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学生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6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学生体育
分类号:
G812.45
页数:
6
页码:
578-58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群众体育的学生体育的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群众体育
学生体育
内容
一 体育课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朝庭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设体操科,蒙学堂每周1节,初、高等小学堂每周3节,中学每周2节。蒙学堂与初小以游戏为主,高小与初中以兵式操为主,辅以有益之运动。攸县南云学堂、明达小学堂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已有体育活动场地,但境内多数学校体育课徒有其名。
民国初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校令》,规定体操为中小学各年级必修课。3年,醴陵遵道中等预备学校引入英美竞赛性体育活动,倡导篮、排球及田径运动,对当时醴陵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产生积极影响,一时校内外体育比赛活动频繁。4年,体操课时增加,每周小学4节,中学男生3节,女生2节,内容仍沿清制以兵式操为主。这些体操课,呆板枯燥,不能适应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
民国12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规定体育课以田径、球类、游戏为主,一律剔除兵式操。体育课时,中学每周90分钟,初小每周150分钟,高小每周180分钟。教材内容有田径、球类、体操、游戏、国术等。13年,省定童子军训练为初中一、二年级必修课,高中以上实施军事训练(女生习军事看护)。据攸县、茶陵等地教育史料记载:中小学童子军课的教学内容有队列、侦察、救护、炊事、露营等。22年,茶陵城区高小童子军团练习野外生活,步行到攸县露营。
民国21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29年又公布中小学和专科以上学校《体育实施方案》及《各级学校设备暂行标准》,作为学校体育管理和进行教学的依据,但由于经费奇缺,师资严重不足,这些规定多数学校均未实施。有些学校图省钱省时,合班上课,用同样的教材;有些学校聘任他校体育教师兼任,2节体育课连上,或饭前饭后上体育课,课外活动更难于开展;体育教员多数未受正规专业训练,教学颇感困难;教学内容唯篮、排球是尚;各校体育场地多狭窄,设备简陋。据曾在株洲镇中小学担任过领导职务的易善初、王理煌等人回忆,抗日战争胜利后,株洲镇私立建宁初级中学以及株洲、昭阳、藕花3所乡中心小学和私立南湖、道山、良图、德星、百井冲等5所完小,仅有简单的体育设施,上午有课间操,下午有课外活动。保国民小学,村小均因缺少师资、经费、设施,体育课有名无实。
共和国初期,市县中小学多数参照苏联中小学《教学大纲》进行教学。195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校《教学计划》,规定中小学各年级均设体育课,每周2节,沿袭至今。
1953年,全市小学普遍施行国家体委颁布的《第一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该套广播体操至1990年已更换7次)。1954年起,“两课”(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课)“两操”(晨操、课间操)正式列入中小学教学课程表,形成制度。同年5月,政务院批准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随后市县部分中学开始试行“劳卫制”,到1956年全市中学和城镇部分有条件的小学,均已实施“劳卫制”项目标准锻炼。
1956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全市中小学开始按部编教材和湖南省印发的体育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
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体育课为生产劳动所取代。1960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奉省教育厅指示,各校停开体育课。1961年下期起,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调整项目,改进方法”,对运动量大的耐久跑和障碍跑等减少距离、次数或缩短时间,至1964年全市各类学校体育教学恢复正常。
1969年,中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改为军体课,由市县区乡4级人民武装部,派员到中学向学生进行队列、刺杀、射击、野营拉练等军事训练。其后因“开门办学”,体育活动常为学工、学农所挤占。1975年,国家体委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一项体育制度正式在全国各级学校推行,但其时株洲城乡中小学正处于“学大寨”的高潮中,对此项制度未予积极实施。1979年2月,市教育局根据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精神,提出实施意见,要求各校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因地制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恢复和建立学校传统体育项目,逐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
