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众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6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体育
分类号: G812.4
页数: 23
页码: 570-59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体育的群众体育的民间体育、职工体育、学生体育、农民体育、伤残人体育、老年人体育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群众体育 全民体育

内容

第一节 民间体育
  一 武术
  元末,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茶陵人谭悦道、攸县人张子云两人以身材魁梧,武艺超群,被乡民推举为反元首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攸县人刘葵中武进士,任广东虎头卫守备。清初,朝廷以“少林寺等广纳明末遗臣,企图反清复明”为由,火烧少林寺,僧众被迫逃亡各地避难,其中来醴陵传授武艺的有分属南少林的林山、龙门、巫家3支,武术大师钟金彪、李德和、巫必达,在醴陵授徒数百人,醴陵武术一时鼎盛。清乾隆年间,巫家拳创始人巫必达曾在马家河冯南山、冯连山兄弟家招徒习武,冯氏兄弟和李大魁成为株洲巫家拳的第一代传人。清末,湖南著名武术大师——“南侠”兰仙果,在株洲教武授徒,辛亥革命前夕,率众参加了光复长沙的义举。
  民国初年,少林武术传人刘明喜、黎洪坚等相继在醴陵授徒1000余人,其中名气较大的有刘九生、刘连生兄弟及朱家绪等人。后刘九生、刘连生考入省国术馆,经搏击专家白振东、摔跤专家纪授卿等人指导,技艺大进。民国22年,刘九生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国术考试,因身高体大,臂力过人,只出一拳便将北平选手击死(当时运动员无任何防护器具),考场震惊之余,无人再敢与之较量。在这次考试中,刘共获短兵器、拳术、摔跤及个人总分4项第1名,威震华夏,被同行誉为“铁臂刘九生”。民国25年,株洲人唐文爽在长沙举行的华中运动会上,获轻量级拳击第1名,摔跤第2名。30年代末,境内还有“三李一黄,武艺高强”的盛誉(即李实华、李德健、李振斌和黄德兴)。李实华曾任省国术总队教练和湘潭县国术馆长。他善长搏击,文武双全,一生潜心教学授徒,为株洲拳击运动作出贡献。李德健曾获华中运动会摔跤冠军,名噪三湘。李振斌素有“小老虎”之称,一生授徒不止。黄德兴是巫家拳易忠林的高徒,他在钻研原拳种的基础上,吸收别的拳种之长处,创“汇宗拳”,在武林颇有影响。
  共和国成立后,株洲武术在继承基础上得到发展,技术水平相应提高。1958年,茶陵县陈应德在省武术运动会上获拳击第1名。1959年.茶陵县刘件生在省全民运动会上获拳术第1名,株洲市黄彩霞在省一运会上获长拳、太极拳、短兵器3项第1名。1960年,黄彩霞在全国武术运动会上,获太极拳第2名。
  “文革”初期,武术被当作“四旧”横扫,70年代方逐步解禁。1972年,株洲县在县城渌口镇、八斗公社开办武术培训班,聘请湖南师范学院体育系黑世枚教授主教,培训武术骨干70多人,株洲城乡重又兴起练武习艺之风。1978年,酃县举办为期7个月的青少年业余武术培训班,首次传授国家规定的长拳套路和自选套路。1979年,老拳师李实华受市体委之托,率株洲武术队赴东安县参加省武术观摩赛,获团体总分第1名。
  80年代初,株洲县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武术套路,动员民间拳师易端胜等开馆授徒,县业余体校开设武术训练班,聘请老拳师唐文爽主教巫家拳、少林龙门派拳种和刀、枪、剑、棍、钯叉、流星锏、凳、铁尺等器械,培训学员1532人;醴陵县散居城乡的几十名拳师亦相继开馆授徒,共举办太极拳、南拳、长拳等训练班28期,培训学员2000余名,其中骨干200多人。1982年,市武术协会成立。1983~1985年,拳师黄福祥在奔龙公园设立武术辅导站,办班11期,教授巫家拳,培训学员900余人,巫家拳遂广泛植根于市民中。1987年,民办公助的市武术运动学校落成。同年,民办株洲实华武术馆、株洲县精英武术馆,获省体委、省武协颁发的办馆合格证书。1988年,民办青龙武术馆、江东武术馆落成。同年,在省业余体校武术赛上,市业余体校运动员李珊获规定拳、自选拳、刀术、棍术4枚金牌,王超获自选拳、刀术、对练3枚金牌,杨群、王茜分获对练、枪术第1名。1989年元月,为庆祝青龙武术馆成立1周年,市武协组织108名运动员进行了巫家拳、太极拳、少林拳、国家武术套路、长短器械、徒手对练、器械对练、拳击、散打、柔道、摔跤、硬气功等表演,观众达1000余人;6月市里派出87名运动员与第二次来株洲切磋武艺的美国少林武术代表团,进行了巫家拳、少林拳、硬气功、长短器械、徒手对练、器械对练、拳击散打、摔跤和柔道表演。
  二 气功
  共和国成立前,株洲气功门派众多,各守门规,秘不外传,学练气功者甚少,而将其视为邪门者众。
