇,减少荷塘铺乡,增加金山、桂花2个街道办事处,增加后为茨菇塘、金山、桂花、月塘、宋家桥5个个办事处;芦淞区将3个乡镇撤并为1个乡,减少建宁乡和曲尺乡2个乡,增加庆云、枫溪、龙泉3个街道办事处,增加后为贺家土、建设、建宁、庆云、枫溪、董家塅、龙泉7个街道办事处;石峰区将3个乡镇撤并为2个乡镇,减少白马乡,增加铜塘湾、井龙2个街道办事处,增加后为响石岭、铜塘湾、井龙、清水塘、田心5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状况
  2005年,全市共有1060705户,比2004年增加11974户,增长率为11.3‰,其中城市4区增加4785户,5县(市)增加7189户。全市总人口3722311人,比2004年增加13039人,增长率3.5‰。在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1910945人,女性为1811366人,性别比为105.5:100(女性为100),其中市辖区性别比为106.84:100(女性为100);5县(市)性别比为105.14:100(女性为100)。从绝对数来看,全市男性多于女性99579人。全市出生33261人,比2004年26087人多7174人。死亡11807人,比2004年的11537人多270人。全年迁入197437人,迁出205852人,机械负增长8415人,比2004年的负8566人减少151人。
   气候特点与气象灾害
  气候特点 2005年株洲市年平均气温、年降水基本正常,日照除炎陵县正常外,其余县市不足。全年,冬无严寒却不是暖冬,低温阴雨寡照时间长;春冷有倒春寒;夏无酷暑,高温期不长;秋旱温高。但3月中旬出现暴雪,4月降水量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5月降水量异常偏多,8月低温阴雨,都刷新了历史记录。年内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暴雪、雷雨大风、局地冰雹和龙卷风等均有发生,但由于时间不是很集中,强度不是很大,未造成大范围的灾害,受灾较轻。全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气温】全市年平均气温17.7℃∼18.1℃,较历年偏高0.2℃∼0.6℃,年极端最高气温37.9℃∼38.5℃,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达37(株洲)∼57(攸县)天,年极端最低气温-3.4℃∼-5.0℃,日最低气温≤0℃达7∼17天。
  冬季北冷南暖,冬季平均气温6.0℃∼6.9℃,较历年偏低1.4℃∼1.6℃。按“冬季冷暖”和“暖冬凉夏”评定标准,株洲、醴陵、攸县为较暖,茶陵和炎陵为特暖,但各县市均未达到暖冬标准。春天气温多变:春季平均气温18.2℃∼18.6℃,同比偏高1.1℃∼1.7℃;稳定通过8℃的日期为3月15日,稳定通过11℃的日期为3月26日;初春寒潮入侵气温降幅大,春播期间内不利天气只有3天,按标准评定为好;4月株洲地区气温奇高,月最高气温达35.8℃∼36.2℃,出现在4月30日为历史第一高值。夏天热浪滚滚:夏季平均气温27.1℃∼28.5℃,同比偏高1.1℃∼1.7℃。醴陵、株洲在6月上旬率先出现高温日(最高气温≥35℃),全年各站均出现3∼4段高温期(连续≥5天高温日)。按“夏季暑凉”和“暖冬与凉夏”评定标准,株洲、醴陵、攸县为炎热,茶陵和炎陵在正常范围内,全市均未达到凉夏标准。秋天温高物燥:秋季平均气温19.6℃∼20.2℃,同比偏高1.0℃∼1.4℃。≤20℃的寒露风出现在10月3日。2005年株洲市秋季平均气温仅比历年极值的1998年偏低0.3℃,位居秋季气温历年值的第二高。
  【降水】年总降水为1370∼1526毫米,与历年相比除攸县偏多9%,其余县市基本持平。年降水日数为149∼180天,比历年少5∼14天。5月4日雨季开始,雨季结束日期不明显。暴雨出现次数较多,降水相对集中在5月、6月上中旬,引起局地山洪。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地区1∼2月、5∼6月和11月降水较历年偏多,其他月份较历年偏少。
  【日照】年总日照时数为1342∼1520小时,与历年相比除炎陵偏高52小时外,全市其他地区整体偏低49∼100小时,按“日照年景”评定为:炎陵正常,其余不足。
   气象灾害
  【寒潮】3月12日开始,株洲市自北向南出现了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24小时降温12.5℃,过程降温22.1℃,最低温度达-1℃,并且出现了罕见的暴雪天气,市区积雪深达8厘米,因积雪,12日交通事故剧增,达到26起,其中一起造成2人死亡、3人受伤,强寒潮过程带来的大风、降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对越冬作物恢复生长、春耕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雪灾与冰冻】1月11∼13日,全市出现一次中到大(雨)雪天气,南部攸县、茶陵、炎陵积雪3厘米,无灾情,但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便,造成蔬菜价格上涨,医院病人人满为患,不过有利于减少农作物病虫害。
  3月11∼12日,株洲市与醴陵市出现了暴雪天气,株洲积雪深度达8厘米,醴陵最大积雪深度3厘米以上,其他县无积雪。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对蔬菜和油菜等的影响比较大,水稻播种较早地出现了烂种烂秧的现象,但对消灭越冬害虫有利。
  【雷雨大风、冰雹】5月3日19:19分,茶陵县浣溪镇龙下村出现雷雨大风天气,最大风速21.0米/秒,持续时间6分钟,过程雨量29.7毫米,倒断树木300多棵,倒断电杆20根。
  5月4日,茶陵出现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死亡1人,受伤5人,房屋损坏1131间,倒塌90间,直接经济损失8100万元。
  5月17日,受强对流性天气影响,7:55∼7:58分,醴陵市出现了一次大风天气过程,最大瞬时风速19米/秒。据调查,城区及部分乡镇棚架被大风吹坏,黄沙乡被大风吹倒输电电杆40根,西山街道办事处范围内因被大风吹倒一输电电杆造成一名拾破烂人员触电身亡。
  7月27日14:28∼14:34分,炎陵县出现了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并伴随雷雨天气,持续时间6分钟,冰雹最大直径15毫米,最大重量约6克,雨量16.6毫米。
  【大雾】株洲市1月份分别在6日、10日、14∼16日出现(浓)雾天气,最小能见度只有几米至100米,给交通安全带来诸多不便。1月16日9点左右京珠高速246公里处(株洲县伞铺乡),因大雾发生特大交通事故,10多辆车连环相撞,死4人,伤15人。 【雷电灾害】2005年雷电灾害较多,分别是株洲5场次,醴陵18场次,攸县2场次,茶陵4场次,造成较大影响和人员伤亡的有7次。
  攸县:2月11日晚9时,攸县桃水镇周家冲村玉泉组遭受了强雷暴袭击,该村有17台电话机、18台电视机被雷电击坏,该村46岁的李某某接电话时被雷电击死。2月15日晚,攸县坪阳庙乡遭受了强雷暴袭击,来该乡创业的25岁贵州女性刘某在睡梦中被击死,其丈夫被击伤,枕边的手机被击碎。
  茶陵县:5月5日,茶陵县出现雷暴和暴雨,6时16分茶陵县洣江乡下瑶村9组村民谭某某在田中干活,被雷击死亡。6月1日,下东乡枫树村一妇女被雷击伤。7月13日,高陇镇被雷击死1人。7月13日17时30分左右,茶陵县洣江乡星花村一个15岁的小女孩给农田干活的父母送伞途中被雷电击中,当场死亡,死者被雷击穿头部,手心、脚心、背部呈紫蓝色,头发被烧焦,并伴耳出血。
  醴陵市:5月19日,醴陵第七中学雷击损毁moden、ups、稳压器、主服务器,路由器各1台,交换机7台,办公电脑25台,电视机3台,广播设备全部损毁,损失约20万元。
  【暴雨洪涝】2005年,株洲地区出现暴雨以上降水过程达8次之多,其中暴雨20站次,100毫米以上2站次,分别是醴陵和茶陵。
  2月14日,炎陵县出现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场暴雨,24小时降水64.2毫米,这场暴雨是继1983年2月23日出现暴雨后,近20年来2月份出现的首场暴雨。本次暴雨因范围小、时间短,加之前期少雨,河床、水库水位低,不仅未造成洪涝灾害,反而对水力发电十分有利。
  5月27日,攸县普降暴雨,全县大部分地区受灾,其中、丫江桥、坪阳庙、峦山、贾山、高枧5个乡镇受灾严重,受灾人口3.6万人,成灾人口1.2万人,因灾死亡1人,伤12人;其中倒塌房屋345间,2200公顷农作物受灾,成灾1800公顷,绝收91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520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800万元。
  5月31日至6月1日,株洲市普降暴雨,过程雨量145.9毫米,最大日雨量78.6毫米,受灾总人数23万,死亡1人,倒塌房屋110间,造成株洲市内渍水,交通不便,同时引发道路滑坡和塌陷,直接经济损失3300万元。醴陵5月31日的降水量为59.2毫米,过程降水量达82毫米,沈潭、清水江、贺家桥等12个乡镇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8万,成灾人口16万,被困人口25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620公顷,成灾面积2750公顷,绝收面积1300公顷,倒塌房屋240间,居民住房170间,损坏房屋281间,直接经济损失2900万元。
  6月17日,醴陵市普降大到暴雨,降雨量101.8毫米。全市普遍受灾,均楚、大障、神福港等5个乡镇,40个行政村受灾较重,受灾人口8.9万人,全市倒房38户、178间,全倒户18户、66间。重伤1人,转移安置灾民群众8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00公顷,成灾850公顷,绝收210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70万元。
  6月19日,攸县普降暴雨,日雨量79.1毫米,酒埠江水库过程雨量达110毫米。全县有部分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全县受灾人口3.9万人,成灾人口1.2万人,伤病7人,因灾死亡3人。倒塌房屋115间,其中民房110间,水淹农田3000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900公顷,绝收面积92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800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100万元。
  6月19∼21日,炎陵县出现全县性暴雨。3天过程雨量县城达109.9毫米。这次暴雨过程造成沔渡、十都、中村、鹿原、船形等6个乡(镇)共有0.88万人口受灾,损坏房屋25间,倒塌房屋22间;农田受灾面积114.6公顷,其中成灾面积82.6公顷,绝收面积45公顷;冲垮堤防6600余米,损坏通信线路倒杆8根共450米,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 【低温连阴雨】元月18日至2月20日,醴陵出现了持续34天的连续低温阴雨(雪)寡照天气,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所罕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特别对油菜、蔬菜等农作物影响很大,造成了较大损失。此次灾害性天气给富里白兔潭蔬菜基地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整个基地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以上。
