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名胜
分类号: K928.706.4
页数: 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文物名胜的炎帝陵、空灵岸、西山、云阳山、云岩寺、湘山塔、茶陵铁犀、光泉石刻等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名胜古迹 文化遗址

内容

一 炎帝陵
  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被并尊为中华民族始祖。史传炎帝南巡途中,误食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酃县城西南17公里的塘田乡鹿原陂。陵座北朝南,依山傍水。西汉末,战争连绵,世人担心掘陵,曾一度将其填平。晋代,陵恢复,医家皇甫谧并将其葬地载入所著《帝王世纪》中。五代,天下分裂,陵迹近于淹没。宋太祖登极,遣使遍访古陵,遂于乾德五年(967)在鹿原陂觅得,并立陵庙,置户守灵。自宋代始,除元代无记载外,历届王朝均设户守灵,修葺陵庙。明洪武三年(1370)、嘉靖三年(1524)、万历四十八年(1620)三次较大规模修葺陵庙,其中嘉靖三年撤除原庙,建“圣容殿”等,使庙宇始具规模。清雍正十一年(1733),按帝王陵庙格式重建,形成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墓四进格局。清道光十七年(1837),按雍正十一年格局扩大重建,所有建筑覆盖琉璃瓦,祀像改帝王衣冠为普通衣裳,衣领及腰缀树叶数片,手持谷穗一束。民国12年,省政府拨款500元修葺陵庙。27年,酃县政府委派守陵者2名,月拨稻谷1石。29年,省主席薛岳主持再修,并接通公路。
  1955年除夕之夜,香客祭祀不慎失火,主殿、行礼亭焚毁。1956年7月,省人民委员会颁文列炎帝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破“四旧”,幸存建筑悉数被夷平,陵墓落荒。1986年6月始,省、市相继拨款140多万元,交由酃县人民政府按清代风格修复陵墓、重建陵庙,至1988年10月竣工,11月正式对外开放。重建的陵庙,共分四进,沿南北轴线布列。第一进为午门,左右分列戟门和掖门。第二进为行礼亭,两厢为碑房,置历代告祭文碑。横匾“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书。第三进为正殿,重檐歇山顶。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陈云书。炎帝塑金雕像垂堂高坐,宝龛上书“齐天鼻祖”。殿内30根花岗岩柱,直径分别为0.64米和0.58米,其中4根高达12.8米。所有木制构件遍绘金龙,更添磅礴飞动气势。第四进为墓碑亭,四角攒尖顶,内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汉白玉墓碑。墓碑亭后为修复后的炎帝陵墓,封土高4.75米,围长87米。
  二 空灵岸
  空灵岸,又名观音岩,位于株洲县城渌口南5公里的湘江西岸霞石埠,是湘江著名风景地之一。
  空灵岸最早见之于史籍,是郦道元的《水经注》,称空冷峡;而后有《梁书》称空灵滩,《一统志》称空灵岸,《十道四番志》称空灵滩。
  唐大历四年(769),诗人杜甫以“老病孤舟”,溯湘江而南,途经空灵岸,写下《次空灵岸》诗,赞叹“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空灵岸因此名声大起。清嘉庆九年(1804)修杜公亭于岩左,道光十五年(1835)修建楼阁扩大规制,光绪五年(1879)乡人募捐修葺。当时,除观音寺外,还有杜甫草堂、长啸楼等建筑,后彭玉麟赠梅花书画一幅,人们将其镌刻于石,谓之“梅花石”,并建梅花阁。
  1911年、1935年、1958年又三次对空灵岸进行修葺。1968~1970年间,空灵岸被毁,连雄伟的石狮头也被炸。1987~1990年间,株洲县政府接受湘籍台胞唐应涛先生组织的海外个人捐款,先后修复了空灵岸山门、石壁栈道、三圣殿、大雄宝殿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写“空灵岸”匾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了“三圣殿”匾额。
  三 西山
