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职业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6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职业病防治
分类号: R185;D912.16
页数: 5
页码: 252-2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科学技术的医药卫生科技的卫生防疫与职业病防治的卫生防疫、职业病防治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卫生防疫 职业病防治

内容

一 卫生防疫
  民国期间,由于政府不重视疫病防治,缺医少药,以致天花、霍乱等传染性疫病连年暴发流行。民国34年,酃县、茶陵县疟疾流行,发病率达69~88%。次年,霍乱流行,株洲镇至百井冲10公里范围内,家家有病人,陈家塘发病32人,死亡2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市开始组建防疫机构同步开展科研调查。1952年,市卫生防疫站组织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扩大种痘运动。1953年,鼠疫、天花绝迹。尔后,在积极防病治病的同时,围绕传染病、地方病、麻风病、及其他多发病和食品卫生、医学昆虫等学科开展系列科研。1961年,株洲冶炼厂发生误将氯化钡当食用碱的食品中毒事故,患者得到及时处理和抢救。1962年,市卫生防疫站文惠芬、罗国荣、江雪珍等针对2例疑似报告和1例疫情报告,在龙头铺公社、荷花公社采集老鼠、家畜标本782件,用血清学方法确定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1965年,该站试用麻疹减毒活疫苗,疫情大幅度下降。197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1978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全市基本消灭疟疾。同年,推行计划免疫,保持麻苗效果,提高有效接种,发病得以控制。1981年开始,先后进行并完成全国除四害科研协作组下达的医学昆虫和动物的种群、密度、抗性、传病关系4项科研调查,在省内首次新发现传播疾病的蝇类4种、蚊虫4种。并逐步改麻风病防治封闭式治疗为联合化疗,治愈率提高到90%以上。1984~1986年,茶陵县第一条计划免疫冷链线试点成功,推广后全市实现冷链运转。1988年,株洲市经省考核,达到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计划免疫审评标准。卡介苗、麻诊、脊髓灰质炎、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四苗接种覆盖率达88.99%,相应的传染病得以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发病率显著下降,人口死因构成发生变化,传染病死因退居各类死亡原因第9位,人平寿命提高到70.18岁。
  至1990年,全市预防医学网络形成。卫生防疫、麻风病诊治专业机构发展到28个,科技人员915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201人,配备监督、监测科研设备1000余台(件),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9项,参加部级科研项目获奖3项,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93篇。
  1975~1977年,市卫生防疫站检验组开展工业废碴中砷测定方法的研究。经大量实验,从7种方法中研制筛选出“DDC—A9比色法”为最佳方法,被纳入全国统一检验方法,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80年,市卫生防疫站郦俊良利用钴络离子的稳定性,使钴与5—Br—PADAD的紫红色化合物产生退色反应,从而间接测定微量氰化物,其主要指标:灵敏度∑=2.27×104,精密度cV=5.82%,准确度89.50%,在国内首次研制用5—Br—PADAD法替代吡啶联苯法测定微量氰化物获得成功。1980年获省重大科技成果4等奖。
  1984年,市卫生防疫站郦俊良、罗国荣、中国科技大学魏复盛合作用向红菲罗啉作显色剂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含量砷,为国内砷的测定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同年,获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成果3等奖。
  二 职业病防治
  50年代初,株洲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科研起步,并逐步发展。1953年,三三一厂开展电镀工人洗鼻。1955年,市卫生防疫站在田心机厂喷漆车间用蒸汽法进行苯测定。1959年,开展矽肺照片、诊断防治。1960~1964年,用简陋的设备进行游离二氧化硅和粉尘浓度及大气污染、工业废渣的测定。并开展尘肺、职业中毒检查和铅、苯、一氧化碳等专题调查。叶杨和主编《劳动卫生专辑资料汇编》、《工厂车间保健手册》发到厂矿车间。1965年,成立市第一届尘肺诊断小组,叶杨和诊断发现国内首例石膏尘肺。1969年,首次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法分析毒物。
  1975年,成立市职业病防治院(1981年更名为市职业病防治所)。该院黎畅一、郭定求等开展县属以上200家企业、3000名有毒有害作业工人的劳动卫生学调查。1978~1987年,市职防所开展聚氯乙稀、黄磷作业危害及尘肺职业病的调查,并相继开展氟、锰、苯的氨基化合物普查和市辖5县(市)农村22万余人的农业劳动卫生学调查,查明农村生产性农药中毒率仅1.62%。1988~1989年,参加首次全国性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全市尘肺分布及发病率和发病规律,为制订职业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获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1等奖,并通过卫生部验收。
  (一)劳动卫生学调查
  1963年,市卫生防疫站叶杨和、罗国荣对市区卫生污水过江灌溉菜土和湘江机器厂污水灌溉稻田带来的寄生虫卵感染和稻田皮炎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和研究,叶杨和撰写的《生活污水灌溉对土壤蠕虫卵污染的调查》一文,在省市学术会和中南五省武汉学术会上宣读,并在《中华卫生》杂志1964年第6期发表。同年.被编入《省、市年会资料汇编》。
  1981~1983年,市卫生防疫站赵荫芳参加中国农科院生物所主持、组织的全国主要污水灌区农业环境普查评价研究,撰写出《氮肥厂废水灌溉农田调查报告》,肯定了氮肥厂废水灌溉农田的价值。该项目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1等奖。1988~1989年,市职业病防治所蔡基伟、余爱卿、黎畅一、李再金等参加首次全国性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对全市211个接尘单位.2.78万接尘工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核实。通过调查,掌握了全市各类尘肺病人数、分布情况,发病规律、分布特点,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为国家卫生部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劳动卫生保护法和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1989年7月,获湖南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1等奖。同年8月,通过卫生部考核验收。
  (二)防治技术
  1980~1986年,罗成模等对镉中毒早期诊断指标进行研究,除定量分析尿镉、尿蛋白外,在省内率先开展尿中低分子量蛋白质圆盘电泳分离。其论文《镉对冶炼工人健康影响》、《镉作业工人四年体检结果分析》,分别在1985年挪威的斯堪的那维亚《环境与健康》杂志和1988年《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上发表。
  1985~1988年,市职业病防治所刘光明、蔡基伟、黎畅一、李顺强经调查研究,对112台医用诊断X线机、13台工业X线探伤机进行球管组装体加铅限光板、附加铝过滤板、聚光筒、屏周防护装置和工业X线探伤柜等防护改造。各项测值的照射量率达到或低于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且取材方便,造价低廉,防护效果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1989年省科技进步4等奖。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