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药政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4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药政管理
分类号:
R951
页数:
9
页码:
542-55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株洲市的卫生的药政管理的药品管理、药品检验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药政管理
药政学
内容
50年代,市药政管理由市卫生局医疗科负责。1961年5月,市卫生局药品检验所(简称市药检所)成立,负责药品检验。次年8月,市卫生局设置药政科,全市各医药生产、经营、医疗单位,均设立药品质量监督员。“文革”期间,市卫生局药政科撤销,1979年恢复。1985年,各县(市)成立药品监督检验所,配备专、兼职药品监督员,建立健全市、县、乡药品质量监督网。198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市药政药检部门依法对全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院制剂单位,分别核发《许可证》。1989年,市卫生局在全市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设立执行《药品管理法》群众监督岗1500个,首次对全市药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设置健康档案。同年10月,市卫生局药政科更名药政管理处。1990年,全市有市级药检所1个,县级药品监督检验所6个,药政药检人员69人,负责全市13个药品生产企业、6个中药饮片加工厂、365个药品经营单位、23个制剂室及2920个药品使用单位的药品质量监督工作。
第一节 药政管理
一 药品生产管理
共和国成立前,株洲镇部分中成药由国药店自行生产和销售,即“前店后场”,产销合一。
50年代初,市政府规定凡市内国药店自制成药,须申报药品名称、规格、处方、数量及成本与销售价格,由政府卫生科批准转由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审查监制,方许发售。60年代初,药政、药检机构对生产单位的药品质量、质检机构、新药审批,均纳入生产监督管理,并经常派员深入制药厂了解生产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1962年,市制药厂生产的药品原料不合格,酵母压片不久就生虫变质,且缺少半成品质量标准,包装物不配套,经市药政药检部门检验作不合格产品处理。1964年,市制药厂生产的人丹从原材料质量到丸重差以及包装、保管均不合格,市卫生局责令该厂停产停销,并协助该厂修订操作规程,建立各项岗位责任制,加强自检、互检、层检制度,使产品质量得以提高。该厂土霉素原粉平均效价达868.6国际单位/毫克,较1963年提高8.6国际单位/毫克,在色泽和溶解度方面有80%达到并超过省订暂行标准,其他药品的丸重差异也逐步稳定。1966~1971年,全市药品生产失控,产品质量大多不合格。如“六·二六”制药厂(今市中药厂)生产的小儿驱蛔糖片、人丹、甘草流浸膏均不合格。北区化工厂生产的硫酸亚铁片重量差异大,灰黄霉素癣药水多数有絮状沉淀,并随意将有效期定为3年。1972年,市卫生局、商业局、化燃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药品生产、供应、使用三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各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特别是质量检验制度,要求新产品必须审批后方可生产,不合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1981年,市卫生局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药厂整顿,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制药厂生产的土霉素优级品率由48.77%提高到76.63%;市湘江制药厂生产的吗啉双胍一次化验合格率由63.94%提高到83.66%。