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3》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338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G252
页数: 21
页码: 29-49
摘要: 综述本文章记述了人口状况、气候特点与气象灾害、水文状况、市十大产业项目、十大基础工程、十大民生实事完成情况、“两型”社会建设、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株洲市 文献分析 综述

内容

人口状况
  2012年,全市共有1165796户,比上年增加13001户,增长率11.28‰;全市总人口3947476人,比上年增加33889人,增长率0.866%;全市出生54757人,出生率13.87‰;死亡18100人,死亡率4.58‰;人口自然增长3665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29‰;迁入36781人,迁出39549人。在全市总人口中,男性2011393人,女性1936083人,性别比为103.89:100,从绝对数来看,全市男性比女性多75310人;全市总人口中,天元区238740人,芦淞区242386人,荷塘区210149人,石峰区248706人,株洲县346526人,醴陵市1055367人,攸县794705人,茶陵县621474人,炎陵县189423人。
  气候特点与气象灾害
  气候特点
  2012年,株洲各县市暴雨洪涝、高温、台风、雷电、大雾、低温冰雪等天气气候灾害均有发生,各县市全年降水较常年偏多10.0%~35.1%,其中,株洲市区、醴陵市为建站以来最多年,攸县为第三高值年。1月、7月、9月、11月、12月各县市降水量较历年偏多50%以上,其中9月、11月、12月偏多80%以上,全年降水较均匀,无明显干旱发生。1~2月各县市日照时数在55小时以下,均为建站以来最低值,株洲市区全年总日照时数为建站以来第二低值年。年平均最高气温株洲市区、攸县和炎陵县为建站以来第三低值年,醴陵市为第四低值年。全年全市雷暴总次数为1998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2012年,株洲地区年平均气温17.6℃,较常年偏低0.3℃,属正常年份;年平均最高气温21.7℃,较常年偏低1.0℃,属偏低年份;年平均最低气温14.7℃,较常年偏高0.2℃,属正常年份。平均年降水量1861毫米,较常年偏多353.8毫米,属异常偏多年份。平均年日照时数1378小时,较常年偏少169.5小时,属偏少年份。年内,气温起伏较大,降水偏多,光照偏少,对农业属于多雨年景。全年树林生长情况较好,森林火险等级较低,对林业属于正常年景。入春和入冬均较晚,气温正常偏低、雨日偏多,对旅游而言是一个正常年景。2012年株洲地区气候年景正常略好。
  【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历年变化:2012年,株洲地区年平均气温17.6℃,较常年偏低0.3℃,较上年偏低0.5℃,属正常年份;年平均最高气温21.7℃,较常年偏低1.0℃,较上年偏低1.0℃,属偏低年份;年平均最低气温14.7℃,较常年偏高0.2℃,属正常年份。株洲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
  四季平均气温的历年变化:2012年,株洲地区冬季平均气温6.0℃,较常年偏低1.2℃,较上年偏低1.1℃,为偏低年份;春季平均气温17.9℃,较常年偏高0.4℃,较上年偏高0.5℃,为正常年份;夏季平均气温28℃,较常年偏高0.2℃,较上年偏低0.2℃,为正常年份;秋季平均气温18.8℃,较常年偏低0.2℃,较上年偏低1.3℃,为正常年份。
  2012年气温的年内变化:各县市4月、5月、6月(除炎陵)、7月(除炎陵)和10月平均气温偏高,其余月份均偏低。株洲各县市月平均气温在2.7℃(1月,株洲)~30.5℃(7月,株洲)之间。各县市平均最高气温4月、6月(除炎陵)、7月(除炎陵)和10月偏高,其余月份均偏低。各县市平均最低气温2月、3月、9月、11月和12月偏低,其余月份均偏高。
  气温的空间分布:2012年株洲地区年平均气温除炎陵县偏低外,其余各县市均正常,年平均气温在17.1℃(炎陵)~18.1℃(茶陵)之间,空间分布大致是中部高,南部、北部较低。2012年株洲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除茶陵县正常外,其余县市偏低,年平均最高气温在22.1℃(株洲)~23.4℃(炎陵)之间,空间分布大致是南高北低。株洲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除醴陵市偏高外,其余县市正常。年平均最低气温在13.7℃(炎陵)~15.2℃(茶陵)之间,平均最低气温空间分布大致是中部高、南部和北部低。
  2012年株洲地区≥35℃天数为36.4天,较常年偏多1.1天,较上年偏少5.6天,属正常年份;各县市≥35℃天数在27天(炎陵)~43天(攸县)之间,≥35℃天数的空间分布为中部高温日数多、南部和北部高温日数少;年极端最高气温37.7℃,出现在7月31日(醴陵、攸县),年极端最低气温-4.4℃,出现在12月31日(炎陵县)。
  【降水】年降水量的历年变化:2012年株洲地区平均年降水量1861毫米,较常年偏多353.8毫米,较上年偏多797.5毫米,为异常偏多年份。
  四季降水量的历年变化:株洲地区冬季降水量247.5毫米,较常年偏多8.2毫米,较上年偏少46.6毫米,属正常年份。春季平均降水量558.7毫米,较常年偏少5.7毫米,较上年偏多308.5毫米,属正常年份。夏季平均降水量579毫米,较常年偏多101.6毫米,较上年偏多116.9毫米,属偏多年份。秋季平均降水量391.9毫米,较常年偏多165.8毫米,较上年偏多182.8毫米,属异常偏多年份。
  2012年降水的年内变化:从各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来看,1月、7月、9月、11月、12月降水量较历年偏多50%以上,其中9月、11月、12月偏多80%以上;3月北部株洲、醴陵市偏多,中部、南部攸县、茶陵县和炎陵县偏少,4月攸县偏多,其余县市均偏少;5月株洲市区、醴陵市、炎陵县偏多,攸县、茶陵县偏少;8月醴陵市、攸县偏多,株洲市区、茶陵县、炎陵县偏少;10月降水量较历年偏少25%。
  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2012年株洲各县市年降水量在1608.2毫米(茶陵)~2052.9毫米(醴陵)之间,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南北多、中部少。其中,株洲市区、醴陵市为建站以来最多年,攸县为第三高值年。
  年总雨日的历年变化:2012年株洲地区平均年雨日189.4天,较常年偏多26.0天,较上年偏多38.2天,属偏多年份,株洲地区平均年雨日数呈下降趋势。
  四季雨日的历年变化:株洲地区冬季雨日45.2天,较常年偏多4.6天,较上年偏多8.4天。春季雨日57.4天,较常年偏多3.2天,较上年偏多12.6天。夏季雨日43.2天,较常年偏多5.0天,较上年偏多3.0天。秋季雨日35.0天,较常年偏多3.3天,较上年偏多4.2天。
  2012年雨日的年内变化:从各月雨日距平分布来看,1月、5月、6月、11月、12月雨日较常年偏多;2月株洲市区、醴陵市、攸县偏多,茶陵县、炎陵县偏少;3月除茶陵县偏少外,其余县市偏多;4月和9月除株洲市区偏少外,其余县市偏多;8月除炎陵县偏少外,其余县市偏多;10月雨日偏少。
  年总雨日的空间分布:2012年株洲各县市年雨日数在172天(株洲)~211天(炎陵)之间,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醴陵市、攸县和炎陵县偏多,株洲市区、茶陵县偏少。
  【日照】年总日照时数的历年变化:2012年株洲地区平均年日照时数1378.0小时,较常年偏少169.5小时,较上年偏少206.2小时,属偏少年份。株洲地区年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
  四季日照时数的历年变化:株洲地区冬季日照时数132.5小时,较常年偏少98.6小时,较上年偏少120.9小时,日照时数偏少。春季日照时数268.4小时,较常年偏少36.1小时,较上年偏少90.0小时,属日照时数略偏少年份。夏季日照时数622.8小时,较常年偏多24.9小时,较上年偏多15.1小时,日照时数正常。秋季日照时数387.3小时,较常年偏少26.6小时,较上年偏少14.7小时,日照时数正常。
  2012年日照时数的年内变化:2012年株州各县市1月、2月、5月、11月和12月日照时数偏少;7月、9月日照时数偏多;3月醴陵市偏多外,其余县市偏少;4月株洲市区偏少外,其余县市偏多;6月和8月茶陵县偏多外,其余县市偏少;10月株洲市区、醴陵市、攸县日照时数偏少,茶陵县、炎陵县日照时数偏多。
  年总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2012年株洲各县市年日照时数在1296.1小时(攸县)~1533.4小时(茶陵)之间,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大致是南部、东北部多,中部、西北部少。
  气象灾害
  【寒潮、雨雪】1月20~24日,株洲出现一次低温雨雪轻度冰冻天气过程,过程降水量(降雨或融雪量)分别为株洲市区20.5毫米,醴陵市29.4毫米,攸县23.1毫米,茶陵县20.1毫米,炎陵县16.1毫米。1月22~24日,北部维持2厘米的雪深。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长,对油菜及冬季蔬菜造成一定危害。油菜普遍提前抽苔,油菜抗低温能力弱,冰冻天气对早苔油菜影响较大,局地部分油菜苔机械受损。光照少,气温低对春运交通安全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低温、阴雨、寡照】1~2月,日照时数偏少、雨日偏多、气温偏低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极易造成呼吸系统感染患病。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油菜和蔬菜等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播种较迟的撒播油菜苗情差,延缓了油菜发育,后期分枝少。
  【暴雨洪涝】第一次暴雨过程(株洲、醴陵、炎陵5月12日):从5月12日08时开始,株洲地区自北向南出现一轮强降雨过程。株洲地区102个雨量观测站点中,累计降雨超过10毫米的有10个。全市17个乡镇(办事处)不同程度受灾,超过600公顷农作物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第二次暴雨过程(6月10~11日):6月10日08时到11日08时,株洲地区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量:株洲市区65.7毫米、醴陵市59.5毫米、攸县56毫米、茶陵县126.5毫米、炎陵县143.5毫米。区域自动站中,56个站点降雨量大于50毫米,21个站点降水量大于100毫米,2个站点降水量大于200毫米,最大降水量在炎陵鹿原镇,为220.2毫米。暴雨过程造成株洲各(县)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其中:醴陵市受灾人口75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1500余人,倒塌居民住房52户,132间,严重损坏居民住房52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0万元。攸县受灾总人口650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800公顷,绝收面积1400公顷,倒塌损毁房屋438间,直接经济损失3800万元。茶陵县农作物受灾面积1.1万公顷,成灾面积3187公顷,绝收面积1173公顷;水淹房屋789间,其中倒塌房屋232户717间,严重损坏房屋591间;冲毁渠道、水圳182条50公里,损坏公路桥梁45座,水淹毁损道路161条70公里,冲毁小塘坝257处;山体滑坡352处,公路塌方112处,电线倒杆200余根。炎陵县受灾人口6.1万余人,成灾人口2.69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3800余人,倒塌房屋405间,损坏房屋1213间,直接经济损失7300余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无人员伤亡。第三次暴雨过程(7月13~18日):7月13~18日,株洲地区自北向南出现2012年以来最强的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降水量:株洲市区255.5毫米、醴陵市234.7毫米、攸县163.1毫米、茶陵县124.1毫米、炎陵县99毫米。区域自动站中,125个站点降雨量大于50毫米,90个站点降水量大于100毫米,26个站点降水量大于200毫米,最大降水量在醴陵市双井村,为386.7毫米。此次过程全市受灾人口达46938人,倒塌房屋179户,635间;严重倒损房屋482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957.1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335.0公顷;大面积山体滑坡26处,堤坝冲毁65处,942米;公路桥冲毁5处,闸门损坏14张,20处渠道被冲毁,总长度2800米;鱼塘过水8口,直接经济损失达3462.8万元。
