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3》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494
颗粒名称: 农业和农村工作
分类号: F327.64
页数: 14
页码: 178-1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12年株洲市农业产值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建设改革情况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株洲市 农村经济 农村工作

内容

【概况】2012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11.2亿元、农业增加值146.8亿元,均增长3.9%;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50.8%,醴陵市、攸县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醴陵市跃居全国百强县第94位,茶陵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行列,全市农村综合指标稳居全省第二。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达10972元,增长17.6%,实现五年翻番的目标。农民收入来自4个方面:一是非农产业发展拉动农民增收。农民外出务工增收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劳务收入占现金收入比重的51%,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农副产品价格回升,出售稻谷及水产品的金额同比均增长10%以上。县域工业、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生猪价格回升,从农村二、三产业中的收入人均达4700多元。三是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促动农民增收。农民人均财产性现金收入同比增长30.7%,人均增收400元。四是惠农补助提高驱动农民增收。良种、粮食、农机购置及生产资料的补贴标准提高和范围扩大,人均政策性增收400元。
  【农业产业提质提速】201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7.33万公顷,总产187.4万吨,实现“九连增”,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醴陵市连续4次获全国粮食先进县市。农业加工企业发展到2750家,实现总产值220亿元,增长18.3%。产值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家,唐人神集团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全省最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粮油百亿产业工程稳步推进,粮油工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推广农业机械2.4万余台(套),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4%;生猪规模养殖出栏率65%,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居全省第一;农业休闲规模企业发展到282家,接待游客315.5万人(次),实现经营总收入4.82亿元,增长26.8%。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12年,全市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网络不断健全,通水泥路的行政村达99%。水利建设投入资金8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3万多处,全省水利建设现场会在株洲市召开。全面启动城市防洪排渍站3年提质改造工程,加大“一江四港”的治理力度。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新造林1.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54%。围绕打造“完美乡村”,按照“四清三基两统一化”的工作目标,全市全面铺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发放宣传资料80多万份,取缔马路市场69个,畜禽养殖基本退出人口密集区域,加快建制镇污水处理建设,新建沼气池7200口,完成改水改厕20多万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311”工程(培植3个全国一流示范点,建设10个示范片,抓好100个特色示范村)云田、松西子、荷塘月色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醴陵市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
  【农村改革成效明显】2012年,株洲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全市新增流转耕地面积2666.67公顷,土地流转率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754家,带动20万户农民致富,5家省级合作社示范社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54%。城乡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全面完成,公益性农机推广机构覆盖全市乡镇。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林改发证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历史负债全部偿清,“两会一部”兑付工作基本完成。完成村改居试点523个村,重点推进云田、松西子、仙庾和星光等4个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片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完成农业招商10个项目,资金14180元,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民生事业蓬勃发展】2012年,全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7100多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4700万元,完成炎陵县、茶陵县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入库项目325个,减少绝对贫穷人口12万人。实施农村和农垦农场安居房及危房改造18717栋,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月补差达104元,全省领先。市儿童社会福利院项目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正式启用。乡乡建有敬老院,五保户集中供养率35.7%,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97.6%。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新增放心粮油示范点22家,果蔬农药残留超标率控制在4%以内,畜禽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解决15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现代气象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全市首个大气负氧气离子监测站。残疾人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实施城区重度残疾人特殊生活补助制度。计生、综治维稳、水文监测等工作不断强化,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动物防疫均得到加强。截至2012年底,全市连续24年未发生一起涉农恶性案件和涉农群体事件。
  【省级示范社建设】2012年,全市确定株洲县洪宜特种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醴陵市金桥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攸县丰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茶陵县源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炎陵县星光强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省级示范社。全年5个示范社开展24次技术培训,培训2468人次,有技术骨干37人,销售人员19人,共计销售额4398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5000元。8月10日,株洲县洪宜特种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醴陵市金桥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茶陵县源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炎陵县星光强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省级示范社,中央财政专项拨付每个10万元,共计到位40万元。9月中旬,攸县丰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到位省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10万元。
  【落实惠农补贴发放】2012年,全市发放惠农补贴5.454亿元。发放项目包括种粮直补、农资综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家电下乡、计生奖扶、农村低保等补贴。补贴发放过程中,各地严格执行“四个严禁”和“六个不准”工作纪律。全年农民粮食补贴13.5元/亩;农资综合补贴80.6元/亩;新增直接补贴13.07元/亩;双季稻补贴22.19元/亩;早稻良种补贴15元/亩;晚稻良种补贴15元/亩。2012年,种双季稻国家所发补贴共有146.3元/亩。9月17~30日,纠风牵头,组织减负、物价和国土,成立由8人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全市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重点内容是农民建房和计生收费情况;兼顾内容是其他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检查采取暗访方式,随机抽样,实地走访农户,查阅收费发票、农民“一卡通”存折、会计报表和记账凭证,共走访24个乡镇、58个村、232户农户,查阅86个乡镇财政所、经管站、计生服务站、林业站等站所。对于检查组发现的农民建房还存在收取土地开垦费、惠农补贴没有按时发放、村级报刊征订超标等问题,纠风和减负联合下发5份《交办函》,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并以点到面,构建减负惠农监管长效机制。年内,茶陵县清理出各种乱收费1023.75万元。截至11月20日,清退违规收费937.16万元。减负惠农专案组查处涉负案事件16起,处分涉案干部22人,顺利摘掉年初的全省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对象帽子。
  【开展农村土地专项治理】2012年,株洲市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发现和查处一批涉农减负乱收费行为。天元区查处农民建房办理权证过程中按照每一个角交纳的200元的测量费事项;石峰区查处农民电网改造过程中对个别农民收取的925元工程款事项;攸县查处部分乡镇计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在办理准生证和未婚证时推销“母婴平安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行为;炎陵县协调相关部门强化高速公路征地补偿费落实到位事项;株洲县重点整改2010年农民建房过程中超标收取的农民监测测量费226160元;醴陵市清理退还农民三乱收费及补贴款65万元。
  【巩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2009年3月,株洲市开展二轮承包以来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2010年3月,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和株洲县5个县市基本换发完毕。2012年,重点开展权证扫尾和权证纠错工作。5个县市共有64.65万户,换发64.50万户,换发比例达99.7%,“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率10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书”签订率100%。3~8月,攸县开展承包档案回头看活动,强化19个乡镇承包权证的档案管理,做到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并行,做到“一县一卷、一村一柜、一乡一室”。攸县在回头看活动中,纠正权证错误共35处。共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60794本,登记承包地块614248块,落实承包面积3.89万公顷,其中水田3.77万公顷,旱土1161.28公顷。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基础上,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截至年末,全市流转农村耕地5.6万公顷,农村土地流转率35%。天元区有6家流转大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证书”作为抵押,从银行解决贷款1360万元。荷塘区有5家流转大户办理流转证书,有3家正在办理贷款。
