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表演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表演艺术
分类号:
J812.2
页数:
5
页码:
446-4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文化的艺术创作的表演艺术的音乐、舞蹈、曲艺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艺术创作
总体构思
内容
一 音乐
1958年,株洲钢厂青年工人邓贻照作曲的《机器隆隆开起来》被评为全国农村题材优秀歌曲,《中国青年报》予以刊载。邓成为境内最早在中央报刊发表作品的工人音乐作者。1959年,株洲电力机车厂职工刘洪志作曲的歌曲《一三八电气机车出厂了》、331厂职工叶修南作曲的歌舞《英雄大战开门红》,双双参加全国职工文艺会演,成为株洲市最早参加全国性文艺会演的音乐作品。
1958~1960年,市花鼓戏剧团和市歌舞剧团努力开展戏剧音乐创作,共有16部大型歌剧、10部独幕剧、15部小型音乐作品等歌剧音乐作品问世。戏曲音乐由最初的工尺谱改进为简谱,从套曲牌发展到编曲,从小剧目、传统剧目到大剧目、新创剧目,成为湖南省一支有影响的戏曲创作演出队伍。
1961年,市歌舞团演奏员徐风作曲并演奏的大提琴曲《怀念》、演奏员朱立明创作的双簧管独奏曲《洗菜心》,参加省文艺调演并被选拔参加中南5省文艺会演,成为株洲市最早参加省级公开会演的器乐作品。
1971年,李永森改词、白诚仁编曲的合唱《浏阳河》由省歌舞团演唱、湖南电台录音,后被中央和省级电台、刊物多次播放和发表。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举行市业余音乐创作作品调演,从参演的1500余件作品中,选出《我是一个红锻工》、《岳麓山放歌》、《送饲料》等42件优秀作品,其中优中择优出8首经省革命歌曲征集小组选报中央并由省电台录音播放,有12首在省级报刊发表。1973年10月,株洲市出版《音乐作品选》,选编创作会演优秀作品30首,印刷1万册向全国发行。
贺家土小学教师唐瑶辉作词、市二中教师罗如鼎作曲的少儿歌曲《送饲料》,表现“红小兵”们利用课余时间给公社养猪场送饲料的劳动情景和欢乐心情,曲调活泼,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深受少年儿童喜爱。这首歌曲1983年获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等7个单位颁发的少儿文艺创作3等奖,并由中国唱片社制成唱片发行,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
1973年,由刘国祥编剧,李正斌、杨泽强作曲的花鼓戏《送货路上》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调演,后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该剧音乐在汲取长沙、益阳等地传统花鼓戏音乐的基础上,打破上下句的老框框,改进融汇民间小调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剧情。
1977年,市歌舞团创作的交响组曲《骄杨曲》参加省专业文艺会演,后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专集,又被列入《中国音乐辞典》。
1979年,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市音协主席闫唱民以《我们是怎样建立音乐骨干队伍的》为题作经验介绍,《光明日报》、《人民音乐》等全国10余家报刊杂志,均以显著地位报导株洲开展音乐创作活动的情况。
1981年,市文化馆黄书田作词的一首反映农村儿童生活的歌曲《挖野菜》,在《上海歌声》发表后,获文化部少儿歌曲优秀奖。1983年2月,株洲电力机车厂工人李光迪作词的儿童歌曲《小竹桥》,获全国民族团结征歌评选一等奖。这首歌曲通过描写苗汉两个民族的少年朋友上学路上互相帮助过小竹桥时的欢乐情景,从侧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同年,夏劲风作词的《礼貌歌》、《你说我该感谢谁》在全国获奖,并被辑入《中国音乐年鉴》。
1985年,李光迪作词的《迷人的小山村》获全国少儿“小百灵”赛歌一等奖。1986年,市歌舞团推出的轻歌剧《小巷歌声》获湖南省歌剧、话剧调演音乐创作一等奖,随后在全国歌剧交流演出中获音乐创作奖,剧中主要唱段被选入《中国歌剧选曲集》。
