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3》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675
颗粒名称: 攸县
分类号: K921
页数: 5
页码: 342-3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12年株洲市攸县县委机构人员名单、地理概况、经济收入和发展历程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区域地理 攸县 株洲市

内容

中共攸县县委书记 胡湘之
  副书记 龚红果 谭智勇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彭良平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唐卫湘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张建勇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汤小红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吴爱清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子善
  县委常委、副县长 谭伟生
  县委常委、副县长、统战部部长 陈可勇
  县委常委、副县长 梁文明
  县委常委、武装部部长 王庆波
  攸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毛春良
  副主任 罗正初
  颜学勤(兼)
  黄清秀 宾玉良
  谭小宁
  攸县人民政府县长 龚红果
  副县长 张建勇 谭伟生
  陈可勇 梁文明
  陈运发 文斌
  周文安 何忠明
  罗曼
  政协攸县委员会主席 尹诺昂
  党组副书记 陈可勇
  副主席 彭新立 张建良
  罗志勇(兼)
  肖顺昌(兼)
  刘燕舞(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 帅团结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冯雅文
  县委党校校长 李飞智
  株洲市生物工程中专党委书记 蔡德和
  株洲市生物工程中专校长 颜学勤
  【概况】2012年,攸县辖15个乡级建制镇,即:鸾山镇、黄丰桥镇、柏市镇、酒埠江镇、网岭镇、皇图岭镇、丫江桥镇、新市镇、大同桥镇、上云桥镇、菜花坪镇、渌田镇、石羊塘镇、桃水镇、莲塘坳镇;4个乡,即:湖南坳乡、坪阳庙乡、槚山乡、鸭塘铺乡;设2个街道办事处,即:联星街道办事处、江桥街道办事处。全县304个村(社区)。年末总人口82.2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0.80万人。人口出生率12.34‰,人口自然增长率7.59‰。全县土地总面积2648平方公里(原为2664.07平方公里,2008年攸县第二次土地普查后,重新测定为264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7028.59公顷。年降水量1843.9毫米,比上年多降雨934.3毫米,较历年平均值偏多325.5毫米;年平均气温17.8℃,较历年平均值偏低0.3℃,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3.1℃。林地面积23.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44.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58%。煤炭探明储量4.3亿吨。
  2012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继续居全省十强,获“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称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19.3:48.6:32.1调整为15.8:55:29.2。人均生产总值36327元,增长14.8%。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2.22亿元,增长20.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72亿元,比上年增长9.88%。粮食播种面积6.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93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 1466公顷,比上年增加1266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5113公顷,比上年减少6860.7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47.88万吨,比上年减少3.62万吨,下降7%;油料1.28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68万吨,与上年产量基本持平;完成人工造林3566.7公顷,封山育林10万公顷;出栏生猪118.4万头、出栏牛1.96万头、出栏羊4.96万只、家禽556万羽,猪肉产量8.38万吨,增长5.7%,禽蛋产量1.44万吨,增长2%,水产品总产量1.91万吨,增长14.37%。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有各类大小水利工程30578处,年内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200处。蓄引提水总量6.42亿立方米,灌溉供水5.2亿立方米,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28万公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46986人。攸县列入全国的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试点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获评“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先进县、森林抚育财政补贴试点工作先进县。304个村基本实现通水泥(油)路,197个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113个村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农业机械总动力77.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公路通汽车率100%。
  规模以上工业248家,实现总产值3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实现增加值1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4亿元,增长21%。全年社会用电总量16.03亿千瓦时。投资5亿元的干法水泥项目成功点火投产;湘化机顺利改制重组;桐坝电站、明珠选矿、龙昊重工、宏信建材、益力盛电子等一批产业项目基本建成;旭日陶瓷落户攸县。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3.3%。总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7.4亿元,工业技改投资104.9亿元。在建投资项目448个,完成投资156.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个,完成投资20.24亿元。S315二期工程全面完成,煤电一体化电厂主体工程和煤矿工程实质性启动;衡茶吉铁路、醴茶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有序推进;网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启动规划和建设;东城新区建设有序推进,发展中心基本建成,迎宾大道、内环路、攸水大桥全线通车。