  8月18∼24日,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全市出现了连续6天低温阴雨天气,日平均气温降至20℃左右。由于前段时间高温少雨,部分地区有干旱发生。此次低温阴雨天气缓解了旱情,对蔬菜、水果、花卉生产而言,利大于弊。但导致一季晚稻空壳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干旱】9月7日至11月7日,攸县范围内连续61天,总雨量仅35.2毫米,旱象显露。旱灾致使2.1万人受灾,1.6万人成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97公顷,成灾面积212公顷,绝收面积920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0万元,农业经济损失870万元。
  水文状况
  2005年,株洲地区主要江河水文情况。湘江株洲站年降水量1383.6毫米,最高水位38.94米,发生于6月2日;最大流量为10100立方米/秒,发生于6月23日;最低水位29.49米,最小流量318立方米/秒,均发生在10月18日。
  洣水龙家山站:年降水量1655.3毫米,最高水位94.24米,最大流量129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5月27日;最低水位91.05米,最小流量27.8立方米/秒,均发生在11月7日。
  渌水大西滩站:年降水量1482.6米,最高水位50.96米,最大流量1160立方米/秒,均发生在6月2日;最低水位45.64米,最小流量1.26立方米/秒,均发生在10月17日。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株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株洲】8月12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了株洲电力机车厂、金德株洲工业园、时代集团电子公司、钻石工业园,就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振兴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等问题,与地方党政领导、企业负责人、科技人员、工人亲切交谈,他鼓励企业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国际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温总理对株洲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感到很满意。陪同考察的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有马凯、金人庆、田成平、杜青林、李荣融、魏礼群、尤权、吴晓灵、丘小雄、李润田,以及省领导肖捷、于来山,市领导肖雅瑜、颜石生、王志刚、杨平、黄桂生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到株洲考察】2月8日,在醴陵听取当地的工作汇报时,顾秀莲得悉该市的女干部占全市干部总数的45%,且72%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十分高兴。顾秀莲在充分肯定了市妇女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后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团结拼搏,和谐互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广大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家庭和谐了,和谐社会就有了基础。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提高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教育文化水平,让更多的妇女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视察株洲】12月10∼11日,在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李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江必新,市委书记肖雅瑜,市委副书记、市长颜石生等领导的陪同下,肖扬一行视察了炎陵县人民法院,拜谒了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后又到市中级人民法院,视察了信访接待室、立案大厅、监控中心、第一审判庭、当事人接待室等地。在充分肯定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的同时,肖扬强调,株洲两级法院要进一步树立为大局服务的思想,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株洲做出应有的贡献。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根本指导方针,继续抓好“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各政法机关要在履行职责中密切合作,贯彻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宪法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
  优化经济环境工作
  2005年,各地各单位始终坚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认真履行职责,突出创新和规范两大主题,既着力查处损害经济环境的问题,又努力探索制度和机制建设,力争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损害经济环境的问题发生,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被评为“湖南省优化经济环境机制和制度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湖南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列为“全国投资环境百强城市”。
  一、突出创新和规范两大主题,着力加强了机制建设 (一)创新、充实机构。2005年,各地各单位做到了机构加强、人员增多、经费不少、力度不减,保持了优化工作的强劲势头。调整和充实了市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既提高了优化工作的地位和威信,又提供了坚强的工作保障。各地各单位继续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为“一把手”工程,调整工作机构,完善联动机制,构建了市、县、乡(镇)三级优化经济环境工作网络。荷塘区把区优化办设为常设机构,落实专门人员、编制和经费,建立区、乡、村三级联动办案网络。攸县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并与县优化办联合办公;醴陵市将优化办与政务服务中心合署办公,收效很好。
  (二)创新工作思路。立足当前,结合实际,提出了“五个结合”的新思路:即治理环境与营造环境相结合;个案查处与源头治理相结合;受理投诉与明查暗访相结合;表彰先进与曝光后进相结合及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围绕思路出方案,围绕方案抓落实,工作成效明显。投诉、案件总量呈稳步下降趋势;破坏经济环境的典型和恶性案件明显下降;部门服务意识整体有所增强。群众对经济环境的满意率不断上升。
  (三)创新工作制度。一是出台和落实十条意见。9月14日,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十条意见》,明确了对企业实行“静营期”制度、按下限处罚制度、检查登记制度等十项硬性措施。各地各单位按照十条意见的要求,紧密结合部门职责,认真履行和落实,对优化经济环境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二是建立优化经济环境监测点。制订下发《株洲市优化经济环境监测点工作实施方案》,首次确定65个民营企业作为监测点,并加强了企业、社会对部门的监督,加强了对一线环境状况直接监测。三是推行优化经济环境社会公开承诺制。全市共有72个单位,自觉、主动地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出承诺,建立落实台账,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主动营造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局面。四是坚持典型案件通报制度。对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从严从速查处,处理到位,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通报,部分案件在新闻媒体曝光。9月15日,全市优化经济环境工作会议上,通报曝光了7件损害经济环境的典型案件。
  (四)创建考评体系。优化经济环境必须从考核入手,健全考核测评工作机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考核体系,以考核促落实,以考核促优化。第一,把优化经济环境的日常工作考核纳入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纳入各地各单位年度优化经济环境工作等级评定。第二,推行了优化经济环境监测点制度。制订下发《株洲市优化经济环境监测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65个企业作为监测点,加强对部门的监督,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建立“诚信株洲网”,为监测点开辟投诉受理、案件处理、信息反馈的快速通道。第三,拓宽了考评范围,改革了考评方式。一改原来由市优化办单独考核为多家部门和监测点单位联合考核,增强了考核结果的社会可信度和公信力;二改原来只评先进不评后进为评先和评劣相结合,彻底消除了有的单位和有的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怠慢思想;三改原来只考核主要执法执收部门为全体机关单位共同参与考核,把二级单位、部分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纳入其中,真正营造了全体机关和干部共同参与优化的浓厚氛围。
  二、突出查处和协调两种方式,着力办理投诉案件 (一)查案治理结合,着力源头预防。优化经济环境工作必须三分管七分治,做到查处与预防相结合。各地各单位在办理投诉个案的同时,逐步树立源头治理的理念,强调在查案中服务和规范行为,在服务中发现和整改问题,不仅把个案解决在表面状态,而且针对引起个案问题的原因,分析引发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从源头上扼制问题的复发。如,原五三机械厂职工堵门堵路、妨碍生产经营问题,原麻纺厂遗留问题引发的集体上访闹事问题,攸县社会闲散人员冲击海悦酒店问题,醴陵市客运管理处违规拦车处罚的问题,等等,经过市优化办的协调和查处,均得到圆满解决,对社会稳定起到“降压阀”和“稳压器”的作用。对影响经济环境的突出问题进行督查暗访,如公路“治超”问题、中介机构问题、货运市场问题等等。
  (二)加强联动办案,提高办案效果。完善联动办案机制,保持“全天候”受理投诉,建立工作态度、出动速度和办案质量的百分制考核办法。把投诉办理和案件查处作为年度考核的重中之重,受理和办理经济环境的投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市优化办共受理投诉、求助、咨询事项765件,办结701件,办结率为91.6%;其中市本级办理343件,办结326件,办结率为95%;各联动单位办理422件,办结375件,办结率88.9%。经督查评定,34个投诉被评为A等办理结果,411个投诉被评为B等办理结果,均对承办单位给予了考核加分,当事人满意率占办结案件的90%以上,比上年略有上升,收到感谢锦旗19面,当面和电话致谢300多个。
