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3》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668
颗粒名称: 区·县市
分类号: K921
页数: 25
页码: 328-352
摘要: 区·县市本文章内容包括: 高新区 、天元区、芦淞区、 荷塘区、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石峰区、 株洲县、 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
关键词: 区域地理 地理志 株洲市

内容

高新区 天元区
  高新区
  工委书记 谢高进
  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智
  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顾峰
  马立恒 陈远瑞
  姚永告 董巍
  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金勇
  工委委员 周小毛 杨爱云
  谢维红 罗克俭
  李征兵
  工委委员、创业服务中心主任
  谈志明
  工委委员、工委办主任 童举纲
  工委委员、高科集团董事长 巢亮
  高科集团总经理 陈大雄
  招商合作局局长 聂敏林
  产业发展局局长 周玉智
  开发建设局局长 吴兵
  劳动人事局局长 齐艳辉
  财政局局长 陈文君
  天元区
  中共天元区委书记 谢高进
  副书记李 智顾峰
  姚永告 周小毛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金勇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杨爱云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谢维红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统战部部长
  罗克俭
  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 童举纲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征兵
  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柏国顺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马光辉
  副主任 唐仁奇 王太培
  黄白玉 谭红德
  李海泉
  区人民政府区长 顾峰
  副区长 罗克俭 张意
  黄芳 何登科
  章定良 杨宇
  文树忠
  政协天元区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
  程燕
  副主席 曾天青 郭飞
  李铭 彭炯
  谈培蕾
  区人民法院院长 黄伟波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新文
  【概况】天元区总面积328平方公里,辖马家河、群丰、雷打石、三门等4镇,嵩山、泰山和栗雨3个街道办事处,45个行政村,68个居委会。年末常住人口2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5万人,乡村人口6.8万人,城镇化率76%。
  2012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2亿元,增长35.3%,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增速居城市区第一。实现财政收入37.06亿元,增长21.3%。
  抓项目,增后劲。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61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1亿元,获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三个一”工程优秀县市区称号。汽配园、时代新材新产品基地等22个园区工业项目竣工投产,五矿精密工具、宝钢车轮、麦格米特等项目进展顺利。神农太阳城南区对外开业,神农坛、神农塔建成开放,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主体建成,神农城成功创建国家AAAA旅游景区,湘水湾生态公园基本建成。泰山西路延伸段建成通车,长江南路四街区、黄山路一街区等主干道建设大部完成。湘江风光带雷打石段贯穿到空灵寺。全力打好园区攻坚战,批回园区项目用地289公顷,完成园区土地平整77.33公顷,新马金谷标准厂房开工15万平方米,高科总部壹号全面开工,新建、续建园区道路19.8公里。项目用地保障取得突破,征地拆迁推行重心下移、阳光拆迁的征拆新模式,共完成交地46宗521.27公顷,占全市征地拆迁完成总量的60%以上。
  优结构,提质量。全年引进重大项目26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实际到位内资58.7亿元,到位外资1.83亿美元。创业服务中心引进科技创新型企业21家,毕业企业2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加快推进,大部分指标达标。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方案通过科技部专家评审,各项工作稳步实施。全年申报科技项目90个,争取各类科技扶持资金3.3亿元,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首次跃居全市第一。清理整顿非法人企业94家,新增税收近1000万元。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获“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获批全市首家智能制造装备基金,推动企业“新三板”战略合作,高新区成为“湖南省中小企业融资超市园区服务站”。高科集团、天易集团融资到位38亿元,为园区开发、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财政投入2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与浦发银行合作成立首家科技银行,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业务不断向园区聚集,全区企业累计融资突破100亿元。
  强管理,上水平。“两型”创建深入推进,新增36家区级“两型”示范单位。城市管理创新提质,市场化运作、
  网格化管理、精细化作业、标准化考核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考核总分、总排名和总奖金名列全市第一。控违治违取得突破,共组织拆违行动191次,拆除违法建设950处28.61万平方米,全区违法建筑基本实现“零增长”目标。城乡同治工作强力推进,形成考评长效机制,年度成绩在全市城区名列榜首。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投入1250万元,完成16个行政村34.6公里村道硬化,致力打造新区半小时交通圈。城镇市政设施和街道建筑物改造步伐加快,投入2600万元对三门镇和雷打石镇市政道路进行提质改造。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188处,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重民生,促和谐。民生实事办理进展顺利,涉及天元区的9项省实事指标和22项市实事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强化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共6972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达6.2万人和10.5万人,天元区成为全省、全市社会保障城乡统筹试点单位。统筹城乡就业,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6%,全年培训3334人,城镇新增就业675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771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100%。加强住房保障,新建续建10个安置小区3597套安置房,新建在建公租房4000套以上,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0户。投资3亿元的天元学校主体封顶,火炬幼儿园实现开园,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省级督导评估。率先在全市建成区、镇、村三级卫生网络,成功打造15分钟卫生服务圈,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大楼主体完工。率先完成省市交办的基层应急“四个一”示范创建年度任务。妥善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和重点矛盾,全市“信访维稳百日竞赛”活动3个阶段考核均获第一。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不高,创新孵化的能力不强,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大;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繁重,土地供应、融资和财政投入的压力不断增大;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2012年,株洲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03亿元。经过20年的发展,株洲高新区综合实力在中部六省2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列第四位,非省会城市高新区排第一,在全国高新区20周年成就展上成为4个可独立设展的高新区之一。全年天元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增长13%;完成财政收入37.06亿元,增长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5%和21.8%。年内,天元区获全国市辖区百强称号,综合实力在全国前100强城市区中排名第79位,在省内排第五,是全省除省会长沙外唯一进入百强的城市区。
  【征地拆迁效果显著】全年新征和续征土地84宗,共计1166.89公顷,创下征地项目最多、面积最大、房屋拆除最多的三个之最。全年完成交地46宗52.27公顷,占全市交地总量的60%以上;全区批回用地项目41宗573.53公顷,占市本级的59%。
  【企业服务得到增强】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获“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获批全市首家智能制造装备基金,成为湖南省中小企业融资超市园区服务站。全年申报科技项目90个,争取各类科技扶持资金3.3亿元,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首次跃居全市第一。
  【“2235”进程加速推进】“2235”发展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果。即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大部分指标达标;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方案通过科技部专家评审,全年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新增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0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5项,争取各级科技扶持资金3.3亿元。“2235”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建成“两型”社会改革示范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三个翻番;建设全省人才高地、全省“两型”产业集聚区、全省社会保障全覆盖区、全省城乡最充分就业区、全省教育强区。
  芦淞区
  中共芦淞区委书记 冯建湘
  区委副书记 王建勇 刘克胤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王亚男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晓江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刘海宾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尹自力
  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李晓彤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陈丰华
  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 喻华军
  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杨峥嵘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友元
  副主任 张伶 陈刚
  文健(兼)
  陈小平 余四丰
  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建勇
  副区长 刘海宾 李晓彤
  程轶辉 陈湘伟
  文定国 王冬
  林坚
  政协芦淞区委员会主席 姚智辉
  副主席 赵兵(兼)
  葛惠琪 汤福金
  罗晖(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 颜会明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云开
  【概况】芦淞区辖贺家土、建设、建宁、董家塅、龙泉、庆云、枫溪7个街道办事处,白关1个镇,五里墩、姚家坝2个乡,拥有国家级开发区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1个,省级开发区建宁开发区1个,大京风景区管理委员会1个,共55个行政村,46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80公顷,常住人口29.3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32万人,流动人口10.37万人。
  2012年,全区GDP达223.6亿元,增长12.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3亿元、101.5亿元、117.8亿元,分别增长4%、15.5%、10%。完成财政总收入9亿元,增长24.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1亿元,增长30.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4亿元,增长35.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7975元、15856元,增长14.7%和21.8%。
  稳中求进,做大经济总量。积极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严峻形势,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招商引资年”、“企业服务年”等系列活动,全年共签约引进项目16个,开工建设项目56个,竣工投产13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8家、市中小工业百强企业9家,好棒美、虹波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完成投资64亿元,实际利用内资24.7亿元、外资7020万美元,分别增长35%、15.8%,有效拉动了经济稳健增长。特色农业提质增产,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全省唯一的过百亿县区。现代服务业更加丰富,金冠服饰、汉华国际盛装开业,服饰物流、株百物流、烟草物流加速建设,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亿元,总量约占全市1/3,主要经济指标在城市4区5项排名第一、5项排名第二。
  改革创新,释放发展能量。搭建投融资新平台,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思路,先后组建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公司和芦淞国投集团公司。实施市场群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以公平税赋助推服饰产业提质升级,成功引导44家个体经营户申报为企业,其中28家申报为规模以上服饰加工企业。推行征拆新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征地拆迁大会战”,实行“重心下移、整体包干、关口前移、司法前置”征拆模式,取得4个月完成13个项目103.60公顷土地征拆任务的良好效果。新城土地实现封闭运行。多渠道融资、高效益经营,启动机场大道等多条主次干道新改建,株董路、江渌路一期、枫溪大道延伸段全面贯通,内成网、外成环的大交通格局初见雏形。新“四创四化”扎实推进,城乡同治成效明显;强化信访维稳新机制,深入开展“和谐芦淞180”活动,建立“谁主管谁负责、谁负责谁接访、谁接访谁处访”制度,“为民解难、为民解困”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领域改革卓有成效,“三三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在全国推介,农贸市场星级考评工作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认可,便民服务“一键通”、棚改“产权置换”等创新举措广受好评。
  保先争先,提升工作质量。全年近90项工作获市级以上荣誉,新芦淞国际服饰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白关镇入围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成功创建全国首批“三合一”卫生健康服务室、全省首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流动人口“三进一同”服务管理模式得到国家计生委充分肯定,司法局获评全国人民调解先进单位。继续保持省“平安县市区”称号,安全生产在全市城区唯一获评省先进单位,教育工作获评省学前教育改革实验区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先进区,知识产权工作获评省先进县市区,社区管理保持省先进,成功获批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区。6个社区被评为市级“五好充分就业社区”,棚改数量、规模、进度、成效全市第一,“幸福仁家”成为全市样板,档案工作顺利通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测评验收。
  深入推进,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努力构建“阳光政府”。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突出第一要务,依托平台优势认真搞好政务公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坚持从严治政。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政务督查,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工作进行强有力的督查督办,全面提高政府的执行力。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11件,办结率100%,办理态度“很满意率”98.1%。全年办理市(区)长热线3331起,办结率99.5%。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思想观念还不够新,运用新理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能力亟待提高,解放思想任重道远;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足,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潜能仍未充分释放;瓶颈突破还不够大,项目建设仍受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发展环境还不够优,索拿卡要、阻工扰工等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利益日趋多元,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工作作风还不够实,个别单位和个人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不高,遇事踢皮球、绕道走、怕担责,执行力不足等。
  【成功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2月28日,卫生部授予芦淞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芦淞区成为全省3个、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芦淞区自2010年启动“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建设“幸福芦淞、健康芦淞”的目标,突出“健康生活,幸福人生”这个主题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一是创建绿色环境。全区绿化面积超过50%,创建绿色社区12个、园林单位32个、绿色学校7个。二是首创居民健康管家,建立46个卫康室,每个社区下派一支医生团队,为辖区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教育等公卫服务。2011年以来,全区卫康室共免费服务居民5.1万人次,接待健康咨询2.9万人次,指导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426人。三是实行“三化建设”进市场行动,解决流动人口健康问题。调整市场群作息时间,实施市场空气质量监测,加强市场周边餐饮店卫生和环境整治,在市场群建设卫康室和自助检测点,将流动人口健康管理纳入常居人口健康管理系统。四是开展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对老年人室内居住环境进行干预,赠送老人拐杖、座便器、防滑垫等设施,有效减少老年人跌倒事故发生,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指数大幅提升。
  【成功晋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芦淞区档案馆的前身是1996年3月建立的南区档案馆,2003年9月晋升为省二级综合档案馆,2006年新馆竣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229.4平方米,库房完全按国家标准设计,可存放档案资料6万多卷。2012年,在创文明城市进程中,芦淞区档案馆加快创建国家二级馆工作,共有文书、会计、基建、婚姻、声像等多种门类档案及图书资料23613卷(册),同时建立电子数据库,所有婚姻档案、现行文件都能全文检索,方便市民和相关部门查阅利用。芦淞区被列为株洲市首批创建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的城区,年底,省档案局测评组受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组委托,对芦淞区档案馆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测评,该馆以87分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测评验收。