  【高温热害】2012年,株洲地区出现3段高温期,分别为6月28日~7月13日,株洲市区、茶陵县为12天,醴陵市、攸县为16天,炎陵县为8天,过程最高气温37.5℃(7月6日,醴陵、攸县),其中醴陵市、攸县达到重度高温热害标准,株洲市、茶陵县达到中度高温热害标准,炎陵县为轻度高温热害标准;7月29日~8月2日,株洲市区、醴陵市、攸县和茶陵县均为5天,达到轻度高温热害标准,过程最高气温37.7℃(7月31日,醴陵、攸县);8月14~20日,株洲市区、醴陵市为5天,攸县、茶陵县为7天,均达到轻度高温热害标准,过程最高气温37.2℃(8月16日,醴陵)。
  【“苏拉”台风】受9号“苏拉”台风外围云系的影响,8月3~5日,炎陵县、茶陵县持续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降水量分别为:株洲市区24.2毫米,醴陵市25.5毫米,攸县20.3毫米,茶陵县37.3毫米,炎陵县72.6毫米。其中区域自动站中,44个站点降雨量大于50毫米,14个站点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最大过程降水量为炎陵县策源乡,为202.8毫米。此次台风暴雨造成炎陵县受灾人口1.2万人,转移安置人口98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66公顷,成灾面积533公顷,绝收面积93公顷;倒塌房屋105间,损坏房屋435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雷电灾害】2012年,株洲地区总雷暴次数为256天(次),较常年偏多24.1天(次),较上年偏多104.0天(次)。各县市雷暴次数在43天(次)(茶陵)~68天(次)(炎陵)之间,较历年除茶陵县偏少外,其余县市略偏多。全年株洲地区主要发生雷击事件8起,造成5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9.2万元。4月12日午后,炎陵县三河镇星光村马安山粮库地磅遭受雷击,损坏地磅感应器3个,地磅显示屏1个,直接经济损失约7000元。4月18日上午7点40分,茶陵县马江镇浪滩村一村民遭雷击死亡。5月9日15时,攸县城关镇文化路一移动基站信号铁塔遭受雷击,导致基站UPS电源等设备和其他配套设备被毁损,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元。6月10日17时前后,荷塘区荷塘月色小区遭受雷击,造成小区3台电梯被毁损,直接经济损失约30000元。7月16日16时前后,炎陵县策源乡到坑村朱砂蟟组2村民遭受雷击,当场死亡。7月27日14时20分,醴陵市王坊乡渌石村樟树组一工地遭受雷击,击伤2名民工,3栋楼房被雷击中,14间房间不同程度受损,6台电脑、10台空调被毁坏,直接经济损失约13万元。9月2日15时20分,天元区红星美凯龙家居建材市场遭受雷击,造成2人死亡。9月11日20时10分,攸县城关镇滨江大道旁10多户民房遭受雷击,损坏电视机10台,空调5台,电脑8台,电热水器5台,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
  【雷雨大风】4月24日16~18时,株洲地区遭受雷雨大风灾害的侵袭,电力通讯线杆被吹倒折断,房屋、院墙、大棚损毁,农作物受损比较严重。灾害造成74877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7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116公顷,成灾面积3572.8公顷,绝收面积1590.2公顷;倒塌房屋223间,一般损坏房屋363间;严重损坏房屋316间;直接经济损失6789万元,其中农业损失2511万元。
  【大雾、灰霾】2012年,株洲地区出现大雾天气6天(醴陵、攸县)~19天(炎陵),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部、西北部多,东北、中部少。3月24日凌晨5点左右,攸县网岭镇遭受大雾袭击,106国道1819段发生一起车祸,两辆货车相撞,造成2死1伤。10月6日早上6时45分,320国道1124公里+940米处超车道处于维修中,由于晨雾较大,道路能见度低,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面包车与同向而行的大货车发生碰撞,面包车司机当场死亡。10月10日早上6时10分,京珠高速湖南段朱亭服务站附近出现大雾,能见度低,造成20多辆车连环撞,多人受伤。11月19日凌晨1时起,沪昆高速株洲北收费站因大雾,能见度不到10米,临时关闭,直至上午9时浓雾散开,管制路段才得以恢复正常通行。
  水文状况
  2012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858.5毫米,折合水量209.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多23.1%;地表水资源量132.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176.5毫米,比多年平均多29.5%,地下水资源量32.48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32.4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不包括入境流量)132.5亿立方米。
  受降雨影响,全市主要江河发生4次~6次洪水过程。湘江株洲站发生4次洪水过程,未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年最高水位发生在6月13日,洪峰水位38.86米,较警戒水位低1.14米,相应流量12400立方米/秒。渌水大西滩站发生6次洪水过程,其中超保证水位1次,超警戒水位5次,年最高水位发生在7月17日,洪峰水位52.79米,超保证水位2.29米,相应流量1960立方米/秒。洣水茶陵站发生4次洪水过程,其中超警戒水位1次,年最高水位发生在6月11日,洪峰水位101.87米,超警戒水位1.37米,流量2530立方米/秒,为近5年最大洪水过程。
  市十大产业项目、十大基础工程、十大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2012年,市十大产业项目主要包括:1.突出IGBT和中低速磁悬浮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2.突出高精传动、通用机场、轻型飞机和通用发动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3.突出精密工具产业园,加快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4.突出发动机、轿车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加快北汽二工厂建设进度。5.突出芦淞市场群的提质改造,加快服饰产业园建设。6.突出陶瓷艺术城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醴陵陶瓷产业园。7.推进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力争完成电厂厂房一期工程。8.推进方特梦幻王国和动漫影视基地建设,基本建成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9.推进旗滨集团整体搬迁改造升级,提升现代建材产业水平。10.加快南车株洲物流基地、湘江金属物流城建设,打造中部地区现代物流行业旗舰。市十大基础工程主要包括:1.基本建成神农大剧院和神农艺术中心,打造全球华人炎帝文化中心。2.启动湘江风光带河东景观工程建设,打造“东方莱茵河”。3.推进“一江四港”综合整治,加快形成城市水生态系统。4.加快湘江六桥建设,完善主城区交通体系。5.加快建设航空大道、荷塘大道、神农大道、田心大道,建成云龙大道,完善中环大道,努力构建“一体三极”格局。6.加快醴茶、浏醴、炎睦、炎汝、茶界、分炎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市域2小时高速通勤圈。7.加快职教大学城图书馆和科技馆建设,打造株洲智慧谷。8.启动城市防洪排渍新建、改造工程,提升城市防洪排渍能力。9.推进铜塘湾港区和湘江航道疏浚一、二期工程建设,提升湘江港口吞吐能力。10.抓好霞湾港污染治理、大湖治理、清水湖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推进清水塘重金属污染治理。10件民生实事主要包括:1.积极扩大就业。2.缓解就医难题。3.改善就学条件。4.加强住房保障。5.完善社保体系。6.保护生态环境。7.创建平安株洲。8.加强特殊人群管理。9.加强社会救助。10.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两型”社会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全面领先态势。
  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关停涉重企业58家,城区拆除烟囱50根。发布城区PM2.5监测数据,建成7个监测站点;启动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和机动车尾气环保监测工作;建成首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沼气发电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项目顺利推进,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344天,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94%。开工建设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龙泉污水处理厂、云龙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管网收集系统二期工程,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Ⅲ类。积极开展绿心保护工作,完成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埋桩、立牌工作。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同治,市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元,重点打造1个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100个示范村。攸县皇图岭、网岭镇生活垃圾环保焚烧处理炉建设试点,炎陵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建成运行;8个村被列为省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城乡环境同治成为株洲亮丽名片。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重点改造15条小街小巷,完成9条道路的维修、37街道新建路灯;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在城区补栽苗木10多万株,人工造林1.47万公顷;推行立体绿化,市区立体绿化总面积15万平方米。精品工程进一步提质,全面完成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项目建设,湘江风光带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土地资源管理杰出奖;神农太阳城商业圈开业,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神农城项目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金奖;栗雨休闲谷获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金奖。大力推进城际铁路株洲段建设,完成集体土地征地拆迁,启动国有土地征地拆迁工作。
