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4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中医
分类号: R2
页数: 11
页码: 510-52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株洲市的卫生的中医的医疗网、临床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中医学 中医

内容

明、清以来,境内中医从业人员遍及城乡,名医辈出。据《醴陵县志》记载,该县晚清时期,出版医学著作19部,列传者达10余人。民国时期,因地方当局歧视中医,采用西医科目考中医以及登记费用昂贵等刁难办法,迫使大部分中医未获准登记另谋出路。1949年底,株洲区只有中医120余人。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关怀人民健康,重视中医事业发展。1950年春,株洲区成立中医师联合公会。1952年,创办中医联合诊所。1954年,成立市中医院。1957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株洲时,作出“要发展中医,帮助他们(中医院)解决具体问题”的指示。是年,省卫生厅拨专款,市人民委员会确定选址曹塘坝扩建市立中医院。1958年,成立市中医药研究所,中药店统一归口卫生部门领导,农村小药店大多并入联合诊所。1961~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年高资深名老中医师,在生活物资供应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当时列入市名老中医的有袁再修、沈国才等19人,其中7人列入省级名老中医。1968年起,推广中医针灸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开办西医学习中医班,开展多种形式学术活动,掀起西医学习中医热潮,中医事业获得蓬勃发展。1979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株洲分会成立。1986年,全市有中医药人员2208人,平均每千人口中有0.68人,高于全省的0.61‰。1987年,市卫生局设置中医科,中医工作走向系统管理轨道。1990年,全市有中医医院6所,中医伤科、中医痔瘘、中医按摩等专科医院3所,有省办中医药学校和县(市)办中医职业技校各1所,中医药人员共计2404人,其中主任中医医师2人,副主任中医药师58人,出版中医著作7部。
  第一节 医疗网
  民国30年,湘潭县卫生院株洲分院,有1名助产士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但因传统观念及文化、经济等原因,收效甚微。
  50年代起,相继建立市、县妇幼保健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大力推广新法接生和开展妇幼保健工作。1979年后,市区各区建立妇幼保健站,至1983年市、县(区)妇幼保健机构逐步健全完善,大多数所、站扩建和新建了业务用房,医疗器械不断更新,拥有B型超声诊断仪、胎心监护仪、万能手术床、300mAX线机等设备。1984年后,各院、所、站均开设了妇保、儿保、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专科门诊,开设病床109张。1990年,全市有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不含厂矿),保健专业人员3196人(其中市级163人,县级129人,乡级专干186人,兼干299人,村级接生员1835人,会接生的女赤脚医生584人);有县级以上医院妇产科病床666张,小儿科病床325张,产科医师320人,儿科医师177人,妇女、儿童一般疾患均能就地诊治,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
  一 新法接生
  50年代,城乡普遍培训新法接生员和改造旧产婆,采取分批集中训练的方式,讲解妇女生理构造,传授产前检查、消毒接生断脐等操作方法,推行一睡、二查、三消毒的新法接生。至1956年,共培训新法接生员196人,改造旧产婆78人;农村每个乡建立中心接生站,每个自然村建立3~4人接生组,区卫生所妇幼医生定期到中心站开展业务辅导;城区街道以居委会为单位组织接生站,接生员巡回为孕妇作产前检查,产后访视。1957年,全年出生8953人,新法接生5356人,新法接生率为59.8%。1964年,城市新法接生率达95%以上,农村为90%左右,成为全省普及新法接生先进市。1978年,县郊将接生员纳入合作医疗管理范围,合理解决接生员劳动报酬。1985年,醴陵市、攸县、茶陵县、酃县的新法接生率保持在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3.7/万,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降至1‰以下,至1990年全市新法接生率上升到98%。