  【人民调解工作跻身全国先进】2012年,芦淞区各级调解组织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983起,调解成功1956起,调解成功率98%以上,成功发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区司法局获评全国人民调解先进单位。一是积极落实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鼓励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全区1 1个司法所及区本级均制定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严格按要求鼓励、协助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二是完善商会调解模式,打造芦淞区人民调解工作亮点。2012年,温州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涉及到商会会员的各类矛盾纠纷173起,涉及金额500余万元,其中,自动申请调解28件,主动介入调解145件,立卷31件,口头调解142件。三是建立纵向延伸到社区、村,横向覆盖到医疗纠纷、征地拆迁等诸多行业的调解组织网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基础保障,依托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积极开展信息排查工作,全年各街道(乡镇)累计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82次,防止民转刑案件43起,避免群体性上访38起,未出现因排查不到位而引起的重大案件。
  【白关镇成功入围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城镇】芦淞区白关镇继2010年被列为湖南省首个“城乡统筹发展”改革试点镇。2012年3月又成功入围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城镇,白关镇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该镇交通便利,距株洲市区仅6.9公里,浙赣铁路、新老320国道和沪昆高速公路(G60)贯穿东西,白仙、白芷公路纵穿南北。白关镇先后被授予湖南省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湖南省放心菜基地和株洲市绿色食品基地,株洲高信置业、湖南成华实业、湖南成远模具、“三黄鸡”等30个项目先后落户白关。“十二五”期间,芦淞区规划重点发展服饰产业,建设中的白关服饰产业园将整体承接广东佛山童服产业梯度转移,着力打造株洲市的千亿产业集群之一。白关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将有利于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对芦淞区乃至株洲市城镇发展具有积极示范作用。
  【“和谐芦淞180”活动】从3月1日起,芦淞区深入开展“和谐芦淞180”活动,即集中180天时间,力争破解一批“老大难”问题,扫除发展障碍。全区组织12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101个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听民声、解民忧”。活动中,工作队员主动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呼声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展不开、推不动、办不好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区领导深入工地解决实际问题,现场办公30余次,使影响工程建设的诸多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确保白关服饰产业园、城际铁路、航空大道、通用机场等10多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和谐芦淞180”活动开展以来,芦淞区1200余名干部走访101个村(社区)上万户居民,发放干群联系卡10万多张,《平安芦淞、幸福家园》安全便民服务手册13万多册,协调矛盾、解决问题320个。
  【组建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公司和芦淞国投集团公司】为整合芦淞区服饰、航空两大产业资源,统筹两城有序开发,11月,董家塅高科园产业公司和芦淞服饰公司重组,组建新芦淞产业发展公司,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由芦淞区政府与市国投控股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国有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芦淞区政府与市国投控股集团各占50%,公司承载着规划面积81.6平方公里的株洲航空服饰东部新城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商业开发、旧城改造、国有资源(资产)运营管理、土地开发等职能。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高效整合资源,提升投融资能力,12月,芦淞区在原区国投公司基础上组建株洲芦淞国有资产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注册资本8亿元,下设棚户区改造公司、地产开发公司、现代服饰物流公司及京姚旅游休闲产业有限公司4家子公司。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公司和芦淞国投集团公司的组建对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芦淞区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荷塘区
  中共荷塘区委书记 周晓理
  副书记 邬凌云 何恒仁
  谭跃飞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刘金鹏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斌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刘伟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张赐华
  区委常委 欧阳光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赖晓智
  区委常委、人武部部长 杨金华
  区委常委、副区长、统战部部长
  刘国梁
  区委办主任 王定国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开元
  副主任 程富饶 喻秋良
  陈映山 郭莉
  王小苏
  区人民政府区长 邬凌云
  副区长 刘伟 刘国梁
  张辉兵 冯湘玲
  陈三龙 方靖
  王波
  政协荷塘区委员会主席 肖支前
  党组副书记 朱家来 陈立塔
  副主席 朱兴来
  廖山(兼)
  肖宏琳(兼)
  冯晓(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 贺武夷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彭物明
  【概况】荷塘区位于市区东部,总面积143平方公里,辖1乡1镇1个管委会、1个管理办公室、5个街道办事处。共有34个社区居委会、39个行政村,总人口288382人,其中城镇人口158715人,农业人口53939人,出生率11.09‰,自然增长率5.08‰。
  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亿元,增长12.8%。公共财政总收入8.02亿元,增长28.4%;地方收入5.26亿元,增长39%;增幅均居城区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59亿元,增长3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9亿元,增长16.2%,全市排名第二。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7:65.3:33.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10.9,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22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15889元,增长22.5%,全市排名第一。全区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先进县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省“平安县市区”、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国家、省、市各级荣誉130多项。
  三大产业加快升级。新型工业化建设加速推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5亿元,增长45.8%。全年新开工工业项目40个,建成14个;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8.59亿元,增长16.5%,城区排名第一。完成工业总产值223.04亿元。新型工业化考核城区第一,连续6年获评省级先进。积极支持株硬集团、千金湘江药业等骨干企业技改扩能,技改投入29.91亿元,增长49.7%。园区实力快速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156.58亿元,增长20.6%,技工贸收入127.2亿元,增长20%,规模工业增加值51.45亿元,增长19.1%,利润总额8.13亿元,增长78.1%。落实完善第三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更加繁荣。大力实施“名店、名品、名街”建设,新华西路时尚游憩商业街、石子湖美食风情街等一批商业特色街渐成规模。大润发超市和喜来登酒店等一线商业品牌相继落户和开工建设;华润万家购物中心和皇廷、金域半岛等5家星级酒店顺利开业。专业市场不断壮大,市场成交额31.68亿元,增长20%。成功举办住文化节、汽车消费节、乡村音乐节、第三届荷花节等活动,拉动消费效果良好。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新增土地流转200余公顷,新建高标准蔬菜基地80公顷。秀华农业获评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休闲农业进一步提质和发展,耕食记·仙泉谷生态山庄顺利开业,并获评省五星级休闲农庄。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1.69亿元,增长33.7%。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加快完善区域主干路网,全年开工建设主次干道8条,总里程达38.4公里,开工数量和提质规模均为历年之最。其中育才北路、石宋路三期等建成通车,东环北路、荷塘大道、新塘路二期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完成新苗支路等6条社区道路改造。实施社区道路“亮灯工程”16条,安装路灯235盏。高标准改造天鹅湖、新苑、湘运3个老旧社区。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农村公路32公里。完成建宁港堤防、百草冲和茶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征地139.60公顷,拆除违法建筑6.13万平方米。城管“四化”机制不断完善,城乡同治深入推进,城管考核排名前列。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金山新城、荷塘商贸城、荷塘月色建设步伐加快,控制性规划通过市规委会评审,与成都置信达成战略合作,开创园区建设新模式。全区实施各类项目190个,其中市级重点项目22个;开工建设10亿元以上项目8个,亿元以上项目25个。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2.61亿元,同比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6950万美元,同比增长18.8%;争取中央、省各类项目到位资金2.93亿元,超过前4年之和。融资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金科、金城、金山、金荷、金盛5个平台公司累计对接各类项目融资36.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5亿元,同比增长310%。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实施惠民工程,民生支出5.28亿元创历年新高,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8.9%。省、市31项实事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成功创建省级教育现代化实验区,“体育艺术2+1”工程成为省市示范,十九中成为全市第一所优质公办初中,29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通过认定。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强力推进,5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标准站全面投入使用,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落实,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为缓解。健全完善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制度,实现政策全域覆盖。创建充分就业社区27个,新增城镇就业11486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不断增强。农家书屋和社区文化信息实现共享。科技引领不断加强,成功通过省知识产权试点城区考核验收。南车株洲车辆厂生活区水改投资1600万元,完成3300户通水移交。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设立乡(街道)、村(社区)两级社会工作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服务效能提升,形成“荷塘经验”。深入开展“贴心解难”大走访活动,解决群众和企业各类问题8600余个。大力开展“亮剑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不断推进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综治民调满意率由上年全省第44位跃至第21位,获省综合治理考核评估先进市区,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稳步上升。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仍较突出;政府自身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城”建设全面推进】金山新城、荷塘商贸城、荷塘月色均完成控制性规划并通过市规委会评审。金山新城围绕“中国金谷”和“株洲·国际健康谷”的定位,加快重点提升以“钨金”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以“千金”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承载力,着力打造以现代工业文明为支撑的城市综合体。金山新城与成都置信达成战略合作,开创产城一体园区建设新模式。投资150亿元的中国金谷、投资200亿元的国际健康谷启动规划等前期工作。投资65亿元的中基高等级老年社区项目、投资30亿元的成都置信·产城一体示范园项目即将启动建设,投资3亿元的千金湘江药业高端药物制剂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签约入驻。荷塘商贸城主动对接中心城区提质改造,全力打造以现代商贸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城市综合体,建设辐射株洲南4县乃至赣西、鄂南的物流集散中心。荷塘月色利用仙庾风景区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良好的旅游态势,着力打造以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为支撑的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完美乡村”。投资6000万元的耕食记·仙泉谷生态山庄顺利开业。
  【“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成绩斐然】全年全区开工建设主次干道8条,总里程38.4公里,开工数量和提质规模均为历年之最。其中育才北路、石宋路三期等建成通车,东环北路、荷塘大道、新塘路二期基本完成主体工程。新文化路、新塘西路、荷塘大道和水仙路等多条道路在紧张施工中。完成新塘路三期、白云路、桂花路延伸段等道路前期工作,以及新苗支路、田坪路、平安里路等6条社区道路改造。建成农村公路32公里。实施社区道路“亮灯工程”16条,安装路灯235盏。高标准改造天鹅湖、新苑、湘运3个老旧社区。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农村公路32公里。完成建宁港堤防、百草冲和茶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重点实施仙庾岭、S211线提质改造。
  【棚改全市“五个第一”】一是完成产权单位资产征收协议签订1243户,为年计划104.28%,居全市第一。二是启动项目建设4个,开工建设面积约10万平方米,开工数、开工面积均居全市第一。三是申报14个棚改项目(第四批,含3个棚改整治项目),征收面积约16万平方米,征收户数1875户,预计总投资约18亿元,项目申报数全市第一。四是18个棚改项目招商达成合作意向,招商成功率居全市第一。五是争取中央、省棚改补助资金约1300万元,棚改补助资金额度全市第一。
  【融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按照“政策资源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理念,把土地资源、区域环境等经济要素作为最大的资产来经营,做大做强金科、金城、金山、金荷、金盛5个平台公司。充分运用基金、企业债券、银团、股权合作、BT等方式融取各类资金,融资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5个平台公司累计对接各类项目融资36.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5亿元,同比增长310%。其中,金城公司向华融湘江银行融资到位3.9亿元,创造了荷塘区单笔融资数额新高。
  【“穿越荷塘”渐成品牌】7月19日,2012株洲荷花节暨“穿越荷塘”快乐田园大冲关第三季在荷塘月色千亩荷花基地盛大起航。全区实现旅游收入3260万元,较上年增长24.33%;活动期间,仙庾岭镇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9.94%。各大媒体新闻报道篇数达200余条,其中省级媒体20余篇。“穿越荷塘·快乐田园大冲关”成为长株潭及周边市民的夏季旅游休闲的著名品牌活动。
  【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圆满完成】11月29日,荷塘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和“法检”两长,区人大班子成员、区政府班子成员、“法检”两长、市里安排在荷塘区选举的市级人大代表、因工作需要出席市人代会的荷塘区职务代表均以全票当选,其他候选人都获全票或高票,创造了荷塘区换届史上的最好成绩。
  【社会保障政策全域覆盖】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符合条件人员养老金发放率100%,实现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层面的全覆盖;推进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共3591名被征地农民实现参保缴费,确保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对6612名企业退休人员进行待遇调标,人均待遇月增加190元;开展新农保扩面,新农保参保缴费2.35万人,参保率99.6%;做好低收入人群、无业人员、老年居民的城镇居民医保参保工作。全年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分别新增参保4310人、962人、2311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登记参保人数13.3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额突破2亿元,并通过市审计局对区社会保障资金的全国性审计。
  【创新社会管理形成“荷塘经验”】在全市率先设立乡(街道)、村(社区)两级社会工作部。全年共走访45300户次,参与走访12400人次,收集问题5660个,解决问题5200个,共对186个问题实行挂号处理,处理完结率达92%。打造一批惠民、便民、利民的特色品牌,部分村(社区)特色工作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市进行宣传推广。晏家湾社区打造的社区、业主委员会“1+1”管理新模式,野鸭冲社区实行的“一卡一牌一协议”流动人口管理,石子头社区创办的残疾人日托中心,门店“自律管理”和“月月乐”主题晚会等,基本形成“一村一特色,一社区一亮点”的格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得到中纪委、中组部、省委办公厅推介,湖北省、芜湖市、望城区等35个代表团前来参观学习,形成“荷塘经验”。
  【“亮剑行动”深入开展】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发放《“亮剑行动”典型案例》2万册,出动宣传车70多次,向广大居民赠送普法书籍2000本,为群众解答各类法律咨询300余起,大大增强了群众懂法、知法、守法的意识。组织公安、消防、交通、城管、工商、文化等部门,开展4次专项整治行动,重拳出击整治合泰、富家垅等5个重点地区的社会治安环境,对舞厅、卡拉OK厅、茶座、餐饮场所、网吧、美容美发等公共娱乐和休闲场所进行地毯式的清查整治,发案率同比有所下降,治安环境和秩序明显好转。2月以来,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38起,端掉各类犯罪窝点5个,成功破获系列抢劫案6起;捣毁传销窝点17个,教育并遣散参与传销人员67人次,解救受骗人员48人;办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10起,办理危险驾驶刑事案件4起,取保候审5人,逮捕4人。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依法打击4起扰乱经济发展环境和阻碍项目建设的行为,共抓捕3人,刑拘2人,有效地推动了全区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优化机关效能环境。共通报批评违规违纪干部12人,机关作风明显好转,办事效能明显提高,务实而为明显见效。
  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 石峰区
  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
  工委书记 罗伟
  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龙志华
  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肖建平
  工委委员 康月林 罗勇
  尹念群 邓元连
  邹展晖 颜曼文
  邹建平 李立新
  钟勇军 江洪治
  兰军 刘振球
  陈国林 乐翔
  管委会副主任 钟勇军 江洪治
  刘振球 陈国林
  乐翔
  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朱斌
  开发建设局局长 言晓军
  产业发展局局长 周立君