  (三)突出大要案件,从严查处到人。对于损害经济环境的大要案件,严格对照纪律和政策规定,坚持一手抓惩处、一手抓警示,从严查处到位,并运用单位通报、媒体曝光、开会披露等手段,使一大批严重违纪违规案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年内,全市共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大要案件17起,处分违纪违规干部11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念错位,执法不规范。有些执法部门执法不是建立在纠错和规范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罚款创收的基础上,以罚款为目的,以罚代法,甚至“设套”执法。
  (二)作风漂浮,服务不务实。少数部门服务工作不具体、不细致、不深入,作风粗暴,态度生硬,制度好看,实事难办。
  (三)创新不够,平于俗套。这些问题影响了株洲的对外形象和经济环境。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要求,2005年1∼11月,株洲市顺利完成了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任务,2005年12月,启动了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市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05年1月开始,到6月基本结束。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范围包括市和9个县(市)区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机关,党的组织关系在株的中央、省驻株行政事业单位,市、县(市)区直属事业单位,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党员33263名。全市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05年7月开始,到11月基本结束。参加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范围包括街道社区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乡镇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县(市)区派驻乡镇的基层单位,中央金融机构的市、县(市区)分支机构、派出机构及其营业网点,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城市中小学校,企业及其他事业单位。参加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层党组织3691个,党员83061名。全市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于2005年12月启动,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范围包括5县(市)的村以及市、县(市)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机关工委,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党员80973名,占全市党员总数的41.07%。
  2005年1月28日,市委召开了全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标志着株洲市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式启动。成立了中共株洲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市委书记肖雅瑜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廖铁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夏文星,市委常委、秘书长王志刚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夏文星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市直机关等单位抽调了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的干部集中办公。制定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了工作场地,安排了工作经费。14名市委常委和市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分别明确了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市委派出督导组和巡检组,对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单位进行督查指导。各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对全市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单位严格按照活动步骤和环节开展工作,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深入学习动员、认真分析评议,扎实整改,同时,普遍创新了“自选动作”。在第一批次,市委派出11个督查组,60名督导人员;在第二批次,市委派出11个督查组和5个巡回检查组,巡检督导人员84名。督导组和巡回检查组共召开各类座谈会427个,个别谈话32765人次,实地检查督导427次,与此同时,全市广泛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97365人次。组织开展了“关注贫困党员”大走访活动,全市共走访了特困党员、群众8269人,送资金230万元,送物资价值340万元。组织以肖玲等5名优秀党员组成的“株洲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5县4区进行巡回演讲,举办了10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党员素质,增强了党员意识,改善了机关作风,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广大群众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促进了株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了群众满意工程。
  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落实情况
  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继续为民办好8件实事,结合实际,株洲市委、市政府将8件实事拓展为10件实事:积极扩大城乡就业;继续抓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抓紧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工作;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努力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挤问题。
  经过一年努力,省委、省政府下达市8件实事的23项指标和市10件实事涉及的17项指标全面完成。2005年,全市共新建沼气池6985个,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7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1150人,建成通乡公路73.5公里、通村公路291.3公里,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7万人,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3.79万平方米。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市7家单位被省政府授予了2004年、2005年度全省为民办实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创建平安株洲
  株洲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多年来,在省综治委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有关工作得到了中央综治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5月23日,株洲市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桂冠,这是第三届获此殊荣,并因此获得“长安杯”。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综治工作保障有力。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切实强化保障,实现“三个到位”,确保了综治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责任保障到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动担责,将自己作为全市综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市委常委会每季度都要听取两次以上综治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明确规定,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是本地区、本部门综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将综治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纳入政绩档案,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每年初,市委、市政府都要与各县市区和各部门签订责任状,各级各部门也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明确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并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年底考核考评,狠抓落实。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组织督查组,对全市综治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予以通报。在明确责任的同时,加大了责任查究的力度,对责任不落实、工作失职,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恶性刑事案件的地区和单位,严格责任追究。4年来,全市共对17个综治工作任务完成不好或发生严重治安问题的单位实施了“一票否决”。通过签订责任状、黄牌警告、挂牌整改、一票否决等责任追究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各部门保平安、促发展的政治责任,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单位齐抓共管的综治工作格局。
