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食品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食品卫生
分类号:
R155.5
页数:
5
页码:
482-48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卫生的卫生防疫的食品卫生的食品卫生管理、营养卫生、食物中毒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卫生防疫
食品卫生
内容
一 食品卫生管理
民国期间,省政府虽颁发过食品卫生管理法规,但由于执行不力,收效甚微。1952年4月,市卫生防疫站与工商、公安部门联合,对372家摊贩、103家食品商店登记造册,从业人员经体检合格发给营业卫生许可证。1953年,市防疫站、工商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饮食行业组织卫生委员会,督促检查卫生工作,成为行业自身管理的雏形。1955年,市防疫站抽检各类食品94件,合格率28.7%。1957年,市人委颁发《株洲市饮食品工商企业卫生监督办法》及《株洲市饮食服务业卫生监督暂行办法》,在防疫站设专干任监督员,各行业设卫生监督通讯员。1958年,市水果三店出售腐烂水果被罚款,是对食品行业实施行政处罚的先例。1960年,执行卫生部、商业部颁发的《食品加工、销售饮食卫生五四制》。1962年,为防止副霍乱病传入,对食品行业实行“从业人员健康证”制,推行餐具“四过关”(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制度,20多家饮食店做到餐具煮沸消毒。1965年8月,执行国务院发布的《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同年试行《株洲市家畜家禽检疫工作(暂行)规定》,并开始管理企事业单位食堂卫生。1970年,推行饮食餐具冲洗消毒“三格池”(冲洗池、洗涤池、消毒池),肉食行业门市部推行简易冰箱保鲜肉品。1976年,成立市食品卫生监测站(与市防疫站合署办公)。1979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1981年,市标准处将市卫生防疫站纳入全市产品质量监测网,对食品产品执行监督检验权。是年,市标准处颁布首批15种食品企业标准,其中卫生指标由市卫生防疫站检测。1983年5月,市卫生局举办《食品卫生法》学习班共264期,2万余人参加学习。同年,市政府批准在城区建立食品卫生监督队伍,配备专、兼职监督员95人。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由道德规范管理转向法制管理。1984年,市、县(区)卫生防疫站,为千余家国营食品单位建立卫生档案。1985年5月,全市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和《湖南省集市贸易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树立19个食品卫生标杆单位,开展食品行业挂红牌、蓝牌活动;成立市、县(市)区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简称“食监所”),每所配备照相机、录音机等取证工具,125名食品卫生监督员统一着装执法。1986年,培训食品单位厂长、经理205人,职工1.4万人,并抽检各类食品6844件,合格率84.64%,比1985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次年,在全省爱国卫生检查中,食品卫生获单项奖。1989年6月,市政府颁布《株洲市食品行业卫生许可证发放暂行标准》,全市食品行业按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整改。1990年元月、3月,市工商局、标准局和食品工业办在城区两次共检查308家食品单位,处理过期食品7.16万公斤,价值15万元。城区91%的批发销售单位未索证,25%的食品超过保质期,83%的食品无生产日期,15%的包装无厂名、地址。
饮食、冷饮卫生 1953年,市人委认真贯彻卫生部颁发的《清凉饮食物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株洲市饮食品管理暂行办法》,禁止出售有色饮料、刨冰、搓凉粉,从业人员接受预防注射、体检,禁止活动性肺结核,严禁花柳、麻风、传染性皮肤病、肠道传染病患者从业。70年代,推行“余热消毒”。1977年的冷饮合格率由70年代初的43%提高到64%。80年代,冷饮厂家先后建立自检机构,防疫站加强监督抽检,冷饮合格率达85%以上。1982年12月,市政府颁发《株洲市冷饮卫生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冷饮达到“三有四一”(有自检能力、有冷藏设备、有相应的卫生设施;生产一批,检验一批,合格一批,销售一批)。1985年,推行“冷饮生产卫生管理合同制”,全年合格率达87.8%。1986年,在饮食业增添冷藏设备,大饭店设熟食制作间。1988年,市食监所抽检餐具135件,消毒合格率仅59.2%,其原因是集体户、个体户的餐具消毒不经常。1989年、1990年抽检雪糕、冰棋淋各30余份,营养成份均不合格。