  资源节约成效显著。根据消耗情况,探索水、电、气等资源产品阶梯式价格改革,制定阶梯式水价实施方案,对38家单位实行差别电价,就阶梯式气价改革进行前期调查。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40余家企业投保参与。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32个,在建项目17个,总面积达215.26万平方米,节能设计率和实施率均达100%,建成全省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云龙发展中心。
  二、产业转型升级发生不可逆转进展。
  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加快。加快产业改造升级,株冶总废水提质改造、污酸处理工艺升级技术改造全部完成,“有色金属资源基地重金属减排与废物循环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获科技部3720万元支持,被评为国家能效标杆企业;欧科亿特种硬质合金加工项目顺利完工;醴陵市4个陶瓷品牌成为“湖南省国际知名品牌”。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淘汰5个行业110个落后产能项目,单位GDP能耗下降6.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7%,获全省唯一的节能减排双先进市称号。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767.7亿元,同比增长14.6%。
  新兴产业规模化态势成型。安排园区建设及战略性新型产业引导转型资金1.6亿元,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9家,281家企业“入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六轴电力机车和大型掘进装备新型硬质合金2个产品列入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计划;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生产国内首列中低速磁浮列车成功下线;南车株机自主研制的DK-2型制动机,打破了国外垄断;北汽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项目正式投产,实现产能10万辆;轨道交通装备基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IGBT产业基地、攸县煤电一体化、高精传动项目等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株洲县风电项目正式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350.4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6%。
  现代服务业优质化发展提速。金马运输有限公司、中南金属材料大市场等6家物流企业晋升为国家AAA级物流企业;引进亚洲最大的物流企业普洛斯公司,投资近30亿元,建设广覆盖高效率的高效物流网络;新增著名商标8件,获评“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深入打好旅游升温战,开工建设39个重点旅游项目,茶陵洣江书院、酒埠江攸女仙境正式开放。炎帝陵成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农谷、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先后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攸县成功创建为亚洲十大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名县。全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137.8亿元,增长25.6%,获评“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城市”。
  农业两型化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市级示范合作社15个;全市农业机械化率64%,农业科技贡献率54%;城乡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基本完成,茶陵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休闲农庄达280多家,经营收入达3.8亿元;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名优茶叶、时鲜水果、设施蔬菜等经济作物10.87万公顷,主要蔬菜基地产销对接率达76.8%,茶陵慧科生态园获批“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业来势喜人,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达96家,唐人神集团成为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增长18%。
  三、重点问题解决和关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着力在重点难点问题上突破。重点推进清水塘地区产业升级绿色搬迁和“一江四港”综合整治等重大历史污染问题。一是全力推进清水塘地区产业升级绿色搬迁。协调推动清水塘地区战略性改造问题上升到省和国家决策,研究形成《关于支持湖南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实施产业升级企业整体绿色搬迁的建议》,全国人大湖南省代表团以集体建议案形式提出专题建议,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国资委等部委的支持。启动搬迁相关工作,调研形成清水塘地区战略性改造研究报告及方案,按照“产业转型,绿色搬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出城进园,留企搬厂;立足株洲,做优做大”的总体思路,对清水塘地区工业企业实行整体搬迁,旗滨玻璃启动搬迁程序,株化制定详细的搬迁方案。加大清水塘工业区综合整治力度,完成重金属污染治理首批项目,关停涉重金属污染中小企业35家,每年可削减废水中总铅337.9千克、总砷706.5千克、总镉166.8千克,削减废气中铅尘41.12吨、镉尘5.81吨、砷尘4.44吨。二是强力推进“一江四港”综合整治。湘江风光带河东段项目规划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在白石港启动试验性建设。完成并公布“四港”的规划编制;关停非法洗水企业6家,完成洗水工业园选址;白石港整治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启动枫溪港整治;建宁港红旗路上游段改道工程已完成,景观工程有序推进;大湖治理全面完成清淤和防渗处理;霞湾港底泥清淤工程全面完成,景观规划方案基本完成。
  着力在关键改革领域突破。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2012年“两型”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统筹城乡发展、土地经营制度等10个方面改革创新、重点突破。一是城乡统筹发展改革方面,重点抓好“146”市级综合性示范工程。攸县全面实行“并组”工作,全县7139个村民小组合并成4991个,合并幅度30%。云龙示范区在14个社区启动村庄整治,涉及土地近600公顷。白关镇、三门镇成功申报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三门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全省最大绿芦荟种植基地;白关镇开通2条无人售票公交线路,完成12个村、263个村民小组的“组组通水泥路”项目建设。白兔潭镇完成10个村的村庄规划,开展土地整理100多公顷。醴陵长庆示范区成功申报为省级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二是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方面,实施耕地异地占补平衡,与湘西自治州签署合作协议,每年由湘西提供150公顷补充耕地指标用于株洲市耕地异地占补平衡,其中,云龙示范区与湘西市国土局签订的100公顷补充耕地购买指标应用于株洲市占补平衡。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招拍挂试点,将盛世芙蓉耕食记仙泉谷生态酒店约0.87公顷用地确定为株洲市首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试点。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给株洲市的112公顷周转指标分解到5个县市,完成1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指标。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工作,市本级完成调查,各县市正开展相关工作。三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在醴陵市、攸县率先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三权”抵押融资贷款权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争取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对株洲市重点项目提供合同贷款45.18亿元、43亿元;与国开行湖南省分行签署合作协议,华强、神农城项目分别获国家开发银行融资逾20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湘江流域治理签约贷款130亿元。高科集团和云发集团分别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培育100家拟上市后备企业,并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华泰联合证券等实现对接。出台实施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和绿色信贷工作管理办法,对“两型”项目积极提供信贷支持,成为湖南省首个将绿色信贷制度化的地市。推进村镇银行组建工作,醴陵沪农商村镇银行、茶陵浦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炎陵县和攸县村镇银行在积极洽谈中。四是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基本完成市直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各县市文艺院团及电影公司的转企改革,在26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撤销市艺术剧院,组建市戏剧传承中心;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株洲市神农演绎公司和株洲市鼎文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株洲画院加挂株洲美术馆牌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获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五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创新社会管理,将176个社区划分为3492个管理网格,完成城区136平方公里的城市管理部件普查与建库,建立“两级督查、两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分口处理”和“部件以条件为主、事件以区为主”的城市综合管理新模式,推动社会管理中心下移,基层社会管理效率迅速提高。天元区、芦淞区40个社区完成改革试点;荷塘区在全市率先成立社会管理工作办公室,在村(社区)成立社会工作部。
  四、示范区建设发挥强劲引领作用。
