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3》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345
颗粒名称: “两型”社会建设
分类号: F124
页数: 4
页码: 36-39
摘要: “两型”社会建设本文章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分别记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全面领先态势、产业转型升级发生不可逆转进展、重点问题解决和关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示范区建设发挥强劲引领作用、“两型”社会建设规律探索和典型示范产生顶层影响、试验区工作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效。
关键词: 株洲市 社会建设 文明建设

内容

一、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全面领先态势。
  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关停涉重企业58家,城区拆除烟囱50根。发布城区PM2.5监测数据,建成7个监测站点;启动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和机动车尾气环保监测工作;建成首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沼气发电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项目顺利推进,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344天,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94%。开工建设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龙泉污水处理厂、云龙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管网收集系统二期工程,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Ⅲ类。积极开展绿心保护工作,完成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埋桩、立牌工作。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同治,市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元,重点打造1个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100个示范村。攸县皇图岭、网岭镇生活垃圾环保焚烧处理炉建设试点,炎陵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建成运行;8个村被列为省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城乡环境同治成为株洲亮丽名片。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重点改造15条小街小巷,完成9条道路的维修、37街道新建路灯;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在城区补栽苗木10多万株,人工造林1.47万公顷;推行立体绿化,市区立体绿化总面积15万平方米。精品工程进一步提质,全面完成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项目建设,湘江风光带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土地资源管理杰出奖;神农太阳城商业圈开业,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神农城项目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金奖;栗雨休闲谷获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金奖。大力推进城际铁路株洲段建设,完成集体土地征地拆迁,启动国有土地征地拆迁工作。
  资源节约成效显著。根据消耗情况,探索水、电、气等资源产品阶梯式价格改革,制定阶梯式水价实施方案,对38家单位实行差别电价,就阶梯式气价改革进行前期调查。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40余家企业投保参与。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32个,在建项目17个,总面积达215.26万平方米,节能设计率和实施率均达100%,建成全省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云龙发展中心。
  二、产业转型升级发生不可逆转进展。
  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加快。加快产业改造升级,株冶总废水提质改造、污酸处理工艺升级技术改造全部完成,“有色金属资源基地重金属减排与废物循环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获科技部3720万元支持,被评为国家能效标杆企业;欧科亿特种硬质合金加工项目顺利完工;醴陵市4个陶瓷品牌成为“湖南省国际知名品牌”。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淘汰5个行业110个落后产能项目,单位GDP能耗下降6.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7%,获全省唯一的节能减排双先进市称号。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767.7亿元,同比增长14.6%。
  新兴产业规模化态势成型。安排园区建设及战略性新型产业引导转型资金1.6亿元,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9家,281家企业“入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六轴电力机车和大型掘进装备新型硬质合金2个产品列入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计划;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生产国内首列中低速磁浮列车成功下线;南车株机自主研制的DK-2型制动机,打破了国外垄断;北汽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项目正式投产,实现产能10万辆;轨道交通装备基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IGBT产业基地、攸县煤电一体化、高精传动项目等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株洲县风电项目正式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350.4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6%。
  现代服务业优质化发展提速。金马运输有限公司、中南金属材料大市场等6家物流企业晋升为国家AAA级物流企业;引进亚洲最大的物流企业普洛斯公司,投资近30亿元,建设广覆盖高效率的高效物流网络;新增著名商标8件,获评“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深入打好旅游升温战,开工建设39个重点旅游项目,茶陵洣江书院、酒埠江攸女仙境正式开放。炎帝陵成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农谷、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先后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攸县成功创建为亚洲十大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名县。全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137.8亿元,增长25.6%,获评“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城市”。
  农业两型化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市级示范合作社15个;全市农业机械化率64%,农业科技贡献率54%;城乡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基本完成,茶陵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休闲农庄达280多家,经营收入达3.8亿元;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名优茶叶、时鲜水果、设施蔬菜等经济作物10.87万公顷,主要蔬菜基地产销对接率达76.8%,茶陵慧科生态园获批“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业来势喜人,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达96家,唐人神集团成为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增长18%。