  财政局局长 贺建平
  劳动人事局局长 朱宏
  招商合作局局长 罗艳
  石峰区
  中共石峰区委书记 罗伟
  副书记 龙志华 肖建平
  康月林 罗勇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尹念群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邓元连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邹展晖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颜曼文
  区委常委、人武部部长 胡家湘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邹建平
  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 李立新
  区委常委、副区长、统战部部长
  兰军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立平
  副主任 刘业余 潘一帆
  翁领先 阳健
  黄永庭
  区人民政府区长 龙志华
  副区长 邓元连 兰军
  余群明 欧阳政
  樊伟 钟水根
  杨喜兰
  政协石峰区委员会主席 屈邵阳
  副主席 王湘琳 杜三元
  郭岚(兼)
  曾嵘(兼)
  娄健(兼)
  区人民法院院长 刘仕明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杨瑞斌
  【概况】石峰区位于株洲市北部,地处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北接长沙,西连湘潭。全区总人口23.7万人,总面积91.3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13个行政村,36个社区居委会。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GDP265亿元,增长10%;完成财政总收入13.1亿元,增长26.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7亿元,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25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16313元,增长23%。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南车株机中低速磁悬浮、南车株所变流器产业化提升、株冶基夫赛特等一批项目如期竣工,IGBT产业化、南车株机百亿扩能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南车电机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底感母排产业化、冷却系统研发试验中心等一批核心配套项目签约入园,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彰显。南车株机跨国经营实现突破,年出口额5.3亿美元,增长112%。全年全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97.4亿元,增长10%;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7.3亿元,增长8.7%。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湘江金属物流城、南车株洲物流基地等物流项目正式启动,田心城市综合体、亿都豪生国际等项目先后入驻,聚龙水上乐园建成营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增长16.2%。农业转型稳步实施。“五色九郎”项目有序推进,完成66.67公顷基本农田变性报批,秋瑾故居修复工程启动,九郎山申报省级森林公园进入专家评审阶段。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6亿元,增长3.7%。
  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清水塘生态工业新城控制性详规、九郎山区域城乡统筹规划和轨道科技城排水、电力、管网3个专项规划通过审批,实现区域规划全覆盖。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完成原有机化工厂生活道路、新明路维修改造;建设北路、响石广场等绿化提质项目完工,新增绿地10万平方米。完成737户棚户区拆迁任务,起重西部棚改项目正式交房。环卫市场化作业覆盖所有建成区,依法拆除违章建筑11万平方米。扎实开展以“四清一基一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卫生同治,连续5个月考评获全市第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观。环境治理效果显著。扎实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关停污染企业27家,淘汰落后生产线9条,拆除废旧烟囱21根,争取国家、省级环境治理专项资金1.62亿元。大湖、霞湾港一期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废渣治理项目进展顺利,旗滨玻璃绿色搬迁、乌丫港垃圾场整治正式启动。全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6.2%。
  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要素保障更加充分。全力推进征地征收工作,全年报批土地243.67公顷,拿回土地批单213.27公顷,完成IGBT、标准厂房、井龙安置小区、白祁庙作业区等项目共100.6公顷土地征收任务。轨道股份公司获国开行贷款1.63亿元;循环投资公司获农发行贷款2.4亿元,获华融湘江银行3亿元贷款审批。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成功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扶持项目11个,争取资金1.2亿元。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筹建石峰区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10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的破产改制稳妥推进。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田林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铜霞路二期、联诚路、凌鹰路等开工建设,铜塘湾港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体工程完成,完成芭蕉、大华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新桥排渍站扩改工程开工建设。招商引资更富成效。成功引进湘江运动休闲用品物流城等一批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13个过亿元项目顺利入园,合同总投资99.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650万美元,内联引资20.7亿元,连续5年获省内联引资先进单位称号。
  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社会事业及民生支出投入3.9亿元,同比增长41.2%,各项民生实事圆满完成。社会保障推进有力。新增城镇就业1.17万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100%。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3612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6024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高到月人均370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科教先导战略,获批轨道交通装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清水塘生态恢复科技应用与示范工程获国家专项支持,支持辖区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38个,获项目资金支持4250万元。推进义务教育跨越发展三年行动纲要圆满收官,创办1所示范性公办幼儿园,落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2400个,引入民营资本新建南方外国语石峰学校,获省“教育两项督导评估”优秀单位,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完成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扩建任务,在全市率先实现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96%。计划生育省模、国优成果进一步巩固,获全省创建计划生育阳光行动先进单位。区中心敬老院改扩建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努力营造“创文”氛围,打造“文化家家亲”等富有石峰特色的活动品牌。区档案馆成功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杉木塘小学、时代社区被评为省两型示范创建单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第四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平安石峰”、“法治石峰”创建深入推进,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响石岭司法所被评为省模范司法所,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民意调查中,石峰区名列前茅。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全区未发生一起重大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畅通“12345”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和区长热线、区长信箱等公众诉求渠道,领导干部带案下访,一大批积案得以有效化解,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区人武部被株洲军分区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
  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社会各阶层意见,全年共办结人大代表建议32件,政协委员提案49件,办结率、见面率和满意率均为100%。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不断增强网上信息公开服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政务大厅开设服务窗口24个,人民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获评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县市区。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的任务还很繁重,环境治理、拆迁安置、维护稳定的使命还很艰巨,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石峰区获省“文明城区(县城)”称号】2012年,石峰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丰硕的文明成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文明城区(县城)”称号。1998年,石峰区成为株洲市第一个“省级文明城区”。从2000年开始,省文明城区实行6年一届、2年一复查制度。2006年,石峰区第二次申报省文明城区并通过考核。截至2012年,石峰区保持省文明城区称号达15年。
  株洲县
  中共株洲县委书记 汤立斌
  副书记、县长 谭润洪
  副书记 朱江 刘智勇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罗禧瑰
  政协株洲县委员会主席 陈光国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莫大德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稂水云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曹道忠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章文才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王顺安
  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 彭喜雨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刘美和
  县委常委、副县长、统战部部长
  黎平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郭兴龙
  何沙(兼)
  李桂香 曾永中
  张国雄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章文才 黎平
  张德云 李文亮
  段可文 郑志富
  黄团结
  皮祖迁(挂职)
  县政协副主席 于大平
  瞿梅(兼)
  陈代陆(兼)
  唐志伟
  吴宏亮(兼)
  县委党校校长 欧阳开科
  县人民法院院长 黄玉丰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陈毅清
  【概况】2012年,株洲县辖4个镇、10个乡、1个场。土地总面积105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02.93公顷。年末常住总人口28.96万人,比上年增长0.94%。人口出生率13.67‰,死亡率4.94‰,自然增长率8.73‰。城镇化率27.28%,比上年提高2.98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GDP8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04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76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23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2:51.4:28.4。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1%。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7.62亿元,占GDP比重达72%。全县财政总收入7.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7亿元,增长43.88%。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63%。GDP总量占全市4.55%,占全市县域经济总量9.04%。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66.3亿元,增长22.5%;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2.53%、4.15%和4.3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合计,下同)79.17亿元,比年初增加16.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7.22亿元,比年初增加10.3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24亿元,比年初增加9.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04元,比上年增加2628元,比上年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166元,增加1491元,增长12.8%,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529元,增长11.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0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407元,比上年增加2171元,增长2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2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35元。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412元,增长2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8亿元,增长14.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05亿元,增长13.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3亿元,增长15.0%。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73亿元,比上年增长4.0%。粮食种植面积3.3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1%,总产量24.9万吨,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获评“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省集中育秧先进县”称号。蔬菜种植面积0.83万公顷,增长2.87%,总产量19.2万吨,成功跻身“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行列,仙井王竹蔬菜基地通过国家级标准园验收。油料种植面积0.28万公顷,增长19.79%;出栏肉猪51.83万头,增长3.66%。农业机械总动力28.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1%;农业机械总值2.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农产品加工企业40家。9家省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0449万元,实现净利润1956万元,上缴税金836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8个,比上年增长50%;入社农户5989户。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408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1.26亿元,完成土石方3050万立方米。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06亿元,增长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08亿元,增长1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6.1亿元,增长23.85%。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1%,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5%。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增长24.23%,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82.17%,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8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1亿元,增长53.9%;利润总额2.5亿元,增长4.2%;利税总额4.5亿元,增长12.5%。资质等级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4.65亿元,同比增长33.47%。实现利润总额5877.6万元,同比增长540.96%;房屋竣工面积186.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6%。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0.3%,重点耗能工业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1.1%。
  全年利用外资项目(企业)4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411万美元,增长20.9%。实际到位县外境内资金10.6亿元,增长19.8%。全年接待旅游者40.26万人次,增长20%;旅游收入1.84亿元,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47.78亿元,增长39.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0.68亿元,增长26.9%;农村投资10.3亿元,增长406.6%。工业投资22.36亿元,增长25.4%。共引进项目117个,合同引进县外资金93.47亿元,到位22.35亿元。全县在建项目达114个,县城投公司、县国投公司融资超10亿元。计划总投资超过500万元的在建项目112个。园区新开工项目7个,竣工项目8个,新增申报入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完成标准厂房建设面积5.5万平方米,实现园区固定资产投资18.9亿元,增长30%。开工建设渌鸿风电场,签订生物质燃料项目意向协议。房地产开发投资6.79亿元,比上年下降13.5%。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30.04万平方米,下降40.3%。全县商品房销售额11.88亿元,下降44.9%;其中住宅销售额11.88亿元,下降44.9%。
  全年全社会运输周转量5.7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6.3%;旅客周转量增长26.2%;货物周转量增长26.6%。邮电业务总量(2010年不变价)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0.89亿元,增长13.9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03万户,增长6.69%。移动电话用户19.84万户,增长38.45%。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1.81万户,增长10.4%。
