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图书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市图书馆
分类号: G258.22
页数: 3
页码: 349-35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文化的图书馆的市图书馆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图书馆 市图书馆

内容

1960年7月,市图书馆成立,设市新华书店4楼。1962年,市政府调拨七号路(今体育路)原市第二文化馆320平方米房屋作馆舍,经过一年多时间维修,添置设备,整理书刊,于1964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配有工作人员4人,藏书2.5万余册。
  “文革”初期,市图书馆被迫停止开放,工作人员为防止书刊遭洗劫,日夜守卫,并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图书文物的通告张贴封门,挂上毛泽东主席肖像,使“红卫兵”未敢冲击,图书资料得以完好保存。1969年,市图书馆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1年5月,馆址迁株洲公园(今神农公园)内,经短时间清理整顿,于7月1日恢复对外开放。1975年,市图书馆将全市基层图书室按地区按系统组成19个协作片,通过互教互学,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活动,促进了图书室的巩固和发展。这一作法,受到中央、省、市文化部门的重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了专题报道,全国20多个省市的图书馆派人前来参观学习指导。1977年10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帅伯髦,应邀出席全国文物、图书馆工作学大庆会议,并介绍经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图书馆新增科技服务组,通过调整藏书结构,编制联合目录,开展课题调研和跟踪服务,举办信息发布会,开办科技图书资料展览,编印《信息报》、《实用技术快报》、《星火信息》等活动,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并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1979年,市图书馆通过馆际互借的手段,为608所提供国外科技资料,使该所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条面包生产自动线。1985年6月,市图书馆倡议,由市科技情报所牵头,串连全市18家厂矿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图书馆、情报室,成立“株洲市科技文献信息咨询服务联合体”,实行全市文献资源共享,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受到文化部和国家科委的赞扬。
  1986年6月,市图书馆新馆在北区中基洲落成,9月26日对外开放。新馆为江南民间庭院式建筑风格,布局错落有致,科学合理,建筑面积达5126平方米,可藏书100多万册,辟有阅览室6间,教室2间,能同时容纳读者800余名的报告厅1间,新置书架、阅览桌椅、复印机、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以及中英文打字机等设备。
  1987年,市图书馆在职工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这次教育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指导思想,制订出《株洲市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和《株洲市图书馆工作人员文明礼貌言行规范》,推出送书上门、预约借书、闭馆还书、开架借阅、增加借书册次、延长开放时间(每周57小时)、设立致富问事处等30项方便读者措施,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为读者服务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单一型向多功能多形式多渠道型转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当年借阅图书者达16.5万人次,书刊流通达33.19万册次。
  1988年,市图书馆举办“读者利用图书馆成果征集活动”的资料表明,前10年中读者利用该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料撰写专著45册,论文、译文1100余篇(其中获中央、省、市奖励的科研成果110项),为国家创造财富2亿多元。同年底,市图书馆被评为省“文明图书馆”,1989年5月获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
  1990年,市图书馆设采编部、辅导部、外借部、阅览部、信息部、办公室.有工作人员42人,藏书36.5万册,藏书量为建馆初期的14.6倍。其中,普通中文图书29.87万册,古籍1.52万册,外文期刊9745册,报纸合订本1.38万册,期刊合订本1.88万册,中外文期刊549种,报纸105种。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