副食品、奶制品卫生 50年代,株洲市副食品生产多为作坊式小生产,场地阴暗狭窄,夏季工人赤膊作业。1962年,市防疫站提出《关于加强糕点生产、运输、销售环节卫生管理的意见》,并对月饼生产进行检测。1978年,市防疫站调查奶品厂生产卫生,抽检64件,半数不合格。1980年,贯彻卫生部、商业部颁发的《糕点卫生标准》和《糕点食品卫生管理办法》。1985年,检测酱油、醋138件,合格率61.6%。1988年,市食监所检测市售奶制品44件,合格率11.36%。不合格的原因是:溶解度及脂肪、蛋白质含量低,蔗糖含量高,不符合“低糖高蛋白质”的理想营养结构。
肉食卫生 1955年,株洲屠宰场从市内迁址郊区塘头,解决了污水、污物无法排除的难题。是年在市防疫站内设家畜保育站(1956年分出)。1957年,牲猪仓库及沿街一带,猪瘟有蔓延趋势,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得以控制。“文革”期间,市冷冻厂未经卫生部门审查,建在人口稠密、地势低洼的城区,污水污物处理不当,夏季蚊蝇密度大,臭气难当。1976年,城区各肉店推行“小冷库”、执行“三不落地”、“三不带”(屠宰、运输、销售不落地,不带毛、血、污)制度。1981年起,省肉食公司组织卫生检查评比,株洲市连续3年获第1名。1984年,市肉食公司水产批发部从云南大理调进含高氟干鱼,省防疫站检验为250mg/kg。经法院裁决罚款5262.87元,库存干鱼虾全部销毁。80年代,个体肉食品经营者增多,部份国营肉店在租赁、承包后,自购、自宰、自销,增加肉检工作难度。市畜牧站、工商等部门,加强了集贸市场售前检验,但宰前检验困难。
粮油食品卫生 1964年,市生产资料公司调进10万公斤棉子加工棉饼,其棉油中棉酚超标1.28倍,水份、杂质超标39倍,经精炼后销售食用,避免了一次食源性疾病。1980年,抽检郊区、株洲县105个晚稻样品的有机氯、有机磷含量,其中16个样品有机氯含量超标。1986年,市粮食局调进高酸价茶油22.50万公斤,经稀释后出售。
二 营养卫生
1956年,株洲铁路防疫站调查1~3岁在托幼儿膳食,其蛋白质、脂肪、糖基本符合标准,钙、磷、维生素A、B2显示不足。1960年,调查农村、工厂、学校营养状况,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为需要量的30~60%,导致营养不良出现水肿。1961年1~2月,全市累计发生水肿病人48544例,危重病人772人。各公社相继设立水肿病医疗站,政府调拨黄豆、糯米、红枣等物资辅助治疗,并提倡劳逸结合,次年得以控制。1982年省营养调查队调查株洲化工厂、株洲冶炼厂工人的营养,其蛋白质、热量略低于需要量。1987年,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微量元素检验,49.4%的儿童缺锌、63.6%缺铁。1990年,市直机关幼儿园膳食调查,显示钙、维生素A、B2不足。
三 食物中毒
1958年8月,外省红星歌舞团来株洲市演出,45人在同庆园就餐,9人发生沙门氏菌中毒。1960年,茶陵县中村塘田(今酃县)发生118人毒蕈中毒,死8人。1961年,市卫生局制发《株洲市食物中毒报告及调查处理暂行办法》。1966年3月,株洲农业机械厂发生168人氯化钡食物中毒,在湖南省委、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指挥和兄弟省、市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援下,积极抢救,仅2人身亡,把市内影响最大的一次食物中毒事件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1979年,株洲县龙凤公社发生一起109人误服氟硅酸钠食物中毒,经及时大力抢救均治愈。1981年5月2日,株洲车辆厂发生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是市防疫站首次用动物实验证明中毒菌株产生呕吐型毒素。1986年,茶陵县一中发生198名师生鼠伤寒沙门氏菌中毒事件,无死亡病例。1955~1990年,经处理的食物中毒事件共157起,中毒3793人,其中死17人。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