  二 围产期保健
  1977年,卫生部提出开展围产期保健。1982年,城区实行新生儿、孕产妇两个系统管理后,新生儿、孕产妇死亡率均有所下降。1983年,醴陵县妇幼保健所在栗山坝乡进行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服务合同制试点,其婚前检查、产前检查、分娩以及婴儿计划免疫接种和健康检查的作法,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1984年,全市开展围产期保健。1985~1986年,醴陵市妇幼保健所参加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地区性孕产妇死亡率及死因分析研究课题”,通过死因分析,提出农村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应建立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和加强围产期保健等5个方面见解,受到中央重视。1988年,全市在继续开展围产期保健的基础上,由有经验的妇产科、儿科、妇幼保健医师组成围产期保健协作组,加强各医疗保健机构之间的联系,提高产科、新生儿科的医疗护理质量,降低围产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并制定出《株洲市围产期保健常规》,编印《株洲市围产期保健手册》,围产期保健走上规范化轨道。1990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城区达95%,农村达90%;孕产妇死亡率城区为0,农村为4.9/万;围产儿死亡率全市为11.8‰,低于全国标准。
  三 妇科病防治
  50年代,株洲苎麻纺织厂、湘江机器厂、株洲机车车辆厂、汽车配件厂,在职工医院配备专职妇幼保健人员,开展女工卫生工作。市妇幼保健所组织妇幼医师深入工厂企业,推行“四期劳动保护”(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后增加更年期)。1956年,农村推行“三调三不调”的妇女劳动保护措施(即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妇科病发病率有所减少。1958年“大跃进”中,由于劳动强度过大,加之随后的国民经济困难,营养不足,部分妇女出现水肿、闭经、子宫脱垂等疾患。1961年攸县妇科病普查,全县子宫脱垂、闭经等妇科病患者达3.54万余人;醴陵县在已婚妇女中,查出各类妇科病患者达3.75万余人(其中子宫脱垂5718人,占患病人数15.3%),并对子宫脱垂病人给予免费医疗和供应营养物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1962年,市妇幼保健所对株洲苎麻纺织厂、汽车配件厂等6个单位859名女工进行妇科病普查,其宫颈炎、滴虫和霉菌性阴道炎发病率为70%。为此,全市继续推行“五期劳动保护”,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建立女工专用卫生室,改盆浴为淋浴,设置哺乳室、妈妈房、孕妇工间休息室,并为厂矿企业培训一批保健员。同年,农村恢复“三调三不调”的妇女劳动保护制度,妇科病发病率逐年下降。1973年,市妇幼保健所汇集中医名医研制“妇科千金片”,治疗妇科慢性炎症,经8600余例临床服用,显效率达96%以上。是年,妇幼保健所组织对全市8万多名女职工进行防癌普查,宫颈癌患病率为7.85/10万,乳腺癌为3.10/10万。1978~1980年,对农村妇科病进行复查,共查出子宫脱垂病人828人,尿瘘29人,均给予及时治疗。1973~1990年经过三次大规模普查,全市妇科病实查12.77余万人,查出妇科病患者5.72余万人。1990年,全市200名女职工以上的厂矿企业,设置专门卫生室125个。
  四 婚前检查
  1988年,全市实行婚前健康检查,由医生提供保健指导,并发给合格证方可结婚。1989年,受检1.20万人中,仅乙型肝炎就有700人,其中有些人为饮食、副食、肉食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1990年,市妇幼保健院婚检8233人,受检率为95%,正常为89.2%.异常为10.8%。通过婚检,查出许多不易察觉的疾病,使之得到及时治疗。
  第二节 儿童保健
  一 托幼卫生指导
