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间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6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间体育
分类号: G812.4
页数: 5
页码: 570-57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群众体育的民间体育的武术、气功、龙舟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群众体育 民间体育

内容

一 武术
  元末,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茶陵人谭悦道、攸县人张子云两人以身材魁梧,武艺超群,被乡民推举为反元首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攸县人刘葵中武进士,任广东虎头卫守备。清初,朝廷以“少林寺等广纳明末遗臣,企图反清复明”为由,火烧少林寺,僧众被迫逃亡各地避难,其中来醴陵传授武艺的有分属南少林的林山、龙门、巫家3支,武术大师钟金彪、李德和、巫必达,在醴陵授徒数百人,醴陵武术一时鼎盛。清乾隆年间,巫家拳创始人巫必达曾在马家河冯南山、冯连山兄弟家招徒习武,冯氏兄弟和李大魁成为株洲巫家拳的第一代传人。清末,湖南著名武术大师——“南侠”兰仙果,在株洲教武授徒,辛亥革命前夕,率众参加了光复长沙的义举。
  民国初年,少林武术传人刘明喜、黎洪坚等相继在醴陵授徒1000余人,其中名气较大的有刘九生、刘连生兄弟及朱家绪等人。后刘九生、刘连生考入省国术馆,经搏击专家白振东、摔跤专家纪授卿等人指导,技艺大进。民国22年,刘九生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国术考试,因身高体大,臂力过人,只出一拳便将北平选手击死(当时运动员无任何防护器具),考场震惊之余,无人再敢与之较量。在这次考试中,刘共获短兵器、拳术、摔跤及个人总分4项第1名,威震华夏,被同行誉为“铁臂刘九生”。民国25年,株洲人唐文爽在长沙举行的华中运动会上,获轻量级拳击第1名,摔跤第2名。30年代末,境内还有“三李一黄,武艺高强”的盛誉(即李实华、李德健、李振斌和黄德兴)。李实华曾任省国术总队教练和湘潭县国术馆长。他善长搏击,文武双全,一生潜心教学授徒,为株洲拳击运动作出贡献。李德健曾获华中运动会摔跤冠军,名噪三湘。李振斌素有“小老虎”之称,一生授徒不止。黄德兴是巫家拳易忠林的高徒,他在钻研原拳种的基础上,吸收别的拳种之长处,创“汇宗拳”,在武林颇有影响。
  共和国成立后,株洲武术在继承基础上得到发展,技术水平相应提高。1958年,茶陵县陈应德在省武术运动会上获拳击第1名。1959年.茶陵县刘件生在省全民运动会上获拳术第1名,株洲市黄彩霞在省一运会上获长拳、太极拳、短兵器3项第1名。1960年,黄彩霞在全国武术运动会上,获太极拳第2名。
  “文革”初期,武术被当作“四旧”横扫,70年代方逐步解禁。1972年,株洲县在县城渌口镇、八斗公社开办武术培训班,聘请湖南师范学院体育系黑世枚教授主教,培训武术骨干70多人,株洲城乡重又兴起练武习艺之风。1978年,酃县举办为期7个月的青少年业余武术培训班,首次传授国家规定的长拳套路和自选套路。1979年,老拳师李实华受市体委之托,率株洲武术队赴东安县参加省武术观摩赛,获团体总分第1名。
  80年代初,株洲县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武术套路,动员民间拳师易端胜等开馆授徒,县业余体校开设武术训练班,聘请老拳师唐文爽主教巫家拳、少林龙门派拳种和刀、枪、剑、棍、钯叉、流星锏、凳、铁尺等器械,培训学员1532人;醴陵县散居城乡的几十名拳师亦相继开馆授徒,共举办太极拳、南拳、长拳等训练班28期,培训学员2000余名,其中骨干200多人。1982年,市武术协会成立。1983~1985年,拳师黄福祥在奔龙公园设立武术辅导站,办班11期,教授巫家拳,培训学员900余人,巫家拳遂广泛植根于市民中。1987年,民办公助的市武术运动学校落成。同年,民办株洲实华武术馆、株洲县精英武术馆,获省体委、省武协颁发的办馆合格证书。1988年,民办青龙武术馆、江东武术馆落成。同年,在省业余体校武术赛上,市业余体校运动员李珊获规定拳、自选拳、刀术、棍术4枚金牌,王超获自选拳、刀术、对练3枚金牌,杨群、王茜分获对练、枪术第1名。1989年元月,为庆祝青龙武术馆成立1周年,市武协组织108名运动员进行了巫家拳、太极拳、少林拳、国家武术套路、长短器械、徒手对练、器械对练、拳击、散打、柔道、摔跤、硬气功等表演,观众达1000余人;6月市里派出87名运动员与第二次来株洲切磋武艺的美国少林武术代表团,进行了巫家拳、少林拳、硬气功、长短器械、徒手对练、器械对练、拳击散打、摔跤和柔道表演。