1990年,株洲化工集团公司职工罗子英作词的《山雨》,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节目首次评奖的金奖。年末,市歌舞团创作的大型歌剧《从前有座山》在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中获音乐创作奖,《人民音乐》载文称赞该剧在“音乐戏剧化、音乐对戏曲语言提炼、新音响的开掘以及舞台的时空转换等方面,皆有新意”。
1980~1990年,省文化厅两次在株洲市召开有数千人参加的群众歌咏现场会,文艺界和新闻界赞誉株洲是“音乐之城,歌剧之乡”。
二 舞蹈 民国晚期,攸县欧阳雅从事舞蹈创作,作品有《炭夫曲》、《船夫曲》、《黎明之前》、《巡春》、《风暴》等,主要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艰苦劳动和寻求解放的心情。共和国成立后,她创作的《各族人民大团结》、《和平歌》、《耕作舞》、《阳光灿烂》、《共产党万岁》等舞蹈,表现了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和平的欢愉情绪。1960年,《共产党万岁》在北京舞蹈会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
“文革”初期,舞蹈创作大都是“忠字舞”,“语录歌舞”之类的作品。
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举办市群众业余音乐创作作品调演,推动了境内歌舞创作,特别是少儿歌舞创作。唐瑶辉作词,罗如鼎作曲,孙光树配器,吴抚、吴万华编导的《送饲料》和姚伟振作词,闫唱民作曲,唐丽辉、杨崇玉编导的《做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以及廖伶径、黄天香作词,龚明高、孙光树作曲,笪培培、王维、田文、沈爱君、杨汉华编导的《长大要把祖国保》等3个儿童歌舞节目,被选拔参加1973年长沙、衡阳、株洲三市儿童文艺调演,后被北京电视台拍成彩色电视录像片在全国播放,湖南人民出版社又结集出版,是境内出版的第一个歌舞专集。
1981~1985年,市文化艺术部门组织27人的采风队伍深入郊县,经几年普查挖掘,共搜集整理出地花鼓、宗教祭祀舞、革命历史歌舞、少数民族舞蹈等10多个舞蹈品种。1986年,这些保留楚舞遗风的舞蹈,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株洲分册》出版,成为祖国文化艺术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 曲艺
明内阁太学士李东阳曾填《茶陵竹枝词》,记述当时说唱之盛。词曰:“绿鬓荆钗双鬓螺,青裙高系小红靴,阿婺旧是茶陵女,教得娃儿能楚歌”。明、清两代,境内民间曲艺活动尤盛,渔鼓弹词、丝弦、小调、地花鼓、快板、莲花闹、顺口溜以及赞春、赞土地、赞狮子、夜歌子(孝歌)、唱八字等民间曲艺形式普遍流传城乡。民国时期,围鼓已成为红白喜事常用的娱乐和闹丧形式,《天仙配》、《董永行孝》等几十种说唱本,经过多年的口头创作,日臻完善,广为流传。同时,萍乡春锣、宜春评话、衡阳渔鼓也传入境内。
共和国成立后,曲艺得到新生和发展。1953年,广大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村俱乐部和业余剧团,配合宣传《婚姻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中心工作,创作和表演了大量曲艺作品。1951~1965年,郭德生创作的《打破常规》、《引水记》、《开条道路上天堂》三个曲艺节目,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辑。同期,郭创作的弹词《追牛寻车》、《雨过天晴》、《深夜求医》,渔鼓演唱《单株密植》、《猪场风波》等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的作品,在《湖南文学》、《湖南群众艺术》上发表。
1974~1976年,市总工会成立故事队、曲艺队编印《演唱资料》,市曲艺工作者协会编辑了3期《新城说唱》,市文化馆创办曲艺专刊《花篮》。株洲县的《革命文艺》、《新蕾》、《渌湘文苑》,醴陵县的《渌江文艺》,茶陵县的《铁牛潭》以及攸县、酃县、市郊区文化馆主办的文艺刊物均刊登了大量曲艺作品。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