  在发展模式上引领。云龙示范片区,确定“生态城、文化城、旅游城”的定位,明确整个示范区不兴办工业,集中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职业教育等高端和现代服务业。天易示范片区,确立“生态工业园、创新科技园、生态宜居区”的定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两型”产业聚集区,新入园项目“两型”审批率100%,18家企业连续获“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清水塘示范片区,下决心消除重化工业的印记,规划搬迁重化工企业,探索建设生态新城。编制完成《清水湖生态新城概念规划》、《清水湖生态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清水塘工业废水二次综合处理厂建设,关停中小企业21家,拆除废弃烟囱21根。
  在发展机制上引领。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天元示范片区和湘潭易俗河示范片区、云龙示范片区和湘潭昭山易家湾示范片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规划对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生态环境治理、重点改革推进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发展水平。制定出台支持示范区发展的意见,在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云龙示范片区,完善大部制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超时默认”、“全程代办”等制度;新组建云龙城乡建设公司。天易示范片区,成功流转土地120余公顷,建成中药材生产基地、进口芦笋生产基地等;推进新三板上市工作,试行股权柜台交易;成立科技银行,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多渠道帮助企业筹措资金。清水塘示范片区,创新征地产权机制,试行征地拆迁大指挥部领导下的项目部负责制,成功破解拆迁难题;引进BT融资模式,启动政府平台(企业)债券发行工作,拟发行10亿元清水塘治理专项债券。
  在发展速度上引领。云龙示范片区,续建和新铺开主次干道10条,总里程43公里,其中,云龙大道建成通车,玉龙路、云田路开工建设。华强梦幻王国兵马俑、大闹天宫、魔法城堡、过山车等单体项目动工建设;铁路科技职院、商业技术学院基本建成,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图书馆、市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项目正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行政总部园、云龙数码科技城、云峰湖生态公园项目均开工建设。国家水利示范科技城申报、磐龙生态社区申报全国最大的绿色建筑社区工作正稳步推进。天易示范片区,成功引进香港卫视传媒基地、五矿精密工具产业园、欧格瑞二期等5个项目,引进资金124.2亿元;威能应用可再生能源集中供冷、供暖全覆盖工程扎实推进。清水塘示范片区,南车株机百亿扩能二期工程、九方装备扩改、湘江金属物流城、南车物流基地、中南运动休闲用品商城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启动建设田心国际社区城市综合体、亿都豪生国际大酒店等项目。
  五、“两型”社会建设规律探索和典型示范产生顶层影响。
  探索建立六大体系。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规律,率先在全省提出建立“两型”规划、标准、政策、要素支撑、监测评价、工作推动等“六大体系”。建立包括规划行政和规划运行等40多个改革建设规划;制定发布“两型”机关、学校、家庭等10个建设标准,率先形成较为完善的“两型”标准体系;在全省率先研究提出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政策体系,分别形成请求国家、省给予支持的政策35条、22条,内容涵盖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重点改革领域;基本形成行政、规制、市场、文化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体系;建立包括资本、土地、人才、科技要素支撑体系。
  形成一批典型模式。坚持开拓创新,在各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株洲模式”。一是形成“两型”创建典型。建立健全“月反馈、季调度、年评比”的“两型”创建工作推动机制;举办“两型”示范创建授牌、全市“两型”示范创建动员大会和现场观摩交流会;加快节能减排全覆盖试点工作,市人大、市住建局等单位办公楼完成节能改造;启动省级“两型”示范创建单位申报工作,申报25个“两型”示范单位,获批23个,居全省前列;形成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白鹤小学等一批典型。二是形成低碳出行模式。全力推进“1135”绿色出行,出台实施办法,成为全国低碳交通运输试点城市,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二期和株洲县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一期;新建自行车道12000多平方米,自行车道总面积超过25000平方米,实现“绿道”全覆盖;开工建设自行车生产基地,与西安、南京等城市签约,订单产值超过30亿元,形成集生产、研发、运营、管理于一体的“株洲模式”。三是形成环保经验。建成数字环保系统,在全省率先将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投入使用,24小时监控重点企业及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排放。排污权交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建立全省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开展排污权使用指标首轮竞拍,率先在全省开展主要污染物初始排污权分配、四项主要污染物初始排污权分配核定和新、改、扩项目需要的排污权指标受理转让工作。
  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开展节能宣传周、“共庆世界地球日”、“‘两型’社会文化建设”社科普及、“两型”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联合开展“限塑”专项整治行动,提倡使用环保袋。举办以“两型建设·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中博会市长论坛,开展“低碳交通、绿色出行”市长宣言活动,在市规划展览馆开辟专区进行“两型”布展,集中展示“两型”社会建设成果,得到中外来宾的一致肯定。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株洲市,接待了由《人民日报》、湖南卫视等20多家媒体组成的“科学发展成就辉煌”集中采访报道团采访,以及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文艺采风创作活动等,报道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文章超过200篇。举办3期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培训班,参训人员400余人。“两型”影响力越来越大,全年接受外地参观学习“两型”社会建设的团体50余次。
  六、试验区工作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效。
  经济发展更强劲。试验区建设改革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增添巨大动力。全市完成GDP1759.4亿元,增长11.8%左右;完成公共财政收入213.8亿元,增长2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0.5亿元,增长35.5%,创历史新高。成功引进汉能新材料、富士康株洲科技园等项目367个。
  民生保障更完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16元,同比增长14.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972元,同比增长17.6%;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民生投入快速增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15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近70%。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14346套;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98.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1%;成功发行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保卡,成为全省唯一试点城市。
  政策支持更有力。以厅市合作为平台,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省对株洲政策支持力度,通过与省直有关部门协调到中央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项目优先布局,共争取单项政策支持30多项。省发改委将重点对株洲市清水塘地区进行政策和资金支持,力争将清水塘地区的污染治理项目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工程。省科技厅正式同意将株洲市列为唯一的省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市,并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省商务厅明确支持株洲市申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出口基地;省农业厅在攸县、醴陵市、株洲县布局12个高产创建示范点。省经信委将株洲市列为全省唯一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省国资委在项目建设、产业资金扶持、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卫生厅同意株洲市自建药品招标采购平台,推进“医药分开”改革,并对株洲市卫生信息平台给予技术支持。
  文明建设
  2012年,株洲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中共十八大,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扎实开展,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巩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逐渐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实效日益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风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成绩。
  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掀起高潮。一是评选表彰株洲市第二届道德模范。通过网络、信函等方式,从48名候选人中择优评选出何遥、欧东阳、马迪凯等10名道德模范和10名道德模范提名奖,并举行电视颁奖晚会。二是承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中央文明办秘书局局长蒋希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宋智富到现场观看,并对株洲市的现场交流活动给予好评。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好人、市道德模范及群众代表聚集一堂,现场交流,回顾和再现一些感人事迹。三是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活动。组织肖敬、钟建平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在全市基层单位开展巡讲活动,共举办9场,听众人数达3000多人次;组织13场何遥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宣传何遥的先进事迹。四是承办“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湖南省首场示范巡演。活动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中选取典型人物,创作成故事、说唱、二人转等曲艺节目,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领衔,500多名观众观看表演。