  全县有普通高中4所,初中学校18所,普通小学23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0.45万人,减少1.86%;普通初中在校学生0.73万人,减少0.86%;普通小学在校学生1.24万人,减少1.11%;幼儿园在园幼儿0.71万人,增长7.7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100%。投入义务教育“免补”经费1460万元,1.99万人次学生享受“一费制”全免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100%。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个。全年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专利申请73件,比上年增长21.7%,授权专利53件,增长76.6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4.83亿元,增长55.3%。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1个,档案馆1个。有线电视用户达1.5万户。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9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008人,增加79人。卫生机构床位1036张,增加12张,其中乡镇卫生院488张。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1项次,全县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3.2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年发展3人,公共体育场地165个。生产安全事故死亡9人,比上年下降10%;亿元GDP各类事故死亡人数0.113人,同比下降22.1%。
  财政用于民生方面支出9.18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近70%。全年投入资金2.91亿元,关系民生的省市39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全面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新增城镇就业20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700人,建成株洲地区首家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新农保工作获得全国表彰。城乡低保、五保户集中供养连续4年提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370元/月,农村低保人均补差提高至85元/月以上,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提高至400元/月。全县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等14所。全年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966万元,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5万人(包括城镇和农村)。城市“低保”资金按规定标准拨付到位率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规定标准发放到位100%。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732人,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38718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9.7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472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9674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64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22483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1352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02%,住院报销上限提高到12万元,全年农合基金报销金额达8920万元,全面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大病医疗救助最高标准提高至4000元。完成3所合格学校、3所幼儿园建设。渌口镇体育健身工程获评“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引入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一期650辆自行车正式投入使用。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7路公交车。完成再就业市场、新世纪商业广场等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建成渌湘西苑保障房小区,建设农村安居房1507栋。完成“三院合一”(即养老院、福利院和光荣院合并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新建农村沼气池1220口,解决农村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示范区建设经验获全国推广。
  新建县城生活垃圾转运站,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松西子、杨梅、快山农村连片整治项目被评为省优。S211、芷渌公路建成通车,建设农村公路211.7公里。伏波大道最大弯道全面拉伸,消除大石围段重大安全隐患。在全省率先启动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固废项目。结束长达100多年、涉及100多条船的朱亭黄龙内港非法淘金行为。改造27处渡口码头,新建18个农村客运招呼站,实行客渡船节假日、赶集日义渡,水上交通在全市率先启动签单发航,通过省级水上交通安全先进县验收。全国平安畅通县率先通过国家6部委验收。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结构比例不够优、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够强;交通、水利、市政、市场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多;城市建设投入不够大,城市功能、形象和品位有待提升;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综治考核获全省先进县】2012年,株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综治工作,成立由县委书记任主任的综治领导机构,对综治委的职责、任务和成员单位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全年共提拔重用政法综治干部36人,县财政除足额预算安排政法综治工作经费,全额拨付上级转移支付经费外,追加城区社会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建设经费1000万元,同时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全年共侦破各类刑事案件245起,查处治安案件409起,打击处理740人;批捕82件138人,起诉93件163人;判处刑罚130件250人,确保了全县社会稳定。经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考核评估,湘办发〔2012〕43号文确认株洲县被评为先进县。
  【S211全线贯通】S211线是贯穿株洲县南北一条重要交通干线,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2年12月完工。全线路段56.1公里,途经株洲县南阳桥、洲坪、淦田、太湖、砖桥、朱亭、龙凤共7个乡镇,全线接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12米,路面宽10.5米,总计投资2.8亿元,其中地方配套投资1.31亿元。S211自2010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共完成土石方173.2万方,水稳层铺设55.7公里;双层表处摊铺55.1公里;沥青罩面55公里;搬迁杆线共1852根;拆迁房屋161栋(处);水系及附属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恢复128处;道路顺接110处。2012年底,S211线株洲县段全线通车。
  【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12月4日,农业部和国家安监局授予株洲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近年来,株洲县委、县政府对农业机械工作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工作扎实。年初,县委、县政府印发《株洲县“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年内全县各乡镇创建工作达到创建验收标准,为确保创建目标的实现,县财政安排创建工作经费30万元,同时,进一步健全全县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普及农机安全局宣传教育,确保全县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面促进了全县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县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株洲县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是全县年内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系统建设单位为县城市管理局,总投资690万元,共设置29个停放点、800个停车锁柱,投放650台公共自行车。停放站点西起火炬广场、东至漉浦广场,北自时代新材公司、南达渌江风光带沿线,其中最北边的停放点与市区公共自行车停放点仅相隔1公里,主要分布于县城各居民小区、公共服务场所、公园广场、公交站点周边。县内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与株洲市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一体通用,实现通借通还。2012年5月,株洲县与株洲建宁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开始该系统建设。6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截至年底,系统租赁卡办理逾7000张,自行车使用日均500余台次,屡次使用达10万余次,深受市民喜爱。
  【县城四化工程】2012年,县委、县政府深化城镇提质战略,全面实施县城四化工程建设,即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工程建设投资约1.3亿元。绿化工程:新栽栾树、香樟等行道树3400多株;新栽银杏、香柚等广场名贵苗木300多株,新栽杜鹃、栀子、葱兰、麦冬等小型苗木12万多株;添置休闲凳椅50余套;新建绿化景观节点3处;主干道安装盲道板1.2万余米、安装树池蓖800余个,新铺人行道板1300余平方米。美化工程:一是临街建筑物统一美化,涉及县城漉浦、南江、向阳、学堂、津口西、黄金、迎宾、梅苑等街道427栋建筑物。二是全面拆除各类违章户外广告、标志。三是拆除沿街防盗窗,引进安防公司,建设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签订安防协议2300余份,拆除防盗窗4600余个,拆除雨棚1800多个,空调移机3100余台,安装隐形防盗网15万余平方米,安装内嵌式防盗网1800余平方米,安装门店招牌1500余块,美化临街建筑墙面14万余平方米。亮化工程:工程涉及县城12条主次干道427栋临街建筑物,累计安装LED灯具55855盏,布电路电线216000米。数字化工程:工程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部件和事件信息,建设一个符合全县实际管理需求、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县数字城管纳入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作为市二级平台建设。
  醴陵市
  中共醴陵市委书记 蒋永清
  副书记、市长 蔡周良
  副书记 林伯芝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易顶峰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刘湘林
  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罗立新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向平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丁奇志
  市委常委、人武部部长 周刚
  市委常委、副市长 邓林(挂职) 汤云辉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廖宏力
  醴陵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理
  副主任 刘跃峰 李亿平
  乔德良 翁菊清
  汤乐田
  醴陵市人民政府市长 蔡周良
  副市长向平
  邓林(挂职)
  汤云辉 李忆湘
  李荣佳 贺小玲
  颜文明 刘新华
  政协醴陵市委员会主席 杨龙
  副主席 陈建军 易磊
  唐青柏(兼)
  钟富强(兼)
  醴陵市人民法院院长 高建明
  醴陵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友武
  【概况】2012年,醴陵市辖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1个,城区管理委员会1个,长庆示范区1个,街道4个、乡镇26个(其中乡8个、镇18个),设56个居委会、342个村委会,653个居民小组、6425个村民小组。年末,全市有28.53万户,总人口105.54万人,人口出生率13.32%,人口自然增长率7.48‰。常住人口9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8.48万人、农村人口47.32万人。全市平均气温17.6℃,高于常年平均值0.1℃;年降水量为2147.2毫米,较常年偏多668.6毫米;日照时数1390.5小时,较历年偏少177.4小时。年内平均气温高、光照少、降水特多。
  年内,全市上下紧扣“学赶浏阳、挺进三强”的发展目标,按照“五突出、五重点”的工作举措,加快转型,加速赶超,取得了突出成效,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3亿元,增长12.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8.5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8.2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4:63.9:25.7调整为9.8:65.4:24.8。全年获115项国家、省、市荣誉,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46项、市厅级67项;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百强中由98位上升到94位;综合实力稳居中部十强、全省四强。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6.26亿元,增长27.7%;其中上划收入10.24亿元,增长17.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03亿元,增长32.1%。完成税收收入20亿元,占财政总收入55.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2.09亿元,增长29.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67亿元、增长32%,教育支出5.7亿元,增长59.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0.51亿元,比年初增加27.66亿元,增长19.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8.52亿元,比年初增加21.13亿元,增长19.7%。各项贷款余额93.98亿元,比年初增加22.78亿元,增长32%。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比为55%。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53.74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25.09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3亿元,增长4.5%;牧业产值21.77亿元,增长3.5%;渔业产值2.14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4亿元,增长10%。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97.8千公顷,增加4.08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71.18千公顷,与上年持平;粮食总产量50.6万吨,增加0.4万吨,增长0.7%,其中稻谷产量48.14万吨。全市肉类总产量9.79万吨,增长2.4%;水产品产量2.06万吨,增长5.1%。拥有农机总动力70.36万千瓦,增长8.1%。全年培训农机技术工2080人,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整修和新建大小水利工程1.2万处,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5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3.28万公顷,投入9800万元,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108个。
  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81亿元,增长20.5%,实现工业增加值240.41亿元,增长15.7%;4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67.6亿元,增长22.8%,实现增加值202.25亿元,增长1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1.5亿元,增长44.9%;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8.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3.4%;实缴税金8.4亿元,增长18.8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0%;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0.78%。陶瓷、花炮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分别完成产值362.1亿元、170.3亿元,增长24.8%和23.5%。陶瓷制造业上缴税金4.17亿元,增长26.2%;生产日用陶瓷64.89亿件,增长27.1%,工业陶瓷91.26万吨,增长29.6%。鞭炮烟花制造业上缴税金2亿元,增长18.5%;生产花炮4364万箱,增长20.6%。
  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增长14.6%。23家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及9家劳务分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4.6亿元,增长30.8%;房屋施工面积265.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14.1万平方米。年末有房地产开发企业46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3亿元,增长22.6%;商品房施工面积128.6万平方米,下降8%;竣工面积23.9万平方米,销售面积66万平方米,增长7.1%;实现销售额34.1亿元,增长56.4%。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2亿元,增长33.3%,其中工业投资151.5亿元,增长44.9%,技术改造投资147.6亿元,增长49.3%。
  2012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4.51亿元,增长26.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29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25.4万美元;旅游总人数208万人次,增长30.7%,其中国内游客207.04万人次、国外游客0.96万人次。新世纪艺术馆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耿氏公祠等修复建设工程扎实推进,旅游接待水平不断提升。成功举办第四届房产交易展示会,营销金额8.6亿元。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17家,年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195家。外贸出口总额8.4亿美元,增长15%;出口收汇3.17亿美元,增长9.01%。全年实际到位外资10150万美元,增长16.5%;利用省外境内资金21.8亿元,增长14.5%;引进市外省内资金17.8亿元,增长22%。
  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71元,增加2956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13347元,增加1949元,增长17.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6388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9020元,增长18.1%。新增城镇就业781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985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五大保险”参保人数68万人次,支付各种待遇6.34亿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5.1%。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1179万元,惠及5万余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194万元,救助6万余人次。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40%。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00栋,新建廉租房207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500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931户,发放补贴839.7万元,解决了2.7万人住房困难问题。
  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加速城市道路建设,G106醴陵北段大修工程全面完工,沪昆高铁、岳汝高速醴陵段、长庆大道、李畋中路、阳三路等项目进展顺利,沪昆高铁站醴陵连接线、岳汝高速城区连接线(玉瓷路)开工建设。渌江风光带(防洪堤)、陶瓷博物馆、李铎艺术馆等项目稳步推进,泉湖体育馆即将竣工。启动实施大街小巷提质改造、城乡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和小城镇建设3个“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渌江大道一、二期和43条小街小巷提质改造。农村基础更加稳固。完成通畅工程243公里,改造县乡公路31.5公里,建成到村水泥路48.5公里,完成危桥改造项目24个、农村公路桥梁除险加固或拆除重建工程15个。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治理工作以全省综合考评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新农村建设获评全省先进县(市)。城乡创建再创佳绩。申创“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通过省、市调研检查。新增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行政村4个。在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工作考评中,位列一类县(市),排名株洲第一、全省第三,获评全省城乡环境卫生十佳县(市)。
