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演出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演出活动
分类号:
J819.1
页数:
6
页码:
375-3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株洲市的戏剧的演出活动的营业性演出、非营业性演出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戏剧
演出活动
内容
一 营业性演出
(一)驻院演出 30年代始,城市兴办戏院,戏班开始有固定演出场所。50年代,各地剧团陆续定点落户,新剧院也日益增多,驻院演出成为各剧团的主要演出方式。市花鼓戏剧团演出驻点为人民剧院,市湘剧团为解放剧院,市歌舞剧团为红星剧院和工人文化宫剧场。
剧团驻院演出,一般以晚场为主,遇到剧目卖座率高时,增开日场。票房收入,剧院与剧团四六、三七或二五对七五分帐。
(二)巡回演出 1957年,省内剧团相互巡回演出,分别纳入全省或全国巡回演出规划。省文化局设有演出公司,专管此项工作。1984年前,市、县未设专门演出管理机构,由其文化局(科)直接管理。1984年6月,市演出公司成立,巡回演出始有专门管理机构。
(三)下乡下厂演出 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指引下,市、县剧团每年都把下乡下厂演出列入全年规划。1958年前,下乡下厂演出多为在政府倡导下剧团的自觉行动。1958年后,省人民委员会、省文化局对专业剧团下乡下厂演出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地(州)市剧团每年3个月、县级剧团每年5个月。1958年,市花鼓戏剧团下乡下厂演出达191场。剧团下乡演出比较艰苦,特别是到群众居住分散的酃县、茶陵县山区演出,演员要爬山越岭自带道具行李,还要边演出边劳动,边慰问烈军属、五保户,演出场所也多在露天,条件就更艰苦些。1971年7月,市文工团《红灯记》演出小分队,曾爬上海拔920米的株洲县长冲公社高坑生产队,专为8户农民演出。1973年,酃县文工队在该县策源公社荣塘大队演出时,得知一位因患脚疾不能行走的老年妇女非常想看戏,演员们便将老人背到演出点看戏,散戏后又将老人送回家中,新华社曾为此作专题报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戏曲剧团在城市演出逐渐减少,农村文艺舞台成为地方戏的主要演出阵地。
二 非营业性演出
(一)慰问演出 50~70年代,市、县专业剧团每年都有慰问演出活动。慰问对象包括工人、农民、部队官兵。每逢党代会、人代会、先代会以及元旦、春节,剧团都要作慰问演出。1959年12月,市歌舞剧团刚成立即到郊区三门公社杨柳水库慰问修建水库的农民。1965年,该团参加广东省“八一”慰问团,演出大型歌舞《江姐》,慰问驻广州海军、空军部队。
1972年和1973年春节,市文工团赴怀化一带为修建枝柳铁路的民工,慰问演出小歌剧《红松店》、花鼓戏《沙家浜》等节目。
80年代,剧团实行经济承包,市、县专业剧团义务性慰问演出大为减少。
(二)会演 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为繁荣文艺创作,交流舞台艺术经验,经常组织各种会演、调演、观摩演出等活动。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