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4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
分类号:
R2-031
页数:
2
页码:
540-54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株洲市的卫生的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中西医结合
醴陵县
内容
清嘉庆末年,醴陵县罗如锦从广东乳源廖风池处学得接种牛痘苗术,开境内中医学习西医之先河。1952年11月,株洲市开办第一期中医进修班,开设课程有生理解剖、内外科急救学、护病学、细菌学、防疫常识、传染病、药物学等西医知识,学员经3个月学习基本上掌握常用西药的作用和简单的西医方法诊断疾病。1956年11月,全市普及针灸疗法,经过业余针灸班学习,许多西医人员基本上掌握了针刺手法和常用穴位。株洲铁路医院80%护士能用针灸治疗阑尾炎、关节炎。市一医院用针灸代替局麻行疝气手术。1957年,组织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理论,以中医概论为主,采取边学边用、中西医会诊的方式,使西医人员对常见病能用中医方法辨症处方。1958年冬,掀起“人人学中医、个个会针灸”的西医学习中医热潮。次年4月,普遍开展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瘟病、内经、中医诊断。至1960年,全市有1000余人掌握针灸基本方法,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达60%。1960年9月,召开全市中西医结合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倡多种形式开展中西结合治疗,形成第一次中西医结合高潮。1961年,331医院采用内服中西药物的同时,配合针刺、电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75例,其中30例未用手术治疗而痊愈。1969年,全市普遍推广人民解放军某部针灸治疗聋哑、小儿麻痹症、半身不遂及某些急慢性疾病。1970年起,普遍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形成第二次高潮,其中331医院用针麻进行40多种手术取得成功。1971年8月,市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讨论进一步开展中西结合,创立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会后全市开展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常见病、多发病;在市中医院举办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参加学习的西医师42人,系统学习中医理论5个月;市二医院、331医院、铁路医院、硬质合金厂医院均开办“西医中班”,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材。各医院中西医之间互教互学,形成精诚团结,相互尊重的良好风气。1972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642例,疗效显著。1973年,市一医院采用遵义医学院制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方案,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法治疗71例,治愈54例;治疗急性肠梗阻45例,治愈35例;治疗胆道疾病111例,治愈71例。市中医院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在西药脱水、降血压、镇静、强心、抗感染,使用兴奋剂、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的同时,按中医辨症分为闭症与脱症,再根据病情辨症施治配合针刺、推拿、理疗;恢复期以中药为主,治疗45例,基本治愈25例,显效5例,进步2例,死亡13例,有效率达71.2%。1973~1975年,市南区医院采用天津整骨八法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即用拔伸牵引、端提挤按、摇摆触碰,解决骨折中普遍移位;用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旋转屈伸,解决骨折中的特殊移位,加上积极练功,内服外敷中草药),治疗四肢骨折396例,痊愈346例,好转36例,不良14例。1975~1977年,市一医院用针麻行剖腹产手术50例(1级17例、2级23例、3级8例、4级2例),优良率80%,成功率96%;331厂医院针麻下行颈部手术201例(1级85例、2级79例、3级28例、4级9例),优良率81.5%,成功率95.5%,其中隔夜不留针组成功率100%。80年代,中医和西医各朝本专业发展,但部分医务人员仍沿用中西医两法诊疗。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醴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