  70年代末期始,气功从神秘的氛围中解脱出来。1978年4月,市体委特邀北京气功师杨殿学、赵香全、马文慧来株举办“意拳站桩”气功训练班,分治病、健身、辅导员3个训练班,培养气功辅导员150多名。治病健身班在气功师悉心指导下,80%以上学员经过练功,不同程度缓解了病情,增强了体质。1980~1985年,各门派气功师纷纷出山,市体委因势利导举办训练班,先后推广了马王堆气功、鹤翔庄功、空劲气功、少林一指禅二指禅气功、形意静养功、导行功、五禽功、智能功、少林功、达摩功、吐纳术、点穴功、藏秘功、硬气功等几十种功法。群众虽对各种功法认识不一,但气功能祛病健身延寿已成为共识,故学练气功者越来越多。1985年2月,市气功协会成立,气功爱好者有了自己的组织;12月市体委特邀北京大雁气功宗师90高龄的杨梅君来株洲讲学,办训练班3期,培训学员1000多人,大雁气功便在株洲传播开来。同年,株洲桥梁厂深得道教真传形意静养功的职工胡抑涛,练功40余年,藏而不露,应邀去广州传功一鸣惊人,在省内外及港台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1988年,市中医院对北罡门气功研究颇有造诣的按摩医师姜华林,应邀参加在西安举行的全国气功理论探讨会。1990年4月,市气功协会特邀中国元极功掌门人张志祥老师来株传功讲学,举办训练班3期,学员达2000多人,深受株洲气功爱好者欢迎。至同年底,全市已建气功辅导站24个,约有10万人次学练过气功,各门派气功在株洲广泛传播开来,练气功已成为株洲人民所喜爱的一项新兴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三 龙舟
  宋元以来,境内沿湘江一线,历代都有龙舟赛,并曾出现过不少赛舟高手。民国36年间,“黄德贵的鼓、陈汉的锣、李德桂的舵、朱隆的旗”享誉株洲。
  共和国成立后,龙舟赛由自发转向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50年代,茶陵县、醴陵县等地龙舟赛,开始由县政府或县体委组织进行。“文革”期间,龙舟赛一度中断,直到80年代才逐渐恢复起来。1984年,株洲县政府为发展龙舟运动,拨专用木材30立方米建造标准龙舟,一些乡镇历来爱好龙舟活动的农民也自发筹集资金建造龙舟。一年内全县新添龙舟10艘。是年,株洲县男子龙舟队赴湘潭参加省龙舟赛一举夺得冠军,然后代表湖南省参加在广东佛山举行的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经过这两次赛事活动,由株洲县龙舟队挂牌的株洲市龙舟队便在省内外一炮打响。1985年,市政府为进一步提高株洲龙舟水平,给株洲县拨专款8000元,建造2只中型国家标准龙舟装备其龙舟队;端阳节又选择株洲县作现场举行市首届龙舟赛,有来自醴陵市、攸县、茶陵县、酃县、株洲县、郊区的6支龙舟队,进行了男子2000米直道竞速和女子1000米直道竞速的角逐。同年6月,株洲县组建株洲市第一支女子龙舟队,当年即与男队一道代表株洲市参加省“洞庭杯”龙舟赛,双双获得冠军。1985、1987、1988年,株洲县龙舟队3次代表湖南省参加在湖北宜昌、四川新津县、岳阳南湖麦子港举行的全国第二、三、四届“屈原杯”龙舟赛,分获第3、5、6名。1989年9月,株洲县女子龙舟队代表株洲市参加武汉龙舟邀请赛,夺得600米、1000米和团体总分3个第3名。1990年5月,举行市首届“奔龙杯”龙舟邀请赛,来自醴陵市、茶陵县、攸县、株洲县、郊区、市木材公司、株洲玻璃厂、株洲选矿药剂厂等单位的16支男队和4支女队参与竞渡。
  第二节 职工体育
  民国时期,境内各县府和城镇学校公职人员,开始有环城赛跑、国术大会操、篮球赛等少量体育活动,而普通工人、店员则很少介入。民国28年,攸县县长李公达在机关职员中励行早操活动,亲撰牌示:“早操不可缺,着由杨警佐负每日检查人数,填表呈报之责。缺操一次,罚洋伍角”。这是株洲境内政府部门行政指导职工体育之始。
  共和国成立后,职工队伍迅速壮大,职工体育亦迅速发展。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湖南株洲分会成立,株洲职工体育步入有组织有领导的发展轨道。同年,举行市首次排球赛,20多个部门或单位的职工篮、排球队相继成立。1953年,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株洲分会的领导下,各单位负责管理体育的基层体育协会陆续建立,活动项目从球类扩展到田径、游泳、体操、棋类、军事体育等领域。体育活动开展也很频繁,几乎每天下午和每个星期天都有赛事,特别是篮球赛常常要排队“轮接”。经过几年发展,职工体育初具规模,到1957年全市已建立篮、排、足、乒乓球队110个,长跑队233个,还有5000多名职工坚持做广播操。
  1958年,在株洲铁路地区运动场举行市第一届职工运动会,有40个单位约800名运动员参加,设田径、自行车、第三套广播体操、航空模型表演等项目。同年,组织市职工代表团参加省第一届职工运动会,男篮获冠军,并连续3年保持省冠军称号。1961年,全市有各项目业余训练队3000个,业余体校10所,培养了近2000名等级运动员和500名等级裁判员,有1.8万余人通过了各级“劳卫制”锻炼标准。
  1962~1966年,职工体育以增强职工体质,服务于生产与战备需要为重点。1962年,有3850人次参加职工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射击、象棋、游泳、横渡湘江等9个项目36次竞赛活动。1963年,市武装部和体委联合举办了射击通讯赛。1964~1965年,有28万多人次参加游泳、射击、登山、通讯和野营等军事项目的训练。1966年,举行市职工广播操赛、篮球联赛、职工公路自行车赛和第三届职工田径运动会,有近10万人响应毛泽东“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的号召,到江河游泳。