  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注重加强综治委(办)建设,健全机构,配好人员。市县两级综治办主任全部由同级党委政法委副书记兼任,乡镇、街道综治办主任全部由党(工)委副书记兼任,各乡镇、街道均配备了2∼3名综治专干,并全面组建了“一中心六网络”,基层创安、人口管理、治安联防、普法宣传、安置帮教、法律维权六个基层综治网络不断完善,保证了各级各部门综治工作有机构理事,有领导管事,有人员办事。4年来,全市有13个县以上综治委正副主任、综治办主任,217个乡镇、街道综治办主任得到提拔重用,587名综治工作成绩突出的党政领导得到表彰奖励。
  三是经费保障到位。全市各级政府每年都将综治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年增加。市县两级近4年来共为政法综治部门解决综治办、警务室、巡防队办公用房4.7万余平方米,购置电话、电脑、办公桌等办公用设备1056台(套),帮助解决政法综治部门警(公)务用车110余台,其他设备240余台次,解决综治专项经费600余万元,其中市综治专项经费200余万元,见义勇为奖励基金每年增拨10万元。市县两级将专业治安巡防队工作列入财政预算,仅此一项每年财政拨付800余万元。
  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维护稳定工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维护稳定的突出环节来抓。注重科学决策,努力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积极落实政策,讲究方式方法,依法调处化解矛盾。株洲市关于正确认识和积极调处城市矛盾纠纷的作法得到了中央综治委的肯定。
  1.全面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一是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坚持至少每月主持召开一次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研究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研究部署稳定工作。二是实行了党政分线责任制。市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工交、农村、城建、商贸、外经和文教卫等6个稳定工作组,分别由6位主管副市长担任组长,负责抓各自战线维护稳定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协调。三是实行了分级责任制。全市维稳工作责任分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四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四是建立了法人单位责任制。各机关、学校、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独立的法人单位均是维护稳定的主体,负责解决好本单位存在的影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五是建立了责任查究制,制定下发了《株洲市关于维护稳定工作责任查究暂行办法》。
  2.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一是建立了分析排查机制。通过基层排查、主管部门排查、专门机关排查等途径,采取每月一次的定期排查与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重点排查和基层村(居委会)、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经常性排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并建立了情报信息“4A”级信息反馈处理制度。二是建立了调处化解机制。在分析排查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和单位,认真落实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责任,对重大矛盾纠纷严格按照“五个一”的要求落实调处化解措施。三是建立了督查督办机制。对分析排查出来的重点问题、重点单位、重点地区,及时督办,限期解决。市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制度,每年组织几次由市级领导牵头带队的全市性督查活动。
  3.健全规范群体性事件处置规程。全市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主管部门和单位为主体,政法机关密切配合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株洲市处置群体性事件操作规程》,市委政法委制定了《株洲市关于处置群体性围堵厂门扰乱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工作预案》。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处置程序,全市所有群体性事件都得到了依法稳妥处置,没有因处置不当激化矛盾,没有酿成大的事端。
  三、打击整治环环相扣,治安秩序平稳可控。近年来,株洲市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建立健全了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机制,按照“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什么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的原则,持续不断地组织开展了“打黑除恶”、“治爆缉枪”、“命案侦破”、“夏季攻势”、“基础强侦大会战”等一系列专项打击行动,始终保持了严打整治的凌厉攻势和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刑事案件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5年来,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8234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14277名,逮捕12719名,劳教2789名,破获刑事案件数、打击处理数一直居全省前列。
  一是重拳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对黑恶势力犯罪,始终坚持露头就打的原则,严格落实了摸排和打击责任制。对呈现出来的黑恶犯罪线索,公安机关采取封闭办公、集中住宿、单线汇报、异地关押等方式开展侦察、缉捕和审讯工作,先后摧毁了罗建军、黄中伟、朱国利、袁敢等涉黑涉恶团伙,黑恶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始终没有形成气候。
  二是全力攻克大要恶性案件。始终将打击的锋芒对准社会危害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大要刑事案件,通过落实破案责任制、各警种协同配合、专案专办、挂牌督办等措施,恶性刑事案件的侦破率达到60%以上,命案侦破率达到90%以上。特别是“2003.1.12”爆炸案、“2004.2.17”系列抢劫、强奸、杀人案,伍毅特大盗车集团案等一批大要恶性案件的侦破,狠狠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三是严厉打压多发性侵财犯罪。根据多发性侵财犯罪呈现出的发案频率高、逃遁速度快等特点,采取组织便衣小分队反扒、交警巡警联勤巡逻堵卡等方式,持续不断地开展对飞车抢夺、入室盗窃、盗窃机动车等多发性侵财犯罪进行重点打击。4年来,全市共破获各类侵财性案件21561起。
  四是持续开展重点整治。近年来,采取党政牵头、条块结合、部门联动、深入摸排、集中整治的方法,对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问题进行逐一摸排,按照“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效果”的办法,坚决予以整治,基本改变了重点地区的落后面貌,电游赌博、违规网吧、色情演出等治安重点问题也得到了较好解决。
  四、全面夯实基层基础,防控体系初步形成。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突出基层基础这个重点,巩固基层,夯实基础,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1.全面开展基层创安活动。坚持把基层安全创建活动作为基层基础工作的龙头来抓,积极开展了“安全社区”、“安全文明校园”、“安全文明铁道线”等基层创安活动。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审时度势,于2004年初作出了创建“平安株洲”的决策,作为全市的十件实事之一来抓,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综治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中办信息、法制日报、《长安》杂志等向全国作了推介。在“平安株洲”创建活动中,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分别提出了创建工作目标,“平安县区”、“平安乡镇”、“平安街道”、“平安企业”、“平安社区”、“平安村庄”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在全市普遍开展。
  2.努力构建治安防控体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已初步建立健全了“打防结合、动静结合、专群结合、上下结合”的防控体系。一是建立了社区警务室、专业治安巡防队、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力量、义务护楼守栋人员、综治维稳信息员五支治安防控队伍。特别是自2002年元月起,按社区总人口的1.5‰的比例,组建了1000人的城市社区专业治安巡防队,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群防群治工作的新路子。专业治安巡防队成立至今,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237名,协助公安机关破案1876起,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75万余元,为群众办好事1000余件。二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治安防控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含量。在城市主干道路和主要路口等重点路段设立了电子监视器,在出城路口建立了出城检查站,在全市推广使用了电子警务助理和电子巡逻管理系统。投资1000余万元动工兴建了消防特勤站,提高了应对重大火灾等抢险救灾的处置能力。各金融网点、部分商场、酒店、宾馆安装了内部治安电子监控系统,并与110联网。各住宅小区开发商按规定要求安装了住户防盗门、单元电子防盗门、小区电子监视器等安防设备,增强了治安防范的效能。