  全县公路总里程7990公里,其中国道62.39公里、省道495.46公里、县道492.08公里、乡道571.12公里。公路货运量704.5万吨,货物周转量80.41亿吨公里;公路客运量824.5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10.07亿人公里。有客运公司3家、客运车辆439辆、客运站4个、农村客运站场10个、农村招呼站132个,开通省际、地际、县际、县内各类客运班线108条。有城区公交车62台,运营线路5条,日发送班次785次。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466万元;电信业务总量6730万元;移动通信业务总量19649万元;联通通信业务总量4750万元。固定电话用户8.3万户,宽带用户55469户;移动电话用户43.57万户,增长2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8.1亿元,增长19.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4亿元,下降6.7%。引进外商投资4443万美元,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联资金21.6亿元,增长31.3%,合同利用外资5433万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资金5433万美元。全县拥有各类旅行社10家;旅游星级宾馆4家;AAA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级森林公园1家。全年接待游客234.72万人次,增长50.85%;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9.8亿元,比上年增长52.3%。
  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2.22亿元,增长20.1%;地方财政支出29.55亿元,增长21%;县域内有金融机构10家;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27.9亿元,增长10.7%,各项贷款余额63.2亿元,增长19.1%。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两大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63亿元,保险赔款总额3199.1万元。
  全县共有公立教育机构和学校147所,其中小学(教学点)117所,乡镇初中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县属普通高中4所(完全高中3所),职校和特校1所,幼儿园1所;在职在编公办教职工4853人。共有民办教育机构和学校14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全日制小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培训类学校17所,幼儿园117所,从业人员2900人。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76784人,其中初中20851人,高中13768人,小学42165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268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582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46%,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合格率95.32%;高考参考3368人,录取3008人,二本以上高考上线1646人,上线率48.9%,连续8年居全市第一。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12项,县本级科学技术支出2245万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9%,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2.66亿元,增长106.5%。专利申请198件,比上年增长26.9%;专利授权80件,增长53.8%。全县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民营科技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63项,实现产值9.8亿元。
  全县有文艺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县级广播电台1座,对国内广播节目1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县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2.0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1.32万户。全年文艺演出252场,其中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152场;放映电影6320场。依托“乡村大舞台”开展全县性大型公益性群文活动10次;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9项,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10万人。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43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6家、乡镇卫生院26所、村卫生室304个、民营医院6家,个体诊所201个。卫生系统在职人员2147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601人,共有病床床位2700张。有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全年共下发各类常规疫苗39.6万人份,适龄儿童查漏补种率99.73%,“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96.5%。建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50.16万份,建档率65.1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66.04万人,参合率97.78%;补偿51.1万人次,补偿金额18943.99万元。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年直接为新农合参合患者减轻药费负担1500万元。全县各类社会保险参保76.02万人次,社会保险参保率82.5%。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63万人,增长5.64%,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工资达1400余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47.93万人,参保率100%;城镇医疗保险参保13.25万人,增长1.41%;失业保险参保1.98万人,失业金标准提高至840元/月;工伤保险参保5.6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43万人。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城市二级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8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均为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完成造林面积3566公顷,森林覆盖率57.58%;有国级生态示范园1个,自然保护区5个。城区新增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7.25%,人均公园绿化面积7.28平方米。矿区生态综合治理投入4680万元。
