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活动
分类号: G247
页数: 4
页码: 342-3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文化的群众文化的活动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业余文艺演出、群众歌咏活动、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文化 活动

内容

一 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境内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民歌、民间故事、寓言、笑话、谚语、戏曲、弹词、报春、渔鼓、莲花落、绘画、雕塑、雕刻、纸扎、编织、印染、刺绣、剪贴,还有民间小调、灯舞、祭祀舞、劳动舞等。但长期的封建统治,人民群众生活贫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处于封闭型的自发状态,发展缓慢。
  共和国成立后,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得到发展,甚至还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醴陵县闺女出嫁用的篾织麻篮送北京展出。酃县瑶族的挑花头巾、兰印花被套、金银线绣背心,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品送省展出。
  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更加活跃。每年正月初一,贴春联、挂财神、福字倒贴;正月十五元宵节,玩龙灯、舞狮子、打地花鼓;五月五日端午节,挂菖蒲、插艾叶、赛龙舟;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酒赏月,吟诗作对;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大年三十,燃放烟花鞭炮,围炉守岁等,显示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祥和欢乐的景象。
  1986年后,由市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县(市)区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用3年时间对民间舞蹈、民族音乐、民间曲艺进行大规模的普查、挖掘、搜集、整理,完成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株洲分册》、《民间音乐集成株洲分册》和《曲艺音乐集成株洲分册》,把株洲民间传统的群众文化载入了史册。
  二 业余文艺演出
  50年代,全市举行过4次规模较大的农村、工厂业余文艺调演,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1960年,全市举行万人比武文艺大会,331厂的《英雄大闹开门红》,田心机厂的《一三八电气机车出厂了》等歌舞被评为优秀节目,并赴长沙、北京参加全省和全国职工文艺会演。70年代,普及“样板戏”,一批业余文艺宣传队,常演其折子戏或清唱、联唱;一些大型厂矿企业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排演大型“样板戏”剧目。株洲硬质合金厂长江业余文工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株洲麻纺厂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的《沙家浜》,灯光、乐队、服装齐备,在群众中留下深刻印象。80年代,业余文艺演出活动围绕两个文明建设开展,县(市)区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组织“双文明”建设文艺调演以及计划生育和爱国卫生等方面的专场演出。1984年始,一年一度的《株洲金秋》艺术节和每年国庆节期间组织的优秀节目演出,使群众文艺演出质量不断提高,并从中选拔优秀节目参加全省或全国演出。
  三 群众歌咏活动
  土地革命时期,酃县、茶陵县、攸县等革命根据地,教唱革命歌曲,启发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设和巩固人民政权的觉悟。抗日战争时期,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大批进步人士和爱国学生,在城乡组织群众学唱《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影响深远。
  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文化部门的干部,认真组织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老解放区歌曲,几十年长唱不衰。60年代,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支《洪湖水浪打浪》,一曲《红梅赞》,更是城乡老少皆知。
  70年代,一批产业工人、音乐爱好者,成为歌咏活动骨干,在创作、演唱方面形成优势。1972~1973年,全市两次举办业余创作音乐会,有152个单位8000多人参加,演出节目400多个。《光明日报》发表“工业新城遍地歌”的文章,赞扬株洲群众歌咏活动。1975年5月23日,省文化局在株洲召开全省群众歌咏活动经验交流会,株洲市100多个单位5000多名业余歌手,登台进行汇报大演唱。会后省革命委员会号召全省学株洲经验,开展群众歌咏活动。1977年7月,省文化局再次选株洲为现场,召开“工业学大庆”歌咏现场会。1978年,《人民音乐》歌曲编辑部派员来株洲实地考察,撰文作专题介绍。1979年,市文化馆阎唱民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并以《工业新城遍地歌》为题在会上发言,介绍株洲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经验。
  80年代,株洲群众性歌咏活动进一步发展。1982年2月下旬至5月底,开展“五讲四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群众歌咏活动,共有15万人次参加。其中,5月23日在奔龙公园举行的游园歌咏联欢会,省委和省文化厅的领导到现场观看演出盛况。1987~1988年,举办历时一年多的市首届厂歌、校歌、行业歌曲大赛,有近60万人次参赛,演唱歌曲1100多首。1989年,举行市首届农民歌手大赛,醴陵市农民业余歌手王娟、陈扬国获一等奖,并入选湖南3人代表团参加全国农民歌手大赛,分获一、二等奖,王娟当即被济南军区文工团录用入伍。1990年,在株洲举行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闭幕式上,株洲组织45个单位4000多人参加演出的群众歌咏大会受到欢迎,中央歌剧院院长、著名作词家乔羽观后,挥笔赞誉株洲是“歌剧之乡,音乐之城”。
  四 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
  50年代,市、县文化馆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举办过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
  60年代,展览逐步形成规模,一些精品送省或北京展出,或被收藏。1965年,株洲首届美术作品展览展出国画、年画、连环画、油画、水彩画等120多件,其中有10件被选送参加全省职工美展、9件参加全国职工美展。业余作者孙承浩、罗德安、陈返生的精品,被中国美术馆、天津博物馆收藏。
  70年代,市美术、摄影、书法创作队伍发展很快,国画《考察归来》、油画《红线连北京》被选送参加全国画展。
  80年代,以画为媒,横向联系,展览走向全国。1980年,株洲13位画家的100多幅作品,在安徽省芜湖市展出,观众达10万余人次,受到日本、美国等外宾的称赞。1986年,“新城之光”摄影展览在北京展出,受到首都人民欢迎。市群众艺术馆李晓英的摄影作品《嬉戏》选送出国展出。此外,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1987)、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1988)、庆祝共和国成立40周年(1989),庆祝中共建党70周年(1991)、庆祝株洲建市40周年(1991),都举行了大型美术、摄影、书法展览,专业作者、业余作者、离退休老干部、青年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作品参展。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