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建筑与环保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6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建筑与环保科技
分类号:
TU29
页数:
7
页码:
242-24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株洲市的科学技术的建筑与环保科技的建筑、环境研究与整治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科学技术
建筑与环保
内容
第一节 建筑
民国25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在株洲田心兴建株洲机厂,主要厂房有机器场、车辆场等工程,均由英国提供设计图和钢柱、梁、屋架等钢构件,并由国内营造厂施工。其中,最大的厂房为机器场,是1座3跨21个柱间的单层全钢结构,建筑面积7781平方米,3跨分别为22.29米、19.51米、19.05米,当时亦为省内最大跨度的单层工业厂房。民国37年,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建造1座水塔,高30米,中心直径10米,储水量60吨,基础垫层及储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靠人工操作施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筑设计、施工及建筑安装技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不断进步。50年代中期,由苏联、波兰援建的国营331厂、601厂、株洲电厂、株洲选煤厂等4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其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湖南省第五工程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三建二公司等单位承担施工,并开始采用机械化施工作业,生产预制构件。1957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三建二公司试制成功18米跨预应力空腹桁架。同年,湖南省第五工程公司成立建材试验室,后改名建筑科学研究所。
60~70年代,建筑科学技术有了新进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三建二公司在株洲冶炼厂煤棚工程施工中,将30米跨钢屋架分成两上半榀进行拼装,焊接成整体后进行预应力张拉。并成功研究和引进有色金属焊接技术,无垫铁安装和防腐、防水技术,用膨胀水泥代替石棉水泥接口技术及用橡胶圈代替膨胀水泥技术;试制成功大跨度预应力空心楼板和低碳冷拔钢丝中小型构件;在基础施工中采用混凝土预制桩、爆扩桩和钻孔灌注桩等。省建五公司采用升板法建成国内第1栋3层无梁楼盖结构厂房——湘江氮肥厂尿素分解蒸发车间;省内较早采用滑模施工技术,仅用17昼夜就完成了湘氮45米高造粒塔的筒身施工。省安装公司先后试制成功火焰弯管机、水阻调压器、硬质塑料板对焊机、钢管内防腐水泥砂浆挤铺器和钢管外防腐联动生产线。
80年代,建筑科技门类进一步齐全,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施工工艺、技术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箱形基础、大板建筑、内浇外砌建筑等先进技术在省内率先采用,一批设计、施工程和先进技术项目中,有倒锥壳水塔、10万吨烧咸蒸发扩建工程、市供销大厦、庆云大厦、F型乳化沥青、通风组合法兰和组合法兰成型机等,获国家、省、市奖励。至1990年,市内共有41个规划、勘察、设计单位,拥有4670多名建筑科技人才,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21人,中级762人;按专业划分,有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经济、城市规划,给排水、道路桥梁、园林、电气通风、计算机、工程地质等;初步形成一个门类齐全、人才荟萃、技术密集的科技队伍。
一 钢筋混凝土倒锥壳水塔结构及施工方法
1974~1976年,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三建二公司郭尉然、归衡石、王安仁、张春儒、宋全等研究、设计,在株洲市试制成功国内第1座150吨/25米钢筋凝土倒锥壳水塔。水塔筒身采用圆井架滑模工艺、水箱采用现场预制整体吊装的先进施工方法。该水塔在城市建筑中独树一旗,别具风格。
1975~1982年,三建二公司采用先进的滑模、升板施工工艺,完成创造、推广应用新型水塔施工的系列化、标准化过程,形成施工系列化、通用化、专业化成套工艺技术。截至1985年,在国内外共完成230多座倒锥壳水塔的施工任务,受到国内同行和日、美等国专家的赞赏。该成果1983年获国家发明4等奖,1984年获全国建筑技术双交会金牌奖。1985年由三建二公司完成的江西省新余钢铁厂1000吨/38米水塔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3等奖。获奖人员有王安仁、张国维、王求义。
二 ZF—3型砂浆增塑料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1983~1984年由省第五工程公司科研所许经民、黄才新、曾建民完成。该增塑剂是一种新型的外掺剂,在满足砂浆强度与易和性的条件下,能使每立方砂浆降低成本5~11元。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3等奖.1987~1989年,先后在长沙、湘潭等地市推广应用,经省建筑总公司验收,共节约材料费100万元,1989年获省建筑总公司科技成果推广4等奖。
三 双曲线冷却手动收分液压提模施工工艺
1980~1983年,由省第五工程公司张天福、李绣文、萧邦云等在建造湘江氮肥厂70米双曲线冷却塔施工中应用获得成功。采用该工艺施工速度快,在20摄氏度气温条件下,可以一天一模,保证工程质量;比常规翻模方法,降低模具费20%,比液压模施工,节约钢材23吨。该成果获全国建筑科技成果南京交流交易会优秀项目金牌奖,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4等奖。
第二节 环境研究与整治
一 环境研究
(一)环境质量评价
1.株洲市污水灌区农业环境质量评价 1978~1981年,市环境科研所、市环境监测站、市卫生防疫站余必敏、田丽男、陈钧铭、赵荫芳等参加全国重点污水灌区调查,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湖南农学院等单位协作,对市河西园艺场、湘江机器厂、湘江氮肥厂等污灌区的农业环境质量进行调查、评价。分年、分地段、分农作物品种、分污水、土壤、地面水、养殖鱼类、鱼塘底泥等因素,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地面水标准,进行实测和调查;以重金属和有机物为调查评价因子,运用四川成都会议规定的全国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式,从土壤积累起始值到样品实测值,进行分级(四级)评定。结果表明:凡严格控制污灌水质、强化管理的区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很明显。这项研究,为全国污灌区农业环境质量普查评价和本市污水灌溉管理决策提供了资料和依据。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1等奖。