  1972年,举行市职工乒乓球联赛,有98个单位172支男女球队678名运动员进行了1276场比赛。1973年,举行市职工田径运动会和职工篮球联赛。1974年,举行市职工篮球赛,有65个单位94支男女代表队1123名运动员进行了1303场比赛。1975年,举行市职工篮、排、足、乒乓球、田径等项运动会,组织万名职工开展株洲至韶山象征性冬季长跑活动,派职工篮球队参加了由株洲承办的省职工篮球赛。1977年,举行市职工乒乓球联赛、篮球联赛,派职工篮球、象棋代表队参加省赛均获第1名,同时组织1000余名职工参加春节环城赛跑和近4000名职工参加纪念“七一六”横渡湘江的活动。
  1978年后,职工体育转入以提高职工身体素质,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体育项目,除现代田径、球类外,传统的武术、气功等,相继成为职工群众爱好的运动。1978年,市妇联举办市第二届妇女游泳赛;市体委牵头组织体育代表团参加了省四运会。1979年,市体委和机关党委联合举行春季环城赛跑和首届市直机关运动会,有800多名机关干部参加了拔河、乒乓球、1500米和3000米等项目的比赛。同年,在工矿企业职工中大力提倡工间操、太极拳等健身活动。市体委因势利导举办数期太极拳骨干训练班,促进了全市太极拳活动的普遍开展,人称“太极拳年”。1980年,举行市乒乓球赛、足球选拔赛、第20届职工篮球赛、首届桥牌赛和第二届市直机关运动会,组织7个职工代表团参加了省赛,获男篮、男足2个第1名。1981年,在职工中开展“一操”(广播操)、“一拳”(太极拳)、“一法”(练功18法)、“一跑步”活动,人称“医疗体育年”。
  1982年,株洲市出席由国家体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在沈阳召开的全国职工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株洲经验得到了国家体委和全国总工会领导的充分肯定,株洲和沈阳、青岛3个城市并列被誉为“全国职工体育工作的三大缩影”。同年,举行市首届职工马拉松赛、首届县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运动会和第四届市直机关运动会;株洲职工代表队在株洲承办的省第四届厂矿职工带学生羽毛球赛上囊括所有团体冠军,其中湘江机器厂代表队获职工男女、中学女子、小学男女5项团体赛金杯,株洲硬质合金厂代表队获中学男子团体赛金杯、职工男子双打第1名。1983年,年初举行有394名运动员参加的“迎新”火炬象征性接力环城赛跑,年末举行第五届市直机关运动会。1984年,举行市乒乓球赛、排球选拔赛、甲乙级队篮球赛、足球选拔赛、田径运动会,派出由110名运动员组成的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等5个男女代表队,参加省第二届职工运动会,获金牌5枚、银牌11枚、铜牌9枚。同年,株洲洗煤厂男子篮球队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业余优秀运动队,市卫生防疫站和株洲选矿药剂厂男子篮球队、株洲化工厂桥牌队、株洲电力机车厂举重锻炼小组、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医疗体育锻炼小组.被省总工会评为省业余优秀运动队和锻炼小组。
  1985年,采用社会集资办法,举行全市性大小竞赛活动62次,有651个单位13.2万多人次参加,占职工总人数的60%。同年,市信鸽协会秘书长段善琪饲养的信鸽,在全国首届信鸽1000公里大赛湖南赛区中获得冠军,信鸽协会会员黄建明的信鸽以15小时45分的成绩,率先飞完800公里全程,夺得郑州比赛冠军。1986年,由各单位赞助经费举办全国“深华杯”、省“冶金杯”和省“防疫杯”篮球赛、省公安系统乒乓球赛、省健美表演赛和第六届市直机关运动会;由市各基层体协筹措资金,举行市桥牌、信鸽、钓鱼、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足球等17次比赛,参赛职工达2484人,由株洲车辆厂职工自发组织的“黄贝利”青年足球队,自费参加了市足球赛。1987年,第一次明确提出体育社会化概念,出现社会办体育的好势头。全年由体委牵头,基层体协、单项体协等29个单位出力出资,举办和承办了市第三届“三八杯”女子拔河赛、第三届侨务运动会、第七届钓鱼赛、首届健美邀请赛、首届“拼搏杯”排球赛、第二届“巾帼杯”桥牌赛以及首届“体育智力”赛、首届“火花杯”公路越野赛、第二届科技财税人员运动会、春秋两季信鸽赛等22项比赛。1988年,进一步加大了体育社会化的力度。全年有35个基层体协和单项体协,分别承办第七届市直机关运动会、第三届“名人杯”桥牌赛、首届“电力机车杯”游泳赛、林业系统职工运动会、第三届科协科技人员运动会以及首届职工业余围棋定段定级赛等22项比赛,参赛职工达1.2万多人。1989年,贯彻国家体委提出的“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科学化为两翼,振兴中国体育”的指导方针,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各部门各单位除积极参加市七运会外,市银行、邮电、电业、冶金、农业、纺织、城建、公安、税务、工会、团委等26个部门,集资12.65万元,承办市第二届围棋升段升级赛、第三届“健美杯”健美赛、第四届“名人杯”桥牌赛、第四届科技人员“马拉松”运动会、第四届侨务运动会、第六届“春节杯”桥牌赛和第九届钓鱼赛等21项比赛活动。