  3.切实加强综治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流动人口管理、铁路护路联防、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基础性工作。对流动人口实行了证件化管理、落脚点管理和科技化管理。对刑释解教人员做到基本情况必知,特殊困难必帮,重点对象必控,各县市区均建有过渡性安帮基地。对株洲火车站、株洲北站及铁路沿线治安重点地区进行了专项整治,加强了路地联防联控网络建设,石峰区与株洲北站共同组建专业治安巡防队的作法,得到了铁道部的肯定并予以推介。对学校及周边“三室两厅一吧”持续不断地进行了专项整治,设立举报电话、向社会聘请了200名督查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赞扬。
  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逐步规范。近年来,株洲市不断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使综治工作更加规范、科学运行,努力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一是健全完善了单位责任制度。制定了《株洲市综治委成员单位平安创建工作职责任务及考评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综治成员单位的职责,并在年底进行考核考评。制定了《株洲市实行法人单位治安防范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的办法》,把“谁主管、谁负责”与“谁经营、谁负责”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各法人单位的治安责任意识,增强落实治安防范措施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是健全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市综治委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重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对有关部门工作进行讲评。出台了《株洲市综治委五部委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规程》,对五部委工作进行规范,并在每年底召开联席会议,审议综治先进表彰奖励名单,研究重大问题责任查究的意见。
  三是健全完善了考核奖惩制度。2002年以来,市综治委开始实施对全市乡镇、办事处年度综治工作考核评估排名,并以两办名义予以通报,共对15个乡镇、办事处及有关责任人实施了“一票否决”,对先进乡镇、街道拨专款予以表彰奖励。2003年以来开始对各县(市)区社会治安主要指标进行季度考评,分项计分排名,通报至市、县两级党政领导。2002年1月,市政府出台了《株洲市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者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见义勇为保护奖励机制。2004年,市综治办与株洲市平安保险公司合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见义勇为平安保险金制度,因见义勇为受伤致残或牺牲对象可获得1∼5万元见义勇为平安保险金。
  文明建设
  2005年,株洲市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着力塑造株洲文明开放的新形象,以平安、小康、生态、诚信为主要内容,建设和谐株洲,为加快株洲经济发展步伐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深入开展文明素质教育 (一)抓住机遇,用好用活载体。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一重要契机,开展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利用各级文明市民学校、文明村民学校在广大群众中开展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抓住一年一度举办的炎帝节,开展“从我做起,告别不文明行为,做文明株洲人”及“城市清洁日”等活动,为炎帝节营造了隆重、热烈、欢快的环境氛围;抓住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的时机,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再宣传再教育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协调市属主要媒体设立专栏、专题,制作电视专题片等,对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行宣传,加深了干部群众对《纲要》精神实质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紧扣主题,教育内容和方式精彩纷呈。紧扣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株洲这个主题,以市文明素质教育电视学校、文明市民学校、文明村民学校为载体,以文明乘车和出租车行业为突破口,开展了丰富多样、深入扎实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和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市文明素质教育电视学校《城市物语》是株洲市的一个教育品牌,全年播出52期,对市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文明素质教育。全市开办各类文明市民(村民)学校近200所,初步形成县(市)区、街道(乡镇)、居(家)委会三级教育网络。为提高用语用字规范化水平,致力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实现了“基本普及普通话”和“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目标。为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全市开展了“美德在农家”活动,在农村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新高潮,醴陵东富镇还被确定为国家级“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为弘扬家庭美德,市文明办、市妇联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十佳健康家庭”评选活动。为提高广大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先后在全市开展“万人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歌咏比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市公交发展公司在部分线路率先在全省设立“爱心让座奖”,提倡良好的社会风尚。市客运管理处录制了“株洲市出租车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磁带,免费发放给全市出租车司机,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使出租车行业社会形象有了较大改善。2005年,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4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单位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扎实有效地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一)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新成绩。市成功地实现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目标,在领取到省级文明城市的奖牌以后,2005年又吹响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进军号。一是继续加强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教育。市文明素质教育电视学校和各级文明市民学校,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2005年《城市物语》播出的52期节目中,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话题占一半以上。全市7块大型户外公益广告,都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内容,株洲日报也开设了专栏、专题,创建工作的氛围热烈、浓厚。二是活动组织有特色。各个专业组在取得创建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做精做实,成绩斐然。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组,筹资500余万元在石峰公园内建成了如诗如画的蔷薇园;城市规划建设专业组精心打造的“株洲大道”成为株洲一道亮丽的风景;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组铁腕治污,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空气良好天数比上年同期增加101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1.331,已经符合退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条件;文明社区专业组在继续抓好青瓦、红墙、绿树的社区办公大楼的建设同时,加大社区管理力度;文化事业繁荣专业组也喜获丰收,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三是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开展群众点评、交叉测评和重点考评的“三评”活动,已经形成一种制度。
  (二)文明社区创建形成新高潮。以省社区工作现场会在株洲市举办为契机,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创文明社区,建美好家园”活动,引导广大居民热爱社区、建设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动员社会力量改造市容市貌、治理脏乱差、绿化美化环境。形成了党政机关、各行各业、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积极态势。持之以恒开展了“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各单位各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文体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卫生工作者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传、进行无偿义诊、举办法律讲座,各级科协、文化、体育、卫生部门为社区建起了科普宣传栏,提供了一大批文化、体育、卫生设施。推广了石峰区、天元区推进创建文明社区活动,让广大居民普遍受益的经验,解决了一些社区只抓点、不抓面、搞形式主义的问题,推动了这一创建活动的进一步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到了创建活动带来的文明成果,促进了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第二批社区办公用房的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启动。2005年又有株洲湘银、天鹅、曹塘坝和醴陵市世纪花园等4个社区(小区)被评为省文明社区。