1984年,醴陵县在枧头洲乡查处一起伪造商标、制售假阿膏、假龟膏6万公斤的重大案件,公安部门依法逮捕8名参与制售假药的严重违法者,并对其他参与人员分别给予处罚。1985年,对药品生产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市制药厂、市湘江制药厂、市中药厂和攸县葡萄糖厂、攸县药材公司驴胶厂及市林化厂,经省、市验收合格分别颁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1988年,市卫生局对中药厂擅自更改舒筋活络液的生产工艺、生产原始记录不完整、无责任人签名等情况,给予警告。同年7月,市卫生局对市制药厂生产的3批不合格“咳快好”糖衣片产品,没收其产品违法所得9192.15元现金,限厂方对追回及库存“咳快好”片及时返工,并经市药检所检验合格后方出厂。
二 药品经营管理
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建立健全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对中、西药的收购、运输、分装、销售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管理。1954年,全市一次清查处理虫伤霉变及伪劣药品244种,计34.5公斤。1957年10月,市药材公司和医药公司由商业部门划属市卫生局,实行药政管理与经营管理统一领导。1963年,两公司恢复由商业局领导,并共清查出伪劣药品441种(包括部分器械),价值达2.34余万元,予以销毁。次年,市国药总店恢复炮炙200多个品种,渌口国药店增加炮炙品种155种。1974~1975年,市药检所对医药公司库存中成药作全面普查,70批中染螨21批,占30%,市卫生局责成报废。此后,市药检所每年对中成药查螨抽检一次。1980年,市中医院调进的赤芍因收购、经营、使用各环节把关不严,其中混有毒药“三分三”,造成40例中毒。1980~1981年,市卫生局为提高药剂人员的技术水平,委托市药检所等单位举办4期共有129名药剂人员参加的学习班。1980年7月和1982年元月,2次举办中药技术操作表演赛,其项目有中药处方调配、净选、切制、炒制等。1984年,贯彻卫生部“关于查处十八种中药伪品的紧急通知”精神,对全市46个单位的中药材进行突击检查,共查出伪品药材10个品种,2688.52公斤,价值3.23万元;查出不属18种之列的伪品11种和一些假成药,一并销毁。1985年,整顿验收药品经营、批发部门,对784个申报单位只给542个单位颁发《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同年5月起,连续3次对各医疗卫生、药品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共查出假劣药品1214种次,价值33.30万元,全部焚毁。1986年,对中药饮片进行检查,发现市医药公司二总店车站路药店鼠害严重,在一盛有15.7克通草的抽屉中,鼠粪竟达9.2克之多,严重影响药品质量。市卫生局依法对其停业整顿和罚款后,在次年检查中,该店饮片合格率达到98.35%。
三 医院制剂和临床用药管理
医院制剂管理 50年代,少数能制剂的几家医院和卫生所,因房屋、设备简陋,技术力量差,仅能配制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大输液以及10多种常用普通制剂;无分析化验,药品质量难以保证,输液反应时有发生;制度不健全,临床用药管理不严,发错药物之事也时有发生,如乙醚错发乙酸,复方维生素B1错发复方樟脑酊等。对此,市卫生局要求医院药剂科有一名副院长主管,用药坚持三查(查病人姓名、查年龄、查医师签名)、三对(对药名、对剂量、对用法)制度,并在35家较大医院成立监督小组,配有56名监督员,以提高制剂质量。1976年,市一医院将一瓶氯化钾溶液误贴碳酸氢钠瓶签,造成一人中毒死亡。1979年,市卫生局为加强自制中西药制剂的管理工作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制定《自配中西药制剂管理办法》,要求城区8所较大医院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自检工作。至1980年,市一医院、市二医院,331医院已能开展澄明度、PH值、含量、热源、细菌等5项检查。1982年,市卫生局对市区6所医院的灭菌制剂进行检查验收,市一医院、二医院、铁路医院、331医院制剂室基本达标,核发《制剂许可证》。是年,全市建立药检室的医院由原来的3所增加到7所。1986年,全市核发《制剂许可证》单位21个。1989年,市药检所对全市医院制剂进行注册登记,大输液报验135批,不合格19批,合格率85.93%;普通制剂注册检验375批,合格335批,合格率89.33%。1990年,全市有10家医院生产大输液53种次,23家医院生产普通制剂品种480种次。