  西山为醴陵市城郊渌水西岸一座秀丽的山峰。唐以来,西山人文景观荟萃,名播遐迩。
  西山建有红拂墓、宁太一墓和左权将军纪念碑。红拂墓位于西山北头。红拂,相传原为隋相杨素侍姬,后嫁李靖,姓张名出尘。唐初,随靖南平桂岭,驻军醴陵,染疾而亡,因葬西山。现墓为民国13年重修,墓碑正面刻“红拂之墓”,左右有对联曰:“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墓旁原建有四角亭一座,名曰:“惜红亭”(现亭已倒塌)。山腰有靖兴寺、渌江书院、宋名臣祠等古建筑。渌江书院大门前有一株大樟树,亭亭如盖,相传系唐代所植。
  四 司空山
  司空山位于攸县城东北25公里的凉江乡阳升观村,原名麒麟山。传说南朝齐明帝年间(494~498),司空张岊举家隐居于此,筑坛朝斗、结庐修道,后功就道成,白天升举,羽化成仙,自此人们便改麒麟山为司空山。唐天宝七年(748),玄宗敕令建观,赐名朱阳观。宋政和三年(1113),徽宗派员复修观宇,赐名阳升观。全观由西川门、戏台、内院、铺屋、山门、宗师房、前殿、司空殿、三清殿、夫人庙、玉书宫组成,占地3000多平方米。
  司空山层峦叠嶂,醴泉清冽,周围有36峰,18溪、11洞、13涧,奇峰异景聚驻。矗立在司空山右口的朝斗石,相传是司空当年朝斗、弈棋处。它厄立在危崖峭壁边缘,看似摇摇欲坠,然而却稳如磐石。山下有司空炼药池(又名浴丹池),是一块红石凿成,方广丈余。
  历代在司空山建造了许多道教建筑,有15观,16庵,12亭馆、2寺、2书院。现存只有阳升观。
  1984年10月23日,市人民政府公布阳升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 云阳山
  云阳山位于茶陵县城西5公里的洣水河畔。它峰连七十一,方圆35公里。《史略循蜚记》说云阳山乃少昊氏的墓葬处。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曾到云阳山探幽揽胜。明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宏祖(号霞客)亦慕名来云阳山考察。徐的名著《楚游日记》,对云阳之胜记述详尽。
  云阳山主峰紫微峰海拔963米,其东麓,有张良试剑石、五雷池、观音崖等自然景观。云阳山幽洞纷呈,秦人洞中钟乳石、石笋构成千姿百态、扑朔迷离的景观。相传罗浮真人曾在洞中修道,麻叶洞因水自洞中溢流出来,难以入内,徐霞客曾泅水入其中,大为赞赏,发出“余所见诸洞俱莫及”的慨叹。
  六 云岩寺
  云岩寺位于醴陵市南45公里的贺家桥乡寺冲村。相传古时有一块大岩石耸立于此,常有彩云环绕,高僧昙晟云游到此,视其祥瑞,就窟坐禅,后劈石建寺,故名“云岩寺”。寺约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至长庆年间(821~824),初为茅庵,历经宋、元、明初修缮,规模渐大,后毁于明末,清顺治七年(1650)重修,雍正年间(1723~1735)又作过维修。原寺座北朝南,入山门,左右有钟鼓楼,第一进为“曹洞祖庭”,第二进为观音堂,寺内有“千人锅”、“万人床”、“飞来钟”等古迹。
  昙晟死后谥“无住祖师”。他是中国佛教禅宗两大宗派之一“曹洞宗”的奠基人。宋宣和五年(1123)日僧永平道元来中国师事曹洞,学成而归,开立日本曹洞宗,绵延至今,成为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故云岩寺有佛教禅宗曹洞宗发源地之说,尊为“曹洞祖庭”。1983年,日本佛教界派人至云岩寺寻根拜祖。
  七 灵龟寺
  灵龟寺位于攸县城东郊灵龟峰顶,始建于明末,占地面积563平方米,座东南朝西北,前为山门,中为观音阁,阁右侧为大殿。寺内置炎帝、如来、观音、韦驮诸神像20余尊及镇武大帝铜像。
  灵龟峰孤峰耸峙,洣水自东南来,汇攸水于峰麓,西有石牛头,东有白茅洲,峰顶平坦,灵龟寺巍然屹立。当地流传着描述灵龟峰山水之美的一副对联曰:“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洲不摇”。
  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两次拨款修缮灵龟寺,殿阁一新。1984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 湘山塔