  志愿服务活动兴起热潮。一是制度不断健全。印发《株洲市志愿服务实施意见》、《株洲市志愿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株洲市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将志愿服务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创建,作为年终文明单位、文明城区(县城)、文明村镇评选的重要依据。二是网络逐渐完善。调整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的成员单位和工作职责,成立株洲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各级各部门分别成立支队、大队、中队、分队和工作站。在广场、公园、窗口单位建立便民利民志愿服务工作站。全面发动广大志愿者参与网络注册,截至12月底,全市网络注册志愿者近48万人,志愿服务组织700支,队伍空前壮大。三是活动日益丰富。举办“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受到中央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局副局长崔海教的高度评价。以“三关爱”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敬老、爱幼、助残、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植树造林、山川河流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年3000多名志愿者参加“徒步湘江毅行”活动;义务植树造林超过800万株;为留守儿童发放爱心移动卡3000张,价值30万元;发放社会保险法宣传资料2万余份,接待农民工2000多人。四是氛围十分浓厚。各新闻媒体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开设专题专栏,《株洲日报》、《株洲晚报》发稿100余篇;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公共频道及新闻广播频道发稿近300篇;株洲新闻网、株洲政府网、株洲传媒网编发相关报道100多篇,拍摄照片1000多张,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进一步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主题教育活动富有实效。一是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春节慰问活动、元宵文化活动、清明祭奠活动、中秋赏月活动、重阳敬老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二是推荐评议身边好人。挖掘身边榜样,选树先进典型,刘家俊、何遥、邱伏萍、郭强、宾文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截至2012年底,全市有1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三是启动道德讲堂建设。创新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在全市建立10个示范道德讲堂,在学校、社区、机关、行业、企业、村镇等建立大众讲堂、舆论讲堂311个,形成“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教育模式。四是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组织相关部门集中开展“食品行业、窗口行业、公共场所”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教育整治行动,净化社会风气,规范市民行为。五是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为迎接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在社区、机关、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深入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激发市民爱国热情,增强群众之间的凝聚力。六是开展“文明餐桌行动”。普及文明餐桌知识,推广餐桌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市民遵守餐桌礼仪。全市3900多家餐饮店以多种形式参与活动,“文明餐桌行动”示范餐饮店有113家。
  二、夯实创建基础,提升文明程度,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新进展。
  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制定下发《株洲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点工作时间表、线路图、任务书》、《株洲市2012~2014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务分解表》,与各区、专业组及相关责任单位签订责任书,将各项指标落到实处;坚持每周召开创建文明城市办公会,推动工作进度;规范考核和奖惩秩序,印发《株洲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奖惩办法》,激发了领导干部的创建热情和动力,促进创建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自行车站点1000个,投放自行车2万辆,成为全国自行车运行状态最好的试点城市,中央电视台4套国际频道“城市1对1”栏目作专题宣传,得到广泛好评。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展开,投资12亿多元的中心医院投入使用,投资60亿元的中基老年健康养生项目开工建设。教育强市建设有力推进,改扩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3所,建成合格学校152所,投资7亿元的株洲建宁国际实验学校加快建设,职教城有11所院校入园。神农太阳城部分营业,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等二期项目完成钢架结构。湘江风光带河东段、枫溪大桥(湘江六桥)等重大项目建设启动。廉租住房建设进一步推进,投入超过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77%,阳光家园及石峰区廉租住房小区主体工程竣工,2013年上半年即将交付使用。加大农贸市场改造力度,投入达2000万元,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2家。
  营造文明创建氛围。进一步加大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力度,形成多途径、广覆盖的宣传格局。《株洲日报》、《株洲晚报》、株洲广播电视台开设专栏,报道创建动态,宣传创建典型;株洲新闻网、株洲政府网、株洲网等制作创建专版,传播创建内容,普及创建知识;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电子显示屏、公交站牌、建筑围挡设立创建文明城市公益广告,动员全民支持创建,参与创建。城区社区大力实施文明城市创建宣传“五个一”计划,即:社区宣传栏更换一次,社区居民每栋设立一处公益广告,社区道德讲堂宣讲一次,社区干部联合入户宣传一次,市直机关干部每人负责一组家庭,做到文明城市创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迎接“三项”测评验收。召开迎检工作动员大会,成立迎检指挥部,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专项督查,下发督查整改通知书,组织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进行2次模拟测评,及时通报反馈模拟测评情况;规范资料整理,编印《资料收集建档规范》,整理创建材料近100盒。经过全市共同努力,“三项测评”取得较好成绩,受到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名列地级提名资格城市第14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在全国127个文明城市和提名资格城市中排名第40位。
  举办创建骨干培训班。组织14期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其中领导干部2期,工作人员4期,街道社区干部8期,邀请省文明办、国家统计局湖南省调查总队、长沙市文明办等领导专家授课,编印《株洲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规范》9册,发放学习资料万余份,组织2批次创建骨干赴宁波、长沙学习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资料整理。
  三、净化社会环境,营造和谐氛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建立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度会制度、工作督查制度和评先表彰办法,制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检查工作奖惩办法,出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政绩考核办法。全年召开4次调度会,联合督查暗访18所学校,形成了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
  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围绕“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主题,开展“日行一善”、“我有好习惯”、自办“节日小报”、“美德少年星级评选”、“文明小博客”、“网上祭英烈”、“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等系列活动,其中有6所学校获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省级联系点。组织全市未成年人参与“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共计118423人次。在中小学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优秀童谣传唱和童心向党歌咏活动,各区文明办制作的光碟在中国文明网展播。
  活动阵地更加完善。积极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攸县沙陵陂中学、茶陵平水中心小学、株洲县飘沙井中学、荷塘仙庾岭中心小学等19所学校获中央、省文明办支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各县市区结合实际,自建乡村学校少年宫10所、城市学校少年宫5所;组织召开全市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现场会,对全市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制订学校少年宫三年全覆盖的工作规划。社区少年宫建设稳步推进,首批40个社区少年宫挂牌并于暑期开展活动,受到教育部肯定。稳步推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成立株洲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总站,4区和醴陵市率先建立辅导站,切实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市妇联充分利用“春蕾爱心屋”,丰富孩子们的娱乐生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心他们的成长。