  1990年,以迎“亚运”为中心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举行迎亚运“交安保险杯”长跑活动和职工乒乓球赛,特别是“亚运之光”火炬接力仪式,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的,荣获全省唯一的组织一等奖,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均以较大篇幅予以报道。
  80年代,是株洲职工体育最活跃的时期之一,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南方公司连续荣获全国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运动会授予的“全国群体先进单位”光荣称号,株洲电力机车厂连续荣获全国第五届、第六届运动会授予的“全国群体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市电碳厂荣获全国第六届运动会授予的“全国群体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南方公司职工李临庄、市体委干部谢家定被评为全国职工体育先进工作者,市邮电局家属刘筱英、市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怀玉、市建公司副经理张俊才、市工商局局长王树秋被国家体委授予“优秀辅导员”光荣称号。此外,还有16个单位,20个个人被评为湖南省群体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李临庄系南方公司工人,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在株洲工作期间一直坚持长跑锻练,每日清晨从厂区董家塅跑步到市区贺家土(8公里多),稍事休息后,又跑回工厂上班,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以充沛精力进行超强度、超负荷、超时间的工作,一人同时操作3部钻床,一年完成别人3~4年的工作量,被人们誉为“跑在时间前面的人”,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职工体育锻炼标兵。
  第三节 学生体育
  一 体育课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朝庭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设体操科,蒙学堂每周1节,初、高等小学堂每周3节,中学每周2节。蒙学堂与初小以游戏为主,高小与初中以兵式操为主,辅以有益之运动。攸县南云学堂、明达小学堂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已有体育活动场地,但境内多数学校体育课徒有其名。
  民国初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校令》,规定体操为中小学各年级必修课。3年,醴陵遵道中等预备学校引入英美竞赛性体育活动,倡导篮、排球及田径运动,对当时醴陵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产生积极影响,一时校内外体育比赛活动频繁。4年,体操课时增加,每周小学4节,中学男生3节,女生2节,内容仍沿清制以兵式操为主。这些体操课,呆板枯燥,不能适应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
  民国12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规定体育课以田径、球类、游戏为主,一律剔除兵式操。体育课时,中学每周90分钟,初小每周150分钟,高小每周180分钟。教材内容有田径、球类、体操、游戏、国术等。13年,省定童子军训练为初中一、二年级必修课,高中以上实施军事训练(女生习军事看护)。据攸县、茶陵等地教育史料记载:中小学童子军课的教学内容有队列、侦察、救护、炊事、露营等。22年,茶陵城区高小童子军团练习野外生活,步行到攸县露营。
  民国21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29年又公布中小学和专科以上学校《体育实施方案》及《各级学校设备暂行标准》,作为学校体育管理和进行教学的依据,但由于经费奇缺,师资严重不足,这些规定多数学校均未实施。有些学校图省钱省时,合班上课,用同样的教材;有些学校聘任他校体育教师兼任,2节体育课连上,或饭前饭后上体育课,课外活动更难于开展;体育教员多数未受正规专业训练,教学颇感困难;教学内容唯篮、排球是尚;各校体育场地多狭窄,设备简陋。据曾在株洲镇中小学担任过领导职务的易善初、王理煌等人回忆,抗日战争胜利后,株洲镇私立建宁初级中学以及株洲、昭阳、藕花3所乡中心小学和私立南湖、道山、良图、德星、百井冲等5所完小,仅有简单的体育设施,上午有课间操,下午有课外活动。保国民小学,村小均因缺少师资、经费、设施,体育课有名无实。
