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图书馆(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9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其他图书馆(室)
分类号: G258.89
页数: 6
页码: 353-3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株洲市的文化的图书馆的其他图书馆(室)的私人藏书室、学校图书馆(室)、科技图书馆(室)、工会图书馆(室)、农村图书馆(室)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图书馆 其他图书馆

内容

一 私人藏书室
  明清以来,朝野文人学士,私人收藏典籍世代相传。明代,茶陵人陈宗说所建汲古楼藏书过万卷。清代,酃县人罗元贯家藏典籍过千册。清末,醴陵渌江书院末任院长吴德襄和举人文浚私人藏书较丰。吴德襄好研究学问,长于考证,常以俸银的一半购买图书,前后30年藏书5万余卷,多金石、文学书刊。吴晚年居王仙镇,藏书阁取名“太山石室”,并编有书目,1950年土改时,其藏书由醴陵县人民政府送省文史馆收藏。文浚的藏书量超过吴德襄,并多为国内孤本,后因开矿破产偿债,名贵书籍大半被长沙藏书家叶德辉购去,最后落入日本人山本之手。
  民国时期,马家河一带文人藏书之风颇盛,其中罗达存、黎桐生等藏书较多(1960年市文化馆曾在马家河乡政府运回私人赠书《万有文库》等图书千余册,现藏市图书馆)。但过去私人藏书,大都只供本人及其子孙阅读,不公开对外借阅。民国31年,酃县民主同盟会成员戴德嵩.一改过去私人藏书家的旧观,在家乡和合乡(沔渡)创办云锋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对外开放。35年,老革命家张经武从延安寄回《新观察》、《西北文艺》等进步书刊,充实云锋图书馆,供民众阅读,对启迪民众觉悟,传播进步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7年,该馆停办。
  二 学校图书馆(室)
  境内学校图书馆,发端于古代书院的藏书室和县学宫的尊经阁。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酃县台山书院设置藏书室。明清两代,攸县、茶陵县、醴陵县学宫相继设置尊经阁,各书院设藏书室。其图书或由上级颁发,或由地方捐赠,多为儒家经典、历史著作、名人文集,供教谕、生员借阅,不对民众开放。清末民初,书院先后改为学堂,原有藏书,屡经战乱,损失殆尽。民国时期,设在茶陵县的湖南省路南师范学堂、省立二中、酃县县立初级中学等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学均设有图书室。
  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发展,图书室也相应增加,至1974年城区中等学校图书室增至51所。80年代,一些中专和普通中学相继改图书室为图书馆。株洲市二中、省化学工业学校、株洲冶金工业学校、株洲铁路电机学校、株洲铁路机械学校等,都新建了馆舍,增添了设备。株洲铁路电机学校已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检索、著录、统计。1990年,全市共有中等学校图书馆(室)122所,藏书155.6万册。
  境内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出现,因高校的建立较晚而较晚。随着1978年株洲基础大学创建,1981年中南林学院迁入株洲,连同株洲教师进修学院、省广播电视大学株洲分校和株洲职工大学的图书馆,方形成高校图书馆体系。
  三 科技图书馆(室)
  50年代后期,株洲科技图书馆(室)兴起,“文革”初期受到冲击,至70年代中期,城区各独立科研单位、厂办科研机构,共建成科技图书馆(室)71个。这些馆(室),按机械、冶金、化工、五金、电器等行业分成6个协作片,实行馆际互借、资料交换、技术支援、技术攻关、联合举办科技书刊展览、共同编制《株洲市外文期刊联合目录》和《株洲市工具书联合目录》以及其他专题目录,促进了科技交流。