  教科文卫事业全面提升。截至年末,全市共有中、小学校25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中、小学生8万余名。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和初中适龄少年(含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0.45%;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5%。获“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督学责任区建设经验被《国家教育督导决策参考》登载,向全国推介,被省教育厅称为“醴陵模式”,向全省推广。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跻身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1家陶瓷企业与10所省内外科研院校组建醴陵陶瓷产业和先进陶瓷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评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申请专利789件,其中发明专利74件;授权专利594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申请34项,科学技术本级支出3590万元。年末有高新技术企业3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2.17亿元。深入实施先进文化带动战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泉湖体育馆主体基本完成,启动沩山古窑群保护开发的规划建设,整修改建耿飚故居,李立三故居获评“优秀等级旅游区”,云岩寺总体规划通过初审,“星子灯”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年免费送戏下乡演出140场、观众人数达20万余人,累计放映农村电影4040多场次,建设86家“农家书屋”。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8人、护士1.2人、床位2.44张。创建清水江乡、枫林市乡等6个“四优一满意”计生服务所,年末有“四优一满意”计生服务所17家。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市”。
  2012年,全市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90起,死亡23人,受伤295人。其中烟花爆竹企业发生伤亡事故4起,死亡5人,受伤1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186起,死亡18人,受伤294人。全年亿元GDP事故死亡人数为0.058人/亿元。启动湘赣交界重点区域烟花爆竹“打非治违”联动机制。公众安全感测评由全省49位上升到33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要素制约仍然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还较大,主导产业支撑能力在减弱,第三产业仍是发展的短腿;消费动力不足,投资增速下降,出口形势趋紧,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后劲乏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待提高,农村基础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群众的一些利益诉求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市、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2012年,醴陵市市、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于8月下旬开始,于11月9日结束。截至10月28日,全市经确认有选民资格并依法登记的选民为837827人,占总人口数的80.2%,参加投票选民808486人,参选率96.5%。全市26个乡镇、4个街道、1个长庆示范区被划分为742个选区,其中市代表选区139个、乡代表选区603个。省人大常委会核定全市市代表名额为320人,实际选出314人,139个选区全部一次性选举成功,成功率达100%。在所选举产生的市本级代表中,妇女代表、农民代表和专业技术人才分别比上一届增加1.8%、4.8%和35.7%。在1576名乡镇代表中,妇女代表422人、占26.8%,非中共党员代表388名、占24.6%,两项比例均较上届有所提高。依法选举产生乡镇国家机关领导人员104人,其中人大主席26人、乡镇长26人、副乡镇长52人。
  【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成立】2012年3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醴陵陶瓷产业园更名为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中共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工作委员会、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共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5月,醴陵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经开区“一权两制一司”的体制机制,对辖区内的工业项目行使41项醴陵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开始实行独立的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将高新公司作为管委会的全资公司,全面承担经开区的开发建设和融资任务,规划所涉6个村成建制委托经开区管理。年内,经开区共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15亿元,增长33.88%;实现工业增加值41.6亿元,增长26.1%;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0.96亿元,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增长28.6%。
  【成功引进旗滨玻璃项目】6月21日,旗滨玻璃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项目由株洲旗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50亿元,原选址经开区石宫山,后考虑多方原因改址东富工业园。项目需征地125.73公顷(其中工业用地84.73公顷,安置区、公墓山和道路用地41公顷),拆迁房屋154栋。在醴项目共建5条玻璃生产线,产品主要为优质浮法玻璃、节能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税收在3亿元以上。年内,项目完成投资2亿元,完成接水工程一期(渌江大道至东富工业园接水管线工程)工程任务。
  【醴陵陶瓷业建立战略联盟】11月30日,醴陵陶瓷产业和先进陶瓷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全市有陶瓷企业506家,其中27家成立产品研发中心,有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省级技术中心,开发各类成果800多项,80%实现产业化,陶瓷产业年产值近400亿元,安排从业人员近12万人。联盟由陶瓷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成,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开大学泰达应用物理学院、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泰鑫瓷业有限公司等21家陶瓷企业成为首批入盟单位,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引领醴陵陶瓷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其转型升级。
  【醴陵市陶瓷出口骨干企业“抱团拧绳”应对欧盟反倾销】2月1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出口至欧洲的陶瓷餐具及厨房用具发起反倾销调查。此次调查涉及醴陵市59家企业,涉案金额4928.7万美元。涉案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5家;单个涉案金额最大的企业是湖南省华联瓷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涉案金额1206万美元,占公司销售收入的13%左右。华联作为此次被欧盟抽中的5家应诉企业之一,代表全国陶瓷行业应诉。为有效应诉,醴陵市商务局组织华联等涉案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组织涉案企业参加“欧盟陶瓷餐具及厨房用具反倾销应诉培训班”,聘请北京高朋律师事务所代表企业进行行业无损害抗辩;二是成立陶瓷反倾销应对小组,积极帮助华联单独应诉;三是全力争取国家行业协会、省商务厅对企业的支持,做好沟通协调服务工作,确保欧盟市场份额。全市陶瓷企业从建立市场预警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兴市场三方面着手,建立日用陶瓷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系统工程和长效机制。11月15日,欧盟委员会作出反倾销初步裁决,自11月16日开始在欧盟清关的产品征收6个月的临时反倾销税,华联获初裁单独税率26.8%。截至年末,全市涉案市场型出口企业全部应诉成功,获26.6%的加权平均税率。最终反倾销税率将以终裁结果为准。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展】6月28日,由故宫博物院、湖南省文化厅主办,中共醴陵市委、醴陵市人民政府承办,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协办的“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开幕,醴陵陶瓷首次在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故宫博物院绽放光彩。71件(套)釉下五彩瓷艺术珍品在首都与世人见面。展品跨越年代久远、种类多样、表现内容丰富、艺术风格鲜明、精品力作众多,几乎囊括醴陵市艺术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2007年,以釉下五彩瓷为代表的“醴陵瓷器”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览以醴陵陶瓷历史为主线,以醴陵釉下五彩瓷为主题,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千年窑火”,追溯醴陵陶瓷渊源,以汉代陶窑出土的陶器,宋、元、明、清瓷窑出土的青瓷和细瓷,呈现醴陵千年窑火之盛况;第二部分为“横空出世”,回顾醴陵釉下五彩瓷诞生的历史,讲述醴陵釉下五彩瓷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历史盛况及其艺术魅力;第三部分为“当代国瓷”,以国家宴会用瓷、国家礼品瓷、国家陈设瓷、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活用瓷为主线,展示醴陵釉下五彩瓷“当代国瓷”的地位;第四部分“文化新瓷”,以大师精品力作、新工艺新作品为主,展望未来醴陵釉下五彩瓷在文化兴国时代的发展与繁荣。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株洲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雄等领导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为配合展览,故宫出版社编辑出版《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珍品集》,为陶瓷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多相关资料。主办方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传承·创新——醴陵釉下五彩瓷学术研讨会”。展览为期2个月,于8月27日闭幕。
  【湘赣交界重点区域烟花爆竹“打非治违”联动机制成立暨第一次联席会议在醴陵召开】8月21日,湘赣交界重点区域烟花爆竹“打非治违”联动机制成立暨第一次联席会议在醴陵市召开。国务院安委办副主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华山,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盛茂林,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石俊出席会议并讲话。公安部治安管理局、质检总局质量监督司、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交通运输部安全监督司相关负责人以及湖南、江西、河北、河南、湖北、广西、陕西等省(区)安委办负责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策法规司、监管三司有关负责人等出席会议。会上,浏阳、醴陵、上栗、万载4县市签订《湘赣交界重点区域烟花爆竹“打非治违”联动机制工作协议》,共同达成协议:建立湘赣交界重点区域烟花爆竹“打非治违”工作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打非治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确保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每年至少集中组织2次统一执法行动,排查、清剿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充分发挥乡镇政府作用,将“打非治违”工作责任延伸并落实到村(居)民委员会;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打非治违”联动机制。会议部署了第一次联合“打非治违”的联动预案。
  【粮食生产再创佳绩】2012年,醴陵市粮食播种总面积71.18千公顷,总产50.6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6.53千公顷,总产48.14万吨,单产482公斤。全年水稻集中育秧突破12千公顷,获“全省集中育秧先进县”称号。高产创建创省内佳绩,多次获得领导、专家的赞赏。在株洲市首次采用连栋大棚育秧、机插和无人驾驶直升机进行统防统治技术,部分专业合作社和乡村实现机耕、机插、机防、机收一条龙机械化操作,全市双季稻机插面积7073.33公顷,比上年增加3606.67公顷,油菜机收面积突破4200公顷。全市共流转土地17.67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2.8%。“大户大县”的种粮格局基本形成,连续4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浏醴高速建成通车】浏醴高速公路是湖南省高速公路网“六纵八横”规划的第一纵——平汝高速公路(平江至汝城)的一段,起于平江县和浏阳市分界点黄泥界,自北向南经浏阳市、长沙县,跨浏阳河、涧江进入醴陵市,途经醴陵市官庄乡、枫林市乡、黄獭嘴镇和板杉乡4个乡镇,于板杉枢纽互通与醴潭高速公路相交,南接醴茶高速公路。项目主线全长99.19公里,其中醴陵境内19.52公里,在醴陵设有官庄服务区、枫林市收费站,全线按双向四车道标准建设,概算投资75.97亿元。项目于2009年12月28日开工,2012年12月23日竣工通车。浏醴高速公路建成后,醴陵到黄花机场的车程缩短为40分钟左右,极大方便了醴陵北乡片交通,促进了官庄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速物流、信息流,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星子灯”入选省级非遗名录】8月,醴陵市“星子灯”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星子灯”是流传于醴陵境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的醴陵市白兔潭镇田心村,流行于醴陵东乡地区,后传入浏阳县、株洲县、攸县和江西萍乡等地,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种龙舞,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火龙舞之一。因其用硝、硫磺等物制作而成,点燃后火星四溅,有如天上的繁星,故名“星子灯”。其起源是以祛病祛瘟为主,后发展到为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鞭炮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研究出烟花,是现代烟花最早的原始形态,其形成引发了炮竹的分支——花炮的产生。“星子灯”舞蹈表演多次获省、市表彰奖励,星子灯表演传承队队长张辉为其第五代传承人。
  攸县
  中共攸县县委书记 胡湘之
  副书记 龚红果 谭智勇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彭良平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唐卫湘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张建勇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汤小红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吴爱清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子善
  县委常委、副县长 谭伟生
  县委常委、副县长、统战部部长 陈可勇
  县委常委、副县长 梁文明
  县委常委、武装部部长 王庆波
  攸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毛春良
  副主任 罗正初
  颜学勤(兼)
  黄清秀 宾玉良
  谭小宁
  攸县人民政府县长 龚红果
  副县长 张建勇 谭伟生
  陈可勇 梁文明
  陈运发 文斌
  周文安 何忠明
  罗曼
  政协攸县委员会主席 尹诺昂
  党组副书记 陈可勇
  副主席 彭新立 张建良
  罗志勇(兼)
  肖顺昌(兼)
  刘燕舞(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 帅团结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冯雅文
  县委党校校长 李飞智
  株洲市生物工程中专党委书记 蔡德和
  株洲市生物工程中专校长 颜学勤
  【概况】2012年,攸县辖15个乡级建制镇,即:鸾山镇、黄丰桥镇、柏市镇、酒埠江镇、网岭镇、皇图岭镇、丫江桥镇、新市镇、大同桥镇、上云桥镇、菜花坪镇、渌田镇、石羊塘镇、桃水镇、莲塘坳镇;4个乡,即:湖南坳乡、坪阳庙乡、槚山乡、鸭塘铺乡;设2个街道办事处,即:联星街道办事处、江桥街道办事处。全县304个村(社区)。年末总人口82.2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0.80万人。人口出生率12.34‰,人口自然增长率7.59‰。全县土地总面积2648平方公里(原为2664.07平方公里,2008年攸县第二次土地普查后,重新测定为264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7028.59公顷。年降水量1843.9毫米,比上年多降雨934.3毫米,较历年平均值偏多325.5毫米;年平均气温17.8℃,较历年平均值偏低0.3℃,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3.1℃。林地面积23.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44.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58%。煤炭探明储量4.3亿吨。
  2012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继续居全省十强,获“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称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19.3:48.6:32.1调整为15.8:55:29.2。人均生产总值36327元,增长14.8%。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2.22亿元,增长20.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72亿元,比上年增长9.88%。粮食播种面积6.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93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 1466公顷,比上年增加1266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5113公顷,比上年减少6860.7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47.88万吨,比上年减少3.62万吨,下降7%;油料1.28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68万吨,与上年产量基本持平;完成人工造林3566.7公顷,封山育林10万公顷;出栏生猪118.4万头、出栏牛1.96万头、出栏羊4.96万只、家禽556万羽,猪肉产量8.38万吨,增长5.7%,禽蛋产量1.44万吨,增长2%,水产品总产量1.91万吨,增长14.37%。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有各类大小水利工程30578处,年内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200处。蓄引提水总量6.42亿立方米,灌溉供水5.2亿立方米,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28万公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46986人。攸县列入全国的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试点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获评“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先进县、森林抚育财政补贴试点工作先进县。304个村基本实现通水泥(油)路,197个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113个村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农业机械总动力77.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公路通汽车率100%。