  【农村“两会一部”遗留存款兑付趋圆满】2012年是农村“两会一部”遗留存款兑付扫尾之年。从2004年起,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农村合作基金会、互助储金会、供销社股金服务部(简称“两会一部”)遗留的存款兑付问题。截至2012年,株洲市三级财政共同安排专项资金9494.4万元,结清兑付48580户农户9346.93万元。
  2012年度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强乡镇街道
  1.醴陵市嘉树乡 嘉树乡地处醴陵市南部,辖12个行政村,20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5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该乡炻瓷工业发达,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闻名的“炻瓷之乡”。全乡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6亿元企业(华联瓷业)1家,自营出口企业7家,中外合资和台商企业5家,全乡企业在岗员工占全乡劳动力的95%。2012年,全乡工业总产值22.2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26元。先后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被省政府、省人大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十大魅力乡镇”;被株洲市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
  2.云龙示范区云田乡 云田乡位于株洲云龙示范区东北部,辖9个行政村,226个村民小组,6211户居民,2.4万人口,镇域面积53平方公里。2012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5937万元,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79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68元。云田乡区位优势独特,与长沙跳马、浏阳柏加相毗邻,距株洲市区和长沙市均为25公里,属长、株、潭三市融城半小时经济圈腹地。云龙大道、长株高速路及老株长路穿境而过,主干线云峰大道横贯东西,交通优势便捷。农业特色明显,花卉种植是云田乡的传统支柱、特色产业,全镇花木种植面积1333.33余公顷,年产值过亿元,逐步走上“调结构、改品种、提品质”的精品之路。旅游休闲产业蓬勃崛起,湖南华强方特欢乐世界年接待游客量达500万人次,第二期梦幻王国、云峰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北欧小镇等旅游休闲项目的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商务、休闲、旅游产业成为云田乡经济增长的新能源。
  3.茶陵县下东乡 下东乡地处茶陵县云阳山脚、洣水之滨、县城之郊。全乡总面积67.2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271个村民小组,人口41826人,耕地1545.87公顷,林地360公顷。境内交通便利,106国道、320省道、衡茶吉铁路、衡炎、岳汝、泉南3条高速纵横贯穿。201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75亿元,同比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5438元,同比增长18.9%。全部工业增加值5.86亿元,同比增长52.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6亿元,同比增长14%,产业项目投资完成额2.86亿元,同比增长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亿元,同比增长29.6%,财政税收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投资过亿元的企业广东佛山华盛陶瓷点火试产,德安居、彩蝶2个陶瓷企业以及茶祖文化产业园、恒润高科、物流园等项目在加紧建设,万樟园林、日升物流、龙华畜牧等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引进春程门业饰材制造,投资7000万元。
  4.攸县黄丰桥镇 黄丰桥镇位于攸县东部山区,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151个村(居)民小组,6938户,总人口约2.36万人,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耕地1158.33公顷,林地近1.3万公顷。2012年,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42.2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125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全社会消费总额28.3亿元,人均纯收入1.3万元。煤炭产业安全形势好转,57家煤矿实现年煤炭总产量460万吨。投资1200万元完成天蓬岩饮水一期工程建设;争取项目资金3700万元完成兰溪河综合治理项目;杨丰——万新、满江、塔前等一系列饮水工程全面启动前期,预计投入900万元;完成镇区6000立方米道路修复工程;完成7公里杨丰——漕泊跨乡公路建设;启动运煤专道工程建设;启动S315广志——山门洪段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建设。全年共落实粮食两补资金170万元;家电下乡补贴资金68万元;库区移民后期补贴210万元;民政补贴资金150万元;完成安居工程60户,发放改造资金50万元;落实教育扶贫助学资金16.8万元;新农保参保率100%,参保金额131万元,新农合参合率100%,总额118万元;全镇医疗费总额640.2万元,补贴213.8万元,综合补偿率83.9%;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形成决议,做好规划;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乡村卫生室一体化改革全面启动,“十元看病”模式全面推广。
  5.株洲县渌口镇 渌口镇辖16个村、1个社区、8个居委会,总面积65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人。该镇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南沿,距株洲市区仅15公里,湘江和渌江交汇于此,京广铁路和S211穿城而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012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17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45亿元。吸引15个项目进驻,梅子湖生态公园、惠天然城市公园、渌江风光带等重点项目成雏形;培育各类企业130多家,以机械、机车、工业为主导,形成餐饮、建筑、娱乐等产业格局。坚持因地制宜调结构,形成以松西子社区为首的蔬菜基地、葡萄基地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并先行先试,整合优势资源,探索现代农业发展“3+X”新模式。松西子社区、杨梅村先后成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多次荣膺省市级文明村镇、美丽乡村,农业发展一派繁荣。全面完成县城“四创四化”工程和道路、电力、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镇品位。2012年,被评为株洲市文明建设红旗单位。
  6.醴陵市浦口镇 浦口镇位于醴陵市东乡片工业主产区的中心位置,东、北接白兔潭镇、南桥镇,西邻王仙镇,南滨澄潭江与王坊镇相望。交通十分便利,距市区23公里,106国道、冷金、保山公路纵横穿越其中,浙赣复线、上瑞高速紧邻镇区,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总面积57.7平方公里,共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有357个村(居)民小组,住户10120户,人口共41240人。2012年,全镇完成国地两税1.3亿元。全镇有各类工业企业220家,从业人员21000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产值过亿元企业4家;实现生产总值(GDP)68.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53.2亿元;全镇财政总收入达1.35亿元,人均纯收入18800元。工业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形成以“电瓷电器、烟花鞭炮、建筑建材、日用炻瓷”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模式。农业有特色,发展“优质水稻、早熟黄瓜、早熟葡萄、蔬菜育苗”四大农业产业基地,增加农民收入8900万元。2012年建成集商贸、居住、休闲为一体的浦东商贸城。
  7.云龙示范区龙头铺镇 龙头铺镇位于株洲云龙示范区中心,地处长株潭“金三角”结合部。镇域面积28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109个居民小组,3891户,13346人。2012年,全镇完成工业增加值6.37亿元,农业总产值1.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13元,先后获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城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优秀乡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乡镇”、“计生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龙头铺镇以“两型”理念为先导,加快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全面提速,形成以精细化工、机械加工、建筑建材为主导的产业功能区,金融商贸、高端物流、都市农业在加快布局,“两型”乡镇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速。
  8.攸县网岭镇 网岭镇地处攸县中部,106国道沿线,醴茶铁路、网酒(朱)公路、醴茶高速贯穿境内,全镇辖9个行政村,2个社区,2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0037人,其中农业人口35097人;土地总面积97平方公里,是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第三轮示范镇、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改革试点镇。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实现财政总收入3650万元,增长20.8%;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1.12亿元,增长15.7%;国、地两税总收入1535万元,增长41.6%,其中国税925万元、地税6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30元,增长18%。辖区内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煤电一体化项目年度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铁路专线拆迁和厂外引水等工程,远大干法水泥厂于2012年1月6日正式点火投产;投资10亿元的湖南旭日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奠基开工建设;成功引进攸县大龙矿业、攸县大元饰品有限责任公司、攸县湘林雨伞配件厂、攸县连合畜牧养殖场、四友环保砖厂、民富环保砖厂、旺竹烟花厂等9家规模企业落户,引资额达3.5亿元。
  9.天元区嵩山街道 嵩山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天台路以北、湘江以西,辖10个社区居委会、4个农村管理处,总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万人。街道全部工业增加值53.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4亿元,街道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3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13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7亿元,其中办事处完成投资3亿元。街道凭借优势,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努力创新社会管理,先后涌现出“湘银”、“小湖塘”等示范社区。街道连续3年跻身株洲十强街道行列,连续5年被评为市计生红旗单位,获2004~2012年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综治先进单位、市平安街道等荣誉称号。