  共和国初期,市县中小学多数参照苏联中小学《教学大纲》进行教学。195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校《教学计划》,规定中小学各年级均设体育课,每周2节,沿袭至今。
  1953年,全市小学普遍施行国家体委颁布的《第一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该套广播体操至1990年已更换7次)。1954年起,“两课”(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课)“两操”(晨操、课间操)正式列入中小学教学课程表,形成制度。同年5月,政务院批准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随后市县部分中学开始试行“劳卫制”,到1956年全市中学和城镇部分有条件的小学,均已实施“劳卫制”项目标准锻炼。
  1956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全市中小学开始按部编教材和湖南省印发的体育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
  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体育课为生产劳动所取代。1960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奉省教育厅指示,各校停开体育课。1961年下期起,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调整项目,改进方法”,对运动量大的耐久跑和障碍跑等减少距离、次数或缩短时间,至1964年全市各类学校体育教学恢复正常。
  1969年,中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改为军体课,由市县区乡4级人民武装部,派员到中学向学生进行队列、刺杀、射击、野营拉练等军事训练。其后因“开门办学”,体育活动常为学工、学农所挤占。1975年,国家体委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一项体育制度正式在全国各级学校推行,但其时株洲城乡中小学正处于“学大寨”的高潮中,对此项制度未予积极实施。1979年2月,市教育局根据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精神,提出实施意见,要求各校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因地制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恢复和建立学校传统体育项目,逐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
  1980年,全市中小学校贯彻教育部、国家体委颁布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体育课教学开始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1984年起,市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体卫科,配备专职体育干部,负责全市中小学体育工作常规管理,开展以城镇学校为主体、以提高体育教学综合效益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1985年11月,省教育厅选择株洲4所学校作现场,召开省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省内外1000余人与会传经送宝。借这次会议东风,经过几年的继续努力,到1990年这项改革已取得了较好效果,初步摸索出了“汗、会、乐、美”(汗——指有一定的运动量,会——指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技能,乐——指陶冶情操获得精神愉快,美——指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美的享受与发展)的具有株洲特色的体育课教改经验,并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据教委体卫科和教科所统计,6年间市县区乡均逐年评选了优秀体育教改课,其中参加市级评选的250节、参加省级教改经验交流会的观摩课20节、参加株洲、衡阳、邵阳3市研讨会的研讨课8节、参加全国部分城市中小学研讨活动的研讨课8节、参加省首届体育评优课2节。省教委从中选出4节课拍成卫星电视教学片,收录在《三湘教育》特辑中。武汉体院从中选出16节课拍成教学实习片,作为培养体育师资的教材。
  二 体育课外活动