  规模以上工业248家,实现总产值3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实现增加值1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4亿元,增长21%。全年社会用电总量16.03亿千瓦时。投资5亿元的干法水泥项目成功点火投产;湘化机顺利改制重组;桐坝电站、明珠选矿、龙昊重工、宏信建材、益力盛电子等一批产业项目基本建成;旭日陶瓷落户攸县。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3.3%。总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7.4亿元,工业技改投资104.9亿元。在建投资项目448个,完成投资156.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个,完成投资20.24亿元。S315二期工程全面完成,煤电一体化电厂主体工程和煤矿工程实质性启动;衡茶吉铁路、醴茶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有序推进;网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启动规划和建设;东城新区建设有序推进,发展中心基本建成,迎宾大道、内环路、攸水大桥全线通车。
  全县公路总里程7990公里,其中国道62.39公里、省道495.46公里、县道492.08公里、乡道571.12公里。公路货运量704.5万吨,货物周转量80.41亿吨公里;公路客运量824.5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10.07亿人公里。有客运公司3家、客运车辆439辆、客运站4个、农村客运站场10个、农村招呼站132个,开通省际、地际、县际、县内各类客运班线108条。有城区公交车62台,运营线路5条,日发送班次785次。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466万元;电信业务总量6730万元;移动通信业务总量19649万元;联通通信业务总量4750万元。固定电话用户8.3万户,宽带用户55469户;移动电话用户43.57万户,增长2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8.1亿元,增长19.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4亿元,下降6.7%。引进外商投资4443万美元,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联资金21.6亿元,增长31.3%,合同利用外资5433万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资金5433万美元。全县拥有各类旅行社10家;旅游星级宾馆4家;AAA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级森林公园1家。全年接待游客234.72万人次,增长50.85%;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9.8亿元,比上年增长52.3%。
  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2.22亿元,增长20.1%;地方财政支出29.55亿元,增长21%;县域内有金融机构10家;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27.9亿元,增长10.7%,各项贷款余额63.2亿元,增长19.1%。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两大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63亿元,保险赔款总额3199.1万元。
  全县共有公立教育机构和学校147所,其中小学(教学点)117所,乡镇初中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县属普通高中4所(完全高中3所),职校和特校1所,幼儿园1所;在职在编公办教职工4853人。共有民办教育机构和学校14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全日制小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培训类学校17所,幼儿园117所,从业人员2900人。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76784人,其中初中20851人,高中13768人,小学42165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268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582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46%,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合格率95.32%;高考参考3368人,录取3008人,二本以上高考上线1646人,上线率48.9%,连续8年居全市第一。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12项,县本级科学技术支出2245万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9%,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2.66亿元,增长106.5%。专利申请198件,比上年增长26.9%;专利授权80件,增长53.8%。全县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民营科技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63项,实现产值9.8亿元。
  全县有文艺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县级广播电台1座,对国内广播节目1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县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2.0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1.32万户。全年文艺演出252场,其中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152场;放映电影6320场。依托“乡村大舞台”开展全县性大型公益性群文活动10次;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9项,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10万人。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43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6家、乡镇卫生院26所、村卫生室304个、民营医院6家,个体诊所201个。卫生系统在职人员2147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601人,共有病床床位2700张。有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全年共下发各类常规疫苗39.6万人份,适龄儿童查漏补种率99.73%,“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96.5%。建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50.16万份,建档率65.1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66.04万人,参合率97.78%;补偿51.1万人次,补偿金额18943.99万元。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年直接为新农合参合患者减轻药费负担1500万元。全县各类社会保险参保76.02万人次,社会保险参保率82.5%。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63万人,增长5.64%,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工资达1400余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47.93万人,参保率100%;城镇医疗保险参保13.25万人,增长1.41%;失业保险参保1.98万人,失业金标准提高至840元/月;工伤保险参保5.6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43万人。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城市二级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8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均为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完成造林面积3566公顷,森林覆盖率57.58%;有国级生态示范园1个,自然保护区5个。城区新增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7.25%,人均公园绿化面积7.28平方米。矿区生态综合治理投入4680万元。
  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年受理“110”报警18432起,刑事案件立案1917起,比上年上升27.6%;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16起,下降2.3%;调处各类纠纷2876起。在全省民调工作中,攸县综合得分位列全省第三、全市第一,公众安全感和公安队伍建设测评居全省第五。被评为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群众信访总量527批2634人次,信访案件化解、办结率9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2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21元,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099元,增长12.56%。城镇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88元,增长85.45%。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不大、层次不高、结构不优,园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工业仍然是县域经济的“短板”;二是征地拆迁、土地供应、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安全生产的基础还不够牢固,非正常上访现象仍然存在,安全维稳的压力较大;四是少数干部思想不解放、作风不务实,改革创新的办法不多,攻克难题的能力不强,执行落实还有一定差距。
  【“十元看病”模式普惠于民】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攸县村卫生室启动实施以来,全县严格按照省、市医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于2012年4月在新市镇中新村等6个村卫生室率先启动试点,10月和12月分3批在全县304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10元钱看病、10分钟路程”的“双十”模式,取得良好成效。患者次均费用从50元下降到26元,降低48%;患者自付次均费用从25元下降到10元以内,降低60%以上,全年可为群众减轻医药费用负担近1500万元。“十元看病”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村卫生室新农合支付方式进行改革,由过去的门诊统筹和一般诊疗费转变为实行总额包干模式,并明确乡村卫生室为实施主体,药费在10元以下(含10元)的由患者据实支付,药费在10元以上的(中药除外),参合农民自付10元诊疗费,药费全部由新农合支付,每个人每天只能报销一次,按月结算,次均费用不超过26元,村卫生室年诊疗人次不超过辖区内服务人口的1.5倍。县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按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的20%向村卫生室购买,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除患者自付部分外,政府统筹新农合报销、中央省财政的基药补贴和县本级财政按基药销售额15%的补贴标准向村卫生室购买,购买资金经考核据实支付。“十元看病“模式使老百姓在看病时心中有底,结算方便,就诊治疗费公开透明,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S315线二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S315二期改造工程是2012年市、县两级的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概算10573万元,全长21.82公里,起于攸县县城攸州路和交通北路交叉口,止于攸县和衡东县交界的分水坳,途径江桥办事处,鸭塘铺乡和桃水镇等乡镇,是攸县连接衡阳的重要交通主干道。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面为沥青混凝土结构,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项目由攸县公路局负责施工建设,于2012年5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共完成土石方287527立方米,4.5%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21376立方米,4.5%水泥稳定砂砾基层58284.7立方米,沥青双层表处155142平方米,沥青砼路面7498立方米,中桥1座,长51.04米,小桥1座,长16米,盖板涵201.5米,圆管涵1450.9米,渡槽2道,浆砌片石防护17464.2立方米等主体及附属工程量建设,2012年12月8日全面竣工。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200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三创四化”工作目标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平安畅通县),成立县“三创四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先后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大会,将创建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出台《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实施意见》、《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实施方案》和《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奖惩办法》,并多次召开协调会,及时商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2009~2011年,在全县大力开展舆论宣传,先后完成“攸县精神”(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的提炼。出台促进观念和作风转变“三十条”,编印《六鉴》系列读本,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并在攸县电视台开设“三创四化”专栏,发放28万册《攸县文明礼仪规范手册》和25万册《诠释攸县精神》到各家各户。全面启动文明礼仪教育工作。2012年2月,举办“明礼一代人、开学第一课”活动,全县8万名中小学生开学先上一堂文明礼仪课;3月,启动“树文明新风、创文明县城”9个社区文艺巡回演出,举办“同栽幸福树、共建文明城”活动;4月,建设23处青少年教育基地并授牌;5月,举办“讲文明、树新风”万人签名暨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法律、环保、医卫、科技”四进社区活动;6月,开展攸县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7月,举办“城乡同治、结对共建”文明礼仪知识抢答赛,建设19家“道德讲堂”,开展“道德模范”巡讲活动,举办“乡村大舞台·幸福达人秀”才艺比赛,组织全县志愿者参与网络注册活动,志愿者人数100751人;8月,举办“品味文化、传承文明”大型文体活动周暨《诠释攸县精神》读本首发式,启动“文明餐桌”行动;9月,启动全县机关单位干部和数千名志愿者上街入社区文明规劝活动,举办“喜迎十八大”专场文艺演出暨首届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和“我是志愿者、关爱你我他”活动;10月,接受省文明办、省调查队对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检查,并实地考察测评点和上门入户开展问卷调查;11月,接受省文明办、省调查队复检,成功获得“省级文明县城”荣誉。
  【农村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全面启动】为加快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深化城乡环境同治,4月,全县启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按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七统一、一规范”的建设标准,在鸭塘铺乡先行开展试点。9月,全县召开动员大会,下发《攸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的意见》,出台《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考核办法》,把再生资源网点建设和运行情况纳入城乡同治考核范畴,全面铺开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截至2012年底,全县恢复重组攸县再生资源公司,设立乡镇回收站19个,建设村级回收网点123个,统一纳入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进行管理,逐步建立“回收公司+回收站+回收网点+流动回收人员”的回收模式,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同时,启动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项目选址菜花坪镇,总投资1.1亿元,一期主要是建设分拣处理中心,二期主要是废旧物资加工产业群企业入驻平台的建设,并于11月正式启动再生资源分拣处理中心建设。(李友芳)
  【攸县获评“中国金融生态县”】9月26日,在由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网共同主办的“金融生态与城市竞争力”论坛上,攸县获评“中国金融生态县”称号。自2003年9月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创建工作以来,全县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银企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把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金融生态县作为创建目标,通过开展信用乡村、诚信企业的评选,有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引导民间融资等措施,攸县社会信用明显增强,诚实守信成为社会共识、民众自觉的行为。经过多年的努力,攸县成功引进长沙银行、华融湘江银行,成立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攸县民富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12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3亿元,比年初增长11.9%、18.9%,实现利润22743万元,不良贷款比例降至5%以内。全年全县共完成政府性融资7亿多元,金融机构效益得到明显提升,金融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通过中国金融生态县的创建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金融生态环境的品牌效应逐步形成。
  【中共攸县县委获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党委】6月28日,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攸县县委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党委”称号,成为株洲市唯一获此殊荣者。从2010年4月开始,县委紧扣省、市活动部署和推进步骤,各级党组织召开动员会、推进会和总结会800多场次,编发简报102期,设置户外宣传牌210余块,悬挂横幅620余条,张贴宣传标语1600余张,制作固定宣传栏、承诺栏、点评栏1800余块,提炼出“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16字“攸县精神”,组织编撰并免费发放创先争优公民教育系列读本——《六鉴》,中央、省市活动简报和《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湖南日报》、《株洲日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党建网、湖南红网等各级媒体采用攸县活动文稿170余篇,成功创建“党员示范窗口”116个、“党员示范岗”1153个、无假货党员示范行动创建店120家、党员示范车和“党员先锋号”65台、窗口行业服务之星36名,共打造出20个市县创先争优活动示范单位,共评选出省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120个、优秀共产党员180人,创先争优活动氛围热烈浓厚。在为期2年多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县委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和推进方式,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贯穿于党的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始终,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探索推行党员承诺销号、预安销号与绩酬挂钩考核、定期述职、联合办公、五基规则等一系列制度,有效地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教育教化,了解群众诉求,化解群众纠纷,帮扶困难群众,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全县县乡干部共下村走访农户18.6万次,宣讲座谈4840场次,接访农户72531人次,共收集群众各类生产生活问题22135件,现场办公议定解决8461件,为群众解决困难问题18415个。《人民日报》和《中国组织人事报》、《湖南日报》分别以《百姓有事找得着人了》和《制度给力赢在管理,看湖南攸县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党旗辉映下的“福民强县”画卷》、《罗霄山下红旗艳》为题予以专题报道,社会反响非常好。