  50年代末,厂矿企业、街道及农村普遍开展托幼工作。郊区淦田公社宏图大队幼儿园在防病、生活、教养、设施方面成绩突出,1960年获全国卫生先进单位称号。市妇幼保健站派出妇幼医生,到基层推行一人一巾一杯一碗的饮水、淋浴卫生制度,对农业社办的农忙托儿所着重改变喂养方法,革除口对口喂食、指头喂食、不定时喂食、不按期断奶和共用毛巾、共水洗脸等不卫生习惯.加强防病措施,指导保育员进行晨间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预防传染病交叉感染。随后,市妇幼保健所妇幼医生深入工厂企业,配合职工医院和中心联合诊所举办训练班,建立健全卫生制度,设专职或兼职保健员负责防病工作。70年代,各托幼园所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传染病预防措施基础上,加强对儿童饮食卫生管理,培养儿童饭前及便后洗手习惯,实行餐具消毒,把住病从口入关。80年代,一些大中型托幼园所均配备专(兼)职保健医生,定期对入托入园婴幼儿进行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进行身长、体重等生长发育监测评估。
  儿童营养 60年代,市妇幼保健所对市干、湘江机器厂、田心机车车辆厂、长江工具厂、株洲麻纺厂、株洲选煤厂、株洲电厂、株洲汽车配件厂的幼儿园,开展营养调查和小儿喂养指导。1960~1962年,市场物资供应紧张,儿童营养不良,发病率剧增。据对麻纺厂等3个幼儿园301名儿童检查,营养不良占37%。全市推广“瓜菜代”,增加副食品供应,调剂伙食花样,使营养不良及时得以控制。7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改善,一些托幼园所的伙食有很大改善,中度营养不良儿童显著减少。1980~1983年,市妇幼保健所派出儿保医师,深入园所指导儿童喂养,培养儿童具有良好饮食习惯。1990年,全市212个托幼园所,有85%开办伙食,实行三餐一点,代量食谱,受托儿童患病率明显下降。
  二 儿童健康检查
  1950年,醴陵县于“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举办儿童身体健康比赛,受检儿童2996名,复检232名,评出健康儿童25名,县人民政府授予“好儿童”称号。1952年起,城区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在托幼园所、小学开展健康检查和比赛。各县(区)根据本地条件,亦开展规模不等的健康检查和评比活动。1979年国际儿童年,全市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大规模健康检查。市卫生局、妇联、教育局联合开展全市健康儿童比赛,表彰48名健美儿童和湘江机器厂等8个先进托幼集体。攸县组织48名医务人员,对5个厂矿、7个公社的10387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并免费发放驱虫灵片6158瓶、驱虫净片936瓶,为12.58万名儿童治疗蛔虫病,驱蛔率达90%以上。1980年,市妇幼保健所组织县(区)和大型企业医疗保健部门,开展7岁以下儿童的第2次大规模健康检查,受检率城区达80%,县、郊达50%。对查出有疾病和生长发育有缺陷的幼儿,各地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矫治,矫治率为80%。1989年5月,开展“热爱孩子月”及健美儿童评选活动,全市城乡2.3万0~6周岁儿童参检,评出健美儿童165名。1990年,全市开展第3次大规模儿童健康检查,实检113268人。检查项目在原有儿检、计免、智测、多动症、推拿、体弱儿、龋齿防治、营养计算等基础上,又新设体弱儿系统管理建卡,进行系统治疗观察。
  第二节 临床
  一 内科
  伤寒病 清乾隆、嘉庆年间,醴陵县黄朝坊著《金匮启钥》,强调温补为治伤寒之根本大法的观点,延续至今。
  肝病 1960年,市一医院用明矾治肝炎72例,治愈时间平均缩短7~11天。1973年,市中医院自制马鞭草合剂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47例,治愈42例,好转5例;红湘江机器厂职工医院用草药螃蜞菊治疗病毒性肝炎51例,HBsAg转阴率达44.32%。1976~1977年,市中医院用茵陈、山栀、大黄、马鞭草、茅根、甘草,制成1号肝炎合剂,治疗200例,治愈率93.5%;茶陵县中医院采用逍遥散加减50剂,治愈一例右肝多发性囊肿。1977年,株洲县先锋桥医院治疗原发性肝癌一例,症状体征消失,存活6年以上。1989年11月,成立市中医肝病研究中心。该中心用鳖甲等10味中药制成丸剂治疗肝病,有效率达60%。
  心病 1974年,市中医院张师艺医师,运用百合科万年青煎汁保留灌肠和内服治疗风心病、肺心病引起的心衰13例,属国内首次应用报告,并总结其药效有洋地黄样作用,能改善呼吸功能、利尿、控制感染、止咳平喘、舒张冠脉、退黄疸和改善血栓塞征等。1987年,株洲铁路医院用熟地、五味子为主,结合辨症用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过早搏动,临床观察有效率为83.3%。1988年,市中医院以益气、温阳、利水、化淤为治则,用葶苈、生芪等10余味中药组成心衰合剂,治疗心衰33例,对I、Ⅱ级心衰有效率达75%。