  民国时期,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项目少。民国19年,省教育厅强迫学校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提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展球类、田径、毽子、秋千、跳绳、滚圈以及远足、野营、爬山等简单易行的活动。醴陵师范、湘东中学、茶陵省立二中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开展得较好,各校都有篮、排球和田径代表队经常组织活动。农村初级小学,因无活动场地,加上多数小学生家务劳动多,视课外活动为额外负担,往往上完正课即回家,学校也无心组织。
  共和国成立之初,课外活动以文体为主。1954年,体育课外活动正式列入课表,时间安排在下午第2节课后。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径、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项目。其后,各校实施“劳卫制”,争达“劳卫制”标准成为体育课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1956~1959年,全市13岁以上在校学生,全部参加“劳卫制”锻炼。据统计,1957年攸县对4所中小学981人进行测验,有518人达到“劳卫制”一级,35人达到二级,312人达到少年级。1958年,酃县一中70%以上学生体育达标。1959年,醴陵县有1310人达“劳卫制”一级。
  50年代,各学校十分重视体育锻炼小组的建设,积极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体育项目。市二中的田径、醴陵县一中的游泳、攸县二中的长跑,在省内都很有名气。特别是醴陵县中小学游泳代表队,拥有一级运动员1人、二级15人、三级80人、少年级51人,从1952~1959年一直保持着省游泳冠军称号。
  60年代初,因学生营养条件普遍较差,体育课外活动骤减,1963年后逐渐恢复。1964年,“劳卫制”改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1978年后,贯彻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教育厅、省体委制定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标准,选定一批学校作为传统项目的训练基地,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订训练措施,开始一批重点项目业余训练。1980~1986年,经省教育厅省体委批准,株洲有12所中小学被定为省体育重点项目学校,占全省体育重点项目学校的10%。到1990年,全市学生体育有了比较好的基础,除拥有省体育重点项目学校12所外,还拥有省市2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0所,开设了田径、游泳、射击、体操等15个项目,经常参加业余训练的中小学生达1976人。
  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逐年上升,1983年为53.6%,1990年为86%,增加32.4个百分点。其中又以株洲县成绩最为突出,1983年为72.5%,1985年增加到89.4%,其后连续4年达标率均在95%以上,居全市领先地位。1988年,城区有14.515万名中小学生达到体育锻炼标准。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也取得可喜成绩。各重点项目学校,经过多年的强化训练,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株铁一中的男女篮球,田心铁一中、田心铁二小和株洲车辆厂子弟中学的足球,南方公司中小学的乒乓球和羽毛球,醴陵市一中、醴陵市胜利路小学、醴陵市渌江小学的游泳,以及醴陵市一中、醴陵市四中、株洲市一中、株洲市二中、株洲市四中、株洲市南区何家坳小学、株洲市南区樟树坪小学、株洲县五中、株洲县育红小学、攸县一中、酃县一中、茶陵县一中的田径项目等,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与实力。1958~1990年.共向社会输送各类体育后备人才310名,其中湖南省体工队185人,湖南省体校48人,广州部队8人,武汉体院13人,湖南师大体育系44人,上海体工队2人,湖北省二体校2人,国家体工队、北京体院、北京航空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兰州体院、济南军区、湖南省军区、十堰市体校等各1人;涉及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射击、武术、乒乓球、体操、游泳、水球、棒球、摔跤、柔道、航模、海模、技巧、举重、跳伞、自行车、跳水等20个。
  第四节 农民体育
  共和国成立前,境内农民体育活动,多是每逢佳节或农闲,由农民自发地开展武术、游泳、龙舟等传统项目。
  50年代初,醴陵县玉屏山、浦口、大障等农业社,组建了农民篮球队,常与邻近学校进行友谊赛。
  1956年,根据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的首次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市郊及各县相继建立了体育组织,负责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至1958年部分乡村相继建立体育组织,农村体育活动日益活跃。攸县、酃县等还举行了全县农民运动会。攸县进城参赛农民达3400多人。