  【“城乡同治、结对共建”活动】2012年,县委以一号文件的形式,部署开展“城乡同治、结对共建”活动,组织35名县级领导、99个县直正科级单位、150个二级单位与全县21个乡镇(街道)和304个村(社区)结对共建,重点抓好洁净家园、礼仪教化、济困维安、联合办公、五基规则等5项工作。全县将7260个村民小组并减为4167个,组建1622个党小组,落实2万多个党员责任岗,并全面开展党员“亮身份、见行动、作表率”活动,全县所有农村党员户都挂牌。全年3500多名机关企事业党员干部职工与重点帮扶对象结为帮扶对子,共走访农户18.6万次,开展礼仪教化、卫生规劝1.8万余人次,解决问题困难2.8万个,落实帮扶项目1529个,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村级转移支付平均达12万元,投入810万元新改建6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离任村副职每月生活补贴70元~110元。随着结对共建活动的不断推进,基层管理制度更加规范,社情民意、公民信息、流动党员等各类台账不断完善,“四议两公开”、预安销号、联合办公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各项重点工作得到整体推进。
  茶陵县
  中共茶陵县委书记 毛朝晖
  县委副书记、县长 彭新军
  县委副书记 付访华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刘日炎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彭小中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谢志军
  县委常委、副县长 李鹏程
  县委常委 李国华(挂职)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王友文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周萍
  县委常委、武装部部长 洪伟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胡松田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谭红日
  副主任 刘池生 谭小华
  肖雄 尹胜喜
  陈小花
  县人民政府县长 彭新军
  常务副县长 彭小中
  副县长 李鹏程 张智敏
  陈艳娟
  副县长、公安局局长 张伟文
  副县长 何文龙 刘继承
  赵遂彬(挂职)
  刘斌(挂职)
  刘铖(挂职)
  政协茶陵县委员会主席 姜衡湘
  副主席 费必明
  陈普辉(兼)
  谭外生(兼)
  李甜甜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周育平
  县人民法院院长 黄晓军
  【概况】茶陵县下辖14镇6乡、2个办事处,总面积250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8万公顷。年末总人口6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8万人。人口出生率14.7‰,人口自然增长率7.59‰。年平均气温18.0℃,较常年偏低0.2℃;年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3.4℃。全年总日照时数1533.4小时,较常年偏少105.6小时。年总降水量1608.2毫米,较常年偏多146.3毫米。
  社会经济有新发展。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9.3:38.5:32.2调整到2012年的22.8:41:36.2,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6.3亿元,是2007年的1.57倍,年均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达47.3亿元,是2007年的2.16倍,年均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1.8亿元,是2007年的2.28倍,年均增长13.8%。全年实现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26.32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农业增加值11.97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2.99亿元,增长5.8%;畜牧业产值10.07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1.05亿元,增长3.0%;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2300万元,增长6.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1亿元,增长39.1%。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亿元,增长15.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04亿元,增长16.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2亿元,增长13.1%。全年实现财政收入9.06亿元,增长23.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2亿元,增长23.8%;税收收入完成5.8亿元,增长26.6%。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县财政支出19.6亿元,增长31.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亿元,增长29%;教育事业费支出3.2亿元,增长37.6%;农林水事务支出3.8亿元,增长136.5%;医疗卫生支出2.4亿元,增长34%。金融业务不断扩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9.7亿元,增长16.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4亿元,增长18.4%。各项贷款余额42.9亿元,增长39.1%。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县保险业务总收入1.2亿元,增长0.1%。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20461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3888元,增长5%。
  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共争引项目101个,总投资近150亿元,其中投资过5亿元项目达6个;开工建设项目207个,完成投资58.2亿元。国道106干线改造工程顺利推进,省道320干线改造提前竣工;华盛陶瓷实现点火,德安居陶瓷开工奠基;红星盛康油脂正式投产。罗霄山片区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茶陵县共开发储备十年期六大类项目162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同时,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共批回建设用地209.61公顷;浦发村镇银行落户茶陵,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提高6.3个百分点,新增贷款同比增长124.76%;城建投公司、开发区经营开发公司成功融资1.99亿元。
  城市建管得到新加强。完成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文体中心、洣江防洪堤捆绑开发、仙人湾开发等多项重大项目规划编制。朝阳新城、南浦御园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建设,河东片区提质改造、火车南站建设等工程全面启动。“创国卫”工作步入基础设施攻坚阶段,垃圾中转站和公厕建设进展顺利,洋岭农贸市场建成正式运营,湘赣客家大市场建设即将竣工。城市规划区土地和规划管理得到强化,依法拆除“两违”建筑17760平方米。
  “三农”工作凸显新气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4.97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35.87万吨,首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发展烤烟0.22万公顷,产烟8.9万担;新造优质油茶1333.33公顷;出栏生猪100.2万头。产业化经营获得新发展。在秩堂、云阳林场开辟茶叶种植基地133.33公顷;龙华农牧投入7900万元,成功兴建10万吨饲料生产线和二期养殖场;万樟园林投入6000万元开发苗木基地200公顷;慧科生态园投资1800万元新上7个项目。民生民利创造新成效。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4.56公里,完成危桥改造和渡改桥项目54座,启动农村危房改造2200户,新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7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4所,新增城镇就业280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620人,解决严塘、思聪等5万多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投入2160万元完成洣江中低产田改造和下东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成功入选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项目县;完成12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建设村河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4公里,争取沟渠疏浚项目440万元,完成“五小水利”工程1009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铺开,完成农村改厕2000座,秩堂镇吉川村、腰陂镇东山村创建成为省级卫生村,获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考评一类县。全面整治洣水河道采砂秩序,取缔非法砂场64个。投资2.3亿元完成“五小水利”工程项目1009处,成功入选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全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县、全国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全省土地治理连片推进示范县。
  社会事业呈现新局面。全年民生支出达14.47亿元,同比增长52.9%,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4%。新增城镇就业280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620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12户,新增廉租住房719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454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1006户。新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7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4所;资助家庭贫困学生14266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有较大进步。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洣水魂》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顺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医院搬迁、妇幼保健院改扩建项目稳步推进。
  对外形象有新提升。成功举办“建政·见证”2012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和“万人登云阳,新年攀新高”全国新年群众登高健身活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等重要媒体对这两项活动进行了强势宣传,进一步提升了茶陵县知名度和美誉度。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加快推进,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县首家四星级酒店云阳华天大酒店投入运营,投资20亿元的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三湘红”茶被中博会指定为唯一用茶,洣江书院复建工程完工并顺利开院。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民调”中排名第26位,较上年提升了69位。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环境不够优化;主导产业优势不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少数单位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茶陵县被第二批授予“湖南省旅游强县”称号。其中秩堂镇、严塘镇湾里村被分别授予“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乡)”、“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称号。茶陵县立足本地“古、红、绿”特色旅游资源,将分散在各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形成以云阳山风景区为主的自然景观圈、以工农兵政府为主的红色景观圈、以洣江书院为主的人文历史景观圈和以洮水水库为主的农家休闲旅游圈。成功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第七届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等大型主题活动。
  【洣江书院重新开院】5月,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洣江书院重修落成。洣江书院位于茶陵县城狮子山(茶陵一中校园内),占地面积5040平方米,建筑面积2452平方米,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历经1年多的时间,依弘治旧制采用中轴递进、左右对称的格局,在原址上全面复建而成,书院内设主敬、行恕、修德三斋,以及大讲堂、大成殿、御书楼、宗道祠、山长室,并设有4个展厅展示茶陵的历史和书院文化。洣江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由茶陵知州林延玉倡建,书院分前、后、中3栋廊房,共19间房屋。洣江书院建筑构造模仿了宋代书院,曾经历几次搬迁,后回归原址。1902年,洣江书院改为官立小学堂,1934年又改为茶陵、安仁、攸县、酃县四县联立乡村简易师范学校。1941年,省立二中迁入书院;1952年,改名为茶陵一中至今。
  【洮水水库并网发电】2012年12月,洮水水库实现并网发电。洮水水库位于茶陵县洣水支流沔水末端,是一座以防洪、发电为主,兼顾灌溉、养殖、旅游和城市供水等综合功能的国家大型水库,被国家和湖南省确定为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水库大坝主体为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02.5米,控制流域面积769平方公里,水库正常蓄水位205米,总库容5.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亿立方米,电站装机6.9万千瓦,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2004年12月,水库临建工程开工;2005年,完成发电、导流、放空三结合隧洞工程;2006年12月,大坝围堰截流;2008年12月,完成大坝填筑,坝顶高程达206.5米;2009年,完成大坝防浪墙、大坝挡水、溢洪道、发电洞进水口启闭机和拦污栅安装等工程;2011年,完成电站厂房建设,10月17日,正式下闸蓄水,起蓄水位为118.5米;2012年7月,第一台机组完成发电隧洞充水前的通水实验,12月,第三台发电机组进行并网发电72小时试运行实验,实现发电机组发电。
  【陶瓷产业园正式投产】2012年10月7日,华盛陶瓷正式点火投产。2009年,茶陵经济开发区依托丰富的建筑陶瓷资源优势,承接广东佛山地区陶瓷产业转移,规划264公顷土地,打造建设湖南首个大型专业建筑陶瓷产业园。截至2012年,将近3年的时间实现陶瓷产业园从设想到正式点火投产的转变。3年来,陶瓷产业园实现水、电、路、宽带、有线入园,完成企业土地平整近66.67公顷,引进投资10亿元的茶陵德安居陶瓷项目、投资3.48亿元的华盛陶瓷项目、投资3000万元光华陶瓷原料项目入园,2010年被中国建筑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称号。
  【茶陵浦发村镇银行顺利开业】茶陵浦发村镇银行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在湘批量设立的4家村镇银行之一,于11月16日正式营业,营业地址为茶陵县东阳商业街12栋,机构数为1个,设立“1室4部”:行长室、综合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业务管理部、运营管理部,在岗人员27人。茶陵浦发村镇银行秉承“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办行宗旨,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对象,依法经营,规范管理,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将为茶陵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对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与服务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产生积极的影响,为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茶陵浦发村镇的开业,标志着茶陵农村金融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新的步伐。年末,开业仅1个多月,全行存款余额达2.62亿元,贷款余额5612万元。
  【小街小巷改造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推进创国卫工作,县委、县政府把小街小巷改造工作列为政府工作报告“三个十”工程之一,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规划引领、高标建设,综合治理、提升功能,以人为本、有情操作”的原则,全年共投入改造资金1.5亿元,高标准提质改造州衙路、状元路、滨河街、炎帝北路、洣水街、金山街一期、贺家山路、光辉路、腊园路、紫微路、大塘界路、洋岭路、洣茶路、青云山路、创信路、学门前街、下瑶路等17条小街小巷,涉及道路里程15公里,基本实现乱建拆、路面平、管沟通、管线畅、秩序好、环境美的改造目标。
  炎陵县
  中共炎陵县委书记 黄诗燕
  县委副书记、县长 刘正平
  县委副书记 刘会才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许志汉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饶祥明
  县委常委、副县长 黄建中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谭新林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肖锦霞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李军
  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欧阳权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谷早君
  县委常委 刘德林(挂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戴诗平
  副主任 范洪奇 谢协农
  廖子强 方小林
  张金华(兼)
  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正平
  副县长 饶祥明 黄建中
  彭志 盘晓文
  肖思寒 蒋芷境
  谭艳
  黄礼彬(挂职)
  政协炎陵县委员会主席 欧阳鹏志
  副主席 黄建林
  罗光杰(兼)
  谭芳林
  刘留燕(兼)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永初
  县人民法院院长 皮亮钦
  【概况】2012年,炎陵县辖6个镇、9个乡、1个乡级农场、1个九龙社会事务管理局。土地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20公顷。年末常住人口20.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87‰。年平均气温17℃,年内气温最高37.3℃,最低-4.4℃;年日照时数1386.8小时,年降水量1900.2毫米。
  经济发展速度快。地区生产总值42.51亿元,增长14.8%,增速居全市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2.08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3:52:32.7,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58.35亿元,增长39.3%,增速居全市第二。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亿元,增长85.6%;第二产业投资41.29亿元,增长32.7%;第三产业投资15.06亿元,增长55.3%。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6.05亿元,增长33.0%,增速居全市第三,其中地方收入4.03亿元,增长3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1亿元,增长15.3%。按城乡分,城镇10.38亿元,增长16.1%;乡村2.03亿元,增长11.7%。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17.7亿元,增长17.6%;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总额3.93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8652元、3608元,分别增长14.5%、2.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47.82亿元、23.8亿元,分别增长16.4%、45.9%,存贷比49.8%,提高10.1个百分点,排名居株洲五县市第二。房地产投资3.74亿元,增长179.2%。建筑业增加值2.54亿元,增长17.6%。邮电通信业务总量8677万元,增长6.2%。