  10.醴陵市来龙门街道 来龙门街道办事处地处城区中心,东濒渌水碧波,南望仙山青翠,公路铁路贯穿境域,为醴陵主城区所在地。历来交通便捷,物流旺盛,经济活跃,商贸繁荣。辖区面积17.65平方公里,下辖2个村、7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74238人。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77万元,同比增长19.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2976万元,同比增长51.4%;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69万元,同比增长9.5%;限上批零住宿餐饮额2191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38元,增长18.6%。成功引进五彩新城、邦和药业等项目,全年完成税收43038万元,为全年任务的125%,其中完成国税6561万元,地税36477万元。
  种植业
  【概况】2012年,株洲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11.2亿元,增长3.9%,农业增加值146.8亿元,增长3.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972元,增长17.6%元,农村经济综合指标稳居全省第二。株洲农业整体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市农业局获“2012年度全省农业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2012年度全省乡镇企业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
  粮食生产9年连丰。2012年,全市开展声势浩大的水稻集中育秧、高产创建的行动,共完成集中育秧推广面积2.67万公顷,高产创建示范总面积2.67万公顷以上,水稻直播现象得到遏制,面积比上年减少六成。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培育种粮大户1600多户。全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6.73万公顷,总产187.4万吨,较上年分别增加1.13万公顷、8.8万吨,增长4.43%、4.93%,实现历史性“九连丰”。优质稻播种面积在14.67万公顷以上,其中高档优质稻播种面积1.47万公顷。2012年,株洲市再次获“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醴陵市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株洲县获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茶陵县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醴陵市、株洲县被评为全省水稻集中育秧先进县。
  经济作物提质增效。2012年,全市经济作物生产呈现“总面积稳定,区域特色作物有新发展,经济效益有新提升”的良好局面。全年全市经济作物面积10.88万公顷,实现产值40.71亿元,分别比上年略有增长。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商品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市经济作物设施栽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设施栽培面积1.27万公顷。
  蔬菜生产产销两旺。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22万公顷,总产157.2万吨,总产值27.39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上年增加1713.33公顷、16.5万吨和3.26亿元,增长2.8%、11.7%和13.5%,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本地菜市场占有量达71%,价格基本稳定。完成蔬菜扩面526.67公顷,占年计划的112.8%,超额完成实事任务。株洲县和攸县被列入国家蔬菜产业重点发展县。
  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750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9家(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68家)。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省著名商标36个、湖南名牌产品19个,品牌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20亿元,销售收入214亿元,利润8.7亿元,上缴税金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23%、4.8%、15.6%。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到282家,比上年增加20家,其中省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17家,四星级20家,三星级19家。实现经营总收入4.82亿元,同比增长26.8%,接待游客315.5万人次。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筑起三道防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道防线,生产标准化。围绕农业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制定地方标准53项,先后建立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6个,面积14万公顷。第二道防线,检测常规化。建立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县检验检测中心、乡镇监管站及生产基地、市场和超市自检室,设立监测点100个,比上年增加40个。省农业厅组织抽检株洲市农产品120批次,合格率均在98%以上。全市共抽检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样品117210批次,合格率99.61%。第三道防线,经营品牌化。采取“以奖代投”方式,对通过“三品一标”认证者进行奖励,全年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45个,绿色食品33个。截至2012年,全市获“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245个。6月,省人民政府授予株洲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9月,全省300多人参加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演练现场观摩会在株洲市举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先进,该项工作全省排第一位,被誉为“株洲经验”,在全省推介。
  农技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全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居全省第一,其中茶陵县经验在全省推介。经过改革,全市10个县市区乡镇农技推广站均为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共核定农技推广人员编制357人,人员结构基本合理,有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45人,助理农艺师122人,技术员69人。
  农业行政执法全省领先。全年共出动执法车辆995余台次、执法人员2136人(次),检查重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门店1165家(次),整治市场86个,立案65起,查处种子、肥料、农药14万余公斤,货值69万余元,挽回经济损失321万余元。3月底,查处一起涉嫌侵犯美国杜邦公司知识产权的农药大案,现场收缴涉案农药近468件,案值10多万元,案件定性准确、程序合法、裁量合理。
  农业项目资金取得突破。全年全市共包装项目23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个(茶叶产业开发),落实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9个,到位资金25835万元;共争取部、省级农业项目39个,到位资金14377.9万元。
  农技服务机制创新。成立由28名高级农艺师、农艺师组成的株洲市农业科技讲师团定期定点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全年全市组织开展各项服务20多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40多万份,水稻测土配方、机械化收获、超级稻三定栽培、软盘抛秧、水稻免耕直播、频振式诱娥杀虫灯、水稻标准化栽培、优质稻生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旱粮综合高产栽培等10大技术和湘早籼42号、湘早籼45号、株两优02、株两优819、陆两优996、丰源优299、两伏1号、天优998、岳伏9113、湘晚籼13号等10大品种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其中,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4.14万公顷,推广应用配方肥60649吨,施用配方肥面积12.66万公顷,覆盖1744村;炎陵县霞阳镇石子坝村、茶陵县下东乡条心村、茶陵县桃坑乡夏乐乡、攸县贾山乡大沧村、攸县大同桥镇界江村、醴陵市沈潭镇江口村、株洲县太湖乡洪塘村、天元区群丰镇湘云社区等8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任务100%完成;各县(市)均构建病虫害专业防治网络体系和手机短信息服务平台,病虫情报进村率91.9%,组建264个服务队,年完成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8万公顷次,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攸县获评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2012年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攸县获“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称号。近年,攸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200处,投资1600万元实施“小农水”项目,开挖、疏浚、硬化排灌渠道50.5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667公顷,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3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2012年,攸县在城乡同治、创新管理上大胆探索“攸县模式”,大力开展“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沟、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彻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茶陵“慧科”成功晋升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3月初,茶陵县慧科生态园以87.2分的得分,顺利通过验收,成功晋升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株洲慧科生态园位于茶陵县马江镇玄武村,界于106国道和衡炎高速公路之间,距茶陵县城10公里,是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占地面积266.67公顷,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园区建设以发展特种养殖为依托,以发展经济果木林为主导,以休闲观光为龙头,主攻园林绿化为主要内容。园区自2008年启动建设以来,坚持“水保科研、生态示范、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理念,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种植各种名优特水果和油茶86.67余公顷(其中油茶53.33公顷,各种名优特水果33.33公顷),绿化及移栽精品苗木20余公顷,高标准新修小二型水库3口,山塘3口,坡改梯土梯田66.67余公顷,修建排水沟5800余米。