临床用药管理 1981年,市卫生局对全市6个医疗单位处方药进行调查,抽查门诊处方3313张,内科住院病历236份。根据处方合理用药进行统计分析,236份内科病历中,用药不当和配伍禁忌有85份,占36%。随后市卫生局选送6名药师参加省卫生厅举办的临床药学学习班,开展临床药学管理工作。1987年4月,市卫生局组织10名资深医药人员,对15家医院1986年1~10月658份死亡病历进行临床用药回顾性调查,与1984年514份病例相比,由用药严重缺陷病历占总病历数的2.3%下降到0.46%。市一医院,自1981年起建立临床药学实验室,定期抽查病例进行合理用药分析,药剂人员参加疑难病例会诊,开展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庆大霉素、狄戈辛、氨茶碱等药物血液浓度监测,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1989年,该院列为卫生部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试点单位。
1990年,市卫生局对51家县级以上医院的房屋设备、人员素质、工作质量、科学管理、健康检查及规章制度等药剂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其中331医院、株洲铁路医院、市一医院和钢厂卫生所、608所门诊部、航运公司卫生所,分别获医院和卫生所级1990年度药剂工作第一、二、三名,酃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县级医院药剂工作先进单位。
四 特殊药品管理
民国时期,政府对毒、麻、限、剧等特殊药品管理作过一些规定,为查禁烟毒曾采取一定措施,但因无专人管理,执法不严,屡禁不止。1959年9月,市人民政府颁布《株洲市各级医疗机构毒剧、麻醉药品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毒剧、麻醉药品的保管、销售和使用。1962年,市区有3名职工因患病久用吗啡、杜冷丁成瘾。是年,对国营医药、医疗单位麻醉药品进行检查,部分单位使用无制度、无专人专柜保管及无专帐登记,不经医师处方零售毒剧药。市卫生局为控制麻醉药品滥用成瘾现象,重新审定使用单位,更换购买手册,规定县以下医疗单位停止使用麻醉药品,使全市使用麻醉药品单位由38个减少到14个,由普遍经营零售调整为4个单位零售,并严格控制剂量。1966年,根据卫生部《关于麻醉药品使用问题的通知》精神,恢复具备一定医疗技术条件的公社卫生院的麻、毒、剧药品供应。1978年,扩增市医药公司经营麻醉药品,并负责全市麻醉药品的供应。1979年,608所门诊部一次开给某人吗啡和杜冷丁注射液各40支,被市卫生局查封,并通报全市。1983年起,对使用麻醉药品单位实行年检制度,内容包括五专(专人保管、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帐消耗、专册登记)管理和麻醉药品处方书写,帐物审核等,未取得年检合格证的单位停止供应麻醉药品。1984年,成立市禁绝鸦片领导小组,翻印禁绝鸦片条例及宣传资料600份,查出私种罂粟7处,铲除370株,查获鸦片贩运2起,收缴鸦片425克。
是年,省建五公司医院某医生,冒用病人名义开处“杜冷丁”供自己使用,市卫生局取消该院麻醉处方权,并通报全市。1986年,针对麻醉药品年检中,处方书写不全,合格率低的现象,市卫生局兴办1期麻醉药品管理学习班,并重新审订颁布《株洲市麻醉药品管理规程》。
五 游医药贩管理
1957年,市人民委员会颁布《株洲市关于流动医药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凡未经工商行政及卫生部门审批的游医药贩,严加禁止和取缔,使流动医药管理有章可循。“文革”期间,管理失控,利用“药品”进行骗人牟利的非法活动较为猖獗。1976年始,逐步恢复和加强对医药摊贩的管理。1980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法商贩乘机而入,到处张贴广告,使不少人上当受骗,甚至危及生命。为此,市卫生局翻印《湖南省医药摊贩管理办法》1万份广泛张贴,通过报刊媒介揭露游医药贩骗财害人的伎俩。