  1958年,株洲郊区八斗公社曾创办过一所农民体育大学,自制体育器材1013件,脱产学习或办短期培训班,培训体育骨干338人。公社林场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更具特色,职工们在112个山头上修筑了125条总长达320公里的跑道,各工区在造林工地架设单双杠788副,爬杆250处,木制举重器155件,沙筒400多件以及其他大批体育用具,做到屋里山里都有体育场地和锻炼用具,随时可以锻炼身体。据统计,全公社有34%的农民、公社林场8277人中有90%以上的人,经常参加田径、球类、爬山、举重、舞砂筒等体育锻炼活动,其中有1566人达“劳卫制”一级,378人达二级,154人达等级运动员,曾宪池、赖竹林2人举重单项成绩超过一级标准。八斗公社因开展农民体育活动成绩突出,曾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三面红旗”单位,公社党委书记兼公社体委主任郭术林,被评为出席全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代表,获国家“千里马”奖章,一时间省内外体育界人士纷纷前往参观,名扬全国。
  1959年,郊区园艺场结合民兵训练,农民体育活动也开展得很活跃,曾派出5名优秀运动员代表株洲市参加省农民运动会。
  70年代初,城市下乡知识青年增多,知青体育开展比较活跃。株洲县在240个知青点上,共建起篮球场69个,乒乓球台85个,添置各种体育器材800余件,组织男女运动队370个。1974年11月20日,国家《体育报》刊登“农村体育工作新经验——湖南株洲市、县安置农村知识青年开展体育活动调查情况”一文,予以肯定。
  1975年初,市首届知识青年运动会在株洲县举行,有9个代表团387名运动员,进行了篮球、乒乓球、田径、射击、拔河5个项目的比赛,会上还总结推广了白关知青点、马家河公社等知青体育先进单位的经验。同年,八斗公社、马家河公社、白关公社白关大队被评为湖南省农村体育先进单位,参加了省第三届运动会观摩。1976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发行《迎风展翅》专辑,介绍株洲知青参加体育活动的风貌。1977年,组织农民篮球队等12个体育代表队,参加了湖南省比赛。
  1978年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体育也有了新的发展。80年代初,酃县、攸县、醴陵县的一些乡镇,相继成立了文体领导小组,以“文化站”、“青年之家”为阵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茶陵县严塘、城关等乡镇,每逢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都要举行单项比赛。1978年冬,攸县鸾山乡聘请教练集中培训武术骨干43名,又通过武术骨干利用早晚和农闲办短训班,培养了武术运动爱好者220名;1984年又聘请篮球裁判培训篮球裁判员23名,投资10.3万元,兴建1座面积达9.5亩的田径运动场,3个水泥灯光球场。至1985年,该乡有篮球队26个、乒乓球队17个、射击队17个、羽毛球队13个、武术队12个、体操队17个、龙灯49条、狮灯3班,举办过8届文体活动周。一次乡农民运动会上,参赛农民达8200多人次,占乡总人口的42%。1984年12月,市首届农民“致富杯”运动会在鸾山乡举行,市辖5县(市)及郊区6个代表队的265名农民运动员,参加了田径、篮球、乒乓球、武术、自行车5个项目的比赛。1985年11月,市第二届农民“致富杯”运动会在茶陵举行。1986年7月,省体委、省农业厅、省文化厅、团省委和湖南日报社《富民周报》联手,在株洲举行省首届“富民杯”农民篮球赛,攸县鸾山乡、醴陵市浦口镇等8支农民男子篮球队参赛,浦口镇代表队获冠军,并代表湖南省参加了在湖北孝感县举行的全国“丰收杯”篮球赛。1988年10月10日,女农民运动员胡咏梅在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获武术表演个人优秀奖和道德风尚奖。
  随着农村体育事业的繁荣,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农村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1979~1985年,攸县鸾山乡连续6年被评为省、市、县3级农村体育先进单位,1981年还出席了全国群众文化工作先代会。1985年,攸县鸾山乡、茶陵县严塘镇、醴陵市浦口镇被评为省农村体育先进典型,受到省体委表彰。1988年,茶陵县长陈润儿、县体委主任陈阵美、攸县鸾山乡人大主任尹天佐、株洲县体委主任黄开阳,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农村体育积极分子称号。1989年,茶陵县严塘镇被省委省府授予“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镇”称号。
  第五节 伤残人体育