  (三)文明村镇建设得到新提高。一是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普及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活跃文化生活,倡导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增强农民的生产能力和致富能力。“十星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文明户活动覆盖面达70%以上,促进了农民的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全市有2户家庭被评为全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7户家庭被评为全省“五好文明家庭”,市“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二是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治理脏乱、绿化美化为重点,从抓城乡结合部、乡镇主要街道、河道、铁道和国道入手,大力整治农村环境,使村容镇貌显著改善。先后总结推广了石峰区龙头铺镇兴隆山村发展集体经济,富裕百姓,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和攸县黄丰桥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的经验,促进了文明村镇建设。2005年,全市有株洲县雷达石镇砖桥村、攸县黄丰桥镇2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有石峰区龙头铺镇兴隆山村、醴陵市嘉树乡、荷塘区金山街道荷塘铺村、攸县城关镇4个村镇(乡)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四)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以开展“共铸诚信,打造诚信株洲”活动为契机,重点抓了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管、公安、公交、工商、通信、金融、邮政、供电、气象等9个窗口行业的文明创建工作,围绕社会经济生活中失信的问题,把诚信作为文明行业创建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开展了窗口行业行风评议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文明服务、诚信服务标准,加强了行业内部约束,加大了社会监督力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担任行风评议监察员,参加评议工作。参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把行业达标创建同行业自身发展相联系,制定规划,明确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和规范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树立起窗口行业良好的文明形象。市及各县市区文明委始终注重文明窗口创建示范点的培植工作,加强对创建示范点的指导,在每年的评比中,这些示范点都能脱颖而出,成为市级乃至省级文明窗口。2005年,全市又有株洲市招标投标交易中心、株洲市第八中学等10个窗口单位被评为省文明窗口单位,新华路被授予省文明街道。制定了《文明旅游休闲风景区(点)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对旅游休闲区(点)的监督管理。先后推广了炎帝陵和文化园加强管理的先进经验,全市31个旅游休闲景点全部纳入文明风景旅游休闲区(点)创建活动之中,有力地促进了创建文明旅游休闲风景区(点)活动的开展。
  (五)军(警)民共建工作结出新成果。市军(警)民共建工作积极围绕“创文明城市,建美好家园”这一主题,以开展“三创”和共建文明社区为重点,共建促自建,部队与市民群众形成了亲如一家的鱼水之情。驻株部队在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城市建设,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2005年共出动官兵500多人次,车辆100多台次,参加抢险救灾和绿化、美化等义务劳动。市政府为驻株部队官兵每人每天送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市各级各单位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人才优势,广泛开展以“科技人才进军营、科技成果献军营、科技书刊送军营”为主要内容的拥军活动,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2005年,株洲冶炼集团获得“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年,全市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四大战略,继续突出三项经济重点,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524.14亿元,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5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64.61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189.04亿元,增长10.6%。“十五”期间,累计完成生产总值2014.1亿元,年均增长11.4%,比“九五”期间提速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7.3:46.7:36.0调整为17.5:45.9:36.4。全市人均GDP14497元,比上年增加1932元,按汇率折算为1770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88.64亿元,增长13.5%,占GDP的比重达55.1%。年末注册个体工商户6.7万户,私营企业6800户,注册资本金95亿元,总资产218亿元。“十五”期间全市新增非公企业2000多户,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4.3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26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52亿元,增长30%。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带状格局。首次出现经营面积过66.67公顷、年收入过百万的种植大户。发展养殖大户2.5万余户。农业机械总动力161.1万千瓦,增长8.5%,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59.11万人,劳务总收入57亿元;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114.85亿元增至2005年的226.43亿元,年均增长12.8%,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3%,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1%,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城镇化顺利推进。非农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8.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比“九五”末的51.2%提高7.5个百分点,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2.5%,比“九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27.7%。
  县域经济发展提速。5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80.05亿元,增长12%,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首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呈逐年提速的态势。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3.4%,比“九五”末上升2.6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13.2万人,比“九五”末净增10.6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1万人。2.41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其中安置大龄就业人员49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8万人,先后有8.9万余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物价总水平涨幅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4%,涨幅均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零售物价上涨2.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零售物价上涨2.8%。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2%,涨幅均有回落。
  经济发展环境继续优化。连续两年圆满完成省八件实事、市十件实事;全力打造“平安株洲”,第三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称号;投资环境逐步改善,2005年度进入“全国投资环境100优城市”;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乡村行政区划得到调整,全市建制乡镇由137个减少到112个,行政村由2184个减少到1869个。
  二、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45个市以上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58.4亿元,增长51.8%。其中,23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41.8亿元;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6亿元,新建公路30公里,改建公路344公里;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5亿元,增长41.7%。“十五”期间,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7倍。随着106国道全线提质扩容的全面竣工,“株洲三小时、县市一小时”的快速交通圈基本形成。5年新改建公路1635公里,新增等级公路960公里,高速公路新开工里程63.3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4131公里,公路等级率由53%提高到66%。新建和改造变电站20多座,株洲航电枢纽三台机组并网发电。