  【茶陵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通过省级验收】5月16日,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核组到茶陵县考评验收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情况。验收组一行首先深入严塘镇尤最村等项目实施地,通过督查项目的完成进度、建设质量,查阅资料,调查走访农民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度等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考评。2011年以来,茶陵县以整合支农资金为重点,成立由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广泛宣传发动,科学规划设计,齐抓共管,切实抓优质稻和油茶两大主导产业项目的实施,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考评验收组对茶陵县2011年在建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质量监管、工程验收、资金拨付等程序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覆盖全市乡镇】经过5年攻坚,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遍布全市各乡镇。20世纪90年代,乡镇农技站被脱钩、被断奶,农技推广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边缘。2007年,株洲市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各地以“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示范推广科学化、服务群众优质化”为标准,组建新型乡镇农技站,连线、补网、聚人。截至2012年5月下旬,123个乡镇(含涉农街道)均建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农技农机站、畜牧水产站,配编人员1018人。覆盖全市的农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破解“无钱养兵打仗”难题,农技成果转化跃上新台阶。县级政府将肩负公益性职能的农技人员的经费和补贴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发放、足额到位,并办理好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解决农技“无人推广、无心推广”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步入快车道。茶陵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的入户率高达95%。破解“服务手段单一”难题,农民增收致富步入快车道。改革后,各乡镇农技站由单项技术指导向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转变,由常规技术指导向先进实用技术普及转变,由单纯技术指导向管理、营销知识传播转变。攸县的乡镇农技人员借助手机短信宣传新品种、传播新技术,超级稻、哈密瓜、提子等高产高效农业得到发展。
  【国家“火炬计划”超级稻项目在醴陵获重大突破】经过3年的制种试验和高产、高效示范,由科技部主导的国家“火炬计划”首个超级稻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在醴陵市沈潭镇美田桥村,“两优389”的组合创下制种单产纪录,每亩达253公斤。8月31日,省农业厅、种子管理局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农业大学等部门、单位派出的专家抵达醴陵市沈潭镇美田桥村,测产超级稻“两优389”品种验收工作。专家们随机抽取测产对象,经现场翻晒、分袋称重、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超级稻种子“两优389”组合平均亩产达253公斤。专家们综合3年以来的数据正式认定:国内制种单产最高的超级稻组合诞生,国家“火炬计划”首个超级稻项目在醴陵市超额完成预定目标。“两优389”组合可满足13.33多公顷稻田的种子需求,这为节约耕地、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全省最大绿芦笋生产基地在株洲建成】9月18日,三门镇全省面积最大的绿芦笋生产基地秋笋开摘,在市区的大型超市,将陆续有新鲜绿芦笋、绿芦笋茶、绿芦笋罐头可供市民选购。2011年,株洲新合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绿芦笋杂交优良品种——美国绿宝,在天元区三门镇月形村种植33.33公顷,并配套建设深加工车间,对鲜绿芦笋进行分装、低温储存,加工成绿芦笋茶和罐头。该基地采用美国温室泥炭穴盘育苗、一年生高密度箱面双行栽培技术,亩栽3000株,可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南5县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通过省级验收】9月7~10日,省农业厅测土配方验收专家项目组一行5人对醴陵市、株洲县、炎陵县、攸县和茶陵县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进行检查验收。专家组一行认真查看各地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田块和试验示范片、村组肥料配方公示栏、农资肥料销售点,并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户施用配方肥情况。最后在醴陵市集中听取5个项目县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工作报告以及2012年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专家组对株洲市深入细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各项目单位圆满完成样品采集、化验室建设、宣传培训、实验示范、数据库建设、配方肥的销售与应用等工作。经专家组评审,醴陵市、株洲县、炎陵县、攸县和茶陵县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完成各项指标,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特别是醴陵市、株洲县、炎陵县的工作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醴陵挂牌成立湘东最大的农资储备配送中心】11月初,湘东地区最大的省、市、县三级农资储备配送中心在醴陵市供销合作总社挂牌成立,开始为广大经销商和农户提供服务。醴陵市新成立的农资储备配送中心占地12000多平方米,可储存各类农资2万多吨,辐射全市31家连锁农资加盟店。为进一步提升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的优势,醴陵市供销合作总社与省、市、县三级农资供应商分别签订联储协议。这将为稳定农资市场、降低农资成本、减少流通环节、确保市场净化起到积极作用。
  农业科学研究
  【概况】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加挂株洲市蔬菜研究所,有干部职工66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高职称13人、中级职称14人。内设6个管理科室,1个党群管理部门,8个科研室。主要从事水稻、蔬菜、旱作果茶、花卉等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承担农作物新品种的原原种、原种、亲本种子、优质种苗的良种繁育;开展公益性农业知识培训与农业科技服务。截至2012年,获各级科研成果奖5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通过各级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共计54个,其中国家级审定5个,省级审定23个,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近666万公顷,创社会经济效益50多亿元。
  2012年,市农科所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和强化“三农”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审定新品种(组合)4个,4个新品种获国际登记,7个新品种(组合)参加省区试。
  【“早籼稻温敏核不育系陆18S的选育与应用”获评株洲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陆18S”系1993年从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抗罗早///科辐红2号/湘早籼3号//02428粳)F2代中发现的温敏核不育株,通过自创的“自然低温与人工低温双重压力胁迫选择法”定向培育而成的早籼型温敏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23℃,对连续6天23℃左右低温不敏感,育性稳定。繁殖制种产量高。米质较好,中抗稻瘟病。亲合谱广,配合力强。1999年,通过湖南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2000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2007年,获植物新品种权。选育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早、中、晚稻组合15个,其中国审组合3个,广适型超级稻2个,累计推广面积164万公顷,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54亿元。2012年,获评株洲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株茄二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获评株洲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株茄二号”是以自交系9114-2为母本,自交系9519为父本配制的杂交茄子新品种,其特点为早熟、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商品性好。1997年、1998年在市农科所试验基地进行小区品比试验,早期产量较对照(湘茄一号)增产15.06%,总产量较对照增产39.23%,产量优势十分明显。2001年3月,通过株洲市农作物品种审定。2001~2012年,该品种累计示范推广1.67万公顷以上,产值达12.74亿元,为农民创收101878万元,新增产值达1.2亿元。2012年,获评株洲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水稻籼型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712S”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株712S”为市农科所自主选育的籼型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水稻品种,平均播始历期为73.9天。株高66.8厘米,主茎叶片数平均为11.7叶;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伸长节间3个,叶片宽大、直立,叶色浓绿,叶鞘、叶耳、稃尖无色,无芒。不育株率100%,不育度99.93%。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和品种登记,审定编号为:湘审稻2012021。
  【“株两优19”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株两优19”为市农科所与中国水稻所合作选育的两系杂交中熟早稻品种。该品种在2010年湖南省区中平均亩产468.58公斤,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6.39%,增产显著;2011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57.83公斤,比对照减产0.28%,减产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63.21公斤,比对照增产3.06%,日产量4.18公斤,比对照高0.11公斤。适宜在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和品种登记,审定编号为:湘审稻2012003。
  【“株两优22”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株两优22”为市农科所与中国水稻所合作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3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6.4%;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55.6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3.5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0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4%。适宜在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12016。
  养殖业