  产业升级质效高。新型工业不断推进。九龙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引进工业项目14个,规模工业企业60家,西九龙大道和九龙商贸街路基完工,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建成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工业总产值68.66亿元,增长17.7%,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57.15亿元,增长20.6%,规模工业增加值17.56亿元,增长16.8%。全县工业企业税收1.51亿元,增长24.5%。旅游经济不断升温。炎帝陵获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军标语博物馆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神农谷入选全省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成立湖南天韵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湖南炎帝盛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炎陵和一国际大酒店、雄森国际假日酒店项目加快推进,炎帝陵“福林”、朝圣林工程基本完工。壬辰清明炎陵县社会各界祭祀炎帝陵大典、2012年中国炎陵云锦杜鹃花户外旅游节、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等大型活动成功举办。全年共接待游客243.4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39亿元,分别增长32.1%、21.9%。获评2011年全国十大“年度县域旅游之星”。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大力推进“一带八基地”建设,新增蔬菜基地48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53千公顷,增长6%,粮食种植面积15.42千公顷,粮食产量93098吨,油料产量2448吨;新增有机茶叶61.33公顷,大院“高山乌龙茶”获第二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一等奖;新扩黄桃33.33公顷,水果产量13902吨;新造油茶林413.33公顷,笋竹林标准化生产基地扩至1.67万余公顷,获评“中国特色竹乡”,人工造林面积2213公顷;新发展白鹅100万羽,生猪出栏13.48万头,家禽出笼110万羽,水产品产量1040吨。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2亿元,增长3.8%。
  城乡统筹环境美。城镇环境更靓丽。按照“东延西展、北提南拓”的思路,着力建设以炎帝文化为特征的生态旅游强县。县城第六次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启动;炎陵高速、炎睦高速建成通车,炎汝高速、衡茶吉铁路等工程进展顺利;S205炎陵县沔渡至船形(旅游环线)公路开工建设;火车站站前广场、迎宾路、炎陵路东延、北环路、草坪河风光带二期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实施城区绿化提质工程,国家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更洁净。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520处,治理病险水库2座,解决1.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4平方公里。三河镇星光村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美丽炎陵、清洁家园”大行动成效明显,在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评中实现“保二争一”。建立沼气国债服务站点3个,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205口。完成500户农村改厕任务,建成无旱厕卫生示范村5个。生态环境更优美。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实现全覆盖。推进瓷厂“煤改气”工程,实施减排项目8个,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0.3%。
  项目攻坚后劲足。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引进炎陵县首个投资100亿元的新华联·神农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全年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8个,增长79.6%;合同引资158.38亿元,增长114.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42亿元,增长10.9%;实际利用内资8.78亿元,增长15.3%;新批外资项目4个,实际利用外资1330万美元,增长15.7%。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全年开发储备项目157个、引进争取项目169个、开工建设项目136个、竣工投产项目77个;5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2.2亿元;争取到位项目资金3.41亿元;完成项目融资5.85亿元,增长317.9%。成功纳入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完成系列规划编制,入省项目库项目150个,总投资267.2亿元。
  社会事业进步快。科技事业有新突破。全年共申报省科技项目9个,市产学研合作项目3个;组织验收科技项目7个,推广应用重点科技成果16项。全年专利授权量34件,增长240%。教育事业有新亮点。全县共有公办中小学26所,二级以下教学点10个,民办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幼儿园40所。教育强县建设深入推进,建成省合格学校3所,改造乡镇中心幼儿园3所,建成塑胶运动场2个,改扩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215套。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炎陵模式”全国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排名株洲五县市第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99.19%,高考本科上线率60%。获评市唯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建设教育强市先进县。文体事业有新成效。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文化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县宣传文体中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全年完成大型炎帝陵公祭演出114场次,电影放映2341场,文艺活动演出241场次,其中惠民送戏下乡演出91场次。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解决了68个“电视盲村”、910户群众看电视难问题。卫生事业有新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农合“一卡通”项目,新农合参合率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分别达98.32%、75.8%,均居省市前列。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全县各类食品抽验合格率99.65%,基本药物目录考核品种质量合格率达98.6%。
  民生保障福祉多。新增城镇就业15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54人。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15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参保人数94268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参保人数27242人;“五保”供养对象601人,集中供养率达43%,居全省前列。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差标准分别提高到265元、100元。启动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工作,共办理4万余户住房保险。新增廉租住房218套,新建公租房150套,改造林业危旧房366户、农村危旧房1500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公众安全感民意调查排名全省第三、全市第一,政法干警队伍形象排名全省第一,获评“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连续6年获评“湖南省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县”。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和拉动作用不够明显;二是公共服务能力不够强,与人民群众期望有较大差距;三是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够高,城市功能不够完善,配套建设任务艰巨;四是城乡统筹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基础需进一步夯实等。
  【炎陵县获评全国十大“年度县域旅游之星”】1月11日,在广州举行的首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炎陵县获评2011年全国十大“年度县域旅游之星”。2011年,炎陵县深入推进“旅游活县”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快、影响大。神农谷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炎帝陵创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通过国家评审,将成为株洲市首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农湾酒店、神农谷旅游综合开发、炎陵和一国际大酒店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红军标语博物馆、军魂广场和“八担丘”纪念广场,修缮连队建党旧址叶家祠等10余处革命旧址。全县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达20处。为打响“炎陵旅游”品牌,2011年,炎陵县成功举办云锦杜鹃花节、湖南国际旅游节祈福大典、辛卯年炎帝陵祭祖大典、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酃峰新铁人三项挑战赛等系列主题活动,炎陵旅游的外向度、知名度大幅提升。2011年,炎陵县共接待游客18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2%和31.9%。
  【炎帝陵祭祖大典跻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3月24日,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在河南郑州开幕,“炎帝陵祭祖大典”跻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炎帝陵祭祖大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3年,湖南省恢复官方祭祀,形成一任省长主祭一次炎帝陵的定制,采取“仿古御祭”形式,以保持其严肃性和纪念性,充分体现浓厚的民族特色,表现炎帝清政爱民的精神。湖南先后举行世界华人华侨炎帝陵祭祖大典、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等一系列重大祭祀活动,炎帝陵成为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自1988年修葺竣工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00余万人次。
  【2012中国·炎陵云锦杜鹃花户外旅游节】4月13日,“2012中国·炎陵云锦杜鹃花户外旅游节”在炎陵县大院农场开幕,主题活动包括篝火晚会、“拜谒始祖炎帝,感悟红色文化”、炎帝陵聚土仪式、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登湖南第一峰,赏云锦杜鹃花”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万余名游客汇聚炎陵县,共同欣赏杜鹃美景。炎陵县是有名的杜鹃花之乡,境内杜鹃花种类达20多种,并有世界上保存面积最大的万亩连片野生云锦杜鹃花林。“苍干如松柏,花姿若牡丹”——云锦杜鹃是杜鹃花中的佼佼者,为国内特有珍稀品种。炎陵县云锦杜鹃分布于海拔1500米~1700米湘赣边界的高寒山区,一般开白色或粉红色花,清明节前后为盛花期,直到4月底凋谢,比一般杜鹃晚开花10余天,但持续时间却是其他杜鹃花的一倍。
  【炎陵路东延及东城区开发土地储备项目开工建设】5月18日,炎陵县炎陵路东延及东城区开发土地储备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炎陵路东延及东城区开发土地储备项目总开发面积49.31公顷,投资1.84亿元,是株洲市2012年“项目建设年”重点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炎陵路东延1323米,宽24米;平整东城区土地,开挖土石方111.41万立方米,新修支干道路1658米,架设供水管网3020米,雨水管网3010米,污水管网3040米,电力通讯电缆14260米。项目建设期为3年。启动炎陵路东延及东城区开发土地储备项目建设,是炎陵县2012年确定的城市建设“七大基础工程”之一,也是打好“城镇提质战”的重要任务之一。该项目的开工建设,可使城区主干道炎陵路与外环线对接,进而实现与高速公路联络线相接,有利于推进“南拓北提、东延西展”的县城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县城基础设施,提高发展承载力,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构建“三横六纵两环线”的县城发展框架,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宜游、宜居、宜业县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炎帝陵“福林”景观开园】6月15日,省政协党组副书记、炎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石玉珍在炎陵县炎帝陵举行祭祀典礼,并为炎帝陵“福林”开园揭幕。
  “福林”位于炎帝陵公祭区鹰鹿广场以西、洣水以南,占地约4.67公顷,主要种植桂花树、杨梅树,旨在以“植崇德树,造祈福林”的方式,满足海内外华人到炎帝陵谒祖寻根、感恩祈福的纪念需求,吸引他们参与炎帝陵景区建设。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批示号召全省14个市州各为“福林”捐赠2棵大树名木,并为“福林”纪念碑题写碑名。“福林”分为两期建设,占地约0.67公顷的一期工程已完工,其中心区域按照湖南行政版图,以长沙市为中心,布置“福林”石刻纪念碑,种植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炎帝陵基金会、各市州捐赠、预栽的48棵纪念树,使种植纪念树成为祭祀炎帝陵新方式。二期工程“中华福林”将依照中国地图建设,每个省将在相应区位捐种纪念树。
  【炎陵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一卡通”惠民工程】9月28日,炎陵县举行新农合“一卡通”福祥医疗卡发卡暨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捐赠仪式,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向炎陵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捐赠福祥医疗卡启动资金100万元,龙溪乡14名参合农民代表现场获首批“福祥医疗卡”,标志着炎陵县“一卡通”惠民工程正式启动。
  为响应卫生部推行“一卡通”惠民工程的精神,炎陵县从9月开始,将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福祥卡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合二为一”,合并成“福祥医疗卡”,取代原只具有单一功能的福祥卡和合作医疗证,在全省率先实施真正意义的“一卡通”惠民工程。“福祥医疗卡”是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和炎陵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共同开发的一张具有看病抓药、医疗信息、医疗费用结算、存取款等功能的借记卡。该卡是以参合农民户主为单位进行发放,即每一个参合农户家庭发一张卡,参合的其他家庭成员均可使用该卡看病就医、报销。有助于实现参合农民就医和费用报销流程监管,可将诊疗项目、药品目录及价格进行固化,报销比例将自动计算,避免报“人情账”现象,提高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炎陵县获评“中国特色竹乡”】11月1日,炎陵县被中国竹产业协会和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组织专家认定为“中国特色竹乡”,并于11月9日在江苏宜兴竹海风景区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竹文化节开幕式上进行授牌。炎陵县有竹林面积2.13万公顷,立竹5600万根,主要分布在十都镇、策源乡、石洲乡、龙溪乡、下村乡、青石冈林场、大院农场和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竹子品种有毛竹、毛花竹、水竹、酃峰竹、方竹等,其中毛竹面积2.1万公顷,占比为98.4%。据统计,炎陵县年出产商品毛竹500万根。2011年,炎陵县笋、竹实现产值7亿元,其中原竹产值3亿元、竹材加工2亿元、竹笋0.6亿元、竹旅游0.9亿元、竹下经济0.5亿元。
  【2012年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举行】11月2~4日,2012年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活动在炎陵县举行。此次活动以“同拜中华始祖·共祈神农福地”为主题,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湖南省人民政府指导,湖南省台湾事务办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台湾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联合主办,株洲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炎陵县人民政府承办,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湖南炎陵炎帝文化研究会协办。整个活动历时8天,其中在炎陵县3天。
  11月3日,在炎帝陵举行的壬辰年海峡两岸炎帝神农祭祀大典仪式上,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陈元丰,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肇雄,中共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中共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岳辉,中共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担任陆方主祭人;台湾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理事长邱煊堂,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全国台企联会长郭山辉,神农大帝协进会荣誉理事长陈福财,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神农大帝协进会副理事长简省三担任台方主祭人。仪式由叶宏灯主持,陈肇雄和郁慕明分别致辞,陆方、台方两名青年学生共同点燃炎帝圣火。海峡两岸社会各界5000余人,包括由台湾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组织的岛内33家神农宫、庙、寺的信众和各界人士300余人参加盛典。此次祭祀大典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陵祭典”仪式流程中,融合台湾民间祭祀文化传统,祭祀活动亮点纷呈,特别是古代最高规格的祭祀舞蹈“八佾舞”在祭祀大典中的首次亮相最具特色。活动期间,还举行海峡两岸携手共栽“同根树”仪式、神农御膳、第三届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神农谷考察等活动。
  【新华联·神农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落户炎陵】12月2日,炎陵县引进的首个投资100亿元的旅游大项目——新华联·神农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在长沙正式签约。炎陵县人民政府与新华联集团携手科瑞集团、德力西集团、南翔集团和星牌集团,强力联合共同打造神农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
  新华联·神农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选址炎陵县神农谷、大院、梨树洲等旅游景区内。计划开发建设原生态酒店、五星级酒店、旅游休闲酒店、神农炎帝文化博物馆、文化演出中心、养生花园洋房、养生老年公寓、生态环保长寿村、儿童乐园、医院、企业会所、艺术家创作基地、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山地主题公园、游客服务娱乐中心等。该项目计划3年后正式运营,5年建成。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每年1~3亿元的税收,解决5000人的就业,每年可接待游客数达300万人次以上。省旅游局将该项目纳入湖南省旅游产业“251”工程。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推进炎陵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株洲市和湖南省旅游新名片,形成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极。
  【炎陵首条旅游环线开建】12月18日,全长102.96公里的省道205线炎陵县沔渡至船形(旅游环线)公路正式开建。该路分别与省道321线、炎陵县道064线相接,全线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这是炎陵县建设的首条旅游环线,将串联起境内神农谷、大院、梨树洲、炎帝陵等主要景区景点。
  该旅游环线是炎陵县“四纵四横”国省道公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株洲市“十纵十八横”骨架公路网新格局中省道“九纵十四横”中“纵三线”(醴陵锉断坳至炎陵船形公路)炎陵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投资5.96亿元,横贯东西,起于炎陵县沔渡镇区北端,止于该县船形乡春江电站西,途经炎陵8个乡镇(场),涉及全县50%的区域面积,直接惠及全县35%的人口。建成后,将有效改善沿途群众的通行条件,并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旅游环线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湘东南旅游交通圈的形成,加快干线路网等级的提升,进一步完善炎陵交通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炎陵县神农谷、大院、梨树洲、炎帝陵等县内主要景区景点将得到联接,“古、红、绿”等旅游资源将得到有利整合。旅游环线的开工建设,也标志着投资100亿元的新华联·神农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的配套设施正式启动。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3

《株洲年鉴 2013》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13.10

本年鉴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湖南省株洲市2012年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和基本情况,反映了株洲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