  三、重点问题解决和关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着力在重点难点问题上突破。重点推进清水塘地区产业升级绿色搬迁和“一江四港”综合整治等重大历史污染问题。一是全力推进清水塘地区产业升级绿色搬迁。协调推动清水塘地区战略性改造问题上升到省和国家决策,研究形成《关于支持湖南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实施产业升级企业整体绿色搬迁的建议》,全国人大湖南省代表团以集体建议案形式提出专题建议,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国资委等部委的支持。启动搬迁相关工作,调研形成清水塘地区战略性改造研究报告及方案,按照“产业转型,绿色搬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出城进园,留企搬厂;立足株洲,做优做大”的总体思路,对清水塘地区工业企业实行整体搬迁,旗滨玻璃启动搬迁程序,株化制定详细的搬迁方案。加大清水塘工业区综合整治力度,完成重金属污染治理首批项目,关停涉重金属污染中小企业35家,每年可削减废水中总铅337.9千克、总砷706.5千克、总镉166.8千克,削减废气中铅尘41.12吨、镉尘5.81吨、砷尘4.44吨。二是强力推进“一江四港”综合整治。湘江风光带河东段项目规划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在白石港启动试验性建设。完成并公布“四港”的规划编制;关停非法洗水企业6家,完成洗水工业园选址;白石港整治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启动枫溪港整治;建宁港红旗路上游段改道工程已完成,景观工程有序推进;大湖治理全面完成清淤和防渗处理;霞湾港底泥清淤工程全面完成,景观规划方案基本完成。
  着力在关键改革领域突破。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2012年“两型”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统筹城乡发展、土地经营制度等10个方面改革创新、重点突破。一是城乡统筹发展改革方面,重点抓好“146”市级综合性示范工程。攸县全面实行“并组”工作,全县7139个村民小组合并成4991个,合并幅度30%。云龙示范区在14个社区启动村庄整治,涉及土地近600公顷。白关镇、三门镇成功申报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三门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全省最大绿芦荟种植基地;白关镇开通2条无人售票公交线路,完成12个村、263个村民小组的“组组通水泥路”项目建设。白兔潭镇完成10个村的村庄规划,开展土地整理100多公顷。醴陵长庆示范区成功申报为省级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二是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方面,实施耕地异地占补平衡,与湘西自治州签署合作协议,每年由湘西提供150公顷补充耕地指标用于株洲市耕地异地占补平衡,其中,云龙示范区与湘西市国土局签订的100公顷补充耕地购买指标应用于株洲市占补平衡。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招拍挂试点,将盛世芙蓉耕食记仙泉谷生态酒店约0.87公顷用地确定为株洲市首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试点。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给株洲市的112公顷周转指标分解到5个县市,完成1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指标。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工作,市本级完成调查,各县市正开展相关工作。三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在醴陵市、攸县率先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三权”抵押融资贷款权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争取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对株洲市重点项目提供合同贷款45.18亿元、43亿元;与国开行湖南省分行签署合作协议,华强、神农城项目分别获国家开发银行融资逾20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湘江流域治理签约贷款130亿元。高科集团和云发集团分别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培育100家拟上市后备企业,并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华泰联合证券等实现对接。出台实施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和绿色信贷工作管理办法,对“两型”项目积极提供信贷支持,成为湖南省首个将绿色信贷制度化的地市。推进村镇银行组建工作,醴陵沪农商村镇银行、茶陵浦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炎陵县和攸县村镇银行在积极洽谈中。四是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基本完成市直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各县市文艺院团及电影公司的转企改革,在26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撤销市艺术剧院,组建市戏剧传承中心;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株洲市神农演绎公司和株洲市鼎文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株洲画院加挂株洲美术馆牌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获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五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创新社会管理,将176个社区划分为3492个管理网格,完成城区136平方公里的城市管理部件普查与建库,建立“两级督查、两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分口处理”和“部件以条件为主、事件以区为主”的城市综合管理新模式,推动社会管理中心下移,基层社会管理效率迅速提高。天元区、芦淞区40个社区完成改革试点;荷塘区在全市率先成立社会管理工作办公室,在村(社区)成立社会工作部。
  四、示范区建设发挥强劲引领作用。
  在发展模式上引领。云龙示范片区,确定“生态城、文化城、旅游城”的定位,明确整个示范区不兴办工业,集中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职业教育等高端和现代服务业。天易示范片区,确立“生态工业园、创新科技园、生态宜居区”的定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两型”产业聚集区,新入园项目“两型”审批率100%,18家企业连续获“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清水塘示范片区,下决心消除重化工业的印记,规划搬迁重化工企业,探索建设生态新城。编制完成《清水湖生态新城概念规划》、《清水湖生态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清水塘工业废水二次综合处理厂建设,关停中小企业21家,拆除废弃烟囱21根。
  在发展机制上引领。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天元示范片区和湘潭易俗河示范片区、云龙示范片区和湘潭昭山易家湾示范片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规划对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生态环境治理、重点改革推进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发展水平。制定出台支持示范区发展的意见,在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云龙示范片区,完善大部制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超时默认”、“全程代办”等制度;新组建云龙城乡建设公司。天易示范片区,成功流转土地120余公顷,建成中药材生产基地、进口芦笋生产基地等;推进新三板上市工作,试行股权柜台交易;成立科技银行,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多渠道帮助企业筹措资金。清水塘示范片区,创新征地产权机制,试行征地拆迁大指挥部领导下的项目部负责制,成功破解拆迁难题;引进BT融资模式,启动政府平台(企业)债券发行工作,拟发行10亿元清水塘治理专项债券。
