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体育组织与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7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体育组织与设施
分类号: G812.964
页数: 38
页码: 606-64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株洲市的体育组织与设施的行政机构、群体组织、体育设施、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体育组织 设施

内容

第一节 行政机构
  一 市体育运动委员会
  1954年5月28日,株洲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委员14人。机关未设科室,定编1人。1956年,划归市委宣传部领导,定编4人,未设科室。1957年,改属市政府直接领导,杨恺副市长兼任主任。1958年,体委与国防体协合并,重新调整领导成员,定编5人,隶属市政府文教科。1959年,增编到9人。
  1960年,定编41人(包括市男女篮球专业队),设办公室、体育场、国防体育俱乐部等科室。1961年,减编至34人。1962年,定编14人,撤销男女篮球专业队。1963年,定编16人,在编15人,下设办公室、国防体育俱乐部和业余体校。“文革”期间,机构一度瘫痪。
  1970年,成立市体育组,定编12人,隶属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毛泽东思想宣传站领导。1972年,市体育运动大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定编21人。1973年,恢复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编制增加到33人,隶属市革委会政治部。1975年,成立中共体委党组。1977年,调整机构。机关设办公室、群体科、军事体育科;基层设群众业余体校、军事体校、重点体校、体育场。定编41人。
  1981年,增编到58人。1984年,再增编到68人。机关增设行政科,原3个体校合并为株洲市业余体校。1990年,定编74人。
  二 县(市)体育运动委员会
  共和国初期,醴陵县、攸县、茶陵县、酃县的体育行政工作,由县文化馆或文化局负责。1955年,攸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嗣后,醴陵县、茶陵县、酃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相继成立。1965年,株洲县设体育运动委员会。市东南北郊4区,体育行政工作由区文体局负责。
  第二节 群体组织
  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湖南省株洲市分会成立,下设办公室,挂靠团市委兼管。
  1957年,厂矿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共建立基层体育协会24个,拥有会员6499名。
  1961年,基层体协发展到102个。
  1966~1971年,基层体协全部瘫痪,1972年后渐次恢复。
  1981年,基层体协恢复到53个,同时由市体委倡导和牵头,各单项体育协会渐次建立。
  1990年,基层体协发展到90个,单项体协发展到28个。
  附 株洲市单项体育协会名单
  射击协会、围棋协会、象棋协会、桥牌协会、信鸽协会、钓鱼协会、老年体育协会、伤残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龙舟协会、篮球协会、排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足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田径协会、游泳协会、武术协会、气功协会、健美协会、风筝协会、篮球裁判技术研究会、体育健身咨询服务站、体育记者协会、门球协会、健身辅导总站、社会体育基金会、体育学会。
  第三节 体育设施
  清末民初,攸县在老衙坪建体育场。该场为株洲境内建体育场之始,也是湖南省最早的体育场之一。民国15年,茶陵县在中学和中心国民小学,辟简易球场、跳高、跳远、乒乓球等设施。20年,攸县整修老衙坪体育场,定名攸县公共体育场。22年,酃县在第一高级小学大操坪,开设第一个篮球场。24年,茶陵县在城关文庙旁修建占地8亩的公共体育场;醴陵县已建有文庙坪和状元洲两公共体育场地。该县民众教育馆置有少量运动器具,一般公私立中学、高级小学有篮球场,遵道中学还有足球场和室内球场。民国36~37年,攸县扩建县公共体育场,拆迁场内残存民房,修建跑道,增设单双杠、高低杠、沙池,完善篮、排、足球场地设施,面貌一新。
  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体育设施由少到多日趋改善。1956年,攸县公共体育场由县体委接管,更名攸县人民体育场,随即修建200米圆圈跑道和100米直线跑道,添置举重“石担”8付,更新单双杠、篮球架,修复沙池、投掷场,增设裁判台。1957年,株洲市运动场建成。场内设有400米跑道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旱冰场等。1958年,茶陵县新建灯光篮球场,县一中操场扩建成占地1.333万平方米的田径、球类综合性体育场,并新建室内篮球场和体操房。1960年,城区建成占地208平方米射击场。1965年,城区在株洲公园内建成409.62平方米的游泳池。1968年,醴陵县在原孤儿院旧址建成长50米、宽21米,有8条泳道的正规游泳池;攸县在人民体育场新建面积864平方米可容纳1000名观众的灯光水泥球场。1973年3月,为接待开赛在即的全国篮球分区赛,在株洲市运动场东侧,仅投资65万元,花43天时间,就建成一座建筑面积4489平方米,有阶梯式座位4060个的大型钢架砖体结构的二级体育馆——株洲市体育馆。这座市区的第一座大型体育馆,其建造工期之短、速度之快、费用之省、质量之高,堪称体育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1974年,株洲县在县城渌口镇建成一个占地4210平方米的带看台的灯光球场。
  1977年,攸县网岭公社中学在省教育厅、省体委、湘潭地区体委、县体委支持下,建成有400米跑道面积达1.848万平方米的标准运动场。场内设有舞台、投掷场、沙池。1978年,在株洲市运动场南侧建成面积695平方米的简易田径风雨练习棚。该棚于1992年拆扩成面积2673平方米的钢筋砖木结构二层体育训练楼。1979年,醴陵县在原游泳池旁扩建一个长25米、宽15米的浅水游泳池,并配套建成了办公楼、辅助练习房、文化学习室、宿舍等。但该池于1986年拓宽沿江路时被填毁,后又在渌江乡泉湖村征地5亩多重新建游泳馆,馆内有长25米、宽16米的6条泳道训练池和长14、米宽7米的儿童学习游泳池各一个。1980年,茶陵县乡村两级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兴建25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228个村(占全县自然村63.6%)篮球场和文体活动室。1981年,城区在株洲公园旁建成株洲市最大的露天旱冰场,在河西渡口码头建成湘江天然游泳场。1982年,酃县在大操坪兴建第一个600平方米的水磨石旱冰场,上设灯光球场;茶陵县投资60万元,在烈士陵园两侧建成一座拥有400米跑道,可承办省、市级体育比赛的田径场,内置可容纳3600名观众的看台、足球场、灯光球场、13个靶位的射击场、50×21米的游泳池和33×18×7.5米的训练房。1986年,酃县个体户协会副主席刘仲祜等3人,自筹资金在县总工会办起了酃县第一个健美房;株洲县在县工人文化宫前坪修建了占地2400平方米的4个标准门球场;醴陵市将状元洲露天电影场改为老年人活动中心,置有门球场、棋室、乒乓球室等。1989年,株铁一中建成全市学校第一座木质地板篮球训练馆。同年10月,市体委教练陈圣华牵头以民办公助形式,集资300万元,在河西建成一座占地12亩建筑面积3480平方米的市武术运动学校,走出一条民办公助办武校的新路,得到国家体委的肯定。1990年,醴陵建成一座占地4.5亩可调节温度的室内游泳馆,内设训练池、儿童池、训练房,长年可进行训练和比赛。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