  成长环境更加优化。强化网络运营环境管理,加大网吧监管力度,重拳整治荧屏声频,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一步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市文明办联合市综治办、市教育局、市交警支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确保全市中小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没有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经营场所。加强关爱未成年人的舆论宣传,《株洲日报》、株洲新闻综合频道、株洲新闻网等市直媒体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专题专栏,对未成年人的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进行及时报道,营造了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
  四、丰富创建载体,拓展创建领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取得新成果。
  强化创建管理。制订2012年度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方案,及时在媒体上公布2012年创建示范点名单。根据省文明委的要求,组织开展2012届省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申报推荐工作和2008~2010届省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复查工作。
  拓展创建领域。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示范作用,继续在全市各级文明单位中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制定帮扶方案,明确帮扶内容。年内,市发改委、市规划局等单位深入基层,摸清帮扶底数,切实为帮扶对象排忧解难。
  提升市民素质。印制文明市民手册10万余册,免费发放给市区每户家庭,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电视学校《神农讲坛》坚持长效,全年制作播出节目52期,收视率名列前茅。公益性的国学大讲坛和市民大讲坛基本做到“一周一课”,深受市民喜爱。
  株洲市2012年度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
  先进县市区 天元区 攸县
  红旗单位
  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炎陵县三河镇
  茶陵县财政局
  攸县水利局
  醴陵市教育局
  株洲县渌口镇
  湖南南方宇航工业有限公司
  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云龙示范区行政管理综合执法局
  市教育局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先进单位
  天元区
  湖南天易集团有限公司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天元分局
  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
  株洲高新区、天元区财政局
  天元区教育局
  天元区嵩山路街道办事处
  天元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天元区检察院
  炎陵县
  炎陵县教育局
  炎陵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炎陵县国家税务局
  炎陵县房产管理局
  茶陵县
  茶陵县平水镇
  茶陵县检察院
  茶陵县环保局
  茶陵县民政局
  中国农业银行茶陵县支行
  茶陵县下东乡
  茶陵县龙下灌区管理局
  攸县
  攸县教育局
  攸县鸾山镇
  攸县酒埠江镇
  攸县公安局
  攸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攸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攸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
  攸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攸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醴陵市
  醴陵市黄泥坳街道办事处
  醴陵市大障镇
  醴陵市均楚镇
  醴陵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醴陵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醴陵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湖南省电力公司株洲醴陵电力局
  国家统计局醴陵调查队
  醴陵市吉利鞭炮烟花有限公司
  醴陵市泗汾镇泗汾村
  株洲县
  株洲县南阳桥乡
  株洲县财政局
  株洲县地方税务局
  株洲县交通运输局
  株洲县委农村工作部
  株洲县渌湘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株洲县砖桥乡
  芦淞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株洲石油分公司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行
  市一医院
  市国土资源局芦淞分局
  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芦淞大队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直属市场分局
  株洲金冠置业有限公司
  芦淞区检察院
  芦淞区姚家坝乡八眼塘村
  芦淞国有资产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荷塘区
  荷塘区财政局
  株洲飞鹿高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荷塘区城乡建设局
  中国化工橡胶株洲研究设计院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荷塘分局
  湖南红旗市政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市城郊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荷塘区桂花街道办事处
  石峰区
  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储备物资管理局三三六处
  石峰区检察院
  石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石峰分局
  石峰区科技局
  石峰区铜塘湾街道办事处
  市第六中学
  云龙示范区
  云龙示范区云田镇
  云龙示范区龙头铺镇龙头社区
  市直机关
  市环保局
  市国土资源局
  市审计局
  市文广新局
  市粮食局
  市农业局
  市中级人民法院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
  市商务局
  市统计局
  市信访局
  市卫生局
  军队系统
  湖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炮兵团
  先进个人
  天元区
  易跃云 颜赛 龙希
  曹方平 王亚明 彭军
  谭彬 黄之江 罗秀连
  李秋瑛 邓军 童建芳
  熊姿 姜玲 左伟
  肖新民
  炎陵县
  邹盛华 龚慧安 胡亮
  麦瑞明 谭丰华 张观新
  茶陵县
  刘新明 郭建 陈柯
  邓小会 陈璐山 颜运华
  张建军 肖建文 陈佳
  刘维石 彭小宁 谭晓祝
  雷建红 周刚 刘喜春
  攸县
  刘国志 易晓红 刘亮
  周雪飞 丁新立 过凤文
  李建辉 文智深 刘菊清
  吴伟民 刘建民 王斯
  王小锋 丁卓胜 贺建湘
  王迈连 谭军 易建明
  刘立新 田水娥
  醴陵市
  肖国平 刘迎春 陈建球
  李华定 程高翔 李友鹏
  苏小中 田安平 谢辉荣
  王太忠 朱卫兵 张建庚
  熊习军 张有余 漆金凡
  邓少仁 余波玲 张华生
  何睦湘 许君奇 顾东来
  林迪辉 彭澎 钟宏
  刘劲松 巫伟明 贺丹
  株洲县
  张亮程 张智敏 刘云
  李建国 罗壮道 冯德斌
  刘晓明 徐春来 胡毅力
  盛鸾英 杨爱国 文旭高
  芦淞区
  唐傲夫 万新兵 殷建干
  唐杰 刘拥军 宋志敏
  周灵 红袁帅 黄彭
  曾江华 孙其祥 颜良青
  张晓蓓 王庆伟 徐义军
  贺斌 涂启太 龙博文
  郑艳红 熊仁俊 傅晓方
  唐丽琼 张辉霞 周沩
  易利民 林子其 许勇
  荷塘区
  梁超光 陈琪 刘衍祥
  刘彥直 梁光明 肖胜兰
  刘丰 余佳欣 李伟斌
  黄培 周晓明 刘辉
  丁慧 钟灿 马艳花
  刘利纯 张先其 林华
  文铁柱 袁芳 黄克忠
  范又明 廖凤 何建辉
  邓辉 万立平 左继志
  贺志德 刘兵元 熊军
  石峰区
  尚敬 任小冬 张中华
  桂志红 毛奇 徐敏
  彭伟 范鸿钧 刘俊杰
  宾松林 陈晔 夏伟雄
  殷文 陈树良 鲁志昂
  刘小良 吴鲁湘 谢安全
  单湛君 张翕 肖朝霞
  张今笑 李融颖 邹爱华
  王环宇 胡毅 王玉安
  左盛铭 王建国
  云龙示范区
  李斌 汤海良 陈志勇
  欧美晖 陈晓玲 王智
  市直机关
  冯杰 冯光 赵智星
  朱理立 翟莉 邓平
  李景林 冯异红 荣毅
  陈慧琼
  军队系统
  李溪 张忠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
  2012年,株洲市优化和效能工作按照“机关效能提升年”、“企业服务年”、“项目建设年”活动的部署和要求,以“效能促勤、文化兴廉,推进株洲‘三个加快'”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打造“商务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态度最好、廉洁意识最强”的一流发展环境为目标,锐意创新,务实进取,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年内,株洲市获评全国“投资环境十佳城市”。
  一、围绕中心工作,竭诚服务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大力规范各类涉企检查。落实和坚持涉企检查登记备案制度,对涉及全市5000余家企业的各类检查进行审核,备案8700余次,减少涉企检查1000余次,整合同类检查100余次,建议15家行政执法单位暂缓执行或不予执行有异议的检查500余次,约谈没有认真履行涉企检查登记备案制度的单位纪检监察室负责人13次。通过全面推行和落实涉企检查备案制度,涉企检查同比减少达三成,尤其是对百强中小工业企业年检查频率和次数同比减少50%以上,为企业减轻负担或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二是高效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深入开展“跟踪服务企业”活动,牵头39家单位对口服务44家企业。制定“跟踪服务企业”活动考核评分细则,纳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考核指标体系并融入政绩考核范畴。10~11月,开展“访企解难”调研活动,对收集和反映的问题进行查、交、转、督办并限时办结。全年跟踪服务企业活动共联系300余次,上门调研走访120余次,搜集问题427个,解决问题385个。成功协调解决中天建设集团公司在新疆吐鲁番承揽工程项目民工上访问题,深得企业好评。三是加速推进园区建设步伐。为加快全市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园区环境建设工作专项检查,对存在的审批权限不能如实下放、园区绿色通道不能及时开通、代办机制不能顺利落实、园区免费制度未能全面推广等情况进行整改落实,得到省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株洲市园区发展环境满意率94%。