  脾胃病 1959年,市中医院用香附等16味中草药制成“新曲”,治疗肠炎痢疾300例,具有导滞、健胃、清热、利湿的功效。1960年,用槟榔汤预防肠道传染病,使发病率下降44%。1975年,市东区医院自制小飞扬合剂,治疗急性肠炎124例,有效率98.4%。1985年,茶陵县中医院治疗巨结肠症2例,认为该病病位在肠,病根在肺,用宣肺开塞疗法疗效显著。同年,该县枣市中医院,用四磨汤治愈该病20例。1980~1984年,株洲冶炼厂职工医院用象皮粉对3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进行诊治观察,具有迅速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肺病 1959年,市中医院自制荆苏散治疗流感,有效率100%;用抹、服、敷、注、针刺五结合,治疗麻疹合并肺炎7例,治愈率85.7%。1960年,市一医院采用气管滴入大蒜汁方法,治愈肺脓疡3例。1971年,市中医院自制胆壳丸,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300例,有效率95%。1972年,株洲市攻老(攻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第一协作组,自制三种合剂治疗143例,次年对61例追访有效率59%;后在原方加减药物,重新选择病例122例,有效率85%以上。1987年,市北区医院以醉鱼草制成糖浆,治疗哮喘52例。该院认为该药有扩张支气管和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达到宣肺平喘、降气化痰的疗效。
  肾病 1965年,市中医院以导赤散加鱼腥草和金钱草,治疗尿道结石效果良好。1988年,茶陵县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72例肾绞痛,提出“虚而不运,助之使通”的观点,是止痛不拘于通的又一治法。1989年,株洲县中医院以甘遂外敷,甘草内服,治疗术后尿潴留27例。
  风症 1975年,市二医院对风湿病用中草药筛选制成风湿骨痛药,通过6000例观察,消肿止痛,优于其他药。1977年,市精神病医院和株洲县王十万公社黄丰桥大队合作医疗站合作,用民间秘方龙骨散治疗精神病16例,痊愈6例,有效10例,尤以精神分裂症疗效最好。1982年,茶陵县人民医院用补气血、温养经脉,治愈老年震栗一例。1985年,市中医院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和小柴胡汤,分别治愈马尾神经炎、小儿舞蹈病各1例。1986年,茶陵县人民医院以驱蛔药,治愈蛔虫扰神致癫疾3例,实属罕见。
  二 外伤及皮肤科
  骨伤科 民国时期,醴陵县张紫赓祖传正骨医术,对骨与关节损伤患者,依5代祖传医术治疗,十痊八九;1959年,张编写的《简明正骨手术》一书出版,远销印度尼西亚。1958年8月,市联合医院有祖传伤科医生3人,伤科病床10张,专门收治骨伤科病人。该院在继承和发扬著名伤科医师张紫赓祖传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又吸取天津、上海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在全省首创袜套牵引治疗三踝骨折、蝙蝠腿手法治疗髋关节脱位的疗法。1981年,市联合医院施访梅对关节骨折,采用手法理筋,骨折整复后早期功能锻炼,治疗50例,优良率94%。1977~1982年,市中医院对胸腰椎骨折后突畸形42例,采用拨伸掌压手法复位治疗,优良率95.2%。1984~1987年,市中医院在运用传统手法8法基础上徒手整复骨折,按照不同部位、类型、错位情况辨症,认定其出路,选用其入路的反过程送入法,治疗109处骨折,解剖对位48处,接近解剖对位39处,功能对位10处,无改善5处,7处不需手法复位。1987年,市中医伤科医院采用提按摇摆叩击法,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77例,显效88.31%,好转11.69%。
  伤筋 1970年,株洲硬质合金厂医院采用中药浸泡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肌肉萎缩等效果良好。1983年,醴陵县三医院观察出手指络脉异常反应诊断损伤性疾病,证实人体任何一处损伤,都可在手掌食指、中指、无名指横纹内找到相对应的推之不动的青紫色或红紫色络脉异常反应点,为伤科诊断提出了新方法。1988年,市中医院将五积散改成汤剂治疗腰腿痛117例,根据病情或加温经通络之品,或入补益肝肾之药,或益活血之剂,或增表散之力,总则不离温经通络活血止痛,治愈率80.2%,好转率17%。