同年10月,城市三区分别建立“医药摊贩管理小组”和一支154人组成的药品质量监督队伍,至1982年上半年,共查处游医药贩818起,收缴假劣药品140公斤,1100包(合),保障了人民用药安全。1984年12月至1985年元月,全市开展贯彻《药品管理法》宣传活动月,在5县4区农贸市场、厂矿举办中药伪品巡回展览20场次,观众达30万人次;翻印《药品管理法》手册4500本,订购宣传图片25套,在市中心开辟《药品管理法》宣传专栏,为群众辨别药品真伪起到积极作用。1989年2月,株洲县鸿仙乡檀木村与龙凤村村民自制牛胶21.7公斤,造成20多人中毒,经市药检所检验,其含铅量为1.104%,超过药用最高限量1000倍。同年9月,市卫生局制定《株洲市个体药店、诊所药房(柜)管理暂行办法》,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第二节 药品检验
1961年5月15日,市药品检验所成立,有专业技术人员3人,实验室面积30平方米,配有分析天平、比色计、酸度计、冰箱、烤箱等仪器设备,可开展一般药品化学检验。1968年12月,药检机构被撤销,药检工作中止。1969年9月,药检工作恢复,其人员合并到市防疫站。1980年药检所恢复建制,1982年组建化学室、生测室、中药室。至1990年,市药检所有职工28人,其中技术人员24名(副主任药师2名,主管药师8名),备有空调、显微镜、自动旋光仪、751型紫外分光仪、生化培养箱、净化工作台、释放仪以及气相色谱仪、日产岛津265型可见紫外分光光度仪、高压液相色谱仪等高精度仪器设备,能开展中西药品的各项检验工作。是年,市药检所迁东区文化路钟角湾新址。
1961~1990年,市药检所检品总数达8396件,其中协助公安、司法、工商行政部门、医院及有关单位鉴定或处理医疗事故,进行毒物分析41次,报告结果准确无误。
药品抽检 1980~1990年,市药检所共抽检2207批样品,不合格726批,不合格率33%。通过抽检,药品质量问题主要有:①医院大输液、普通制剂含量偏差大;②中药材伪劣品种时有出现;③中成药卫生标准合格率低。
传统药材鉴别 1953年,市药检所成立前,株洲市大部分药品送省药检所检验。1962年,市药检所开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质量检验,次年下半年因基建停止检验工作,全所职工即下到产、供、销、用等44个单位,对各个环节的药品质量进行重点检查,清出霉坏变质、过期失效药品260余种。1964年,首次开展抗菌素检验,由于药检专业人员缺乏,设备条件简陋,当时只能开展部分药品的外观、含量、热源、无菌等检验工作,遇检定困难或仲裁检品,则送省药检所。1969年,重点协助医院开展自制制剂的快速分析,培训农村中心卫生院药工人员以及医药公司、药厂检验人员。1972年,检查医药公司仓库注射剂共34个品种84个批号,其中9个品种14个批号澄明度不合格。1977年,市中药厂生产的一批脑乐静出现炸瓶,市药检所经过反复实验和特殊培养,找出其中原因并协助药厂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得以提高。70年代后期,随着仪器设备的更新,检验技术的发展,市药检所先后开展杂菌、霉菌和致病菌的检验工作,抗生素效价,药物毒性,药理(升压、降压、刺激)试验以及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常量分析至半微量分析。80年代后,检验手段迅速提高,相继开展中成药粉末和植物成份鉴定,微量分析,各类中西药检验项目达100种,其仪器设备和检测技术列入全省地市级药检所先进行列。1985年,经检验市中药贸易中心“AA”牌血竭属伪品,协助药政部门进行处理,杜绝伪品在市场销售。1986年,对湖南省零陵地区使用20多年的“泽兰”品种进行产地调查,确定该品种为溪黄草,其“溪黄草能否作为泽兰代用品的研究”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年元月,对市中药厂生产的妇科千金片原药材进行产地调查与鉴定,该厂误用单面针作两面针,用小果蔷薇的根、茎冒充金樱子根入药制剂,纠正了实用药材与报批标准不符之错。1989年,经检验市药材公司从甘肃天水医药站调进的184袋9902公斤货值3万元的“山药”,不符合《中国药典》1985年版规定,协助医药部门对其进行集中监督处理。是年,对医院自制制剂进行注册工作,全市23家医院的480种次普剂、53种次大输液、18种次其他灭菌制剂经过检验,达到注册要求,并在省内首家开展中药饮片注册登记工作。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