  二、紧扣“效能促勤”,强化监察手段,机关效能不断提升。一是强化落实,力创特色。牵头对全市开展“效能促勤、文化兴廉,推进株洲‘三个加快’”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在全市5个正县级“一把手”述职述廉大会上,对如何推进效能促勤主题活动进行现场提问解答。各县市区紧扣工作实际,全面深入开展主题活动,各具特色、亮点纷呈。活动中,有13700余名党员干部下基层进村组、下企业进车间,召开座谈会530余次,收集意见建议22000余条,为基层群众和企业解决各类实际问题6000余个,有效转变了干部作风,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突出重点,高效监察。着力抓好行政审批电子化规范化建设。落实全省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要求,采取“一票否决”的高要求、严标准、强态势,狠抓市政务服务中心现有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全市行政许可项目全部进厅办理,提升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服务能力。全市承诺件的办结时间较法定期限缩短一半以上。着力抓好重点项目效能监察。全年全市重点建设效能监察项目立项66项。市效能办针对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协调座谈会议12次,下发督办函,交办问题19个,采取“1+1”跟踪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为企业减免报建费用5665万元。草拟《株洲市重点建设项目工作中违纪违规行为问责办法》,为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提供有力保障。着力抓好立项效能监察和重要岗位效能监督。采取“项目、岗位、人员”三合一的方式,将立项效能监察和重要岗位效能监督有机融为一体,对5家重点执法部门、120个立项项目开展专项效能督查,发现问题142个,提出整改意见95条,进一步增强了效能监察的成效。三是宣传造势,浓厚氛围。全年上报市本级以及各县市区工作信息137条,编发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及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简报12期,加强对各县市区的特色亮点工作进行宣传,为主题活动深入开展营造良好氛围。中国纪检监察报在9月6日专题发表《株洲“效能促勤”为发展装上“加速器”》文章,在全国造成较大影响。
  三、突出信访投诉,严厉查办案件,警示效应不断扩大。一是畅通渠道抓受理。市经济“89110”台和行政效能投诉中心“12342”实行“全天候”接访,通过电话、信函、网络、联办、上级交转办等方式,全年受理和办理各类投诉、求助、咨询事项1913件,办结1779件,办结率92%,满意率91%。二是加大力度抓查处。成立市优化办案件督导小组,在大要案件上求突破,在办理结果上严要求,在以案示警上求规范,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全年立案调查137件,追责193人,查处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案件数量在全省优化效能案件通报排名中列第三位,市本级列第二位。三是积极协调解难题。全年共协调“政—企”、“企—企”及“企业与民众”之间的各类矛盾400余起。协调解决攸县交通运输局运管所长期不予审批问题;茶陵县福茶兄弟砂石有限公司与地方的矛盾问题、二手车交易市场假发票、假公章、外地发票流入等问题,荷塘区九洲传动项目发展用地问题、天元区雷打石镇老街封闭式施工修路交通不畅问题、天元区“五福城”项目和侨联公司用地问题等,充分发挥治理优化环境与服务的综合功效,有力提升了优化效能的影响力。
  四、注重统筹协调,推进整体建设,工作成效不断巩固。一是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全市市直82家、县市区360家行政单位均完成机关内外部权力运行规范的修订工作,并按照省市要求全部予以公开。醴陵市、攸县等将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在乡镇进行试点,建立乡镇一级权力运行制度并汇编成册。二是强化电子政务,规范审批行为。建立审批时限“倒逼”、超时责任倒查、部门内部审批提效、办结回访、标准化作业、定期通报等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和深化电子政务服务。全年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302项,同比减少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30项,涉密行政审批事项1项,下放市级部门许可权力75项,取消36项,调整6项,保留32项,审批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三是强化民主决策,落实公开制度。推进政务公开。贯彻实施中办《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深化政务公开、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共资源配置、政府投资项目公开和行政机关“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公开。推进厂务公开。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100%,事业单位职代会、事务公开建制率100%,已建工会的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职代会建制率80%,株洲市获全省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工资集体协商先进单位。推进司法公开。督促市法院、市检察院推动立案公开、执行公开、审务公开,助推“阳光司法”。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反面典型查处不多,规范执法检查仍存抵触行为,深入基层指导不够,主动服务企业意识不强,各单位工作开展不平衡,硬性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等。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三个加快”总要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759.4亿元,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066.4亿元,增长13.4%,其中工业增加值951.9亿元,增长13.4%,建筑业114.5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546.2亿元,增长11%。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5:60.5:31调整为8.3:60.6:31.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61.9%和31.2%,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6%。
  全市城区生产总值874.2亿元,增长11.5%,占全市的比重为49.7%;县域885.2亿元,增长12.5%,占比为50.3%。城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24%;县域为80.8亿元,增长25.7%。城区规模工业增加值385.3亿元,增长12%;县域382.4亿元,增长16.6%。城区固定资产投资631.9亿元,增长35.7%;县域518.5亿元,增长35.2%。
  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39起,增长11.6%;死亡123人,下降4.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7人/亿元,下降12.5%;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34人,增长13.3%;全市道路交通事故769起,增长22.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86人,下降1.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4人/万车,下降16.4%;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13人,增长8.3%,煤矿百万吨死亡率1.83人/百万吨,增长13.7%。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市区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1.6%,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3%,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居住类上涨3%,同比上涨3.3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9%,同比上涨0.2个百分点。
  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90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6.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7%。
  二、农业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2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94.7亿元,增长3.5%;林业15.9亿元,增长4.3%;牧业81.4亿元,增长4.8%;渔业7.7亿元,增长3.1%。
  全年粮食产量180.7万吨,增长1.2%;水果产量24.3万吨,增长8.9%。出栏生猪437.9万头,出栏牛羊58.7万头,家禽出笼2105.2万羽,水产品7.9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77.6万千瓦,增长6.8%。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1万处,增长4%,投入资金8亿元,增长24.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00公顷。
  三、工业、建筑业
  全市工业增加值951.9亿元,增长13.4%,工业化率为54.1%。规模工业增加值767.7亿元,增长14.6%。从经济类型上看,国有企业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7.7%。从全市规模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上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6.1亿元、116.4亿元、38.3亿元和11.1亿元,分别增长15.7%、19.7%、17.2%和22.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58.2亿元和48.9亿元,分别增长11%、11.1%。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42.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2.8亿元,增长15.6%;实现利税178.2万元,增长21%;实现利润85.5亿元,增长20.5%。企业亏损面为6.3%,增长0.1个百分点。全市“5115”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4.6亿元,增长14%,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3.7%。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14.5亿元,增长1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150.5亿元,增长35.5%,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按所有制分,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357.7亿元,增长27.4%;非公有制经济投资792.8亿元,增长39.5%。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3.2亿元,增长162.6%;第二产业投资613.5亿元,增长46.7%,其中工业投资611.1亿元,增长46.2%;第三产业523.8亿元,增长23%,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71.4亿元,增长25.8%;房地产投资189.7亿元,增长0.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4.7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投资额比为1.5:53:45.5,第二产业投资占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全年施工项目213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9个;本年度新开工项目1776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69个。