  城市公用事业不断拓展。5年建成2个污水处理厂、1个日供水能力达125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可用16年的垃圾处理场、39座城市公厕、26个垃圾中转站,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增公交车429台,万人公交车拥有率提高到8.9标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2.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5%;2005年天然气顺利进株入户,年末城区近10万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63平方公里扩大到85.6平方公里。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为2.87,下降1.33,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298天,比上年增加101天;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13%,提高1.6个百分点;全市烟尘控制区面积101.7平方公里,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58.6平方公里。清水塘工业区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三、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1.09亿元,增长21.9%;一般预算收入24.56亿元,增长21.2%,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4.5%。财政支出突出体现公共财政需求,全年财政总支出46.03亿元,增长12.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35亿元,增长21.6%;农林水利气象支出3亿元,增长30.6%;卫生经费1.3亿元,增长21.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71亿元,增长19.3%。“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49.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9.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4%和18.2%。累计财政支出168.67亿元,年均增长21.5%。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信贷投向重点突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2.41亿元,增长16.5%;各项贷款余额235.19亿元,增长7.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下降17.9%。
  股权分置改革进展良好。年末全市境内上市公司7家,年末总市值82.07亿元。有2家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2家公司已拟定改革方案。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11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0.02亿元,增长7.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6亿元,增长10.3%;健康险保费收入3813万元,增长15.9%%。全年各类保险赔款与给付支出2.16亿元,增长30.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1.32亿元,增长23.4%;人身险业务赔付0.84亿元,增长44.7%。
  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72.23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其中市区78.88万人。常住人口365.1万人,增加7.1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人口出生率为9‰,比上年下降2.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8‰,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0元,增长11.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34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3957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62元,增长15.9%,“十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加4582元,年均增长11.1%,增速比“九五”快6.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1268元,年均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8480元,比“九五”末增加4353元。2005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3%和47.8%,比“九五”末下降5.8和2.4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居住面积19.8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51.1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加5.2和3.2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11万人,比上年增加0.49万人。全部按时足额发放了14.13万名参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9.2万人,增加1.73万人,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69.1%,提高1.3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16万人。全市城镇4.32万户、9.39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四区“低保”标准由156元提高到170元,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由每人每月10元提高到15元。全年改建乡镇敬老院27所。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09个,共有床位4893张,在院人数4018人。“十五”期间,全市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7.4亿元、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2.1亿元、城镇低保金2.22亿元。累计投入救灾资金5342万元,扶贫开发资金7680万元,2.78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4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签定各类技术合同登记446项,合同金额1.7亿元。株洲地震台顺利开通,填补了株洲市在地震监测能力上的空白。59家省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47家通过验收。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十五”期间全市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9项(次),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5项,第5次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20家,比“九五”末增加4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增长20%,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1%,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株洲高新区综合实力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上升到第35位。“十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229亿元,年均增长18.4%。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6%,辍学率0.59%;普通初中入学率99.8%,初中生缀学率1.89%。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14.89万人,在校学生56.7万人。高考录取率达到71%。“十五”期间,全市新增高等院校4所,新增普通高中5所,调减初中24所、小学1043所,接收企业办学校33所,新批民办学校237所。
  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和纪念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艺创作和演出活跃。《万紫千红》、《水韵》、《天下凤凰美》等6首(个)创作歌曲和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年新增无线数字电视用户5100户,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比“九五”末增加9.48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