  【概况】2012年,株洲市养殖业工作坚持“构建‘两型’社会,发展健康养殖”的工作中心,致力于养殖方式转变,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产业提质升级,全市养殖继续保持向好发展态势。全年全市生猪饲养量723万头,出栏437.51万头,存栏285.49万头;牛饲养量23.57万头,出栏6.74万头,存栏16.83万头;羊饲养量95.86万只,出栏51.95万只,存栏43.91万只;家禽饲养量3735.62万羽,出笼2105.16万羽,存笼1630.46万羽;全市肉类总产量35.29万吨,蛋品产量4.59万吨,水产品产量7.9万吨。主要生产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均超过3个百分点。全市养殖业全面增产增收,对推进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有提高。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五个增”。一是标准化规模养殖户增加。截至2012年,全市出栏1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猪场18家,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1120家,生猪规模养殖比率65%。新创畜禽养殖国家级示范场2家,省级示范场9家,总数28家;新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总数10家。二是良种覆盖面增大。全市生猪良种覆盖率98%,中美合资美神育种公司是全国第一个获美国生猪育种体系NSR认证的世界顶级种猪场。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唐人神集团实施千万头生猪产业链一体化工程项目;炎陵福来喜鹅业公司建成年加工能力50万羽的鹅肉食品加工厂,采取“基地+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酃县白鹅发展到100万羽。四是品牌数量增多。一些涉养企业注重实施品牌战略,注册工商商标的有18个,其中“唐人神”、“骆驼”、“好棒美”成为全国知名商标,而“育灵”和“经仕”成为湖南省知名商标。酃县白鹅、攸县麻鸭成为知名地理标志品种,炎陵县新增为省级草食动物示范县,“茶陵黄牛”申报地理标志品种成功后,在积极制定养殖标准以扩大其影响。五是养殖业污染治理增速。市政府颁布《关于划定市区畜禽养殖区域的通告》,科学划定限养区、禁养区和适养区。治理湘江流域养殖污染工作率先通过省环保厅验收。
  二、动物防控水平有提高。推行重点工作季度考核制度,将动物防疫、质量安全以及养殖综治工作纳入重点考核范围。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强力推行强制免疫、监督执法等综合防控措施,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均达100%,动物疫情总体平稳,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全市在兽医管理、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检疫执法等4方面均取得进步。一是完善兽医管理体系。全市绝大多数乡镇动物防疫站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二是完善强制免疫体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防疫督查等7项制度,做到年初有动员部署、年中有督查检查、年底有考核评比,确保五类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均达100%。三是完善疫情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信息网络,加强抗体检测、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四是完善检疫执法体系。率先在全省启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年活动,进一步从体制、机制、队伍、管理和重点业务等方面加强和规范了全市动物检疫执法工作。
  三、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有提高。广泛开展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工作,继续推行生猪产地和屠宰检疫检测同步进行,对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质量安全行政问责制,各县市区都将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一是规范养殖环节,认真开展“三品一标”工作,无公害产品认证企业达19家、地方地理标志产品3个。对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建立养殖档案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二是规范养殖投入品生产经营活动,对全市603家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备案,全年各县市对这些生产经营场所至少进行2次例行检查。强力推行兽药GSP认证工作,确保了全市GSP工作按期完成。三是规范流通领域。加强肉品检验检疫和执法检查工作先后在攸县、醴陵市和芦淞区等县市区发现并查处4起贩卖储存加工病死猪肉案件,查扣销毁不合格猪肉10.9吨,涉案价值49万元,刑事拘留6人。四是对违禁物品实施严厉监测,全面实施对“瘦肉精”快速试纸检测,全年检测生猪10.2万头(次),市检测中心检测4000多批次,检测合格率100%。市水产研究所开展对孔雀石绿等项目进行监测,合格率97%。
  四、科技应用水平有提高。认真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和推广应用活动,编制湘江流域和长株潭养殖发展规划和动物防疫发展规划。继续开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市建成种畜禽场40个、水产苗种场23个,为全市优质种苗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县市区主动争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改变培训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全市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01期,培训人员达7400余人次。抽派63位技术骨干进行科技入场驻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育科技示范户900余户。召开株洲市畜牧兽医水产学会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编印并发放1500本《株洲现代养殖与两型社会建设论文汇编》,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效果良好。
  五、行政执法水平有提高。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严厉打击养殖非法行为,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培训行政执法人员,确认665人的官方兽医资格,组织观摩全省动物疫情、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开展案卷巡查,人员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二是重拳打击电捕鱼等非法捕捞活动。渔政装备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全面开展非法捕猎专项整治行动,抓获电力捕捞渔船32艘,没收船用电捕设备32套,没收背包式电鱼设备46套,批评教育渔民72人次,处罚14人,打击力度为历年最大。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全市共组织鱼类人工放流活动6次,共放流各类良种鱼种鱼苗1000万尾,有效改善了湘江、洣江流域的资源状况和水域生态环境。三是全面实施兽药药政、动物卫生监督、养殖农资打假等执法行动,仅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54起,结案54起。养殖投入品和鲜活动物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全年产品质量的监测合格率有明显提高,外销广东等地动物产品和抽检送样产品100%合格。
  【省委副书记梅克保视察龙华农牧公司】3月21日,省委副书记梅克保率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市委书记陈君文、市长王群陪同下,视察湖南龙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基地。龙华农牧下辖金星、苗圃以及十里冲3个种猪与育肥养殖示范基地,1个饲料加工厂,总建筑面积86800平方米。2009年,公司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化母猪群养系统”实现科学养殖。2011年,出栏生猪13万头,对外销售饲料6万多吨,总收入4亿多元,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220余人。梅克保希望龙华农牧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进一步规划建设好现代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创建地方特色品牌,力争将龙华农牧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安全肉制品提供商。
  【株洲市举办全国生猪核心育种场技术交流会】6月10~13日,由全国畜牧总站主办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技术交流会在株洲市召开。全国畜牧总站处长王志刚,邱小田博士,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丁石春,国家生猪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等12位专家学者及唐人神美神育种有限公司、湘潭新五丰种猪场等国家14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技术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国家部委、省局相关领导和专家听取了各核心育种场近年来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对各场所采取的技术方案逐一进行点评,并对2012年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下半年工作作专题部署。株洲市国家核心育种场唐人神美神育种有限公司参加会议,并作专题汇报,所采取的选育方案获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
  【唐人神集团成立美神育种联盟】唐人神集团致力于产业链的延伸,大力发展“公司+基地”的养殖模式,为生产基地提供包括银行贷款担保、技术服务、饲料及兽药优惠价格供应在内的各项服务。引导养殖户、生产基地与之结盟,打造共赢模式。12月7~9日,“美神育种联盟高级研讨会”在唐人神集团举行,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陈瑶生、美国Whiteshire种猪育种公司董事长兼总裁Mike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畜牧业协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省养猪协会、湖南省生猪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大会。研讨会上,唐人神集团与全国400多家生猪育种及相关企业建立“生猪育种产业联盟”,此举开创中国种猪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株洲市再添11家部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012年,株洲市坚持发展安全、优质、生态、高效畜牧业,突出标准化养殖。在农业部开展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中,唐人神集团美神育种公司、攸县网岭铭德养殖场等2家生猪规模养殖场获部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称号,9家畜禽养殖场获省级标准化示范场称号。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7家畜禽养殖场获部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称号,21家畜禽养殖场获省级标准化示范场称号。
  【全省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暨生猪规模养殖现场会】7月30日~8月1日,全省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暨生猪规模养殖现场会在攸县召开,此次会议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主办,株洲市畜牧兽医水产局、攸县畜牧水产局承办,省畜牧局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以及各地州市畜牧局局长参加会议。市委副书记阳卫国出席会议并致辞。株洲、长沙、衡阳、邵阳、攸县等地在会上作经验典型发言,株洲经验获全省好评。近年来,株洲市抓住全省启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契机,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突出抓好督察指导与问责督导,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12年,全市共组建102个乡镇动物防疫站,定编500名;所有乡镇动物防疫站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加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共4块牌子,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人财物三权归县”的管理模式。以示范创建和城乡同治为抓手,以资金投入为支撑,全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全市出栏1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猪场18家,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1120家,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5%,良种覆盖率98%。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第八届大型企业联谊会暨第六届理事会二次会议】11月15日,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第八届大型企业联谊会暨第六届理事会二次会议在株洲市唐人神集团举行。农业部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副省长徐明华到会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致欢迎辞。株洲市养殖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主要产品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作为养殖业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全市23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生产各类饲料90万吨,饲料添加剂产量近4万吨,产值超过30亿元。
