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艺社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25
颗粒名称: 第十章 文艺社团
分类号: I0
页数: 8
页码: 463-47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株洲市的文化的文艺社团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艺社团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文艺社团 醴陵县

内容

民国期间,醴陵县有以中小学文艺教师为主自动组织的漠林文艺社。50年代,城区331厂建立山鹰文艺创作组和山鹰美术创作组。1962年10月,株洲化工厂成立文学创作组。1963年2月,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所辖市文学工作者、戏剧工作者、音乐工作者、美术工作者协会同时宣告成立,境内始有群众性的专业文艺社团。“文革”期间,文艺界首遭劫难,多数文艺社团成员被打成“小邓拓”、“三家村”、“黑笔杆”、“黑线人物”,社团组织普遍被扼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文艺社团逐步恢复和发展。1983年,市辖各县(除株洲县外)成立文联,民间文艺社团数量剧增,仅城区就发展到100余个,成员达1000余人。1985年6月,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联合调查组,对株洲文学社团的兴起和作用进行调查后,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写出调查报告在《湖南日报》发表,引起全国重视。《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文学报》、《文艺报》等报刊,多次刊发株洲文学社团开展活动的经验报道。
  第一节 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63年2月,株洲市文学艺术界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株洲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市文联)成立,选出委员19人及兼职的正、副主席和秘书长,接收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市戏剧工作者协会、市音乐工作者协会、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为团体会员,日常工作由市文化馆代管。
  1964年4月,配备专干1名,与市文化局合署办公。市文联成立后,在团结全市文艺工作者,繁荣文艺创作,组织和指导群众文艺活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省市及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数百件。1965年10月,《湖南文学》以《满腔热情育新苗》为题,介绍株洲市文联培养作者、繁荣创作的经验。同年,省文联发文号召全省地市文联认真学习株洲市文联的先进经验,并指定株洲市文联在省文联工作会议上作专题发言。
  “文革”开始,市文联陷于半瘫痪状态。1968年11月,被当作“裴多菲俱乐部”予以撤销,大批专业文艺工作者下放农村安家落户。
  1971年,市革命委员会组建群众文化工作室,担负起市文联与市文化馆的工作,创办《株洲文艺》、《花篮》、《歌台》、《活页歌选》等文艺刊物,重新组织发展业余文艺队伍,开展文艺创作和群众性演出活动。
  1978年7月25日,市文联及所辖各协会恢复工作,成为“文革”后湖南省第一个恢复活动的地市文联。
  1981年11月,市文联下设协会工作部、编辑部、办公室,配备干部10人。《株洲文艺》转为文联机关刊物,并创办了内刊文艺小报《文艺窗口》和新闻图片《株洲新貌》。
  1982年7月,市文学艺术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的文联委员会,接收新成立的市摄影工作者协会为团体会员,并将原市音协改名为市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原市美协改名为市美术书法工作者协会,原剧协改名为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
  1985年3月,创办株洲市文学艺术讲习所,经过几年努力,培养文艺骨干数千余人次。
  1989年6月,市文学艺术界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会员发展到1300余人。
  第二节 民间文艺社团
  一 漠林文艺社
  民国35年5月,醴陵县一些志趣相投的中小学文艺教师自发组织成立漠林文艺社,是境内第一个从事业余文艺活动的民间学术团体。“漠林”在《醴陵民报》上开辟文学副刊,刊载社友创作的文艺作品,每月1期,共约出过30期。“漠林”刊头由著名文艺家丰子恺题写。作品内容始受“为艺术而艺术”的影响,不问政治,后受进步思潮影响,开始发表针贬时弊的作品,并油印进步歌曲——《团结就是力量》、《金凤子》、《山那边好地方》等向群众散发。1948年寒假,为配合革命形势排演了根据高尔基《底层》改编的话剧《夜店》和曹禺的《原野》,向人民宣传翻身求解放的道理。1949年7月,醴陵解放,漠林文艺社随之终止。
  二 山鹰美术创作组
  1954年,331厂山鹰美术创作组成立,是境内最早的工人美术社团。至1990年的30余年中,以厂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汤树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彭博望为首,以《山鹰画刊》月刊为园地,团结培养了一大批工人、干部业余美术作者,围绕各个时期中心工作,出刊464期,刊登美术作品2000余幅,其中200余幅入选省市及全国美展或其报刊发表。1979年9月,《山鹰画刊》作品专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华君武到厂考察,对山鹰美术组和《山鹰画刊》给予很高评价。1984年,《山鹰画刊》部分作品晋京参加庆祝建国35周年全国美展。
  三 青年诗社
  1982年,共青团株洲市委青年干部刘波发起成立青年诗社,至1990年共有成员24人。近10年中,他们坚持每月开展活动,或讨论新作,或举办诗歌朗诵会,或编印《青年诗刊》,先后在《诗刊》、《星星》、《芙蓉》、《湖南文学》、《湖南日报》、《文艺生活》等全省和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400多篇(首)。年仅20出头的刘波多次在《诗刊》发表诗作,其诗《青年布尔什维克》在《诗刊》头条发表后,引起文学界广泛注意。人民文学出版的《诗选》、新疆的《文学大选》、上海的《新时期10年诗选》等刊物选登了他的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二十岁人》、《我们都有一个梦》两本诗集。1989年,他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被湖南省作家协会推选代表省青年作家出席全国青年作家第三次代表大会,被株洲市评选为10大青年新闻人物。
  四 南楚诗社
  1985年8月,南楚诗社成立,到80年代末有社员102人,其中多数社员是在古典诗词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的离退休老干部。
  诗社自成立始,社员们坚持每年深入工厂、农村采风,运用古典诗词形式,咏物抒怀,歌颂株洲“四化”建设成就和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每年出版一期《南楚新声》专集。至1990年,诗社已出版《南楚新声》6期,共创作诗词、楹联近万首(幅),其中社员文有然、尤湘洪、罗志钧、罗立洲、罗传卫、丁亚辛、丁价勋、李迈群、万扬纬等共出专辑13个,李国清的篆书和行书作品入选《二十世纪国际现代书法篆刻名家作品荟萃》并获世界银奖艺术家称号,陈恒安的《玉楼春·党庆颂》获“庆祝中国共产党华诞向日杯全国征文”一等奖,罗立洲的《株洲大桥之歌》被有北京等8个省市诗人参加的首次中华现代工业诗词研究会评定为二等奖。
  除以上专题介绍的民间文艺社团外,办得较好的民间文艺社团还有株洲化工厂的文学创作组、株洲电力机车厂的“成才”、市东区的“作家摇篮”、南区的“庆云山”、北区的“北苑”、硬质合金厂的“七月”、株洲车辆厂的“百花”、醴陵市的“文笔峰”、茶陵县的“腰陂”、株洲县的“花蕾”等文学社,以及酃县的“朝天子”诗歌联谊会,市作协所属的报告文学学会、杂文学会、散文学会、通俗学会等。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