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环境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3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环境卫生
分类号: R12
页数: 4
页码: 489-49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卫生的卫生防疫的环境卫生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医院消毒、环境医学、公共场所卫生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卫生防疫 环境卫生

内容

一 预防性卫生监督
  水质监测 50年代初,株洲镇仅铁路系统饮用自来水,市民饮用由义务消毒员消毒的湘江水、港水。1956年,第一水厂投产,大部分居民饮用自来水。1958年,对第一、二水厂的水源水、沉淀水、出厂水全面检测,均达国家标准。同年,在湘江株洲段枫溪港出口处上游100米湘江江心、枫溪港下游与月形山第一水厂吸水站之间、白石港出口下游与石峰山第二水厂吸水站之间、霞湾港出口下游100米湘江中心建立4个定期检测水质点。1965年,对集中式给水定期检测水源水、沉淀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1982年,市防疫站参加省湘江水质资料收集整理表明,株洲市枫溪港、白石港、霞湾港3个断面属严重污染,水质指数分别为2.3、3.5、2.5。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和沿岸农田使用的农药、化肥等有机物,以及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湘江(据1975年调查全市每年有4.2亿吨废水排入湘江)。1984年,开展全市饮水水质和水性传染病调查,水质基本达标;水性传染病有痢疾、肝炎、地甲病、地氟病。1985年,为117个单位自备水建档,定期监测;对湘江丰水、枯水期作卫生学监测表明,受工业三废和有机物污染而流出株洲境时尚未达到自净。1990年,在湘江枫溪、霞湾、马家河三个断面,检测氨氮、大肠菌群、总汞都有超标样品,集中式给水4项指标合格率在91.7~100%。
  环境监测 1966年,调查市农科所污水灌区卫生状况,污水中寄生虫卵在渠道中沉降,间歇用污水灌溉效果较好,污灌区土壤有机氮、人群患病率均高于对照区。1973年,在湘江水生物体内发现有氰化物、砷、酚等。1980年,对湘江氮肥厂废水灌区的土壤、饮水、作物进行酚、氰、砷、铜、硫等检测,检测结果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同年,开展新农村住宅微小气候、平面布置、采光、照度、空气污染等调查。1981年,调查有20多年污灌史的湘江机器厂污水灌区,污水综合指数为21,污染严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造成人群肠道疾病增多,污灌区的芋头煮不烂,长年污染的稻田减产十分明显,用污水养鱼鱼体内有重金属积蓄。
  二 医院消毒
  1964年,调查11家医院,其污水直接排入湘江、稻田或湖塘,垃圾、废敷料等亦直接投入垃圾箱。至1973年,仍有半数医院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1980年,调查16家医院污水处理情况,多数用漂白粉或液氯消毒污水。因液氯跑冒,曾使病人中毒昏倒,树木生长受影响,后停止使用。1983年,市防疫站进行利用株洲化工厂次氯酸钠消毒医院污水试验,消毒效果良好,次年试点推广。1990年,贯彻《消毒管理法》,推广自动启闭式消毒盒1000盒。同年,对23家医院消毒情况检测,采样237个,市属医院合格率为61.11%,厂矿企事业医院合格率79.17%,分项合格率最低的为空气36.36%,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合格率为59.70%。
  三 环境医学
  1969年,株洲化工厂氯气排空造成朱家塘、板塘、李家冲、龙塘4个生产队114人中毒。1970年3月30日,株洲化工厂氯气排空半小时,致市灰渣砖厂99人急性中毒,33人入院治疗。1972年10月,市郊区农药厂生产砷酸钙,排出废水使朱家塘76人中毒,发病率为84.4%。1973年,清水塘地区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为4.68亿立方米,氯气(因故排放时)最高浓度达84mg/m3,超过国家标准893倍,年排放煤粉尘约1815吨,平均降尘量每年每平方公里562.2吨。清水塘地区大气污染对人体和农作物生长的危害表现在:征兵体检因五官科疾患淘汰的占总淘汰的49.5%,化工厂子弟学校毕业生上呼吸道体征阳性检出率为61%(田心区为28%),清水塘建设大队3个生产队,1960年前粮食年产15万公斤,1970年下种1.20万公斤,仅收2.55万公斤。1974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在株洲市调查镉污染状况,从水、土、动植物及人体等研究镉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采样330份,分析结果显示:湘江底质已有一定程度镉污染,厂区土壤含镉量比对照区高千余倍,最高含量为188.75mg/kg,在污染源千米之内动植物含镉量较高,蔬菜叶类较茎块类含镉高,动物内脏含镉比肉高,人体检查发现体内已有一定量镉蓄积,少数人的蓄积量已达损伤肾脏的水平。1979年、1983年两次在清水塘地区小学生做唾液溶菌酶活性测定,显示工业污染区儿童溶菌酶活性下降,抵抗力低。1980年、1984年观察人群健康指数表明:污染区儿童平均出现症状数高于对照区619倍,污染区儿童症状中75%为咳嗽及一身痒痛,可能与污染物刺激有关。
  四 公共场所卫生
  1985年,全市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的摸底、监督、监测和建档工作,并拟定《公共场所设施卫生建档方案》。经省防疫站组织的公共设施卫生建档考核验收,属中等水平。1986年,开展游泳池卫生监测。市卫生局、体委制定《株洲市游泳池卫生管理条例》,印发游泳证,全面检查各游泳池卫生。1987年,市体委、湘江机器厂等单位游泳池,改全换水为重复使用,可保持3个月不换水。理发工具监测:检出大肠杆菌阳性率27.8%,其他细菌51.5%,HBsAg阳性29.5%。是年,贯彻国务院发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全市有公共场所7583家,从业人员4.03万人,组建80人的卫生监督员队伍。1988年,全市发放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实行市、县(市)区分级管理。次年,开始公共场所执法检查以及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体检。1990年,市防疫站监测公共场所56家,设监测点164个,监测结果25家合格。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