  80年代,科学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科技图书馆(室)不断充实图书资料,添置微机、音响设备,积极为科研、生产提供信息,但原有的协作网片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1985年6月由市图书馆和市科技情报所倡导和组织,株洲电力机车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车辆厂以及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航空航天部608所、株洲化工研究所、中南林学院等18家图书馆和情报所,联合组成株洲市科技信息咨询服务联合体,共拥有图书100多万册,期刊3800余种及一批内部情报资料,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5人,翻译人员33人。联合体实行文献资源共享,文献信息和实用技术相互传递,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90年,全市科技图书馆(室)达212个,藏书387.8万册。
  四 工会图书馆(室)
  1963年,全市有基层工会图书室12个,1966年增加到35个,“文革”初期,图书室遭到破坏,图书资料损失不少。1971年,文化部门推广株洲冶炼厂、市灰渣砖厂等单位因陋就简建立图书室的经验,实施“发动群众办、依靠群众管、组织群众看”的办法,图书室发展较快。1973年,城区278家大小工厂办起了图书室。1975年,市图书馆将工会图书室按地区先后组成10个协作片,成立协作领导小组,通过以大带小,以老带新,开展评比检查,组织参观学习,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素质。
  80年代,工会图书室受工厂经济条件制约,发展不平衡。1990年,全市有工会图书室310个,藏书94.1万册。
  五 农村图书馆(室)
  50年代初,农村掀起学文化热潮,相继建立读报组和图书室。1958年,人民公社纷纷建立图书室。60年代初,农村经济遇到困难,公社图书室大都停办。1965年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1974年“学小靳庄”时,农村图书室再度兴起,但因受经济条件制约,未能长期坚持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各乡镇农村图书室增多,藏书增加,管理日趋完善。1984年5月,醴陵县浦口镇建立全市第一个乡镇级万册图书馆。其后,1988年茶陵县舲舫乡、1989年酃县策源乡、1990年攸县桃水镇和酃县水口镇,相继建起万册图书馆。
  1980年,农村开始出现个体图书户和图书联合体。酃县沔渡乡回乡知识青年吴石牛创办的利民图书室和尹东明的东明书屋、茶陵县洣江乡大洲村彭雅笙的家庭图书室,醴陵市东富乡文发族等3名青年联合开办的芷江学社,都办得比较好。个体图书户藏书,多系连环画册、期刊、通俗小说,借阅方便,图书更新快,收费低廉,颇受农民欢迎。芷江学社藏书4000余册,除开展借阅活动外,还举办学习班,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办得比较有特色,1985年光荣出席过全省图书户工作经验交流会,受到省文化厅奖励。
  1990年,全市农村共有图书馆(室)467个,藏书124.3万册。
  附录 刻书家陈仁子
  茶陵县腰陂乡陈仁子,是南宋景炎二年(1277)进士。宋亡后,隐居故里从事讲学、著述、刻书事业,其刻书享誉海内,世称东山陈氏。
  陈仁子精于刻书,常年雇用刻工数十人,所刻的书传世和存目的有13种600余卷。计自辑的《增补六臣注文选》60卷,《文选补遗》40卷、《续文选补遗》12卷,宋沈括撰《梦溪笔谈》26卷,汉刘向撰《说苑》20卷,宋吕大临撰《考古图》10卷,宋叶梦得撰《叶石林诗话》3卷,周尹文撰《尹文子》2卷,自撰《迂褚燕说》30卷,《韵史》300卷,《唐史卮言》30卷,《牧莱脞语》28卷。刻印时间大都是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书面、扉页、目次后均标有“茶陵东山书院刊行”或“茶陵陈仁子古迂书院刊行”,或“东山陈氏刊”等字样,有的刻本还附有陈仁子的刻书序。其刻书之多,印刷之精,规模之大,为湖南第一家。
  陈的原刻本大部分早亡佚,有的书还能见到明、清两代的仿刻本。仅存的原刻本有:《文选补遗》40卷、《续文选补遗》12卷,现藏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梦溪笔谈》26卷,原名《古迂陈氏家藏梦溪笔谈》,元大德九年(1305)刻。原为清代藏书家汪士钟“艺芸精舍”珍藏秘本,后流失到香港为香港一收藏家所得,1965年该收藏家拟将此书拍卖,是年11月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收买回国,藏于北京图书馆。该书印刷精良,堪称上品,世称茶陵本,其印纸很有特色,近年在北京经造纸专家鉴定分析,认定为特制皮纸,纸面有一层石灰质白膜,可能具有防潮、防虫、防霉等作用。此书传世已近700年,犹宛如新印,这对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术和书籍收藏术等提供了实物材料,成为海内孤本,国家瑰宝。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