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业余文艺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业余文艺团体
分类号: G247
页数: 3
页码: 340-34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文化的群众文化的业余文艺团体的业余剧团、业余乐队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业余文艺团体 文化

内容

一 业余剧团
  1930年,酃县、茶陵县、攸县苏维埃政府组建话剧团,歌咏队,上演反帝、反封建、歌颂工农当家作主人等剧目。抗日战争时期,株洲镇一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组建“抗建剧团”等业余剧社,演出宣传抗日救国的话剧、活报剧,受到群众欢迎。
  共和国初期,建国初期,配合土地改革、民主建政、抗美援朝等中心工作,城乡兴办过一批业余剧团、队。郊区白马垅乡工农联合剧团,被评为全省先进。1956年,市业余剧团成立,分设红领巾合唱团、成人合唱团、舞蹈队、花鼓剧队,共100多人。1958年,县、区、公社都成立了文工团,实行生产、居住、生活、排演4集中。茶陵县,当时仅有人口40多万,而剧团多达594个,1959年还举行了历时4天有1560多人参加的农村业余剧团调演。株洲机车车辆厂业余文工团有演职员120多人,全厂28个车间均有分团。
  60年代初,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全市业余剧团减少到48个,到1964年方逐渐恢复。
  70年代,又出现大发展势头,尤以工厂最甚,队伍庞大,行当齐全,能演出歌舞剧、花鼓戏及《江姐》、《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京剧剧目,影响较大。
  80年代,业余剧团已缺乏生命力,农村多为一些半职业性剧团取代,剧目拓展至轻音乐、现代歌舞、交谊舞、时装表演等现代内容;城市群众文化生活领域不断拓宽,各项文化活动蓬勃兴起,业余剧团多自行解散。1990年,全市只剩下业余剧团135个,且多在农村,平均每个乡镇还不到1个。
  二 业余乐队
  民间业余乐队,历来以锣鼓班子为主。远在唐代,醴陵县一带就有锣鼓伴奏的土地灯。至宋代又增加燕乐打击器“方响”。元代,茶陵县风行堂鼓班,使用的器乐分为“大乐”和“小乐”。大乐有锣鼓、铙、钹、唢呐。小乐包括大筒、二胡、京胡、月胡、月琴、箫、笛、板、小锣、云锣。每逢婚丧祭祀等活动,奉主家之请,堂鼓班前往奏贺。
  共和国成立后,喜庆活动增多,民间乐队勃然兴起,除用于婚丧祭祀活动外,还用于送新兵入伍、报喜、节日集合游行、文艺演出等。
  50年代,业余乐队增添新伙伴。株洲机车车辆修理厂、331厂等企业,率先成立管弦乐队,并不断发展壮大。60年代,株洲市举行国庆庆典及其它重大集会,都有大型铜管乐队参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一些青年农民自筹资金购置“洋”乐器,组成农民铜管乐队。1979年,醴陵县驷桥村和枧上村青年农民率先建立铜管乐队,农村婚丧喜庆活动出现集古今中外乐器轮番合奏的壮观场面,让人耳目一新。
  1984年,在株洲陆军预备役师军乐团成立的影响下,各界也纷纷建立管乐队。市文化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演奏质量。1986年,举行市首届铜管乐大赛,城乡12支代表队360名乐手参赛,并由大赛的优胜者组成株洲市铜管乐队。1987年,市铜管乐队参加省“洞庭之秋”艺术节演出,获多项奖励,名列全省前茅。1990年,全市农村铜管乐队已发展到296支,城区47家歌舞厅和中央、省(部)、市属大中型企业,均组建了管弦乐队。株洲冶炼厂花15万元购置乐器,成立职工管乐队协会,不断培养新手,提高演奏水平。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