2.株洲市清水塘地区环境质量评价 1982年起,市环境科研所张宜俊、陈荣、彭菊初等历时3年,完成省环保办公室下达的研究课题。并按其要求与国家“六五”计划期间第37项重点攻关课题湘江污染综合防治研究同步进行。清水塘地区为湘江重点污染源,有62家化工、冶炼、建材等企业年排放废气141亿立方米,废水1.33亿吨,废渣47.5万吨。评价中,通过对各环境要素和污染源进行现场采样,监测分析和实验研究,完成了区域内环境普查,掌握了该地区历史演变、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工农业生产、物质流动等概况。经筛选,对38家主要工厂构成的区域环境污染源进行评价分析,对区域环境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人群健康等环境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对区域内环境经济损益进行了分析计算.针对主要环境问题,研究制定出综合防治方案。经鉴定,该研究系省内首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7年,获省环保系统科技进步2等奖。
(二)综合防治工程研究
1982年6月,市政府将清水塘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研究委托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承担,市环境科研所参加。全课题分为株洲市清水塘区域大气扩散规律及污染控制的研究、霞湾港工业废水综合防治研究、清水塘区域铅锌废渣对环境影响及处置方案的研究、清水塘区域主要放射性污染源调查4大部分,20个子课题。课题系统地研究了清水塘区域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气象、大气扩散规律、大气流场及其对气态污染物迁移的影响,霞湾港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优化、株洲冶炼厂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改进与流程系统优化、株洲化工厂高砷氟硫酸净化废水综合防治工艺与过程的优化、湘江氮肥厂造气洗涤废水综合防治规划及铅锌工业废渣对环境污染影响及处理方法等。提出整治污染与建立现代化城市新的动态平衡的关系。
1983~1084年,邀请市气象局参加,共同完成株洲市清水塘区域大气扩散规律及污染控制研究。1年多内,先后采用照相法、等容气球法、激光雷达法进行3次现场实测,对区域内高43米、100米的2座烟囱进行大气扩散参数的测定。实测数据20多万个,拍摄烟云胶卷584卷,绘烟云图4000余幅。并在现场测试的基础上,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出该地区大气扩散参数和烟云抬升公式。该研究其子课题先后于1985、1986年通过鉴定,全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2等奖。
二 环境整治技术
(一)水污染治理技术
1.株洲冶炼厂工业总废水石灰中和法处理试验 1974年,冶金部安排,由株洲冶炼厂与湖南省冶金研究所、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温炜、孙家乐、李文慧等组成三结合攻关试验组,研究解决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含重金属废水严重污染湘江问题。从研究这种重金属离子酸性废水的特点开始,筛选处理工艺,寻找最经济的中和材料和制备条件,探索出路,回收有用资源。1979年试验成功并用于生产,重金属离子去除率达到92.01~99.56%,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中和渣返回锌系统综合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经济效益好,不产生二次污染。同年,经冶金部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省重大科技成果2等奖。次年,获冶金部科技成果4等奖。
2.电镀废水治理与利用 1978年,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叶继宗、郁利根、段成文、陈荣仁进行电镀废水治理与利用研究,于1985年获得成功。该研究改铜镍工艺为多层镍工艺,用酸性镀锡替代碱性镀锡,在镀铬镀银中推行无氰工艺,并采用以废治废、一水多用技术。即利用废水的二价铁还原镀锌钝化后的六价铬;调整酸度,使有害物质产生相应的氢氧化物沉淀、过滤,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重复利用。该项研究,技术上居国内领先地位。其中,以废治废、一水多用技术属国内首创,为国内电镀废水综合治理开辟了新途径。1987年获市科技进步2等奖,同年获国家专利,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4等奖。
3.新型重金属离子去除剂 1980年,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与湘潭大学合作,组成李炎、唐涌濂等9人的试验小组,对该厂含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水污染湘江进行治理研究。经1年多努力,研制出一种新型重金属离子去除剂,即用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一次去除无氰电镀水系中多种金属离子,使废水达到国家允许排放标准。1981年9月经鉴定,达到国际水平。1982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3等奖。
(二)固体废物利用技术
1.钨水冶渣电炉还原法生产钨铁锰合金 1976年,为整治株洲硬质合金厂年产数百吨钨烧结渣的放射性污染,省冶金研究所和株洲硬质合金厂共同承担其综合利用研究。由杨道金、王福田、蔡正雄、何长仪、李春林组成研究小组,经10年小试、扩大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用火法还原熔炼工艺、成功地利用钨渣生产铁合金,使铁、锰、钨、钽、铌进入铁合金,钪和其他元素富集于熔炼渣中,进一步萃取回收钪并提取铀。1987年11月,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组织鉴定,这项工艺新颖,属国内首创。1988年获中国有色公司和省科技进步3等奖。1989年获国家发明4等奖。
2.粉煤灰浮选技术1974年,市环境科研所与市灰渣砖厂、长沙矿治研究所合作,采用浮选工艺,进行从粉煤灰渣中分选碳粒的试验,获得成功。开创了国内从粉煤灰中选煤的先例,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
1977年,株洲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所罗硕夫、谌汉中、刘福祥和市环境科研所徐晋培等开展粉煤灰浮选技术及产品应用途径的研究。成功地开发出颗粒活性炭、煤质炭黑、微株等多代、多品种、多用途产品,用于建材、橡胶、塑料、涂料等行业。脱炭后的尾灰作混凝土掺合料,先后就用于柘溪水电站大坝加固、京广铁路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等全国重点工程。该技术属国内首创。为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开创了广阔的渠道。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3等奖。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