  湘山塔位于酃县城西0.5公里的湘山顶,又名“永怀塔”,始建于北宋。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雍正四年(1726)、道光二十八年(1848)和咸丰元年(1851)数次重修。咸丰元年重修之砖塔系楼阁式空心砖塔,六角,七级,铸铁葫芦于顶,连基座及宝顶为9层,高15米。1950年,酃县人民政府曾予以重修。1984年10月,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 仙庾塔
  仙庾塔位于市郊蝶屏乡仙庾岭,清代建造,又名文昌阁。塔原为七层,民国15年倒塌,后重修为三级,八角,楼阁式花岗岩石塔。
  塔底边长1.75米,塔身高约12米。第一层四面辟有高1.7米、宽1.02米的拱形门。第二、三层仅南向辟一拱门。塔身层间有飞檐翘角,翘角为石雕吉祥兽;塔内中空,有阶梯盘旋直上三层。1987年,塔顶部遭雷击被毁。1991年,市人民政府和郊区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修复了塔顶,维修了塔身和旋梯,修筑了登山游路。
  十 茶陵铁
  犀茶陵铁犀俗称茶陵铁牛,位于县城南洣水河畔,故又名“南浦铁犀”。民间传说,古时洣水河妖作怪,河水常常泛滥成灾。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知县刘子迈梦见一头神犀冲入洣水之中,将河妖打得大败,顷刻,洪水便退了下去。县令梦醒,即令“括铁数千斤,铸为犀,置江岸,以杀水势”。铁犀体长2.2米,宽0.8米,卧高1.1米。铁层厚0.09米,重约7000公斤。它造型生动,滚瓜圆壮,头顶生锋锐独角,昂首向南,怒目圆睁,嘴张似吼,牙舌可见,尾巴收卷,仿佛随时准备跃起去进行一场搏斗。1978年,经中南矿冶学院钢铁系化验,铁犀系用亚共晶白口生铁分3次铸成,铁质坚而脆,含碳4.1~4.25%,无明显杂物。
  1953年,茶陵县人民政府拨款加砌铁犀卧座,1982年又拨款万余元,重建犀亭。198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 光泉石刻
  光泉石刻位于茶陵县高陇镇光泉村,距县城东40公里处。相传南宋年间,岳飞督师讨曹成,途经茶陵高陇时,疲渴不堪,遂拔剑插地,剑插处顿时泉涌,兵马畅饮,疲渴全消。恰适天亮,岳飞乘兴从稻田中取来稻草把为笔,于石壁上写下“光泉”二字,正楷,每字高2.66米,宽1.66米,后人即仿迹镌刻于石上,并在上方冠以“宋岳忠武王题”6个小字。今石刻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石壁下仍有汩汩清泉,不盈不竭。
  1984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 龙渣瑶族大屋石刻
  石刻嵌于酃县城南55公里处的龙渣乡龙渣村瑶族大屋后花园和天井四壁,系瑶官盘成彩发迹后于清乾隆年间(1735~1796)为装饰大屋而刻制,共有大、中、小三种规格47方。大号碑长1.46米、高0.53米;小号碑长0.82米、宽0.43米,装饰在天井四周及底部,计35方,全为青石质,浅浮雕出龙、牛头、铜钱等花纹;中号碑为汉白玉,长0.82米、高0.43米,共12方,分别浮雕出“鲤鱼跳龙门”、“大战火焰山”、“天马行空”、“喜鹊登梅”、“莲开并蒂”、“马上封侯”、“双蟠献宝”、“金银花开”、“福(蟠)禄(鹿)双全”、“万象更新”、“麒麟降瑞”、“围山狩猎”等人物故事吉祥图案。整个石刻刻艺精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是瑶族风俗民情的实物资料。
  十三 大京风景区
  大京风景区地处株洲市郊东南,面积约30平方公里,区内分布着数处景点。
  婆仙岭耸立在景区北部,群峦叠翠,万木葱茏,历史上有“四邑名山”之称,誉为浏(阳)、醴(陵)、湘(潭)、善(现长沙县)四县名山之首。
  金轮古寺位于婆仙岭之巅,相传为五代后唐时(923~936)所建。民间传说,昔有姑妇7人在这里一同白日升天,即所谓“婆仙”。婆仙岭因此而得名。清乾隆年间香火盛极一时,民国以来寺宇日渐萧条。1958~1968年,庙宇渐次被毁,最后夷为平地。80年代末,当地农民集资,草修了部分房舍。
  1958年,在婆仙岭东南修建了大京水库。水库汇水面积19.42平方公里,有大小9条溪流流入库内,形成两个大水面和九曲十八弯的港叉,于丛山峻岭之间托出一个人工湖泊,波光淼淼,蓝天白云,碧树青山,尽映其中,近可观百鸟天堂——湖中月形山鸟趣,遥可望林海苍茫,塔影雄姿。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