  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
  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67.6亿元,增长11%。全市公路货运量1.6亿吨,增长16.7%;水运874.9万吨,增长18.2%。公路货物周转量186.2亿吨公里,增长31.1%;水运货物周转量36.5亿吨公里,增长28%。公路客运量1.5亿人,增长10.1%;水运客运量3.1万人,增长5.4%。公路客运周转量78.8亿人公里,增长12.3%,公路线路年末里程1.3万公里,增长0.1%。年末民用汽车保有辆62.6万辆,增长18.9%。
  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31.7亿元,增长15.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0亿元,增长16.6%;邮政业务总量1.7亿元,增长15%。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旅游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9亿元,增长15.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306.9亿元,增长21.7%;金银珠宝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和煤炭及制品类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9.9%、23.7%、23.8%、25%和37.7%。按地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40.7亿元,增长15.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9.2亿元,增长15.4%。
  全年进出口总额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其中,进口3.1亿美元,下降61.3%;出口18.3亿美元,增长74.5%。从对外出口国家看,对美国出口26578万美元,增长30.9%;对日本出口3356万美元,下降53.1%;对加拿大出口8277万美元,增长12.5%。从重点商品类别看,机电产品出口11.5亿美元,增长9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82亿美元,增长40.7%。
  全市实际引进境内省外资金195.3亿元,增长19%;新批境内省外项目288个,较2011年减少52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6个,实际到位资金110.6亿元。
  全市入境旅游总人数13.2万人次,增长37.8%;国内旅游者2067.6万人次,增长27.9%;旅游总收入达到137.8亿元,增长25.6%;旅游创汇4344.5万美元,增长40.7%。
  七、财政、金融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13.8亿元,增长21.9%;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收入135.4亿元,增长24%,占比63.3%;上划中央收入64.4亿元,增长18%,占比30.1%;上划省级收入14亿元,增长20.9%。全市税收收入149.9亿元,增长21.8%,其中增值税10.9亿元,增长17.9%;营业税20.7亿元,增长24.7%;企业所得税5.4亿元,增长23.8%;个人所得税2.5亿元,增长2.2%。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0.1%,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支出279.4亿元,增长7.7%;一般预算支出22.8亿元,增长18.7%。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588.8亿元,增长17.1%,同比净增232.2亿元,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942.5亿元,增长18.4%,净增146.4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12.4亿元,增长19.5%,净增132.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总额483.7亿元,增长25%,净增96.7亿元;短期贷款余额310.7亿元,增长12.2%。全市存贷比为51.1%,提高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3.2%,下降1.6个百分点。
  全市共有证券公司营业部11家,证券交易额为841.3亿元,下降17.3%;新开户数11966户,同比减少14188户。全年新增直接融资85.8亿元,增长30%;截至2012年底,全市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868.6亿元。
  全市保险机构有40家,其中,人寿险公司19家,财产险公司19家,保险行业协会1家,中介保险公司1家。各项保费收入31.8亿元,增长1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9.6亿元,增长14.7%;人身保险收入22.3亿元,增长10.9%。各项赔款和给付额9.4亿元,增长28.2%,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4.9亿元,增长26.6%;寿险赔付4.4亿元,增长30.1%。保险赔付比为29.6%,其中财产保险赔付比为15.7%,寿险赔付比为13.7%。
  八、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全市普通高校8所,在校研究生1129人,毕业生230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7.3万人,毕业生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5万人,毕业生1.8万人。有各类学校1493所,其中普通中小学637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823所,中等职业学校28所。高考总上线率99.2%,排名全省第一,二本以上一次性上线率43.2%,排名全省第三。安排教育支出24.7亿元,较上年净增5.1亿万元,增长25.8%。完成合格学校建设投资6572.1万元,其中,义务教育学校的扩容累计完成投入17943万元,已完工5所;直属高中提质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13个学科基地和特色项目基地。
  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50.4亿元,增长16.7%,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45.6%。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5个,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15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7项;新申请专利3627件,其中发明专利888件。启动省自然科学株洲联合基金,增加专项200万元。
  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建设农家书屋299个,完成省实事目标任务的127.1%。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4%,分别比上年提高0.2个和0.2个百分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省级保护目录11个。出版图书137种、报纸42种、期刊8种。全年共有体育场地1319个。其中,体育馆15座,运动场204个,游泳池17个,各种训练房1252个。
  九、卫生、社会保障
  全市卫生机构3371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共17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卫生技术人员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万人,注册护士1万人。防疫站10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73万张,比上年增长3.3%。
  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1.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8.6万人。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
  十、人口、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总人口395.8万人,常住人口390.7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30.9万人,乡村人口159.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全市城镇化率为59.1%。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16元,增长14.5%。其中,工薪收入16975元,增长14%;经营净收入3076元,增长16.5%;财产性收入1404元,增长20.6%;转移性收入5821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10972元,增长17.6%,增速高于城镇3.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5719元,增长21.9%;家庭经营收入4221元,增长11.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1032元,增长21.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3:1缩小至2.36: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810元和7656元,分别增长14.5%和14.1%。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3

《株洲年鉴 2013》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13.10

本年鉴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湖南省株洲市2012年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和基本情况,反映了株洲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