  二 气功
  共和国成立前,株洲气功门派众多,各守门规,秘不外传,学练气功者甚少,而将其视为邪门者众。
  70年代末期始,气功从神秘的氛围中解脱出来。1978年4月,市体委特邀北京气功师杨殿学、赵香全、马文慧来株举办“意拳站桩”气功训练班,分治病、健身、辅导员3个训练班,培养气功辅导员150多名。治病健身班在气功师悉心指导下,80%以上学员经过练功,不同程度缓解了病情,增强了体质。1980~1985年,各门派气功师纷纷出山,市体委因势利导举办训练班,先后推广了马王堆气功、鹤翔庄功、空劲气功、少林一指禅二指禅气功、形意静养功、导行功、五禽功、智能功、少林功、达摩功、吐纳术、点穴功、藏秘功、硬气功等几十种功法。群众虽对各种功法认识不一,但气功能祛病健身延寿已成为共识,故学练气功者越来越多。1985年2月,市气功协会成立,气功爱好者有了自己的组织;12月市体委特邀北京大雁气功宗师90高龄的杨梅君来株洲讲学,办训练班3期,培训学员1000多人,大雁气功便在株洲传播开来。同年,株洲桥梁厂深得道教真传形意静养功的职工胡抑涛,练功40余年,藏而不露,应邀去广州传功一鸣惊人,在省内外及港台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1988年,市中医院对北罡门气功研究颇有造诣的按摩医师姜华林,应邀参加在西安举行的全国气功理论探讨会。1990年4月,市气功协会特邀中国元极功掌门人张志祥老师来株传功讲学,举办训练班3期,学员达2000多人,深受株洲气功爱好者欢迎。至同年底,全市已建气功辅导站24个,约有10万人次学练过气功,各门派气功在株洲广泛传播开来,练气功已成为株洲人民所喜爱的一项新兴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三 龙舟
  宋元以来,境内沿湘江一线,历代都有龙舟赛,并曾出现过不少赛舟高手。民国36年间,“黄德贵的鼓、陈汉的锣、李德桂的舵、朱隆的旗”享誉株洲。
  共和国成立后,龙舟赛由自发转向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50年代,茶陵县、醴陵县等地龙舟赛,开始由县政府或县体委组织进行。“文革”期间,龙舟赛一度中断,直到80年代才逐渐恢复起来。1984年,株洲县政府为发展龙舟运动,拨专用木材30立方米建造标准龙舟,一些乡镇历来爱好龙舟活动的农民也自发筹集资金建造龙舟。一年内全县新添龙舟10艘。是年,株洲县男子龙舟队赴湘潭参加省龙舟赛一举夺得冠军,然后代表湖南省参加在广东佛山举行的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经过这两次赛事活动,由株洲县龙舟队挂牌的株洲市龙舟队便在省内外一炮打响。1985年,市政府为进一步提高株洲龙舟水平,给株洲县拨专款8000元,建造2只中型国家标准龙舟装备其龙舟队;端阳节又选择株洲县作现场举行市首届龙舟赛,有来自醴陵市、攸县、茶陵县、酃县、株洲县、郊区的6支龙舟队,进行了男子2000米直道竞速和女子1000米直道竞速的角逐。同年6月,株洲县组建株洲市第一支女子龙舟队,当年即与男队一道代表株洲市参加省“洞庭杯”龙舟赛,双双获得冠军。1985、1987、1988年,株洲县龙舟队3次代表湖南省参加在湖北宜昌、四川新津县、岳阳南湖麦子港举行的全国第二、三、四届“屈原杯”龙舟赛,分获第3、5、6名。1989年9月,株洲县女子龙舟队代表株洲市参加武汉龙舟邀请赛,夺得600米、1000米和团体总分3个第3名。1990年5月,举行市首届“奔龙杯”龙舟邀请赛,来自醴陵市、茶陵县、攸县、株洲县、郊区、市木材公司、株洲玻璃厂、株洲选矿药剂厂等单位的16支男队和4支女队参与竞渡。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