  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7个,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172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0507张,卫生工作人员15026人,其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568人,执业医生和助理医师5201人,注册护士3835人。“十五”期间新建和改造疾控中心6所、传染病防治区6个、乡镇卫生院24所,所有乡镇设立了防保站,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全面实现三年目标。食品放心工程稳步推进,城市社区卫生覆盖面提高到90%。重大传染病防控有力,成功抵御了“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入侵。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市十运会,本届比赛项目33个、参赛人员8000人次,刷新历届市运会记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在省运会上,株洲田径、射击、体操项目金牌或总分列全省第一。株洲运动健儿勇夺奥运奖牌2枚、全运会奖牌10枚、省运会金牌45.5枚。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4亿元,增长6.8%,其中农、林、牧、渔业分别增长3.6%、21.4%、8%和10.9%。“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6.8亿元,年均增长4.8%。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优势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突出发展大米、生猪、竹木、油脂、果蔬等五大产业。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52.5千公顷,增加0.53千公顷。粮食种植面积257.5千公顷,下降1.8%,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118.9千公顷,增长22.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5.1千公顷,增长1.9%。蔬菜种植面积为48千公顷,增长5.9%。
  农村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十五”期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8万处,建成了3个防洪排渍站;解决了9.3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5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2.9万个。累计投入造林资金4亿多元,完成人工造林4.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7.5%,比“九五”末提高近4个百分点。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26.43亿元,增长13.7%,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4.56亿元,产销率达98.1%。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0家,其中过5亿元的13家,过10亿元的9家。在108种主要工业产品中,66.7%的产品产量增长。“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比“九五”提速0.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9.3%,增速比“九五”快6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1.4,提高8.3个百分点,亏损面18.5%,降低3.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2.74亿元,增长27.3%,实现利润17.38亿元,增长8.5%。14家标志性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25亿元,增长12.3%;20家小巨人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21亿元,增长50.1%。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8.18亿元,增长17.9%。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89.19亿元,增长19.4%,实现利润1.41亿元,增长31.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81.2万平方米,增长3.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张。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60.66亿元,增长23.3%。其中:城镇投资137.29亿元,增长27.6%;房地产开发投资32.5亿元,增长26.5%。“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8.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22.5%,增速比“九五”期间快12.5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1.9亿元,年均递增27%。
  工业投资步伐加快。全市完成工业投资53.6亿元,增长34.8%,高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2个百分点。其中技术改造投资47亿元,增长38%。全年实施技改项目465个,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重点项目46个,增长64.3%,其中新开工重点项目25个,增加10个。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发电量3.42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3.1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1公里;新建公路30公里,改建公路344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7公里,扩建面积87万平方米;锌冶炼2.4万吨,原煤10万吨,水泥52万吨,棉纺锭11.3万锭,中成药1000吨,纯碱1万吨,钾肥5.8万吨。
  (四)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增加值29.44亿元,增长10.2%。
  交通营运能力继续增强。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6.91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0.83万辆。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2.91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0.65万辆。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391600万吨公里,增长17.8%。水运货运周转量36800万吨公里,增长94%;公路客运周转量533526万人公里,增长10.8%,水运客运周转量1000万人公里,下降24.3%。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3亿元,增长15.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为18.18亿元,增长17.1%,邮政业务总量为1.08亿元,下降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7.97万户,比“九五”末增加27.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9.11万户,比“九五”末增加72.11万户。电话普及率达49部/百人。5年新增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10万户,互联网用户达19.13万户。
  (五)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13亿元,增长13.9%,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2%。其中:城市零售额111.11亿元,增长15.4%;县城零售额24.23亿元,增长12.9%;县以下零售额45.78亿元,增长11.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6.43亿元,增长13.8%;餐饮业21.44亿元,增长16.4%;其他行业3.26亿元,增长3.4%。按所有制性质分,公有制经济零售额35.09亿元,增长11.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17.61亿元,增长4.6%;个体经济90.21亿元,增长15.9%;私营经济51.29亿元,增长13.6%。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91个,全年成交额148亿元,增长11%,其中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44.5亿元,增长12%。全市亿元市场11家,成交额107亿元。芦淞服饰市场进入全国十强。
  外向型经济继续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68829万美元,增长16.7%。其中出口54390万美元,增长12.3%,进口14439万美元,增长36.7%。出口市场呈现多级化,对美国、日本、尼日利亚、加拿大等传统市场出口增幅在20%以上,对荷兰、芬兰和南非等新开辟的市场出口成倍增长。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实际利用内资60.86亿元,增长33.9%;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2家,实际利用外资16125万美元,增长26.2%。“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5.18亿美元,为“九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28.4%,引进内资186.86亿元,年均增长28%;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5.76亿美元,年均增长13.4%,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省第二位。
  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市星级宾馆29家,增加4家,其中四星级以上宾馆3家,星级宾馆共有客房2100间,床位5000张;旅行社39家,增加1家。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06.54万人次,增长17.26%。境外游客1.99万人次,增长37.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0.01亿元,增长14.76%,其中旅游创汇收入510.25万美元,增长41.47%。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6

《株洲年鉴 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6.8

本书注意工业城市特点、时代特点、年度特点,突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株洲的新情况。全书共设30个部类,依次是:特载、大事记、综述、政治、法制、国防、经济管理、工业、交通、邮电、农村经济、国内外贸易、招商引资、旅游业、民营经济、财税审计、金融、保险、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住宅与房地产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区·县(市)、荣誉谱、理事会专栏。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