  肛肠科 50年代,株洲市、醴陵县中医院等单位,采用适宜浓度的明矾注射液注射在直肠组织间隙,治疗脱肛329例,痊愈318例(97%),显效4例,好转4例,无效3例。1977年,株洲冶炼厂职工医院用鲜胡桃叶3两,煎水熏洗治愈肛瘘及肛门急性炎症患者6例。1973~1990年,市中医痔瘘医院采用丝绒结扎疗法及术后用中草药凉血清热、消炎止血、润肠理气、活血化淤、补中益气等治疗痔疮,用切开或切开挂线法治疗肛瘘,共收治病人13400例,治愈率达99%。
  皮肤科 1957年,市一医院用地榆、黄连治愈80%以上大面积烫伤患者2例。1960年,市一医院用明矾治疗神经性皮炎及慢性湿疹等病107例,疗效显著。1974年,市中医院用中药内服、煎水熏洗、外搽治疗慢性湿疹15例,痊愈14例,好转1例。1979年,市中医伤科医院以健脾化湿清汤治疗神经皮炎50例,有效率93%。1982年,株洲冶炼厂职工医院经8年研究,将大象皮制成外用搽剂,治疗烧伤、冻疮等,见效迅速。株洲市皮肤科诊所采用刮屑、针刺和外搽祖传秘方,治愈皮肤淀粉样变性3例,治疗牛皮癣90%显效。
  蛇伤 1971~1973年,株洲县龙潭卫生院采用结扎放血、扩创清洗,外敷中草药,治疗五步蛇咬伤25例,治愈21例。1976年,该院采用套封,针刺八邪穴,外敷自制蛇药散,内服解毒汤,治愈各种蛇伤13例。酃县中医院,自70年代起设蛇伤科,置病床10张,至80年代中后期凡蛇伤未超过17小时来院治疗者,无一例死亡;湘赣邻县市来该院求治者甚多,并经常出外会诊。1978年,酃县中草药研究所发现草药毛萝摩具有明显的抗蛇毒、止痛、止血与消肿作用,对各种毒蛇咬伤有较好的疗效,1980年治疗65例,治愈率97%。
  三 妇科儿科
  妇科 1973年,市中医院名老中医杨升三编写《中医妇科要诀》,简要介绍妇科诊察和治疗原则及主方变化等,分章节介绍有关经、带、胎、产、杂病等常见症型的辨症施治。1974~1978年,杨宗《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治则,用桂枝茯芩丸加味治疗子宫肌瘤100例,痊愈43例,显效34例。杨对外阴白斑、阴道滴虫、霉菌感染、外阴湿疹等56例妇科病,则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辨症分型治疗;血虚风燥型养血平肝,祛风润燥,用当归饮子加味;肝热型泻肝清热,祛风杀虫,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风热型祛风清热杀虫,用加味消风散;湿热型清热利湿,用土茯苓苦参汤加味,均取得较好疗效。市妇幼保健院用九里光、酸桐杆等煎水冲洗,以乌贼骨、雄黄等制成药粉,治疗中、重度宫颈炎224例,治愈92例,好转107例,无效25例。该药具有清洁患处,杀菌、消炎、祛腐生新、利湿生肌作用。市中医院以地榆炭、艾叶、鸭蛋煎服,治愈功能性子宫出血5例。
  儿科 1963年,市中医院运用中西医结合,治愈麻疹合并肺炎284例,使死亡率下降到1.9%。1973年,株洲铁路医院采用冷藏7天的狗脾脏,埋藏于人体神经干部位,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221例,治愈4例,显著好转100例,进步85例,无效32例。市中医痔瘘医院承师前人用蜘蛛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经验,经30余年临床运用,治疗200例,有效率96.4%。茶陵县中医院用羚角龟鹿汤治小儿先天性脑积水,选用龟板、鹿角等8味为基本方,治愈11例。
  四 五官科
  喉科 清代,醴陵县黄方国著有《时疫白喉真诀》。民国时期,醴陵县廖庆大总结平生喉科治疗经验,著有《喉科症治便览》,以餮后来之人。1957年,市一医院用养阴清肺汤及吹喉散治疗白喉,挽救5例严重患儿。50年代,醴陵县中医院外用熊冰散,内服药随症化裁,即咽喉白喉用柑桔汤加味;喉气管白喉用三子降气汤加味;并发心肌炎者,轻症治以滋肾水,补心阴,用养阴清肺汤加味;重症治以益气养阴,调理心脾肾,用炙甘草汤或八味地黄汤加味;危重症用附子理中汤或人参四逆汤回阳救逆,共治疗白喉375例,治愈率97.3%。1982年,张又据祖传治疗乳蛾经验,把乳蛾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前者急性发作时,以疏风清热为主,用六味汤加味内服,吹珠黄散;后者需疏风清热,破淤消肿并重,用消肿通关散加减内服,轻者吹珠黄散,重者吹冰麝散,临床还常配用割法或烙法治疗。市中医院叶嵩高,采古今名家之所长,结合临床经验,创制保喉散,经40余年临床运用,其功用具有止痛清热,生津止渴,泻火解毒,去腐生新,对单双蛾,上下边喉疳喉癣,小儿蛾口及急慢性咽喉炎等,均有较好疗效。