  70年代末,株洲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伤残人体育运动。1979年,醴陵县组织6名伤残人进行象棋、田径、乒乓球训练,并选出3名优秀者参加省伤残人运动会,其中巫炳生初出茅庐获象棋金牌。
  1982年9月,举行市首届聋哑人运动会,来自全市35个基层单位的50多名聋哑运动员,参加了田径、篮球、乒乓球和中国象棋4个项目的比赛。同年11月,组织聋哑人体育代表团参加省首届盲聋哑人运动会。1984年7~10月,组织市伤残人体育代表团,参加省首届伤残人运动会和在合肥举行的全国首届伤残人运动会,截肢A6级伤残人运动员刘庆成,创100米跑、跳远两项省伤残人纪录和5000米跑全国伤残人纪录。1987年1月,市伤残人体育协会成立。80年代后期,株洲伤残人体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成为群体强项,运动项目逐年增加,运动员队伍不断壮大,张家满等一批优秀伤残人运动员脱颖而出,在一系列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市伤残人体育代表团参加省一届、二届伤残人运动会,均获团体总分第2名。张家满在1988年韩国汉城第8届国际伤残人奥运会上获游泳银牌,成为湖南历史上第一个在国际伤残人奥运会上得奖的运动员;在1989年日本神户第5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上他又获6枚游泳金牌,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此届运动会上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
  第六节 老年人体育
  70年代中期,株洲老年人体育活动处于自发阶段,打拳、舞剑、跑步、做操是常见的健身运动。70年代末,始转向有组织有领导轨道。1979年,首届市直机关运动会设老年组。
  80年代,全市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多,老年人体育受到重视。1982年,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市长办公会议解决了其开办经费、配备专干、办公地点等问题。嗣后,各县区和部分机关、企事业、街道、乡镇等,相继建立健全了老年体协组织。1984年3月,举行市首届老年人运动会,有1300多名老龄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武术、乒乓球、体育游戏赛;10月市老年篮球队在省辖6市首届老年人篮球赛上获第2名。1985年3月,市体委从上海请来关禄昌、钱永德两位门球教练,培训门球教练员40余名,使株洲迅速掀起了老年人门球热;7月举行市首届“奔龙杯”门球赛,有27个单位51支代表队参赛,攸县74岁的运动员刘忠谋获高龄奖;9月在河北石家庄首届中日“樱花杯”门球邀请赛上,市老年体协队、株洲车辆厂队、株洲硬质合金厂女队分获第3、4、6名;11月在湖南省、上海市联合举办的“沪湘杯”门球邀请赛上,市代表队获男女第2、3名。1986年,全市老年门球队猛增到600多支,门球运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6月市老年门球代表队在省老年人门球赛上获冠军,10月又代表湖南省在石家庄全国老年人门球锦标赛上获冠军。1987年9月,市老年人体育代表团在省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3名并蝉联门球冠军。1988年3月,株洲车辆厂门球队代表湖南省在深圳全国门球八强邀请赛上获亚军,6月市老年人门球代表队在省第二届老年人门球赛上获冠军,9月市军干所门球代表队在省离退休干部首届“长寿杯”运动会上获冠军。至1990年底,全市已有一级、二级、三级门球裁判员152人,门球教练员798人,门球队1147个,门球运动员13471人,门球场271个,门球运动遍及城乡。
  1987年1月19日,国家国际广播电台在《中国兴起“门球热”》稿中,对株洲门球运动给予很高评价,谓之“全国门球运动开展得最活跃的地方”。同年,日本东京《门球月刊》第37号国际版刊载《在湖南醴陵举办门球赛》的消息,日本东京新宿区门球协会会长安永森五郎著《在湖南醴陵列席中国门球大赛》一文,高度赞扬株洲门球运动。在门球运动迅速普及的同时,市老年体协积极开展篮球、乒乓球、桥牌、象棋、钓鱼、登山、健美操、武术、气功等多项活动。同年12月,全国第二届老年“健康杯”桥牌赛在广西梧州举行,有来自全国24个大中城市和香港地区的68对选手参赛,株洲牌手严万恒、周振扬过关斩将,夺得东西组冠军,捧回“健康杯”。此外,乒乓球、篮球、象棋、钓鱼等项目,也多次在全省获得好成绩。
  株洲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另一特色是健身辅导站、点形成网络,吸引着全市34%以上老年人参加锻炼。南区健身辅导站辖38个分站57个点,配备87名辅导员。每天拂晓,全区约4000余人涌到就近的健身辅导点,开展练气功、做操、跳舞、打球等活动。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每个居委会,都有健身辅导点及辅导员,经常开展活动和竞赛,并能组织上千人的老年人体育活动大型表演。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