  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年受理“110”报警18432起,刑事案件立案1917起,比上年上升27.6%;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16起,下降2.3%;调处各类纠纷2876起。在全省民调工作中,攸县综合得分位列全省第三、全市第一,公众安全感和公安队伍建设测评居全省第五。被评为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群众信访总量527批2634人次,信访案件化解、办结率9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2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21元,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099元,增长12.56%。城镇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88元,增长85.45%。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不大、层次不高、结构不优,园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工业仍然是县域经济的“短板”;二是征地拆迁、土地供应、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安全生产的基础还不够牢固,非正常上访现象仍然存在,安全维稳的压力较大;四是少数干部思想不解放、作风不务实,改革创新的办法不多,攻克难题的能力不强,执行落实还有一定差距。
  【“十元看病”模式普惠于民】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攸县村卫生室启动实施以来,全县严格按照省、市医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于2012年4月在新市镇中新村等6个村卫生室率先启动试点,10月和12月分3批在全县304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10元钱看病、10分钟路程”的“双十”模式,取得良好成效。患者次均费用从50元下降到26元,降低48%;患者自付次均费用从25元下降到10元以内,降低60%以上,全年可为群众减轻医药费用负担近1500万元。“十元看病”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村卫生室新农合支付方式进行改革,由过去的门诊统筹和一般诊疗费转变为实行总额包干模式,并明确乡村卫生室为实施主体,药费在10元以下(含10元)的由患者据实支付,药费在10元以上的(中药除外),参合农民自付10元诊疗费,药费全部由新农合支付,每个人每天只能报销一次,按月结算,次均费用不超过26元,村卫生室年诊疗人次不超过辖区内服务人口的1.5倍。县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按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的20%向村卫生室购买,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除患者自付部分外,政府统筹新农合报销、中央省财政的基药补贴和县本级财政按基药销售额15%的补贴标准向村卫生室购买,购买资金经考核据实支付。“十元看病“模式使老百姓在看病时心中有底,结算方便,就诊治疗费公开透明,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S315线二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S315二期改造工程是2012年市、县两级的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概算10573万元,全长21.82公里,起于攸县县城攸州路和交通北路交叉口,止于攸县和衡东县交界的分水坳,途径江桥办事处,鸭塘铺乡和桃水镇等乡镇,是攸县连接衡阳的重要交通主干道。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面为沥青混凝土结构,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项目由攸县公路局负责施工建设,于2012年5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共完成土石方287527立方米,4.5%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21376立方米,4.5%水泥稳定砂砾基层58284.7立方米,沥青双层表处155142平方米,沥青砼路面7498立方米,中桥1座,长51.04米,小桥1座,长16米,盖板涵201.5米,圆管涵1450.9米,渡槽2道,浆砌片石防护17464.2立方米等主体及附属工程量建设,2012年12月8日全面竣工。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200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三创四化”工作目标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平安畅通县),成立县“三创四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先后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大会,将创建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出台《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实施意见》、《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实施方案》和《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奖惩办法》,并多次召开协调会,及时商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2009~2011年,在全县大力开展舆论宣传,先后完成“攸县精神”(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的提炼。出台促进观念和作风转变“三十条”,编印《六鉴》系列读本,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并在攸县电视台开设“三创四化”专栏,发放28万册《攸县文明礼仪规范手册》和25万册《诠释攸县精神》到各家各户。全面启动文明礼仪教育工作。2012年2月,举办“明礼一代人、开学第一课”活动,全县8万名中小学生开学先上一堂文明礼仪课;3月,启动“树文明新风、创文明县城”9个社区文艺巡回演出,举办“同栽幸福树、共建文明城”活动;4月,建设23处青少年教育基地并授牌;5月,举办“讲文明、树新风”万人签名暨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法律、环保、医卫、科技”四进社区活动;6月,开展攸县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7月,举办“城乡同治、结对共建”文明礼仪知识抢答赛,建设19家“道德讲堂”,开展“道德模范”巡讲活动,举办“乡村大舞台·幸福达人秀”才艺比赛,组织全县志愿者参与网络注册活动,志愿者人数100751人;8月,举办“品味文化、传承文明”大型文体活动周暨《诠释攸县精神》读本首发式,启动“文明餐桌”行动;9月,启动全县机关单位干部和数千名志愿者上街入社区文明规劝活动,举办“喜迎十八大”专场文艺演出暨首届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和“我是志愿者、关爱你我他”活动;10月,接受省文明办、省调查队对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检查,并实地考察测评点和上门入户开展问卷调查;11月,接受省文明办、省调查队复检,成功获得“省级文明县城”荣誉。