  眼科 清代,今株洲县境名医陈家明师净空和尚祖传治眼疾之技,运用珍珠、玛瑙、琥珀、麝香、冰片等8宝,提炼成膏子眼药,专治眼疾。至清光绪中期,其眼科医术已在郴州、衡阳、湘潭、长沙等地享有盛名。民国时期,醴陵县唐载生用祖传验方红金膏、磨障丹,治疗沙眼和各种眼疾炎症,有独特疗效。1958年,唐的祖传验方入选全国近视眼防治研究会议《资料汇编》,在全国14所沙眼防治机构得到推广运用。1972~1974年,市中医院根据中医久视伤睛成近视和劳瞻竭视而损光的原理,调理肝、胆、心肾等内脏功能,以补为主,以通为用,使阴阳平衡,水火相济,血旺精充,经络润泽,治疗青少年近视眼100例有显效。该院还以外用补效洗眼液、万应眼药膏,治疗砂眼、睑缘炎、结膜炎、角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等外眼疾病,每获良效。1977年,株洲县人民医院运用明目地黄丸和加味逍遥散,随症加减,治愈中央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多例。
  五 针灸推拿
  针灸 1956年,全市普遍推广针灸疗法,至1958年近1000人掌握一般针灸技术,使许多服药不愈疾病获得较好疗效。市中医院在9个月内针灸治疗4280人,有效率81%。株洲铁路医院针灸治疗阑尾炎、关节炎等效果良好。市一医院开展针刺麻醉施行手术、针灸治疗阑尾炎。1959年,市中医院选取关元、中极、归来、气冲、血海等穴,分成2组,交替使用,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的方法,针刺引产。1969年,全市医务人员广泛学习使用针灸,再次掀起针灸疗法的高潮。1970年,田心机车车辆厂医院运用针刺合谷、支沟、腕骨3穴的“巨刺”疗法,治疗疾病,常一针见效。1977年,株洲冶炼厂医院采用针刺合谷、内关及阿是穴,治疗扁平疣43例,治愈率100%。1980年10月,醴陵县中医院闪火灸法和火针蚁蛳疗法,在沈阳举行的全国针灸临床学术会议上表演获得好评,次年9月向日本的中国针灸研究会访华代表团表演,受到日本朋友的重视。闪火灸法,主治风寒湿痹、伤痛、皮肤疥癣、虫伤、腹痛等。凡属皮肤表浅疾患,点燃以药物研细捻紧成的药球明火闪灸之;病痛在肌内者,将明火吹灭,速压灸之,重复两次,可起到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杀虫止痛,软坚散结之效。火针蚁蛳疗法,主要治疗生长缓慢、血液供应充分的皮下肿块、瘰疠、脂肪瘤等,疗效迅速可靠。其方法是将烧红的针在硫磺上擦一下,迅速通过金属板孔,对准肿块刺入,以刺破囊壁为宜,针后取蚁蛳膏绿豆大小敷针孔处,10天取下,一个月痊愈,大多一针即可。
  按摩 1964年12月,成立市盲人按摩诊所。该所接诊治疗腰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各种腰痛、颈椎痛、落枕、软组织损伤、近视等50余例,有效率90%,治愈率65.8%。市中医伤科医院对外伤后引起的腰腿痛,选用腰三横突、臀上皮神经、臀中肌、阔筋膜张肌4个压痛点行痛点推拿,配以温经止痛散外敷,有效率100%。1988年,株洲冶炼厂医院采用揉按穴位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为省内首创。
  磁疗 1973年,湖南省运用铈、钴、铁合金磁作贴敷经络穴位,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次年3月,成立湖南磁疗科研协作组,331医院、株洲硬质合金厂职工医院和株洲铁路医院为协作成员单位,通过观察,磁疗具有消肿、止痛、镇静、抗炎等作用。株洲硬质合金厂职工医院,磁疗治急性扭挫伤206例,治愈率62.6%,有效率96.1%。株洲铁路医院采用三棱针穿刺加贴敷磁片,治疗腱鞘囊肿51例,痊愈23例,显效8例,进步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3%。331医院采用磁疗中央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同样取得较好疗效。1973~1975年,株洲铁路医院用磁穴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扭挫伤、气管炎、腰痛、腱鞘炎等病162例,有效率88.8%。磁疗除止痛、消肿止痒外,还可以止泻、解痉。磁片长期与人体接触能改变人体生物电流。1981年,株洲铁路医院总结磁麻拔牙203例,优良率51.7%,好转37.9%,有效率为89.6%。
  其他疗法 湘江氮肥厂职工医院采用蜂螫穴外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根据头面俞穴主治局部位、手足三阳经俞穴治头面五官病,以牵正穴为主,配以阳白、地仓等穴,均取患则,通过观察,具有抗炎、抗受损部位水肿、疏通经络、改善患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神经修复等功效。省建五公司医院采用猪脑垂体组织液穴位注射治疗气管炎50例,近控5例,显效27例,好转7例,单纯型有效率78%,喘息型80%。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