  【2012年省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11月22日,湖南省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交流研讨会在株洲市召开。大会由湖南省畜牧兽医学会主办,株洲市畜牧兽医水产局、株洲市唐人神集团承办。湖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畜牧水产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延文等领导出席会议,全省200多名畜牧兽医专家、学者及学员代表参加会议。近年来,株洲市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科技在产业中运用。培育唐人神集团、好棒美、龙华牧业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打造了东方红养殖场、农之源畜牧公司、吉泰禽业等17家部级、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这次全省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在株洲市召开,是对株洲市养殖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高度肯定。会议围绕养殖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开展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邀请近4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的学者或专家介绍其科研成果,同时推荐部分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企业介绍和交流科技创新经验。
  【株洲市畜牧兽医水产协会换届选举】11月30日,株洲市畜牧兽医水产协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全市100多名畜牧兽医水产工作者及养殖户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株洲市畜牧兽医水产学会工作报告和《株洲市畜牧兽医水产学会章程(草案)》,选举产生新一届畜牧兽医水产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党组书记、局长丁石春任理事长。大会还对优秀学会工作者、年满30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及优秀论文进行表彰。
  【株洲市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年活动】2012年,株洲市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年活动。年初,制订《2012年株洲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年活动方案》及考核评分细则。3月,组织活动启动仪式。8月,进行督查并下发督查通报。9月,在全市巡回培训,由省市专家亲自授课,培训基层动物卫监人员700多人次。10月,分5个考场同时进行全员法律和兽医知识考试,并评出3个优胜单位。11月,组织由法制办、法院和市所有关专家参加的执法案卷评审,评出3个案卷办理优胜单位。同时组织各县市区执法骨干集中培训,对送审的案卷进行分析讲评,提高案卷制作的水平。12月,全市交叉检查,评出竞赛活动先进单位。通过规范年活动的开展,各县市加大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投入力度。全市114个乡镇拥有公务用房,有78个乡镇站有独立的站房,乡镇站冷链设施齐全,部分乡镇站还配置基本的诊断分析仪器。新建21个标准化的检疫申报点,产地检疫走上正规化、常态化。全市屠宰检疫全部实行信息电脑化管理和电脑出证。市县两级实验室硬件条件和检测能力得到提升。
  林业
  【概况】2012年,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1956.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54%。实现林业总产值113.06亿元,增长29.07%。全市呈现资源增长、产业增效、林农增收的良好态势。
  造林绿化工作提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不断推进造林绿化事业进程,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提升生态效益。一是落实造林项目。先后启动实施世行造林、长防国债、“三边”(城边、路边、水边)造林等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23个,整合各类资金1.69亿元,完成新造林1.41万公顷,为省厅下达计划的103.4%,完成封山育林2万公顷;低产林改造2.67万公顷;中幼林抚育2万公顷。二是组织义务植树。2~3月,市绿化委员会、市林业局先后组织开设义务植树基地65个,完成义务植树820万株、市民尽责率84.2%。三是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系统,系统可查询率100%,推广应用率超过75%。全市育苗2989.3万株(其中油茶育苗113n万株),圃地苗批合格率100%。
  资源保护力度加大。一是强化学习宣传。充分利用“爱鸟周”、“植树节”、“森林防火特护期”等特殊时段,先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林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30余次,发放《禁火令》、《义务植树倡议书》、《鸟类保护倡议书》等宣传资料48.56万份。二是严格依法行政,开展“春季攻势”、“清网行动”、“雷霆行动”、“亮剑行动”、“林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项执法,严厉打击涉林犯罪,维护林政秩序。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共办理各类涉林案件1526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053人,挽回经济损失930余万元。三是强化资源保护。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林地保护规划,不断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体系建设,严防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全年全市发生森林火灾32起,受害面积223.4公顷,分别较上年减少23起、219.1公顷;林业有害生物发生1万公顷,无公害防治0.93万公顷。森林火灾发生率、受害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等指标均严格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不断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12个、森林公园5个,总经营面积分别达4.99万公顷、4.67万公顷,建设各级生态公益林30.45万公顷,每年直接补贴林农4052.5万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林业产业发展提速。一是林区经济稳步提升。随着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与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森林保险、森林抵押贷款、森林流转等业务量明显增加,林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全市森林投保、流转和抵押贷款面积分别达33.68万公顷、4.50万公顷、1500公顷。二是基层民生明显改善。为改善林场职工居住条件,会同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全年投资39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85万元、省投资588.75万元、市县配套196.25万元),新建改建785户。该项目的实施,终结了林业基层职工宿山林、住窝棚的历史。三是大户造林方兴未艾。全市先后成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239个,涌现出规模超百亩的造林公司和造林大户1569个(其中33.33公顷以上的100个,规模超66.66公顷的61个),大户造林累计面积达3.72万公顷。四是林业产业全面发展。为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在申报、包装、争取上加大力度,年申报项目30余个,争取国家局、省厅资金额度近2亿元,为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全市建成速生丰产林、油茶林、楠竹林、生物质能源和工业原料林等四大商品林基地,初步形成以竹木加工、林产化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种苗花卉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12年,全市涉林省级龙头企业达17家,林业产值113.06亿元。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2010年12月,中共株洲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决定从2011年开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被列入“十二五”工作目标。2年多来,株洲市创森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初步成效。
  科学谋划,编制总规。由市林业局牵头组织市创建办、市财政局,就《株洲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与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商谈,委托其编制总规。总规于2012年12月30日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强化宣传,氛围良好。在株洲新闻综合频道开展《喜迎十八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绿色株洲》7个专题宣传,取得较好的效果。2012年12月19日,在绿色湖南建设动员大会上,株洲作为唯一地市代表发言,市委书记陈君文介绍了绿色株洲建设的经验与成效、下一步工作思路,株洲的生态建设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赞许。加大投入,着力建设。一是强化森林总量建设。2012年,整合各类资金1.69亿元,完成新造林1.41万公顷,完成封山育林2万公顷,低产林改造2.67万公顷,中幼林抚育2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61.54%,活立木蓄积量近2000万立方米;开展市级绿色村庄(社区)创建工作,有278个村庄(社区)达标。二是提升城市绿化质量和数量。按照“增花、增色、增空间和增文化”工作理念,采取见缝插绿、拆围透绿、通道架绿、屋顶显绿、阳台见绿和室内有绿等措施,积极拓展城市森林的发展空间。2012年,投入近8000万元,完成89个绿化提质建设项目,栽植乔灌木296834株,提质改造绿地面积137801平方米,新建绿地10111平方米。打造10条“一路一景、一街一品”道路景观,在天台路、长江路、建设路、红旗路、石峰大道、珠江路、黄河路种植大量色叶植物和开花乔灌木,丰富景观色彩。在市二中、南方中学等11所学校开展“绿色进校园”活动,增植乔木,丰富校园绿化景观。提升王塔冲二期、响石四村等老旧小区绿化,完善4个林荫停车场,塑造6个节点景观。新建30处屋顶绿化,屋顶绿化5923米。建成1处墙体绿化,实施墙体绿化1200平方米。重点打造市区桥体绿化,装扮4座桥体绿化,桥体绿化22公里。三是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战略。依托“一江四港”综合整治、神农城、云龙大道(长度15.8公里)、炎帝陵景观大道(6.9公里)建设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投入绿化建设资金15.6亿元,新建绿地162公顷。亮点示范重点工程的实施,有力地带动了城市森林的建设工作,提升了城市森林的数量和质量。
  水利水电