  在发展速度上引领。云龙示范片区,续建和新铺开主次干道10条,总里程43公里,其中,云龙大道建成通车,玉龙路、云田路开工建设。华强梦幻王国兵马俑、大闹天宫、魔法城堡、过山车等单体项目动工建设;铁路科技职院、商业技术学院基本建成,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图书馆、市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项目正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行政总部园、云龙数码科技城、云峰湖生态公园项目均开工建设。国家水利示范科技城申报、磐龙生态社区申报全国最大的绿色建筑社区工作正稳步推进。天易示范片区,成功引进香港卫视传媒基地、五矿精密工具产业园、欧格瑞二期等5个项目,引进资金124.2亿元;威能应用可再生能源集中供冷、供暖全覆盖工程扎实推进。清水塘示范片区,南车株机百亿扩能二期工程、九方装备扩改、湘江金属物流城、南车物流基地、中南运动休闲用品商城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启动建设田心国际社区城市综合体、亿都豪生国际大酒店等项目。
  五、“两型”社会建设规律探索和典型示范产生顶层影响。
  探索建立六大体系。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规律,率先在全省提出建立“两型”规划、标准、政策、要素支撑、监测评价、工作推动等“六大体系”。建立包括规划行政和规划运行等40多个改革建设规划;制定发布“两型”机关、学校、家庭等10个建设标准,率先形成较为完善的“两型”标准体系;在全省率先研究提出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政策体系,分别形成请求国家、省给予支持的政策35条、22条,内容涵盖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重点改革领域;基本形成行政、规制、市场、文化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体系;建立包括资本、土地、人才、科技要素支撑体系。
  形成一批典型模式。坚持开拓创新,在各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株洲模式”。一是形成“两型”创建典型。建立健全“月反馈、季调度、年评比”的“两型”创建工作推动机制;举办“两型”示范创建授牌、全市“两型”示范创建动员大会和现场观摩交流会;加快节能减排全覆盖试点工作,市人大、市住建局等单位办公楼完成节能改造;启动省级“两型”示范创建单位申报工作,申报25个“两型”示范单位,获批23个,居全省前列;形成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白鹤小学等一批典型。二是形成低碳出行模式。全力推进“1135”绿色出行,出台实施办法,成为全国低碳交通运输试点城市,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二期和株洲县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一期;新建自行车道12000多平方米,自行车道总面积超过25000平方米,实现“绿道”全覆盖;开工建设自行车生产基地,与西安、南京等城市签约,订单产值超过30亿元,形成集生产、研发、运营、管理于一体的“株洲模式”。三是形成环保经验。建成数字环保系统,在全省率先将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投入使用,24小时监控重点企业及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排放。排污权交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建立全省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开展排污权使用指标首轮竞拍,率先在全省开展主要污染物初始排污权分配、四项主要污染物初始排污权分配核定和新、改、扩项目需要的排污权指标受理转让工作。
  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开展节能宣传周、“共庆世界地球日”、“‘两型’社会文化建设”社科普及、“两型”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联合开展“限塑”专项整治行动,提倡使用环保袋。举办以“两型建设·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中博会市长论坛,开展“低碳交通、绿色出行”市长宣言活动,在市规划展览馆开辟专区进行“两型”布展,集中展示“两型”社会建设成果,得到中外来宾的一致肯定。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株洲市,接待了由《人民日报》、湖南卫视等20多家媒体组成的“科学发展成就辉煌”集中采访报道团采访,以及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文艺采风创作活动等,报道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文章超过200篇。举办3期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培训班,参训人员400余人。“两型”影响力越来越大,全年接受外地参观学习“两型”社会建设的团体50余次。
  六、试验区工作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效。
  经济发展更强劲。试验区建设改革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增添巨大动力。全市完成GDP1759.4亿元,增长11.8%左右;完成公共财政收入213.8亿元,增长2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0.5亿元,增长35.5%,创历史新高。成功引进汉能新材料、富士康株洲科技园等项目367个。
  民生保障更完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16元,同比增长14.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972元,同比增长17.6%;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民生投入快速增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15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近70%。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14346套;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98.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1%;成功发行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保卡,成为全省唯一试点城市。
  政策支持更有力。以厅市合作为平台,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省对株洲政策支持力度,通过与省直有关部门协调到中央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项目优先布局,共争取单项政策支持30多项。省发改委将重点对株洲市清水塘地区进行政策和资金支持,力争将清水塘地区的污染治理项目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工程。省科技厅正式同意将株洲市列为唯一的省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市,并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省商务厅明确支持株洲市申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出口基地;省农业厅在攸县、醴陵市、株洲县布局12个高产创建示范点。省经信委将株洲市列为全省唯一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省国资委在项目建设、产业资金扶持、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卫生厅同意株洲市自建药品招标采购平台,推进“医药分开”改革,并对株洲市卫生信息平台给予技术支持。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3

《株洲年鉴 2013》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13.10

本年鉴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湖南省株洲市2012年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和基本情况,反映了株洲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吉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