1980年,全市中小学校贯彻教育部、国家体委颁布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体育课教学开始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1984年起,市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体卫科,配备专职体育干部,负责全市中小学体育工作常规管理,开展以城镇学校为主体、以提高体育教学综合效益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1985年11月,省教育厅选择株洲4所学校作现场,召开省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省内外1000余人与会传经送宝。借这次会议东风,经过几年的继续努力,到1990年这项改革已取得了较好效果,初步摸索出了“汗、会、乐、美”(汗——指有一定的运动量,会——指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技能,乐——指陶冶情操获得精神愉快,美——指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美的享受与发展)的具有株洲特色的体育课教改经验,并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据教委体卫科和教科所统计,6年间市县区乡均逐年评选了优秀体育教改课,其中参加市级评选的250节、参加省级教改经验交流会的观摩课20节、参加株洲、衡阳、邵阳3市研讨会的研讨课8节、参加全国部分城市中小学研讨活动的研讨课8节、参加省首届体育评优课2节。省教委从中选出4节课拍成卫星电视教学片,收录在《三湘教育》特辑中。武汉体院从中选出16节课拍成教学实习片,作为培养体育师资的教材。
二 体育课外活动
民国时期,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项目少。民国19年,省教育厅强迫学校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提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展球类、田径、毽子、秋千、跳绳、滚圈以及远足、野营、爬山等简单易行的活动。醴陵师范、湘东中学、茶陵省立二中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开展得较好,各校都有篮、排球和田径代表队经常组织活动。农村初级小学,因无活动场地,加上多数小学生家务劳动多,视课外活动为额外负担,往往上完正课即回家,学校也无心组织。
共和国成立之初,课外活动以文体为主。1954年,体育课外活动正式列入课表,时间安排在下午第2节课后。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径、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项目。其后,各校实施“劳卫制”,争达“劳卫制”标准成为体育课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1956~1959年,全市13岁以上在校学生,全部参加“劳卫制”锻炼。据统计,1957年攸县对4所中小学981人进行测验,有518人达到“劳卫制”一级,35人达到二级,312人达到少年级。1958年,酃县一中70%以上学生体育达标。1959年,醴陵县有1310人达“劳卫制”一级。
50年代,各学校十分重视体育锻炼小组的建设,积极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体育项目。市二中的田径、醴陵县一中的游泳、攸县二中的长跑,在省内都很有名气。特别是醴陵县中小学游泳代表队,拥有一级运动员1人、二级15人、三级80人、少年级51人,从1952~1959年一直保持着省游泳冠军称号。
60年代初,因学生营养条件普遍较差,体育课外活动骤减,1963年后逐渐恢复。1964年,“劳卫制”改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1978年后,贯彻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教育厅、省体委制定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标准,选定一批学校作为传统项目的训练基地,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订训练措施,开始一批重点项目业余训练。1980~1986年,经省教育厅省体委批准,株洲有12所中小学被定为省体育重点项目学校,占全省体育重点项目学校的10%。到1990年,全市学生体育有了比较好的基础,除拥有省体育重点项目学校12所外,还拥有省市2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0所,开设了田径、游泳、射击、体操等15个项目,经常参加业余训练的中小学生达1976人。
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逐年上升,1983年为53.6%,1990年为86%,增加32.4个百分点。其中又以株洲县成绩最为突出,1983年为72.5%,1985年增加到89.4%,其后连续4年达标率均在95%以上,居全市领先地位。1988年,城区有14.515万名中小学生达到体育锻炼标准。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也取得可喜成绩。各重点项目学校,经过多年的强化训练,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株铁一中的男女篮球,田心铁一中、田心铁二小和株洲车辆厂子弟中学的足球,南方公司中小学的乒乓球和羽毛球,醴陵市一中、醴陵市胜利路小学、醴陵市渌江小学的游泳,以及醴陵市一中、醴陵市四中、株洲市一中、株洲市二中、株洲市四中、株洲市南区何家坳小学、株洲市南区樟树坪小学、株洲县五中、株洲县育红小学、攸县一中、酃县一中、茶陵县一中的田径项目等,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与实力。1958~1990年.共向社会输送各类体育后备人才310名,其中湖南省体工队185人,湖南省体校48人,广州部队8人,武汉体院13人,湖南师大体育系44人,上海体工队2人,湖北省二体校2人,国家体工队、北京体院、北京航空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兰州体院、济南军区、湖南省军区、十堰市体校等各1人;涉及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射击、武术、乒乓球、体操、游泳、水球、棒球、摔跤、柔道、航模、海模、技巧、举重、跳伞、自行车、跳水等20个。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