  【概况】2012年,株洲市水务局内设7个机构组成:办公室(加挂行政审批科牌子)、人事教育科、计划财务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科、水政水资源科、水土保持科、河道管理科。下辖18个事业单位: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加挂市水利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牌子)、市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市酒埠江灌区管理局、市官庄水库管理局、市水政监察支队、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加挂市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市小水电管理站、市河东防洪排渍管理站、市河西防洪排渍管理站、市灌溉试验站、市水利经济管理站、市防汛物资储备站(加挂市防汛抗旱服务队牌子)、市氮水灌区工程管理所、市酒埠江灌区管理局网岭水电站、市酒埠江灌区管理局枫树塘水电站、市酒埠江灌区管理局档木塘水电站、市官庄水库管理局官庄水电站。
  【水利建设】2012年,全市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8亿元,其中争取到位省级以上资金5.21亿元,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02万处,移动土石方3034万方,新增蓄水能力660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113.33公顷。全市共除险加固水库67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2座,小(二)型水库55座。治理中小河流83.5公里。完成花南、新桥、陈埠港排渍站的新、改建工程。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41处,解决24.8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酒埠江、官庄两个大型灌区年度节水改造项目和醴陵市、攸县、株洲县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任务。实施“四水”治理项目3个,总投资2200万元。实施茶陵县水土保持综合开发项目和炎陵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水保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茶陵县慧科水土保持生态园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全省水利建设工作现场会议在攸县召开,会议推介了株洲市和攸县典型经验。
  【防汛抗旱】2012年,株洲市汛期较往年提前近1个月,5月以来,全市先后发生“5·11~5·14”、“5·24~5·26”、“6·9~6·11”、“6·23~6·27”、“7·16~7·17”等5次强降雨过程,遭遇5次台风袭击;4~9月,全市累计平均降雨量1139.2毫米。通过有效防控,除市区部分低洼地带出现短时内渍外,全市未出现较大灾情、险情,未溃一堤一垸、未垮一库一坝、未因洪涝灾害死伤一人。通过开展渠道清淤、扫障和维护、巡查工作,科学调配水源,灌区供水水源充足,抗旱工作平稳有序,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水资源管理】2012年,株洲市将水资源管理正式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政绩考核和绩效评估范畴,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全面启动湘、渌、洣江约425公里河长水质监测工作。制订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控制指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等水资源3条红线的具体工作措施。修订完成《株洲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报告》,颁布《株洲市水功能区划》,制定《株洲市水务局取水许可档案管理制度》、《株洲市水务局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在云龙示范区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开展全市饮用水水源地和第二水源地调查,对全市7个列入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第一批)备选水源地名录的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核查。
  【河道采砂整治】2012年,株洲市顺利通过省级河道采砂专项整洁行动验收并获好评,醴陵市获全省县级最高分。“湘江株洲段采砂及砂石码头规划调整”正式启动,湘江株洲城区段全面实行禁采禁卸,逐步拆除现有的所有砂石场,重新规划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新砂场。成立湘江株洲城区段河道采砂及砂场综合整治指挥部,并明确株洲市水务局为牵头单位。以市政府名义发布《关于开展湘江株洲城区段河道采砂及砂场综合整治的通告》、《关于开展采砂船安置吸砂设备专项整治行动的通告》,召开湘江干流砂石禁采区段及砂石码头规划调整听证会,将湘江干流株洲城区段(航电枢纽至古桑洲与湘潭交界)全线40公里河道划为禁采区,开展24小时不间断值班巡逻,有效打击了违法采砂行为。
  【依法治水】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印发《株洲市水务局关于清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组织开展水利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制订《株洲市水务局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规定的通知》、《株洲市水事纠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写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对湘江株洲段采砂及砂场综合整治等涉及民生和水生态安全的重大决策问题实行听证制度。全面贯彻实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加强部门间衔接协调,严格实行水土保持“三同时”管理制度。2012年,全市共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142万元。组织局机关及下属单位执法人员分2批参加市法制办举办的“两证”培训班,培训执法和执法监督人员34人。
  【农村水电】株洲县渌口等4个水电站进行增效扩容改造工程试点。渌口水电站改造后水轮机效率提高18%,损耗降低5%,年发电量年均提高300万千瓦/小时以上;酒埠江灌区的网岭、枫树塘、档木塘3个小水电站,改造后装机总容量为1920千瓦时,年发电量可达615千瓦时。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前期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各县(市)完成第一批21个电站的初步设计和批复,其中2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5处,200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16处,21处电站设计装机容量从19880千瓦增加到24655千瓦,增加24%;设计年发电量由8589.3万千瓦时增加到11429.10万千瓦时,增加33%;改造总投资6970.07万元。
  【水利改革】一是探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市水务局和醴陵市水务局相继完成更名,炎陵县、攸县、株洲县水保局均组建或升格到位,向市政府提交了组建“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报告。二是探索水利投融资新体制。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国家新型水利投资政策,市、县两级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公共财政稳定投入增长机制。炎陵县成立水电投资公司,市水利投资公司实现平稳运转,湘江风光带建设项目融资4亿元、亚行贷款1200万元、攸县桐坝电站项目融资9000万元。三是探索水利建设项目集中管理的新型模式。成立“市水利建设项目办”,实行专门机构、专门人员管理。在株洲水务网开设全市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专栏。对株洲市从事水利建设的单位及从业人员进行诚信信息建档。四是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出台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初步方案,统筹考虑乡镇水管站改革。将茶陵县列为全市水利基层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县,醴陵市、攸县、炎陵县等县市也积极开展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着力推行专业化管理与农民自主管理相结合的建管新模式。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出台《株洲市小型水库管护员管理办法》,全市所有小型水库均落实一名管护员。
  农机农具
  【概况】2012年,株洲市农机化工作取得满意的成绩,在全省综合目标考核中名列第二,获多项殊荣。
  农业机械推广成绩显著。全年全市新推广农业机械共计24000余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2.63万台、277.61万千瓦,比上年分别增长6.2%和6.3%。新推广插秧机329台,超额完成省局下达的260台推广任务,完成机械插秧面积2.15万公顷,为计划机插秧面积的107.6%。全市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4.15%,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7.6%。购机补贴改革政策落实到位。争取国家购机补贴资金4940万元,补贴各种机具10296台,8966户农户从中受益。补贴政策带动农民投资13622.07万元,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机安全生产平稳有序。2012年,全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以提高“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为重点,以创建“平安农机”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为载体,强化宣传教育,加强事故防控,完善规章制度,严格依法监理,维护了一方安全和稳定。株洲县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顺利通过国检。全市新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7个、示范村36个、示范户390个。醴陵市农机监理所被评为全省“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单位,株洲县建立全市首个政府政务中心农机分部,攸县建立株洲市首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考场。全年新注册登记拖拉机2995台、联合收割机801台、农业工程机械59台,新考并合格的拖拉机驾驶员876人、农业工程机械驾驶员15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217人。全市拖拉机挂牌率95%,拖拉机年检率85.5%,驾驶员持证率90%。基层农机体系改革基本到位。全市共定编基层农机管理人员146人,所有招聘人员全部到岗,分流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会议在醴陵召开】2月14日,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会在醴陵市召开。省农业厅副厅长李志纯、省农机局局长谢国华到会,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出席大会并致词。省农机局总工程师汤绍武全面总结全省2011年育插秧机械化工作的成绩,并要求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深化思想意识,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进一步强化推动措施,进一步促进机艺融合,进一步巩固推广成果,进一步搞好督查考核,全面完成省局提出的“建设60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项目县,推广插秧机4000台套以上,机插身面积达40万公顷以上,水稻机插水平达10%,彻底消灭空白县,项目县基本消灭空白乡镇”的工作目标。会上,表彰2011年全省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先进单位。60个育插秧机械化项目县的农机局局长向省农机局递交了2012年育插秧机械化工作责任书。省农机局有关处室领导、各市州农机局负责人和60个育插秧机械化项目县农机局局长参加会议。