  【农村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全面启动】为加快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深化城乡环境同治,4月,全县启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按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七统一、一规范”的建设标准,在鸭塘铺乡先行开展试点。9月,全县召开动员大会,下发《攸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的意见》,出台《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考核办法》,把再生资源网点建设和运行情况纳入城乡同治考核范畴,全面铺开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截至2012年底,全县恢复重组攸县再生资源公司,设立乡镇回收站19个,建设村级回收网点123个,统一纳入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进行管理,逐步建立“回收公司+回收站+回收网点+流动回收人员”的回收模式,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同时,启动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项目选址菜花坪镇,总投资1.1亿元,一期主要是建设分拣处理中心,二期主要是废旧物资加工产业群企业入驻平台的建设,并于11月正式启动再生资源分拣处理中心建设。(李友芳)
  【攸县获评“中国金融生态县”】9月26日,在由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网共同主办的“金融生态与城市竞争力”论坛上,攸县获评“中国金融生态县”称号。自2003年9月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创建工作以来,全县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银企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把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金融生态县作为创建目标,通过开展信用乡村、诚信企业的评选,有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引导民间融资等措施,攸县社会信用明显增强,诚实守信成为社会共识、民众自觉的行为。经过多年的努力,攸县成功引进长沙银行、华融湘江银行,成立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攸县民富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12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3亿元,比年初增长11.9%、18.9%,实现利润22743万元,不良贷款比例降至5%以内。全年全县共完成政府性融资7亿多元,金融机构效益得到明显提升,金融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通过中国金融生态县的创建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金融生态环境的品牌效应逐步形成。
  【中共攸县县委获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党委】6月28日,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攸县县委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党委”称号,成为株洲市唯一获此殊荣者。从2010年4月开始,县委紧扣省、市活动部署和推进步骤,各级党组织召开动员会、推进会和总结会800多场次,编发简报102期,设置户外宣传牌210余块,悬挂横幅620余条,张贴宣传标语1600余张,制作固定宣传栏、承诺栏、点评栏1800余块,提炼出“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16字“攸县精神”,组织编撰并免费发放创先争优公民教育系列读本——《六鉴》,中央、省市活动简报和《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湖南日报》、《株洲日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党建网、湖南红网等各级媒体采用攸县活动文稿170余篇,成功创建“党员示范窗口”116个、“党员示范岗”1153个、无假货党员示范行动创建店120家、党员示范车和“党员先锋号”65台、窗口行业服务之星36名,共打造出20个市县创先争优活动示范单位,共评选出省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120个、优秀共产党员180人,创先争优活动氛围热烈浓厚。在为期2年多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县委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和推进方式,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贯穿于党的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始终,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探索推行党员承诺销号、预安销号与绩酬挂钩考核、定期述职、联合办公、五基规则等一系列制度,有效地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教育教化,了解群众诉求,化解群众纠纷,帮扶困难群众,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全县县乡干部共下村走访农户18.6万次,宣讲座谈4840场次,接访农户72531人次,共收集群众各类生产生活问题22135件,现场办公议定解决8461件,为群众解决困难问题18415个。《人民日报》和《中国组织人事报》、《湖南日报》分别以《百姓有事找得着人了》和《制度给力赢在管理,看湖南攸县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党旗辉映下的“福民强县”画卷》、《罗霄山下红旗艳》为题予以专题报道,社会反响非常好。
  【“城乡同治、结对共建”活动】2012年,县委以一号文件的形式,部署开展“城乡同治、结对共建”活动,组织35名县级领导、99个县直正科级单位、150个二级单位与全县21个乡镇(街道)和304个村(社区)结对共建,重点抓好洁净家园、礼仪教化、济困维安、联合办公、五基规则等5项工作。全县将7260个村民小组并减为4167个,组建1622个党小组,落实2万多个党员责任岗,并全面开展党员“亮身份、见行动、作表率”活动,全县所有农村党员户都挂牌。全年3500多名机关企事业党员干部职工与重点帮扶对象结为帮扶对子,共走访农户18.6万次,开展礼仪教化、卫生规劝1.8万余人次,解决问题困难2.8万个,落实帮扶项目1529个,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村级转移支付平均达12万元,投入810万元新改建6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离任村副职每月生活补贴70元~110元。随着结对共建活动的不断推进,基层管理制度更加规范,社情民意、公民信息、流动党员等各类台账不断完善,“四议两公开”、预安销号、联合办公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各项重点工作得到整体推进。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3

《株洲年鉴 2013》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13.10

本年鉴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湖南省株洲市2012年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和基本情况,反映了株洲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凤
责任者
易新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