  【农业部督导株洲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4月28日,农业部监察局局长董涵英率督导组到醴陵市督导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陪同督导。督导组一行先后视察醴陵市振兴农机大市场、醴陵市农机局购机补贴受理厅、泗汾镇农机站及金盛农机合作社的育秧工厂,询问购机农民补贴政策知晓情况、补贴资金到位情况、补贴机具质量情况以及农机部门的服务情况。听取醴陵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专题汇报。督导组对醴陵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希望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过程中,严格要求、严格监督,特别要加强农机具的质量监管和价格监督,把2012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新方式落实好。
  【株洲县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7月17日,省农机局、省安监局组成联合评审组对株洲县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工作进行复评验收。株洲县着力建设县、乡镇、村三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形成“政府主导、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机安全管理新格局,全县农机上牌率85%,年审率、驾驶员持证率均为90%,政府财政补贴的农业机械入户挂牌率100%,全县无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发生,建成“平安农机”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20个、示范户200户。评审组一致认为,株洲县符合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的要求及标准,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12月24日将株洲县确定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株洲市首家水稻育秧工厂启用】2012年,醴陵市作为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项目县,同时也是省农机局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为进一步提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扩大机插秧面积,在泗汾农场建立首家育秧工厂。该育秧工厂占地0.40公顷,投资100万元,大棚面积达2100平方米,设计育秧能力为每季113.33公顷。工厂化育秧主要是通过育秧机械硬盘温室大棚育秧,相比传统的大田育秧大幅节省秧田面积,能科学地控制和调节机插秧苗的生长温度、湿度、肥料、农药等,缩短秧苗的生长周期,提高秧苗的存活率;同时由于不受气候影响,育秧工厂能有效抵御“倒春寒”对秧苗的损害,提高抗灾能力。水稻工厂化育秧是利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集约化育秧的生产方式,是集机电一体化、标准化、自控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是实现水稻生产种子良种化、供秧商品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实施水稻工厂化育秧项目,对于推进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
  【概况】2012年,全市气象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气象局长会议部署,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市气象局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目标管理优秀达标单位”。继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并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单位”。
  一、基础业务质量稳步提高。全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2个农气观测站观测、报表、发报均无错情;农作物产量预报准确率99.7%。气象台城镇天气预报综合质量列全省第四,气候评价被评为一等。及时制作发布春播、汛期、秋季天气趋势预测产品及天气旬月报,天气公报等。灾情调查报告准确、及时、规范。全市区域自动站通信率稳定在97%,较上年提高10%;全市5个自动气象站、2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单收站、中规模卫星云图接收站、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运行正常,常规观测资料、城镇天气预报资料传输及时率均达到省局要求。全市气象部门有6人被中国气象局评为“优秀质量测报员”,1人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业务十佳,1人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业务年度优秀,2人被评为“湖南省行业职业技术能手”。
  二、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株洲市总体来说天气比较平稳,但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不断,春节期间低温雨雪;1~3月低温连阴雨;5、6、7月雨水集中,出现多次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8月台风和高温。面对复杂天气形势,全市气象部门严密监测、精心分析、滚动预报、及时预警,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市气象台发布各类专题天气预报55期;与国土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35期;发布暴雨、道路结冰、寒潮和高温等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8次,发送气象手机短信10220多万条,“96121”服务1300多万次,通过DAB系统服务185站次,接受媒体采访140余次。圆满完成春节、春运、春播、五一、高考、中博会、中秋、国庆、炎帝陵祭祖等重要节假日、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气象保障服务,受到社会公众好评。扩大与外部门外单位的协调与合作。与林业部门合作,及时开展森林火险气象保障服务;与国土部门合作,及时向各级政府和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与农业部门合作,通过MAS系统向广大农户传播农业病虫害防治等信息;与交警部门合作,通过交通显示屏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和交通信息;开展电力、旅游、保险等专业气象服务。2012年,市气象台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1人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
  三、气象为农服务初见成效。全年全市建成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73个,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71套,电子显示屏18块,气象信息员1971人,达到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80%的乡镇,气象信息员覆盖80%的村的目标。全市共发布春播、汛期天气趋势,农气旬、月报,农气情报等专题气象为农服务指导产品100余期。攸县气象局作为全省气象部门3个中央财政专项试点之一,组织开展气象信息员培训、灾害性天气应急演练、应对气象灾害知识讲座。按要求完成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电子显示屏、气象灾害应急认证等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中国气象局检查组的好评。
  四、气象依法行政稳步推进。认真履行防雷减灾安全管理职能。积极参加社会安全生产监管行动,开展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工作,争取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加强防雷行政审批和技术服务。积极开展气象行政执法。1个气象执法案卷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10个优秀案卷之一。在全省气象行业首届防雷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全省团体第四名、优秀组织奖和1个个人单项第二名的成绩。
  五、气象现代化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建设项目,新增自动雨量站34个,升级32个。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195个。建成全市首个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站。顺利完成湖南省Swan灾害风险预警平台和为农服务业务平台的建设,争取株洲天气预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株洲市首个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站建成】2012年3月,株洲市首个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站顺利建成。该系统安装在株洲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内(荷塘区新苗路),下垫面状况及周边条件完全符合大气负氧离子站建设的环境要求,并以1分钟1组的频次上传包括负离子浓度、气温、湿度等要素的监测数据。该监测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稳定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它的建成和投入运用,填补了株洲市大气负氧离子监测方面的空白。负氧离子监测站的建成,将为株洲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积累第一手宝贵资料,并将应用于气象科研,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
  农村能源工作
  【概况】2012年,株洲市共完成户用沼气池建设7245口,完成小区、联户工程105处;完成2011年6个大型沼气工程中的5个工程的施工图设计、评审、招标工作,截至年底,主体工程的施工基本完成;设置农村沼气服务网点30处;建设太阳能热水器1375台,建造节柴灶5951台、节煤炉9500台。全年全市共投入新能源建设资金5278.754万元,其中用于沼气建设的中央及省级建设资金2752.764万元,市、县、乡配套投入229.82万元,农户自筹2296.17万元。全市有85名沼气生产服务人员、太阳能利用服务人员4名、其他农村能源利用服务人员22名通过培训,至此,全市共有708名沼气技术工,均具备独立施工资质和能力。截至年底,全市有沼气用户93659户,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41389户,小区、联户129处。全市拥有农村服务网点193个,从业人员402人;拥有沼气服务车5辆,摩托车65辆,运渣液车61台,挖掘机4台,污泥泵134台。
  【沙坡里生态农庄通过“省无公害蔬菜”认证】2012年,云龙示范区沙坡里生态农庄围绕沼气工程的“三沼”实施规模种植、特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发展成集生产、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庄,其利用沼渣、沼液生产加工的蔬菜及制成品通过“湖南省无公害蔬菜”认证。
  【清洁能源建设】2012年,株洲市农村能源系统全力打造“清洁能源、清洁家园”,强力推进以沼气为主体的清洁能源建设。醴陵市能源办与醴陵市电视台制作农村能源系列专题短片,同时在醴陵农村网上开辟生态能源版块。攸县以生态农村建设为纽带,将县能源办、县农业局、县爱卫办、县环保局、县畜牧局等部门用于改善和整治农村卫生环境的项目资金加以整合,捆绑实施,大力实施以农村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新能源项目建设,推进“一池五改”(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水、改环境),充分发挥资金聚集效应,打造高标准生态家园,其上云桥乡冯家坳村成为全市的行业示范村。茶陵县“湖南龙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十里冲养殖场,高标准建设的大型沼气工程项目,被评为全省2012年度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十大优质工程”。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3

《株洲年鉴 2013》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13.10

本年鉴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湖南省株洲市2012年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和基本情况,反映了株洲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左慕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